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廣東粵語童謠的藝術特征及其價值傳承

2023-02-07 01:24
民族藝林 2023年4期
關鍵詞:粵語童謠民間

李 峰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一、概述

童謠屬民謠范疇,是中國文學藝術寶庫中十分珍貴的遺產,在人類學、民俗學以及文學等領域曾得到過廣泛的研究。童謠主要傳播于兒童之中,是一種口頭聲韻文學,有著兒童所喜愛的特征。[1]20 世紀20 年代,顧頡剛在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時候曾說:“無論什么小問題都會有極豐富的材料,一粒芥菜籽的內涵可以同須彌山一樣的復雜?!盵2]粵語童謠正是這樣一種以粵語為基礎進行創作和傳唱,同時又包含豐富文化內涵的“小材料”,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廣為流傳。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間童謠的興起和發展,往往與方言的使用范圍和廣度息息相關。據統計,目前全球范圍內使用粵語的人數高達七千多萬,無形中使粵語童謠成為嶺南文化的地域性標志,同時其藝術屬性也在文化長河中獲得獨特的表現力。胡適先生認為:“在我國方言文學中,有三大方言文學代表著較大、較廣泛的影響力,其中之一就是以童謠為代表的粵方言?!盵3]粵方言不同于中國其他地方的方言,它不僅是廣府民眾的母語,也是嶺南地區乃至海外地區影響最為深遠的方言,具有獨特的書面表達體系和兼容并蓄的特點?;浾Z童謠作為一種傳播范圍極廣的方言載體,題材豐富,內涵深厚。大量流傳于民間的粵語童謠,不僅蘊藏著嶺南地區的文化傳統,也保存著大量中原地區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4]因此,在嶺南文化傳統中,粵語童謠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粵語童謠作為民間藝術與兒童口頭文學藝術表達的表現形式,既是廣府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地人民集體智慧結晶。從民俗學角度看,粵語童謠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的“粵俗好歌,明時已如此”。[5]從史學角度來看,粵語童謠可上溯至清代中晚期,它承載歷史的印記,反映廣府地區風土人情,體現粵方言區的地域特點。本文擬從社會發展和價值傳承的視角,通過剖析粵語童謠表層藝術特點,透視還原民間童謠發展背后的社會支持。

二、粵語童謠的藝術特征

民間童謠作為方言的載體,通常與語言、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與日常生活習俗密切相連?;浾Z童謠在歷史傳播過程中,受方言發音習慣、傳播范圍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嶺南地區的粵語童謠與我國其他省市的民間童謠有些許相近或相異的藝術特征??梢哉f,地方童謠與中國傳統童謠之間既有縱向的共性聯系,又有橫向的個性特征。

(一)版本的多樣性特征

民間童謠多為成人根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編撰而成,也有少量民間童謠是兒童在游戲中自行口頭編創實踐而成?!爸{”的內容需要經過長期的口頭傳唱,并在不斷游戲和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符合兒童群體熟知的韻律性語匯。由于民間童謠因地域方言在表述上的差異性,導致各地相同命名的民間童謠在名稱與內容上無法實現完全統一,因此這種韻律性語匯在持續流行性傳唱中會形成多個同名的童謠版本,版本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游戲內容、規則、節奏律動等方面。

布里杰(Bridger)在1969 年做過一個關于律動的實驗,實驗表明2—3 歲幼兒在傾聽音樂時,會模仿發聲、運用身體動作的節奏律動等來表達對音樂的反應。[6]縱觀全國各省市,民間童謠在親子互動環節的節奏律動與動作設計上,仿佛存在天然的不約而同,存在很多相似點。如安徽中部地區民間童謠《斗斗飛》和粵語童謠《點蟲蟲》等,都是兒童牙牙學語的時期,長輩們懷抱嬰兒并拿起嬰幼兒雙手的手指,使其左右手的食指隨著童謠進行有節奏的律動觸碰。不過兩首童謠內容取材方面,卻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在安徽的《斗斗飛》中,成人會伴隨著親子動作反復吟誦“斗斗飛,斗斗飛,小雞落草垛”或“斗斗飛,斗斗飛,麻雀上草垛”等諸如此類的句子,反映了北方冬天天氣寒冷之時,小雞、麻雀等小動物常常在農村堆放秸稈的草堆里曬太陽和覓食的場景。而粵語童謠《點蟲蟲》中卻充滿了“荔枝”和“荔枝基”這些能夠反映嶺南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對于手眼尚不能完全協調一致的嬰幼兒來說,簡單的童謠律動既能激起愉悅的情緒,又能刺激兒童早期語言的萌芽。盡管不同童謠在內容上存在差異,但從功能上來看基本上是一致的,呈現了不同時空童謠版本的多樣性特點。

在童謠中,還有一種比較獨特的表達形式,即通過多個版本的“謠”形式進行傳播,這類民間童謠一個作品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浾Z童謠《月光光》就是其中的典型性代表,它以多個版本的“謠”形式在廣州的荔灣、海珠、越秀等地區流傳,成為粵語童謠中的經典之作。這首童謠歷經數代廣府人民的傳承和發展,至今已有超過30 個從唱詞到曲調各不相同的版本。如在廣府、客家和潮州各區域的《月光光》,演唱方式上不僅存在區域性小語種之間的差異,同一主題的歌詞、旋律、句式結構和演唱方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動,致使多個變體在同一時空里出現。

一首古老的歌曲抑或是以山歌為基礎而衍生的民間歌謠,皆可成為《月光光》產生的萌芽?;浾Z童謠《月光光》擁有如此眾多的版本,主要源于它的旋律婉轉動聽,內容描述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有的版本描繪了嶺南鄉村的夜色,有的版本則描繪了嶺南水鄉農民辛勤勞作的生活場景,還有的版本則加入婚喪嫁娶等生活元素等。在這些不同版本中,能夠發現一個共同的文化特點,就是童謠表達都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風貌。這些不同版本都反映出了民間童謠所蘊含的藝術特色,即語言質樸簡潔、韻律和諧流暢、主題寓意深刻含蓄。唯有這些源自民間生活的童謠,才能展現出共性特征,被賦予永恒的藝術生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浾Z童謠版本的多樣性特征,彰顯了其典型的共時性和差異性共存的藝術特征。

(二)表達的多面性內涵

童謠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活在兒童口頭上的文學,面向的客體對象多為學齡前或低年齡段兒童。因此在童謠語言的表達過程中,不僅需要具備自然的語言藝術屬性,還需要與游戲、音樂、知識、娛樂等多種元素充分融合,從而形成全新的文化內涵。

筆者通過對不同類型的民間童謠進行研究發現,童謠能夠與游戲、音樂進行有機的集合,使音樂和游戲成為童謠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有些童謠需要配合律動和表演方能完成,有些童謠蘊含著豐富的知識表達,還有一些童謠本身并無深奧的哲學道理,只是純粹單純的逗樂表達。在粵語童謠中,有一類被稱為“反唱歌”的古怪歌,屬于童謠與娛樂的有機融合。這類童謠在游戲過程中,要求兒童故意使用有悖于事物本身的詞語來吟詠,如把“非”說成“是”,把“不能”說成“可能”,引人發笑的同時,鍛煉兒童逆向聯系事物和思考的能力。

由于語言交流在兒童早期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單一語言和詞匯可以產生內容,但無法產生游戲和音樂色彩,因此民間童謠語言會隨著兒童年齡和認知的增加而有所變化,有時甚至會在童謠游戲的過程中邊唱邊變化??梢?,童謠語言所具有的多面特性,在兒童的生活與審美藝術培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三)修辭的獨特性色彩

民間童謠的形式多種多樣,并與多樣的修辭手法聯系密切。其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等,結構上可以分節,也可以不分節,篇幅也可以長短不一。童謠在句式上以單句為主,不特別注重語調的平仄,但非常強調押韻??梢哉f,能夠得到兒童喜愛的童謠作品都有押韻的存在,可見押韻技巧在平仄中的運用就顯得格外重要。在粵語童謠中,由于粵語有九聲,發音比較講究,因此語言本身具有的節奏與旋律常常融為一體,普遍可以采用疊字、疊韻、諧音、對比和頂真等修辭手法,使童謠聽起來聲情并茂,朗朗上口。如為粵語童謠注入“數白欖”的這一飽含粵韻的說唱形式,其修辭手法具有平仄押韻,一唱三嘆的鮮明地域特色。[7]在粵語童謠中取某個發音,比如[ai]為韻腳,平仄相間,抑揚頓挫且回旋反復。不僅保留部分中古語音的發音,也保留了相當多的古代文言文詞語。大量的粵語童謠中都表現了“數白欖”的結構特征,廣州傳統童謠語言魅力就在于“數白欖”粵韻唱腔和“西語”文化的中西合璧。[8]此外,童謠在傳唱的過程中,還通過平仄相間的形式,讓詞句聲調與旋律相配合,展現“粵味”濃郁的節奏美;通過詞句的押韻和停頓構成歌謠的音韻美;通過頂針修辭,用相同的詞語進行韻律的銜接,展現前后呼應,回環往復,再加上句句押韻,和諧流暢。[9]

民間童謠中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不僅能夠有效地訓練兒童的語言、音樂和思維能力,同時也能夠激發他們對學習和游戲的濃厚興趣。

三、粵語童謠的價值傳承

《禮記·樂記》中記載:“童謠乃有聲母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深?!痹谖覈糯幕浼?,童謠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學樣式和語言現象,在當時的社會中曾產生巨大的影響?!短旎[集敘》中認為:“古諺童謠,純忽天籟。而細繹其義,徐味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盵10]由此可見,童謠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民間音樂,包含著樸素的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蘊含著生活中至真至純的美,不僅充滿著藝術感,同時也承載著社會文化價值的傳承。

(一)傳承語言的功能價值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曾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文化,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闭Z言其實就是一種文化,不屬于生物性習得的能力,需要人的后天學習方能獲得。從語言學角度來說,粵語童謠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語言變體,它作為方言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匯聚了獨特的社會性文化元素。不僅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同時也表達了大眾的喜怒哀樂?;浾Z童謠與其他方言一樣都有其獨特的功能體系,無論是通過粵語童謠獲得語言習得,抑或通過純粹的粵語學習去領略童謠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都對當地兒童的身心情感及發展給予了深厚的滿足感。

《搖籃曲》和《催眠曲》等粵語童謠作品,是最早被兒童接觸的文學藝術形式之一。這些作品多為長者即興而作,以和諧的旋律對嬰幼兒進行感情熏陶和美感教育。[11]在多媒體不夠發達的時代,兒童沒有電子產品可以依賴,嬰幼兒無論是在母親的懷里還是搖籃之中,溫柔輕拍的節奏和有韻律的歌謠吟誦,都是對其早期語言最為有益的教育方式。如粵語童謠搖籃曲《噯姑乖》:

噯姑乖,噯姑大,噯大姑仔嫁后街。后街又有鮮花鮮魚賣,又有紅皮屐仔繡花鞋,又有鮮花戴,戴又戴唔曬……[12]

這里“噯”是指輕輕拍,“姑”是指小姑娘,這里泛指嬰兒,“乖”就是乖巧的意思,而“戴唔曬”就是戴不完的意思。全曲不見單純“小寶寶快要睡了”的字眼,反而出現了“鮮花佩戴,鮮魚出售”等內容。一方面說明廣東地區四季如春,適宜動植物生長,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加深了兒童語言習得的深度。人類需要通過音樂作用來幫助兒童身心健康成長,通過音樂教育實施對于兒童的社會化塑造,其中包括通過童謠構建兒童的美好心靈和外部世界。[13]粵語童謠里也有類似《麻雀仔,夜夜來》之類的作品,它們也許是創作者在特定場景下的即興創作,前后左右并沒有特別的內在邏輯關系,但諸如押韻和對仗的語言形式,卻能讓孩子們在吟誦中有順口之感和回環往復之樂。民間童謠里的方言,將人們的情緒情感與嶺南地區的風俗人情緊密結合,潛移默化完成了孩子對語言的傳承。

(二)傳承知識的教育價值

童謠作為兒童家庭教育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對于兒童心智、道德及審美等方面的影響都非常關鍵。古人云:“教子初胎”正是這個意思。民間童謠創作初衷并不僅僅為了童蒙養正的教育價值,而是沒有任何外力的推動下,完全自由,是活躍在兒童口頭的自由歌謠。[14]粵語童謠中包含著多樣的知識素材,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運用擬人、排比、對答和比興等創作途徑,向兒童傳授生活知識與道德情感,為兒童適應社會環境打下基礎。

在傳統粵語童謠中,許多知識和哲理都是音韻微妙變化中的孕育和傳承。民間童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其所涵蓋的知識內涵各不相同,對兒童的影響程度也是因人而異。由于年齡較小,低齡兒童尚不具備將觀察對象直接視為審美對象的能力。在這個階段,兒童對知識的獲取屬于本能性的感覺認知,它直接源于兒童對于生活中種種有興趣的事物最直觀的了解。[15]

這首名為《五更鼓》的粵語童謠,是一首特別適合低齡兒童誦唱的佳作。作品采用擬人擬聲的創作手法,將生活中的常見動物進行特征性描述,通過一更天到五更天的時間串聯,讓兒童對這些動物的習性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比較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需要。其次,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兒童的節奏感和樂感,五個樂句的節奏整齊劃一,以第三樂句“小貓”的性格描述為例,歌詞語言簡單易懂,曲調歡快活潑,旋律富有節奏感,清晰展現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節奏型的交替進行,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粵語童謠。

第一句:三 更 鼓/ 響叮 當/叮 叮 叮 咚 叮 叮 當/…

節奏讀音:ti ti ta/ ti ti ta/ti ti ti ti ti ti ta/

第四、五句:貓 兒 點 樣 叫/ 妙 妙 妙 妙 妙 妙 妙/

節奏讀音:ti ti ti ti ta/ ti ti ti ti ti ti ta/

這首作品偶爾也會被當作兒童哄睡的《催眠曲》,因為童謠的傳播語境可以隨著“場”用法的改變而被賦予不同的功能和價值。據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兒童認知水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升,不過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相對于成人世界要貧乏很多,但是兒童又特別渴望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為了滿足兒童對認知的渴望,一些熟悉的動物和植物則會被賦予各種表現手法,如繞口令、數數、謎語等,這些童謠都需要兒童在使用的時候能夠多動腦筋、鍛煉認知和思維能力,在運用童謠的過程中,一邊學習、一邊思考,將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承和教育有機結合。即便是高度工業化的今天,很多人還是能對農耕時代民間童謠《數蛤蟆》中的“一只蛤蟆,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這樣的旋律脫口而出?!稊蹈蝮 返捻嵚刹粌H有趣,還需要小朋友說得越來越快,為的就是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更強。在粵語童謠中也有類似的《數貓兒》,數的對象雖然不一樣,但描述對象都是四條腿動物,數字也是由每組的一、二、四到二、四、八的倍數疊加。

因此,在傳統童謠中,無論是以具象動物為主體,還是以抽象數字和序列為基礎的童謠,都在兒童智力發育和教育培養中扮演著重要的啟蒙角色。

(三)傳承游戲的社會價值

童謠起源于游戲,唐代學者孔穎達在《左傳》釋義中曾客觀地指出童謠是兒童群居玩耍知識的自發之作,語言上“韻而有理”,還有寓教于樂的教化作用。[16]游戲的過程實質上是兒童自我探索的過程,對于學前兒童而言,真正的學習很少發生,正是游戲的情景讓兒童的學習不斷發生。[17]在游戲過程中,兒童能夠從多個層面和角度獲得啟示,并不斷審視自身的心理變化,從而推動自身對活動的適應以及個性領域能力的不斷發展。

民間童謠的游戲色彩主要體現在與游戲互相依存的過程關系,童謠中的游戲色彩不僅能夠反映兒童對游戲的認識,也能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的時代特征。在粵語童謠中,除少量單純吟唱的作品外,大部分作品屬于伴隨游戲的粵語童謠,這些民間童謠的游戲色彩集中體現在集體性、創造性和親子性等社會性特征上。此外,童謠中還彼此交織著大量與社會性特征互相滲透的娛樂因素。以粵語童謠《排排坐》為例,可以看出這首民間童謠具有典型的集體游戲性特征:

排排坐,吃果果。豬拉柴,狗燒火,貓兒擔凳,姑婆坐,坐爛屎忽咪賴我。[18]

童謠游戲的整個過程展示了隨機的游戲屬性。游戲開始,兒童隨機推選一位玩伴作為游戲主持站在圈子中央,其他兒童則席地圍坐成圈。接著,所有兒童邊拍手邊唱童謠,童謠中的“字”和“詞”均要與節拍相吻合。接著,游戲主持會依據“每個字每次對應一位兒童”的原則,順時針轉圈點人,唱到最后一個字,被點到的兒童要受罰。這里的“受罰”不同于成人概念中的懲罰,童謠游戲中的“罰”更像是才藝表演,對于表現型人格的兒童而言,“罰”同樣是展現自我的舞臺和體驗。民間童謠的游戲性色彩常常以簡單的游戲規則為基礎,通過循環往復的方式,與兒童喜歡重復的特點相契合,從而為兒童帶來愉悅的情感體驗。童謠的游戲不僅表現在語言上,而且還體現于游戲過程之中,如“罰”就是其中之一。童謠游戲中的“罰”既在兒童的承受范圍之內,也能促進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深入發展。

民間童謠的創意也源于與游戲語言、動作的緊密交織,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童謠唱起,游戲開始,童謠唱畢,游戲結束”。兒童在游戲過程中不僅需要吟唱童謠的韻律和節奏,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和隨時的創造力,以便更好地用經驗還原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游戲內容的社會性、完整性及趣味性。在《誰走過》這首粵語童謠中,孩子們被要求吟唱童謠的同時,快速思考并還原生活中的盲公、啞佬、跛腳等角色的特點,并在快速的游戲過程中迅速完成自己對角色的個性化塑造。這種表現方式,讓兒童很自然地將自己對社會的所見所聞結合了起來。以下為童謠的內容:

月光月白,鼠摸偷蘿卜;盲公睇見,啞佬喊賊,跛腳打鑼,折腳追賊,跛仔捉到,有牙婆咬他兩啖。

游戲開始,一個孩子被蒙上雙眼,負責盲猜他前面走過的預先選擇的人物是哪個孩子扮演的。從兒童的視角,最后猜對就是“贏”者,可以繼續游戲活動;猜錯就是“輸”者,需代替剛才蒙眼睛的兒童繼續游戲,這個童謠非??简瀮和呐R場應變能力。絕大多數兒童天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她(他)們希望角色塑造能更有趣味,能引人快樂。

民間童謠中的游戲性色彩還隱含了游戲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兒童間的溝通交流、自我情緒調節組織以及同伴間相互依賴等。孩子們在童謠集體表達中不斷延續創新“童謠”這個社會性符號,為伙伴間的社會交往提供真實的活動紐帶。

(四)傳承生活的文化價值

文化是人類對日常生活或活動的綜合性總結,每個人都處于獨特的文化狀態之中,人類認識文化的方式多種多樣,而民間童謠無疑是最有趣的一種方式。相較于成人世界,兒童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往往面臨比較匱乏的挑戰。然而,童謠所呈現出的地域特色、民俗風情和自然風光,無不在其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兒童通過參與同伴間的游戲活動和成人的積極引導,不僅在自我教育和娛樂方面取得了成功,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輸入和傳承的任務。

在粵語童謠中,有相當一部分展現了嶺南地區的自然風光,它們對節氣、氣候、生態環境等自然元素進行了細致的描述。這與兒童年齡較小、認知能力弱、情感容易變化等特點相適應。如粵語童謠《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摘子羌。子羌辣,買蒲達。蒲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梁。屋梁高,買張刀。刀切菜,買籮蓋?;j蓋圓,買只船。船浸底,浸死兩個番鬼仔,一個蒲頭,一個沉底;一個摸慈姑,一個摸馬蹄。[19]

上面這首童謠涵蓋了10 余種嶺南地區特有的植物,包括“檳榔”“子羌”等。其中有些植物或物品是兒童熟悉的,也有一些植物因為其特殊的用途而被賦予了不同的寓意。這些物品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然而農耕時代,卻能夠為當地兒童了解當地農業生產提供有益的支持。童謠最后一句“船浸底,浸死兩個番鬼仔”充滿口語化和通俗性,深深地刻在了“反洋”的歷史記憶之中。盡管普通民眾無法改變悲慘的命運,但是可以借助“民間童謠”這一媒介,來抒發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還有一類民間童謠屬于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從?;~塘至古榕船埠都是大眾口頭描繪的對象。嶺南地區的廣府文化不斷滋養著粵語童謠,粵語童謠的發生發展與民眾風俗習慣、文化心理等緊密相連,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普及性。如粵語童謠《艇仔粥》:

好靚艇仔粥!有魚有蝦又有肉,靚粥滾去又一淥,唔使蒸又唔使焗,八寶靚味口有福。君食一碗艇仔粥,祝你過河行船好有木,君走出門遇鄉里,叫亞叔。若然過南洋——揾錢返嚟,起間龍鳳大屋。嚟嘞——食返一碗艇仔粥。[20]

19 世紀初的西關河面,有一種水上疍家人售賣的傳統小吃,名為艇仔粥,屬于廣府美食之一。在廣府傳統觀念中,艇仔粥要用河水去烹煮方能達到最佳口感。在廣州百年的歷史中,一份艇仔粥見證了游船和啖蝦啜粥的生活,這是廣州一段難忘的風俗記憶。如今,舟艇如織的風景已經消失不見,然而廣東人對這種美食的情感卻始終如一,艇仔粥已然步入粥鋪和茶樓,歷史中的生活一直傳承至今。童謠中的艇仔粥既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與人文情懷。

四、結語

民間童謠作為一種口頭文化作品,其藝術特色和價值體系往往呈現出多元交織的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與兒童幾乎是共生共存的。民間童謠在內容上不會太過繁雜深奧,但它卻能用生活化的語言和口頭化的內容,直觀地反映出當前民間生活的本來面目。譚達先認為:“民間童謠和民間兒歌,同為一個東西,只不過在兒童成長的不同階段,吟唱童謠的篇幅、結構和內容略有不同而已?!盵21]就好似粵語童謠在歷史發展中,曾經有過“廣府童謠”或“廣東兒歌”的稱號。所以,從廣義上來說,只要同時具有適合兒童傳唱的突出特點,無論是童謠還是兒歌都屬于童謠的范圍。民間童謠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生動活潑的表現內容和形式,不僅再現了時代的變遷,也浸潤并伴隨著一代又一代兒童的健康成長。

猜你喜歡
粵語童謠民間
廣府人
——粵語·女獨·伴唱
童謠里的童年
快樂童謠
粵語對話莊文強 如何平衡雙雄故事
優雅古風與經典流行的全新演繹 童麗《粵語十大金曲Ⅱ》
2016廣東省粵語歌曲創作征集活動通知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