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的娛樂化現象及解決路徑探析

2023-02-08 00:59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娛樂法治受眾

陳 淵

〔菲律賓克里斯汀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菲律賓 馬尼拉 1004〕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法治精神對于國家治理來說尤為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法治精神就是國家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立法、執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參照。它的編纂與出臺,也對公民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作為普通公民也必須要理解、認識民法典。新媒體平臺對社會法治精神的宣傳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傳遞、宣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新媒體平臺應該把法治精神作為立法、執法、守法及監督的價值引領和規范指南,真正承擔起依法治國工作輿論和宣傳陣地的重要責任,新媒體平臺的法治新聞,應該成為法律知識宣傳的排頭兵。但是,新媒體在大眾傳播手段、環境、需求和市場化影響下,傾向于對市場利益的過度追逐,導致法治新聞向受眾的娛樂需求傾斜,其法治精神呈現出一定的娛樂化傾向,這種現象不同程度地破壞了新聞宣傳與傳播,值得探討并找出有效的解決策略。

一、新媒體平臺及法治新聞娛樂化的相關概念

新媒體在技術等方面具有相對性特點,可將其闡釋為以移動通信技術、數字媒體技術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為依托,通過圖像、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為廣大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媒體形式[1]。新媒體的輻射影響,已經幾乎涵蓋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的所有環節,其形式眾多,有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移動電視、寬帶電視IPTV、動畫、網絡游戲、博客、戶外新媒體等等。像人們熟悉的門戶網站、短視頻APP、移動終端等都屬于新媒體,特點是方便、快捷、新穎,在生活中十分常見,是新聞傳播的重要途徑,也是法治新聞的重要載體。

要厘清法治新聞娛樂化相關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首先應該分清“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兩者都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參照,不同的是,“法制”強調的是法律制度,“法治”則是國家法律運行的整體狀態、方式、程序以及過程的復雜概念。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較為完善的階段,不能僅以內涵較小的“法制”來稱呼,而是應該以“法治”這一較為先進政治文明成果來用。目前,談及與法律相關的新聞,顯然“法治新聞”的表達更客觀、更科學、更恰當。法治新聞是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新聞學的概念,首先,它是建立在新聞的基礎上,對新近發生的社會生活各方面與法治相關的、有一定價值的新聞報道。其次,和其他類別新聞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把焦點放在法治這個關鍵點上,承載了大量的法律信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以法律為基點的。

新聞娛樂化的概念,早在19世紀30年代的“便士報”里就初見端倪,19世紀末大眾報紙里的桃色新聞開始并頻繁出現,這被稱為新聞娛樂化的第一次浪潮。近年來,新聞娛樂化有再次走向活躍、甚至出現偏差的趨勢。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在其經典傳播學著作《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中指出:“以前,美國電視節目網中的早間新聞都是由新聞部門制作的,而現在卻屬于娛樂部門管理。這些節目,被稱為信息娛樂節目,因為它們不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新聞節目特征,取而代之的是娛樂性特征”,“新聞的娛樂性是指新聞包含的趣味性元素使人歡愉的特征?!盵2]僅就為了增加新聞的可讀性而言,適當的“娛樂性”能夠及時讓受眾知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聞的傳播和接受。新聞的“娛樂化”雖是伴隨“娛樂性”特征而產生,但兩者卻有本質的區別?!皧蕵沸浴笔切侣勗趥鞑ミ^程中從受眾目標的興奮點出發,以此得到受眾的歡迎。新聞“娛樂化”則是新聞傳播偏差的一個概念,簡單來說,新聞娛樂化是指犯罪新聞、名人的風流軼事、兩性糾葛、私密八卦之類新聞的具有煽情性、刺激性的報道,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娛樂化。

法治新聞作為新聞的一個分支,也是一種媒介,既要有新聞報道真實性、及時性的特征,又要具備法理性。法治新聞如果僅講法理,甚至偏向枯燥、生硬的法律知識講解,引不起受眾興趣,這會阻礙法治新聞的有效傳播。而在新聞加上一定的娛樂元素,增加了法治新聞故事性的成分,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某種程度上增加法治新聞的可受性和趣味性,緩解了法治新聞的晦澀和難懂,是法治新聞人性化的體現,也是媒介在傳播和演進過程中以人為主導向的一種人性化趨勢,接受主體和媒介發展理性選擇的結果。

同時應該看到,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娛樂化的趨勢有所加強。各新媒體平臺為了弱化法治新聞的晦澀和枯燥,不斷擴大或強化娛樂性的成分,導致新聞娛樂化的形式與功能出現偏差。法治新聞功能出現錯位,收視率及閱讀率成為評價媒介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甚至模糊了新聞與娛樂之間的界限。法治新聞不可避免地向娛樂靠攏,更有一些法治新聞為了娛樂消遣,無限夸大其娛樂色彩,遠離了新聞的本質,這就是新媒體環境下法治新聞的娛樂化偏差。目前,新媒體平臺中,有相當一部分法治新聞報道,不滿足適當娛樂成分的加入,大幅度提升娛樂因素,抱著娛樂至死的態度,將各種嚴肅社會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娛樂化處理。甚至在一些政治、經濟、法制事件上也不斷加大娛樂成分,不斷挖掘其與娛樂因素的娛樂價值,必然會忽視新聞報道的質量,導致法治新聞報道出現娛樂化偏差的傾向,為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埋下了隱患。

二、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娛樂化的具體表現及不良影響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概念。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網絡成為支撐新媒體發生、發展、傳播的主要手段。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新媒體信息傳播和流通速度加快,在傳播意義上拋棄了傳統媒體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對傳統媒體有一定的顛覆和反叛。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帶來了一定的社會變革,它促使傳媒結構體系不斷重構,資源呈現出共享性、傳播方式呈現雙向化、傳播行為更加個性化等。

1.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娛樂化的具體表現

網絡的發達讓讀者沉浸在電子世界中。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使我們減少了看書的時間,通信軟件的發達讓讀者享受到了科技的便利,手機黨、低頭族越來越多,人們傾向于從“頭條”“標題”“爆炸新聞”中獲取第一手信息。鑒于此,我國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娛樂化開始成為一種趨勢,法治新聞也不能敬而遠之。各種名人隱私、趣聞,社會犯罪、暴力事件,尤其是涉及兩性關系、暴力兇殺的奇聞怪事成為新聞博人眼球的主要方式,其特征主要體現為新聞標題煽情化、敘事戲劇化、焦點為偏離化等娛樂性偏向,大大降低了法治新聞的嚴肅性。

目前,大眾處于被新聞包圍的世界中,每天的新聞頭條通過各種渠道方便快捷地推送至我們。新媒體法治新聞報道中,新聞的標題往往與新聞的主要內容相差甚遠,有些報道為提高人氣,增加點擊率,手段盡出,普遍采用的手段就是利用一些涉黃涉暴新奇重口味的標題來吸引受眾的關注,以偏概全層出不窮。因此,標題也成為編緝們“各顯神通”的戰場。比如《金星坐頭等艙慘遭欺侮》,僅看標題以為出了多大事呢,仔細看正文,卻無非是因為座位號誤會爭吵幾句;再如《男子親手殺死兒子,就為騙保險養小三》《女主播整容失敗跳樓輕生,被救回后再次跳樓輕生,寧死也不丑》等,再加上圖片的助力,極大地刺激了大眾觀看的好奇心理。在眾多法治新聞標題中“暴力”“歹徒”“小三”等字眼頻頻出現,雖然有吸引讀者的可取之處,但更多的是一種標題的夸大渲染和煽情。

目前,新媒體平臺的法治新聞的娛樂化表現一方面是通過煽情化標題來吸引讀者,另一方面是通過設置細節懸念,通過匪夷所思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震撼讀者,這也是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常用的手法。如2022年11月23日網易新聞一則題為《雙胞胎姐妹花嫁同一位新郎還陪嫁2套房?》的新聞,讀完之后真是令人無語,不僅標題有歧義,而且內容也與標題相去甚遠。只不過是雙胞胎姐妹同一天結婚,其中一個新聞晚出現幾分鐘而已,卻在情節設置上無限夸大同一天結婚的細節,最后結局再平淡不過。再如2020年1月6日嗶哩嗶哩平臺一則洗錢的刑事案件,標題為《村口20平米小賣部1天賺1輛寶馬》,通過標題提出的矛盾事件設置懸念,讓這個法治事件在敘述過程中營造了一種類似小說的矛盾沖突,通過事件故事化吸引讀者,抽絲剝繭,最后說出警方通過小賣部的不正?,F象其實就是一洗錢的地下錢莊的表面掩護。這種方式雖然有力地營造了戲劇化的敘事,但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治事件的嚴肅性和法律效果,整體偏向娛樂化。

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不少經濟體會唯利益至上。在這種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新媒體平臺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為擴大銷量、爭取受眾,考慮到市場需求度和影響力等因素,法治新聞也不斷尋找所謂的新聞“賣點”,使新聞報道充滿離奇性和刺激性,導致新聞報道的焦點偏離化。在具體法治報道中,常常是將報道重點放在血腥、暴力、香艷等某一片面支點上;或將犯罪和社會丑惡現象進行放大鏡似的展出;或單方面對法律事件進行主觀臆測的加以取舍、斷章取義,或進行“碎片”剪切,歪曲事件本身的事實,導致新聞報道的結果發生重大偏差。例如,山東女子因婚后不育遭虐待致死的案件,本身是一個家暴性的法律案例,但有些網站竟以“不孕遭公婆虐打致死,被娘家配了陰婚”進行專題報道,重點放在對民俗民風的批判上,偏離了法律宣傳的焦點。更有甚者,有些媒體利用技術手段,片面展示一些法律證據,引導公眾審判跑偏,如明州案,利用技術手段處理圖像、影片等,片段式的展示部分證據,移花接木、去真存偽,以此誤導受眾,影響公眾評判。還有些法治類節目在制作過程中,為了營造節目效果,不顧法律公平,也不去理性分析,未經司法審判就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用情緒代替審判結果,主導公眾輿論導向,從而干擾甚至妨礙了司法公正。

2.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娛樂化的不良影響

以上情況在新媒體法治新聞中屢見不鮮,娛樂化偏差一直存在。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言,“我們的問題不在于媒體為我們展示娛樂性的內容,而在于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內容表現出來……為我們提供純粹的娛樂是媒體的最大好處,它最糟糕的用處是它企圖涉足嚴肅的話語模式然后它們換上娛樂的包裝”[3]。如果公眾在獲取法律信息中較為便利地、多次地接觸此類帶有娛樂性的法治新聞,對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勢必造成阻礙。

首先,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的娛樂化偏差會影響法治新聞的有效傳播。法治新聞的重心應該放在解讀法律事件、傳播法律知識、普及法律教育以及引導國家法治精神上,如果新媒體平臺在法治新聞的傳播中,把重點放在娛樂性的兩性關系、色情、暴力以及其他有偏差的角度上,就會偏離法治新聞的價值導向和本質目標,影響法治新聞的有效傳播。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推進的重要時期,新媒體平臺作為法治宣傳的重要陣地,不能僅欣喜于娛樂因素對法治新聞枯燥的緩解,而放任法治新聞在娛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次,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的娛樂化偏差會影響文化功能的建構。法治文化是我國文化生態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公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引導,也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更是服務“文化強國”大戰略的重要支撐。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的杠桿如果向娛樂化傾斜,脫離了法律的嚴肅性、客觀性,偏重于如膚淺的、庸俗的、缺乏客觀精神的社會局部現實描摹,對某些法律現實做浮夸、扭曲直至完全失真的現象進行重點傳播,影響大眾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舍,腐蝕社會文化的純真本質,導致新聞報道缺乏對事件本質、法律本質的深層觀照,缺乏意識和責任擔當,勢必阻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的構建。

再者,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的娛樂化偏差會弱化教化功能。法治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通過新媒體深入開展法律宣傳教育,也是貫徹落實我黨的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務。法治新聞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過程中,本身就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傾向,受眾從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進行判斷、形成認知,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對法律的認識,獲得法治教育。而新聞娛樂化偏差的做法,背離了法治新聞以案例、事實啟迪、教化大眾的基本原則和,弱化了法治新聞對大眾傳播的教化功能。

最后,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的娛樂化偏差會降低媒體公信力。新媒體平臺新聞輿論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方面,是大眾思想建設的重要引領,也是時代發展對媒體提出的新要求。公眾習慣選擇相信媒體,而信任一旦形成,在短時間內則難以改變,對新聞媒體的信息也是如此。路透新聞研究院2019年全球新聞行業報告顯示,公眾對新聞的總體信任程度下降至42%。過半受訪者憂慮自己辨析網絡上真、假新聞的能力,而這種趨勢近年來并沒有得到改善。一些新媒體平臺為了提高點擊率,偏離事實本質、重點發掘娛樂情報,缺乏仔細甄別、過濾和核實的精神,引導新聞向庸俗化、娛樂化發展,不但會失去一部分讀者,還會影響公眾對法治新聞的信任,降低法治新聞的媒體公信力。

三、新媒體環境下法治新聞娛樂化偏差的因素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多種選擇下大眾壓力普遍增大,大眾需要有情緒宣泄的出口,壓力釋放的渠道。而娛樂正是人類的天性,人類的本能,受眾有娛樂消費的心理需求,對一些奇、艷、怪的新聞有一種趨近心理。正如赫伯特斯賓說所言,“人類在完成了維持和延續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剩余的精力主要是娛樂?!眾蕵坊蛩卦诜ㄖ涡侣剤蟮乐性絹碓匠R?綜合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商業利益的驅使,新媒體平臺片面追求點擊率和閱讀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以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并存的時代。面對全新的時代環境,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的發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媒體產業更新換代很快,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商業利潤是考量一個媒體平臺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也是媒體產業是否能繼續發展下去的關鍵因素。法治新聞不可避免地也會受到市場需求和市場名氣的影響,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閱讀量、點擊量是新媒體平臺追逐的主要目標。受市場利益和消費驅動的影響,片面追求點擊率和閱讀量??粗厣虡I利益,是法治新聞娛樂化的主要因素。但是,新聞工作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肩負著一定程度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僅僅追求商業利益還是不夠的,要營造正確的輿論和價值導向,促進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新聞媒體具備持久的生命力。

2.重視市場,新聞報道迎合部分讀者的低級審美

任何一種新媒體平臺都要適合一定的社會需求,因為受眾需求的不同,娛樂化新聞也有一定的市場,甚至是較大范圍的受眾市場。當今社會多元、多變,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受個人教育背景和生存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審美也有所不同,雖然大多數人對新聞的期待是在緊張的工作之余,能從傳媒報道中得到有益身心健康的元素。當然,也會有一部分追求低級趣味的受眾,有著獵奇獵艷的心理,媒介為了迎合某一部分讀者的低級審美,其新聞選材勢必會有一定的傾斜。從這個方面來看,受眾心理需求為新聞娛樂化提供了土壤和空氣,是新聞娛樂化滋生和發展的重要平臺。

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法治新聞報道也成為各大媒體各顯神通的“競技場”。媒體根據讀者習慣改變報道方式,增加讀者喜聞樂見的圖片,從標題到內容以一些讀者的低級趣味為出發點,大肆報道驚悚刺激、聳人聽聞的焦點內容,導致法治新聞的“展示廳”呈現出娛樂、消遣的特征。如果過度以讀者需求為中心,就會增加新聞娛樂的成分?!半m然娛樂新聞吸引受眾的優勢就是其娛樂性,但在采編過程中,要始終把導向放在最根本、最重要的位置,以主旋律、正能量主導娛樂類新聞,”[4]無限度迎合受眾的原始欲求,勢必使法治新聞報道充滿刺激、煽情等娛樂成分,其報道無疑會打上娛樂的印記。

3.以量為生存基礎,部分新媒體從業者忽視作品質量

新媒體從業人員,指在新媒體相關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中,負責媒體內容的策劃、創作、傳播等的采編人員,如記者、編輯、推送人員等。除了媒體對商業利益的趨聚,對部分讀者低級審美趣味的迎合之外,還有部分新媒體從業者重視效益而忽視質量的原因。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受到市場的嚴格考驗。尤其是新媒體,受到媒體終端多樣化,各種創新“融”媒體擺矩陣的情況下,新媒體從業者的生存狀況更加艱難。因此,有部分新媒體從業者的角色漸漸發生異化,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的大有人在,有償新聞、受賄新聞屢見不鮮,甚至有的記者不惜以犯罪為代價主導新聞傳播,許多記者將法治內涵置之度外。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眾關注的焦點也越來越難以把握,而“頭條”卻只有一個。因此,有的新媒體從業者為了抓住受眾的注意力,搶占頭條市場、增加點擊率,片面抓住事件的某些點進行大肆渲染,忽略了事件本身的法治特征,扭曲事件真相,向受眾傳達一種不好的社會思想。甚至為了在新聞市場中有一席之地,追求新奇的法治事件而捏造一些新聞事實,與新媒體從業者的職業操守有關。此外,當前社會新聞量的激增造成了新媒體從業者需求量的增長,但高水平、高素質的新媒體從業者數量遠遠不夠市場需求,呈現出新媒體從業者良莠不齊,職業素養培訓不到位等情況。

四、新媒體法治新聞娛樂化的治理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宏闊視野,把全面依法治國提到重要日程,明確法治建設與國家發展與黨的前途命運的重要關系,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新聞是法治進程中重要的精神引領,具有引導輿論、教化社會、監督司法等功能。此外,它還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宣傳渠道,以此對法治精神進行宣傳和弘揚,對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有重要意義。因此,過度的娛樂化會給新聞生態造成一定的損害。鑒于此,有必要對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娛樂化的偏差進行糾正和調整。

1.加強思想引領,正確認識法治新聞對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新媒體平臺的法治新聞既是新聞媒體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宣傳社會主義法治知識,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良好法治生態體系,引領社會主義法治風尚的重要平臺。法治建設關系國家治理是否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只有處理好法治建設,才能正確把握和推進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依法治國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尤其是專門的法治部門參與。法治新聞作為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受眾較多的宣傳渠道,更應該秉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為推進國家法治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生態、推進國家法治體系和法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法治新聞創新發展中,就牢牢把握法治媒介的輿論主動權。首先做好意識形態建設,立足長遠、立足大局、立足法律,堅定維護法律的權威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次,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發展變化的時代脈搏,充分發揮法治新聞的社會、文化職能,使之有效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最后,適當運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法治報道,營造和諧、正確、嚴肅的法律氛圍,有效推動依法治國。

2.推動改革創新,完善新媒體平臺的評價體系

要綜合考慮媒介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注重內容質量和報道的專業度,不唯收視率和點擊率是圖,建立綜合的、全面的、客觀的評價體系。要想改革新媒體平臺的評價體系,自身需要是首要改革之處,新媒體平臺應建立以市場、受眾和效果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價格體系。同時,還需要政府對新媒體平臺的評價體系進行合理的引導,并提供有效的扶持,為其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應該加強對網絡媒體的有效監管。此外,社會組織和大眾也應該提高認識,加強法治意識,針對新媒體平臺的輿論引導、法律機制、監管技術等多個層次加強管理,積極介入新媒體平臺的評價體系。

客觀而公正的新媒體平臺評價體系應該在積極面對媒體環境調整的同時,擔負起正能量傳播的責任。時刻牢記媒體的職責定位,深化機制體制改革,打造思想引領、法律傳承、服務人民的主流輿論格局,構建合理、高效的評價體系,引導媒體機構良性發展。

3.加強終生教育,提升法治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

法治新聞從業者對法治新聞扭轉娛樂化傾向有重要意義。只有這些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法治新聞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之更加科學完備、統一權威?!盵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不但要加強專業法律專業人士的綜合能力,也要提升法治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首先應該提高他們的的政治修養。法治新聞從業者要培養和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在新聞事業面前處理好公與私、責任與利益之間的關系,不能唯利益至上。對待法律要有堅定的信仰,如果只立足于實際利益,就容易守不住自己的職業底線。其次,要不斷加強法治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培訓,法治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不一,加上所受教育程度有所差別,即使是新聞專業出身,法治知識也不盡完善,所以要不斷進行法治編輯的繼續教育,實現他們的知識系統與時俱進。最后,要加強對法治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監管,制定行業道德規范,形成有效的考評機制,讓他們自覺遵守行業規范并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切實加強法治新聞工作隊伍的建設,還應該從源頭做起,創新法治新聞人才培養機制。新聞從業者應該加強法學知識教育,法學知識應納入高校教學體系,并不斷加強繼續教育,對專門人才進行專門培訓,提高人才質量,努力建設一支理想堅定、業務過硬、銳意革新的法治新聞從業者隊伍。

4.重視社會效應,加強新媒體平臺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面臨更為復雜的媒介生態,跨界傳播改變了媒體格局。移動終端成為傳播主流,技術革新重塑新聞業態對媒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對這種機遇和挑戰,新媒體平臺更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展現其責任擔當。

首先,要正確認識法治新聞事件的波及面及影響力,仔細審查每個新聞報道的輿論方向和信息細節,還原法律事件本真,正確引導輿論方向,讓受眾接受正確的法律信息,真正做到用專業、客觀的態度傳播法治力量,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其次,法治報道應該把握正確的意識形態,對法治案件中的錯對體現出鮮明的感情態度,不能模棱兩可,讓受眾從法治案件中受到教育,真正承擔普法宣傳的社會責任,為國家與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做出努力。最后,新媒體平臺還應該從自身出發,不斷創新與改革,打造形態多樣、技術先進、富有競爭力的新媒體形式,形成立體、多樣、整合的現代傳播模式,提高其公信力,讓新媒體平臺真正成為法治新聞的主陣地、主渠道、主媒體,夯實建設平安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責任擔當。

建立平臺繁榮發展的意識形態引擎,建立平臺良性發展的評價體系,打造德才兼備的從業人員隊伍,以及強化平臺責任擔當的使命意識,才能扭轉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的娛樂化傾向偏差。只有夯實了平臺發展的重要基座,才能優化法治新聞的媒介生態,新媒體平臺法治新聞才會煥發活力。

猜你喜歡
娛樂法治受眾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娛樂眼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娛樂眼
娛樂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