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融合發展視域下的閩南文化通識教育發展探析
——以閩南師范大學為例

2023-02-17 03:19陳素娜藍邱勇
閩臺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閩南海峽兩岸通識

陳素娜 藍邱勇

(閩南師范大學教務處,福建漳州 363000;閩南師范大學人事處,福建漳州 363000)

閩南文化起源于漳州、泉州,是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并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系。閩南文化的內涵除廣義中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其狹義中含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1]哈佛大學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將教育廣義地分為通識和專業兩個部分,并強調二者不可割裂或對立。美國在通識教育實施中,明顯體現了通識教育更加關注教育內容的融合而并非側重教育的手段和方法。[2]關于通識教育的內涵,李曼麗教授(1999)指出:“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盵3]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通識教育也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閩南師范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里,通識教育課程由通識教育必修課和通識教育選修課兩大課程體系組成。本文所研究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指通識教育選修課程。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出臺2023年第27號《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第14 點提出:“推進福建其他地區開展融合實踐。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臺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钡?7點提出:“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盵4]該意見在凸顯閩南文化交流與傳播重要性的同時,也為高校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做貢獻指明了發展道路。閩南地區作為閩南文化的起源地,在閩南文化傳承與傳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閩南地區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閩南文化方面的通識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物質基礎。閩南文化與通識教育融合的過程就是從閩南文化中提取與閩南文化相關的藝術元素、審美元素以及語言文化等元素融入通識教育,體現閩南特色的通識教育過程,也是傳播閩南藝術文化、體現多元文化交流融匯貫通的過程。在促進海峽兩岸文化融合發展過程中,閩南師范大學通過挖掘和宣傳閩南文化元素,發揮通識教育在閩南文化傳播與傳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分別從課程構建、教材開放、師資儲備和學生實踐等幾個層面出發,積極構建以閩南文化為主的通識教育發展體系。

一、以閩南文化為重點,構建閩南文化通識課程體系

閩南師范大學秉承閩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濃厚的閩南文化資源優勢,積極面向國家發展戰略,順應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需求,聚焦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最新動向,積極推動海峽兩岸文化傳播與交流,不斷促進閩南文化傳承育人功能。本研究隨機選取閩南師范大學2020~2023學年期間所開設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等課程數據進行分析,得出閩南師范大學在閩南文化通識課程構建上呈現制度化、多元化、趣味化、特色化等“四化”特征的結論。

(一)閩南文化通識教育課程制度化且多元化

閩南師范大學自2012 年6 月成立閩南文化研究院后,致力于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的學術研究與傳承,也是開設閩南文化通識教育課程的主力軍,在培養優秀閩南文化人才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培養方式,并作出突出貢獻。2011年起閩南文化研究院實施“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是福建省教改項目之一,凸顯學校閩南文化辦學特色。[5]2014 年“弘揚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優秀傳統創新閩南文化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教學成果榮獲福建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6]閩南師范大學將閩南文化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從政策上重視閩南文化。在通識教育選修課程設置過程中,閩南師范大學充分利用自身地處閩南文化核心地帶的優勢,比其他高校率先開設閩南文化類課程模塊,從制度上保證閩南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交流與傳播。與此同時,閩南師范大學將閩南文化多元化,從不同角度傳播閩南文化精髓。閩南師范大學所開設的閩南文化相關課程,包括了哲學、歷史、文學、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涵蓋了閩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閩南文化通識教育選修課包括:《明清閩南家族史》《閩南民間信仰漫談》《閩南文學八講》《歷史、現實與未來:閩南鄉村文化的傳承》《閩南方言與閩南文化》《舌尖上的“閩南味”——舌游漳州》《臺灣電影與閩南社會》《閩南建筑文化》《閩南家族文化與經濟》《閩南話基礎入門》《閩南歷代名篇選讀》《閩南民俗史》《閩南文化簡論》《閩南傳統音樂文化》等課程。

(二)閩南文化通識教育課程趣味化且特色化

閩南師范大學將閩南文化趣味化,不斷挖掘學生學習閩南文化的興趣。在課程開發方面,閩南師范大學注重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閩南文化融入課程中,讓閩南文化更加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比如:閩南文化研究院開設的《臺灣電影鑒賞》《閩南話基礎入門》等課程。在學習《臺灣電影鑒賞》這門課程時,學生通過觀看影片以及教師對臺灣電影的介紹,不僅能進一步了解臺灣電影的歷史,還能增進學生對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認識;通過學習《閩南話基礎入門》課程,學生不僅能學會基本的閩南方言日常交際用語,還能在校園生活中運用閩南話,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據統計,2020~2023學年期間,閩南文化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選課人數呈現逐年遞增的現象。選課人數從2020~2021 學年的1871 個增至2022~2023 學年的2503個。2020~2023學年期間總計6594名學生接受過閩南文化不同程度的熏陶(如下圖所示)。

注:本表格的數據由閩南師范大學教學管理網站數據整理而成。

閩南師范大學積極找尋閩南文化的特色,不斷提升閩南文化知名度。據統計,2020~2023學年期間,最受歡迎的閩南文化相關課程為《舌尖上的“閩南味”——舌游漳州》《歷史、現實與未來:閩南鄉村文化的傳承》《閩南傳統音樂文化》等課程。每個學期學生選課人數達到選課人數的最高限額500人。這些課程更貼近現實生活,且通俗易懂。比如:《舌尖上的“閩南味”——舌游漳州》這門課程以漳州地區的特色食品為核心內容,學生在掌握閩南地區特色鮮果、山珍海味的文化、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安全與衛生等知識的同時,還能在學習中通過實踐進一步加深對閩南文化的理解。學生群體中不乏來自全國各地游子。這些學生學完閩南文化課程后,不僅可以通過在閩南地區的生活加深對閩南飲食、閩南鄉村文化以及閩南音樂的印象,而且在返鄉后還能進一步成為其他地區閩南文化的傳播者。開設閩南文化通識教育選修課為閩南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堅實了理論和物質基礎。構建閩南文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以閩南文化為紐帶,構建閩臺合作交流師資隊伍,開展閩南文化教材研究

構建閩南文化通識教育體系的關鍵在于以閩南文化為紐帶,鑄造一支具有文化認同感、可以勝任閩南文化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隊伍。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47 人,致力于閩南文化研究、教學與實踐,其中教授22 人、副教授13 人、具有博士學位32 人,至今有11 人次先后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39 項,在CSSCI等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70余篇。[7]在高層次師資占比方面,閩南文化研究院的教授占比高達47%,博士占比高達68%。閩南文化研究院在閩南文化通識教育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據統計,2020~2023 學年期間,閩南師范大學62%的閩南文化通識教育課程均由閩南文化研究院開設。在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方面,閩南師范大學通過全職聘用臺灣博士師資,制定政策直接認定已具備副教授、教授職稱的臺灣師資,采取年薪制、政府補助相結合等各項政策,不斷提高臺灣各類高層次人才的薪酬待遇,大力引進臺灣高層次人才,不斷充實具有閩南文化認同感的師資隊伍。[8]對閩南文化的認同感將閩南文化任課教師與大學生緊密聯系起來。這種以閩南文化為紐帶的文化認同感是推行閩南文化通識教育的重要精神來源,也是海峽兩岸人才進一步交流,閩南文化進一步融合的歸宿。

2021 年教育部確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主題,研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材指南或指導綱要。同時要求指南或指導綱要明確重大主題教育是普及性、通識性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持續開展,必須覆蓋各學科。[9]教育部這一舉措為閩南文化進一步融入通識教育體系指明了發展方向。閩南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在閩南地區顯得格外突出。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教材作為課程的重要載體在閩南文化傳承和交流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閩南師范大學積極為閩南文化通識教材編寫營造所需要的內外部環境,比如:出臺《閩南師范大學教材管理辦法》從制度層面鼓勵教師開展閩南文化教材研究,并設立專項資金全額資助專任教師出版教材。閩南師范大學還多次邀請臺盟中央臺海出版社到學校交流閩臺文化書籍出版相關事宜,在教師與出版社之間搭建溝通與合作的橋梁。與此同時,閩南師范大學還出臺了《閩南師范大學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實施辦法》從職稱評聘層面,調動教師積極參與教材的編寫工作的積極性。閩南師范大學積極構建一支集跨學科和閩南文化研究為一體的教材編撰專家團隊,先后共編撰20 余部閩南文化特色教材,包括:《閩南歷史文化概說》《閩南民間諸神探尋》《閩臺民間舞蹈研究》《漳臺關系史》《漳臺民間信仰》等。[10]由閩南文化研究院策劃,陳支平教授和張龍海教授任總主編,出版的《閩南文化》系列教材全面呈現閩南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社會風貌,并深入挖掘閩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魅力,被列為中小學系列教材。[11]閩南師范大學在閩南文化教材編寫方面所采取的各項政策,響應國務院關于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的號召,是記錄閩南文化歷史,延續閩南文化歷史的有效舉措。

三、以閩南文化為主體,豐富學生閩南文化實踐活動

關于通識教育的授課形式與學習效果,有學者提出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支撐體系,通過實踐教育、導師指導、學業個性化輔導、技能訓練等多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提升教育的效果。[12]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分析,充分挖掘第二課堂尤其是戶外實踐課程,讓閩南文化通識教育栩栩如生,顯得尤其重要。在推動閩南文化通識教育的過程中,閩南師范大學分別從基礎設施建設、主題活動構建、實踐活動助力以及閩臺文化研習等方面,通過建立閩南文化大學生實踐基地、開展閩南文化文藝活動、閩南文化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閩臺文化交流活動以及舉辦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等各種方式,搭建海峽兩岸大學生閩南文化溝通、交流與傳播的橋梁,不斷拓展海峽兩岸大學生的閩南文化實踐活動。

(一)建立閩南文化大學生實踐基地,開展閩南文化文藝活動

根據漳文旅〔2022〕103 號文件,截止2022 年5 月份,漳州市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96 項,其中,17 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7 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75項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歌仔戲和錦歌都屬于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閩南師范大學與漳州市實驗小學共建閩臺傳統戲曲歌仔戲、錦歌教學實踐基地,為漳州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承提供了實踐場所。閩南文化實踐基地是閩南文化交流傳播的物質載體。在傳承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在大學和中小學之間搭建起閩南文化傳播的橋梁,是推動閩南文化通識教育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閩南師范大學通過開設不同主題的閩南文化通識實踐課程,豐富學生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比如:舉辦閩南文化文藝活動、閩南文化志愿者活動,以及閩南文化藝術欣賞活動等不斷拓寬閩南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通過文藝表演、閩南語歌謠傳授、閩南文化詩詞朗誦、經典詩詞傳唱大賽等形式豐富的閩南文化文藝活動,進一步提升閩南文化通識實踐課程的影響力。

(二)開展閩南文化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促進閩臺文化交流。

閩南師范大學在通識教育教學管理中多維度融入閩南文化元素。通過閩南文化勞動教育實踐促使學生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感性認識閩南傳統習俗,加深對閩南文化的熱愛。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漳州木版年畫、漳浦剪紙和木偶等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閩南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這種集理論學習和實踐于一體的閩南文化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為海峽兩岸文化融合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加強閩臺文化交流是響應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通識教育的重要特色。閩南師范大學通過舉辦兩岸文創實踐基地系列研習活動、閩臺詩人、作家創意寫作工作坊主題系列活動、承辦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等舉措,為大陸、臺灣及港澳師生進一步了解閩南文化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在活動過程中,海峽兩岸大學生們以詩會友,通過實地走訪考察具有閩南文化特色、蘊藏著閩南文化元素的歷史文化古跡,包括:林語堂紀念館、東南花都、閩南文化展示館等地方,更加深刻地感受閩南文化博大精深,體驗到閩南文化的藝術美和生活氣息。閩南師范大學加強閩臺文化交流的舉措,進一步促進港澳臺高校與閩南師范大學之間的文化交流互動。開展海峽兩岸大學生閩南文化交流活動是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過程的必然產物,也為海峽兩岸進一步融合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新的啟示。

表1: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實踐活動一覽表

閩南師范大學通過閩南文化一系列實踐活動,讓海峽兩岸的大學生深刻體會閩南文化元素中所蘊含的民間文學、詩歌、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以及民俗等各方面的閩南文化藝術、審美和生活元素。海峽兩岸的大學生在感知美、欣賞美和實踐美的過程中,進一步吸收和升級閩南文化元素,為傳播與傳承閩南文化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同時也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溝通交流的舞臺,最終形成通識教育與閩南文化融匯貫通、相輔相成,海峽兩岸進一步交流合作,閩臺人民融合發展、相得益彰的局面。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大背景下,閩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閩南文化通識教育是高校開展閩南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閩南師范大學充分利用自身地處閩南文化核心區的優勢,開拓創新,構建具有制度化、多元化、趣味化、特色化等“四化”特征且閩南文化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閩南師范大學的閩南文化研究和通識教育走在時代前列,為其他高校起重要的示范性作用。閩南師范大學積極發展閩南文化通識教育,分別以課程、教材、教師和學生四個方面為重點研究對象,探討如何通過發展閩南文化通識教育,更好地推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開展閩南文化通識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也是當今海峽兩岸融合發展趨勢對高校的內在要求。閩南師范大學以閩南文化為重點,構建閩南文化通識課程體系,是閩南文化融入通識教育的必經之路,也是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選擇。課程與教材的關系如同植物與土壤的關系,植物是離不開土壤的滋養。因此,在開設閩南文化相關課程的同時,應進一步開發閩南文化教材,用文字記載和傳承閩南文化是展現閩南文化風采,也是促進海峽兩岸文化進一步融合的另一種方式。以閩南文化為載體,開展閩南文化教材研究是閩南文化融入通識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文化延續的內在需求。教師是課程的靈魂。倘若將閩南文化比喻成養料,那么課程就是植物,而教師則是施肥者,植物生長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施肥者對肥料的性能以及使用方法等信息的掌握程度。換句話說,閩南文化如何更好地在通識教育課程中體現出來,與教師對閩南文化的認同感息息相關。以閩南文化為紐帶,培養具有閩南文化認同的師資隊伍是閩南文化融入通識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海峽兩岸融合過程中人才交流的必然結果。實踐是學習中最直觀、最深刻的一種學習方式。所謂實踐出真知,教學實踐是閩南文化從抽象走向具體重要的學習途徑。閩南文化在實踐中栩栩如生,擺脫了理論的束縛,能更深刻地將閩南文化根植在學生的腦海中。以閩南文化為主體,讓大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感知閩南文化是閩南文化通識教育發展的途徑,也是加強閩臺合作交流,促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必經之路。由此可見,課程、教材、師資和實踐是閩南文化融入通識教育關鍵的四大法寶,是閩南文化在通識教育發展中的催化劑和重要營養成分,同時也是促進閩臺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元素。

猜你喜歡
閩南海峽兩岸通識
閩南文化傳承
吳松柏的閩南威士忌小鎮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閩南,閩南
海峽兩岸
閩南拍胸舞迎來臺灣小弟子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海峽兩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