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溪醒獅文化融入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應用研究

2023-02-12 11:50袁銥琳
梧州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美術兒童文化

袁銥琳

(嶺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

遂溪醒獅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是一項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民族文化民間慶典活動,以其造型精美、制作技藝精湛、蘊含著深邃的歷史和民族審美情趣而深得人們的喜愛[1]。在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融入遂溪醒獅文化不僅能夠豐富兒童的感知和提升教育品質,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一、醒獅及遂溪醒獅文化的特質

醒獅又稱舞獅、舞獅子、獅子舞。從歷史發展來看,醒獅的起源由唐代宮廷舞獅藝術演變而來,而舞獅文化隨著中原人南遷,融入嶺南地區。明代時期,南派醒獅在廣東佛山南??h境內興起,并不斷發展到了佛山、廣州、遂溪等地,后逐漸流入廣西及東南亞地區[1]。醒獅是人們信仰與習俗的實質產物,并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而深受大家的喜愛。

遂溪醒獅是南派醒獅的分支與傳承,遂溪醒獅是中華民俗文化南獅的載體,凝聚著廣東人的智慧,烙印著遂溪人的人文、歷史和審美情趣。醒獅在遂溪地區的興起與民俗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相傳,醒獅是鎮宅辟邪的天物,能為百姓消災解難。于是,每年年歷時,敲鑼打鼓,舞獅拜年,以示來年風調雨順,事事順利之意在百姓家流傳開來。遂溪醒獅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融合了武術步伐、舞蹈技巧并與鼓樂配合,在表演過程突出“醒”字,因此“神似”是其最大特點[1]。遂溪醒獅繼承了南獅的特點,開樁時,激昂的鑼鼓敲擊音樂響起,由2位專業演員身披獅服扮演獅子起舞,另1人則頭戴“笑面佛”,手舞蒲扇領著獅子入場。遂溪醒獅結合了高難度技巧的嶺南武術、南拳馬步,獅頭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過場有“采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有戲劇性和故事性?!安汕唷睔v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2]。遂溪醒獅為了使此項文化弘揚做到了極致,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臺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最高的樁接近3 m,跨度最大達3.7 m,充分體現遂溪醒獅的“新、高、難、險”等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2]。遂溪醒獅經過不斷創新發展,到現在已擁有男獅、女獅、太獅、幼獅、地獅、高樁獅、單獅、雙獅、多獅等,形成了多形式、多門派、多套路的醒獅表演新格局,已經打造成民間醒獅藝術品牌[3]。

二、遂溪醒獅文化融入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兒童形成對嶺南傳統民俗文化的認同

在中華民族傳統觀念中,獅子被認為是消災除害、求福納祥的神物,醒獅是祛災避邪的一種方式。每逢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大型節日,當地人都要舉行隆重的醒獅表演來助興。

醒獅不僅是遂溪人民慶祝節日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載體,也是遂溪人民展現美好生活和樂觀向上精神的情感載體。他們一方面希望后人在銘記鄉土文化,勿忘本根;另一方面則通過醒獅教育后人在與自然災害作斗爭中應體現出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遂溪醒獅飽含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因此利用遂溪醒獅對兒童進行美術欣賞教育時,教師需要讓兒童不斷發現嶺南文化之美,如聽民俗、說民俗、看民俗、做民俗,不斷引導兒童堅持傳承民俗文化,增強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只有這樣,嶺南文化才能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二)有助于提升兒童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審美鑒賞力

遂溪醒獅的道具獅頭從外形構建來看有著較高的美學鑒賞價值,能讓兒童在欣賞舞獅的文化氛圍中發展審美能力。首先,遂溪醒獅在頭部與身體的外形特點上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美學特征,同時又具備著和諧的威嚴之美。這種美不僅表現在醒獅氣勢磅礴的過程中,同時也體現在每件醒獅獅頭作品中。如,遂溪醒獅最為常見的外觀顏色有黃、紅、黑、紫、金,且每種外觀色彩都賦予不同的含義。如,黃獅象征劉備,寓意尊貴與權利;紅獅象征關公,寓意忠義、勝利;黑獅象征張飛,寓意勇猛、霸氣。除此之外,金色代表貴氣、金碧輝煌;紫色代表神秘、紫氣東來;彩色代表光榮、七彩祥和等。其次,從遂溪醒獅頭部道具造型特點來看,也展示出了當地人豐富的人文素養。在傳統彩扎工藝下,人們用竹篾、藤條和白紙、綢、布、纖維、毛發等材料進行彩扎,整套下來包含了扎、樸、寫、裝4大環節,共有1 300多項程序;每具獅子頭部渾圓碩大、高額窄面、胡須飄揚,整塊面容神采奕奕;整體威風凜凜,將獅子威嚴四射的氣質充分體現開來。在細節上,獅子眼大而有神,瞳孔呈螺旋狀;鼻翼癟而寬闊,兩側則是點綴了一對彩色球纓,嘴厚闊如鰱魚,牙齒尖銳雪白,舌尖祥云密布,隱露自如,神似雷霆。獅頭的正中間僅有一個獅角,尖銳無比,位于頭頂正中,微微彎曲指向正前方,腦門正中心還嵌有一面微型圓形銅鏡,據史料記載,這塊鏡子叫“天庭”,寓意天降神物,能返照一切不祥之物,這種具有神話色彩的元素將遂溪醒獅威猛氣質完美表達,并與獨角獸和麒麟的特征融為一體,彰顯醒獅的神靈化。

遂溪醒獅的精美彩扎工藝、富有童話色彩的傳說故事和氣勢磅礴的醒獅技藝要素所組成的完整形象會在兒童的頭腦中留下耳目一新的感受,可增強兒童對傳統民俗文化美術品鑒能力,促進兒童對美好事物鑒賞能力的發展。如果教師將雄偉氣魄的醒獅文化和扣人心弦的神話故事完整地呈獻給兒童,更能讓兒童在想象力的天空自由翱翔[4]。美術欣賞活動離不開想象,想象是兒童從美術欣賞活動中獲得快樂的重要途徑之一,兒童常自發地陶醉于充滿樂趣的思想活動中。另外,兒童形象思維所包含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斷等認知能力,均在美術活動中獲得發展。

(三)有助于兒童語言表述能力的發展

遂溪有著自己獨有的黎系(雷州)方言和鄉土文化,醒獅就是遂溪人歲月記憶的載體。一件件精美的醒獅藝術構成了遂溪人背后為了弘揚醒獅文化而做出無限努力的勵志故事。遂溪地處雷州半島,在數千年前的歷史長河中,多雷、干旱、臺風、地震、瘟疫、遷移讓遂溪人們飽受自然災害的困擾,他們辛勤勞作,對待生活積極向上,同時也將美好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信仰中[5],于是衍生出了百獸之王獅子來寄托美好愿望。醒獅成為消災祈福的文化活動一直流傳到現在社會中。

在開展美術欣賞教育時,兒童教師可以用獨具特色的黎系方言來傳遞鄉土故事;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兒童不僅學習了特殊方言與詞匯,還會被驚心動魄的情節所吸引,更會聯想與構思一系列天馬行空的故事畫面。此外,教師應順水推舟地給予兒童講述并創編故事的機會,這不僅有利于兒童想象力的發展,更有利于發展兒童語言的塑造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遂溪醒獅文化融入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方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領域貫徹立德樹人、加強文化自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系統工程[6]。在實踐過程中,可運用談話欣賞、綜合欣賞、比較欣賞、游戲導入、共建共育等方法將遂溪醒獅文化融入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

(一)談話欣賞沁入教育主題

談話欣賞法是教師以兒童為中心,采用語言為媒介啟發兒童并與兒童交流藝術品感受和看法的方法。在對兒童進行醒獅欣賞教育時,教師可以選擇醒獅故事,并配有道具一同來開展課堂互動,互動分為3個層次水平,一級水平為兒童合理講解醒獅故事;二級水平為兒童正確表達醒獅故事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并合理作答;三級水平能流暢表達醒獅的故事情節。談話欣賞法的具體實施需要根據兒童的年齡與欣賞水平而定。一是敘述醒獅道具內容。在對兒童進行遂溪醒獅欣賞教育時,教師可以從觀察醒獅道具為切入點,用引導性提問的方式帶領兒童觀察和分析醒獅頭部道具上的主體物,看到了什么,有何意義,最后過度到頭部道具的具體特征,道具的內涵與人文思想。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讓兒童能直觀感受道具的外在美,而且能更好地增強兒童感知能力。兒童進行美術欣賞的基礎是感知,美術欣賞行為的發生必然是視覺器官發育的結果[7]。教師如果能正確利用結合點,用語言去引導兒童觀看、觸摸、多重感官同時參與,那么兒童的感受力將更為“立體”,從而不斷獲得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感知力。二是分析醒獅道具的形式與風格。分析形式與風格主要是討論醒獅道具的圖形、線條、色彩與整體間的關系。如,醒獅獅頭的整體形態、不同獅子的色彩與造型風格、五官的圖形和長短,這樣能促進兒童的觀察能力,從而提高欣賞效果。分析法能較好地鍛煉兒童的美術記憶力,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二)綜合欣賞緊扣教育主題

綜合欣賞的內涵就是將其他形式的文化藝術與醒獅文化相結合而欣賞的方法。如教師在對兒童進行醒獅欣賞教育時,可以選擇與醒獅文化有關且能增強感染力的傳統鑼鼓歌舞——《八鼓報喜》并配合舞獅道具一同欣賞,這會使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從而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在醒獅活動開始時,鞭炮喧天,8位鼓手統一敲打鑼鼓演奏《八鼓報喜》來配樂。鑼鼓音樂與醒獅在活動中相輔相成、循序漸進,二者的融合,既體現著遂溪人民精益求精的文化氣質,同時也展示著極強的觀賞性和審美性。正是因為有著傳統鑼鼓敲擊音樂作為襯托,醒獅的表演才更加精彩絕倫,深入人心。教師可以在開展醒獅欣賞活動前,讓兒童身穿不同顏色的醒獅服,戴上獅盔扮演醒獅的角色,再由幾位兒童敲打鑼鼓演奏配樂,進行“醒獅”活動。這種方法,能讓兒童身臨其境的體會到民間藝術凝聚下的遂溪人民富有的聰明才智和對鄉土文化熱愛的精神。

(三)比較欣賞貫穿教育主題

比較欣賞法是將學名為同一種、外貌風格與內涵迥異的美術作品并列陳置,讓兒童對作品之間顏色、大小、內涵進行對比,并判斷不同作品的特色、品質優劣的方法。

一是縱向比較。教師在美術欣賞教育中對作品在歷史時間上進行縱向比較分析,以便讓兒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創作時間、理解作品的風格和背景。如,北方醒獅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表演較為接近雜耍,南派醒獅外貌威嚴靈動,造型夸張,具有戲劇化、擬人化的特點,還被嶺南人賦予了豐富的蘊意。教師可以采用縱向對比,讓兒童從歷史和時代的變遷中體會到嶺南人民的聰慧和豐富文化精神。二是橫向比較。是指在欣賞過程中將與欣賞對象有可比性的作品或事物進行一種空間平行性的比較分析[8]。分析其異同,以理解藝術觀念、風格樣式的多元化和多樣性[8]。如同一時期的醒獅,從造型設計來看,遂溪醒獅造型較為威猛,工序嚴謹而繁雜,北方醒獅與真獅較為相似,形象逼真,但色彩相對單一;從動作技巧來看,遂溪醒獅動作技巧繁多,北方醒獅動作形態較少,但部分動作展現出奇、難、險等特點;從表演形式來看,遂溪醒獅以單人地獅為主,利用板凳和長椅并配以木盆和籮筐等物品表演為主,北方醒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兒童美術欣賞教育應選取簡單且容易接受的南北醒獅文化和風格流派進行比較,這樣更有利于加強兒童對醒獅文化的內化過程和理解。三是求同比較。是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分析比較,讓兒童找出不同作品間相同的特點,并在分析和比較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學習。教師在開展教育時,應選擇感觀或內在價值相似的作品,這樣才能夠引導兒童領會作品正確寓意。如,南派醒獅和北派舞獅,最大的相同點是具有文化傳承與教育傳承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沉積下來的精神家園,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人文知識、科學知識、精神記憶、藝術資源等,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有效載體,是開展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知識來源,兩派舞獅都屬于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醒獅文化中所包含的歷史文化、精神文化和人文知識,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是培養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在欣賞教育中,幫助兒童更加鮮活地了解歷史文化、精神生活及藝術,從而增加民族自豪感,所以說醒獅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求同比較,容易讓兒童對醒獅特有的歷史文化、精神文化和人文知識有更為深刻的認識領悟。四是求異比較。是指教師在欣賞教育過程中對不同作品,或現象進行差異性的比較,找出不同之處,以達到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這種方法能夠吸引兒童積極主動地對作品進行認真的觀察、分析、描述,從而使兒童的欣賞、鑒別能力得到較快的提高[8]。如,南獅和北獅從造型特點來看,北獅外形更為逼真,猶如一只真獅,主要仿照歷代石獅的造型,如大大的獅頭,隆起的前額,炯炯有神的眼睛,頭頂上還配有彩球,脖子上掛有一圈響鈴,形態比較憨厚可愛。而南獅高額面窄,眼大靈活,面部裝飾較多。從表演器材來看,北獅是在平整地面上表演,南獅主要是立樁、飛樁、踏青為表演陣地。雖然都以獅子為原型,但主色調是不同的,且寓意更不同。南派醒獅獅頭造型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劉備獅”臉部主色調為黃色,“關公獅”臉部主色調為紅色,“張飛獅”臉部的主色調則是黑色,并留有胡須,腦后配有金線。因此,教師在開展美術欣賞教育時,通過比較,加深兒童對醒獅的造型、神態、色彩及所表達寓意的深刻理解,還應不斷挖掘嶺南醒獅文化中所蘊含的人文主義思想和教育情懷,更重要的是發展本土文化的自信,讓醒獅成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游戲導入活化教育主題

一是通過拼構活化主題。拼構的方法就是把醒獅的各個部位分開,再對照原型拼構,讓兒童在拼接的過程中了解醒獅構造的方法。游戲時,教師先介紹醒獅的各個部位,再讓兒童對照原型拼接回去,兒童在拼接過程中,能根據形式的結構自由分工合作,互相協作地進行搭建。當兒童均能順利拼接后,教師可以進行分組比賽,看哪一組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拼接,獲勝的隊伍可以獎勵醒獅模型,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及構建性活動帶來的快樂,同時鼓勵兒童分享自己的拼接心得。拼構游戲能夠加深兒童對醒獅建構特點的感知,讓兒童通過材料的構建對醒獅產生興趣,感知特征,同時也促進兒童手部和腦部配合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增強兒童與同伴合作的游戲意識,增加體驗游戲的快樂。二是角色扮演活化主題。讓兒童扮演醒獅的角色,模擬醒獅活動,了解醒獅文化,近距離觀察醒獅的顏色、形態,切身去體驗醒獅的各種動作,激發兒童積極、進取、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學習精神,同時萌發文化自信的情感。游戲時,教師首先把“醒獅團”分為2組,一組扮演南獅,另一組扮演北獅,并用提問的方式引入醒獅主題,詢問兒童有關醒獅的知識,待兒童肯定回答后,由“醒獅團”進行精彩表演,并提示兒童帶著問題去觀察、描述南北獅的特點及異同。接下來,兒童回到問題,對游戲開展前的問題作答及解析。同時,教師鼓勵每一位兒童積極參與角色扮演,由“醒獅團”帶領兒童學習醒獅的動作要領和表演技巧,在了解基本動作后,將兒童進行分組比賽,并設置一定的獎勵,進一步激發兒童對醒獅的斗志與興趣,盡情地發揮自己的理解與想象力。游戲結束后,讓2組兒童分別談談醒獅的感受,同時教師要引導他們: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采取積極、進取、向上的團隊精神。

(五)共建共育延伸教育主題

遂溪醒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嶺南人民的藝術瑰寶,同時也承載著嶺南人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反映出嶺南文化豐富內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姿的嶺南地方特色[9]。當前,文化傳承已受到各行各界以及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典范活化于教學體系中,已是教育的重大舉措,魅力多姿的傳統文化為兒童的身心發展奠定了親緣性的有利條件,文化教育的影響也應做到突破園本教研模式擴充到更為廣泛的家庭教育或公共社會服務之中,將本土文化的傳承利用多種形式來呈現。遂溪醒獅作為嶺南文化重要內容之一,每逢重大節日必有醒獅表演,這已成為遂溪地區所固有的程序,醒獅也成為了本土文化推崇的典范。例如,兒童園管理層可與社區開展教育合作,將遂溪醒獅相關藝術制品裝飾于社區環境,并聯合社區開展醒獅文化知識競賽,利用社區先天傳播優勢開拓兒童園本土文化欣賞教育;另一方面,兒童園應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應邀家長入園做志愿者,開展醒獅宣講工作,也可邀請家長志愿者助力幼師帶領兒童前往遂溪民俗文化館、遂溪縣博物館,扮演講解員、協助員等角色,與兒童共同參與遂溪醒獅美術欣賞教育,在充分利用館內醒獅資源的同時,充分發揮文化傳承的引領作用,以豐富兒童美術欣賞教育內容,開闊兒童眼界。

四、結語

身處“百花盛放”的文化年代,弘揚與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抉擇。在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拓寬文化育人的途徑,就需要不斷擴充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與方式,深層挖掘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與意義。教育傳承理應從小沁入,引導兒童參與到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相關活動中,努力營造文化自信的教育氛圍,深層挖掘本土文化的豐富內涵并開展教育傳承工作,不斷提升兒童的精神文化素養,激發兒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興趣的探索[10]。遂溪醒獅文化融入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不僅能傳承和弘揚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猜你喜歡
美術兒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誰遠誰近?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六·一”——我們過年啦!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