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文化在初中語文中的育人價值及其實踐

2023-02-19 11:35郭佳楊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關鍵詞:春節育人價值教學實踐

郭佳楊

摘要:春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春節所體現出的文化含義,尤其在初中語文中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此,本文對初中語文教材中有關“春節”文化進行全方位梳理,探討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入春節傳統文化,并開展適當的教育實踐活動,從而更好地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體現學科的人文屬性。

關鍵詞:春節文化 初中語文 育人價值 教學實踐

“春節”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就當下中華文化來說,“春節”文化及習俗在華夏大地體現得最廣泛、也是最有民族性的,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和傳統文化表征,能夠全面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內核。而語文作為我國義務教育中最為重要的科目,學科的工具性為著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不僅是中華民族認知世界與民族文明的工具,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發揚文化傳統的載體,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節日文化的實踐者和傳承人。因此,通過將語文教育與“春節”這一文化有機融合,開展適當的語文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中國春節的文化魅力,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讓學生真正領略學科的人文屬性。

一、春節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材編寫要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盵1]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血脈與靈魂,民族節日更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節日之一,許多民俗活動、神話傳說、文學故事、古代詩詞等均與之相關,因此,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有關春節文化的資源。

就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及認知能力而言,他們正處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探索欲,能夠更好地接受文化氛圍的熏陶。教師若在語文教學課堂中利用春節這一文化情景所提供的資源,不僅能夠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亦能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對于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尤其在當前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教師若適當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引領、挖掘,能夠讓新生代初中生更充分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學生只有真正領悟傳統文化,才能兼容并蓄,去認識世界文化,并有效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互鑒。

二、“春節”文化與教材資源的整合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春節文化情境的篇目層見疊出,且在各個年級均有涉及,如七年級的《阿長與〈山海經〉》《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八年級的《春酒》《慶祝舊歷元旦》、九年級的《故鄉》,都安排有與春節相關的內容。此外,一些單元的寫作部分也設計有以春節為對象的寫作活動。從初中教材中春節文化的呈現方式來看,主要是一些以春節文化為題材或背景的選文,如《祝?!愤@篇課文中魯迅提到的福禮,就是當地一種迎接新年時重要的祭祀活動。文中的福禮活動也是主人公命運的重要節點——魯四老爺不讓祥林嫂參加福禮,也預示著祥林嫂的命運會逐步走向死亡,不僅是祥林嫂悲劇的背景,也是當時封建社會凄涼景象的體現。初中語文教材中,教師需要結合春節文化,做好內容梳理與拓展。對于語文這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來說,教師不僅要將課內資源進行整合,還要結合課外資源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加強學生對內容的了解感悟。

(一)教材中春節文化的代表性資源

詩詞中的春節。關于春節熱鬧場景、風俗活動和歲月感慨的詩歌。如,盧道悅《迎春》中的“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彀擊樂融融”,寫到春節期間街上車如流水,馬如龍。王安石《元日》中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辭舊迎新的春節里,人們將以往的舊春聯換上新春聯,也反映出王安石希望通過變法來除舊立新,帶領國家走向富強的美好期望。元稹《歲日》中的“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春節相較于一年中的其他日子,更容易讓人產生對時光的思考。

小說中的春節。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習俗,因此過年時禮儀習俗總是尤為繁多。這也使得許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會選擇春節這個時間節點。如,《紅樓夢》中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關于春節的描寫,這里極盡筆墨,描繪出賈府繁忙的年節活動,尤其是春節的祭祀活動。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生活在城郊的農民常二爺除夕守歲,大年初一“逛”大鐘寺,大年初二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等,作者從孩子的視角來描寫北平淪陷后的春節。

散文中的春節。從散文的體裁特點來看,在寫作結構上更加自由,內容上更具主體性,能夠根據作者的興趣進行自由的創作,在創作時必然會受作者的生活環境,思考方式的影響,而具有濃郁的個人特色。如,魯迅由于從小生活在民俗氛圍濃厚的紹興,在他的筆下就有許多有關民俗文化的內容?!蹲8!分械母6Y,《阿長與〈山海經〉》中大年初一早上吃福橘,這些都是紹興當地過年的特有習俗。散文中有關春節文化的內容,除了習俗里的新年外,也有飲食中的新年。汪曾祺在《我的祖父祖母》中寫到,最讓人難忘的是腌芥菜,每到過年時,開壇的芥菜色如淡金,辣味沖鼻,極香美。

(二)教材中春節元素的實踐應用

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學生雖然每年都會過春節,但對于春節的一些習俗內容卻知之甚少,語文教材中潛藏的春節文化元素,無疑成為學生了解春節的重要窗口,學生可通過課本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春節文化內容。教師若選擇一些含有春節相關元素的課文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春節文化知識,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且能進一步加強語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如,統編版八年級下冊《春酒》這篇文章中,提到當地最重要的過年習俗,就是共同制作八寶酒,一起喝會酒。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八寶酒和會酒帶領學生制作相關的表格,還可以讓學生為八寶酒設計說明書,為會酒設計邀請函,以此來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認識和了解?!洞壕啤分刑岬降牧曀资墙阋粠赜械倪^年習俗,有較為濃郁的地方特色,對于生活在北方的學生來說,幾乎是不了解的。教師在講解時要讓學生認識到春酒是當地一種特色的過節習俗,是作者的情感寄托,也是體現作者思鄉情感的重要縮影。尤其在最后,作者提到“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這句話,既反映出作者對家鄉的懷念,對母親的思念,也反映出對現代文明生活的失落感。教師在教學時,要帶領學生重點體悟和感知,讓學生真正從內心產生觸動。

三、教學實踐中如何更好地應用春節文化

(一)結合課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依據現有的初中教材來看,有關春節文化的選文還較為零散,不成系統,對此,教師可以將其整合起來適當利用,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例如,在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中,涉及的活動為“尋找最美對聯”,教師可以將此為切入口,帶領學生進行春節文化的整合??梢砸搿扒чT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一句詩歌,帶領學生對春聯的起源、發展,以及春聯的寫作規則進行詳細解讀,讓學生在具體的文化情境中感知春節文化的魅力,體會文化的內涵,實現課內課外資源的整合聯通。這也能夠將散落于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春節文化資源梳理聯通,使學生形成系統的認識,還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

但需要注意,在春節文化情境下進行的語文教學,需要以教學內容為主,以活動文化為輔。語文教育不是專門針對節日習俗進行的教學,在結合春節文化情景的教學之下,要將春節文化作為輔助,要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最終目的。例如,在講解《祝?!愤@篇課文時,教師要深知對于魯鎮過年習俗這部分內容,目的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解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在教學時注意不要喧賓奪主。

(二)設計活動課程,提高學習興趣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關于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部分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但在教材中有關春節文化的內容是有限的。近年來,在語文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下,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氣息更加濃郁,在教材中也有更多的研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模塊。對此。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設計一些教學活動性課程,讓教學與學生生活相貼合,與學生的實際體驗相促進。教師在教學詩詞時,可帶領學生進行春節主題的古詩詞接龍,以春節元素為主題進行飛花令,或者知識問答。這能夠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豐富性,也能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加強對春節歷史,文化習俗,精神內涵的了解,能夠讓學生從內心點燃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節日習俗的熱愛之情。

新課標的教育要求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實踐創新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圍繞教材內容,找尋有關春節文化的記憶,帶領學生結合一些文學作品,體會春節、了解春節,結合研究性活動,挖掘春節文化的底蘊。例如,組織學生通過調查走訪,了解當地有哪些特色的春節習俗活動,并通過網絡搜索、圖書搜索等多種形式了解春節的演變歷程。以小組為單位撰寫研究報告,加強對春節知識的系統了解。這能更好地補充和拓展課堂教學素材,也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利用信息媒體,進行深度拓展

就當下而言,教材只是一個范本與圓心,我們要對教材內容做引申與拓展,擴大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我們的教法更要切合時代特性,教法要靈活、開放。在媒體時代,教師以利用《中國詩詞大會》《舌尖上的中國》等高質量的媒體節目,讓學生找尋與春節文化相關的內容進行觀看,或者找尋與春節相關的拓展資源,組織學生共同合作探究,結合春節文化習俗,形成主題性的調查報告,了解我國各地別具一格的春節習俗,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經歷,還能加強學生對春節文化的認知。在這個基礎上,做適當的廣度拓展,有了知識面的廣度,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上的挖掘。尤其是電腦資訊時代,我們要用好網絡資源,正確引導學生利用電腦進行學習。讓學生以“春節”“年”“除夕”“對聯”等為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進行知識的拓展與整理。例如:以“年”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就有360國學關于“年”的解釋,百度百科就有關于“年”(漢語漢字)的解釋,還有關于“年”的傳說與闡釋等。有了這些知識的講解與學習,再讓學生進行以“春節”為關鍵詞進行網絡搜索,學生在課本知識的認知基礎上,加上網絡資料的整合,學生就會對“春節”文化、“年”文化有了全面、深度的理解。知識面打開了,深度有了,學生對中華文化傳統一定會有一個新的認識,也是對學習語文一個新的認知。這也就是我們所說: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語文教學,尤其是初中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與滲透,教師需要跳脫出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實現課內課外文化資源的整合,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猜你喜歡
春節育人價值教學實踐
我在國外過“春節”
論音樂劇走進中小學音樂第二課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諧音現象與年味的營造
幼兒園規則教育的價值探尋
中國年味,世界好味
央視“春晚”對新年俗文化的呈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