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暴力文化的表現形式、生成機理及其糾正進路

2023-02-12 12:12陳志勇
福建江夏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暴力文化

林 瑩,陳志勇

(1.福建江夏學院宣傳部,福建福州,350108;2.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84;3.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79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1]我國已然進入網絡社會。網絡社會既是現實社會的虛擬化,又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連,但又與現實社會不盡相同。網絡暴力文化就是植根于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中的暴力文化密切相連,但又與現實社會中的暴力文化不盡相同的文化形態。網絡暴力文化是網絡社會中的一種有害文化,暴力情緒的蔓延、暴力思維的延續,不僅污染了網絡生態,而且也不利于網絡社會的和諧運轉。本文旨在探究網絡暴力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其生成機理,以期糾正這種有害的文化形態。

一、網絡暴力文化的內涵及其文獻梳理

暴力文化(Culture of Violence)是一個舶來的概念。二戰后,隨著經濟的復蘇,壓抑已久的各種文化形態呈井噴之勢,暴力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種亞文化現象。早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歐美學者就已注意到了暴力文化對暴力行為的影響。1965 年,Austin Larimore Porterfield 發表了Cultures of Violence: A Study of the Tragic Man in Society(《暴力文化:社會悲劇人研究》),指出美國的暴力文化是“社會悲劇人”形成的根源。[2]這一時期,對暴力文化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法學,尤其是暴力文化與犯罪率的實證研究,形成了解釋犯罪的暴力文化犯罪學理論。不受管控的槍支、伴隨經濟復蘇產生的社會問題、青年精神世界的迷失、暴力文化在影視中的瘋狂輸出,使得暴力文化“正在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決定性特征”[3]。隨著影視劇的崛起,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學者對暴力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視文化方面,影視劇中的暴力鏡頭成為備受爭議的倫理問題。多數研究表明,影視劇中明示或暗示的暴力文化對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隨著歐美影視劇在我國的輸入,歐美影視劇中的暴力文化現象遂成為我國學者關注暴力文化的起點。

我國學者對暴力文化的關注始于20 世紀末。1998 年,汪瑩在《電影藝術》上發表了《銀幕上的“暴力文化”——美國導演昆廷·塔倫提諾及其作品》一文,指出昆廷·塔倫提諾在影視作品中的暴力文化“真實反映了暴力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作品是“美國社會自然而合理的產物”。[4]1999年,學者孔慶山發表了《美國暴力文化的淵源》一文,指出美國暴力文化的產生深深植根于對印第安人的滅絕性屠殺、對黑人的種族奴役和壓迫,以及開拓西部邊疆中的暴力行徑。[5]可見,我國學者對暴力文化的研究起始于對美國暴力文化的研究與關注。隨著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我國學者的關注點也集中在了暴力文化與犯罪的關系上,而研究基礎還是繞不開歐美國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如齊賢探討了暴力文化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6],聶建江等研究了暴力文化與校園暴力的關系[7],李錫海研究了暴力文化與暴力犯罪的關系[8],等等。

暴力文化是“暴力”與“文化”兩個不同概念范疇的融合,因此,界定“暴力文化”的內涵需關切“暴力”與“文化”內涵本身及其之間的內在關系?,F代漢語詞典將“文化”界定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盵9]學者李錫海將暴力文化界定為:“反映暴力行為發生過程、后果及暴力行為規范的文化?!盵8]楊鳳云從狹義視角將暴力文化界定為:“以宣揚、表現和崇尚暴力為主要內容的影視、圖書、廣告、期刊雜志、音像制品等的總稱?!盵10]這兩種界定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尤其是沒有將“暴力”與“文化”的關系界定出來,后一種界定只是從載體的視角界定暴力文化。

學界對網絡暴力的研究始于21 世紀初,與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幾乎同步。2002 年,楊奎臣等就發表了《網絡暴力亞文化對青少年侵犯行為的助長及對策》一文,指出“網絡所制造、傳播的暴力亞文化會對青少年侵犯行為起助長作用”[11],但并沒有對網絡暴力的內涵予以界定,只是將網絡視為暴力文化傳播的新載體。隨著博客、貼吧、論壇、社區等社交平臺的出現,網絡暴力的發生越來越頻繁,學界的研究重心也從暴力文化轉向網絡暴力。2009 年成立的新浪微博以及2011 年成立的微信極大改變了社交平臺的傳播格局,“兩微時代”來臨?!皟晌r代”極大推動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同時也極大增強了網絡暴力的危害性。

學界對網絡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治視角,其次是倫理道德視角、傳播學視角、心理學視角、社會學視角等。盡管對網絡暴力的研究已20 余年,但對網絡暴力的內涵仍未有統一的界定。代表性的觀點有:(1)網絡暴力是一定規模的網民以維護倫理道德為由,在網上發布帶有誹謗或侮辱性的言論,并對當事人的隱私權、名譽權及其他正當權利造成侵害及惡劣影響的失范行為[12];(2)網絡暴力是指個人或群體有意識地通過網絡傳播違法信息,以針對特定個人或群體反復、持續實施侵害的違法犯罪行為[13];(3)網絡暴力是依托虛擬網絡平臺,不特定多數網民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非物理暴力的攻擊行為[14]。盡管界定不同,但“網絡傳播”“攻擊性”“針對性”“匿名性”是網絡暴力的顯著特征。

學界對網絡暴力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鮮有學者研究網絡暴力文化。究其原因,一方面,網絡暴力至今未有有效的治理之策,仍是研究的顯學;另一方面,“網絡暴力”與“文化”的融合性不好把握,即網絡暴力文化是否可以成為文化形態不好確證。

網絡文化產生于網絡社會,是指“網絡空間中以文字、聲音、圖像等符號形態表現出來的精神性的文化成果”[15]。網絡暴力文化是網絡文化中的一種,是暴力文化在網絡社會中的呈現。通過對暴力文化以及網絡暴力的分析,可以將網絡暴力文化界定為:在網絡空間中以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符號形態表現出來,以宣揚、表現和崇尚暴力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性的文化成果。與其他正能量的精神文化成果相比,網絡暴力文化是一種負能量的精神文化成果。

二、網絡暴力文化的表現形式

(一)以文字符號表現的網絡暴力文化

文字符號是網絡暴力的主要表現形式。以文字符號表現的網絡暴力主要包括網絡語言暴力和網絡書刊暴力。

網絡語言暴力,是指在網絡平臺上以語言方式呈現的暴力行為,是當下網絡暴力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暴力可以在多種網絡平臺表達,如網站、貼吧、社區、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其中具有交互性的社交平臺是主要表達平臺。辱罵性、嘲諷性、攻擊性、貶義性是網絡語言暴力的顯著特征。如2017 年《戰狼2》票房大賣,時值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 級地震,演員吳京就遭到了暴力“逼捐”[16];又如近日發生的“95 后”女生因染粉紅色頭發而被貼上“不正經人”“妖精”“紅毛怪”的標簽[17]。為了規避平臺審查,施暴者常以諧音、字母、方言、外語等形式表達,或采用多種形式混同表達,或使用被廣泛使用的網絡語言,或創造新的網絡語言。如天屎(與“天使”諧音)、SB、膿腦子瓦特啦(上海罵人方言)、Go to hell(去死吧)等。有學者將網絡語言暴力的類型從語義的視角分為“使用辱罵性語言、散步虛假消息和侵犯他人隱私”[18]三類。網絡謠言是散步虛假消息的主要表現形式。針對特定當事人的網絡謠言也屬于網絡暴力的一種,會引發不明真相者的網絡暴力行為,如“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案。侵犯他人隱私表現為通過“人肉搜索”將他人的個人信息公之于眾,從而給當事人帶來身心的極大創傷。從句式來看,短句是網絡語言暴力的主要形式,此外,還有通過微信公眾號、知乎、豆瓣、小紅書、貼吧等平臺宣揚暴力文化的網絡長文,即“網文暴力”。網文暴力不針對特定的任何人,旨在宣揚暴力文化,倡導暴力行為。為了規避監管,暴力文化并不是赤裸裸地呈現出來,而是隱藏在文章之中,通過歪曲的邏輯以客觀的方式呈現出來。

網絡書刊暴力,是指以網絡圖書、網絡期刊形式呈現的、宣揚暴力文化的行為?!?021 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1 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06 億。[19]數字閱讀已取代紙質閱讀,成為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方式。在我國,網絡書刊的出版發行與紙質書刊一樣受到較為嚴格的內容審查,因此,網絡書刊涉及暴力文化的內容并不多。

(二)以音視頻符號表現的網絡暴力文化

音視頻,是音頻和視頻的合稱。網絡音頻包括以聲音形式表現的、通過互聯網載體傳播的一切內容。網絡視頻包括以視頻形式表現的、通過互聯網載體傳播的一切內容。網絡音頻涵括的范圍很廣,包括傳統的廣播、各類音頻APP 以及以聲音形式傳播的交互內容,如微信語音等。網絡視頻涵括的范圍也很廣,包括以央視頻、騰訊視頻、優酷視頻、芒果TV、愛奇藝、咪咕視頻、PP視頻、西瓜視頻、B站等為代表的在線視頻媒體平臺,以抖音、快手、好看視頻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以虎牙、斗魚、YY、花椒等為代表的直播平臺,等等。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目前,音視頻符號與文字符號可以在同一平臺呈現,真正實現了集文字、聲音、視頻于一體,典型代表如今日頭條。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2021 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顯示:“全國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用戶超過3 億戶,互聯網電視(OTT)用戶數10.83億戶,互聯網視頻年度付費用戶7.1億,互聯網音頻年度付費用戶1.5億,短視頻上傳用戶超過7億?!盵20]可見,收聽、觀看網絡音視頻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音頻呈現的暴力文化相對較少,影響也較小,而網絡視頻呈現的暴力文化則不亞于網絡語言暴力。影視劇和短視頻是宣揚暴力文化的主要載體。影視劇中的打斗、槍戰、殺戮、毒品、亂性等暴力符號,為受眾塑造了一個虛擬的暴力世界,對受眾認識現實世界形成了誤導,甚至是畸形的誤導。如香港影視劇中的古惑仔系列以及各種反映黑社會的影視劇,在青少年中形成了崇拜黑社會的錯誤導向,是校園霸凌的深層原因。又如在青年群體中有著巨大影響的美國漫威系列影視,每一幀畫面都充斥著暴力美學,美國隊長、蜘蛛俠、鋼鐵俠、綠巨人、雷神等“漫威英雄”成為青少年的崇拜偶像,甚至一些年輕人將滅霸、奧創、毒液等反派人物視為心中的英雄。此外,因監管困難,為了攫取流量、贏得更多的關注,短視頻中的暴力行為常充斥其中,而因短視頻引發的網絡暴力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如一個短視頻博主將北京一名女學生小嘉(化名)發布在社交網絡上的照片和視頻與毫無關聯的網絡傳言拼湊在一起,做成若干短視頻在多個網絡平臺上發布,使得小嘉遭到了網絡暴力。[21]

因平臺監管失責,以致網絡暴力文化披著“公平正義”“懲惡揚善”“替天行道”的外衣公然出現在各大平臺,如“炮爺拳頭出擊”“拳頭出擊視頻”“正義大哥搞事”等微信公眾號,以“替人出頭”“伸張正義”為由,公然宣揚“以暴制暴”,如“大學生租房遇套P 錢,阿浩出面直面房東”等打著“懲惡揚善”旗號的視頻,侵蝕著法治社會的建設。

三、網絡暴力文化的生成機理

網絡暴力文化是一種虛擬世界的非理性文化,是暴力文化與網絡文化的有機融合,具有主體的廣泛性、表達的隱蔽性、呈現的多樣性、傳播的高速性等特征。網絡暴力的內涵與外延及其特征與其生成機理密不可分。

(一)傳統文化機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绷暯娇倳浽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具體構成及其關系進行了深刻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 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盵22]現如今,影響中國人民言行的、起主導作用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統一體,既與5000 多年的文明歷史一脈相承,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密相接。盡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牢牢占據著指導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但5000 多年的文明歷史仍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言行,尤其是儒家的倫理觀念。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和”文化是主流,但暴力因子也內涵其中。官官相護的“官文化”和“有理無錢莫進來”的黑暗官場,催生了“替天行道”“行俠仗義”的暴力江湖文化;“男主女從”“三從四德”“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文化為家庭暴力提供了土壤;“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觀念形成了“以暴制暴”的暴力文化;“明哲保身”“事不關己”的“看客文化”形成了中國人的軟暴力文化。時至今日,這些暴力因子仍深深影響著國人的暴力觀念。

倫理觀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中國人最為重要的文化影響。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形成了宏大的倫理觀體系,既涵括支撐中國人精神內核的優秀倫理觀念,也包括違背人性發展、歷史發展的糟粕倫理觀念,但無論是精華還是糟粕,都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言行舉止。在宏大的倫理觀體系中,可大致分為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三大體系,國家層面以愛國、忠君、“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根本,社會層面以“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薄耙粤x制利,以道制欲”以及“民本”“均平”等為根本,個人層面以“仁義禮智信”和忠孝、智勇、誠信、廉恥、勤儉等為根本。深剖近十年來的網絡暴力案例,多打著維護道德、維護正統倫理觀念的旗號。2021年日本乒乓球運動員伊藤美誠遭到中國網友網暴,2022年“李立群揚言死守寶島”而遭到網暴,體現了民眾樸素的愛國倫理情懷;2016年“馬蓉出軌案”、2019年“李小璐做頭發事件”、2021年“霍尊出軌案”,起因都是當事人違背傳統的家庭倫理而遭到網絡暴力。在網絡社會中,人人都可以在道德審判中發言,每一個人既可以成為道德審判的審判官,也可以成為被審判的對象。

(二)民主人權機理

網絡表達的匿名性是網絡暴力文化極為重要的生成因素。匿名表達消解了網民對表達內容的后顧之憂,增進了網民表達的意愿。從權利屬性上來看,網絡匿名表達權屬于公民表達權保障的范疇。有學者認為:“網絡匿名表達權是公民通過網絡匿名或使用假名針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權利,具有憲法權利的屬性,受憲法保護?!盵23]我國憲法并沒有明確賦予公民的網絡匿名表達權,只是在第35條規定了公民有言論的自由,第41條規定了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一些學者所認為的網絡匿名表達權“具有憲法權利的屬性,受憲法保護”即依據于此。其實,從我國憲法的規定來看,我國的言論自由更強調“公言論”自由,即更注重公民對公共事務的言論自由。因此,學界對公民是否擁有匿名表達權解讀不一。多數學者認為,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條款包括公民實名、匿名或使用假名發表意見。從國際人權公約及各國憲法來看,自由表達權是基本的人權并受憲法保護。網絡社會是虛擬的現實社會,并與現實社會交織在一起,現實社會中的法律法規同樣適用于網絡社會。

但“網絡的匿名性弱化了網民的法律、道德和責任意識”[24],網民在匿名的外衣之下隨意發表言論,嚴重污染了網絡空間。這是一把雙刃劍,網民的言論反映了真實的民意(在某些人或某種勢力的引導和操縱之下,也有虛假民意的可能),但民意表達的隨意性以及攻擊性,不僅使得網絡平臺污氣沖天,而且對他人帶來了嚴重的網絡暴力。在民主自由的時代,匿名表達是對公權力監督的良好方式,對反腐敗以及構建廉潔政府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對公共事務的匿名表達,也可以左右政府決策,使政府決策更加得民心、順民意。而如果強制實行實名表達,在各種憂慮的困擾之下,網民會集體失聲,從而失去了網絡監督的意義。因此,盡管匿名表達機制存在諸多弊端,但其積極意義更加值得肯定,治理網絡暴力還需多管齊下,在全民素養未有顯著提升之前,匿名表達機制優于實名表達機制。

(三)法律規制機理

匿名性是互聯網誕生之初就具有的顯著特征,在匿名機制的保護下,網民敢于發表任何暴力言論,而相關法律規制的缺失,使得網民發表言論時更加肆無忌憚。早在2000 年國務院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是規制互聯網發展的較早政策文件,其中第15 條規定了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的內容,其中包括含有暴力的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出現,賦予了所有人信息發布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出于對新生事物的保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對網絡言行的規制都未出臺具體的法律法規,從而在匿名性和法律法規缺失的雙重環境下,網絡暴力此起彼伏,網絡空間污染嚴重。

2013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詳細解釋了對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有效遏制了網絡暴力的蔓延之勢。但仍不夠具化,而“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規定反而增強了施暴者的僥幸心理。2016年《網絡安全法》頒布,與網絡暴力的治理并沒有直接的關聯,可視為網絡暴力治理的指引性法律。2017年出臺的《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2018年出臺的《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以及2019年出臺的《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分別規定了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提供者、跟帖評論服務提供者、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微博客服務提供者、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提供者的經營責任,但沒有規定用戶的責任,也不具有實質的法律效力。2019年出臺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規定了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網絡行業組織在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的法律責任。

從現有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政策文件來看,對網絡暴力的治理細化不足,只能規制少數中心節點,而對轉發、評論等參與者缺乏有效的規制?,F行規定對“網絡暴力”的內涵與內容并沒有予以明晰的界定,只是籠統概括為“暴力”內容,因而也不利于對網絡暴力的治理。

(四)輿論傳播機理

在網絡社會中,輿論傳播機理不同于現實社會,網絡中的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因此,從理論上來說,網絡社會中的輿論可以有無數個中心節點。與現實社會相比,輿論在網絡中傳播的速度與廣度都是幾何級的,從理論上來說,輿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傳遞給網絡的每一個用戶(只要用戶擁有某一種信息接收平臺)。與網絡暴力相關的輿論信息基本都具有高關注度、高轉發度、高評論度的潛質,因此備受媒體和網絡大V 的關注。無論是出于攫取流量的目的,還是出于道德審判的目的,相關輿論信息一經爆出,各路媒體和網絡大V 都會第一時間發布獨家評論,而為了獲取更多的獨家信息,媒體及一些個人會通過采訪調查、跟蹤報道、人肉搜索等方式深入、持續報道,從而使得相關信息鋪天蓋地。如“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出軌”案,因涉及到“少婦”“出軌”等敏感字眼,一經爆出就傳播到了全網,而“有圖有真相”的“事實”讓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誤以為真,從而對當事人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予以暴力譴責。

網絡社會中的輿論傳播除了深受媒體和網絡大V 的影響之外,還深受“后真相時代”的影響?!昂笳嫦鄷r代”顛覆了傳統有圖有真相的認知,即通過拼接、剪輯等信息技術,有圖有真相傳遞的信息可能都是通過技術手段拼接、剪輯的虛假信息。因此,“后真相時代”是“有圖不一定有真相”的時代?!俺怨先罕姟背H狈ι钊胨伎?,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探索真相,對“有圖有真相”的信息雖有所懷疑,但基本還是本著“善意相信”的心態信以為真。當接收到與自己的價值理念沖突的信息時,在震驚、憤怒、不可理解、不可想象的心態下,以暴力評論達到一時之快。

此外,網絡社會中的輿論傳播還深受心理機制的影響。網絡評論會在短時間內形成若干個以平臺為中心的輿論場,較早評論者的觀點和態度既會影響到后來評論者的觀點和態度,也會受到后來評論者的支持或批判。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群體的一個普遍特征是極易受人暗示,集合行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盵25]站在道德審判的高度,沒有人敢質疑正統的倫理觀念,如果有,則會同樣受到網絡暴力。任何一個進入輿論場的“吃瓜群眾”首先會受到較早評論者觀點的影響,并在簡單的思考后選擇向持有“道德正義”旗幟的群體站隊,隨著群體越來越龐大,觀點也越加鮮明,網絡暴力得以形成。這一過程被描述為“群體極化”現象,群體的偏激思維會導致個體思維的迷失?!霸诰W絡媒介‘病毒式’和輻射狀的多向傳播作用下,極化事件的解讀由多向度的‘多棱鏡’視角演變為單向度的‘放大鏡’視角?!盵26]

四、網絡暴力文化的糾正進路

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深度融合,不僅重新建構著文化,而且重新建構著個體的人。當網絡暴力成為一種文化,糾正這種文化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多維發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一)消解傳統文化中的暴力基因

文化中的暴力基因既不能以暴制暴,也不能實行文化沙文主義,而只能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漸進消解。

第一,整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抑暴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統一體,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龐大體系。在這個兼容并包的龐大體系中,抑暴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支系?!昂汀蔽幕谥腥A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文化體系,是抑暴文化的源頭。從“和”的內涵來看,“和”意指和諧,而“和”文化則涵括了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相處問題?!啊汀幕戎甘挛锼幍暮椭C狀態,又指平和的處世態度,還指國家之間的和平局面等?!盵27]“和”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其內涵融儒釋道于一體,倡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人與社會之間和睦友好、國與國之間“協和萬邦”。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紅色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其“核心要義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重要內容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實事求是、開拓創新[28]。革命文化蘊含的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理想追求,艱苦奮斗和實事求是的革命品格,以及追求科學與民主的價值理念,是凝聚人民共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也是人民群眾和衷共濟、堅守初心、團結互助的重要抑暴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倡導的文明、和諧、平等、公正、法治、誠信、友善無一不具有抑制暴力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體現,是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空間的“滋養劑”。

第二,讓抑暴文化占領網絡空間。主流媒體要擔負起弘揚抑暴文化的責任,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多渠道、多視角持續深入傳播抑暴文化。論壇社區服務提供者、跟帖評論服務提供者、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微博客服務提供者、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提供者等平臺主體也要積極擔負起弘揚抑暴文化的責任,根據《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嚴格落實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空間的主體責任。在小學、初中、高中及高校構建起系統完備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將抑暴文化作為重要內容,組織權威專家編寫教材,并將媒介素養教育列為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引導影視劇、綜藝節目創作者將抑暴文化作為創作的指導原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評價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的重要評價指標。

(二)探索有限實名制

網絡匿名制與實名制的拉鋸已持續20余年。長期以來,匿名制被認為是網絡社會構建的基石,但匿名制的負面影響亦顯而易見。學界普遍認為,應該有效平衡保護言論自由和隱私以及網絡監管的沖突,但至今仍未有有效之策。倡導實行網絡實名制的學者認為,應借鑒韓國網絡實名制的經驗,但2012年8月23日韓國憲法裁判所8名法官一致裁定網絡實名制違憲[29],因而將在韓國廢除網絡實名制??梢?,完全的網絡匿名制和完全的網絡實名制都不可取,都是兩種極端,而應積極探索有限實名制。

第一,嚴格執行“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實踐中,我國已在探索實行有限實名制,“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已成為平臺注冊的基本原則。從技術上來說,只要嚴格執行“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任何匿名評論的用戶都可以確認真身。但實踐中,這一原則并沒有被嚴格落實,表現為:一是“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即要求新用戶實名注冊,但老用戶則可不必實名補登記;二是變相變通,即用戶可以用其他注冊賬號登陸,如多數平臺可以使用QQ、微博、微信等賬號登陸;三是注冊不要求實名,但要求用手機號注冊,但在實際中,手機號并未完全實現實名登記;四是一些平臺不注冊也可評論,即對游客全面開放。筆者認為,各省市的網信辦應加強監管,嚴格落實國家規定的“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不能變通處理,可以允許使用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平臺登錄,但應對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平臺的登記注冊情況予以全面清查;同時,加強手機號實名登記情況的全面清查,并要求使用手機注冊的同時也要實名注冊登記,以防范漏網之魚。

第二,開放顯示用戶IP 屬地功能。2022 年3 月,新浪微博開通上線展示用戶“IP 屬地”功能,并于4 月28 日宣布全量開放顯示用戶IP 屬地功能,即全量開放評論展示評論IP 屬地小尾巴功能,以及上線“個人主頁一級頁面展示IP 屬地”功能。微信、小紅書、今日頭條亦紛紛宣布將盡快開放這一功能。開放顯示用戶IP 屬地功能,是規范匿名評論機制的有效舉措,可以有效打擊惡意造謠、蹭流量等不良行為,并有效推進網絡生態治理。

第三,探索依據內容的分層實名制。各國政府之所以沒有強制推行全面實名制,根本上是對網絡民主的考量。網絡民主對實現政治清明具有積極的意義,腐敗頑疾以及一切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全民監督。近十年來,網絡反腐、網絡在推進公平正義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不涉及舉報以及不涉及政治的發聲,可以在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實名發聲,可以以某一平臺為試點,在實踐中探索這種有限實名的利弊。

(三)強化網絡暴力的法律責任

在法不責眾的觀念下,一些網民發表言論肆無忌憚,對他人隨意發起網絡暴力。事實表明,單純依靠德行教化難以起到有效的規制作用,應強化網絡暴力的法律責任,實現德法共治。

第一,增設“網絡暴力罪”。我國刑法并沒有“網絡暴力罪”,相關罪名有侮辱誹謗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尋釁滋事罪等,但這些罪名是“以傳統暴力行為方式為規制對象而與網絡暴力的行為特征并不兼容,在實踐中難以用來對網絡暴力行為進行刑事責任追究”[30]。增設網絡暴力罪,不僅是適應網絡暴力頻發的需要,而且可以有效規制網絡暴力行為。網絡暴力罪的界定及其量化可參考侮辱誹謗罪、尋釁滋事罪等罪名,但仍應以“情節嚴重”作為入罪門檻,以免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第二,降低入罪門檻。為了增強刑罰威懾,可以將點擊、瀏覽次數降至三千次以上,將轉發次數降至三百次以上。同時,對影響較大的轉發者也應考慮予以較輕的處罰。所謂“影響較大的轉發者”,即其轉發的內容被點擊、瀏覽次數達三千次以上,或轉發次數達三百次以上者。

第三,強化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的法律責任?!毒W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對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的法律責任已有較為細致的規定,但實際成效并不理想,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仍然充斥著網絡暴力。因此,應進一步強化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的法律責任,建立對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定期的巡視檢查,對制度不完善或只有制度缺乏執行的平臺,責令限期整改,對嚴重違反《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的平臺,嚴格關停整頓,而不是隔靴搔癢的行政處罰。此外,應提倡對平臺以及網絡暴力的公益訴訟。

(四)強化媒體和網絡大V 的社會責任

經歷了多次事實真相的“反轉”之后,網民也不再盲目相信所謂的“事實爆料”,但媒體的公信力以及網絡大V 的號召力讓網民會盲目相信媒體和大V 的評論。因此,強化媒體和網絡大V 的社會責任,對于引導輿論走向,消解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具有積極的意義。

第一,強化對媒體的監督及失責懲戒。搶首發是媒體的天然本能,搶流量是媒體的生存之道。但媒體不能為了搶首發、搶流量而報道未經證實的信息,或使用夸大事實的標題,或不經證實盲目轉發。新聞出版部門應強化對媒體新聞報道的監督,對報道失實的媒體及時予以懲戒;加強媒體內容生產“三審三?!敝贫?,實行覆蓋網絡媒體的年檢制度;強化制度約束,修訂完善覆蓋網絡媒體的懲戒制度;構建全民監督體系,對網民的監督舉報經核實的予以獎勵。

第二,強化媒體的社會責任。媒體的最大社會責任就是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構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基礎。因此,媒體應積極引導網絡暴力輿情向著“和”的方向發展,以事實真相化解網民的暴力情緒,在網絡暴力中倡導“和善”“友好”“客觀”,而不是為了攫取流量推波助瀾。

第三,強化網絡大V的社會責任。網絡大V是民間的一種認定,他們或是擁有大批粉絲的明星,或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或是某一行業的領頭羊,或是興起的網紅,而擁有大批粉絲是他們具有的共同點。粉絲數量決定了網絡大V的號召力,如當紅明星王一博的新浪微博粉絲數是3971.9萬①統計時間截至2022年8月12日。,即王一博的每一次轉發,信息就可以即時傳遞給這3971.9 萬粉絲??梢?,網絡大V 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力和號召力。強化網絡大V的社會責任,一是大V所在單位應擔負起對大V的社會責任教育,通過教育提醒讓大V認識到在信息傳播中的重要性;二是平臺應有嚴格的大V認定機制,對屢次發言不當的大V予以取消認定資格,并對嚴重違反法律法規的大V予以封禁;三是平臺要加強對大V發言的監控,對誤導輿論的大V予以一定的懲戒;四是相關政府部門可通過座談會等形式,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并通過一定的鼓勵形式如表彰,讓大V成為正能量傳播的排頭兵。

五、結語

一個長期浸染在網絡暴力環境中的人,不僅會從“吃瓜群眾”轉變成為施暴者,而且還會無形中強化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采取網絡暴力逼迫當事人沉默,或采取網絡暴力將當事人逐出網絡社會,已成為網民的一種思維習慣。中華傳統文化中內涵的暴力因子深深嵌入在網民心中,在法不責眾的思維下,網絡的匿名性讓施暴者肆無忌憚??梢韵胍?,網絡實名制的推行會大大凈化網絡空間,但同時也不利于網絡民主的發展。如果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能夠嚴格執行“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那么,任何匿名評論的用戶都可以確認其真實身份,其實是一種保護用戶表達權的實名制。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暴力文化必將得到有效根治。

猜你喜歡
暴力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反性別暴力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暴力”女
兩公婆之間的暴力
誰遠誰近?
暴力云與送子鸛
向暴力宣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