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域理論視域下三明學院的校園文學活動

2023-02-11 22:19劉建朝
三明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校園文學師范學校三明

劉建朝

(三明學院 校史辦,福建 三明 365004)

三明學院校史可追溯至1903年創辦的全閩師范學堂,學校在百廿載辦學歷程中,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了大批人才,同時為自身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校園文學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我們回顧三明學院的校園文學活動,總結其在不同時期表現出的特征,汲取其成功經驗,能夠為當下三明學院的校園文學繁榮和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借鑒。本文以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又譯為布爾迪厄)的場域(field)理論來觀照三明學院的校園文學活動。

一、場域理論與文學場域

法國當代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了場域理論,并將其運用到哲學、社會學、文學、新聞傳播學等領域,展現出該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和闡釋力?!皬姆治龅慕嵌葋砜?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盵1]133“場域同時也是一個沖突和競爭的空間,這里可以將其類比為一個戰場?!盵1]18可以說,場域是存在競爭關系的空間結構,具有處于不同位置的行動者。這些行動者力圖通過爭奪或競爭以改變或鞏固他們在場域中的位置,并形成一種更有利的場域規則?!靶袆诱叩牟呗杂秩Q于他們在場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資本的分配。他們的策略還取決于他們所具有的對場域的認知,而后者又依賴于他們對場域所采取的觀點,即從場域中某個位置點出發所采納的視角?!盵1]139-140也就是說,場域中的各行動者在競爭中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這些條件涉及慣習(habitus)、資本(capital)等核心要素。

場域中行動者的策略受到他們認知和視角的影響,即慣習的影響。慣習是“由‘積淀’于個人身體內的一系列歷史的關系所構成,其形式是知覺、評判和行動的各種身心圖式”[1]17,“慣習就是一種社會化了的主觀性”[1]170。慣習看似表現為個人的主觀性,實則受社會制度等因素影響,也會隨著社會制度等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因此,在場域中,慣習體現出一定的穩定性,表現為行動者以連續一致的方式回應場域的要求;慣習又是“開放的性情傾向系統”,也會隨經驗和社會制度等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結構。

場域中行動者的決策還受他們的位置即所擁有的資本或力量的影響?!耙环N資本總是在既定的具體場域中靈驗有效,既是斗爭的武器,又是爭奪的關鍵,使它的所有者能夠在所考察的場域中對他人施加權力,運用影響,從而被視為實實在在的力量,而不是無關輕重的東西?!盵1]135場域中存在著各種關系的行動者,也存在著各種資本,其中有些資本賦予了支配場域的權力,能夠支配生產和再生產工具,支配場域運作規則,使行動者從中獲利[1]139。布迪厄將資本分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象征資本等形式。行動者努力獲取場域中起重要作用的資本,以改變或鞏固自身的位置。

根據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社會就是一個大場域或“元場域”,而整個社會是許多社會小世界構成的,這些“社會小世界”就是眾多子場域,每個子場域是具有自身邏輯和必然性的客觀關系的空間。子場域是一個相對的空間范疇,就整個社會而言,文學界這一文學場域是子場域;而就整個文學場域而言,校園文學又是文學場域的子場域。文學場域是布迪厄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他以場域理論分析文學場域行動者博弈的原因以及各資本的博弈過程[2]。就校園文學活動來說,有學者認為:“校園文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輻射面,以文學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組建文學社團、創辦期刊,開展比賽、沙龍、演講等形式?!盵3]108這定義涵蓋了文學批評家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讀者、作品與世界);但從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來看,校園作為一個場域,其行動者除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作者與讀者,還有學校主管部門、學校領導、教師以及與學校開展合作的校外方等。從場域理論視域探討學校辦學歷史、教育政策、社會風氣等對校園文學活動行動者慣習的影響,分析不同資本力量在校園場域的競爭過程,可更深入地研究校園文學活動。下文結合場域理論,從專業文學教育、校園文學氛圍營造、文學社團活動等方面探討三明學院的文學活動。

二、實施專業文學教育

文學教育是提升學習者的文學修養,培養其文學審美鑒賞能力及文學創作技能的一種教育形式。學校的專業文學教育指的是設置專門的文學課程或文學專業,由專業教師來講授文學課。從廣義來說,專業文學教育屬于校園文學活動的范疇。三明學院及其前身校自創辦起就開展專業文學教育。

(一)設置文學課程與專業

全閩師范學堂創辦時,正值清政府改變教育制度時期,清廷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全閩師范學堂在設置課程與授課時數時就參照了其中《初級師范學堂章程》的有關規定,既設置物理化學、農商工業等現代課程,又設置部分傳統課程,如在完全科的15門課中設置修身、讀經、中國文學(含有文義、文法和作文3部分)、樂歌(學習詩歌和音樂)等課程;在簡易科的9門課程中設置中國文學、修身、教育等課程[4]7-8。而后,全閩師范學堂經歷了多次分合與更名,1927年合并成的福建省立第一高級中學對師范課程進行重大改革,如文史地系的必修科開設國文等課程,選修科開設應用文、文學史、修詞學等課程。1929年,學校改稱福建省立福州高級中學,內設師范科,分為文學系、藝術系和理科系。全面抗戰時期,合并重組后的福建省立師范學校內遷永安,不久改為省立永安師范學校,都設有國文課程。

新中國成立后,永安師范學校繼續辦學,設置有語文等課程。在“大躍進”時期,永安師范學校將兒童文學并入語文,開展文學教育。1972年,學校遷址復辦,更名為三明(地區)師范學校。1977年12月,經福建省教育廳批準開辦的“三明地區師范大專班”,1983年改名為三明師范??茖W校,1994年又更名為三明師范高等??茖W校,一直開設中文專業。1983年創辦的三明職業大學,最初設有中文、英語、水泥工藝3個專業,到1988年11月已成為初具規模的高等職業??茖W校,設有中文、外文等6個系,有中文秘書、中文干部專修科等8個專業。1999年,三明師范學校、三明職業大學、三明師范高等??茖W校等合并組建三明高等??茖W校,設中文系、英語系、藝術系等13個系(部)、37個專業。進入21世紀,三明高等??茖W?;I劃升本,2003年招收首批本科專業學生,設置了漢語言文學等5個師范類專業及2個非師范類專業。2012年,中文系更名為文化傳播學院,設漢語言文學專業,包括師范、非師范2個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了文學教育相關課程,如影視文學創作、小說研究課、文學研究課等,還有散文創作與實踐、詩歌創作與實踐、小說創作與實踐、歌詞創作與實踐、影視文學創作與實踐等選修課。

在百廿年辦學歷程中,三明學院開設的專業和課程不斷變化,但專業文學教育卻能貫穿始終。不管是最初的中國文學課程,還是后來的中文專業或漢語言文學專業,學校在各個時期都有文學教育的內容。作為福建省第一所官辦師范學校,全閩師范學堂創辦的初衷是為新式學堂培養師資,而全閩師范學堂的創辦者受“西學東漸”影響的同時,也接受了清末的科舉教育,以文為主的傳統教育范式成為創辦者這代人的集體意識。全閩師范學堂的創辦者除了借鑒朝廷頒布的“癸卯學制”,更是內心秉持傳承傳統文化的自覺,從而在學校設置傳統文學課程??梢?慣習作為社會化了的主觀性,影響了全閩師范學堂創辦者對課程的設置,這又成為后代辦學者的慣習并得到不斷強化,使學校出現了持續性的專業文學教育。

(二)配備文學教育的師資

學校設置了文學課程和專業,就要求配備相應的文學教育師資。這些師資中不乏兼有作家身份的教師,他們一方面傳授文學基本知識,另一方面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創作指導。如曾被魯迅評為“鄉土文學作家”的許欽文,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任教于福建省立師范學校和福建省立永安師范學校,對學校的文學教育產生重要影響。許欽文到校任教時已是知名作家,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據當時的學生回憶,許欽文并不以名作家自居,而是以教育者的姿態出現,他從師范教育特點和學生畢業后從教的需要出發,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他重視學生的獨立閱讀與分析能力,重視寫作課審題、立意、選材和謀篇布局的訓練,嚴格要求學生認真寫字和規范使用標點符號[5]49。特別在寫作上,許欽文有自己的教學方法,他會將同學寫得較好的作品在課堂上進行點評,分析其優缺點;向同學介紹優秀小說,指導賞析,結合講授小說的寫作方法。許欽文還鼓勵愛好寫作的同學,加以啟迪和指導,還允許同學到其家里閱讀藏書[5]127-128。

除了許欽文,福建省立永安師范學校的語文教師吳秋山等也是作家。當然,學校的文學教育師資不可能全是作家,而身兼作家身份的教師有了雙重身份,擁有雙重的文化資本,會比單純從事教學的教師產生更大影響力?!皬哪撤N意義上說,作家進入大學,其知識的傳授遠沒有作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熏染更重要?!盵6]123許欽文就以其作家身份對學生的學習和寫作產生精神動力。有學生回憶:“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朋友許欽文來教我們的國文,同學們簡直驚喜不已,因而聽他的課就格外聚精會神?!盵5]90-91“今天來到永安求學,竟有幸遇名師,怎不歡欣!后來在與許欽文老師的頻頻接觸中,對他的印象也就越來越深刻了?!盵5]127有些文學課程教師并非作家,但總體上他們有更高的文學素養,動筆能力也比學生更勝一籌,一旦進行寫作,就能消除學生對老師“眼高手低”的誤解或偏見,敬佩老師為“準作家”。1960年,永安師范學校的語文教研組主編有《燕河水》???雖是一塊墻報,但刊載了語文組教師創作的各種體裁的文章。林水梅回憶道:“老師們舞文弄墨,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那一篇篇佳作,當時對我來說,仿佛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把我的心緊緊地吸引。從那以后,老師們每出一期《燕河水》,我都抽空拜讀,尤其是自己認為寫得特別好的作品,我還暗暗下功夫去背誦?!恰堆嗪铀方o了我深刻的影響,使我漸漸愛上了文學?!盵5]163

三明學院開展專業文學教育,并非以培養作家為目標,其主要目標有三:一是滿足師范專業教育的需要,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的中文素養,將來畢業從事教師工作時能夠面向中小學生進行語文教學;二是滿足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將來在企事業等單位部門從事文秘、宣傳等文字工作需要;三是在其他專業設置文學教育課程,滿足學生提升文學或文化素養的需要。學者陳平原指出,大學里的文學教育不是辦作家班,主要目標不是培養作家;而且文學主要是靠修養而不是技藝,念了中文系未必能寫出好作品。但是,文學教育能“養成熱愛文學的風氣,以及欣賞文學的能力”,大學里的文學教育“對于作家之厚積薄發,還是起作用的”[7]9-10。三明學院在百廿年中持續設置文學課程或專業,同時配備了文學教育師資,其中有的身兼作家身份,21世紀以來還有教授級的文學評論家加盟。從場域理論來看,學校的文學教育體現了創辦者的慣習作用,成為一種辦學傳統,而由此引入的文學教育師資,特別是引進兼有作家或評論家身份的師資,以其文化資本、象征資本改變了學校場域的文化形態。文學教育師資不僅傳授文學知識、寫作技巧,增加學生的文學知識;還以身份和人格魅力作為獨特資本和力量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進校園文學愛好者成長。

三、營造文學活動氛圍

學校的專業文學教育集中于專門的課程或專業,主要為課堂教學,較少面向全校學生。相對于此,三明學院在辦學中還利用其他形式更廣泛地開展校園文學活動,營造校園文學氛圍。

一是舉辦文學演講和講座。20世紀30年代姜琦擔任福建省立師范學校校長時,會在每星期一上午的“紀念周會”上作演講,有時也邀請社會名流如郁達夫等到校演講。20世紀40年代黃震擔任福建省立永安師范學校校長時,十分注重學術交流,每遇有專家學者來永安大湖,必邀其到校作學術演講,其中有改進出版社的主編黎烈文、留法文學博士黃曾樾等[5]122。21世紀以來,學校開展講座與交流活動更加頻繁,多次邀請文學研究者、作家到校作演講、開講座。2010年,三明學院中文系邀請時任三明市作協主席的黃萊笙作題為“當下中國詩歌的審美趣味”的講座;2014年,黃萊笙再次受邀到三明學院作題為“詩意人生與音樂回響”的講座。學校邀請作家、學者到校舉辦文學講座,讓知名作家、學者進入學校場域,利用其文化資本增強了校園的文學氛圍。

二是發動教師進行文學創作。中文教師具備較好的文學素養,其創作通常屬于個人自覺行為;但永安師范學校曾發動教師努力進行文學創作,充分發揮中文教師的才能。據《永師雜憶》一文描述,1959年學校調來了一位專管教學的副校長黃炳超。他要求語文教師動筆寫范文,于是語文教師開始編輯《滿堂紅》???每月一期,每人一篇,筆名皆帶一“紅”字,如“映山紅”“一品紅”等[5]149。后來,永安師范學校語文組還主編《燕河水》???發表教師創作的各種文章。20世紀60年代中期,學校要求語文教師要“下水”,在寫字課堂上也要練字,與學生的作品一起掛在墻上;在寫作課堂上也要交同題習作,與學生一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讓大家評閱。學校發動教師進行文學創作是一個特殊現象,為學生們樹立了文學創作榜樣。在??稘M堂紅》創辦不久,學校各班不但有黑板報,也出版了許多油印刊物,一時形成寫作熱潮。

三是開展征文活動。學校主要利用重要的時間節點開展征文活動。例如,1963年,永安師范學校為慶祝創校60周年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其中語文組開展了校慶征文比賽,利用語文組組刊《紅花》出了一期校慶???全校各班也都出了校慶??痆5]259-260。三明師范??茖W校在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中開展征文活動,如1992年在第七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中開展“愛我中華”書評系列活動,其中包括“黃土地”征文比賽;1993年在第八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中開展毛澤東詩詞朗誦會、“尋找毛澤東”書評書展系列活動。1995年,三明師范高等??茖W校開展讀書月活動,在校主樓門廳和學生宿舍區宣傳櫥窗開辟讀書評書專欄,介紹和評論百部優秀圖書,發動廣大師生撰寫讀后感,并將好文章推薦到《三明日報》參加征文比賽??梢?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與校外的相關征文活動。1997年,三明師范高等??茖W校組織學生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在“百年滄桑,喜迎回歸”征文比賽中,有中文、數學和政史專業的同學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①。此外,學校還將征文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素質的方式,三明師范學校在20世紀90年代分年級安排教學,對二年級進行“全面發展、多能一?!钡膶I教育,舉行征文、演講比賽等一系列活動。

四是激勵校園文學創作。20世紀90年代,國家提出了“發展綜合素質教育”的口號,學校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將文學創作能力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中,激勵學生創作和發表文學作品。1997年,《三明師范高等??茖W校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條例(試行)》的測評指標由德育、智育、體育、加減分4部分組成;其中“加減分”部分規定,對于在省級刊物、《三明日報》、???、校級學生刊物上發表文章的學生分別給予一定的加分。2017年,《三明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也有相似規定,思想品德和行為表現占30%,課堂學業成績占70%,另有加獎分10分,加獎分范圍包括學生在國家、省、市刊物以及校報發表的文學作品。在此基礎上,三明學院各教學單位進行了補充,如《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實施細則》規定,學生的文學作品或其他作品被中國大學生在線讀書頻道采用,被院刊或院網站采用,都有一定加分。學校也激勵教師指導和進行文學創作,2013年執行的《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教師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規定:“教師指導學生公開發表文藝作品,省級刊物每篇2課時,國家級刊物每篇5課時?!?017年,三明學院制定《三明學院文學藝術類成果獎勵辦法》,對發表優秀文學作品的教師給予相應獎勵。2022年,三明學院印發《三明學院績效工資實施辦法》,對指導學生創作和發表文學作品的教師給予獎勵。

學校在專業文學教育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學活動,鼓勵師生創作,營造了校園文學活動的良好氛圍。然而,這些文學活動在各個時期有輕重主次之別,甚至有的文學活動形式如“發動教師進行文學創作”只存在于特定時期。從場域理論來看,校園場域的行動者即學校領導的慣習對校園文學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如省立永安師范學校的黃震校長注重學術交流,經常邀請作家名流到校演講;永安師范學校黃炳超副校長畢業于中文專業,自身所受的教育使得他重視文學活動。但是,校園各種文學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學校領導者慣習的作用,還有學校上級管理部門等施加的影響。在1958年到1960年,一些院校掀起了大搞科學研究的群眾運動,以打破科學研究神秘的觀念,而中等師范學??蒲谢A薄弱,便掀起一個大搞文藝創作的群眾運動,破除創作神秘觀。在此背景下,永安師范學校組織師生“深入生活,大膽嘗試,人人動筆,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據1959年1月統計,師生們共完成小說100余篇,劇本150篇,詩歌、散文400篇左右,歌曲100余首,舞蹈50余個,還出版了《永師民歌選》《永師歌聲》等選集”[4]205。再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了校園文化建設熱潮,20世紀90年代提倡綜合素質教育,整個國家教育場域發生了變革,這影響到具體的學校層面。學校領導層響應國家教育政策,執行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采取措施推動校園文學創作,把營造文學活動氛圍作為校園文化建設和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創辦文學社及文學刊物

專業文學教育,其實是將“專業”與“興趣”區分開來,接受專業文學教育的學生未必有志于成為作家。學校層面開展的文學講座、征文比賽等校園文學活動缺乏經常性,無法滿足校園文學愛好者的需求。由此,學校場域出現了常態化的文學創作與交流平臺,即文學愛好者創辦文學社和文學刊物。

1936年,全省各師范合并為福建省立師范學校,學校組織了體育、寫作、歌詠、戲劇、舞蹈等興趣小組,各小組都配有指導教師。許欽文組織一些愛好文學的學生成立了文學團體“烏山文學社”,并擔任指導教師[8]80。在抗戰年代,省立永安師范學校王秀南校長提倡“三桿主義”(“三桿”即鋤桿、槍桿和筆桿),鼓勵學生組織興趣小組,形成了文學、話劇、歌詠、英語等小組[5]77-78。20世紀80年代,“第二課堂”活動進入新階段,三明師范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組織興趣小組,成立了春泥文學社。三明師范??茖W校于1985年創建紅帆文學社。此外,三明師范??茖W校與三明師范學校的文學愛好者還聯合成立了學步文學社。還有教師與地方作家聯絡,組建文學社等。如1985年,三明師范學院教師宋孝金與詹昌政、天雁心成立三套車詩社,并出版《三套車》民刊。進入21世紀,三明學院繼辦紅帆文學社;2007年,中文系成立四海詩社,詩社于2011年更名為紫竹文學社。

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創辦有不少報刊,如20世紀20年代末,陳炳奎、何文成等創辦《融聲》報并任編輯,撰寫進步文章,揭露舊社會的黑暗??箲饡r期,1944年永安師范學校學生自治會編印《永師學生》,刊登教學動態、時事研究、文藝習作、生活描繪、見聞雜記、學習心得等內容。1961年,學校黨團組織學生續辦中文組??摹堆嗪铀穼??堅持每月出一期。20世紀60年代,學校許多班級還有班刊班報,例如1964年春創辦的班報《螺絲釘》,主要刊發學生的詩歌、散文、小評論等;在實習期間,《螺絲釘》照樣按時出刊,報道實習動態、教學點滴體會,以及實習中出現的好人好事,共出刊近40期[5]174-175。新時期以來,校園文學刊物出現繁榮局面,三明師范學校有《藍風箏》,三明師范??茖W校成立學生社團和各種興趣小組,創辦刊物和大型墻報,并出版文學刊物《學步》《水花》《春草》《苗圃》《阡陌》《山鷹》等,其中《山鷹》還作為《三明師專報》的副刊沿用多年。1989年,三明師范??茖W校紅帆文學社創辦《紅帆》,中文系于1993年創辦《沁園》?!度鲙煂P蟆贰度髀殬I大學校報》設有文學版面,幾乎每期都有數篇好的校園文學作品[9]101。三明學院于2009年創辦《紅帆文學社報》,中文系還創辦紫竹文學社社刊《紫竹》。在這些校園刊物中,有些刊物為文學社所創辦,具有文學刊物的特點;有些刊物的創辦主體雖然不是文學小組或文學社,但以校園文學愛好者為主,也刊發了不少文學作品。

縱觀三明學院的文學社與刊物創辦情況,不同時期體現出不同的特征。其一,當學校領導和教師積極支持文學活動時,文學社及刊物得到較好的發展,如1961年,學校黨團組織學生接辦《燕河水》,使刊物得以延續。當學校重視不足時,文學社及辦刊活動便會走向消沉。21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校園文學活動由線下發展到線上,但隨著近年校報取消文學板塊和校報的停辦、公眾號等自媒體的嚴格管理、文學活動經費投入的不足,文學社及自辦刊物走向不利處境。其二,文學社與刊物除了受學校是否支持的影響,也隨社會局勢而變化。在抗戰年代,臨時省會永安聚集了大批文人,進步文化活動十分活躍,在此氛圍下,省立師范學校及其后的省立永安師范學校提倡“三桿主義”,學校中文教師積極創作,參與社會的出版活動,同時組織文學小組,帶動學生進行文學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藝成為宣傳的重要工具,班報班刊等成為校園文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并有鮮明的紅色基調。新時期以來,特別是隨著朦朧詩的興起,文學打破了“文革”時的被動局面,校園文學也隨之走向繁榮,文學社與刊物異彩紛呈。但在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一方面為文學提供了經濟資本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消解了文學自身的光環,文學不斷退居邊緣。

另外,作為校園文學活動重要行動者的文學愛好者,其自身擁有的資本也產生一定影響。新時期以來,文學社與刊物取得較大發展,而三明師范??茖W校比三明師范學校表現得更為活躍,這與校園文學愛好者的文化水平等有緊密關系。相較于三明師范學校,三明師范??茖W校的學生文化層次更高,心智更成熟,能更好地投入文學社團活動中,因此出現了較多的文學社團與文學刊物。但無論在哪個時期,校園文學社和文學刊物都能起到聚合校園文學力量的作用,以其凝聚的文化資本或象征資本,在學校文學活動中擁有更多的權利。例如,在1994年三明師范??茖W校舉辦的“社團活動周”中,紅帆文學社舉辦題為“人生”的征文大賽,要求各班級至少撰寫2篇文章參賽;還舉辦了紅帆文學社社員文學作品展,以及文學知識問答、猜謎、對聯活動等,主導著校園文學活動②。

五、校園文學活動的發展思考

三明學院在百廿載辦學歷程中,學校有專業文學教育、組建文學社團、設置創作園地、激勵文學創作等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形式。由于中國特殊的教育體制,校園場域中的資本和力量是自上而下的,其行動者的競爭是隱性的,沒有體現出布迪厄所言的那種激烈競爭的關系。盡管如此,布迪厄的場域理論還是提供了一種考察視角。三明學院的專業文學教育具有持續性,體現慣習及其影響的穩定性,而其他形式的校園文學活動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的盛衰現象,體現了各種力量的變化對場域行動者的影響。近年來,校園文學走向式微,與整個文學界具有同構性,我們應從社會場域與校園場域兩個層面來思考校園文學活動。當下理工科領域的科技進步和創造的經濟效益遠遠超出了人文社科產生的經濟效益,其力量差距造成社會的“重理輕文”現象,進而滲入學校場域。學校的基建投入、科研經費、專業選擇、就業偏向等體現著“效益”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經濟資本的力量消減了文化資本的力量,文化資本不斷讓位于經濟資本,而以文化資本為主的校園文學隨之不斷走向邊緣。當這種忽視人文精神和社會效益的現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形成慣習時,學??赡芸粗貙W生的工作就業技能,而缺乏重視學生的精神文化涵養?!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痹诋斚绿岢@文化建設、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并未過時,我們回顧三明學院百余年的校園文學活動,總結其產生的影響和汲取其實踐經驗,可為當下校園文學及文化發展提供借鑒。

(一)校園文學活動的影響

首先是對校園的影響。王彬彬認為,大學的文學創作使大學校園具有更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更富有詩意?!靶@里有一群醉心于新文學創作的師生,本身就是校園文化中的一種異彩。這些師生的文學活動,強化著校園的人文氣息;這些師生的文學創作,這些師生以文學的方式表達出的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本身就是現代大學精神的一種體現?!盵10]171從三明學院的校園文學活動中也可見,校園文學社創辦刊物,讓學生閱讀本校同學的作品;在校報開辟文學板塊,使師生了解校園新聞時也感受文學的氣息;征文活動常成為校園文化藝術節的重頭戲。這些文學活動使文學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增強了學校的文化氛圍。於可訓等也認為:“文學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參與的互動,吸納活動骨干,擴大影響面,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強化環境對人群的熏陶?!盵3]112此外,師生的文學創作表達了自身的情感,反映了心理狀況,能夠讓學校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為學校管理者提供相關參考信息。師生的文學創作涉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或多或少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某種程度上記錄了學校的發展歷史,具有存史的價值。如許欽文1939年6月在《東南日報·筆壘》發表《竹頭木屑》、1949年2月在《論語》發表《逃難過年追記》等散文隨筆,記錄了個人在省立師范學校和永安師范學校的生活以及學校周邊的鄉村見聞,成為有一定價值的史料。

其次是對學生的影響。校園文學活動包括了多個方面,專業文學教育無疑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為學生將來的深造、從教、從文打下基礎。征文比賽、文學社活動等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李秀明認為,校園文學活動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需要,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積極的興趣愛好,還具有很強的德育、美育功能[9]101-103。於可訓等認為,“大學校園文學活動與大學的人才培養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對于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學校園文學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11]97-102。陳平原認為,大學生活的質量,如果指大學生活過得充實、雅致、有趣,日后回想起來余味無窮,那么“‘文學’絕對是大學校園里的‘頭等大事’”[7]5。三明學院辦學中的校園文學活動對學生的藝術熏陶、精神生活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也為部分文學愛好者成為作家奠定了基礎。

最后是對社會的影響。校園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有著緊密關系,特別是大學校園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如新文化運動時期,北京大學等校園的文學活動對現代文學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作為地方普通學校,三明學院缺乏穩定的、成規模的作家群體,無法產生像北京大學那樣的影響力,但是學校在長期辦學中也誕生了一批作家文人,為社會貢獻了眾多文學、文化工作者。如永安師范學校畢業的劉泰隆后來繼續深造,成為廣西師范大學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等;1977年在三明師范大專班中文專業學習的巴桐,成為當代小說家、散文家、詩人;1981級的三明師范大專班中文專業的盧輝,成為知名的詩評家、詩人;還有積極參與文學社和文學刊物活動的學生,特別是文學社社長和刊物主編等主要人員,他們有更多參與實踐鍛煉的機會,走入社會繼續為社會文化工作服務,并體現出較強的領導才能。校園文學活動的眾多參與者走入社會后繼續從事文學、文化工作,更有無數師范生畢業后到地方中小學校從事語文教學,服務于地方基礎教育,體現校園文學活動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二)推動校園文學活動發展的路徑

一是學校重視文學活動。人文精神對于一所大學來說,就是大學的靈魂。而文學就是人學,是人文精神的核心體現。張德安認為:“文學對于大學的人才培養、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大學的校園文學活動走向低谷,有著社會、體制、學校、學生個人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立足民族未來和大學自身發展,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大學的校園文學建設?!盵12]131-132三明學院應從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著眼,重視校園文學活動,將校園文學置于學校辦學的重要位置,而學校以往的一些做法值得參考。如1993年出版的具有校史性質的《閩師之源》,其附錄“大事記”中記載了三明師范學校的兩起文學事件:1987年,教師汪震國的《多余的帽子》獲《福建教育》舉辦的全國教育題材微型小說征文一等獎;1988年,學生蘇詩苗創作的《奶奶的月亮》獲全省中師兒童文學創作一等獎。再如1997年《三明師專第三屆教職工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工作報告》,將校園文學創作成績寫入其中,“一年多來,學生中有40人次在各級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和其他作品”。雖然相關的文字所占筆墨不多,但文學的“在場”體現了學校對文學、文化的重視,能夠激勵校園文學創作。此外,學校要繼續發揮有關條例、辦法等在鼓勵文學創作方面所起的作用,加大獎勵力度,在文學活動的經費、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二是創新文學活動。校園文學活動包括了專業文學教育與興趣類文學活動,而專業文學教育主要為傳授文學知識,提升文學素養。有觀點認為:“當下的大學文學教育則基本上局限于文學史知識與理論的傳授,嚴重地疏離了文學創作實踐?!盵6]121校園文學活動應該將“專業”與“興趣”融合起來,在專業文學教育中激發文學創作興趣,在興趣類文學活動中給予專業的文學理論指導。20世紀八九十年代,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徐中玉積極鼓勵文學創作,常點名表揚取得文學創作成績的學生,還提出學生可用文學作品來替代畢業論文,從而形成濃厚的創作風氣[13]27。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也有較好的文學創作氛圍,21世紀初孫紹振為文藝學專業授課時,期末提交的可以是論文,也可以是文學作品。這體現了校園專業文學教育的創新品質。另外,社會中的文學活動不再那么火熱,校園文學活動也是如此,但文學并沒有消亡?!皬膱鲇蚶碚摰慕嵌葋碚f,其實不過是場域的邊界正日漸模糊,而‘去精英化’‘媒介化’正在成為新世紀中國文學變革的可能道路之一。對于文學而言,這或許并不意味著‘文學已死’,而恰恰意味著文學進入到更多、更廣闊的場域的可能?!盵14]91單純的文學創作或“為文而文”較難吸引校園學生,校園文學應把握媒體融合發展趨勢,與音視頻等相結合,實現文學創作的轉化利用。在文學發表上,可從原來的自創刊物轉為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當然,創新校園文學活動需要學校文學專業教師勇于創新和擔當,積極關注校園內外的文學場域現狀,引導學生創新文學活動。

三是加強校地合作。從以往的實踐來看,校園文學活動并不局限于校園場域,如校園文學的題材可以取自校外,舉辦征文活動可獲得商家贊助,印刷刊物可獲得廣告商的支持,校園文學作品還可推薦到地方報社發表,等等。近年來,隨著學校辦學模式的轉型,校企、校地合作更加密切,校園文學活動可以和地方相關部門合作,如與地方媒體、作家協會等展開交流合作,把校外文學創作資源引入校內;推動校園文學走出校園,參與社會文學活動,通過與地方合作擴大校園文學影響力。三明學院在百廿年辦學中,培養的不少人才就職于地方文化部門,學??梢院瓦@些優秀校友加強聯系,發揮優秀校友反哺校園文學的作用。

總之,回顧三明學院百廿年辦學中的校園文學活動,其文學活動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從場域理論來看,這是社會場域影響著校園場域,進而改變校園文學活動的狀況。校園文學活動事關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教育政策和文化建設導向上仍大有可為。這需要凝聚校園文學活動的師生行動者,努力爭取各種資本的支持,提升校園文學的地位,促進校園文學的繁榮發展。

注釋:

① 1992年《關于舉辦校第七屆文化藝術節的通知》,明師專綜字〔92〕002號;1993年《關于舉辦第八屆文化藝術節活動的通知》,明師?!?3〕066號;1995年《關于開展“讀百部好書、做四有新人”讀書月活動的通知》,明師專黨辦字〔95〕4號;1997年《關于公布“福建省第二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各項活動獲獎名單的通知》,閩教〔1997〕體59號。

② 見1994年《關于舉辦三明師專第二屆“社團活動周”的通知》,明師專團字〔94〕004號。

猜你喜歡
校園文學師范學校三明
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教育史考釋
河南省幼兒師范學校
“云南省校園文學·昭通學院野草文學周”開幕
衡士玉美術作品
至各學校的一封信
“三明聯盟”能走遠嗎
“三明聯盟”不是夢
論民國中后期武岡中等師范學校訓育實踐*——以武岡境內師范學校學生自治會為例
三明醫改應避免曇花一現
我與三明醫改同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