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的策略演變及對印美關系的影響

2023-02-07 12:40
印度洋經濟體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莫迪沖突印度

謝 超

【內容提要】俄烏沖突爆發后,印度立場相對靈活,其應對策略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俄烏沖突爆發之初,印度展現了對俄羅斯的支持立場,這一立場有別于美日印澳和歐洲主要國家;此后在國內親美力量和西方國家聯合施壓之下,印度爭取了西方國家對印度立場的共情,印度轉向相對平衡的立場;隨著俄烏沖突延宕不決,沖突各方都在爭取印度支持,印度轉而高舉道德大旗試圖調和俄烏問題。印度的應對策略靈活,得益于其在美歐和中俄之間的獨特地緣位置,但地緣因素也限制了印度的策略選擇,具體表現在印度對俄羅斯的戰略依賴、印度需要對沖美國對印政策和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等,使得印度不得不在美歐和俄羅斯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的策略變化深刻地影響了其與俄羅斯、美國和其他主要國家的關系。印度日益強調相對于美歐的平等地位,注重加強防務制造自主態勢和保持大國間平衡外交。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的策略深刻地影響了印美關系,面對印度堅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美國開始轉變此前一味地拉攏和滿足印度戰略需求的做法,并在多個領域不再掩飾與印度之間的分歧,而印度拒絕加入“北約+”也凸顯了印美關系的發展限度。這一態勢有助于我們思考印太地區秩序的演變趨勢。

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應對策略隨著沖突的延長而不斷調整,其中印度的應對策略尤其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的策略注重維護印俄關系的穩定,并通過加強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幫助穩定印度國內經濟,隨著歐美對印度加大施壓力圖,印度加大了對歐美的游說和解釋力度,爭取后者對印度立場的共情。2023年以來,印度還利用其擔任二十國集團(G20)年度峰會主席國的機會,嘗試利用該平臺發揮調解作用。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的策略相對具有靈活性,這得益于印度在當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中的獨特地位。當前印度既是美國主導的美日印澳“四國集團”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成員,又與俄羅斯和中國一起在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厘清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的策略及其階段變化,有利于研判俄烏沖突的走勢及其對區域和全球戰略態勢的影響,為我經略周邊和區域外交提供有益參考。

一、印度應對策略演變

俄烏沖突爆發后,印度應對策略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俄烏沖突爆發后,印度國內樂觀地判斷沖突會在較短時間內結束,因此迅速采取了與“四國集團”其他成員國不同的應對策略。此后,在國內親美力量和西方國家聯合施壓之下,印度開始積極爭取西方國家的諒解。歐洲國家聯合美國發動多輪對俄制裁,沖擊了俄羅斯經濟、金融和能源出口等,但由此導致的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等情況,使得歐洲經濟也陷入深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無法承擔將印度進一步推向俄羅斯可能帶來的政治和經濟后果。(1)門鏡:《歐盟與俄烏沖突:困境與出路》,《俄羅斯研究》2022年第6期,第87頁。印度發現俄烏沖突各方都在爭取印度支持,轉而高舉道德大旗試圖調解俄烏問題。印度各階段的具體策略選擇情況如下:

第一,俄烏沖突爆發之初印度展現了對俄羅斯的支持立場。俄烏沖突爆發后,聯合國安理會于2022年2月25日就俄烏沖突召開緊急會議,但安理會并沒有能通過相關決議草案,印度也投出棄權票。印度尼赫魯大學哈皮蒙·雅各布(Happymon Jacob)教授隨即發表評論,指出在西方國家孤立俄羅斯之際,印度實際展現了“微妙的挺俄立場”。(2)Happymon Jacob,“The Anatomy of India’s Ukraine Dilemma,”The Hindu,February 28,2022.2022年3月15日,印度外長蘇杰生在印度聯邦院聽證會上批評俄羅斯,但側重沖突導致的“人道主義后果”,強調印度持“中立”立場。(3)“India Abstains from Human Rights Council Vote to Probe Russian Actions,”The Hindu,March 5,2022.印度的中立態度明顯區別于美國和歐洲國家,后者在北約框架下發起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并主導對俄羅斯的系列經濟和金融制裁。2022年3月,歐美逐步展開對俄制裁,俄羅斯的能源出口首當其沖,但印度并沒有追隨美歐對俄制裁,而是決定繼續采購俄羅斯石油,并與俄探討繞過美國金融機制采用第三方貨幣結算。(4)“Russia,India Exploring Payments Options to Continue Trade Amid Sanctions;Yuan on The Table,”CNBC TV18,March 14,2022.隨后,在聯合國大會和人權理事會等相關涉俄烏沖突決議的投票中,印度再度投出棄權票,并拒絕西方國家對俄進行公開譴責的要求。這表明在應對策略方面,印度與西方國家之間存在明顯溫差,展現了相對明確的維護俄羅斯的立場。

可以說,在危機爆發之初印度的應對策略深刻地體現了其地緣政治考量,充分考慮了印俄關系的重要性和俄羅斯在其地緣戰略中的突出地位。此前的2021年12月底,俄羅斯總統普京應邀訪問印度并出席第21屆印俄年度峰會,這是普京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首次正式國事訪問,同時印俄首屆“2+2”對話會舉行,雙方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共同討論了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印俄關系。2021年也是《印蘇和平友好條約》50周年和印俄確立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系列高訪將兩國關系帶入一個新的高度,普京認可印度是“大國”,是俄羅斯“久經考驗的朋友”,印度總理莫迪則稱“俄印關系是(大變局時代)眾多變量中的常量”。(5)樓春豪:《俄印峰會為雙邊關系“再定調”》,《世界知識》2022年第1期,第42頁。在俄烏沖突發生之初,美國拉攏盟友和伙伴國對俄羅斯施加了巨大的外交壓力,但印度當時并沒有參與其中,有美國學者借此指責“印度的不結盟立場正在減弱”。(6)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India’s Faltering Nonalignment,”Foreign Affairs,February 22,2022.印俄關系的穩定程度,與印度消極對待“印太戰略”框架下的美印結盟問題形成了對比。

隨著印度立場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展現出明顯溫差,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指責印度對俄政策與美國截然不同,(7)U.S.Department of State,“Department Press Briefing,”https://www.state.gov/briefings/department-press-briefing-february-25-2022/,訪問時間:2023年2月18日。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馬克龍先后與印度外長和總理通電話但未能游說印度改變立場,(8)French Embassy in New Delhi,“Telephone Conversation of President Macron and Prime Minister Modi,”https://in.ambafrance.org/Telephone-conversation-of-President-Macron-and-Prime-Minister-Modi,訪問時間:2022年2月18日。美國國會對印度立場表示“非常遺憾”,美國負責南亞與中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唐納德·盧(Donald Lu)在國會作證時甚至建議拜登政府引用《通過制裁打擊美國對手法案》(CAATSA)對印度進行制裁。(9)“‘Disappointed Over UN Show’:US Lawmakers Call on India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Russia,”https://thewire.in/diplomacy/disappointed-over-un-show-us-lawmakers-call-on-india-to-distance-itself-from-russia,訪問時間:2023年2月15日。美國方面甚至認為印度正將自己放在俄羅斯的陣營當中,2022年3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更是在公開講話中指責印度“立場不堅定”,表明西方國家對印度的不滿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10)White House,“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Before Business Roundtable’s CEO Quarterly Meeting,”https://www. 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2/03/21/remarks-by-president-biden-before-business-roundtables-ceo-quarterly-meeting/,訪問時間:2023年3月10日。

第二,2022年4—9月,俄烏沖突延宕不決,印度轉向相對平衡立場。俄羅斯未能在較短時間內結束軍事行動,美國聯合歐洲國家抓緊出臺更多反制措施,西方媒體還充分利用其在國際輿論中的話語權,打響了一場削弱俄羅斯實力和影響力的輿論戰,意圖施壓國際社會加入對俄制裁。(11)任華:《話語操控與場景傳播:俄烏沖突中美國主流媒體對俄輿論戰》,《俄羅斯東歐中歐研究》2023年第3期,第65頁。面對變化了的俄烏戰場態勢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施加的外交壓力,莫迪政府也開始微調立場,主要是側重加大對西方國家的解釋力度,試圖在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重回平衡立場。

印度逐漸在爭取西方國家共情印度立場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印度強調歐洲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也在采購俄羅斯石油,同時對外傳達印度對俄立場中的中國因素,例如印度財長尼瑪拉·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表示,“印方想成為西方強大朋友,但印度在邊界問題上需要俄方幫助,因此才拒絕譴責俄方對烏克蘭采取的軍事行動,也未跟隨西方國家向俄方實施制裁”。(12)“India Wants to Be Friends with West but Needs Russian Help to Defend Borders,Finance Minister Tells Bloomberg,”Reuters,April 23,2022.2022年4月14日,印度外長蘇杰生表示美國正區別對待印度和中國不譴責俄羅斯在烏克蘭行動的立場,美國也表示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的決定并沒有違反美國倡導的對俄制裁行動。(13)“US Distinguishes between India,China on Russia-Ukraine Stance Minister’s Reply,”Hindustan Times,April 14,2022.2022年6月21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對外明確表示理解印度立場,強調美國重視與印度的戰略合作關系,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是一個主權決定。與此同時,對于中國購買俄羅斯石油則表示安全關切。(14)“Press Briefing by Press Secretary Karine Jean-Pierre and NSC Coordinator for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John Kirby,”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s-briefings/2022/06/21/press-briefing-by-press-secretary-karine-jean-pierre-and-nsc-coordinator-for-strategic-communications-john-kirby-2/,訪問時間:2023年3月10日。上述動向表明美國正在區別對待中國和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問題。

在取得美國諒解之后,印度還爭取歐洲國家對印度立場的共情。在俄烏沖突加劇全球糧食生產和進出口困境之際,印度政府不顧西方國家的批評,于2022年5月14日宣布限制小麥出口。歐美國家熱炒糧食危機并影射印度限制小麥出口有囤積居奇之嫌,但印度強調國際糧食價格上漲正沖擊印度經濟,當前印度國內糧食價格飆升危及印度經濟穩定,印度也面臨平抑國內糧食價格、抑制國內通脹的巨大壓力。(15)“India What Export:Here’s Why a Ban is Much Needed to Curb Soaring Prices,”https://www.livemint.com/news/india/india-wheat-export-here-s-why-a-ban-is-much-needed-to-curb-soaring-prices-11652613749622.html,訪問時間:2023年2月18日。在這個階段,為了應對歐洲國家對印度堅持采購俄羅斯石油的批評,莫迪政府主要強調俄烏沖突對印度和歐美國家造成的沖擊各有不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無法與歐美國家保持一致等客觀因素。2022年6月3日,蘇杰生為印度低價采購俄羅斯石油辯護,認為“如果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是在資助戰爭…那么請告訴我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就不是在資助戰爭嗎?只說印度資金和印度購買的俄羅斯石油是在資助戰爭,而歐洲購買的俄羅斯天然氣就不是在資助戰爭嗎?我們是不是彼此彼此(a little bit even-handed)”。(16)“Let’s be Even Handed:Jaishankar Defends India’s Oil Imports from Russia,”Times of India,June 3,2022.蘇杰生還強調歐美對俄羅斯等國家的全球制裁,導致印度能源采購選項有限,“(歐洲國家和美國)禁止伊朗石油進入市場、禁止委內瑞拉石油進入市場…他們把其他石油來源國都排擠出市場,然后說我們不能去市場上采購最價廉物美的石油,這可不公平?!?17)“India Shows No Sign of Slowing its Purchase of Russian Oil,”https://edition.cnn.com/2022/05/31/energy/india-snapping-up-russian-oil-intl-hnk/index.html,訪問時間:2023年3月10日。

此前,外界盛傳美國將懲罰印度在俄烏沖突的搖擺立場,而美國是否將依據國內法制裁印度是外界關注的重點內容。2022年7月,美國眾議院通過豁免法案,確認美國不會因為印度采購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而對印度發起制裁,并特別強調原因是為了不損害美印關系,而印度是美國在印太地區應對中國軍事崛起的重要一環。(18)“US House Approves CAATSA Waiver for India Over S-400 Deal with Russia,”Tribune India,July 16,2022.該豁免法案成為美國對印度戰略示好的重要措施之一,也讓印度在俄烏問題上的外交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2022年7月11日,印度央行(RBI)宣布國際貿易啟用盧比結算機制。(19)Reserve Bank of India,“International Trade Settlement in Indian Rupees (INR),”https://rbi.org.in/Scripts/NotificationUser.aspx?Id=12358&Mode=0,訪問時間:2023年3月10日。該機制將有利于解決歐美制裁條件下印度與俄羅斯的貿易結算問題,也有利于遏制印度面臨的美元外流和本幣貶值問題。(20)“Explained:What RBI Nod to Allow International Trade Settlements in Rupees Means,”Indian Express,July 12,2022.這使得印度不僅可以繼續便利地進口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還將促進印度與面臨西方制裁的其他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對于印度央行來說,盡管當前盧比仍不可自由兌換,但未來不可避免地要承擔盧比國際化的任務,盧比國際化將減少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降低跨境貿易的資金成本。(21)“Will the Rupee Settlement Plan be a Game-changer for India?,”Business Standard,July 13,2022.這也表明印度政府對美歐的解釋工作取得成效,印度外交部門在應對維持對俄美政策之間微妙平衡的挑戰中初步實現目標,印度得以同時維持與美歐和與俄羅斯的關系。

第三,2022年9月以來印度持相對積極的調解姿態。俄烏沖突延宕不決,危機造成的影響不斷外溢,不僅冷戰后歐洲安全秩序遭受考驗,國際安全秩序和國際能源體系也面臨劇烈沖擊。(22)馮玉軍、張銳:《烏克蘭危機下國際能源供應鏈斷裂重組及其戰略影響》,《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3年第3期,第17頁。俄羅斯需要同時面對戰場的僵局和西方不斷升級的制裁,戰場的焦灼態勢和外交上的被動態勢十分明顯。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印度在俄烏沖突上的應對表現出更積極的姿態,一方面反對西方國家過度刺激俄羅斯,另一方面開始對俄適度施壓,試圖在解決俄烏沖突問題上扮演調解者角色。2022年9月,印度總理莫迪在會晤普京時表示“如今不是戰爭時代”,外界開始捕捉到莫迪政府立場的微妙轉變。2022年11月,印度外長蘇杰生重提莫迪上述表態,并表示印度在俄烏問題上的立場是“去風險”并敦促“俄羅斯和烏克蘭進行對話”。(23)“India Ready to Help‘De-risk’Ukraine Situation,Jaishankar Tells Russia,”The Hindu,November 8,2022.隨后在巴厘島舉行的G20峰會上,莫迪表示俄烏問題需要回到“?;鸷屯饨弧苯鉀Q路徑,并對西方國家討論的俄羅斯石油限價問題表示關注,強調印度反對限制能源供應。(24)“G20 Summit in Bali:PM Modi Urges Ceasefire in Ongoing Russia-Ukraine War,”Business Today,November 15,2022.在這些原則性的表述之外,2022年12月莫迪還拒絕與普京舉行年度印俄峰會,這是該峰會連續舉辦21屆之后首次停辦,此前該峰會一直是印度外交的年度固定議程。這表明印度有意利用與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雙重盟友身份扮演調解者角色,印度政府和外交部門的斡旋姿態展露無遺。

通過對攬清與即下山案例中各建筑符號“能指、所指、對象”三者關系的梳理,可以看出,當代鄉村民宿的所指內容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民宿的地方性;另一類是不同民宿主貫穿于其中的價值觀(對環境的態度、對住客的關懷、對現代建筑實踐的向往等等)。并且這兩大“所指”內容在其他案例中也是明顯存在的。例如,大紙坊村的40英尺,訪談中得知女民宿主認為她的建筑生成來源于對場地地形、大理地區氣候的認知,追求天光與地氣,并以其敬畏人與自然的態度進行了弱建筑的控制,因為民宿主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因此,該民宿是個人意識展現得較為明顯的一個例子。

對于印度立場的新變化,美國給出的回應相對積極。2022年11月11日,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L.Yellen)表示樂見印度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包括以高于七國集團(G7)規定的上限價格購買俄羅斯石油,但條件是避開受價格上限機制約束的西方保險、金融和海事服務。(25)“India Can Buy as Much Russian Oil as it Wants,Outside Price Cap,says Yellen,”The Hindu,November 12,2022.從公開報道中也可以發現,印度官方從未公開支持G7對俄羅斯的制裁,但印度沒有違反西方對俄羅斯的一系列制裁,包括從俄羅斯購買石油不得超過每桶60美元的價格上限。(26)“India to Ensure No Breach on Russia Oil Purchase Sanctions,”Times of India,March 12,2023.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印度已成為俄羅斯石油的最大買家之一,低價的俄羅斯石油不僅幫助印度穩住了印俄關系,同時也成為莫迪政府抗擊國內能源通脹的關鍵工具。

不過,莫迪政府仍在小心地控制對俄羅斯的施壓力度,并謹慎地尋找恰當的表達方式。2023年2月23日,聯合國大會提出關于俄烏局勢的決議草案,要求“俄羅斯立即、徹底、無條件地將所有軍事力量從烏克蘭境內撤出”,印度再次與中國等32個國家一起投出棄權票,這也是印度在聯合國安理會涉烏克蘭問題上第六次投出棄權票。(27)“For the 6th Time,India Abstains on a Resolution on Ukraine at UNGA,”https://thewire.in/diplomacy/india-abstains-ukraine-united-nations-unga-resolution,訪問時間:2023年2月15日。印度媒體直指印度在烏克蘭問題上并沒有堅持中立立場。(28)“Not Neutral:On India’s Stand on Ukraine at the U.N.,”https://www.thehindu.com/opinion/editorial/not-neutral-the-hindu-editorial-on-indias-abstention-at-the-february-23-2023-un-vote-on-ukraine/article66549288.ece,訪問時間:2023年2月15日。當前,印度正加強斡旋力度,而且2023年印度擔任G20峰會主席國,有動力在年內發揮調解作用。2023年2月,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柯比(John Kirby)對外表示,“相信莫迪有能力說服普京”。(29)“‘PM Modi can Convince’:US to Welcome Any Effort by India to End Hostilities in Ukraine,”Business Today,February 12,2023.在2月底舉行的G20財政部長會議和3月初的G20外交部長會議上,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繼續加大力度施壓印度,堅持要在公報中直接譴責俄羅斯,試圖進一步明確印度的斡旋立場。在西方國家熱捧和施壓之后,預計印度斡旋力度將在峰會期間達到頂點。對于印度來說,屆時無論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是充分接觸、有限接觸或仍是拒絕接觸,印度都可宣布自己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策略演變的動因

總體來看,俄烏沖突以來,印度的應對策略靈活,充分利用其在美歐和中俄之間獨特地緣位置,不僅成功地減少了沖突外溢的負面影響,還在某種程度上獲取了外部收益。印度在沖突之后展現出明確地支持俄羅斯的立場,同時爭取了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共情,保持了印度在大國間關系的平衡立場。但地緣因素也限制了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的策略選擇,具體表現在印度對俄羅斯的戰略依賴、印度需要對沖美國對印政策和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等,使得印度不得不在美歐和俄羅斯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第一,印度在外交和安全戰略上離不開俄羅斯。印度在俄烏沖突問題及對待此時期印俄關系的立場,深刻體現了印度與俄羅斯(包括冷戰時期與蘇聯)傳統關系帶來的深刻影響。首先,對于印度來說,俄羅斯一直是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之一。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蘇聯開始為印度系統提供糧食和經濟援助,在印度發起與中國的邊界沖突后,蘇聯也為印度提供了政治支持。(30)謝超:《印度莫迪政府的右翼歷史觀與中印邊界戰爭新敘事的特點及影響》,《南亞研究》2022年第4期,第23-24頁。印蘇關系的作用尤其體現在蘇聯幫助印度制衡潛在的美國干涉方面,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印度提前與蘇聯簽訂和平友好合作條約。當時美國政府派出“企業”號航母編隊進入孟加拉灣試圖懾止印度,但蘇聯隨即派出戰艦和載有核彈頭的潛艇進入印度洋,幫助印度平衡美國潛在的干涉與威脅。(31)“When Russia Stunned US &UK Naval Forces and Helped India Win the 1971 War,”India Times,March 1,2022.此后印蘇保持了緊密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延伸到了后來的印度與俄羅斯關系,在莫迪任內也是如此。例如在2019年,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取消憲法第370條關于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并嚴厲打壓當地穆斯林為此舉行的游行示威,整個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國際社會紛紛敦促印度盡快停止推行有關政策,而俄羅斯此時卻選擇支持印度。(32)Manoj Joshi,“Breaking with Russia on Defence is Difficult,”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breaking-with-russia-on-defence-is-difficult/,訪問時間:2023年5月20日。因此,相比于印度與美國相互猜忌的關系,印度與俄羅斯的關系展現了更多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其次,印度在應對俄烏沖突方面的對俄政策具有明顯的經濟和安全價值。隨著歐美對俄多輪制裁的依次展開,俄羅斯銀行系統基本被排除在美國主導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之外,印度隨即與俄羅斯搭建替代性的結算體制。這使得印度可以繼續便利地進口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確保自身能源安全的同時降低跨境貿易成本,俄油占印度原油進口份額從不足1%上升至2023年3月的34%。(33)“India’s Russian Oil Imports Now Double That of Iraq,”The Hindu,April 9,2023.印度還利用進口得到的俄油,將其加工后作為成品油出口到歐洲。2023年4月,歐洲自印度進口的成品油飆升至36萬桶/日以上,已經超過歐洲自沙特阿拉伯的進口量。(34)“India Becomes Europe’s Largest Supplier of Refined Fuels:Kpler,”Economic Times,April 30,2023.印度的收獲還在于贏得了印俄關系中的主動性。俄烏沖突以來,俄羅斯從對印石油貿易中積累了超過1470億美元盈余,其中包含一部分盧比資產,但是由于印度盧比的國際流通途徑有限,如今印度建議俄羅斯將其盧比盈余投資于印度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35)“Russia’s Rupee Trap is Adding to $147 Billion Hoard Abroad,”Times of India,June 1,2023.這種情況凸顯了俄羅斯面對歐美制裁時,在國際能源貿易中的被動地位,俄羅斯在俄印貿易中的談判能力也因此被削弱。

再次,印度國內輿論也相對有利于莫迪政府支持俄羅斯的應對策略。雖然印度國內有評論強調印度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應該在俄烏沖突中與歐美伙伴一起譴責俄羅斯,(36)Deepak Sinha,“The Ukraine Crisis its Impact on India,”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the-ukraine-crisis-its-impact-on-india/;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The Democracy Turning its Back on Ukraine,”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the-democracy-turning-its-back-on-ukraine/,訪問時間:2023年5月20日。一些評論還特別提及“在1962年戰爭期間,蘇聯停止向印度供應米格-21”,使得印度空軍在1962年戰爭陷入被動局面,因此印度如今也應該從自己國家利益出發加入西方制裁俄羅斯的隊伍。(37)Swagato Ganguly,“Signalling at the Beijing Olympics,”https://www.gatewayhouse.in/signalling-at-the-beijing-olympics/,訪問時間:2023年2月12日。但總體來看,印度國內反對黨并沒有批評莫迪政府的對俄立場,反而更多地集中批評莫迪政府未能及時解救當時困在烏克蘭的印度學生。2022年3月7日,印度總理莫迪分別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在敦促俄烏雙方重回談判解決危機的外交說辭之外,主要目的是為印度在烏克蘭的撤僑行動尋求支持。(38)“PM Modi Speaks to Zelenskyy,Praises Ongoing Dialogue between Russia,Ukraine,”Business Today,March 7,2022.最終印度完成了在烏克蘭的16000名海外印度人撤離工作,莫迪政府也因其應對俄烏沖突的各項決策而贏得了更多國內支持。

美重啟對巴軍售對印度的敲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印度外交部從發言人、外秘再到外長紛紛出來表態,駁斥美國重啟對巴軍售行為,強調印度不是他國可以通過“施壓”手段達到政策目的的國家。(43)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Transcript of Weekly Media Briefing by the Official Spokesperson,”https://mea.gov.in/media-briefings.htm?dtl/35742/Transcript_of_Weekly_Media_Briefing_by_the_Official_Spokesperson_September_22_2022,訪問時間:2023年3月15日。印度防長公開向美方表達關切,印度國內指責美國此舉是報復印度在俄烏沖突上堅持維護印俄關系的立場。在印度看來,這意味著美國正在重新回到印巴聯動的策略,利用美巴合作制衡和影響印度對美政策,雖然美國政府對此堅決否認,但事件持續發酵,甚至印度外長蘇杰生公開表示印度不會被美國蒙騙。(44)“Not Fooling Anybody:EAM Slams F-16 Package for Pakistan,”Times of India,September 27.2022.印度國內對美外交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正成為現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布拉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指責拜登政府與巴基斯坦的接觸是危險的,是將短期地緣政治考慮置于長期利益之上的短視之舉,印度有必要重新思考與美國的戰略伙伴關系。(45)Brahma Chellaney,“Biden’s Dangerous Embrace of Pakistan,”Project Syndicate,September 16,2022.面對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即便像印度這樣的地區強國也不得不被動地調整和適應美國全球戰略的變化。

莫迪政府上任以來積極發展與美國的戰略合作關系,特別是在印太地區事務上,借助美日印澳“四國集團”及其機制化進程,極大地提升了印美戰略協作水平。在美國加大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力度的情況下,印度有動力借助美國戰略實現對中國的制衡,但是印美互動的歷史又多次表明印度的搭車策略容易被美國全球戰略所裹挾,一旦形成對美的戰略依賴,印度利益隨時面臨美國戰略轉變的沖擊。(46)謝超:《中印洞朗危機后印度的對華政策及其美國因素》,《和平與發展》2018年第6期,第45-60頁。印度對美國戰略信任缺失的情況,并沒有因為莫迪政府以來雙方關系的發展而得到緩解。特朗普任期,美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問題摩擦不斷;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又惡化了印度的外部安全環境。如今,美國在俄烏沖突問題上推波助瀾只會讓沖突持續下去,印度外交進一步面臨考驗。顯然,莫迪政府在其外交戰略中必須考慮如何保持大國間關系的基本穩定,以對沖美國對印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

第三,印度需要對沖美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印度對美政策還受到美對華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當前印度在美國全球地緣戰略中的重要性上升,但美國全球戰略布局的重點在中國,而歷史上美國對華政策有著多次轉向,經歷過冷戰時期的遏制與接觸,冷戰后沖突與合作的態勢也非常明顯。關于美國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印度的擔憂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擔心中美戰略競爭意外緩和,降低自身地緣戰略價值,二是擔心中美戰略競爭失控,加劇自身選邊站隊的壓力。

拜登政府上任以來一直強調與中國開展戰略競爭,不斷充實“印太戰略”框架下對中國的戰略競爭內容,出臺了“脫鉤斷鏈”“小院高墻”等技術競爭戰略。隨著中國與美國戰略競爭影響的不斷外溢,美國開始重新思考管控與華競爭的力度。2022年5月,布林肯提出美國不尋求與中國的沖突或新冷戰,同時確認美國對華政策由“競爭、對抗與合作”正式調整為“投資、協同與競爭(Invest,Align,Compete)”,即美國致力于投資國內以打造實力基礎,國際上拓展盟友和伙伴國網絡,從而在“實力基礎上”贏得與中國在關鍵領域的競爭。(47)Anthony Blinken,“The 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ttps://www.state.gov/the-administrations-approach-to-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訪問時間:2023年3月15日。有美國學者認為,當前中美關系態勢與尼克松時期類似,拜登政府的頭號目標是治理國內通脹和彌合國內政治對立,對外則面臨與一個核大國陷入全面沖突的境地,因此中美應推動雙方關系緩和。(48)Niall Ferguson,“Dust Off That Dirty Word Detente and Engage with China,”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2-06-05/niall-ferguson-on-china-biden-should-dust-off-the-word-detente,訪問時間:2023年2月18日。盡管美國緩和與華關系的前景仍缺少現實基礎,美國仍將持續把中國列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但印度無法確定美國的競爭策略和目標是否會發生改變,顯然莫迪政府是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場景出現。

2022年10月,拜登政府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繼續將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鼓吹美國進行經濟和軍備競賽的同時,也提出了所謂的“雙軌制”,即美國一邊要與中國“激烈競爭”,一邊還要同中國等并不與美國“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應對一系列全球性挑戰,尤其是氣候變化,即“美中兩國不僅能和平共處,還能共享、共同推動人類進步”。(49)White House,“Remarks b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Jake Sullivan on the Biden-Harris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2/10/13/remarks-by-national-security-advisor-jake-sullivan-on-the-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訪問時間:2023年2月18日。2022年11月14日,中美領導人巴厘島會晤期間,拜登表示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美方重申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5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在巴厘島舉行會晤》,https://www.mfa.gov.cn/web/wjdt_674879/gjldrhd_674881/202211/t20221114_10974651.shtml,訪問時間:2023年2月20日。這是中美元首三年來首次面對面會晤,是拜登總統執政后兩位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也是中美各自完成今年國內重大議程后兩國領導人的首次互動。

2022年11月30日,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再次表示,“(美國)將繼續與中國保持貿易往來,對華貿易有助于美國就業”。(51)“U.S.Not Seeking Decoupling from China,Commerce Chief Says,”Wall Street Journal,November 30,2022.2023年3月,雷蒙多再次對外明確表示美國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試圖為愈演愈烈的美中競爭態勢降溫。(52)“US Not Seeking Technology Decoupling from China,Raimondo Says,”Bloomberg,March 10,2022,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3-10/us-not-seeking-technology-decoupling-from-china-raimondo-says,訪問時間:2023年5月15日。此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曾表示,中美之間建立的經濟關系應當是“建設性和公平的”,兩國經濟“脫鉤”將是“災難性的”。 2023年4月27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演講時,談及美國經濟與中美關系等話題時稱,“美國不打算與中國經濟‘脫鉤’”,“我們不會切斷貿易”。(53)White House,“Remarks b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Jake Sullivan on Renewing American Economic Leadership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3/04/27/remarks-by-national-security-advisor-jake-sullivan-on-renewing-american-economic-leadership-at-the-brookings-institution/,訪問時間:2023年5月15日。2023年6月,莫迪應邀訪美之前,美國國務卿訪華并與中方探討中美領導人盡快再次會晤的可能性。在印度看來,美國這種更加注重大國間關系平衡的操作,至少預示美國在管控美中戰略競爭強度的方向上還有未展開的計劃,印度需要為未來大國競爭格局創造更多靈活性。

三、印度應對策略對大國間關系的影響

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的策略變化深刻地影響了印度外交態勢及其與俄羅斯、美國和其他主要國家的關系。這首先表現在印度外交決策中的大國意識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強調印度相對于美歐的平等地位、加強防務制造自主態勢、注重大國間平衡外交以及拒絕美國加入“北約+”的邀請等。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的策略還毫無疑問地重新塑造了印美關系,面對印度堅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美國開始轉變此前一味地拉攏和滿足印度戰略需求的做法,并在多個領域不再掩飾與印度之間的分歧,印美分歧上升也凸顯了印美關系發展的限度。

(一)印度對外關系中的大國意識增強

印度外交大國意識的增強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印度強硬主張自身利益。俄烏沖突爆發之后,拜登政府聯合歐洲國家開展對俄羅斯的全方位制裁,同時亞太區域加緊推行“印太戰略”以加強對中國的遏制。在美國外交的兩大重點方向上,印度都是美國主要的拉攏對象,但印度的回應并未達到拜登政府的預期。2022年5月23日,拜登政府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印度成為13個初始成員之一,該框架包含貿易、彈性供應鏈、清潔能源、脫碳與基礎設施,以及稅收與反腐敗等四大支柱,以實現美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排擠中國的目標。(54)“India-US Bilateral Trade Disputes at Multilateral IPEF?USTR’s Meeting Triggers Alarm in Delhi,”https://theprint.in/diplomacy/india-us-bilateral-trade-disputes-at-multilateral-ipef-ustrs-meeting-triggers-alarm-in-delhi/1004162/,訪問時間:2023年6月12日。但在“印太經濟框架”第一次部長級會談上,印度即明確表示退出四大支柱之一的貿易談判,成為赴美參會的13個國家中唯一沒有簽署IPEF的國家,(55)“India Stays out of ‘Trade Pillar’ at Indo-Pacific Meet,”https://www.thehindu.com/business/Industry/india-not-part-of-ipefs-trade-pillar-broader-consensus-yet-to-emerge-among-nations/article65873087.ece,訪問時間:2023年3月15日。并強硬地表示印度將基于“國家利益”與確保有利貿易條件的情況下才會做出最終決策。(56)“IPEF:India to Decide Based on ‘National Interest’;Trade Ties with US Set to Rise,”Times of India,September 9,2022.有印度學者認為除了自身訴求未得到滿足之外,印度還關注與美國在印太區域的最終戰略目標分歧,顯然單一國家同時主導區域政治和經濟秩序不符合印度目標。(57)Biswajit Dhar,“Engagement,with Challenges:India could have Differences with US in IPEF,”Financial Express,May 31,2022.

當前俄羅斯在俄烏問題上需要印度的支持。印度低價采購俄羅斯石油客觀上有利于改善俄經濟困境,提供外交斡旋有利于俄羅斯打破國際孤立。但印俄互動的主動權仍在俄羅斯,俄羅斯仍是印度最大的軍品進口來源國,當前正在落地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交易,對印度國家安全有著戰略意義。俄羅斯歷史上和當前均對印度發展航空航天技術等高精尖技術提供支持,考慮到印度既有航天基礎設施中的俄制技術成分和雙方太空合作的悠久歷史,印度難以割舍與俄羅斯的太空戰略合作,(58)“Gaganyaan:India Chooses Russia to Pick &Train Astronauts,”Times of India,July 1,2019.印度預計在2024年實現的載人航天計劃也需要俄羅斯提供技術保障。(59)謝超:《“印太”視閾下印度太空戰略的進展、動因及挑戰》,《和平與發展》2023年第2期,第94-120頁。俄羅斯原油供應也關系到印度能源安全、化肥供應關系以及印度農業安全。這些戰略安全利益,進一步放大了印度當前應對策略能夠獲取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這種態勢也決定了印度很難轉到俄羅斯的對立面,只能寄希望于俄羅斯自身主動轉變與西方國家的尖銳對立關系。

第二,印度大國意識還突出體現在加強防務制造自主態勢。俄烏沖突爆發之后,西方媒體即開始炒作對俄羅斯的系列制裁正在削弱俄羅斯對外供應武器裝備的能力。(60)Lisa Curtis,“India’s Last Best Chance,”Foreign Affairs,May 31,2022.俄烏戰場的焦灼態勢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預期。在俄烏沖突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后,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技術貿易遭遇沖擊,其中軍備交付等問題尤其突出。例如,印度期盼已久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交付被延遲,印度決定暫停部分與俄羅斯的武器交易。(61)Akriti Kalyankar and Dante Schulz,“Continental Drift?India-Russia Ties After One Year of War in Ukraine,”https://www.stimson.org/2023/continental-drift-india-russia-ties-after-one-year-of-war-in-ukraine/,訪問時間:2023年4月20日。印度陸軍參謀長潘德(Manoj Pande)表示印度從俄烏沖突中認識到的道理是“自力更生”,“我們還需要建立更有韌性、更加安全的供應鏈,以更好地應對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安全挑戰”。(62)Ibid.2022年4月,印度國防部長發布更為詳盡的軍事裝備本土化清單,很多原本由俄羅斯提供的武器裝備將走上印度本國化生產的道路。2023-2024財年,印度國防預算較前一年增加了13%,達到5.94萬億盧比。(63)Ministry of Defence,“Defence Gets Rs 5.94 Lakh Crore in Budget 2023-24,a Jump of 13% over Previous Year,”https://pib.gov.in/PressReleaseIframePage.aspx?PRID=1895472,訪問時間:2023年6月12日。在這份預算中,印度國內國防工業部門將得到約68%的資本采購預算,上一年度則僅為58%。顯然俄烏沖突帶來的外部環境壓力進一步推動印度加速推進防務制造自主計劃。

第三,印度外交大國意識的增強還體現于其在俄烏沖突中強調印度相對于美歐的平等地位。面對美國和歐洲國家對印度應對策略的施壓,印度強調自身獨特的地緣政治利益,尤其是其在南亞的主導地位和對全球大國地位的追求。在回應美國對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策略的批評時,印度外長蘇杰生就強調美國必須認真對待印度的訴求,并且在與印度打交道時考慮到印度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四國集團’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效,是因為我們四個國家都給予彼此同等的地位和理解”,“我們是印度人,我們是擁有五千年文明的現代民族國家,我們正在主張自己在世界舞臺的位置”。(64)“India-Pak Problems Attributable to USA’s Support to Pak in the Past:Jaishankar at CNN-News18 Town Hall,”News18,June 18,2022.在探討印度未能采取與其他“四國集團”成員一致的對俄政策時,蘇杰生表示如果說到一致立場,那么他也可以問為何它們未能在對待巴基斯坦問題上采取與印度一致的立場。莫迪政府對印度大國地位的追求表達得直白且迫切,2022年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獨立日盛大慶典上,宣布了印度未來25年的發展戰略(Panchpran),這項戰略包含了印度未來的五大愿景,其中第一大愿景是印度將致力于在25年內建設成為發達國家。(65)Press Information Bureau,Government of India,“The Prime Minister,Shri Narendra Modi Addressed the Nation from the Ramparts of the Red Fort on the 76th Independence Day,”https://pib.gov.in/PressReleasePage.aspx?PRID=1852024,訪問時間:2023年2月12日。2022年9月2日,在印度首艘國產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服役儀式上,莫迪稱“一個強大的印度將有助于世界的安全,而‘維克蘭特號’航母使印度有了新的自信?!?66)“Modi Commissions India-made Carrier INS Vikrant,Says Indo-Pacific has been Long Ignored,”Economic Times,September 3,2022.印度實力和信心的上升為其大國意識提供了支持。

(二)美國重新強調與印度的價值觀分歧

在美國加緊推行“印太戰略”的背景下,印度的回應并沒有達到美國預期,美印在俄烏沖突問題上的分歧進一步放大了雙方地緣戰略目標的差異,這促使美國開始調整對印政策。第一,美國不再掩飾雙方在宗教和人權問題上的分歧。此前2021年3月30日,拜登政府發布任內首份《國別人權報告》,即對印度人權狀況表示關注,在有關印控克什米爾局勢上表示注意到印度政府持續采取措施恢復當地局勢,但此后美印雙方都在淡化處理雙方在人權問題上的矛盾。2023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紀錄片《印度:莫迪問題》,重提莫迪主政古吉拉特邦時在對邦內2002年大規模族群騷亂的政策上偏袒印度教群體,造成穆斯林群體的巨大傷亡。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斥責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為“宣傳片”,缺乏客觀性,充滿了殖民思維。隨后,印方以稅務問題為由突擊搜查英國廣播公司德里和孟買辦公室。(67)“Indian Authorities Raid BBC Offices after Broadcast of Modi Documentary,”https://edition.cnn.com/2023/02/14/media/india-tax-raid-bbc-offices-intl-hnk/index.html,訪問時間:2023年4月18日。這一戲劇性的事件將西方國家與印度在人權問題的分歧帶回到國際輿論。

第二,美國對莫迪政府的批評更加直接。2023年3月20日,美國務院發布《2022年度印度人權報告》,點名批評印度存在“嚴重人權問題”,譴責印度對國內少數族群、持異見者和記者等群體濫用國家權力。美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美國一直在監控印度日益嚴重的人權侵犯問題,這也是美國高級官員對印度人權狀況少有的直接抨擊之一。(68)“US Report Lists ‘Significant Human Rights’ Abuses in India,”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us-report-lists-significant-human-rights-abuses-india-2023-03-20/,訪問時間:2023年4月18日。美國的行為涉及印度國內敏感問題,引發印外交部強烈抗議。2023年5月15日,美國國務院發布《2022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列舉印國內多起針對基督徒、穆斯林等少數群體的暴力事件,但印外交部拒絕承認該報告。該報告抨擊印度執行的反皈依法,并記錄了印人黨領導人對宗教少數群體發表的仇恨言論及煽動暴力的行為。(69)U.S.Department of State,“2022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India,”https://www.state.gov/reports/2022-report-on-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india/,訪問時間:2023年6月30日。這份報告因為對莫迪執政直白的批評和對印人黨在地方層次的教派主義實踐的翔實披露而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印外交部發言人阿林丹·巴奇(Arindam Bagchi)5月16日表示,“報告基于錯誤的信息與理解,一些美國官員的言論有明顯動機”。(70)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Official Spokesperson’s Response to Media Queries Regarding Release of U.S.State Department 2022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https://www.mea.gov.in/response-to-queries.htm?dtl/36551/Official_Spokespersons_response_to_media_queries_regarding_release_of_US_State_Department_2022_Report_on_International_Religious_Freedom,訪問時間:2023年5月18日。

第三,美國還縱容和支持海外反印團體發起跨國大規??棺h。20世紀80年代,印度錫克人發起了“卡利斯坦運動(即錫克人獨立建國運動)”,運動持續十余年,曾造成數萬人傷亡,后被印度政府強力鎮壓?!翱ɡ固惯\動”殘余勢力散落美加英澳等國。印度與歐美在俄烏問題的政策溫差凸顯之際,歐美國家的“卡利斯坦運動”勢力日趨活躍并出現跨國協調行動跡象。美國率先出手敲打印度,舉措之一就是2022年5月,美國康涅狄格州通過決議,宣布承認4月29日為“錫克教獨立宣言紀念日”。(71)“Indian Consulate Condemns US State’s Citation on ‘Sikh Independence’,”Hindustan Times,May 3,2022.加拿大作為“卡利斯坦運動”的海外大本營之一,近半年來反印游行頻發,導致印加關系持續緊張。2023年1—2月期間,澳大利亞接連發生“卡利斯坦”聚會,活動人士還與在澳印度裔發生暴力沖突,引發國際輿論關注。2023年3月19日,在英國的“卡利斯坦運動”支持者沖擊印度駐英國高級專員公署,活動的暴力色彩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72)“Indian High Commission:Diplomat Summoned after London Protest,”https://www.bbc.com/news/uk-65010388,訪問時間:2023年5月18日。隨后3月20日,印度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館遭到“卡利斯坦運動”支持者襲擊,使館建筑被破壞。(73)“Pro-Khalistan Protesters Tried to Set on Fire India’s Consulate in San Francisco,”https://www.tribuneindia.com/news/diaspora/pro-khalistan-protesters-attempted-to-set-on-fire-indias-consulate-in-san-francisco-490025,訪問時間:2023年6月20日。上述事件表明在歐美的縱容和扶持之下,海外反印組織已有能力跨國協調并發起大規??棺h運動,而美國有能力也有意愿對印度宗教和人權問題施加壓力,美國在深化美印合作的同時有動力利用人權問題打壓印度,讓印度認識到與美政策相??赡苁艿降膽土P。

(三)印度拒絕加入“北約+”凸顯美印關系的限度

俄烏沖突改變了美印關系不斷上升的勢頭,印度對美戰略疑慮上升。此前美國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極力提高美印戰略關系水平,莫迪政府在聯美制華方面也頗具主動性。作為美印合作的重要機制之一,美日印澳“四國集團”機制開始占據“印太戰略”的核心地位,并呈現機制升級、對話擴員和議題拓展等同盟化的態勢。(74)曹鵬鵬、石斌:《“印太”視域下“四國機制”的同盟化及其限度》,《太平洋學報》2021年第10期,第41頁。2022年7月,美通過“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提議印成為“北約+”成員國;2023年5月24日,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一項提議,正式建議將印度納入“北約+”,“以謀求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獲勝”和“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擴張”。(75)“US Congressional Panel on China Suggests Nato+ Status for India,”Times of India,May 27,2023.這是美國官方層面發出愿意與印結盟的明確信號之一,如果印度能加入“北約+”,將在北約框架下與美國等國家實現實時情報共享并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高精尖軍事裝備。(76)“Ahead of PM Modi’s Visit,US House Panel Suggests Nato Plus Status for India,”Hindustan Times,May 28,2023.可見美國強調印度在美國遏制中俄戰略中的地位,并據此以官方形式明確了美國與印度結盟的意愿。

從印度應對俄烏沖突策略的幾個階段變化來看,印度外交仍在強調與美西方與中俄之間同時發展關系。印度前外交秘書坎瓦爾·西巴爾(Kanwal Sibal)撰文稱贊印度在俄烏沖突中不站隊的立場,強調俄烏沖突現已演變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印度應在原則問題上堅持立場,既不支持俄羅斯,也不支持西方,堅信雙方都有責任,反對將戰爭作為一種解決方案。(77)Kanwal Sibal,“Dialogue and Diplomacy only Way Forward:India’s Carefully Crafted Position on Ukraine Remains Unchanged,”https://www.news18.com/news/opinion/opinion-dialogue-and-diplomacy-only-way-forward-indias-carefully-crafted-position-on-ukraine-remains-unchanged-6039367.html,訪問時間:2023年6月12日。隨著俄烏沖突態勢的變化,印度還積極扮演調解角色,突出強調沖突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這也成為印度領導人在公開場合反復強調的內容。例如,今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就表示,“同時加入兩方對印度來說并不矛盾,也并不相互排斥”,而且印度“作為全球南方的一員,在多種聲音中發揮橋梁作用,將為具有建設性的積極討論做出貢獻”。(78)“Modi Says He will ‘Amplify Concerns of Global South’ at G-7,”https://asia.nikkei.com/Editor-s-Picks/Interview/Modi-says-he-will-amplify-concerns-of-Global-South-at-G-7,訪問時間:2023年6月12日。

莫迪認為,“印度并不屬于安全保障上的伙伴或同盟國家。而是基于國家利益,與全世界的朋友或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了關系”。他重申,將貫徹印度的傳統外交方針“戰略自主性”。(79)Ibid.此前莫迪在2022年9月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時表示,“現在不是戰爭的時候”。莫迪這樣解釋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即“印度站在和平的一邊,今后也是這樣的立場。我一直強調‘現今這個時代不能有戰爭’”。(80)Ibid.莫迪同時表示,“印度與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保持著聯系。將通過‘合作和協調’而不是沖突來定義我們的時代”,展現出想積極從中調解實現和平的意愿。2023年6月9日,印外長蘇杰生對外明確表示印無意加入“北約+”。(81)“‘India Capable of Countering Chinese Aggression’,Refuses to Join NATO,Says S Jaishankar,”https://www.livemint.com/news/india-capable-of-countering-chinese-aggression-refuses-to-join-nato-says-s-jaishankar-11686288765836.html,訪問時間:2023年6月15日。結伴而不結盟成為印度對美關系的主要特點,印美關系發展的限度也因此體現得十分明顯。

四、結論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面臨的國際環境惡化,西方制裁又導致額外的經濟困境,此時印度給俄羅斯提供的政治和經濟支持穩定了印俄關系。隨著俄羅斯對印度支持的依賴加強,以及美國和歐洲國家加大拉攏和施壓力度,印度應對俄烏沖突外溢影響的策略手段也不斷豐富并取得一定成效。面對印度對俄羅斯的支持立場,英國《衛報》曾專門撰文分析認為印度對俄羅斯武器系統的戰略依賴,凸顯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的尷尬處境,俄羅斯對印度的牽制使得四國無法在遏制中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82)Patrick Wintour,“The World Leaders Pushing for Peace in Ukraine,and Their Motives,”https://www. theguardian.com/world/2022/mar/07/the-world-leaders-pushing-for-peace-in-ukraine-and-their-motives,訪問時間:2023年6月15日。如今,這種牽制也體現在美國難以拉攏印度參與對俄羅斯制裁方面。本文的分析也表明,美印價值觀分歧根深蒂固并借著此次美印應對俄烏沖突的立場分歧而得以顯性化,2023年以來的事件表明美印雙方在民族主義、自由的邊界和宗教人權等問題上的認知差別很大。例如,印度人視錫克“卡利斯坦運動”是高度敏感的國內安全問題,而美國更關注印度處理錫克問題上在旁遮普邦關閉互聯網的做法損害自由。(83)Akhilesh Pillalamarri,“How the US is Pushing India Away,”The Diplomat,April 23,2023.作為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印度人民黨在外交上的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當美國開始涉入其內政問題時,引發的反彈是可想而知的。隨著印度明確拒絕加入“北約+”,美印關系的發展也觸及其限度,未來將進一步走向議題同盟和技術同盟的道路。這一態勢有助于我思考印太地區秩序的演變趨勢。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印度在俄烏沖突上的策略應對及其與美國的分歧,并不意味著美印在聯合對華問題上會因此分道揚鑣。美智庫和平研究所南亞項目高級顧問丹尼爾·馬基(Daniel Markey),曾任美國務院國務卿政策規劃辦南亞事務負責人,他認為美印關系的基石是共同反華的迫切需要。(84)Daniel Markey,“India as It is:Washington and New Delhi Share Interests,Not Values,”Foreign Affairs,June 16,2023.國際政治的現實也的確如此。2023年6月莫迪訪美期間,美印雙方發表聯合聲明,試圖淡化美印價值觀分歧,并強調在應對中國挑戰等方面的共同立場,美國還表示將為印度對抗中國和擺脫對俄軍事技術依賴而推進美印軍事技術貿易和高新技術合作。

猜你喜歡
莫迪沖突印度
耶路撒冷爆發大規模沖突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三宜”“三不宜”化解師生沖突
年華如斯:莫迪里安尼筆下的平民青年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達對總理的熱愛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印度式拆遷
印度運載火箭的現在與未來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一次沖突引發的思考和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