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場域視角下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行為研究

2023-02-12 11:50于文娟崔宇紅錢周偉
梧州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場域權力學術

于文娟,崔宇紅,錢周偉

(1.北京理工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0081;2.北京理工大學 圖書館,北京 100081;3.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政治學教研部,北京 100044)

開放科學具有“開放、透明、共享”的特點,可以提高科學研究的真實性、多樣性,促進科學研究的誠信建設,實現科學知識的高效分享與傳播。青年科研人才是開放科學行為的先鋒。青年科研人才代表著學術界未來的發展方向,并將引領未來學術發展。他們是學術活動的行動者,是未來學術機構的決策者,并將作為導師,招聘和培養新的研究人員。他們富有創新和進取精神,理應成為科研范式變革的先行者[1]。因此,他們的開放科學行為將推動開放科學進程、學術研究范式的改革以及人類科學文明的進展。

目前學術界對開放科學行為研究有多種理論視角。國外關于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3大類別:第一是以David Nicholas為代表,對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態度與行為進行的實證研究[2];第二是以Geange SR為代表,對青年科研人才實踐開放科學的意義等內容展開具體討論[3];第三是以Jan Smith等為代表,探討對青年科研人才學術表現進行替代計量學的新型評價手段[4]。國外關于開放科學行為研究的理論非常豐富,如信譽增加理論[5]、文化改變金字塔和EAST框架理論[6]、制度理論[7],委托代理理論[8]等。國內對科研人員開放科學行為的研究較少,主要的理論視角包括行為理論[9]、社會網絡理論[10]、利益相關者理論[11]、經濟學理論[12]等。綜觀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對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態度與行為的不一致性關注不夠,少有研究其背后的結構原因。

開放科學行為研究的新視角——場域。場域理論是布迪厄社會學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場域是指“位置間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13]。此外,他還提出了慣習、實踐、符號暴力等概念,通過對場域和慣習的分析共同對行為進行解釋。學術場域是布迪厄劃分的各種具有自主性邏輯的場域之一,他在《學術人》《國家精英》《再生產》等著作中對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在他眼中,學術場域是進行文化產品生產的場域,他認為學術場域“雖然從更大范圍的社會世界中普遍流行的利害關系看可能算是超功利的了”[13]。布迪厄批判了以默頓為代表的結構動能論者的“學術界是一個有著公正合法的調節機構的有共識的共同體”的觀點。他駁斥了共同體研究無私利性的觀點,認為學術場域同樣充滿了斗爭,學者們在此爭奪著對學術世界和一般社會世界真理的掌握權。布迪厄的場域、慣習和實踐構成了其理論框架,該理論框架超越了一元論邏輯,兼有社會物理學和社會現象學兩套邏輯[14]。因此,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開放科學行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行為差異

開放科學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從發展路徑看,主要有從E-Science到Science2.0再到開放科學以及從開放獲取擴展到開放數據再到開放科學的過程2條路徑。研究顯示,青年科研人才對開放科學存在著態度和行為方面的差異、內容上的差異以及學科方面的差異。同時,女性青年科研人才的開放科學實踐面臨著獨特的挑戰。

(一)態度和行為差異

隨著開放科學運動的不斷推進,青年科研人才對開放科學越來越熟悉。COVID-19的爆發與流行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的科研方式,也間接促進了開放科學在學術界的接受與發展[15]。青年科研人才對開放科學的態度是積極肯定的,他們認為開放科學使研究過程透明、所有研究結果公開可用,而這正是科學所需要的[16]。更迅速、更廣泛地傳播,增加可見性以及對研究工作更多的個人控制是青年科研人才眼中開放科學的3個主要優勢[17]。然而,他們對開放科學的態度和行為處于矛盾狀態,即在態度上積極支持,在行為上卻偏向保守。在選擇期刊閱讀和發表成果時,他們仍然選擇傳統的發表模式[18]。相比創新和開放,期刊的高影響因子、能在WOS和SCOPUS上被檢索才是他們主要考慮的因素。不同國家的青年科研人才對開放科學的態度和行為也存在差異。最明顯的是處于世界科學中心的發達國家和處于全球科學事業邊緣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研究人員,前者相比后者,有更多的開放獲取期刊引用和發表的機會,提交的預印本也較多[19]。同時,大型機構的青年科研人才提交的預印本數量也遠遠多于小型機構的青年科研人才[20]。

(二)內容差異

開放科學是一個涵蓋性術語,包括一系列旨在提高科學研究透明度的行為。歐洲資助項目——促進歐洲研究開放科學培訓項目(FOSTER)將開放科學分為包含開放獲取、開放數據、開放復制研究、開放科學評價、開放科學政策、開放科學工具在內的綜合性架構。青年科研人才對于不同內容的開放科學態度和行為也存在差異。他們對開放獲取最為了解,接受最廣泛,而對預注冊和注冊報告等則不那么積極。即使表示傾向于數據共享和重用,但是行動上卻往往比高級研究人員更害怕和不愿意分享他們的數據[21]。他們認為預注冊耗時、操作不便,容易被剽竊研究計劃[22],雙盲比開放評審更加公平,因為開放評審中作為評審人和被評審人的他們,會受到偏見甚至招致不必要的麻煩[23]。

(三)學科差異

不同學科的青年科研人才對開放科學的態度與行為也存在差異。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信息技術領域,預印本流行的時間較長,因而其預印本提交行為也較多。馬普學會內部開放科學調查研究顯示,人文學科(HUM:humanities)青年科研人才與生物醫學(BM:biology and medicine)和化學物理技術學科(CPT:chemistry,physics,and Technology)青年科研人才相比,雖然對開放科學更為了解,但卻有較低的開放獲取意愿。生物醫學學科青年科研人才對開放數據了解更多,態度更為積極,但在過去一年內數據共享行為以及未來一年內數據開放的意愿方面低于人文學科和化學物理技術學科青年科研人才。

(四)性別差異

研究顯示,不同性別的青年科研人才對開放科學的態度與行為并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女性青年科研人才在參與開放科學或更廣泛的學術交流時面臨著獨特的障礙[24],這些障礙影響了她們的開放科學行為。青年科研人才的聲音在研究領域往往是最不受重視的,而女青年科研人才思想和努力更是經常受到質疑或被邊緣化。開放科學對話中日益激烈的在線辯論文化顯示,開放的科學空間通常是由白人男性的西方價值觀和聲音所統治[25]。在美國,這種超家長式的話語在很大程度上對少數群體和邊緣群體是不利的,抑制了他們參與開放科學。學術就業市場的不穩定,開放科學的透明性也給女性青年科研人才帶來更多的批判。如,心理學中的女性學者偏向于運用定性研究,而心理學的開放科學實踐中大部分是定量研究,因此她們的工作會被認為不夠嚴謹,更不容易獲得資助和發表。

二、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行為差異的場域解釋

從分析的角度看,一個場域就是一個客觀關系的網絡或構型。具體說,場域就是現代社會世界高度分化后產生出來的一個個“社會小世界”,一個“社會小世界”就是一個場域,如經濟場域、文學場域、學術場域、權力場域等,這個意義上的“場域”,類似于我們平時講的“領域”[26]。場域中充滿競爭,這是場域運動的表現。與其他場域不同的是,在學術場域中學者間的競爭主要是資源、權威和聲譽之間的競爭。此外,學術場域內的“馬太效應”與學術優先權獎勵制度相輔相成。學者在獲得科學優先權的同時,也帶來了聲譽的提高、職業的晉升和獎勵以及學術資源的進一步豐富。

(一)學術場域內的權力不對等

學術場域的運作和轉變的原動力就是它的結構形式、場域內互相對立的各種力量間的不對稱關系。學術場域內的力量不對等主要存在于青年科研人才和年長學者之間,包括話語權和依賴性兩方面。與年長學者相比,青年科研人才經驗較少,影響力較小,所以他們對開放科學行為的話語權較低[27]。而話語權較高的年長學者并不或不完全支持開放科學[28],他們認為預印本存在競爭對手竊取成果、傳播低質量研究成果、降低科學研究整體誠信等缺點[29]?!澳切┛茖W巨匠不僅把他們的技術方法信息和理論傳授給和他們一起工作的新手。更重要的是,他們把指導研究的規范和價值觀傳給了其同事”[30]。導師和合作老同事的研究范式和價值觀,會在青年科研人才身上繼續延續。長期科研習慣形成的路徑依賴會使青年科研人才在面對挑戰其原有工作信念的新研究實踐時,保持謹慎態度。作為作者,他們擔心青年學者的邊緣地位影響文章的評審;而作為審稿人,他們擔心對文章的負面評價會招致不必要麻煩。比如,簽了名的同行評議內容的公開,可能會招致其他學者對其評判性評議的報復。對于青年科研人才來說,不了解權力關系的背景和歷史,會加重權力的不平衡[31]。長期科研范式形成的路徑依賴,即慣習,影響著青年科研人才的科研行為,這是客觀規律在行為層面上的體現,是外在的內在化結果。在學術場域視角下,不同學者間因地位、資源等導致場域內的權力結構不平衡,是學術場域運作的動力之一,也是學術場域對青年科研人才學術行為的第1層規訓。

(二)同行評議制度的畸形

認可是學術共同體內部最有價值的無形資源,它不僅決定了個體在整個學術系統中的等級、權力和地位,而且在間接意義上,影響了個體在具體組織機構中對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的占有[32]。對青年科研人才來說,通過同行評議是獲得學術共同體內部認可的主要來源。目前,同行評議的主陣地依然是傳統期刊,并且期刊的“等級”與同行評議認可的含金量呈正相關。盡管同行評議存在弱點與爭議,但是其認可的含金量遠高于學術出身、身份、性別、種族和年齡賦予的認可。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同行評議就是獲得了學術共同體內部權威專家的認可,進而可以得到整個學術共同體的認可。為獲得認可與資源,青年科研人才就要遵從學術場域的運行規則。在青年科研人才眼中,影響因子高的期刊就是質量高、聲譽高的期刊。同行評議制度的畸形帶來的是學者們對傳統期刊、高影響因子期刊的孜孜不倦、鍥而不舍。青年科研人才對傳統學術出版的追求和遵從,再生產著學術場域內的隱性規則。他們不僅是學術場域內規則的維護者,也成為規則的生產者,實現了結構的自我再生產,即“結構化了的結構”,這是學術場域對青年科研人才學術行為的第2層規訓。

(三)績效考核體制的異化與符號暴力

學術人雖然置身于特定的組織之中,但對其工作成就的認可,卻并不局限于組織內部。隨著新管理主義的發展,科學研究很大程度上卷入了績效指標考核,深陷于“計量學評價”的癡迷之中。研究機構的學術獎勵制度幾乎只把就業、晉升和終身教職與在高等級期刊上的發文數量和被引數量聯系在一起[33]。外在的決定因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一定場域中的行動者,只有通過場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預先經歷一次重新形塑的過程,才能對行動者產生影響[34]。學術場域在此時就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即外界行政力量對青年科研人才職業地位的獲取、晉升考核是以學術場域為中介發揮作用的。換言之,官方體制主要是通過文章數量、被引數量、項目數量、基金數量等“數數”方式來判定青年科研人才的學術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決定職業的發展晉升與終身教職的獲得。青年科研人才若要獲得職位、晉升、終身教職就必須在高等級期刊上發表文章。評價標準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游戲可能被操縱,青年科研人才除了遵守現行制度,別無選擇[35]。

符號暴力是通過一種既是認識又是誤識的行為完成的,這種認識和誤識行為超出了意識和意愿的控制,或者說是隱藏在意識和意愿的深處。這些規則通過制度、意識形態、語言,以學術場域為中介,微妙地、無形地發揮著作用,形成學術場域的“符號暴力”。有趣的是學者們對這種“符號暴力”為表現的權力運作并非一無所知,相反,他們通過積極發文章、申項目、申基金,加入這場權力運作的游戲中,串通一氣被支配,這就是布迪厄所說的“被支配者在自身的被支配中是同謀”[36]。青年科研人才被迫自覺地加入科研產出、晉升制度的競賽中,進而通過接受和內化這些規則使自己處于從屬地位的思想和結構來復制自己的從屬地位。這種制度化的意識形態和話語圍繞著績效目標、晉升,形成了他們思維和認知方式的一部分,形成了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的慣習。對計量學指標的過度依賴扭曲了學術行為和職業決定,導致研究者將精力放在那些容易吸引人的研究上,甚至引起學術不端[37]。同時帶來“重科研、輕教學”,壓力增大等問題[26]。工作地位不穩定、資助不夠、考核壓力大給青年科研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焦慮與壓力。學術退休年齡的推遲,終身教職的減少也加劇了青年科研人才的職業壓力。他們不斷調試自己的學術身份,以“八小時外工作制”為原則來應對這些困境,將現行的標準內化為他們的追求與自身能力的證明。對期刊“三、六、九”等級的劃分,以期刊影響因子代表文章質量進而代表學術水平認可的運行規則正是布迪厄所說的施行者與承受者“合謀”的符號暴力的表現。外部行政力量的績效考核以學術場域為中介,將符號暴力巧妙地隱藏于青年科研人才的意識和行為深處。這是學術場域對青年科研人才學術行為的第3層規訓。

三、推動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行為的策略

開放科學政策有力地推動了開放科學進程。全球開放科學戰略工具大致包括強制性、激勵性和賦能性這3大類型政策工具。強制性工具主要指相關機構強制公共資助科研成果開放獲取或在線知識庫自助輸??;激勵性戰略工具主要是以資金支持分擔開放獲取出版物成本;賦能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建設、開放科學技能培訓等[38]。但實踐證明學術場域內外3層學術規訓的層層推進,使青年科研人才很難成為開放科學行為的引領者。因此,可以從場域內外權力博弈平衡、學術評價體系改革、開放科學設施建設培訓以及國家開放科學強制性和結構性公平政策等方面去推動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行為。

(一)構建權力博弈平衡機制:改善青年科研人才的場域地位

能夠起到支配作用的只有一種場域——權力場域。權力場域是按照一種交叉狀的結構排列的,按經濟資本構成的分布和按文化資本構成的分布在某種意義上形成的交叉[39]。在學術場域中,由資本分配而決定的位置和對場域的認識,決定了青年科研人才所采取的實踐策略。正是游戲者之間的力量關系決定了某個場域之結構,游戲者擁有自己的特定資本,于是對應了其在游戲中的相對力量、位置及對游戲所采取的策略性取向,游戲者在游戲中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動都取決于其所擁有的資本數量和結構。學術場域涉及學者個人、學術共同體、機構科層體制和各種行政管理以及出版機構等群體的權力博弈。

博弈是指博弈者為了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利益,按照一定的規則,依據所掌握的信息,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通過策略評估、策略選擇、策略對決或策略對話而達到預期結果或收益的過程。隱藏在“符號”背后的權力關系才是影響、決定實踐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推動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行為,使其成為引領者,必須構建權力博弈平衡機制,提升其場域地位。學術場域內的權力博弈平衡主要集中于學術場域內青年科研人才和年長學者之間以及學術共同體作為整體學術力量與外部行政力量之間,主要任務就是減輕年長學者與行政機構對青年科研人才的專斷與壓迫程度,最大程度賦予青年學者學術自由,使其對開放科學有更高的熱忱,踐行開放科學有強勁的動力。

(二)建立合理科研評價制度:提高青年科研人才的話語權重

青年科研人才話語權重的提高是場域內權力博弈平衡的主要追求。學術場域處于權力場域之中,與學術活動主體(科研人員)相關的權力有三:作為個體的學者自主權力、學術人群體的共同權力以及外部政府機構中的行政權力。學術系統內部存在上述3種權力間的博弈,并最終基本達成一個大致能夠為各方妥協的制度架構[40]。青年科研人才目前處于學術權力邊緣地帶,其職位不穩定、話語權不夠、資源不足,因而在開放科學推動方面有心無力。因此,要增加青年科研人才擁有的資源量并提高其話語權重。而科學共同體對青年科研人才的賦權與重視,國家對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視與政策傾斜,是提高青年科研人才在學術場域內話語權重的重要途徑,也是獲得更多資源的方式。

共同體對青年科研人才學術能力的認可方式必須革新。社會行動者一旦進入某個場域,必須表現出與該場域相符合的行為,以及使用該場域中特有的表達代碼。進入學術場域的青年科研人才必須按照場域的運行規則調節自己的行為。而科學共同體的獎勵制度對于學者的研究范式突破具有重要調節作用??茖W共同體的獎勵主要是聲望和名譽的獎勵,聲譽與名望的獎勵帶來的是資源和地位的進一步豐富與提升。因此,要增加共同體對開放科學的訴求,堅持落實推進“破五唯”政策,營造良性的科研評價與傳播環境。通過對開放獲取、預出版等傳統期刊外的學術傳播方式的價值認可,形成新的學術水平認可方式,進而推動共同體成員開放科學行為慣習的建構。通過提高高校青年科研人才通過開放科學實踐追求聲譽、資源和權威的話語權重,進而推動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實踐。

(三)優化完善激勵考核機制:引導青年科研人才的態度行為

場域外的權力博弈平衡主要體現在學術人群體與外部行政權力之間,即學術共同體自主權的增加。布迪厄認為,場域是一個永恒斗爭的場所并且具有相對自主性,任何一個場域的發生發展都經過了一個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爭的歷程,場域自身的邏輯逐漸獲得獨立性,也就是成為支配場域中一切行動者及其實踐活動的邏輯?!胺柋┝Α睂W說揭示了場域內語言交流與權力支配的共謀關系。與“實踐”不可分的一個詞是“交往”,布迪厄在某種程度上對哈貝馬斯的理性交往實踐做了批判,因為他忘記了所謂的理性的慣習,本身是特定經濟條件的產物,而能力和性情傾向來源于其經濟占有權力,因此交往的本質其實就是權力的博弈。學術評價指標體系的失衡,“唯論文”、“唯獎項”等簡單評價思維和浮躁功利的學術風氣以及“非升即走(up-or-out)”“不發表就出局(publish-or-perish)”等“游戲規則”正是學術場域外行政權力以學術場域為中介向場域內學者進行權力支配的表現,也是簡單思維與推卸思維的表現。而若開放科學實踐減少了科研人員職業晉升和地位提升以及獲得其他資源與獎勵的機會,那么科學研究就很難取得進展。因此,外部行政體系對學者職業考核與晉升的評價方式必須革新,替代計量學等新的評價體系亟待建立與運行。只有建立以鼓勵開放科學行為為導向的考核體制,才能為青年科研人才踐行開放科學行為提供“方向標”與“指揮棒”,青年科研人才實施開放科學行為方有理性的制度基礎。

(四)健全相關政策支持體系:增強青年科研人才實踐能力

加強開放科學設施建設以及對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的培訓。目前,開放科學自身存在一定不便性也是開放科學實踐的阻礙之一,如預注冊和開放數據耗時、操作繁瑣、預出版存在成果竊取等問題。因此,應加大和健全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使開放科學基礎設施更加廣泛,操作更加便捷。同時,要定期對青年科研人才進行開放科學培訓,加強其對開放科學的了解與接受,增強其對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的操作能力。

開放科學的實踐推動離不開強制性政策和結構性公平政策的輔助支持。強制性政策主要體現在受公共資助的不涉密課題的研究過程透明與研究成果公開可用,強制開放出版或承認預出版等傳統期刊陣地外研究成果的傳播。結構性公平的目標主要是消除權力的扭曲以及權力結構的失衡,并優化學術資源配置甚至向青年科研人才傾斜,進而增加青年科研人才在學術場域內的話語權重及權力,增加科學共同體在與外部行政權力博弈過程中的自主權。同時結構性公平還體現在對女性科研人才的特殊考慮。男性身體的男性化和女性身體的女性化導致了文化任意性的軀體化,正是這種文化任意性持續地構建著無意識。生理力量的不足、社會地位的邊緣化以及社會對其母親角色的期待,都是女性青年科研人才在科研范式革新的引領上面臨的獨特挑戰和壓力。因此,相關政策及資源應適當向女性青年科研人才傾斜,完善女性青年科研人才資源、政策和評價激勵機制。擴大高端科研人才隊伍中的女性比例,優化科研人才性別結構與科研政策環境,支持女性科技人才解決科研瓶頸問題。

四、小結

以開放科學為代表的研究范式將推動人類科學事業的巨大進步。青年科研人才代表著學術界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對開放科學的發展起重要推動作用。但學術場域內青年科研人才與年長學者權力不對等的第1層規訓;同行評議的第2層規訓;績效考核與符號暴力的第3層規訓使得青年科研人才在成為開放科學實踐先驅者的路上充滿挑戰。在此基礎上,可以從場域內外權力博弈平衡、學術評價體系改革、開放科學設施建設和培訓以及國家開放科學強制性政策和結構性公平政策等方面推動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行為。本研究系統總結了前人研究成果,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基礎,通過對青年科研人才在學術場域接受的3層學術規訓的分析,揭示了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行為受阻的底層邏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動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行為的促進策略。以深化青年科研人才開放科學研究,擴展其研究視野,為后繼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猜你喜歡
場域權力學術
基于“自主入園”的沉浸式場域教研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
權力的網絡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喚醒沉睡的權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