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與行動指南

2023-02-09 19:11周建新吳美英
特區實踐與理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高質量思想

周建新 吳美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進一步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年10月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表明國家對文化建設所蘊含的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對國家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更是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一、問題緣起與文獻回顧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文化產業既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之義。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出,要著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然而文化產業經濟與一般的產業經濟不同,文化產業兼具文化與經濟的雙重屬性,文化實踐具有自身特殊的邏輯,文化消費受到文化資本制約,故相較一般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具有獨特性需要基于文化的視角觀照產業的發展,基于產業發展的實踐反哺文化的創新。作為中國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和行動綱領,習近平文化思想如何引領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則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1]。就學界研究而言,目前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對習近平思想的理論解讀,二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念貢獻和時代價值的闡釋。在理論解讀上,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清晰的生成邏輯、鮮明的特征、深刻的辯證邏輯和豐富的哲學意蘊。這集中體現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馬克思文化理論為理論基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根脈、以黨的百年文化建設探索為實踐基礎的[2],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體性與多樣性、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及民族立場與國際視野的有機統一的鮮明特征[3],而“體”與“用”、“古”與“今”、“本”與“新”、“根”與“魂”、“黨”與“群”、“時”與“勢”的聯結統一即是其所蘊含辯證邏輯的集中體現[4]。

在價值闡釋上,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戰略性的思想體系,對文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5],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包含文化問題域、文化主義論、方法論、知識論以及功能論等系統化的新時代文化理論”[6],其具有豐富的理論引領價值,具體體現在其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文化選擇的理論指導[7]、對實現“第二個結合”的理論指向[8]、對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建構的方法論指引[9]、對新時代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指南[10]、對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學指南[11]。已有研究,無論從中國傳統哲學體與用之辯,還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尋根溯源,均充分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實踐的指導價值。

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目前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話題。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關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一政策本身,通過對“是什么”“為什么”的解構,回答“怎么辦”這一政策性的問題。向曉梅等認為,保障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綜合推進+分類施策”的系統性政策[12]。張振鵬以“價值取向—行動方向—發力靶向—目標導向”為分析框架,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系列方針策略[13]。楊君武、陳少通在對“走進東盟”個案現狀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應對策略[14]。第二,從實證角度深入分析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內在機理。吳芳梅、鄭建鋒主要分解金融結構演進驅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及效果[15];周建新、譚富強主要探討大數據賦能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機制[16]。張紅鳳等主要解構文化產業地區差距與分布動態演進特征及考察其形成機理[17]。第三,聚焦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其研究集中在以下方向:一是探討數字技術如何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余宇新、李煜鑫主要探討區塊鏈技術促進作用機制,認為區塊鏈技術對于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變革性戰略價值[18]。江小涓認為數字技術通過賦能消費者、創意者、生產者、社交行為、文化傳播等來提升文化產業的效率。二是探討數字文化產業協同問題。趙倩主要考量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問題,并對提高協調水平提出相關應對措施[19]。此外,還有大量的文獻主要針對區域、某一文化類別等做個案研究。關于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一專題研究較少。筆者試圖剖析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并針對目前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路徑選擇。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體用貫通,以中國哲學思想智慧觀照當代文化發展的現實情境?!盵20]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先后提出“九個堅持”“兩個結合”“十四個強調”“七個著力”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明確文化建設方面的重要觀點,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些觀點共同構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產業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其發展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整體競爭力。這一觀點背后的邏輯是,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同時也能促進國家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其理論邏輯進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 宏觀視角:文化自信與習近平文化思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新貢獻”[2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2]。這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國家文化事業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自信要求文化有自身獨立的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23]。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創新,這種創新主要體現在其對文化自信和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的深入理解上,體現在文化建設使命任務的落地上,體現在文化創新與文化的影響力上。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現實,為中國文化事業建設勾勒出一幅宏偉藍圖。宏觀視角下,作為系統完備的思想理論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主要體現在思想路線上的引領。循大道,至萬里。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須循習近平文化思想之大道,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擴大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道路,方能行至萬里。

(二)中觀維度:文化強國與新時代文化戰略部署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其首要任務即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文化思想引領、人才支撐、精神驅動和資源供給,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即是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

文化強國建設是國家一項系統工程?!笆濉币巹澗V要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提到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重要地位,并進一步提出文化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目標?!笆奈濉币巹澮嗝鞔_指出要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深入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讓文化軟實力成為支撐我國持續向前邁進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盵24]其戰略部署囊括文化產業體系與市場體系、各類文化市場主體、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等理論層面。這一系列戰略部署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這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學的行動指南。

(三)微觀角度:文化高質量發展與產業路徑選擇

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形態不同,其不僅擁有經濟屬性,還有更為豐富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屬性。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強調文化產業由原來的“量”轉為“質”的發展,意味著文化產業將不再依靠擴大要素投入,拋棄不可持續發展的舊動能,注重對可持續發展新動能的使用,以此來推動文化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概括地說,即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應具備以下四大方面,即經濟增長動力和創新能力、產業結構的最優合理化和良好的區域布局、產品優質服務能力、更優勢的經濟地位和增長社會收益[25]。這就要求文化產業企業立足新發展理念,不斷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究,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和附加值,增強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已經進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據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3年的21351億元[26]增長到2021年的52385億元[27],年增加率為11.87%。2022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營業收入達165502億元[28]。文化產業發展總體平穩,文化產業資產總量、利潤總額、投資規模保持增長態勢,資產規模超過31萬億元,新業態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加,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0106億元,同期增長6.7%,文化產業利潤部分效益指標有所好轉,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370億元,同比上升2.8%[29]。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雖然獲得一定的成績,但離發展目標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文化產業的規模、結構等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仍需砥礪前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30]。這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引。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為國者,以民為基?!秉h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31]?!爸螄谐?,利民為本?!毙聲r期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發生重大轉變,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等問題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而文化產業正是解決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法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我國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只有立足人民,滿足人民對文化的需求、激發人民的創造力和參與度,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首要的是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此為引領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是新時期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叭嗣衩篮蒙畹男枰必S富多樣,必須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支撐。這對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即更加迫切地需要堅持為了人民、堅持依靠人民、堅持人民幸福至上,創造人民美好生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參與感。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確保文化產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水平、思想覺悟、文明素養和文明程度。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二)堅持守正創新發展路徑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考察調研時強調,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一定要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守正創新,確保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32]?!笆卣笔侵敢獔允刂腥A文化的根基和立場,保持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和社會效益,彰顯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主流價值觀和時代主旋律?!皠撔隆币蠓e極融合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和影響力,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笆卣钡哪康氖且Wo文化的根基和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則為了適應新需求和迎接新挑戰。守正創新既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文化產業面對當下國內外復雜形勢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文化思想視閾下,堅持文化產業的守正創新,首先要為文化產業的守正創新提供政策保障,創建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政策層面看,則要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在激活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同時,亦為目前深陷“文化價值悖論”困境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確保彰顯主流價值觀和時代主旋律的主流文化產品的市場供給,進一步強化對文化產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優秀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文化資源的市場化程度,優化文化資源的配置和流通,推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文化新業態新模式。其次,以科技為支撐手段,推動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創新,培育文化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影響力。特別是主流文化產品,在多元文化影響下,主流文化產品要在競爭中取勝,僅靠國家政策優惠是不夠的,主流文化產品須與時俱進,強化文化產品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科技的加持下重新煥發新的光芒。再次,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既是凝聚民族復興這一強大精神力量、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在復雜國際政治文化形勢下,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營造國際良好輿論環境的迫切需求。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一方面可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平臺,提高文化對外傳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加強文化對外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文化治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三)堅持文化數字化發展戰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盵33]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演進,文化科技融合越來越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文化數字化是我國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策略,對占領國際文化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堅持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戰略,就是要促進文化與科技的雙向賦能,堅持創新驅動推進文化產業“上云用數賦智”,加快文化線上線下融合步伐,推動文化產業更新與提質增效。

首先,加速傳統文化產業深度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傳統文化產業與數字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使之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利用數字技術,開發一批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精神、符合人民需求的數字文化產品,如數字動漫、數字游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等,為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提供內容支撐;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平臺,拓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和推廣渠道,為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提供市場支撐。其次,加強文化數字化的創新驅動,提高文化產業的質量和效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內容、技術、模式、業態和場景創新;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云計算、元宇宙、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為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文化產業的智能化管理和運營,為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提供管理支撐。再次,優化文化產業鏈布局,提升文化產業的規模效益。其一,優化文化產業鏈的結構,促進文化產業的專業化、集約化和規?;l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群和文化產業園區;其二,優化文化產業鏈的功能,促進文化產業的融合化、創新化和國際化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產業平臺;其三,優化文化產業鏈的協同,促進文化產業的協作化、共享化和協同化發展,建立一批具有合作價值的文化產業聯盟和文化產業基地;其四,圍繞文化產業鏈部署文化創新鏈、圍繞文化創新鏈布局文化產業鏈,推進文化產業全要素的合理聚集,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文化創新生態圈。最后,加強文化數字化的監管保障,維護文化數字化的健康發展。制定和完善文化數字化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行業規則等,保護文化數字化的知識產權、數據安全、用戶隱私等,為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提供制度支撐。加強文化數字化的質量監督、市場監管、社會評價等,保障文化數字化的品牌形象、市場秩序、社會效益等,為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提供環境支撐。

(四)堅持傳統文化“雙創”與非遺“活化”的發展路徑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絢爛文化,孕育出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文化精神追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歷史文化傳統的延續和傳承,標志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成就。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盵34]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與源,是文化自信的最深層次的底蘊,是文化強國建設目標中不可無視、不可丟棄的重要部分?;谶@一邏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傳承工作中更是重中之重。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公開講話中強調,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35],即要求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創新的方式,使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價值和意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不僅是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吁,更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傳統文化對于國家的發展不僅是文化精神層面的價值,還具有文化資源價值,具備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稟賦條件。

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傳統文化的“雙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從內容上看,傳統文化的“雙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兩者均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歷史地段、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等多種形式的文化資源,需要充分發揮其多元化、綜合化、融合化的特點,進行有機整合和創新利用。從途徑上看,傳統文化的“雙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需要運用科技、文創、旅游、教育等多種手段,尤其是科技的手段。目前,傳統文化發展深陷碎片化、單一化、斷層化的困境,利用數字化發展的優勢,在技術的加持下,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化的互嵌發展,打造多維沉浸式賡續體驗[36]。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上,運用數字技術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平臺,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路徑。當前虛實融合、多模態智能感知、數字交互技術等手段更是能突破空間限制,例如通過AI交互服務、VR沉浸體驗等技術應用,能讓人們仿佛置身其中,沉浸式體驗更能讓人們對非物質文化有更為深刻的體驗。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高質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思想與“劍”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