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徑研究

2023-02-10 23:30徐海融
中國軍轉民·下半月 2023年12期
關鍵詞:提升路徑文化自信新時代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快速發展,新時代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其文化自信的提升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新時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分析了當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提升路徑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徑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肩負著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重任。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文化領域自信的體現,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因此,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必要性

(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在2022年,我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44周年紀念。44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豐富。在此基礎上,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滿足,追求精神文化的熏陶。然而,當前我國文化的發展并未緊跟物質發展的步伐,這也正是中央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原因。為了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黨提出至2035年前將全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充分體現了我國對“文化”的高度認同和關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高校學生進行文化自信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堅定的文化自信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命運、安危和精神獨立,因此,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尤為重要。

(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保障

文化信心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構筑起了中國人堅定的文化信心,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支柱。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精神的新時代表達,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人們的高度的文化自信下,得以孕育出具有中國特點、新時代特征和鮮明民族精神的特質。若無堅定的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培育、踐行及弘揚將淪為空洞的政治宣傳和無意義的教化,使新時代的大學生難以肩負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正是這份文化自信,賦予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進而提煉出我們的精神內核。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已成為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手段

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往往具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但是,堅定文化自信并不單單是文化建設的要求,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力量、一種信仰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堅強的后盾。文化自信作為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的有力后盾,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明進步、和平友好的中國形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新時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國精神的內涵,牢固繼承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自覺成為新時代愛國主義者。這不僅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關鍵一步,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新時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對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面臨的多重挑戰

自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社會主流文化深入人心,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大學生的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社會思潮的多元化影響

社會思潮,猶如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面鏡子,映射出社會中不同階層和群體對社會發展的不同視角。當這些視角碰撞、融合,便形成了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進一步“發酵”為各異的社會思潮。這些社會思潮對社會,尤其是不同社會群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代社會思潮以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借助新媒體平臺迅速傳播,融入信息社會,將思想和文化推向廣大的社會群體。然而,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有限,對各類社會思潮的辨識能力較弱,往往容易受到復雜社會思潮演變出的思想的影響,誤將消極文化視為真理,如“躺平主義”“應對社會內卷”等觀點。在尚未踏入社會開始個人奮斗的歷程時,大學生便已接觸到“享樂”“躺平”等錯誤認知[1],大學生受到負面文化的影響,勢必會削弱他們對道路和未來的文化自信。

(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過少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大多數大學生追求時尚與流行,熱衷網絡文化,但對我國歷史人物、故事、傳統思想、技藝等了解不深。例如,很多歷史人物、民族英雄的名字都叫不上來,對傳統節日的淵源也所知甚少。在參觀博物館或歷史文化景點時,他們往往只是走馬觀花,缺乏深入了解的興趣。他們甚至將我國近現代的落后歸咎于傳統文化,未能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對其價值理解不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和社會大眾的精神需求,這也是國家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目標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當代中國社會主流文化,然而很多大學生對主流文化僅停留在大致了解階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不清,需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進一步加強。

(三)對外來文化的認識不理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為各國傳播本國文化、價值觀提供了機會。同時,東、西方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存在,也會引發人們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和向往。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更加多樣化、復雜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帶來了挑戰。

部分大學生對外來文化缺乏辯證看待和理性批判,而是盲目追求外來文化。目前,網絡平臺、影視作品、學校教育是文化輸出的主要途徑。大學生追求個性,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部分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衣著打扮、消費觀念、價值觀點等深受影響,甚至形成一種“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錯誤認知。

三、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路徑

(一)提高思政課堂的教育教學質量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途徑,不能只是淺嘗輒止,因此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實效性,我們需要提高教師和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重視程度,并提升課程質量。

首先,我們需要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增加文化教育內容,始終將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其次,我們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責任感。教師是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教育者和引導者,他們必須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堅定自己的信仰,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并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教師應該關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與時俱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較。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其對待本國文化既自尊、自信,又不高傲自大;對待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既不盲目接受,也不一味地排斥和嘲諷,而是批判吸收和學習借鑒。此外,我們還應關注大學生在文化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引導他們正確面對多元文化,培養他們的文化鑒別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首先,我們需要加強文化法治建設,以規范和管理文化傳播。當前,我國文化的法治建設并未跟上文化發展的步伐。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和電子產品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普及,文化傳播途徑和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不實信息通過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產生了嚴重影響,并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負面作用[2]。因此,我們需要從立法和執法層面完善社會主義文化法治建設,強化對文化傳播的管理,確保大學生能夠享受到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其次,我們需要優化文化產業體系,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教育等社會領域具有獨特的影響和作用。最后,我們還需要積極引導和激發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只有突出和彰顯社會效益,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才能引導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才能助力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增強。

(三)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引導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各種信息通過傳播媒介迅速傳播。因此,利用新媒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校園文化進行有效宣傳和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作為思想活躍的群體必將首要受到大數據浪潮的深刻影響,因此加強網絡意識形態的引導尤為重要。虛擬開放的網絡空間使得許多所謂的“專家”“學者”的各種言論讓我們應接不暇、真假難辨,容易導致閱歷不足、判斷信息能力較低的大學生接收不良信息。首先,高校應利用網絡強大的傳播功能,形成多方合作的運營機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多利用大學生經常使用的平臺或軟件推送與社會主義文化相關的內容,并設立專門的文化學習平臺,多舉辦線上文化學習活動,鼓勵大學生借助網絡技術和網絡功能創新文化學習與文化傳播的方法。其次,應注重利用大數據平臺的優勢,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及時進行教育與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周旭.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23):188-190.

[2]賈軍霞.“大思政”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建設對策[J].山西青年,2023(20):190-192.

【基金項目:2022年遼寧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研究”(編號:75)】

(作者簡介:徐海融,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猜你喜歡
提升路徑文化自信新時代
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勝任力提升路徑研究
探討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感的路徑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