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方向與路徑選擇
——公安工作現代化背景下的“新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討會綜述

2023-02-06 22:14余湘青代東旭繆華棟
浙江警察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公安院校警務公安

余湘青 代東旭 繆華棟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適應公安工作現代化新要求,落實教育部“四新”建設(1)“四新”建設是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提出的,有關新時代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打造高等教育“質量中國”的重要內容,包括“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理念,順應公安學、公安技術學這兩門學科日益交叉融合趨勢,凝聚“新公科”學科專業平臺建設共識,穩步提高新公安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公安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浙江警察學院于2023年11月11日舉辦了“公安工作現代化背景下的‘新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討會”,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公安廳、山東大學及多所公安院校派員參會。與會領導、專家、學者聚焦“公安工作現代化背景下的‘新公科’人才培養”這一時代命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以下對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做簡要綜述。

一、“新公科”建設是“四新”背景下公安院校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的部署和安排,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當前,在世界格局復雜化與社會變革信息化的雙重趨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無論從質量還是結構上分析,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應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以前所未有的歷史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擔當起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的時代重任。

“四新”建設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積極探索,其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破除專業分割壁壘,進行跨界交叉融合,聚焦培養解決復雜問題能力,持續對教育思想、發展理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質量評價等人才培養范式進行全方位改革?!八男隆苯ㄔO對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提出的重點任務要求,包括新工科要對標新興產業,融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新技術;新農科建設要以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的涉農專業,布局新型涉農專業;新醫科建設要實現傳統醫學類學科專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的融合;新文科建設要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課程中。當前,“四新”建設分類推進、逐步融合、高位引領、布局未來,業已成為走進新時代的新教改、贏得新時代的新質量、領跑新時代的新體系。(2)《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十三五”高等教育實現突破性進展》,2020年12月3日,載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717/mtbd/202012/t20201203_503290.html。2023年12月6日訪問。山東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辦公室執行主任申樹欣以新文科建設為主題,詳細闡述了當前“四新”建設的整體宏觀態勢。新文科作為“四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為使命;以尊重規律、立足國情、守正出新、分類推進為基本原則;以文科的融合化、文科的時代性、文科的中國化和文科的國際化為基本內涵;以打造價值引領高地、推動專業優化轉型、強化課程體系融合出新、落實教學模式變革發展、形成質量文化氛圍等探索為實踐路徑。要建設“強研究”的新文科,始終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在新材料中發現新問題,在新問題中找出新觀點,在新觀點中構建新理論,在新理論中探索新發展。圍繞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煉打造哲學社會科學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體系化知識,產出一批具有思想性、理論性、影響力的原創成果,為新文科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要建設“強育人”的新文科,堅持培根鑄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要強化專業教育,分類推進文、史、哲、藝、經、管、法、教八大學科門類建設;要深化教育改革,不斷夯實“新基建”,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對標“四新”建設要求,結合各高校自身特色,高等教育領域提出了新商科等概念,作為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的下位概念。就公安工作而言,新科技和產業革命也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挑戰,涉網新型犯罪等新的犯罪形態發案數已經超過傳統犯罪,互聯網普及化下的社會問題日益綜合化復雜化,對公安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全國公安院校亟需打造出一套新公安人才培養體系以支撐公安人才隊伍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浙江警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金誠指出,公安工作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保障。為適應公安工作現代化要求,打破學科專業壁壘,融合公安學與公安技術學,推動公安專業之間深度融通,與文科、理工科專業交叉融合,實現自我的革故鼎新,是公安高等教育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浙江警察學院依據教育部關于新工科、新文科的建設思路,結合學校實際,著手推進專業整合、課程融合、虛實結合、持續改進的“新公科”建設。通過推動公安學與公安技術學相互整合、落實各類課程交叉融通、借助信息化手段賦能變革等措施,著力構建滿足高素質警務人才培養需求的專業體系,提高公安人才的科學素養、統籌指揮能力、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培養“更加忠誠可靠、更加專業敬業、更加融通復合”的新公安人才,打造公安院校人才培養的話語體系。

浙江警察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徐林提出,公安高等教育對公安人才隊伍建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社會犯罪形態與公安人才需求均發生重大轉向,以“四新”建設為指引的“新公科”建設成為公安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靶鹿啤苯ㄔO的價值意涵體現為對公安高等教育“為何”和“何為”的核心問題的深刻回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警鑄劍是“新公科”建設的價值起點,基于系統觀的整體性變革是“新公科”建設的價值指向。在此基礎上,“新公科”建設的核心內涵具體體現為:錨定培育忠誠衛士的整體目標,構建交叉融合的跨學科體系,打造現代化教育實踐方式,聚焦校局企多方協同育人,推動各要素漸進式發展。

江西警察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李穎認為,在當前公安大數據智能化建設和合成作戰實體化建設的背景下,“新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全體公安院校共同參與探索和實踐。只有摸索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公安人才培養模式,才能讓“新公科”走得更穩、跑得更快、飛得更高,為公安事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京警察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江林升認為,“新公科”有警魂鑄造、專業能力、警務創新、綜合素養四個維度,是多學科交叉融合、教學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是傳統的公安思維和現代技術、法律思維的融合。

二、基于“新公科”建設的新公安人才培養模式

(一)以“新公科”建設支撐新公安人才培養范式生成

公安工作現代化通過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體現實戰化特點的現代警務體系,提升數字化時代警務的整體智治水平,實現更高水平的效能警務,讓人民群眾有高滿意度,也促進全體民警獲得感的提高,(3)參見金誠:《公安工作現代化的內涵、邏輯及實踐范式——以浙江探索為例》,《公安學研究》2023年第5期。旨在回應新時代需求、聚焦實戰化特征、推動高質量發展,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警務體系。其關鍵在于人的發展。從人才需求側的角度來看,當前公安隊伍人才建設需求已經從傳統的“能打善拼”型人才向具備科技素養、法治意識、協調統籌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等的綜合型高素質警務人才轉變。面對公安工作現代化對新公安人才的迫切需求,公安院校應主動把公安人才培養放到公安工作現代化要求的宏大場景中去謀劃,以“新公科”建設撬動人才培養范式的全方位改革,著力培養能夠勝任公安工作現代化的“利劍”和“尖刀”。

山東大學基于新文科建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公安院校新公安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山東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辦公室執行主任申樹欣介紹,山東大學積極開展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2008年,自主探索了“三跨四經歷”人才培養模式。2018年開啟國家牽引的2.0階段,形成“理論創新+實踐探索+智庫支撐”的“山大模式”,形成“1265”新文科育人體系,即形成一套頂層設計方案,聚焦兩類重點人才培養,夯實六大建設基礎,優化五大保障機制,構建“六堂一院”引領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自主培養體系,設立“尼山學堂”“經世學堂”,引導學生本科期間參與導師重大科研項目;實施文史哲強基計劃,形成“3+1+X”本碩博銜接培養機制。在國家急需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設立“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新文科專業,開設法英雙語卓越創新國際組織人才新文科實驗班,建設“國際組織與跨文化交流”微專業,形成實體班與虛擬班并行的路徑。

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圍繞高素質警務人才培養開展了積極探索。中國人民警察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劉義祥提出,加強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設,推動傳統專業轉型升級是推進公安教育現代化與高質量人才培養,支撐公安工作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公安院校要把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公安教育特殊性相結合,深入研究新型警務人才的內涵、特質、規格、標準,培養對黨絕對忠誠,具備法治思維、科技思維、創新思維,掌握學科專業發展前沿,適應新型警務模式和公安工作現代化新要求,并具有國際視野和多學科知識結構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警務人才。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從2020年開始,全面實施卓越警務人才培養計劃。把卓越警務人才培養作為人才培養提質升級的重要抓手,以卓越警務人才培養牽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建立人才培養實驗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人才培養新類型新模式。實施項目制、導師制,開展“培養計劃個性化、課程體系模塊化,培養載體多元化、教學組織小班化,課程標準金課化、教學方式研討化案例化,學業評價綜合化、教學手段智慧化,業余興趣專業化”改革,形成“兩制九化”培養機制,推動人才培養體系由協作性體系向全要素高質量體系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變革。

浙江警察學院以培養“更加忠誠可靠、更加專業敬業、更加融通復合”的新公安人才為目標,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浙江警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金誠詳細闡述了學院新公安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一是把握好公安工作現代化對人才復合的需求,打造“新公科”的學科專業平臺。通過各專業統整、多課程融合、信息技術賦能等多種舉措,建構以學科專業建設為主的“新公科”建設體系,積極彰顯區域發展特色,回應現代警務體系對應用型復合型新公安人才需求。二是把握好公安工作現代化對人才實戰能力的需求,深化公安教育的實戰化教學改革。構建“廳校局共建、戰斗力標準、數字化賦能、一體化育人”的公安實戰化教學體系,(4)參見金誠:《基于“新公科”理念的公安實戰化教學新體系構建》,《公安教育》2023年第5期。形成認知實習、安保實習、專業實習三階段實踐教學模式。三是把握公安工作現代化對人才創新能力的需求,加強公安創新教育。成立創新學院,選拔優秀學生組建書院制“新公科”創新實驗班,依托學校優勢特色學科專業、高水平科研創新平臺和校內外優質師資,聚焦數字警務、毒品防控、無人機反制技術、“警務+融媒體”等方向,實行個性化培養。四是把握公安工作現代化對人才國際視野的需求,推進開放辦學。構建涉外法治(警務)人才培養、警務學科專業建設、國際執法智庫建設“三位一體”的國際化辦學新格局,以開放辦學的姿態,吸引更多的學者參與到公安人才培養的大事業中。五是把握公安工作現代化對人才忠誠可靠的從嚴要求,實現警務化管理向警務化育人躍升。提出“忠誠為魂、專業浸潤,課程滋養、以理化人”的專業思政建設目標,實施“英模帶教”實踐育人項目,建立“以年級為橫、以專業為縱”的學管新體系,形成“學養一致、師生一致、教管一致”的警務化育人新模式。

四川警察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鄭友軍認為,新公安人才培養工作是一種具有公安特性的實踐活動,在公安教育的目標設置、評價體系上,要充分體現警務實戰需要的價值追求。實戰化理念指導下的新公安人才培養,要總結過去公安警務實戰的模態和經驗,用先進人才培養模式回應現行公安警務實踐的新需求。

(二)以“新公科”建設提升公安學科專業建設質量

學科和專業是高等教育的基礎和載體,如何構建學科專業結構,如何開展學科專業建設,進而重構人才培養模式,(5)參見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專業建設:內涵、路徑與培養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是新公科建設的核心問題之一。公安院校應聚焦公安工作現代化需求,加大學科交叉融合與跨界整合力度,深化專業綜合改革,推動現有專業升級改造,催生交叉融合的新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實現公安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學科及其學科層次,是衡量一個領域科學水平、教育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的重要標志。(6)參見沈培菊:《論公安學的學科體系及其教學目標》,《公安教育》2015年第1期。加強公安學科建設是公安高等教育適應公安工作現代化變革的內在要求。在新背景新形勢下推進公安學科建設,其關鍵在于凝練學科發展方向、優化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科師資水平、完善學科組織建設,在落實學科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發展過程中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山東警察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呂紹忠認為,公安院校應該立足研究公安、服務公安、引領公安,要跳出公安教育、跳出公安視域來看公安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要建立跨校的團隊,形成公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共識,提升公安學科的話語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王龍提出,公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從專業驅動到學科引領的轉型。學科建設是“三位一體”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戰略性關鍵要素,是實現高質量教育的根本,學科體系是保障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學科發展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關鍵。公安學科建設是當前公安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之源,但當前公安學科存在體系不成熟、對人才培養體系支撐力不足、學科社會與行業影響力薄弱等問題,制約著公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推進公安學科建設,要實現建設理念、建設主體、建設模式、建設動力、建設任務五個關鍵轉變。通過這五個關鍵轉變,建立公安學科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即學科戰略需求導引機制、學科內生動力驅動機制、學科實戰化外部牽引機制、學科需求精準引領機制、學院—學科—專業一體化整合發展機制。

鄭州警察學院高級實驗師王任認為,當前公安教育“雙一流”公安院校少、ESI排名1‰學科少、教育部學科評估A檔學科少、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生師比超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師薪酬待遇低的現狀,造成公安院校教育發展水平低和動力不足,優質學科稀缺、特色學科較少、高層次人才欠缺、人才流失嚴重、源頭創新能力薄弱、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等問題?;谝陨侠Ь?要改革公安院校收入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質、強能力的優秀師資隊伍;要利用政策驅動,破解公安院校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要對接國家戰略,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和教育共同發展,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校校、校局合作模式;要與區域、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接,打造基于區域資源、行業特色的學科專業集群。

學科發展的核心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知識體系構成了專業基礎,也支撐了人才培養。而專業著重強調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職能或為職業謀求必要的技能訓練,即處在知識發展與職業需求的雙重交叉點上。(7)參見馮向東:《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專業面對社會需求,追求對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專業可能以某一學科為主體,但更多的時候卻是“跨學科”的,涉及若干學科。因此,“‘四新’建設直面的是專業建設,本質是解決人才培養”。(8)鄔大光:《“四新”的起點》,《高等理科教育》2022年第3期。

“教學改革改到要處是專業?!?9)吳巖:《深化“四新”建設 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重慶高教研究》2022年第3期。專業建設直接關系到公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公安高等教育服務公安工作現代化的水平,關系到高校能否真正成為推動公安工作創新發展的引領力量。根據教育部2023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公安學類下設23個專業,公安技術類下設12個專業,公安院校本科專業達到35個。其中,除偵查、治安、邊防管理、刑事科學技術、消防工程專業為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外,其他均為特控專業。數據警務技術、食品藥品環境犯罪偵查技術、反恐警務、消防政治工作、鐵路警務為2020年以后增設專業。浙江警察學院黨委委員、教務處處長余湘青認為,相對于法學類10個本科專業、政治學類6個本科專業、社會學類7個本科專業,公安院校本科專業的專業數量偏多,而且專業設置過于細分,較多表現為按崗設專業,與“四新”建設交叉融合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對與社會數字化轉型密切相關的智慧交通、人工智能等新興需求,回應不夠迅速。當前,公安高等教育正處于內涵發展、質量提升、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要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守正創新調整專業建設思路、提高建設質量。推進“新公科”建設,要著眼于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和專業固化現象,重構面向未來需求的公安人才培養新目標、交叉融合創新的新課程體系、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新模式、開放協作共享的新機制,開展符合高等教育“后專業主義”發展趨勢的專業建設。一是要優化專業結構,及時回應公安工作現代化需求,增設“數字+警務”的新興專業、交叉學科專業。要積極回應教育部專業調整要求,減少與公安工作現代化需求不夠匹配、人才培養較為陳舊的傳統專業。二是要推動傳統專業智慧化轉型,認清傳統專業智慧化轉型的時代大勢,主動擁抱信息技術現代化,積極培育互聯網思維和數字化思維。三是要交叉融合再出新,推動課程的交叉融合,打造“數字+”警務課程群,積極探索全校通開的數字素養、信息技術課程,開設以學科交叉、專業融通為特征的跨學科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習者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以“新公科”建設引領公安課程體系完善

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課程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公安院校應立足公安工作現代化需求,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強化知識整合、產教融合,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優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提升課程的高階性,突出課程的創新性,增加課程的挑戰度,建設適應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一流本科課程,培養學生適應新時代、新技術、新要求的能力,提高學生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

課程建設應緊扣公安工作現代化需求,緊跟社會數字化轉型新趨勢,推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與公安學科專業深度融合,建設交叉融合的課程群,提高公安人才對信息社會、數據分析、信息把控、網絡安全的駕馭能力,提升公安學科專業與警務實踐的匹配度。浙江警察學院張敏副教授從打擊網絡涉眾型犯罪對資產查控人才的需求切入,提出資金查控能力培養,要遵循學科專業融合化、培養導向實戰化、建設力量多元化的導向,以“新公科”人才培養理念為引導,以課程建設為中心,以服務公安實戰為目標,以打擊網絡涉眾型犯罪工作為主要研究范本,著力開展教學改革。一是開展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聯合育人,不斷細化人才培養標準,基于個體特征定制差異化培養目標,打造階次遞進的資金查控人才梯隊,實現本科教學與在職教育的一體化銜接,探索從專業到職業的終身培養模式。二是資金查控教學內容必須聚焦犯罪風險,主動跟蹤新型犯罪變化,梳理從工具到能力的實戰性知識譜系,對傳統資金查詢的內容和手段進行揚棄。三是精心設計實訓環節,深入公安工作一線開展實踐調研,找到資金查控的關鍵與痛點,梳理業務邏輯,完善實訓資源,營造從仿真到全真的沉浸式實踐場。

課程建設要以課堂為主線,推動教育教學理念、內容、方法等的系統性變革。在“新公科”建設理念的指引下,課程形式逐步從傳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新樣態轉變?!耙詫W生為中心”并非僅“以學生滿意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積極回應學生發展需求,促進學習者向具有內生發展動力的復合型人才發展。廣東警官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江淼認為,課程建設的核心是服務實戰,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推陳出新,公安應用人才的能力培養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目的。公安院校在推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過程中,要強化實戰導向,創新方法手段,要突出能力培養,提高教學質量。廣東警官學院肖麗琴老師提出,警察職業核心能力是從事警察職業所必須具備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公安院校課程改革應緊盯實戰需求,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導向,以實戰化課程改革為抓手,解決好課程建設和實戰化教學的關系,推動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考核方式方法、課程思政建設等改革,切實提升公安院校學生的政治素養、業務素養、人文素養及實戰技戰法素養,培養出“思想過硬、忠誠履職、能打勝戰”的具備警察職業核心能力的預備警官。

“新公科”的核心內涵是育人,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做好通識教育課,促進學生人本發展。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專業集群課程體系中的基座,不僅要幫助學習者牢固樹立忠誠為魂的政治意識,同時也要關注公安院校學生法治觀念、社會責任感、人文關懷、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全球化意識、體能素質與勞動素養的培養。福建警察學院梁金豹老師提出,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安全形勢的不斷變化,對警體教學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科學、精準、有效地開展警察體育訓練,是提高公安院校警體教學質量的重要問題?;诋斍皬碗s的執法環境和警察提高身體素質的現實需求,可通過體能數據化訓練模式對公安院校警體教學進行優化。浙江警察學院楊雪梅老師提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高校必須開展的、系統性、復合性的教育活動。公安院校應明確勞動教育課程目標,構建公安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豐富勞動教育項目和實施手段,完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新公安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課程建設要深耕質量厚度,堅持學習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要突出實戰化導向,把優化終結性評價、關注過程性評價、探索增值性評價和健全綜合評價體系的要求貫穿公安院校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全過程,開展“評價主體多元化、考核內容多維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改革,構建具有公安教育特色的質量保障體系,促進公安人才培養能力持續提升。山東警察學院曾紅燕教授提出,新時代公安院校應準確把握高等教育和公安工作的時代要求,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構建一個能夠良好運行的動態與靜態、定性與定量相互協同、相互支撐的公安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質量文化。

(四)以“新公科”建設助推實戰化教學改革

實戰是檢驗公安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的重要途徑。實戰化教學是基于公安院校性質、辦學定位、辦學資源等的特殊性而凝練成的特色教學方式,不僅是實現公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路徑,更是公安院校辦學育人的根本方式。

公安工作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培養知識能力復合的新公安人才,離不開雙師型師資隊伍。浙江警察學院教務處副處長薛姣提出,培養“新公科”人才的關鍵在于教師,特別是教師實戰化教學的勝任力。如何打造一支既懂理論又懂實戰,具備符合“新公科”建設要求的實戰化教學勝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已成為“新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公安院校應從“新公科”理念出發,發揮“數字+”技術的撬動力作用,基于賦能模型,從提升“公安實戰問題意識”“多學科融合知識結構”“實戰化教學綜合技能”“自適應持續發展能力”等四個方面打造“融合+”的實戰化教學教師發展新生態。

培養公安人才是實現校局合作共贏的基本共識和第一任務。公安院校要始終堅持校局雙主體協同育人、一體化推進,把實戰作為最重要的“課堂”和“課題”,建好實戰化教學基地,把優質的實戰領域資源轉化為公安院校培育新公安人才的教育資源。(10)參見金誠:《基于“新公科”理念的公安實戰化教學新體系構建》,《公安教育》2023年第5期。江蘇警官學院戚志如副研究員提出,校局“同城一體化”是指同一城市相互獨立的公安院校和公安機關打破行政邊界,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目標,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資源、平臺、機制等要素的全方位深度融合,組成命運共同體。深化校局“同城一體化”建設,是新時代公安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共建共享雙方資源,推進實戰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載體,是助推新時代公安教育跨越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培養忠誠衛士、研究現代警務、孵化警務技術、鍛造公安鐵軍的必由之路,是推進公安工作現代化,不斷提升依法履職能力的重要舉措。

新公科建設需要信息化設備作為新基建支撐,公安院校應緊跟技術發展浪潮,在開展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推動技術賦能、數據驅動、平臺聚力、協同共育,逐步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邊界,催生虛實結合的實戰化教學新形態,實現公安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化發展。湖北警官學院劉泉副教授圍繞依托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強化實驗實訓教學問題,提出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的共享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大部分課程因成本和建設周期問題無法建設屬于自己的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的難題,讓優質的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浙江警察學院教務處副處長蔡競提出,推進實戰化教學改革,應瞄準公安工作現代化建設,打造適應新公安人才培養的實驗實訓環境和實戰練兵場所,創新虛實結合、實景浸潤的實戰化教學方式,形成數字化賦能實戰化教學的新樣態。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加強虛擬仿真教學,打破實戰化教學時間、空間局限,彌補教學資源的不足。加強警務數據資源定向接入,打通實戰資源進入課堂的“最后一公里”,(11)參見金誠:《基于“新公科”理念的公安實戰化教學新體系構建》,《公安教育》2023年第5期。形成“數字+”的實戰化教學新形態。

數字化和實戰化是公安工作現代化的“一體兩面”,(12)參見金誠:《基于“新公科”理念的公安實戰化教學新體系構建》,《公安教育》2023年第5期。實戰建設需要數字化發展作為支撐,數字化進程為實戰化發展賦能增效。公安院校應以數字化建設引領、撬動、賦能公安教育流程重造、管理重構、制度重塑。中國人民警察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劉義祥介紹了中國人民警察大學教育數字化建設經驗。該校以教育教學改革需求為牽引,制定智慧教育建設與發展規劃,實施智教、智管、智源、智保四大工程,建成了數據驅動、融合創新的新一代智慧教育平臺。通過系統深入基層、業務深度融合,形成了全面支撐教育教學改革的數字化智慧教育環境,從教、學、訓、考、評、管六個方面實現了教育教學由傳統范式向智慧范式變革。

三、基于“新公科”建設的新公安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進路

研討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凝聚“新公科”學科專業平臺建設共識。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公安工作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公安高等教育是公安工作現代化的戰略重器。公安院校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教育部“四新”建設要求,基于公安工作現代化趨勢,圍繞公安人才培養目標迭代升級需要,加強公安人才培養理念和教育教學模式頂層設計層面的集成式探索,凝聚“新公科”學科專業平臺建設共識,建設具有公安教育特色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形成“新公科”建設的新思想、新話語、新方案,打造公安院校人才培養話語體系。

(一)建好“新公科”平臺,形成公安高等教育新話語

以召開公安工作現代化背景下的“新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討會為契機,與其他公安院校共同凝聚專業整合、課程融合、虛實結合、持續改進的“新公科”學科專業平臺建設共識,形成公安高等教育新話語體系。依托“新公科”建設,推動專業的適應性調整、前瞻性布局、結構性改革,推動偵查學、刑事科學技術等傳統專業的“智慧+”轉型,建好公安工作現代化急需的新專業,形成滿足公安工作現代化需求和高素質警務人才需求的學科專業體系。

(二)堅持“高質量”建設,打造公安課程建設新樣板

按照教育部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積極爭取新增公安學、公安技術各專業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并以此為抓手,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堅持平衡人才培養的“通與?!薄暗琅c技”“適應度與發展性”,(13)參見金誠、葉濤、王寅誼:《公安院校實戰化教學的目標、路徑及成效之實證分析》,《公安教育》2020年第3期。提高科技素養與人文素養通識課程比例,著力打造跨學科、高階性課程。持續推動課堂教學革命,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推進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進“學習革命”向“質量革命”縱深發展。

(三)加強“多元化”培養,探索公安人才培養新模式

聚焦新公安人才“上手快、上升久”的職業發展需求,不斷探索新公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優化創新實驗班建設,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機制。瞄準公安工作前沿,跨學科組合課程群,建設微專業,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四)開展“一體化”育人,構建公安實戰化教學新體系

持續優化校局合作機制,完善“教、學、研、練、戰”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實戰化課堂”教學改革,持續加強實驗室建設,迭代實驗實訓精品項目,提升實驗室教學績效;推動實戰場景進入校內課堂,探索實戰數據資源定向接入、定向使用、定向開展教學訓練工作。優化駐校教官機制,促進教師教官深度融合,建強實戰化專業師資隊伍。

(五)推進“持續化”改進,形成教育質量保障新機制

完善質量評價保障體系,全面推進質量文化建設,將質量意識、質量標準、質量評價、質量管理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完善過程監控,面向教師與學生開展課程和課堂、實驗實訓、創新創業等多元化評價,實現以結果評價為主向以過程評價為主轉變。形成完善的教育質量反饋機制,促進人才培養不斷適應公安工作的新要求。

猜你喜歡
公安院校警務公安
“老公安”的斂財“利器”
我國公安院校水上教學課程的困境與出路
關于公安院?!爸腔坌@”建設的思考
“10歲當公安”為何能暢通無阻
HIV感染的警務預防與處置
公安報道要有度
基于科學計量學的公安院??蒲信c評價
論公安院校診所式法學教學模式的建構
警務實戰訓練教學中開設
警用直升機的作用及在我國警務實戰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