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貢獻

2023-02-09 19:11劉衍峰
特區實踐與理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藝特色傳統

劉衍峰 蔡 苗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這一思想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歷史與現實的貫通、國內與國際的統一,具有高度的真理性、人民性、實踐性,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力量,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人類提供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為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條件[1]。

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何處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延續幾千年的文化瑰寶,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這種獨特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民族印記,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生存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民族思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厚德載物”“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道德觀;“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家庭觀念,成為影響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價值遵循和文化觀念,也是中華民族在各種文化激蕩的世界中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化基礎,這些豐富的文化滋養不僅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中華文化走向未來實現更強發展的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盵2]強調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的重要思想資源和道德價值,對于塑造核心價值觀和涵養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只有做好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才能更好地發展和弘揚傳統文化,否則就會陷入文化虛無主義的泥潭,丟掉民族文化的根本。失去民族特色的文化發展是不可能持續的,沒有根基的文化必然會在復雜的世界中漸漸淹沒,或者在文化交流碰撞中擱淺。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提出進一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溯源和繼承,強調在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的同時,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的沉淀,凝聚了豐富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構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思維方式,已經熔鑄在民族的血液和靈魂當中?!爸v仁愛、重民本”的思想已經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造就了愛好和平、喜愛平等的民族特質,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世界影響力,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形勢下的一種人類共同價值,立足世界共同發展、共謀和平、共享美好的基礎之上?!爸v仁愛、重民本”的思想在新時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種思想不僅可以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也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發揮更廣泛的影響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借鑒。

對于如何實現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在2016年的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給予了科學回答,他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盵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基于對其價值的深刻認識和認同,守好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對于文化安全和文化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在文化認同和文化繼承轉化中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挖掘和闡發,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蒙塵,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習外來文化中變得暗淡,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豐厚源泉,是歷經風雨洗禮后中華民族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所在,只有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闡發,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生根發芽,進一步枝繁葉茂,開出美麗的文化之花。只有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和創新,才能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強國之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合適的文化土壤,而不是跟在西方國家后面做“應聲蟲”,才可以真正贏得世界的尊重。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固然需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溯源,但絕對不是躺在前人的文化成就上自我陶醉,而是要在新時代進行符合世情與國情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不忘本來,在繼承、創新、發展中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不忘本來就必須系統地、深入地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確定它的獨特價值標識和精神氣度,同時鑒別它的歷史作用和現實局限性,也就是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舞臺上,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對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其穿越時空煥發出新時代的生命力和活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永恒價值和藝術魅力的內容,通過現代科技和藝術方式轉化為富有新時代特色、能夠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實踐的富有生命力與傳播力的新時代文化。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立足中國國情,結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內容進行完善、拓展和提高,使其具有更強的現實功能,從而提升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和創新還必須在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做到在形式和內容上滿足現代化條件下人民對精神生活的時代要求,通過創新,“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5]。否則,傳統文化就會失去其價值,現代文化的發展就會沒有根基和底氣。特別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交融碰撞的時代背景下,立足中華立場,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傳統文化的轉化和發展更為必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為我們提供文化自信之動力源泉,必須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提煉、繼承和發展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新時代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首先,要對5000多年文明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下大力氣進行深入細致地挖掘、溯源、分析、判斷,在此基礎上辯證取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其次,對挖掘出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此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和新的科技發展藍圖創造出新的文化,而不是簡單地復制其內容、改變其形式,一定要有新突破和新思考,在新的文化實踐中不斷進行檢驗和發展。與此同時會催生新的認識和理念,反過來又會推動新理論和新文化的發展與提升。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并存,只有堅定對自身文化基因的認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結合時代的創新發展,才能真正做到立足傳統,不忘本來,開辟未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實現文化的新輝煌,堅持和揚升文化自信,在國際交流中具有足夠的底氣,形成強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這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堅定選擇。最后,在堅持與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絕不是厚古薄今,如果認為只要是傳統的就是好的,便是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嚴重誤解,不僅不會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反而會成為一股逆流,嚴重阻礙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進步,不是促進文化發展而是使文化僵化倒退,這種現象一定要杜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雙創”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提升文化自信,一定要堅持民族性,但必須以開放的胸懷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不能盲目自信、唯我獨尊。在堅持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保持與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在交流和碰撞中時刻充滿活力與張力,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在和而不同中知進退謀發展,增強其影響力和創造力,為世界文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文藝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推進偉大事業,就必須要有偉大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盵6]顯然,文藝事業對于黨和人民的精神引領、思想狀況、精神風貌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是黨和人民進行社會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等偉大事業的重要精神源泉。在新時代條件下,要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就必須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因為沒有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興盛,也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顯然,社會主義文藝對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了社會主義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社會主義的文藝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根本立場和基本特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主義文藝的人民性立場作了系統的闡釋:“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盵7]堅持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是在具體創作實踐中能否真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關鍵。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其宗旨、初心和使命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當代中國的文藝是社會主義的文藝,其根本宗旨也是為人民服務的,因而,“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證”[8]。一方面,要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尊重文藝工作者,加強文藝陣地建設和管理,引導和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貢獻力量。另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遵循文藝發展規律,把握正確文藝發展方向,貫徹好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團結引導文藝工作者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為人民創作”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文藝發展的試金石,也是黨對文藝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原則,直接決定著文藝發展的方向和文藝事業的興盛。同時,還要引導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進行創作。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文藝根源于人們的現實生活。只有深入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之中,才能創造出不朽的偉大作品。

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必須繁榮文藝創作。文藝創作是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9]。要實現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就必須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原則,樹立精品意識,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要實現文藝創作的繁榮,必須發揚民主,推動文藝創新。文藝創作的繁榮離不開良好的文藝生態,良好的文藝生態需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通過不同的學術觀點、藝術觀點的良性互動,不斷推進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思想價值觀念是文藝作品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檢驗學術民主、藝術民主和思想價值觀念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在社會主義文藝生態中起主導作用的價值觀念。文藝創新是文化創作繁榮的根本動力。文藝創新不僅來源于不同學術觀點、藝術觀點的良性互動,更來源于人民的現實生活。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下,各種文藝思想、觀點扎根于人民的現實生活,并且交互作用、動態發展,必將不斷繁榮興盛。

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加強文藝隊伍建設。任何一項事業發展都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文藝人才隊伍是文藝事業發展的重要主體,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生產者、傳播者和文藝事業的建設者,在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盵10]在西方文化批量生產和市場經濟負面作用的影響下,我國文藝上還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無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這不僅彰顯了“加強文藝隊伍建設”的緊迫性,也為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以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提振中國文化底氣

長期以來,為了幫助人們更加直觀地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與內涵,提振人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往往都是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的維度出發來宣傳和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由來、現實價值和未來趨向等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如果僅僅從“三個自信”的維度來解讀略顯蒼白,如果從文化的維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產生基礎、發展過程和目標趨向能更好地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延續性與文化的融合性問題,能有效加深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從根本上樹立起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黨和國家發展的全局并結合最新的實際,在“三個自信”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自信”。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分析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1]這是對“文化自信”命題提出原因的分析,也是對文化自信作用的詮釋?!皥远ㄖ袊厣鐣髁x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盵1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作為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與獨特的創造力,匯聚起人們共同奮斗的強大合力,由此獲得了社會的廣泛和深層次認同。文化自信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在實踐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從經驗層面進行總結、從精神層面進行提煉的結果,是滲透于三者之中的精神內核和價值理念,能夠有效地為既有的“三個自信”的堅持和維護提供內在依據和價值取向。從“四個自信”的整體結構來看,文化自信在其中發揮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作用,為其他三個自信提供堅實支撐和持久動能。沒有文化自信的支撐,道路難以行穩致遠,理論難以開拓創新,制度難以優勢凸顯,“三個自信”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如果說其他三個自信是“表”,那么文化自信就是“里”,只有表沒有里就難以持久。只有表里結合才能維持“四個自信”的健康與生機??梢?,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的變化,不僅是理論體系的豐富完善,更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洞悉,有助于在廣大民眾中建立起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和認同。

文化自信發揮更基礎的作用是因為,文化以其內含的理想、信念等價值關乎人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面貌,關乎基本的價值取向;發揮更深沉作用是因為文化能夠以其特有的方式深入、持久地對人們的精神追求、價值觀念、思維心性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更持久作用是因為文化的影響一經形成就會長久地給人們打上某種特定的烙印,發揮持續的影響。文化自覺、自信與自強事關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撐和價值靈魂,失去文化自信就很容易失去生命力、創造力與感召力,偉大的事業就難以推進,偉大的夢想也難以實現。新時代,中國面臨的國內外風險和考驗日益增多,繼續推進偉大事業迫切需要強大精神的支撐。然而,一個沒有精神支撐的國家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繁榮興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中華文化的強大,中華文化在世界上有吸引力。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是走好新征程必不可少的強大精神動力。從當前來看,堅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形成廣泛社會共識、凝聚強大人心力量,以先進價值理念和良好文化氛圍發揮好鮮明的文化導向作用和強大的文化感召作用,為走好新趕考路提供強大精神支撐和不竭精神動力。

新時代,文化自信事關重大。培育文化自信,必須堅持正確的原則和方向,秉持正確的價值和理念,努力做到與新時代的新要求相適應。首先,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培育文化自信。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征,關系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途命運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同樣,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也是文化領域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價值性、人民性的統一,能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科學方法、思想指南和價值追求。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幫助人們以歷史的眼光來考察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衍變;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幫助人們以發展的眼光來推動文化的傳承、創新與融合,實現文化的跨越式發展。有了科學方法的引領,文化自信的樹立才有了有效手段。馬克思主義堅持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并表現為一種科學的信仰。在這一崇高理想的指引下有助于確保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動搖,以崇高信念共筑人民信仰的精神家園,進而迸發出共同信仰的強大力量。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是人民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始終以人民為價值主體,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始終與人民的喜怒哀樂聯系起來,進而將文化自信轉化為人民群眾高度的文化自覺。

其次,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涵養文化自信。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步入一個新階段、達到一個新高度,涵養文化自信必須立足這個新階段,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奮斗的成果,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為堅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根基。新時代,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推進,人們從實踐的角度深刻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科學性,以實踐的發展成果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追求,真正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

最后,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發展路徑。新時代,文化自信是建構在一個特殊的時空坐標中的。從縱向來看,文化自信面臨著對已有文化資源的傳承、創新和發展的問題;從橫向來看,面臨著與外來文化作比較、吸收和借鑒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必須從這兩方面同時著力。它要求,在文化發展中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安煌緛怼币髮χ袊鴤鹘y文化持一種辯證的態度和批判性思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善于吸收利用其思想精髓和合理內容,為文化自信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養分。也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傳承和發揚優秀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補足“紅色基因”?!拔胀鈦怼币笤诎l展本民族文化、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的過程中不能固步自封采取唯我獨尊的態度,在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必須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互動,堅持取長補短,堅持洋為中用,為實現文化自信提供有益補充?!懊嫦蛭磥怼眲t要求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結合當前的社會實踐,保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構筑起中國文化長遠的自信基礎。

四、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大國文化形象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13]是新時代宣傳工作者展現中國形象的責任和使命。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講真實的中國發展故事,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中華民族已經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進入一個新階段,越接近這一目標,越需要凝聚中國人民的力量,從而需要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在圓夢過程中的故事,這些故事要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呈現出的巨大革命熱情和頑強拼搏精神,如何戰勝了前進道路上一個個看似不可戰勝的艱難險阻,如何成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以及中國共產黨如何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如何在世界風云變幻的環境下堅定地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講好中國故事,是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需要,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需要,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與此同時,也是對曲解和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力回擊。盡管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目共睹,但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聲音仍不絕于耳,“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我們發出中國的響亮聲音。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看法多數來源于一些不確定、不全面的理論,讓西方了解一個全面、立體的中國,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揮應有的影響力,必須破除西方文化中心論,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顯得更為重要,這是新時代宣傳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14]講好中國發展故事、圓夢故事是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必經之路,也是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擁有國際話語權的時代要求。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話語權,要求宣傳工作者弘揚時代主旋律,在國內的各個宣傳平臺和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故事,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文化交流,同時也廣泛吸納、借鑒其他國家的積極內容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文化的交流中增加共識,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理解發展中的中國,讀懂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魅力,更好地參加全球話語權的爭奪,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要創新對外話語體系。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形成了許多新的思想體系和經驗總結,需要加以提煉,形成一套符合國際話語表達方式,兼具中國特色的科學、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必然要求,也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迫切需要。同時,對接國外不同受眾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信息時代的受眾參與國際對話交流的意識越來越強、需要越來越多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盵15]我們不僅要認清我們的傳播對象,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來進行分眾化、差異化傳播。同時,我們更要積極探索適應不同傳播受眾的話語風格和表達習慣,優化表達方式,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情感表達和事實表述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傳播信息與受眾需求的智能匹配。

講好中國故事,需創新對外傳播方式。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因其即時性、交互性及內容豐富性,重構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關系和傳播格局,形成了龐大的用戶群體和強大的用戶導向力。我們要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條件,推動打造集門戶網站、數字電視、數字書籍和社交軟件等為一體的對外傳播新媒體矩陣,為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奠定堅實的基礎。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傳播效果,將其作為對外傳播媒體矩陣的主力,優化門戶網站建設,助力主流媒體成為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全球性信息生產機構。要積極利用別國已有的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媒體平臺,推動深度合作和常態化合作,借用外國媒體說實話說好話,不斷提高傳播的說服力。同時,拓展多元對外傳播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動員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輿論工作,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內宣外宣一體發展,奏響交響樂、大合唱,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讓中國聲音愈來愈洪亮?!盵16]對外傳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形成綜合性的對外傳播隊伍。一方面,我們要整合政黨、政府、民間、社會組織、個人等全方面力量,搭建全方位、立體化對外宣傳體系。無論是政府官員對中國發展政策和國際貢獻的官方宣傳,還是專家學者對中國道路、中國方案的理論闡釋,抑或是中國留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中國社會現狀的描述等,都是對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的生動闡發。另一方面,我們要樹立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視野。著眼國際傳播新形勢,積極培養適應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適應業務發展新要求的復合型人才、熟悉國際局勢和合作傳播的專家型人才等,依托輪流駐外等政策制度,著力儲備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新聞報道優秀人才。

猜你喜歡
文藝特色傳統
1942,文藝之春
特色種植促增收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中醫的特色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文藝范
完美的特色黨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