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的實踐及經驗*

2023-02-09 00:56
農業考古 2023年6期
關鍵詞:解放區黨和政府東北

林 木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解放區的農業生產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在實行土地改革,建立個體經濟基礎上,為克服生產困難,增加糧食產量,改善農民生活與支援前線戰爭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文擬運用相關文獻和檔案史料,以解放戰爭時期為時間定位,以東北解放區作為地理范圍,剖析解放戰爭時期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的背景動因,還原其主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其歷史經驗。

一、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的雙重背景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解放區的農業生產面臨著雙重難題:一方面,由于日偽和國民黨政府的掠奪破壞, 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水平急劇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共產黨挺進東北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對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日偽和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的掠奪破壞

日偽統治時期,日本法西斯對東北人民實行殘酷的掠奪政策,以“出荷”“配給”“勞工”和“統制”等辦法,竭力搜刮東北一切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為其野蠻的侵略戰爭服務,使東北經濟成為純粹的殖民地經濟,東北農村遭受巨大摧殘和破壞,農民生活陷入極端困苦的境地[1]。據統計,1931年東北耕地面積為1373.3萬公頃, 糧食產量為1845.7萬噸;1944年東北耕地面積為1518.01萬公頃,糧食產量為1743.35萬噸[2](P4-5)。由此可見,日偽統治時期東北耕地面積略有增加,但糧食總產量卻明顯減少。究其原因,在于日本法西斯改變了東北原有農業種植結構,使其畸形發展,加之耕作方法粗糙,致使土地逐漸貧瘠。

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不僅不致力于恢復東北經濟, 反而對東北農民實行橫征暴斂政策,為其發動內戰做準備, 使東北農業進一步衰落,土地大量荒蕪,耕畜數量銳減,農業設施遭到破壞,農民生活雪上加霜。據統計,1945年“八一五”后東北可耕土地荒蕪面積達3210萬畝,耕畜數量約354萬頭[3](P128)。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1945年為2100斤,到1947年已降至1500斤[4](P130)。由此可見,東北農業生產率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土地掌握在地主階級手中,農民仍遭受著封建主義的沉重壓迫和殘酷剝削,農民生產積極性低。

(二)中國共產黨建立和鞏固東北解放區的迫切要求

東北地區總面積為130萬平方公里, 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是改變中國革命根據地長期被敵人包圍局面的戰略支撐點,也是抗戰勝利后最有利于發展人民革命力量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而成為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1945年12月, 中共中央決定開辟東北解放區, 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謴桶l展經濟,鞏固新生政權成為首要任務。由于農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是解放區的主要成員。因此,農業生產在解放區建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只有將其恢復發展起來,才能改善農民生活,積累工業資金,并為支援前線戰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物資保障。

中國共產黨進駐東北后,為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領導實施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將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然而,分得土地的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仍面臨著重重困難??陀^上,東北的土質特性和耕作方法, 決定了其農業生產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耕畜和農具才能有效開展。據統計,土地改革后東北解放區平均每戶農民只有1.2個勞動力,耕畜數量不足1頭[5](P573)。此外,霜災、風災、雹災、水災、旱災和病蟲害頻發,嚴重制約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主觀上,農民迷信思想盛行:面對旱災,存在求神祈雨消極等待的思想;面對蟲害,存在“神蟲”和“越抓越多”的思想,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救災舉措。領導干部思想認識存在偏差,如只管分地分浮,不管組織生產,認為農民自己會搞,不用領導操心,因而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所有這些,使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

眾所周知,東北解放區具備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東北耕地面積廣闊, 可耕地面積為3273公頃[6],已耕地面積達1800公頃,土質肥沃,多為植質壤土,物產豐富,可出產50多種農作物,年產量約2000萬噸糧谷。區域河流密布,氣候條件優越,適宜農作物的生長[4](P12)。此外,東北農民也早有互助合作的習慣,便于組織起來克服生產中的困難。

正是在雙重壓力驅動下,迅速開展一場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運動,改善人民生活,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新生政權,進而支援前線戰爭,成為黨刻不容緩的中心工作。

二、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的實踐及成效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 結合東北解放區實際,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行政委員會在“以農業為主”和“農業第一”方針的指引下,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顯著成效。概括起來,主要圍繞六個方面展開:

(一)確定地權,獎勵開荒

實行土地改革后,東北解放區農民無償分得了土地、耕畜和農具。為明確土地所有權,克服農民各種思想顧慮,保證農民安心轉入生產,黨和政府第一時間發放地照,并對已經分配的一切封建土地財產,承認其屬于個人所有,允許個人自由經營。同時規定,凡個人所有的土地,一律按時耕種,不得任意荒蕪,否則給予處分;凡自己勞動致力于生產者,保證其生產果實的所有權。

在此基礎上,為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積極投身農業生產運動, 完成并超過原定生產任務,黨和政府頒布農業生產獎勵令。其中,獎勵條件是積極從事勞動生產, 其個人或家庭耕種土地面積,由于其努力開荒,超過當地一般勞動力耕種數量的30%,且耕地產量不低于當地平均水平者。獎勵辦法是贈予“勞動模范”“勞動模范家庭”和“勞動模范小組”等光榮頭銜,贈予獎章或獎狀,并發放實物或錢款獎勵。獲獎者應得獎勵在當年秋收后一次性給予[7](P475-476)。同時,黨和政府積極鼓勵和組織城市工商業者投資農業生產,幫助其解決困難,并保護其合法經營財產。凡領取土地為國有,政府除征收公糧外,免除其他稅收;凡領取土地為荒地, 第一年免征公糧, 第二年只征10%,第三年起按公糧比例征收[8](P467)。公糧比例根據各地常年產量統一規定, 以此平衡負擔,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

據統計,截至1949年8月,東北解放區共擴大耕地面積213.68萬坰,其中1947年為80萬坰,1948年為77.98萬坰,1949年為55.7萬坰, 耕地總面積達1722.2萬坰,恢復到1945年的94%[6]。由此可見,東北解放區耕地面積已經逐漸恢復并穩步提高。

(二)組織互助合作

土地改革后,東北解放區農民雖無償分得土地,但仍面臨勞動力、耕畜和農具短缺的困境。受耕地使用、 耕作方法和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東北解放區的農業生產必須具有一定人力畜力才能有效開展。因而將現有人力畜力資源充分組織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用,成為決定農業生產運動成敗的關鍵。為此,各級領導干部組織開展生產動員會, 宣傳解釋黨和政府的農業政策,號召農民組織起來,共同投身于農業生產運動,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由于東北幅員遼闊,各地條件習慣不同,因而互助合作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一是插犋換工組,即以1副犁杖為中心,2—3匹牲口,3—5個勞動力組成,包括臨時插犋換工和插三大季;二是蹚犁組,即以1副蹚犁為基礎,3—6匹馬,5—6個勞動力組成; 三是扣犁組, 即以扣犁為基礎,6—9匹牲口,7—10個勞動力組成;四是大型組,即農具和馬匹數量均超過扣地必需數量,包括死組活編和變工;五是合伙組,即人、畜和土地均按好壞強弱折算成股,秋天按股分糧[5](P575-579)。

為建立和鞏固互助合作組織, 發揮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黨和政府還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重要問題:一是自愿兩利,避免形式主義,嚴禁強迫農民編入互助組;二是等價齊工,互助組既不能存在剝削,也不能無償勞動;三是民主領導,領導干部必須帶頭,絕不允許放任自流,互助組內事務由民主表決;四是互助對象、互助組成員不應局限于貧雇農,中農或參加勞動的舊地主等也應合作;五是人馬問題,互助組內主張牲口頂工,具體換算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六是換工代耕,軍屬代耕是全村的義務,不應只由互助組完成,代耕沒有酬勞,可在戰勤或出工上找齊;七是等價交換,應適當提高婦女工資,但絕不是男女同工同酬[9](P482-485)。

據統計, 截至1949年底, 東北解放區共有411.8萬戶農民參加互助合作,占總數的65.5%,其中黑龍江省為80%—90%, 松江省為80%—85%,吉林省為80%,遼東省為20%,遼西省為80%,熱河省為77%[5](P574)。由此可見,東北解放區組織互助合作后,新的勞動態度和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

(三)發放農業貸款

為幫助農民擺脫耕畜、農具、口糧缺乏的困境,應對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扶持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經濟,黨和政府在東北解放區先后發放大批農業貸款。 農業貸款屬于純借貸性業務,因而必須有借有還,不應與救災撫恤款混同。貸款范圍受財力限制,不能平均發放,普遍照顧,必須突出重點,集中使用,即根據農業生產計劃和資金需要緩急發放,優先選擇土改徹底、產糧豐富及開展互助合作的地區。 貸款對象以有勞動力、生產積極、為人正派的農民為主。貸款手續是當地農會作保,農民作為債務人只需填寫借款申請書即可,借款用途必須是農業生產,不能用于商業投機或消耗浪費, 否則將提前收回所貸之款。以恒款[10]貸款收回采取實物計算的方法,即從發放到收回共收取10%的實物利息, 目的在于彌補過程損耗,保持原本,而并非盈利。

據統計,1947年東北解放區共發放農貸10.5億元(舊幣),此外還有4.5萬噸糧食[11](P460)。1948年,東北解放區共發放農貸150億元(舊幣),按高粱米計算,分別為農貸3萬噸、治水2萬噸、防水2萬噸、水利5萬噸、農業試驗費1.5萬噸、獎勵費0.5萬噸[12](P510)。1949年,東北解放區共發放農貸4718億元(舊幣),折合成糧食為11.28萬噸[13](P638)。由此可見, 東北解放區農貸數額大幅度提高,農業建設資金投入明顯增多,農民生產困難得到有效緩解。

(四)保護繁殖耕畜

為配合農業生產運動,解決農民畜力缺乏難題,黨和政府規定,無論是農民原有還是新分得的耕畜,都必須加強飼養、管理和保護。嚴禁屠宰,凡年老或殘廢牲畜不能耕作者,須經區級以上政府批準后才能宰殺。嚴禁出境,東北解放區內耕畜買賣自由,不受省縣境的限制,非經許可耕畜不得出境到國統區,一經查出,予以沒收[14](P444)。除依據戰勤條例服役外,部隊機關不得隨意征用農民耕畜。

耕畜在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馬匹,作用幾乎與人力各占一半。如果馬不強健,不頂事,農民即使勞動力強,生產積極性高,也只能干著急。因此,為發揮好畜力作用,提高農業生產,黨和政府鼓勵農民大量種植苜蓿,準備充足的草料,如谷草、豆莢、活草、豆餅,防止耕畜饑病致死。此外,根據已有經驗,東北解放區每年都會發生牛瘟、馬瘟、炭疽等疫病,如80%的馬匹患有炭疽、鼻疽,死亡率高,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11](P459)。如何保護耕畜不受損失,防疫是關鍵。為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耕畜防疫工作,一方面設立耕畜防疫所,負責防疫注射,另一方面訓練獸醫人才,并組織其下鄉,宣傳防疫知識,指導農民開展耕畜防疫工作。當耕畜出現疫病時,嚴格實行隔離消毒,避免傳染。死亡耕畜一律燒掉或深埋,禁止食用和買賣。在保護現有耕畜的基礎上,黨和政府還建立專門的耕畜配種站,挑選種馬種牛,有計劃地繁殖耕畜,優化耕畜品種。

據統計, 截至1949年8月東北解放區耕畜共有444.58萬頭,其中壯畜298.43萬頭。東北農業部與各省農業廳防疫組織已經建立起來,共有防疫人員237人。耕畜防疫工作也已普遍開展,僅1949年就對70多萬頭耕畜進行牛瘟和馬炭疽防疫注射。為改良耕畜建立的種畜場共有13處,有種馬288匹、種牛283頭[6]。由此可見,東北解放區耕畜數量和質量均有明顯提升,農民畜力困難得到有效緩解。

(五)提倡科學種田

隨著東北解放區耕地面積的擴大和農村政權的鞏固,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產量,改善農民生活,支援前線戰爭,黨和政府調整農業生產方針,以精耕細作提高糧食產量為主,以獎勵開荒擴大耕地面積為輔。

東北過去耕地很粗糙,尤其是北滿,鏟蹚少,不上糞,土地質量逐漸下降。為貫徹新的農業生產方針,黨和政府提倡改良耕作方法。一方面,鼓勵農民積肥。 通過增加耕地施肥面積和數量,恢復地力,提高產量。據統計,1949年吉林省耕地上糞面積達110.6萬坰,占總面積的36.74%,平均每坰地上糞23車[15](P612)。另一方面,鼓勵多鏟多蹚。據統計,鏟2遍和鏟3遍產量差距很大,多鏟1遍即可增加30%的產量。1949年,吉林省耕地鏟蹚未滿3 次 的 占28.9%,3 次 的 占46.3%,3 次 以 上 的 占24.8%[15](P612)。值得一提的是,地主富農的封建剝削制度必須廢除, 但其組織農業生產的經驗,如農業中的某種分工、節省人力畜力和提高農作物產量等,都可以加以改造使用。

為提高勞動效率,減輕農民勞苦,黨和政府提倡制造與改良農具, 以省為單位興辦農具廠,縣鎮利用鐵匠爐制造簡單農具, 供農民使用。根據農民的習慣和土質的條件,對東北解放區現有的日本農具、蘇聯農具、本地土犁進行必要改良,相互取長補短。 如犁是當時最費勞動力的工具,東北解放區一副犁至少要用3—4頭耕畜,因此必須吸收洋犁優點加以改良。同時,制造推廣新農具,如一個打麥機重4000斤,勞動效率高,但裝置很簡單,一名木匠和鐵匠就可以完成,成本僅為3萬—4萬元[11](P458-459)。

此外,為改良農業品種,防治病蟲害,培養農業技術人才,黨和政府還有重點地興辦農業試驗場。選種推廣方面,通過動員當地農民,在挑選自家好種基礎上,有重點地推廣改良品種,如松江省推廣滿倉金大豆和農林三號麥種,以逐步達到糧食品種標準化。 據統計,1949年吉林省共推廣優良品種12950坰,其中有冬麥12000坰、大豆238坰、高粱69坰、谷子244坰、苞米52坰,水稻308坰,陸稻39坰[15](P612)。防治病蟲害方面,根據現有條件盡量采用科學的方法,總結農民有效經驗,編寫一些防治病蟲害的小冊子,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避免病蟲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不良影響。

在黨和政府科學種田號召下,東北解放區耕地的平均產量穩步提升,1947年每坰地產1500斤,1948年每坰地產1920斤[6],1949年每坰地產2552斤[16](P629)。農業單位產量的提高,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原料,有力地支援了前線戰爭。

(六)舉行勞模大會

隨著農業生產運動的深入發展, 東北解放區涌現出一大批勞動模范, 為充分發揮其典型示范作用,黨和政府決定予以獎勵,“小獎勞模,大獎英雄”。具體來說,就是在春耕結束時,各地舉行勞模大會, 待秋收完成后, 再由各省舉行勞動英雄大會,獎勵勞模英雄,打消思想顧慮,總結典型經驗,然后逐步推廣。勞動模范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勞動精神好,即積極參加勞動的農民,地主不行;二是互助精神好,即帶頭參加互助合作組織,并發揮骨干作用的農民;三是政治素質好,即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和發展前途的農民[11](P460-461)。

以1949年遼北省第一屆勞模大會為例,首先, 大會總結和交流了農業生產中的典型經驗,如僅介紹防蟲滅蟲的方法就多達13種; 其次,大會通過形勢報告、招待展覽、戲劇、游行和頒獎等形式,用事實打消了少數勞模的思想顧慮,如怕抓去抬擔架,怕多出公糧,怕當模范會添麻煩。同時,提高了勞模的思想覺悟,如土改翻身和勤勞發家認識增強,勞動最光榮認識加深,帶頭互助和支前為公思想鞏固,從而更加擁護黨和政府的領導;再次,大會密切了學生與農民間的聯系,如遼北學院學生對勞模的招待可謂關懷備至,倒洗臉水,扶助老人上下樓,夜間蓋被子,送水等;最后,將勞模大會與群眾運動相結合。整個勞模大會在廣場舉行, 并用廣播實時傳遞會議內容,閉幕后勞模們乘坐汽車游行,群眾夾道歡呼,因而大會影響很大[17](P614-615)。由此可見,東北解放區勞模大會的召開,不僅使積極投身于農業生產運動的農民獲得物質和精神獎勵,加強彼此間的經驗交流,而且使廣大農民紛紛向勞??待R,從而提高整個解放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更好地支援前線戰爭。

綜上所述, 在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行政委員會的領導下,在東北解放區全體農民的配合下,解放戰爭時期東北廣大農村經過土地改革, 打垮了舊的生產關系,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新的勞動態度和生產關系已經建立并鞏固起來。 在此基礎上,東北解放區農民積極投身農業生產運動,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使糧食產量穩步提高,從而改善了東北人民的生活,促進了東北工業的發展,有力地支援了全國解放戰爭。據統計,1949年東北解放區耕地面積為1668.42萬坰, 耕畜為486.62萬頭,糧食產量為1414萬噸[16](P628-629)。

三、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的成功經驗

解放戰爭時期,在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成效顯著。概括起來,其成功經驗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是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取得顯著成效的首要前提

首先,運動開始前,黨和政府在廣泛調查研究和征詢群眾意見基礎上,制訂了詳細的運動計劃,既參考關內解放區的成功經驗,也結合東北解放區的具體實際。隨后,召開各級干部群眾動員大會,并吸收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參加,對計劃內容進行深入的宣傳解釋, 號召大家親密合作,共同投身農業生產運動。其次,運動開始后,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干部以積極的姿態投身農業生產戰線,發揮模范先鋒作用,給農民以有力的影響和推動。同時,不失時機地為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困難, 并對運動中涌現出的勞動模范、勞動英雄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加快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最后,運動結束后,黨和政府進行了認真總結,歸納成功經驗,反思不足之處,為日后更好地領導農業生產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正是由于領導干部任勞任怨、 百折不撓,在領導農民探索農業生產運動中做出成績,才使得東北解放區農民深刻感受到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真正為人民辦實事,是人民最好的勤務員,從而堅定不移跟黨走。

(二)《東北日報》的宣傳動員是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一環

首先,《東北日報》報道黨和政府關于農業生產運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以指導運動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如《中共中央東北局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東北行政委員會關于開展農村生產運動的指示》《關于提高農業生產發展經濟支援解放戰爭的布告》等。其次,《東北日報》在農業生產運動中配合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報道大量宣傳動員文章,以幫助農民了解當前任務,并號召其積極投身于運動之中,加快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如《解放區各地春耕準備加緊進行》《領導深入檢查普遍夏鋤全部完成》《秋收季節迅即來臨各地加緊準備收割》《進行冬季副業生產》《組織起來——換工插犋, 合作互助》《把農業生產技術提高一步》等。最后,《東北日報》宣傳報道一批典型案例, 介紹推廣其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以推動運動取得更大的成效。如《巴彥團結村許均組開始鏟四遍》《蛟河縣保安屯黨員帶頭換工互助,耕種三年普遍發家》《嫩江勞動模范大會閉幕》等。

正是在《東北日報》的宣傳動員下,東北解放區農民逐漸建立起新的勞動觀念,勞動是光榮的思想深深扎根于農民心中。同時,由于農業生產運動中涌現出的勞動模范不僅受到表揚獎勵,其先進經驗還得到宣傳推廣,使得東北解放區農民學有方向、趕有樣板,從而掀起農業生產熱潮。

(三)農民群眾的密切配合是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保障

首先,經過土地改革,東北解放區農民無償分得一定數量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其政治覺悟和生產積極性普遍提高。其次,在黨和政府的宣傳動員下,東北解放區農民無論男女老少均以高度的熱忱和堅定的信心,自覺自愿地將黨的號召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努力目標,積極投身于農業生產運動,為增產糧食而奮斗。最后,隨著農業生產運動的深入發展,東北解放區部分農民開始出現擔心“冒尖”和要求平均主義等錯誤思想,嚴重阻礙運動持續健康發展。針對這一情況,黨和政府第一時間予以澄清,消除農民錯誤觀念。此后,東北解放區絕大多數農民開始安心從事農業生產,并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參加農業互助合作,由個體經濟逐步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正是由于農民群眾密切配合,才使得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能夠落到實處,東北解放區耕地面積逐步擴大,互助合作普遍開展,生產資料明顯改善,農業技術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從而使得農民群眾能夠擔負更多的戰勤服務,支援前線戰爭。

總之,解放戰爭時期,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東北日報》的宣傳動員和農民群眾的密切配合下, 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并取得顯著成效,改變了東北解放區農業生產的落后面貌,鞏固了新生政權,支援了前線戰爭。這些寶貴經驗對新中國成立后我黨進一步領導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加強農村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解放區黨和政府東北
在建設旅大特殊解放區的日子里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解放區的天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大東北的春節
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探討
對1946—1948年華中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歷史考察
努力建設一批新型高校智庫 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
試述黨在大連“特殊解放區”時期(1945-1949)的艱難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