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地域文化之我見

2023-02-07 01:24
民族藝林 2023年4期
關鍵詞:寧夏文化

鄒 榮

(寧夏民族藝術研究所,寧夏 銀川 750004)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傳承發展寧夏地域文化的根本性指導原則。

認識一片地域,其實是認識這一片地域的文化。對寧夏地域文化的概括,在不同的時期曾有過“九大文化”“四大文化”的概括,這些概念的提出,雖然抓住了寧夏地域文化的主要層面,但也會忽略某些真實可感的細節?!叭笪幕钡姆懂?,有著清晰的時間脈絡和明確的空間范圍。我們認識寧夏地域文化,就是在寧夏這一片地域上,按照歷史發展的線索,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下合稱“三大文化”)在寧夏表現出來的文化形態。

一、寧夏地域文化及其劃分

廣義的文化涵蓋面非常廣泛,它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的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如政治觀點、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等。

通常情況下,地域是指一定的地理空間,是一個空間上的概念。地域文化是指從地理上劃分、對這塊土地的文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文化特征。關于地域文化含義的解釋也很多,綜合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定義表述:地域文化是一門學科,地域文化是一種文化形態,地域文化是“傳統”,地域文化是“區域”,地域文化是“模式”,地域文化是“個體”,地域文化是價值,地域文化是人文精神,地域文化是一個綜合體……

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源不絕、獨樹一幟,在文化傳統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是該地段的生態、傳統、風俗等文明形象。它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與周邊環境相結合,進而刻上了該區域的烙印,擁有非常獨特的個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界線,范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能是多要素的,具有區域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征。

(一)寧夏地域文化的概念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我國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之一,地處祖國西北內陸,位居黃河流域中上游和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的交會地帶,是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與毛烏素(沙地)三大沙漠包圍中的一片綠洲。北部有賀蘭山屏障,南部有六盤山雄峙,黃河穿流中北部。寧夏全區可劃分為三個地理單元,即南部山地與黃土丘陵、北部引黃灌區寧夏平原和中部干旱帶臺地與山澗草原。

寧夏地域文化是以寧夏這片地域為空間基礎,以歷史發展和社會生產變革為傳承主線,在寧夏文化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傳承至今并發揮作用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寧夏地域文化堅持開放包容的文化發展觀,涵蓋了“與時俱進”的政治文化、“義以為上”的經濟文化、“以人為本”的社會文化和“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在文化空間坐標里,寧夏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寧夏地域文化在大范圍講有其絕對的共同性,在小范圍講有其相對的差異性;在文化屬性上,寧夏地域文化既是客觀的實體存在,也是地域群體的主觀文化認同所形成的文化體系,內在于中華文化共同體,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

(二)寧夏地域文化的劃分

寧夏地域文化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是一個多樣的、復合的文化體系。此外,地域文化劃分還面臨著一些其他現實因素的制約: 第一是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影響著地域文化的劃分;第二是劃分地域文化時也要考慮現實的民眾社會心理情感,充分考慮當今民眾對寧夏這片地域的習慣性認識。所以,寧夏地域文化實質上是一個多樣的復合體,有著自身不同的文化特點。對寧夏地域文化經過梳理,主要有以下四種分類方法。

從文化屬性上可以將寧夏地域文化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文化,即可見的文化,包括寧夏各族人民衣食住行的歷史與現狀、地方史志資料、各種文物等歷史遺產。第二類是精神文化,即不可見的文化。如禮儀、飲食、建筑等民俗風情,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從文化空間上可以將寧夏地域文化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文化)資源,包括賀蘭山、六盤山、黃河、沙坡頭、沙湖、丹霞地貌等。另一類是人文資源,包括賀蘭山巖畫、長城、引黃古渠、須彌山石窟、承天寺、鎮北堡西部影城等。

從經濟形態上可以將寧夏地域文化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鄉村文化,具體包括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引黃古渠、傳統村落、民間工藝、鄉賢文化等。第二類是城市文化,包括城鎮化建設、流行文化、都市文化、城市形象等。

從歷史發展階段可以將寧夏地域文化大致劃分為三類:一是傳統文化。包括史前文化,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鴿子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菜園子新石器文化遺址、賀蘭山巖畫等;農耕文明,如水利、農業、牧業等;歷史遺跡包括古跡、文物、史料等;民俗風情,如生活習俗、生產習俗、禮儀等。二是革命文化。包括寧夏近現代革命史、長征精神。寧夏革命遺址中,有重要黨史(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黨史(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革命領導人(重要人物)故居,烈士墓,紀念設施等。三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寧夏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旅游、講好寧夏故事等。在四種普遍采用的分類方法中,我們通過認真地比較,認為第四種分類方法較為符合傳承發展寧夏地域文化的實際情況。

二、寧夏地域文化與“三大文化”的關系

結合上文,可以清晰地看到寧夏地域文化與“三大文化”是血脈相連的共生關系。構筑中華文化共同體,增強寧夏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是我們在新時代研究寧夏地域文化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論依據?!胺惨磺袑嵈娴氖挛锒即嬖谟陉P系中,而這種關系乃是每一實存的真實性質。因此,實際存在著的東西不是抽象的孤立,而是在一個他物之內的。唯因其在一個他物之內與他物相聯系,它才是自身聯系,而關系就是自身聯系與他物聯系的統一?!盵2]寧夏地域文化作為一種實際存在著的文化形態,絕非“抽象的孤立”(抽象的孤立沒有其存在的根基和價值),而是融會于“三大文化”之中,并與我國的各地域文化等其他文化要素相聯系。認清并堅定其確切坐標和內在關系,是正確認識寧夏地域文化的本質及其起源、歷史發展和功能價值的根本所在。綜上所述,寧夏地域文化是“三大文化”的組成部分,兩者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有機統一的文化共同體關系。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寧夏地域文化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上游地區,黃土高原的西北邊緣,是北方草原與黃土高原、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東部華夏民族和西部少數民族相接壤的地區,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正當東西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和要沖,自古以來,就是華夏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開發技術和傳播文明的要地,形成了區域文化多樣性和兼容性的特點,留下了數量眾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寧夏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818 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06 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 處,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35 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44 處。[3]其中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巖畫、寧夏古長城等享譽國內外。

寧夏人類活動始于距今4 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水洞溝遺址便是見證。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一萬年的鴿子山遺址中發現了農作物種植的遺跡。在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寧夏掀開了一浪高過一浪的開發熱潮。秦開發屯墾“新秦中”,西漢設立專司墾殖的典農都尉管理屯墾,在寧夏設置上典農城(今永寧縣境內),南典農城(今青銅峽市境內),北典農城(今銀川市境內)管理耕作,興建水利,修成了光祿渠、漢渠等古渠,構建了寧夏平原早期渠系。十六國時期,寧夏設高平城、薄骨律城、飲汗城,大量屯田,發展經濟,薄骨律城被稱作“果園城”,飲汗城被稱作“麗子園”。北魏薄骨律鎮已經建成著名的“刁公城”,開辟了黃河漕運。北周攻滅南陳,遷徙3 萬余人和其他江北及淮南的居民到靈州。因“江左之人尚禮好學”,使原本“雜羌戎”之俗的靈州風尚大變,使寧夏平原獲得了“塞北江南”的美譽。

唐代整修、擴建了漢代舊渠,又新開挖了唐徠渠、七星渠、特進渠等,灌溉農業快速發展。西夏重視水利事業的發展,新開了昊王渠。元代,中央政府派張文謙、郭守敬等人到寧夏,修唐徠、漢延及夏州、靈州、應理州、鳴沙州正渠10 余道,溉田1萬余頃。郭守敬在修復廢壞舊渠的同時,創造性地發明了木制閘堰設施,類似現在的閘壩或溢流堰,控制進渠水量,使寧夏平原的渠系水利工程技術有了新發展,也增加了灌區面積,糧儲為之充實。從明代到清代,寧夏平原是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地區,寧夏境內有引黃灌溉渠道23 條,構成了近代寧夏平原的水利網絡,留下了豐厚的水利遺產,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地面“水利博物館”。這些與黃河密切相關的人類活動,形成了豐富多樣、內涵豐厚的文化遺產,同時為當今輝煌的黃河岸邊人文景觀提供了支撐。2017 年,在第二十三屆國際灌排大會上,國際灌排委通過了寧夏引黃古灌區的申報書,寧夏引黃古灌區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之一?!八d、則國興”,水利是一個國家的命脈所在。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源,黃河讓寧夏有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積”的農耕基礎。今天,在黃河水的灌溉下,寧夏的農業發展蒸蒸日上,寧夏大米已經是一塊響當當的牌子,葉盛貢米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寧夏枸杞、硒砂瓜為全國人民熟知,賀蘭山葡萄酒更是享譽中外。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寧夏的民族民間藝術主要包括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民間文藝、曲藝等多個方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寧夏的戲劇活動主要從明清時期開始,主要表現為秦腔的流入與興起,到清代初期,秦腔在寧夏占據了主要的戲劇舞臺,現流傳的隆德曲子、固原曲子、鹽池曲子、鹽池道情、中衛道情、銀川道情、眉戶等具有地方化的小戲劇種,是根據當時群眾的審美情趣,融合當地民歌小調,孕育成長為更貼近人民的戲曲形式。寧夏的民間音樂以獨具地域色彩的“花兒”為代表,起源于明代初期,與甘肅和青海的花兒不同的是,寧夏“花兒”內容廣泛,體裁繁多,具有粗獷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和樸實鮮明的民俗特點,時代感十分強烈。寧夏的民間舞蹈秧歌、高蹺、耍龍、獅舞、旱船等形態一代代傳承。寧夏的民間美術起源于遠古時期,以賀蘭山巖畫的原始圖騰為代表。經歷朝歷代的演變,建筑與工藝美術的發展成就也十分顯著。主要體現在石窟、樓閣、宮殿、明長城、董府等建筑藝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故宮博物院織繡館珍藏的970 余塊地毯中,寧夏地毯占到一半。寧夏的民間文學種類很豐富,流傳下來的主要有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等。

寧夏地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2968 項,有1 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即花兒;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有18 項,如泥塑、硯臺、剪紙、磚雕、二毛皮等制作技藝,花兒、寧夏小曲、秦腔等演唱技藝??梢钥闯?,寧夏地域文化豐富多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寧夏地域文化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特殊貢獻,這是我們值得自豪的地方。寧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寧夏是我們中國人最早開始農業、畜牧業的見證者、實踐者、引領者;寧夏始終是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的前哨陣地。

(二)革命文化中的寧夏地域文化

革命文化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的革命歷程,鐫刻著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仰,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寧夏是馬列主義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建立地方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斗爭歷史和革命傳統的地區。長期的革命斗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革命遺址遺跡。寧夏有革命遺址遺跡70余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革命舊址,主要包括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生地、重要革命戰斗遺址等;另一類是革命紀念設施,主要包括革命紀念館、紀念地、紀念碑、紀念亭、烈士陵園、烈士墓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處,即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將臺堡革命舊址、銀川玉皇閣。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8 處,即高莊灘紅軍西征遺址、民國寧夏政府舊址、李塬畔革命舊址、毛澤東長征單家集宿營地、毛澤東長征小岔溝宿營地、銀川鼓樓、銀川南門、雷記溝回漢支隊駐地舊址。

1935 年,毛澤東同志率領紅軍翻越長征最后一座大山六盤山到達陜北,紅軍三大主力軍在將臺堡會師,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六盤山譜寫的輝煌壯麗的革命詩篇。毛澤東主席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1936 年,鹽池縣建立了寧夏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鹽池縣蘇維埃政府,成為陜甘寧邊區政府三區分區。在抗日戰爭時期,鹽池作為陜甘寧邊區為紅軍提供物資支援。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越是在緊要時刻,越是要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的滋養,從革命文化中尋找堅實的鏡鑒,在對歷史與現實的深邃思考中激發堅強的意志品質。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寧夏地域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時代進步潮流和發展要求。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來,寧夏人民艱苦奮斗、埋頭苦干,踐行、彰顯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響應國家號召的支寧人為水利建設移民至寧夏,還有近些年寧夏南部山區移民搬遷至中部川區的生態移民,尤其是閩寧鎮移民和紅寺堡移民,這些移民都是因為黃河而發生的。特別是生態移民的典范紅寺堡,政府主導紅寺堡揚水工程,將黃河水引到紅寺堡,是移民得以實現的保障工程。2016 年7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將臺堡革命舊址向紅軍長征紀念碑敬獻花籃,參觀了紅軍長征紀念園并發出了“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的偉大號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4]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這種堅持到底,敢于勝利的精神,已融入寧夏地域文化之中,也是中國人民不屈的骨梁。2016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閩寧鎮考察,看到在20 年對口幫扶下,昔日的“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打心眼里感到高興”。他與村民代表座談,深情地說:“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盵5]2016 年7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考察時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我向為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的所有建設者、勞動者表示敬意。民族復興事業前途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我們要埋頭苦干、真抓實干,不斷取得一個個豐碩成果?!盵6]2018 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專門題寫了“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的賀匾,寄予了最美好的祝愿、最殷切的期望,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為寧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寧夏各族人民深受鼓舞、備感振奮。

由于寧夏位于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過渡帶上,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決定了寧夏在多樣文化方面的相融交匯與吸納,因而黃河文化在寧夏平原蘊藏豐富,構成了多元交織、內涵豐富的文化特征,使之成為頗具代表性的區域文化。寧夏首府銀川因湖聞名,湖在城中,擇湖而居。銀川濕地位于中國西部干旱地區的寧夏平原,擁有5 處國家濕地公園,1 處國家城市濕地公園,6處自治區級濕地公園,近200 個自然湖泊、沼澤濕地,市區濕地率達到10.65%,濕地保護率達到78.5%。銀川濕地分布密度大、范圍廣、數量多,在西部干旱地區少見?!敖鸫ㄣy川米糧川”,銀川濕地的保護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寧夏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定盤星”和“指南針”。沙坡頭位于中衛市區西20 公里的騰格里沙漠邊緣,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于一處。寧夏多栽一棵樹,華北少落一粒沙。數十年來,面對“黃沙滾滾不見路,跟著駝鈴找寧夏”的生態困境,恰逢20 世紀50 年代,國家修建包蘭鐵路支持西部發展,鐵路穿過沙坡頭,為維持鐵路正常運營,防止被黃沙掩埋,科研工作者和當地人民共同努力,創造出“麥草方格”法,摸索出“五帶一體”(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的防風固沙體系。這一治沙方式,突破了全球的治沙難題,實現了“人進沙退”。以王有德為代表的治沙英雄,榮獲了“人民楷?!眹覙s譽稱號和“最美奮斗者”稱號。

即使到了今天這個時代,寧夏地域文化也不可替代。黨中央領導福建、寧夏人民創造了東西合作、互幫互助、閩寧脫貧攻堅富民的新模式,為未來發展起到了借鑒作用和支撐作用。在未來,寧夏將進一步向全國、全世界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脫貧攻堅、生態改善、轉型發展成果,讓人民群眾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寧夏穩定發展、團結和諧、生機勃發的良好局面。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熱情好客的美好景象,不斷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注入源頭活水。

三、寧夏地域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寧夏地域文化的發展,其根本目標是通過傳承與轉化創新發展的總體規劃,運用現代設計方法,溝通其所依存的文化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使寧夏地域文化資源更好地融入新時代文化背景中的大眾生活,為寧夏地域文化建立一個具有寧夏本土特色的文化生態場域,進而實現寧夏地域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關于其發展路徑設想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開展寧夏地域文化資源普查,建立健全基礎數據庫

文化資源,作為一種過去式的文化遺存,保留著特定的文化符號和文化信息,這些信息包羅萬象。但是,人們對于世界的感知,80%的信息由視覺獲取,與文字相比,圖像更具優勢和吸引力。將寧夏地域文化資源進行視覺化設計,不僅整合了文化元素,避免碎片化產生,還可以減弱大眾與之直接接觸的距離感,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學習、傳承寧夏地域文化。

在寧夏地域文化中,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口頭傳統與表述、社會習俗節慶與儀式活動、民居建筑等文化資源,多聚集在縣鄉鎮村的小范圍格局中,其傳承與發展都跟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參與度有著重要聯系。作為寧夏地域文化資源的主要創造者、擁有者和繼承者,該地域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動、思想觀念等都會對地域文化資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在該地域居民對其文化產生深刻認同的前提下,才會積極參與地域文化保護工作,建成寧夏地域文化全民參與的服務體制,實現寧夏地域文化的持續傳承。

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數據的量大、類型繁多、價值密度低、速度快和時效高等特點,對人類駕馭數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人們獲得更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和途徑。對于寧夏地域文化發展而言,將普查方法與大數據相結合,不僅是對文化資源做到摸清家底、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將普查信息數字化,建立基礎數據庫。這有利于準確掌握寧夏地域文化資源存量、歷史內涵、保護現狀和空間分布等基本情況;有利于實現文化資源的信息統一、資源共享,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眾對于某些文化概念的混淆,便于文化相關學術研究活動的開展,與智庫形成良性互動。最終,通過對寧夏地域文化資源大數據的利用分析,為寧夏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提供更加針對性、持續性、實踐性的發展路徑及舉措。

(二)尋找地域文化符號,合理開發地域文化資源

符號是實現信息貯存和記憶的工具,又是表達思想情感的物質手段,具有形式表現、信息敘述、傳達的功能,是信息濃縮化的載體。地域文化資源作為人類文化的遺存與結晶,其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具有突出的設計符號價值。將層層梳理、科學分類后的寧夏地域文化,進一步開展類別屬性歸納工作,將有利于符號的準確提煉,從而精準研發文創產品,實現寧夏地域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比如,選取寧夏地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某句詩詞、某段音樂、某個故事,將其設計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象符號、意象符號、語言符號等?!安坏介L城非好漢”革命精神的提出,正是寧夏地域文化符號的一種體現,它體現了地域獨特性、藝術美學、革命文化和引領正確意識形態四者的有機融合,為寧夏地域文化的運用實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將寧夏地域文化資源的普查資料作為堅實基礎,將寧夏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作為發展的重要元素,搭建框架;通過視覺化、服務化、品牌化路徑對寧夏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符號開展文創設計,規劃合理發展路線,產生經濟效應,實現文化認同,從而構建出較為完整的寧夏地域文化發展體系。針對該體系的基本構建和發展措施,試以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方法為標準,對目前寧夏地域的史前文化、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發展的現狀進行探析。

1.借助旅游之力發展史前文化。作為文字尚未產生時的人類文化,史前文化主要由種類多樣的物質遺存所展現。分布于寧夏地域內的史前文化,其主要遺存有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鴿子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菜園子新石器文化遺址和賀蘭山巖畫等,這些物質遺存普遍具有分散化、偏遠化的分布特征。由于史前文化沒有文字,往往需要大量借助能夠完整呈現其文化內涵的物質實體,即人們的視覺化參與,才能較好地實現傳承發展效果,從而達到文化認同的高度。

寧夏地域文化的史前文化,以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賀蘭山巖畫兩處的開發較為成功,通過對其文化內涵的不斷挖掘,合理開發推動旅游業發展,擴大了寧夏地域文化影響力,成為傳承寧夏地域史前文化的重要途徑和寧夏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以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例,用旅游景區經營模式,打造“神秘水洞溝”遺址公園,通過“天降神石”“藏兵洞”“將軍府邸遺址”“水岸長城”“沙棗灣”等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并延伸了水洞溝文化內涵。同時,以“創意水洞溝”為題設計而成的“原始人家族”卡通形象,包含水洞溝文化元素的生活創意產品,制作精美的宣傳視頻,以及信息豐富、使用便捷的水洞溝景區官方網站等諸多文化載體,讓遙遠的史前文化更易于大眾接受,減弱了生活在新時代的大眾同遠古文化的距離感,實現了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的相互交流。

2.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寧夏地域文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多分布于鄉村地區,這里不僅是農耕文明的直接載體,民俗風情的傳承基地,還是較多歷史遺跡的棲身之處。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鄉村文化及古村落,在寧夏地域內資源頗多。目前,寧夏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有20 多個;全區共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46個,寧夏特色旅游村鎮100 個,特色產業示范村10 個,五星級鄉村旅游示范點34 個。但是,與全國鄉村文化的發展相比,寧夏鄉村文化和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起步較晚,發展動力不足,水平不高,面臨諸多問題,缺乏傳承發展的自覺性、積極性、服務性,缺乏長效傳承和發展機制。

聚集著寧夏地域傳統文化的鄉村,多以村民自愿性松散的傳承方式和政策性傳承方式為主,這兩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和傳承寧夏地域文化的作用,但是距離“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還有很大差距,這為寧夏地域文化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針對地域文化資源豐富的寧夏鄉村,不能僅保護地域文化遺產中的某個類型,而是應該把村落地域文化遺產系統及其賴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一是量身定做的方式提出保護方案,保護傳統村落和原真性,根據傳統村落不同時期的歷史沿革、建筑風格、文化傳承等特點制定規劃,因地制宜,爭取“一村一規劃”,避免村落同質化發展,保持傳統村落的個性化,建議建設“民俗文化博物館”,準確定位,突出特色。二是尊重地域文化特質,彰顯傳統村落人性化和民族化風情特征,加強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的精細化,建議建設“文化生態村”,堅守文化自信,走出強村之路,實現寧夏各族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3.協同傳承發展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v觀寧夏地域文化的革命文化,與其他三種文化相比,革命文化的資源數量相對偏少,與我國的其他革命老區相比更是匱乏。對于寧夏地區現有的革命文化資源,普遍采取了舊址保護,建立紀念園、紀念館、紀念碑,建設教育基地、旅游景區等方式進行革命文化的傳承發展,如寧夏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鹽池縣革命烈士紀念園和同心西征紀念園等。但是,革命文化傳承的實質更多源自對革命精神的繼承,只有將革命精神繼承發揚并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才能作為革命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成功,這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發展的要求相一致。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體現著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文化;是繼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并不斷進行文化創新的文化。對于寧夏地域內革命文化資源較為薄弱的問題,采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協同發展的方式,互為支撐,創新形式,更有利于傳承發揚好“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講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的寧夏故事,實現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認同。

比如,寧夏地域內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協同發展的成功范例——秦腔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該戲由長詩改編,它展現了70 年前寧夏鹽池周邊地區人民走上革命的坎坷歷程,全面再現了寧夏鹽池縣解放到全國解放13 年的輝煌革命歷程,是邊區文化教育的里程碑,是寧夏地域文化的寶貴財富。通過現代科技的視覺化設計手段,不僅將革命故事鮮活再現,而且采用了多種創意方式,把交響合唱與傳統戲曲相結合,實現了傳統和現代、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效對接,做到了革命題材作品的詩意表達、地方戲曲劇種的新時代表現,該劇還作為寧夏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戲劇節開幕大戲,獲得社會熱烈反響,是寧夏地域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協同發展的很好體現。

(三)立足寧夏地域文化內涵,堅持走文化創新之路

在新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寧夏地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隨著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其精神生活的欲望越來越強,希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夠相輔相成,把寧夏建設成為自己美好的家園。在多樣的寧夏地域文化中,可以凝練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元素,通過視覺化設計手段,為其營造符合新時代審美和文化發展需求的視覺形象,使其積極適應并融入新時代社會的文化環境。在文化領域內,可以進行視覺化設計的對象非常廣泛,即眼睛所能看到之處,主要包括攝影、電視、造型藝術、建筑視覺信息、設計、城市建筑以及各種科學、文字、舞臺設計等。如寧夏地域內的賀蘭山巖畫的太陽神造型、須彌山石窟、西夏陵、一百零八塔等兼具獨特性和人文性的景觀,還有工商業遺址、教育舊址等,均可以通過美學設計煥發新生,構建寧夏文旅創意產業體系。

然而,地域文化具有一定局限性,其資源是有限的,如史前文化、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形成均有不可逆性。面對困境,堅定走文化創新之路,不僅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更延伸了文化功能,具有巨大開發潛力;從審美和日常生活看,既具藝術性和實用性,又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目前,寧夏文創產品總體在數量、種類和創新上仍顯不足,部分產品雖經過藝術轉化,但無法彰顯寧夏地域文化內涵。同時,體現社會責任的公共設計產品幾近缺席。

以寧夏的銀新鐵路為例,這條廢棄已久的橫穿寧夏銀川市的銀新鐵路,長約10 公里,從銀川老火車站出發,由西向東穿過金鳳區,到興慶區雙城門附近的小南門貨場終止。20 世紀60 年代初,為滿足銀川市新城至老城群眾的煤炭、建材、食品、農副產品等生產、生活物資需求,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投資300 余萬元,利用原來的窄軌路基加寬建成。隨著交通業迅猛發展,自20 世紀90 年代,這條鐵路逐漸沒落,并未得到很好利用。在我國,對于老鐵路改造較為成功的范例有遼寧大連、吉林長春、福建廈門等地,通過對老鐵路的重新規劃及改造,使其蛻變為城市旅游觀光線、鐵路公園等,彰顯著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形式。新時代,這些行駛在老鐵路上的“鐺鐺車”,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人民群眾娛樂休閑的方式、旅游的亮點,更是傳承地域文化歷史脈絡的有效途徑,其文化創意發展理念及具體做法值得借鑒。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不再簡單是一種軟實力,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乃至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都是其主要方面,但是文化影響力的形成,并不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依靠的不是“軟”的外在形式,而靠的是文化自身以外“強”的手段和途徑。品牌作為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部分,不僅被大眾越來越重視,同時也更加意識到了品牌形象的魅力。一個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不僅可以提升該品牌的價值,還能提升大眾對于該文化的認同感。比如,故宮博物院利用其悠久的歷史資源和豐厚的文物資源,通過對部分珍寶的視覺化設計和品牌化經營,產生了一系列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兼具時尚設計感,符合新時代大眾審美的文化創意產品,一經推出便得到大眾廣泛好評。

對于寧夏地域文化的發展,其潛在的品牌形象實際已經形成,如傳統手工藝品、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觀和特色飲食已積累了一定口碑,但由于對寧夏地域文化的挖掘力度還不深入,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只能普遍處于第一層面,即翻版的“拿來主義”,承載了寧夏地域古代文明的珍貴文物安靜地陳列于博物館,具有寧夏地域特色的民間建筑不被人知曉,知名度較高的人文自然景觀卻無法挑選到心儀紀念品等等現狀,造成了大批文化消費者的流失,阻礙了寧夏地域文化影響力的形成,使寧夏地域文化發展受到較大局限。

筆者認為聚焦寧夏地域文化傳承發展問題,立足寧夏地域文化內涵,合理開發利用,是具有前瞻性的。在未來,各個地域的可持續發展和競爭,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發展實力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地域生態環境和文化實力的競爭。在全面梳理寧夏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各市縣也要因地制宜,發揮本地區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資產。比如銀川市的黃河文化、巖畫遺存等,石嘴山市的老工業基地、中衛的大漠文化、固原的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的市縣有各自的文化特色。發展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促進文化和旅游實現有深度的多層面的融合,以推進寧夏地域文化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寧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寧夏
誰遠誰近?
寧夏煤電博弈
寧夏
寧夏:首辦立法論辯會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