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意義*

2023-02-09 00:56鐘貞山吳東納
農業考古 2023年6期
關鍵詞:現代化美麗文明

鐘貞山 吳東納

2023年7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1]。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2](P24-25)列為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推進、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取得全局性實效的有力舉措。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實踐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豐富了“兩山論”的實踐維度,厚植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實踐路徑,為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和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機制提供了中國方案。

一、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偉大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要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1]。加快美麗中國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科學指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生態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科學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懊利悺笔敲利愔袊ㄔO改善民生、提升群眾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題中應有之義。從生態環境維度來說, 美麗中國主要表現為天然自然的天藍、地綠、水清,以及與人工自然的交相鑲嵌在外在形式、內在作用、文化意蘊上的融洽和諧。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就是要建成為自然環境優美、外在形式協調、內在作用互利、文化意蘊相洽的美麗空間。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基礎在“全面”,堅持在系統治理、生態理念、綠色轉型、制度創新等各方面不落一方、全面協調發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平衡與充分發展。在“全面”推進的基礎上,生態系統、生活系統、生產系統將互為鏈接成為綠色超循環系統,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美麗家園。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階段,是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優勢疊加的紅利釋放期和動能升級的轉型關鍵期,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迎來了體系再造、標準升級、高質量建設的重要機遇。新征程上, 我們要統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局,堅持系統觀念,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努力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一是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實施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3](P461)。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能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 實現更可持續、更有效率、更為安全的發展。同時,高質量發展又能為實施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力保障,要通過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來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之間的關系。二是抓住人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望更高與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不足的主要矛盾,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美麗中國。三是堅持自然修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體系的建設中。堅持保護優先,充分應用自然修復和人工保護兩種手段,既要為自然修復力的發揮提供條件,又要主動作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強化人工修復和環境系統治理。四是堅持最嚴格制度的外部約束和激發呵護生態環境意識的內生保護動力相協調。一方面,發揮法治對環境保護的剛性約束力,用嚴格的制度管權管人、護藍增綠;另一方面,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自覺、 道德自覺和行為自覺。發揮生態法治與生態文化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協調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五是堅持“雙碳”目標承諾和實現目標行動自主相銜接。圍繞“雙碳”目標獨立自主地探索實施路徑和方式,自主控制節奏和力度,承擔大國責任,引領全球環境治理。

(二)高標準譜寫美麗中國區域篇章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示范樣本

聚焦福建、貴州、江西、海南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重點區域,是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指出,“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4];視察江西時指出,“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5]。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山清水秀的自然優勢、物產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國家戰略的疊加優勢為依托,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鞏固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培育社會生態文明理念等為主要任務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展示美麗中國建設的靚麗名片和示范樣本。

一是著力打造生態保護與修復樣本。如海南省在蜈支洲島海域設立珊瑚苗圃培育基地,珊瑚礁生態系統恢復效果明顯;文昌市積極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鞏固提升。 二是著力打造全流域生態治理樣本。如江西省牢牢把握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點,構建全方位立體式流域生態保護格局,“五河兩岸一湖一江” 全流域保護與治理取得重大成效,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3年,江西省級總河湖長會議指出,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造河湖長制升級版,加快建設美麗幸福河湖。三是著力打造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樣本。如貴州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生態農業,堅持農業生產有機綠色導向,強化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努力走出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能變現的綠色發展新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四是著力打造生態理念傳播樣本。如福建省大力弘揚綠色文化,將生態環保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通過舉辦環保主題攝影大賽、“6·6八閩放魚日” 等一系列傳播生態理念的活動,營造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五是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制度樣本。如江西省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在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有力實踐,為美麗中國建設譜寫了區域層面的示范篇章。

(三)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體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場的實踐方案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2](P19),“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2](P46),習近平總書記應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分析方法, 結合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吧鷳B環境保護就是為民造福的百年大計”[6](P7),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以提升人民生態福祉為價值旨歸,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現實訴求, 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的深刻體現。

美麗中國建設堅持以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生態問題為出發點,在堅持問題導向中回應并指導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亟待解決的生態修復、流域治理、綠色轉型等一系列突出問題與重點問題,在對現實問題的深入考量中進行長期建設規劃,找準未來實踐著力點。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形成生態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領域,打造高品質人民生活,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場的深刻展現。

二、美麗中國建設豐富夯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山論”的理論與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1],這就為美麗中國建設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清晰道路。美麗中國建設在實踐中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山論”為指導,不斷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打通“兩山”轉換通道,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上實現高質量長遠發展。

(一)美麗中國建設彰顯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等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戰略新理論,形成了邏輯嚴密、與時俱進、內涵豐富、系統完備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其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是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理論指引和根本價值遵循。 習近平指出,“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7](P33)。走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之路,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山論”所體現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是全面建設美麗中國探索“兩山”轉換通道的科學實踐范式。

(二)美麗中國建設為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有效模式

美麗中國建設要求堅決摒棄唯GDP論的傳統錯誤思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模式,不斷探索適合本省省情的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加快完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多元實現路徑。

在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踐中,要厚植生態優勢推動綠色發展。一是深入推進生態產品產業化利用。如: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綠色低碳工業、生態服務業等,依托資源優勢打造生態綠色品牌。二是全面開辟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如:搭建生態產品供需對接平臺,探索建立生態產品交易新體系, 實現資源與資本的高效對接。三是縱深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補償。如: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開展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等,不斷擴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四是深化綠色金融機構改革創新。如:開發綠色信貸產品、推進生態產品資產證券化、推廣綠色保險等,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全面建設美麗中國要求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兼顧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 積極探索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相協調的、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能變現的綠色發展新路,加快打通“兩山”轉換通道,為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有效模式。

(三)美麗中國建設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點論與重點論辯證思維的實踐偉力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兩山論”,是習近平總書記運用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矛盾分析法,針對過去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對立的觀點所提出的科學辯證可持續的重要論斷?!凹纫G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是生態文明和經濟建設兩手都要抓的形象表達,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兩點論全面看問題的哲學思想。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還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之初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傾向,都是將環境損害視為經濟增長理所當然的必要代價,都是用孤立靜止而非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待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關系。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兩者同時發力,避免一點論和片面性。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反映了“綠水青山”在發展過程中的優先主導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論思想的深刻體現。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強調要兼顧環境與經濟,生態環境是需要重點考慮的主要方面。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務必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地位,絕不走犧牲綠水青山換取經濟效益的粗放發展的老路、錯路,這是從更高層次、更具持續性的意義上推動經濟高質量長遠發展。在全面建設美麗中國實踐中牢固樹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得益彰、保護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 全國上下生態文明的思想和行動更加自覺,生態環境保護合力深度凝聚,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逐步實現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證思維。

三、建設美麗中國是激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綠色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1]。美麗中國是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所要達到的理想狀態,美麗中國建設是激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綠色基因,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永續發展的戰略支撐。

(一)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鮮明底色

美麗中國建設是描繪好新時代改革發展新畫卷的重要支撐,是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新任務、對標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新要求的必然路徑。

一是以綠色技術催化創新發展。在建設美麗中國實踐中,無論是推動綠色能源革命、實現減排降碳綠色發展,還是構建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機制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態文明制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美麗中國的前沿性、應用型研究,豐富拓展了創新的內容和方法,驅動創新型國家建設。二是以綠色產業促進綠色發展。構建全方位綠色生態產業體系,綠色生態農業建設扎實推進,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綠色工業和生態服務業勢頭強勁, 生態產品交易市場持續擴大,生態產品價值補償多元化發展,在持續探索打通“兩山”轉換通道中推進城鄉綠色發展。三是以綠色生活提升人們共享美好生態環境的幸福感。建設美麗中國將綠色生態作為最大財富與優勢,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及生態保護和修復各方面所進行的多項舉措使得生態環境質量不斷鞏固提升,鄉村振興在生態產業化中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實現, 群眾幸福感和滿足感不斷增強。四是以人與自然共生關系帶動實現協調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所形成的良好生態環境和鄉村振興局面是關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充分照顧到各社會群體的生態權益和生態訴求,避免因資源分配不均和權利濫用而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和貧富不均引起的各類糾紛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五是以綠色政績觀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生態文明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體系是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制度保障。通過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資源修復引導領導干部樹立綠色政績觀,增強各級領導干部綠色發展的能力和本領, 政治生態呈現新氣象,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二)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科學思想方法的實踐應用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我們所接觸到的整個自然界構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聯系的總體”,這是對普遍聯系和系統觀念的哲學表達。系統觀念是新時代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思想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2](P20),這是習近平生態文 明思想的科學思想方法,也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表明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

美麗中國建設是一個相互聯系、 相輔相成、動態發展的有機整體系統。整體系統的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疊加,“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協作形成拉動效應,推動事物共同前進,整體加強,共同發展”[8](P30)。美麗中國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性功能作用,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穿針引線、合縱連橫中深入帶動其他領域建設,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整體性推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入綠色基因,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應用“必須堅持系統觀念”、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科學思想方法的生動實踐。

(三)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永續發展的戰略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9]。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蘊含了戰略高遠的永續發展觀,是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美好價值愿景的全新發展觀,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時刻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作為大黨領袖解決中華民族面臨危機問題的責任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永續發展,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7](P3)?!白ズ谩?生態文明建設突出高質量要求:一是要“抓緊”,即對威脅人民群眾生態安全和生態權益的重點問題進行抓緊治理; 二是要“緊抓”,即對生態文明建設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力度久久為功。美麗中國只有在“抓緊”和“緊抓”生態文明建設中才能得以實現。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告誡人們,要把改良了的土地留給子孫后代,這是在維護生態代際公平的過程中實現人類永續發展的過程論思維。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要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協調均衡代內代際生態利益、化解生態矛盾沖突、推進代內代際生態公正,讓美麗中國的建設成果惠及代內代際所有人民,讓子孫后代在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獲得高度的幸福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提供生態支撐。

四、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示范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示范路徑。

(一)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踐篇章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3](P41),“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10](P362)。由此可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 是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關鍵任務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總目標,是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要求,是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戰略全局高度而做出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謀劃,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國家各區域層面共同努力,樹立“全國一盤棋”的大局觀念。在此過程中,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勁的綠色支撐,正在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踐篇章。

(二)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示范路徑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戰略的實踐支點,寄托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深切期待。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奮力開啟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需要不斷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質量發展現代化新路子。一是積極推動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建設堅持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 低碳化,堅決摒棄“從環境中索取”的粗放不可持續型發展模式, 大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二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多年來,美麗中國建設持續開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空氣環境質量提升、 土壤污染管控、 生態環境污染事件防范等多項沖刺攻堅行動,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三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美麗中國建設牢固樹立系統觀念,從整體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扎實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科學生態觀。四是提高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美麗中國建設不斷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完善生態保護制度機制,增強群眾環保意識,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三)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性與示范性相統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20世紀80年代歐洲提出的“生態現代化”并不是等同的概念。歐洲的“生態現代化”是要在西方社會現存制度框架下通過綠化市場轉型成為生態資本主義,主要在非政府組織的環境抗爭或社會動員中實現資本主義的有限“綠化”,奉行的是一種“淺綠”意識形態。而我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則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旨歸,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下,完善全面、多方共治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得到社會主義法律框架強有力的保障,踐行的“是一種‘紅綠’意識形態”[11](P50),“把人民群眾對清新的空氣、 干凈的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美麗家園的需求愿望轉化為人人創造美好生活的行動自覺”[12](P7),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整體統籌、戰略規劃的全局性發展方向。

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實踐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樹立系統觀念、建設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等方針,堅持全面整體推進與試驗區建設相統籌,是全面性與示范性相統一的時代實踐,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全局性頂層設計貢獻了實踐方略和示范路徑?!笆奈濉睍r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13](P27),建設美麗中國堅持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開創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五、美麗中國建設為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機制提供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14](P225)。平衡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是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生態空間的正確人類活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生態治理實際情況,在推進生態綜合治理、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面形成中國方案。

(一)美麗中國建設為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提供創新制度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審視,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它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榮、息息相關的緊密聯系,要求人與自然間的正向關系建構,最終實現長久安全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是新時代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遵循。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7](P99),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是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可靠保障。在美麗中國建設實踐中,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要求,充分發揮福建、貴州、江西、海南等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先行先試的首創精神,探索出一批領先全國的制度成果??茖W制定生態保護紅線制度、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健全耕地休耕輪休制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強化河長制湖長制、打造林長制升級版。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考核評價機制和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等等。

(二)美麗中國建設為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提供典型案例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把握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的正確方向,同時對全國生態環境保護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突出各地優勢與特色,為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提供了典型案例。

一是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如江西省贛州市作為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試點,持續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探索形成了廢棄稀土礦山治理“三同治”模式、崩崗水土流失治理“贛南模式”、小流域治理“生態清潔型”模式、“多層次”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改革生態綜合執法體制等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經驗,初步建成了以“廢棄稀土礦山環境修復樣板、我國南方地區崩崗治理示范、多層次流域生態補償先行”為明顯特點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典型范例。

二是推行自然資源休養生息。如浙江省適度推進山區陡坡耕地的生態退耕,完善耕地休養生息保障約束機制; 嚴格落實休漁禁漁期制度,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 養護和修復漁業資源,守好東?!吧鷳B線”。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共同推進耕地河湖資源保護與修復治理,真正做到為生態留白、為發展增綠,確保自然資源休養生息。

三是推動實現“河湖林長制”向河湖林“長治”轉變。如安徽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河長湖長履職情況考核,實現河湖水域管護全覆蓋,河湖治理呈現河湖“長治”新面貌。安徽祁門縣作為林業大縣,以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為抓手,通過壓實林長責任、強化管護舉措等措施,推動全縣林業實現“雙碳”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 林業資源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森林質量優化和生態富民成效明顯,林長制“長治”效果顯著。

(三)美麗中國建設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中國范例

2020年9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保?5]這充分展示了我國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決心,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胸懷天下的格局視野,體現了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使命擔當。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體現了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其宏觀出發點、價值目標、動力體系等也規范著全國各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立足實際,扎實縱深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深入實施碳匯能力提升工程。2022年以來, 全國各地分別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如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等相繼出臺《碳達峰實施方案》, 全力打造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聚焦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化資源利用方式,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重點任務目標,旨在扭轉“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高污染發展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化轉型,為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作出積極貢獻。美麗中國建設在推進生態綜合治理、自然資源休養生息、低碳轉型等方面提供了典型范例,是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生動實踐,體現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

六、結語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新時代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偉大實踐。在生態保護與修復、全流域生態治理、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等方面高位推動、大膽實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厚植鮮明綠色底色,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在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中體現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擔當。美麗中國建設,需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始終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扎實開展建設實踐,不斷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邁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步伐。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彰顯大國擔當。

猜你喜歡
現代化美麗文明
邊疆治理現代化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我們創造美麗
對不文明說“不”
平凡又美麗
誰是最美麗的蟲(三)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不可錯過的美麗配飾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