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江西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2023-02-09 00:56楊錦琦李華旭
農業考古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式江西高質量

楊錦琦 李華旭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有效應對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各種疊加風險和挑戰,加快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保障國家安全都離不開農業高質量發展,沒有農業高質量發展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當前,學術界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與農業強國建設、鄉村振興之間的邏輯必然、目標定位、方向路徑、重點任務進行了有益探索[2-6]。但是筆者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對農業的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將農業高質量發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框架下的研究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尤其是對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下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實踐研究更為不足。而江西作為我國農業大省,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供應地之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引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加快推動江西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的必走之路。因此,系統厘清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江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路徑、發展瓶頸和實踐路徑,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內涵本質上是相互融通的,在邏輯關系上是一脈相承的。

(一)以農業科技創新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一方面,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因此,不同于其他國家,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嚴峻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挑戰。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比城鎮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更深、速度更快[7]。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我國鄉村常住人口比2010年減少了23.1%,但在農村總人口中,鄉村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較2010年提高了7.6個百分點,達到了17.7%。長期來看,城鄉人口老齡化差距還將進一步擴大;從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分布來看,在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中,遼寧、黑龍江、山東、四川、江蘇、吉林、安徽、湖南、湖北9個省份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而江西作為勞務輸出大省,農村勞動人口短缺問題更為普遍??偟膩碚f,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老齡化發展更加迅速。而由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農業經營行為的變化,將會引發農田拋荒和農業生產效率低等問題,進而不利于國家糧食安全。因此,農村人口老齡化增加了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難度。 近年來,農業科技創新有效緩解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給農業生產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尤其在當前嚴峻復雜的全球糧食局勢下,突破農業生物技術、農業種子芯片、農機裝備制造和數字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所在,也是加快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抓手,數字農業更是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提出新的出路。通過數字技術對農業全產業鏈升級, 能夠全面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二)以協調發展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農業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是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具有經濟價值, 更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一方面,傳統農業文化建設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滲透在鄉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傳統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是現代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在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難以替代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傳統農耕文化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通過對農耕文化和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傳承、保護和利用,將中華民族傳統農業中的物質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藝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將精耕細作、生態循環和物種保護等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供給更多具有農趣和農味的物質產品、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能夠進一步凸顯鄉村的教育、文化、旅游、休閑等多元價值??偟膩碚f,我國傳統的農耕文化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資源,體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精神密碼。 因此,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于我國農業文化的歷史底蘊,統籌推進農業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三)以農民共享發展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同步促進農村農民的共同富裕。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最艱巨的任務和最大的難點,就是農民和農村。一方面,小農戶占了中國農民的大多數,也是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小農戶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弱、數字技術使用程度低、機械化規?;讲桓叩葐栴}給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民增收致富帶來了挑戰。因此,只有加快小農戶的現代化,才能促進我國鄉村最大群體同步實現共同富裕。推進小農戶的高質量發展、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已成為制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的瓶頸。2022年, 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85%,僅有20133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45,雖然有所縮小,但是與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城鄉居民收入比在1.25以下相比,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因此,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和促進農民增收能夠加快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四)以農業綠色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優化相統一的現代化, 是鄉村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與人的價值相統一的現代化。 一方面,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存在著耕地退化、 資源約束、農業面源污染等諸多瓶頸問題亟待解決,農業綠色轉型發展任務艱巨,但勢在必行。因此,農業高質量發展要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理念,堅持一體化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 處理好農業生產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和鄉村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轉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和高碳匯的綠色低碳發展方式,探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食品的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對農產品的消費開始向綠色有機、健康安全方向升級, 對農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我國綠色農產品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因此,在將綠色低碳融入農業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過程中, 要加大供給高質量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

(五)以農業高水平開放推進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農業開放水平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一方面,農業對外開放面臨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增加。國際經驗表明,美國、德國、荷蘭等發達國家不僅是農業強國,更是農業開放強國,在重要農產品、農業關鍵技術、行業標準和產業鏈的關鍵領域都具有廣泛影響力和一定的話語權。以糧食、種子等為代表的重要的農產品資源是大國競爭博弈的戰略資源。因此,推進農業高水平開放關系到產業安全、糧食安全和國家戰略儲備的關鍵環節,是中國式現代化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另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農業高水平開放合作。當前我國農業開放水平正處于由量向質、由大向強的不斷轉型升級過程中,仍然存在深層次的矛盾和薄弱領域,與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尚不能完全適應。因此,應通過農業高水平開放合作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形成新發展格局,實現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江西農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一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高。2022年,江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2.5%,盡管較2017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 但是仍然要低于中部地區的湖北、 湖南、 河南和安徽, 尤其是與江蘇省71.8%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相比差距還較大。二是農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尤其在農業新品種研發、 種源和關鍵農機裝備等方面相對薄弱。例如,近10多年來,江西沒有育出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推廣面積過百萬的突破性農作物新品種。在關鍵農機裝備方面,2022年,江西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83.93%, 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江西水稻育秧中心嚴重不足;機插率較全國平均水平低12個百分點,尤其是江西丘陵和山區的農機裝備明顯不足。 三是農業科研平臺不多。江西現建有涉農領域國家級科研平臺5個, 其中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與周邊省份相比,湖北有13個,其中全國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還存在較大差距。

(二)農業整體效益不高

一是產業效益不高。2022年, 江西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577.8億元,僅為河南的41.8%、湖北的48.4%、湖南的52.9%、安徽的69.3%,說明江西農業整體效益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二是產業附加值不高。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例,江西以初級加工為主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仍然薄弱。2022年, 江西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超7000億元,然而與湖北全年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33萬億元的產值、湖南農產品加工業2.1萬億元的營收相比, 江西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仍然較??;以休閑農業為例,2022年, 江西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349.3億元,然而只有湖南的70.9%、河南的76.4%。三是江西農業龍頭企業不多。根據《2022中國農業企業500強排行榜》, 江西上榜企業11家,與湖北的14家、湖南的17家和河南的17家相比,江西能夠帶動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產業發展的農業龍頭企業仍然不多。

(三)綠色發展優勢尚未完全發揮

一是江西農業面源污染不容樂觀。 據測算,2021年,江西農業面源污染強度(農業面源污染等標排放量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值) 達到0.814立方米/元,在全國排名23位。江西農業面源污染強度在中部地區除了略低于河南(0.829),高于湖北(0.587)、湖南(0.659)、山西(0.665)和安徽 (0.806), 尤其是與浙江 (0.304)、 江蘇(0.510)相比,江西農業面源污染強度還存在較大差距??梢?,江西仍然面臨著十分艱巨的面源污染防治任務。二是江西綠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不強。 盡管江西擁有的國家認證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品種數量位于全國前列,但是在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市場中,品牌影響力較大、價格較高和銷售較多的綠色有機農產品仍然非常有限。根據 《2022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評價報告》,在品牌聲譽前100位中,江西上榜品牌有贛南臍橙、 浮梁茶、 廬山云霧茶和婺源綠茶4個品牌,相比江蘇的5個、安徽的9個和浙江的12個,江西農產品品牌在全國影響力明顯不夠。從品牌聲譽的單類地標品牌排名情況來看,只有贛南臍橙進入了品牌聲譽前10位的果品類地標品牌。盡管江西茶葉品類豐富,卻沒有進入品牌聲譽前10位的茶葉類地標品牌。

(四)實現共同富?;A相對薄弱

一是從農村居民收入和城鄉收入差距來看,江西仍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2022年, 江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萬元,雖然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但與浙江(3.76萬元)、江蘇(2.85萬元)相比,仍然不夠高;2022年,江西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19,與浙江(1.90)、江蘇(2.11)相比, 江西城鄉收入差距還有待于進一步縮小。二是從縣域農村居民收入情況來看,根據2022年縣(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在前100強縣域中,浙江和江蘇的上榜縣(市)占比超過了50%,內蒙古、湖南、四川、福建也均有超過5個及以上縣(市)上榜,而江西只有南豐縣一個縣上榜,且僅排在第94位,可見江西縣域農村居民收入相對較低。三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后勁不足。從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來看,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受到一定的影響,經營性收入增長較慢,家庭財產性收入渠道窄、增長也較為困難。

(五)農業對外開放程度不高

一方面,農產品出口規模不大。歷年來江西農產品出口規模在全國占比都較低。2022年,江西省農產品出口值超45億元人民幣,占全國比重不超過0.7%,可見,江西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量相對較小,這與江西農業大省的地位不相適應。另一方面,出口的農產品結構不優。從江西農產品的出口結構來看,出口如水果、米粉、茶葉和畜禽產品等初級農副產品仍然占了較大的比重,而出口的深加工農產品占比相對較小,導致江西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抗風險能力不強??偟膩碚f,江西出口的農產品附加值不高,整體出口的利潤較低,出口質量亟待進一步提高。

四、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江西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堅持創新為基,培育農業高質量發展動能

一是加大平臺建設, 強化基礎前沿研究。抓住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的機會,積極爭取更多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落戶江西;強化江西國字號農業科研平臺建設,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省級農業科研平臺,持續攻關種業、農機裝備、食品營養與安全、農業生物與綠色等“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保證糧食安全,穩住農業基本盤。二是完善協同創新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在農業發展的核心區域,實地對接產業技術研發需求,實行“政產學研培推用”協同創新;發揮市場在促進農業技術轉化方面的作用,完善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研究體系;加強農業技術應用性,在主產區建設新品種引育基地、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研發試驗基地、成果集成轉化示范應用基地等。三是以數字化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全面提升農業數字技術研發能力,以農村“新基建”建設為抓手,將數字技術融入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領域,以數字技術改造升級農業生產設施、農業機械設備;加快制定農業共性數字技術標準,推進數字技術與丘陵山區的農機裝備深度融合,應用推廣一批適合丘陵山區的茶園、水稻、果蔬種植等數字農業設施設備,拓展特色農業的數字化應用場景。

(二)堅持全面協調,完善農業高質量發展系統

一是一體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江西不同區域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程度存在差異。應根據江西不同區域農村資源稟賦條件和不同發展階段的農村發展實際,選擇適合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路徑,形成不同領域、不同階段和不同條件的江西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發展梯次推進格局。在農業資源稟賦較好的區域,全面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走農業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村現代化之路;在農業比較收益不高、引領帶動能力不強的區域,加快解決農村現代化滯后的堵點和痛點。尤其是部分地區受丘陵和山區等地形及交通限制,應優先補齊交通、物流和網絡等基礎設施短板,走農村現代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二是系統拓展農業功能。以系統觀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系統變革和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資金、技術、人力和信息等資源跨區域流動和集約化配置;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數字技術提高農業生產、 加工、流通、銷售和其他服務業發展水平,推進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充分挖掘江西鄉村的農耕文化、 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價值,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培育鄉村農耕體驗、紅色教育、農業文創、休閑健康和文旅融合等鄉村產業新業態,完善鄉村立體式經濟系統。

(三)堅持生態底色,厚植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優勢

一是推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業全產業鏈條,以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省為重要抓手,以控肥控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產地環境修復和廢棄物資源化等為重點,加快綠色低碳生產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推廣;完善綠色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補貼;利用數字技術提高農業產業低碳化、 循環化發展水平,對農業生產的農藥化肥實施精準投放和精細化管理;減少農業碳排放,構建農業綠色低碳為方向引領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格局;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將江西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深度融合,走出一條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三生融合”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二是健全綠色有機農業標準體系,完善綠色有機農業全產業鏈。 推廣一批綠色有機農業標準化基地,加大供給綠色有機農產品;以有機農產品認證提高江西有機農產品品質;擴大對江西有機農產品追溯體系的覆蓋面,實現對有機農產品質量的全過程可視化,從而提高市場對江西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認可度。

(四)堅持人民共富,共享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果

一是建立多元主體的產業化聯合體經營機制。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小農戶與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形成利益緊密聯結的產業共同體;探索建立聯主體、聯市場、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經營機制, 引導小農戶分享現代農業產業增值。二是以數字農業拓展就業渠道。系統梳理和精準培育江西各地“土特產”產業,以數字技術拓展“土特產”銷售渠道,引導各地“土特產”走向專業細分市場和特色農產品市場;搭建電商平臺、電商直播基地、社區平臺,采取基地直采、平臺直配等方式,建立小農戶、新型經營主體和商超、電商平臺等常態化對接機制,發展眾籌農業、共享農業、定制農業和云農場等數字農業模式。三是以品牌提升帶動鄉村居民共富。加快建設江西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依托江西富硒農業基礎,對接全國市場,以精準營銷和品牌營銷等方式提高品牌影響力,以“硒+農業”“硒+精深加工”“硒+大健康”等多元業態提升富硒農業發展,唱響“贛硒正品”品牌,以品牌增值帶動鄉村居民增收。

(五)堅持雙向開放,拓展農業高質量發展空間

一是加強農業國際合作能力。以江西內陸型經濟試驗區為載體,豐富提升江西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種類和品質;突出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出口的農產品附加值; 優化農產品出口貿易結構,加快推進數字貿易等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拓展江西農產品出口銷售渠道,積極對接RCEP,找準RCEP帶來的農業經貿合作的機遇; 創新江西農業企業抱團國際合作模式,推進農產品進口多元化;加大支持力度促進江西水果、稻米、茶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 提高農產品出口市場份額,打造江西農產品“國際品牌”,建設農業投資貿易新格局。二是推進對接國內大市場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加強江西有機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地區等國內大市場對接,壯大訂單農業,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等在江西建立直采基地、加工基地, 打造面向全國大市場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猜你喜歡
中國式江西高質量
江西銀行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中國式民主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我愛江西奶奶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江西立法遏制涉醫涉校的“以鬧索賠”
中國式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