?

上海青年與青年上海
——上海開埠180 年來青年踔厲奮發的歷程

2023-02-06 22:09蘇智良王鑫鵬
青年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容閎上海

蘇智良 王鑫鵬

1843 年11 月17 日,上海正式開埠。毫無疑問,這一“開埠”本質上是一種被動開放。但是這樣一種被動開放,也讓上海進入歷史發展的轉折點,由一個不起眼的海邊小城開始朝著國際大都市前進。在歷史的紛繁與文化的融創中,上海已然成長為一座兼容并包的全球城市,如同一顆璀璨明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在“蝶變”過程中,上海青年投身于滾滾洪流,風雨兼程、砥礪前行,譜寫了屬于自己的青春華章。

一、轉益多師的窗口

上海開埠后,成為通商口岸之一,伴隨而來的是外國商品和勢力紛紛涌進這個長江門戶,設立碼頭,開設行棧,創辦銀行,劃定租界。面對這“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批新興的知識分子自覺承擔起抵抗侵略、尋求富強的歷史使命,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在探索變革的道路上,經歷了從“師法歐美”到“以俄為師”的轉變。

容閎是上海開埠后提倡“師法歐美”的青年中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容閎是中國首位在美國大學畢業的留學生,他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先驅,也是“教育救國論”思想的早期闡發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自19 世紀60 年代起,容閎在教育救國思想的感染下,多次主張發起留學運動,以圖培養中國自己的近代化人才。容閎最先將希望寄托于太平天國,1860 年,他冒險從上海前往天京向洪仁玕提出7 條改革意見,其中4 條涉及教育,但礙于形勢無法實行。此后,容閎并沒有放棄自己教育救國的理想。1868 年,他向江蘇巡撫丁日昌提出留學教育計劃,得到了支持。丁日昌讓容閎將具體計劃寫成條文上奏。容閎通過丁日昌給總理衙門大臣文祥上書提出《條陳四則》,其中第二條就是他的留學教育計劃:“政府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以為國家儲蓄人材。派遣之法,初次可定一百二十名學額以試行之?!盵1]不料,文祥的母親病逝,文祥回家服喪后,不久也去世,容閎的留學教育計劃因此被擱置。

1870 年天津教案爆發,容閎以翻譯身份陪同曾國藩和丁日昌到北方處理此案,于是容閎借機請丁日昌向曾國藩重提他的留美計劃,得到了曾國藩的首肯。1871 年9 月3 日,容閎代曾國藩起草了著名的《挑選幼童赴泰西肄業章程》,對選派幼童出國留學的條件、出國后的待遇和守則等作出規定。接著,清政府按照容閎的設想,首先在上海設立預備學?!淄鲅笠迾I局。1871 年夏,容閎在上海開始招收留美預備生,每半年考試一次,合格者送往美國。1872 年8 月11 日,第一批學生包括詹天佑等30 人從上海前往美國留學。前后共選派4 批120 名官費學生留學。為安排留學生,容閎先到美國籌劃建立中國留學事務所,并擔任正監督。但由于受到保守勢力的瘋狂攻擊,這些學生最終于1881 年被全部撤回,容閎的教育救國理想再度破滅[2]。盡管如此,容閎以他的愛國熱情和百折不撓的努力,以上海為依托開拓了中國的留洋運動,加快了中國向西方學習和近代化的步伐。

在近代化的過程中,“師法歐美”由于特殊的國情遭遇了挫折和失敗。陳獨秀等青年知識分子充分認識到,保守的思想文化是阻礙社會進步的罪魁禍首,于是他于1915 年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領導發起了新文化運動,青年作為主力軍參與其中。正當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進行時,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上海是當時中國新文化的中心,也是中西文化交匯的窗口,自然成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最早的窗口。由青年發起的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上海青年工人展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一些初步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向青年工人中走去。五四運動使得青年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覺醒”,他們不再囿于象牙塔里的書本和課堂,開始走出校門、走進社會,以自己的方式影響和改造社會。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后,在“以俄為師”的口號下,1920 年6 月,陳獨秀召集李漢俊、俞秀松等在老漁陽里2 號(今南昌路100 弄2 號)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8 月22 日,在霞飛路漁陽里6 號(今淮海中路567 弄6 號),8 位平均年齡25 歲左右的青年聚在一起,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由21 歲的俞秀松擔任書記,同時在此開設了外國語學社,專門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革命青年,教習俄語,為赴蘇俄留學做準備。外國語學社派往蘇俄,進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深造的青年,共有30 余人[3],其中不乏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等中國革命的棟梁之才。外國語學社雖然只存在了十個月,但它為中國革命事業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可貴的青年人才。

二、實業救國的試驗場

在近代化浪潮中,上海在中國最早轉型,開風氣之先,建立了以商業為主導的新規則、新制度和新秩序。上海是河岸海港,地處長江入??诤椭袊0毒€的中點,是貨物運輸的集散地,并背靠盛產茶葉和絲綢的長三角腹地。同時,重視教育的傳統以及濃厚的商業文化,涵養著追求變革與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4]。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上海的“實業救國”思潮蔚然成風,眾多的民族資本家應運而生,榮氏兄弟和劉鴻生就是其中的翹楚。

1886 年,14 歲的榮宗敬由于家境貧寒被迫離開學堂,到上海南市區一家鐵錨廠當學徒。3 年后,15 歲的榮德生乘著小木船從閉塞的無錫郊區搖進了喧鬧的大上海,在給另一家錢莊當學徒的榮宗敬的引薦下,進入上海通順錢莊做學徒[5]。數年后,兩兄弟一起在上海開了廣生錢莊,兩年盈利6000 元,隨即在1901 年開設了一家面粉廠,邁出榮氏白手創業的第一步。榮氏兄弟先后在無錫、上海、漢口、濟南等地創辦保興面粉廠、福新面粉公司、申新紡織廠,被譽為中國的“面粉大王”和“棉紗大王”。福新面粉廠成立于1912 年12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面粉緊俏,榮氏兄弟獲得厚利,8 年后,面粉廠擴展到8 家。1915 年,榮氏兄弟又創辦申新棉紡織廠,到1931 年,榮氏兄弟在上海的申新系統共擁有棉紡織廠9 家,構建了一個可以與日資紗廠匹敵的申新系[6]。

另一位民族資本家劉鴻生,17 歲考入圣約翰大學,一年后棄學謀生,任教員、翻譯、律師約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在上海的英輪被征調回國后,劉鴻生遂乘機租船將開灤煤運至上海、無錫、宜興等地推銷,幾年內獲利188 萬余元,1930 年創立華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1932 年開鑿夏橋新礦井,號稱“煤炭大王”[7]。此外,1920 年,劉鴻生在蘇州胥門外施門塘開辦鴻生火柴無限公司,1930 年,組成“大中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被稱為“火柴大王”[8]。1929 年,劉鴻生在上海創辦章華毛紡織廠,這是最早立足于中華大地的毛紡織廠,產品暢銷全國[9]。劉鴻生為振興民族火柴業,在鴻生火柴廠生產的火柴商標上一律都標上“完全國貨”及“請用國貨”等字樣,這對于激發民族自尊心、抵制“洋貨”的傾銷具有重要意義。

榮氏兄弟、劉鴻生逐步成為實業巨子的歷程是當時眾多民族資本家奮斗的典型案例,上海為這些充滿冒險精神的實業家們提供了實驗場,這些實業家們也為抵御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和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三、中國革命的初心之地

上海是民族意識最早覺醒、革命動員最為廣泛的城市。孫中山從事革命40 余年,曾先后27 次到上海。他長期居住在莫里哀路29 號(今香山路7 號),從領導辛亥革命、籌組南京臨時政府、撰寫《建國方略》到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促成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這些活動都與上海相關[10]。

1921 年7 月23 日,13 位平均年齡不足28 歲的青年齊聚上海,中國共產黨在他們的籌劃下誕生。中共中央在上海前后領導革命運動長達12 年,上海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革命初心之地。

上海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據1920 年《新青年》雜志的不完全統計,上海的機械工人有231485 人,手工業工人有212833 人,運送業工人有116250 人,服務性行業工人有3200 人,共計563768 人[11]。當時全國工人有261 萬人,上海占全國工人的四分之一;在上海的工人中,產業工人有25 萬人,其中在500 人以上的大工廠工作的有15 萬人。因此,上海是中國工人人數最多、集中程度最高的城市[12]。深受壓迫的工人階級,具有極高的革命性。上海工人在五四運動罷工期間公開宣稱政治訴求:“吾輩數十萬工人,愿犧牲生命,為學界商界后援,與野蠻的強權戰?!盵13]1925年,上海發生了規??涨暗奈遑\動,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上??偣念I導下,青年工人進行了英勇的反帝愛國罷工運動。上海的中共黨員,從5 月時的900 多人增加到年底的1 萬多人,團員從200多人增加到2100余人[14],其中大部分為青年工人,足以見得上海青年無產階級的革命積極性。

為了配合國民革命,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后發動三次武裝起義,前兩次因準備不足而失敗。1927 年3 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迎接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進入上海,隨后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上海青年無產階級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

四、海派文化的發祥地

上海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江南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中逐漸成為近代中國的文化中心。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形成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根植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開放、創新、多元、寬容、絢麗多彩的城市文化。魯迅的雜文、郁達夫的《沉淪》、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夏衍的《包身工》、田漢的話劇《名優之死》,以及電影《風云兒女》《大路》《漁光曲》《桃李劫》《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這些深入關切家國命運、民眾疾苦之作,均誕生于上海[15]。

在海派文化的滋養下,20 世紀30 年代,為與國民黨反革命勢力爭奪宣傳陣地,中國共產黨在上海領導創建了左翼作家聯盟,“左聯”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六年,但卻是中國革命文學史上的豐碑。1931 年2 月7 日,獻身于中國革命的二十四位烈士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在這些烈士當中,就有五位“左聯”的成員:李偉森(求實)、柔石、胡也頻、馮鏗、殷夫(白莽)[16]?!白舐摗蔽辶沂繝奚鼤r,還只是二十幾歲的青年,最年長的是柔石,29 歲,最小的是殷夫,年僅21 歲,他們將最美好的年華貢獻給了革命文化運動?!白舐摗蔽辶沂可钣?0 世紀20—30 年代初,這是一個風云激蕩的時代,“五四運動”、“中共建黨”、“五卅運動”、“國民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相繼發生,對青年一代的人生觀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雖然“左聯”五烈士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地走上革命道路,在上海這座革命之城,以筆桿為武器,用自己的熱血寫就了光輝的革命文學。

“左聯”五烈士就義后,“左聯”的旗幟——魯迅先生寫道:“然而我們的這幾個同志已被暗殺了,這自然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若干的損失,我們的很大的悲痛。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卻仍在滋長,因為這是屬于革命的廣大勞苦群眾的,大眾存在一日,壯大一日,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也就滋長一日?!盵17]“左聯”五烈士因堅持創作“革命的勞苦大眾的”文學,為廣大勞苦群眾發聲,而遭受殘害。在當時,還有無數同他們一樣為革命而努力沖鋒的青年文化戰士,身處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同反革命勢力英勇斗爭,他們在中國革命文學史上書寫了壯麗的詩篇。

五、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

上海這座城市并不總是溫婉和順的,亦有中華民族的血性。面對強敵壓陣,上海人民萬眾一心,奮起抗爭,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維護民族的尊嚴。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步伐,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上海各界民眾立即掀起了抗日救亡和抵制日貨運動。80 萬上海工人強烈要求國民政府立即出兵抗日,9 月26 日,各界市民舉行抗日救國大會。上海學生表示要共同奮起“抵抗那不共戴天的日本帝國主義”。同年10 月,5000 多名學生奔赴南京示威,要求政府北上抗日[18]。

日軍侵華所激發的民族主義浪潮使得上海成為抗日救亡的中心。在此背景下,聶耳在上海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读x勇軍進行曲》通過激越的旋律為勞苦大眾和抗日救亡發聲,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由、解放而抗爭,激勵了在前線參加抗戰的東北義勇軍[19]。1935 年,為反對“華北自治”,北平學生發起了“一二·九”運動,全國各地的學生、工人、愛國人士和支持中國的國際友好人士在集會上、在游行中都演唱了該曲。

“一二·九”運動后,上海各行業的救國會紛紛成立,廣大市民積極參加,其中,青年當屬救亡運動的主力軍。1937 年8 月13 日,淞滬會戰爆發,此役是中國近代抗戰史上規模最大、最悲壯慘烈的一場戰斗,盡管未能阻擋侵略者的鐵蹄,但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鞍税賶咽俊痹⊙Pl四行倉庫便是縮影之一。淞滬會戰爆發兩個多月后,日軍突破大場防線,為保留有生力量,蔣介石決定將主力部隊撤離上海。1937 年10 月27 日,國民黨第88 師524 團團副謝晉元,奉命率部400 余人堅守閘北光復路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退,一時成為“四行孤軍”。為了迷惑敵人,謝晉元對外聲稱有800 人,“八百壯士”就這樣傳開?!鞍税賶咽俊币运男袀}庫為掩體,數次擊退日軍進攻,堅守住了陣地,守軍將士每個人都預留遺囑,誓與陣地共存亡,第一營營長楊瑞符少校表達了“誓以最后一滴血為中華民族爭人格”的決心[20]。10 月30 日深夜,完成阻擊任務后,“八百壯士”奉命撤入公共租界?!鞍税賶咽俊钡挠⒂率论E在當時傳遍海內外,他們用血肉捍衛了民族的尊嚴和軍人的榮譽,鼓舞了無數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的熱血青年。

此外,上海的青少年也積極參與到救亡活動中來。例如,上海市童子軍理事會在“七七事變”后發起籌組戰時服務團,由各校童子軍團與社會各童子軍團加緊訓練,展開各項抗日工作。當時規定,童子軍團員必須年滿16 歲,許多學生為了不失掉這個難得的報國機會而虛報年齡。淞滬會戰期間,先后參加前方戰地服務的童子軍有2500 多人,其中女童子軍占五分之一,他們服務的項目包括交通、保安、宣傳、慰勞、工程、軍需、募捐、偵察、救護、消防等[21],有不少年輕的童子軍在抗戰服務中為國捐軀,他們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六、當代青年大展身手的舞臺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各行各業都有他們奮斗的身影。在廣大青年的努力下,上海從中國的經濟中心騰躍為如今的全球經濟中心之一。

1949 年5 月,上海解放,工人階級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全市擁有工業企業2 萬余戶,工業職工53 萬多名,年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最重要的工業基地[22],這與青年工人的辛勤勞作息息相關。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充分發揮科技以及人才的優勢,相繼建立了大批前沿技術研究所,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廣大青年在缺乏技術指導與先進設備的情況下,發揚艱苦創業精神,進行技術革新并取得相關成就,例如國內的第一批半導體晶體管、鳳凰牌自行車等,使得上海初步成為我國生產門類比較齊全且協作能力較強的綜合性科學工業基地。此外,上海青年也以支援全國為己任,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協作幫助其他地區。1968—1978 年,上山下鄉的上海知青人數達110 多萬,他們中的大多數分布在新疆、黑龍江、江西、云南、安徽等[23]。數以百萬計的上海知識青年,猶如百萬顆充滿活力、充滿激情的種子,灑遍祖國大好河山。在長期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磨煉中,上海知識青年養成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們用美好的青春和無私的奉獻開拓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雖然如今上山下鄉運動已成歷史,但他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推動是永不磨滅的。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青年始終走在時代前沿。1978 年,中國青年積極參加“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上海青年真切認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上海青年還參與了“星期日工程師合法嗎”、“麥克唐納=雷鋒嗎”、“上海最高的飯店——國際飯店上懸掛外國廣告是否有辱國格”、“到外企打工是不是為資本主義服務”、“長江漂流體現了時代性格嗎”等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上海青年充分體現了努力突破禁錮、解放思想、擺脫僵化的思維模式的強烈意識和渴望變革、渴望成才的強烈意愿[24]。

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1977、1978 級學子們借著改革的春風進入大學深造,對他們來說,恢復高考制度,比高考本身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上海青年豪情激昂地加入了這場優秀人才的選拔賽,1977、1978 級高考中脫穎而出的優勝者們取得了值得稱譽的成就,書寫了教育改革的歷史贊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成為國家的棟梁和社會的中堅[25],至今仍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上海的定位再次被刷新:上海致力于以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開拓者、先行者,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集聚地,是融“創新”與“制造”功能為一體的全球“智造”基地或中心[26]。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上海正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創新已成為衡量發展質量和能級的新維度。

科技創新是上海發展的驅動力,青年人才則是上??苿摰纳?。上海不斷加強科技人才后備力量的培養,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挖掘,以浦東張江為主要載體,集中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打造一流科研機構,為優秀青年人才提供科研保障。上海作為科創中心,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貫穿上海工作全過程的一條鮮明主線,上海青年將擔負起這一歷史使命,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上海篇章。

七、結語

上海從開埠前的江南小城到如今的國際大都市,如此變化可謂滄海桑田。上海何以輝煌,在于上海巧聚地利之便趁勢而動;在于上海敢開風氣之先,馳而不息地追求卓越;在于上海善用時代機遇,繼往開來探索不止;更在于千百萬勤勞、智慧、理性的上海青年的不懈奮斗。上海青年的奮斗貫穿于從開埠到開放180 年以來的發展歷程,無數青年才俊用雙手打造出了上海作為一座全球城市的繁盛景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青年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磅礴之力。有國家發展戰略的規劃和指導下,上海這座城市正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行,上海的未來寄希望于上海青年,未來,世人將見證上海青年在此創造更多奇跡。

猜你喜歡
容閎上海
上海電力大學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上海之巔
上海城投
中國海歸第一人:見證近代史的“活化石”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留學生之父:留學事業之外的傳奇一生
“中國留學生之父”的職業生涯
中國海歸第一人:見證近代史的“活化石”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