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娛樂化思潮下青年革命文化教育的現實困境及應對策略

2023-02-06 19:30楊紅月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思潮娛樂革命

楊紅月,閆 杰

(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

革命文化是20 世紀遭受苦難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民族戰爭與解放戰爭中奮起反抗所創造的一種獨有的文化,是鼓舞士氣、磨礪意志的精神密碼,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并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不斷延伸、發展和完善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繼承革命文化”“弘揚和傳承革命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1]。在弘揚和傳承革命文化過程中,各種思潮層出不窮。其中,泛娛樂化思潮是最值得警惕的一種思潮,它獨有的隱蔽性、娛樂性、解構性等特點,正在不知不覺地消解著青年對革命文化的正確認識。

大眾對泛娛樂化現象的關注源于各種網絡詞匯走進現實語境并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這種國外傳來的新興思潮悄然地引起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變化?;诖?,人民論壇從2010 年開始推出年度十大社會思潮評選專題,截至2019 年泛娛樂化思潮三次成為年度十大社會思潮之一。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其中第三項就是“堅決抵制泛娛樂化”。因此,在泛娛樂化思潮下如何弘揚革命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一、泛娛樂化思潮下弘揚革命文化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娛樂至上”的價值取向,削弱革命文化的崇高性

受2004 年美國作家波茲曼《娛樂至死》一書的影響,“泛娛樂化”被普遍解讀為娛樂超出自我邊界而泛入政治、教育、新聞等各個領域的“娛樂越界”行為。這一行為為什么值得警惕呢?是因為它在對待一些本應產生對生命尊重和對法制敬畏的事件中,盡情調侃,頻頻創造“新詞”,甚至出現對歷史事件、英雄人物的“惡搞”和“隨意調侃”。眾所周知,追求快樂、愉悅是人的本性,但如果以“娛樂至上”“娛樂至死”作為價值取向,有的人就會一味單純地追求“快樂至上”,奉行及時行樂,模糊對人生價值、理想信念、崇高精神,以及自我實現與超越的追求。這樣,當遇到暫時困難時,這些人就會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堅持不懈的品質,其背后映射的是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以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傾向。正如有的學者指出,它是一種戲謔具有價值象征意義的人、物及事件的“價值侵犯”行為,掩映著一場娛樂盛行年代的崇高精神的現代性虛無[2],這一現象完全削弱了革命文化的內核——崇高性。革命文化的價值與定位毋庸置疑是崇高的,由革命的歷史進程、革命理想、革命精神幾部分組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曾經的革命人物自發地以“革命理想高于天”激勵鞭策自我。但曾幾何時,“躺平”“佛系”“擺爛”等網絡熱詞已不再是青年口中的調侃,而是變成了他們的人生信條,并隨著互聯網的發酵,引發更多年輕人的效仿。責任擔當是青年群體被賦予的使命。在泛娛樂化思潮影響下,青年更多追尋個人本位、功利主義,弱化了自身在集體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國家、社會中的責任,更難以喚起他們對革命人物、革命記憶、革命遺址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崛起的“歷史共情”。

(二)傳播內容的庸俗化、碎片化,消解革命文化的正統性

泛娛樂化的主要陣地是互聯網?;ヂ摼W傳播隨著大數據的深入普及,會根據受眾的喜好和選擇進行偏好推送,造成社會公共領域的議題呈現碎片化、分散化特征。再加上在為博取流量、吸引眼球以獲得巨大經濟利益驅動下,部分媒體慣用“標題黨”“斷章取義”“夸大事實”“無中生有”“惡意拼接剪輯”“故意制造對立”等方式迎合大眾,信息內容充斥著低級、媚俗和庸俗。泛娛樂化思潮與互聯網媒體的某些特征不謀而合,將一切公共事務用娛樂化的方式呈現,歷史事件、革命英雄人物被“隨意調侃”與“惡搞”,甚至被“污名化”。其對待革命文化的態度帶有娛樂心態、娛樂思維,隨意貼標簽,對歷史事件的判斷以“是否有趣”為標準,崇尚惡意搞笑、戲謔調侃。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主要是通過主流媒體和思政工作者的宣傳,并以新形式、新技術力求革命文化教育達到共情、共鳴、共振效果。革命文化本身具有對歷史尊重的嚴肅性以及革命情感的崇高性,但由于受泛娛樂化思潮影響,部分青年反感革命文化傳播的正統性,常聯想到“道德說教”,從而產生一定的距離感。

(三)表達方式的“非理性”極易耦合其他社會思潮,否定革命文化的真實性

泛娛樂化表達方式呈現情緒化、非理性化的敘事特征,與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相互交織,在公共議題討論中用娛樂、調侃的方式解構權威、撕裂共識,尤其在具有嚴肅性、政治性的議題中,容易發生輿情波動,群情激奮,罔顧事實,立場先行,拒絕理性溝通與對話[3]。習近平總書記講道:“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那些打著“重說”“戲說”“科普”“解密”等名號的平臺,對其精心節選的歷史片段加以主觀臆造的解讀,誘導青年對歷史原本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借著否定歷史來達到否定現實的目的,如“狼牙山五壯士貪生怕死”“雷鋒日記瞎編”“黃繼光堵機槍不符常識”“火燒邱少云違背生理學”等謠言不絕于耳。泛娛樂化、歷史虛無主義契合了青年群體求新求異、娛樂釋壓的心態,導致他們喊著質疑一切的口號,歪曲評價歷史人物。

二、泛娛樂化思潮影響青年傳承革命文化的多重因素

(一)資本的逐利與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

追逐利潤是資本與生俱來的本性,正如馬克思指出:“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4]。在商業資本增殖過程中,伴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娛樂化成為最好的手段。一方面,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是互聯網,它能將你的關注、喜好等方面的信息精準推送至常用軟件,為泛娛樂化信息的廣泛傳播提供載體。這種把娛樂信息準確投送出去的方式,表面上看是用戶的自愿自由選擇,實際上卻是算法推算之下的被動接受。另一方面,在巨大經濟利益驅動下,資本為了獲取流量、點擊率及關注度,就會利用各種手段將一切事物披上娛樂的外衣,用極其吸引眼球的方式,以滿足大眾的低層次需要為目標,將革命文化包裝成市場經濟價值增值的娛樂產品。譬如,自媒體“暴走漫畫”平臺上刊登包含調侃侮辱董存瑞、葉挺等烈士的短視頻,以及笑果文化脫口秀演員堂而皇之地用“低俗段子”、拿人民子弟兵“玩?!钡?,引發眾怒。

(二)主流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爭奪

長期以來,西方敘事體系、傳播體系迅猛發展,造就西方話語體系的壟斷;西方媒體發展早且迅速,傳播手段極其生動,甚至曾經出現以西方文化為價值坐標的怪象。泛娛樂化現象的產生與蔓延,其背后混雜著西方各種文化與社會思潮有意識地滲透。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通常先驗地喻示于娛樂。娛樂由于具有輕松、有趣、鮮活,以及更易于為人們所接受等特點,往往是種種錯誤思潮恣意滋生的“養料”[5]。這種通過娛樂入侵文化領域的做法,其本質就是通過娛樂力量來影響大眾的價值觀判斷,意在無形中消解青年群體的主流價值認同,企圖打破或否定舊的話語體系與價值標準。在此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精致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輪番登場,他們試圖證明捍衛自身權益是合理的且必要的,以此來抵制革命文化中為中華民族奉獻的犧牲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這是西方敵對勢力慣用的“春秋筆法”。革命文化中提倡的集體主義精神并不是要否定個人利益,而是將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個人利益次之。這與西方提倡的以個人利益作為唯一行動準則是有本質區別的。當大家欣然接受了“個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判斷標準后,勢必就會對革命烈士寧死不屈的行為產生懷疑,甚至公開叫囂“違背人的生理原理”,極易引發主流價值認同危機。

(三)青年群體的心理需求與自身甄別能力不足

自“內卷”一詞破圈流行到出現與內卷完全對立的“躺平”“佛系”“擺爛”等新的流行語,青年將潛藏在內心的情緒價值與心理需求從一種情緒向另一種反向情緒宣泄,實質上是青年對當代生存狀況焦慮的具象化表達。國務院新聞辦公廳在“2023 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中介紹:青年人失業率仍在走高;3 月份,16~24 歲青年人失業率19.6%,比上月上升1.5 個百分點[6]。同時,《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中指出,18~24 歲年齡組青年為抑郁的高風險群體,風險檢出率高達24.1%,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7]。不難看出,新時代青年個體面臨著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以及學習、工作與情感上的壓力,當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或者想要的物欲過多而通過努力始終達不到時,就容易陷入自我內耗、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中。而且,當前“空巢青年”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他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淡化了以地緣和血緣為紐帶的聯結,在推進個體化的進程中,當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遭遇現實打擊后,就急迫地想從現實社會中逃離。這樣,娛樂就會成為青年尋找寄托、釋放壓力、逃避痛苦的心理動力,以網絡為媒介、刺激感官的娛樂化信息,更容易成為他們心靈慰藉的良藥。另外,青年群體個性張揚、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一些“求新求異”“嘩眾取寵”的惡搞、戲謔,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由于他們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驗,無法辨別這些信息的真實性與“別有用心”。

三、泛娛樂化思潮下青年傳承革命文化的應對策略

(一)源頭規范:完善網絡法治與網絡技術建設,凈化革命文化教育網絡生態

網絡是虛擬的,網絡傳播具有自由性,但并不意味著網絡是法外之地。今年,國家網信辦開展“清朗·自媒體整治”專項行動,共清理違規信息141.09 萬余條,處置違規賬號92.76 萬余個,其中永久關閉賬號6.66 萬余個[8]。這之中不乏虛假篡改歷史的博主。關于網絡生態環境的法治建設,國家早已在行動,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但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以及類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發展,其利用技術在網絡平臺無孔不入,防不勝防。例如,ChatGPT 擁有強大的信息論證能力、AI 合成技術能對輸出內容做到自我合理化的論證,當涉及知識盲區時,包括“把關人”在內的大眾極易被誤導,甚至深信不疑。

第一,加強網絡法治建設。以法律的剛性約束力嚴懲惡搞革命文化的媒介,用法律的強制力確保文化市場合規、有序經營。同時,建立和完善法律懲戒機制,提高違法成本。對于一些蓄意捏造、散布革命歷史謠言、丑化歷史人物及革命領袖的言論行為,應當旗幟鮮明及時肅清并依法懲治。

第二,以技術賦能網絡媒介。一方面,建立網絡預警機制,以媒介的篩查、攔截技術為切入點,實現對泛娛樂屬性內容的全過程監測和追蹤,對革命文化過度娛樂傾向的信息內容進行嚴格甄別,從根本上遏制泛娛樂化信息進一步擴散,傳播符合主流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加強技術創新實現算法優化,改變完全以“資本、利益”引領算法的導向,建立以“主流價值取向”引領算法的原則,使用算法技術將革命文化優質內容推送給大眾。

(二)內容為王:輸出優質革命文化作品,強化革命文化對青年的引領

網絡上流傳的革命文化作品呈現兩種態勢:一是打著革命人物需要“接地氣”為口號的粗制濫造及低俗的創造。例如:“手撕鬼子”等的抗日神??;故意炒作雷鋒的初戀女友;《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鐵道游擊隊之青歌賽總動員》等惡搞短片。二是“完全沉悶”“高大上”的革命作品,很難吸引更多青年人的興趣。鑒于此,必須推進革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優質內容,更好傳承與弘揚革命文化,更好發揮革命文化積極的引領作用。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1942 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解決了文藝為什么人服務的根本問題。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并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這就是優秀作品?!薄度嗣袢請蟆吩u擁有巨大流量的《亮劍3》:“偶像劇的套路在抗日題材上不適合,此路不通!”此類內容粗制濫造的作品,沒有感染力,是文化糟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9]。青年群體追求高質量的文化作品,必須堅守人民立場,不能把文化作品當作是追逐利益、刺激感官的搖錢樹。文化作品不能迷失方向,不能為某些不良文化資本廠商的利潤追求服務而忽視了人民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

第二,秉承“內容為王”理念。革命文化作品是否有市場、是否吸引青年人,其根本在于自身的文化內涵,而不是簡單追求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一要堅持正確的歷史觀,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堅持準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六要”原則,引導青年人重回特定歷史情境中去感悟革命文化的深厚內涵,不能以當今的現實語境詬病歷史人物。二要借助媒體弘揚好革命文化故事。革命文化的廣泛傳播不僅依賴于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還需要與新興媒體如網絡和移動客戶端的緊密結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三)強化主陣地:堅守政治底線,提升高校教化能力

對于革命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傳統的教育方式偏向“宏大敘事”,會讓青年學生產生距離感,加之千篇一律的宣教方式使革命人物“定型化”,易生成刻板印象。青年學生對這種傳統的空洞說教容易產生抵觸、厭倦情緒,加上他們強烈的獵奇心理,使得一些“秘聞”“獨家解密”革命歷史的文章和視頻盛行。高校思政理論課作為育人的主陣地,其嚴肅性、政治性在泛娛樂化思潮影響下難以吸引青年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被他們冠以“水課”稱號。部分思政課教師為解決課堂“抬頭率”問題,盲目地迎合大學生的“娛樂”需求,在教學中刻意回避理論經典,傾向于講述趣味化的主題來吸引學生眼球。譬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本應講述國史、黨史、新中國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主渠道,卻被一些教師講成了“故事會”“解密會”,偏離了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價值定位。思政課教師必須堅守政治底線,如果一味“去政治化”,就會導致其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語言的娛樂化,整個課堂充斥著大量音頻、網絡語言、戲謔的表達方式,難以引起學生的理性思考。鑒于此,思政理論課對青年學生進行革命文化教育,必須秉持“守正”與“創新”的教育方法,即既要堅持政治底線又要創新方式方法。一方面,堅守政治立場,對于革命人物負面的聲音,要理直氣壯地予以回應,以專業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擺事實、講道理,對網絡上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要有所取舍地加以引用,強調政治引領。另一方面,運用新媒體技術、VR 技術將革命人物、歷史故事鮮明生動地呈現,以交互式、沉浸式的體驗,增強革命人物的感召力。在宏大的革命文化主題中找準個性化敘事的切入點,以共情式話語代替以往空洞的政治宣教,切實為青年學生答疑解惑。借助校外實踐基地,瞻仰革命遺址、革命圣地,開展現場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人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犧牲與奉獻。

(四)內生動力:增強青年政治認同與歷史素養,自覺抵制錯誤思潮

當前部分青年由于受泛娛樂化思潮影響,存在著對革命文化的認同弱化、質疑革命理想信念、政治情感冷漠等問題。其根源在于他們缺乏對事物本質的洞察能力和扎實的理論與歷史素養,人云亦云。他們既沒有甄別信息、判斷事實真偽的能力,也沒有抵制外部誘惑保持清醒定力的能力。因此,要消除泛娛樂化思潮對革命文化的消極影響,就必須喚起青年主體自覺抵制錯誤思潮的意識。一方面,加強“四史”教育,用生動的事實增強青年對國家的認同,讓青年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從歷史中走來,是歷史與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帶領頑強不屈的中國人民奮起抵抗外敵,一步一步地走出了一條自立自強之路。深刻領悟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中國人民的安居樂業。充分認識到個人前途是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從而建立起主體意識,以回應國家的期望,自覺汲取革命文化的精神營養,不斷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入新動力。另一方面,青年要自覺主動地加強歷史與理論學習。多數錯誤思潮的傳播與演變源于“信息不對稱”和自身的知識短板,當出現一些革命文化的新鮮解讀時,要保持理性,追根溯源,絕不能盲目跟風,要以審慎的態度對待一些誤讀對自身價值觀的滲透。同時,積極加強理論學習,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自覺識別不良現象與負面信息,加強自身能力建設。

猜你喜歡
思潮娛樂革命
春秋時期重民的社會思潮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從回歸溫柔敦厚到走向天馬行空——當代文藝思潮的一種轉向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娛樂眼
粉紅革命
娛樂眼
娛樂眼
娛樂眼
論20世紀初年的“興女學”思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