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做缸醬

2023-02-10 15:56徐徐
思維與智慧·上半月 2023年2期
關鍵詞:醬缸釉瓷荊條

徐徐

每年進入梅季,母親都要做醬。

鄉下人過日子,油鹽醬醋,樣樣都不可少,不想花錢買,就要自己做。

母親會做黃豆醬、蠶豆醬、黑豆醬、小麥醬……其中黃豆醬做得最多。

做醬,先要做醬胚子,且只能在入梅時進行。

從去年自家地里收上來的老黃豆中,挑選出粒粒飽滿圓潤的,放入鍋中烀熟,起鍋后,用面粉裹上。裹粉,這個環節至關重要,裹得好不好,關系到后期的霉菌發酵,要濕干恰當,厚薄正好。

裹好粉后的黃豆,放置在陰涼處,攤在一個圓盤大簸箕的醬床上,約半寸之厚,再鋪上一層剛從山上砍下來的黃荊條,防止水分散失過快。那黃荊條,連枝帶葉,鋪在黃豆身上,像一層柔軟的被子。

梅天,為發酵提供了最佳的氣候條件。四五天后,再去看那醬床,會生出一層密密麻麻的毛茸茸的白色酶毛,它們從裹粉上生發出來,穿透黃荊條,根根細如發,柔如絲,俗稱“毫毛”。

再過上十多天,等毫毛變成黃色時,醬胚子便算做成了。

撤去黃荊條,將醬胚子拿到太陽下曬干、磨碎,再放入一大口釉瓷醬缸中,加入足量的鹽和水,充分攪拌成薄糊狀,一缸醬糊便成了。

接下來便是曬醬,在屋前選一處從早到晚都有陽光的地方,打下一圈木樁,用繩子圍系住。樁心墊上數塊磚,將醬缸抬放到磚塊上,避免吹入地面上的灰塵,防止家畜拱抵。

酷暑來臨,正是曬醬的絕好時機,炙熱的陽光,一天天地曬著靜置在缸內的醬。為了使得整缸的醬受光均勻,每天早上,需用醬棒去攪動它們,把下面的翻攪上來。晚上,要把醬缸蓋起來,以免飛蛾和雨水落入其中敗味。

曬醬時,最怕遇到雷雨天,晴空萬里,突然烏云來襲,要來一陣大暴雨。我們既要到曬谷場上去搶稻子、谷物,又要顧及屋外的醬缸,一定得有人負責把醬缸蓋起來,一旦淋雨了,缸中生出多余的生水,就會破壞醬體內的成分,壞了其味,前功盡棄。

一個月后,醬便會發出其香,人走過其邊,醬香便會直撲鼻息,越到后期,其醬香味越濃郁。白天喧囂,聲響不斷,醬的存在感略顯不足,晚上會更明顯。我們在納涼時,醬會幽幽地發出一陣陣暗香來,母親的心里便踏實了。

在陽光強烈的照射下,缸內的醬,進行自我發酵,越曬越烏,越曬滲出的油脂越多,越曬越呈現出亮汪汪的稠糊狀。

入秋后,陽光的威力小了很多,醬也正好曬好了。

曬好的醬,母親稱之“缸醬”,她用一個瓷瓶裝一罐,放在廚房里,剩下的則封好缸口,待用。

此后,每次烹飪葷腥食物時,母親都會添入一勺缸醬,它如同神來之筆,上色、提鮮、增味,能將普通之菜,變得鮮香可口。如果某天母親忘了放缸醬,我就會覺得菜不對味,少了我家的“家常味”。

有那么幾年,我家各項開支大,經濟較困難,母親便將缸醬拿到鎮上去賣,一小瓶一小瓶地賣。由于是本土本鄉純手工曬制的,沒有加任何添加劑,而且物美價廉,因此深受歡迎,好賣得很。

母親也因此有了自信,她擴大了做醬的規模,那幾年,每到夏天,屋前向陽處,就擺滿了一口口釉瓷醬缸。夏日,晚風吹來,滿村都是醬香。

村里誰家來了親戚,會問,咦,你們村怎么有股香味?村民就會驕傲地告訴他們,我們村有人在曬醬,立秋后可以來買點,一點不摻假,好得很哦。

我曾問母親做醬的秘訣。她說,沒有秘訣,不過是老老實實遵循古法而已。 母親還說,滿打滿算,她也只不過做了30年的醬,每年一次,總量也不過是一兩百缸,如果按照現在的萬次訓練法,自己還差得遠呢。

母親,真有自知之明的低調和謙虛??!而我為什么會覺得母親做的缸醬好吃呢?應該是因為我親眼見證過她做醬的過程和不易的緣故吧。因為真實,所以信賴、深愛。

遺憾的是,如今,做醬的場景,再也不會出現在我的視野里了,母親和那一口口釉瓷缸,都消失在遙遠的夏日小山村里了。

(編輯 高倩/圖 槿喑)

猜你喜歡
醬缸釉瓷荊條
陶瓷玩具
耀州窯類單色釉瓷藝術的表現瓶頸與突破思考
河北泊頭十里高遺址發掘簡報
荊條筐
安徽繁昌窯青白釉瓷爐研究
下醬家什
醬缸臺
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拜荊條
從《武媚娘》看醬缸文化與商業文化的沖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