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當代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2023-02-20 01:30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外語跨文化交際

蔡 穎

(金陵科技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在多元文化并存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也相應增多。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為核心內容,面向當代大學生展開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能使其順利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節奏,了解世界的多樣性,進行得體、有效的交際;另一方面,通過介紹跨文化交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其具備現代公民應有的能力與素養。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關理論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英國學者Spencer-Oatey和 Franklin在《跨文化互動:跨文化交際的多學科研究》中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交際者在文化差異背景下進行合理且適宜的語言和非語言互動以及排除后續的心理負擔與交際后果的技能”[1]。傳播能力理論的代表人物B Spitzberg認為:跨文化能力是在特定語境中得體、有效地交際,實現預定目標,獲得滿意結果的能力;跨文化能力在寬泛的意義上是一種印象,即交際雙方所感知的能力,不是個體感知的能力,而是在交際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互認可的能力[2]。

國內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胡文仲教授首次引入了西方的跨文化交際學研究成果,并全面介紹了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歷程。他認為“ 所謂跨文化交際,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生的一切”[3]。陳俊森、樊葳葳、鐘華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是一種雙向交流的能力,不僅包括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還包括對母語文化的顯性認識?!盵4]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

傳播學者Spitzberg和Cupach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劃分為動機、知識和技能,這一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英國學者Michael Byram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關系的視角,提出了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在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美國學者Deardorff建立了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他認為跨文化能力主要由五個要素構成,分別是態度、知識、技能、內部結果、外部結果。個人對態度、知識、技能的獲取能夠導致內部結果(例如移情、適應性和靈活性),內部結果進一步促進“有效、合適的溝通與行為”的外部結果,具體體現為在跨文化環境中進行有效和合適的溝通與行為。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圖表中,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共同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御用能力、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靈活性。學者陳國明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包括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能力,即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靈敏性[5]。

綜合中外學者的研究理論,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目標包括三個方面:(1)對不同文化保持積極理解的態度;(2)增強跨文化接觸的適應力;(3)提升跨文化交際的相關技能。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為了適應多元化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參與國內外跨文化交際活動,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當代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分析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弱,包容并尊重文化差異的能力不足

跨文化交際意識是指個人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接受能力,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前提。目前,許多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不明確、動力不足,多數學生能掌握讀、寫、譯技能,應試能力較強,但不喜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在交際過程中不能正確且積極地回應對方,經常出現語用失誤,對他國文化的包容、接納程度不夠,缺乏主動學習外國文化的意識。

(二)跨文化交際知識少,對跨文化交際的內涵認識不清

跨文化交際知識主要涉及基本理論及常見的交際禮儀。知識儲備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的基礎,跨文化交際知識的積累程度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當前,大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缺乏了解,一些學生甚至主觀地認為只要英語流利,根據自己的常識和習慣即可順暢進行跨文化交際。他們往往忽略了常識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并不具有普遍性。此外,學生對于其他國家的文化知識,諸如歷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社交禮儀等知識的了解也極為有限。

(三)跨文化交際技能差,難以靈活應對復雜的交際環境

跨文化交際技能關系到交際者能否在交際過程中合理回應對方的行為,化解交際中出現的矛盾,使跨文化交際有效進行。當代大學生主動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意愿、交際中的親和力等都有所欠缺,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往往從自身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出發,主觀地看待他國文化,缺乏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及跨文化交際的主動性。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策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然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高校唯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才能順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利用外語原音作品進行教學

外語原音作品有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語境,使學生感受地道的外國文化,學習正確的交際方法,切實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近年來,我國外語教學一改以往過于注重語法和詞匯教學的傾向,開始重視語言交際及文化教學,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但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真實語境。向學生展示、播放外語原音作品,并開展討論交流,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外語原音作品從政治、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反映了一國的大致情況,給學習者提供了真實生動的場景、精準流利的語言,有助于學習者從視、聽、說三個維度認識、理解、尊重和接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然而然地形成跨文化意識。當然,外語原音作品題材豐富、種類繁多,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應根據不同課程建立不同的外語原音作品資料庫,且教師應仔細甄別、選擇適合教學需求的原音作品。

(二)拓展課外跨文化交際活動與實踐

目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模式仍以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其培養效果不盡如人意。開展課外跨文化交際活動與實踐有利于創設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情境,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鼓勵學生廣泛進行課外閱讀,盡可能多地接觸外國文本資料,積累有關外國文化、社會規范等知識。其次,有計劃地組織外語角、外語文化節等活動。角色扮演和任務型活動也是對外語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最后,通過舉辦跨文化專題講座、座談和沙龍活動,幫助學生增強跨文化敏感性,提高外語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及交際技巧。

(三)創造更多跨文化接觸條件

為學生提供更多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機會,這是全方位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低成本、高收益的途徑[6]。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跟留學生、外教、國外訪問學者等接觸交流,鼓勵學生通過社交軟件與外國人溝通交流。學校應給學生提供更多跨文化交際實踐的平臺,例如:在校內舉辦跨國聯誼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開展國際合作辦學,讓學生有機會參加海外夏令營,鼓勵更多學生參與真實的跨文化交流實踐,親身體驗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了解其價值觀、社會規范,在真實的交往中修正自我,學習如何避免尷尬局面和矛盾沖突,妥善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環境不僅能顯著提高學生的交際技能,還能幫助學生積累跨文化知識,增強跨文化意識,養成包容的跨文化態度,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 語

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不同民族、區域和國家的文化差異造成了文化沖擊,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產生了各種影響,可能給雙方交流和溝通造成潛在的障礙,但同時也為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正是文化的多元化,使這個世界充滿了生機、活力與希望。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質是與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既是當今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高水平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同時,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結合不同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進行嘗試和探索。因此,當代大學生應當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努力激發學習興趣,增加跨文化知識的積累,從容應對跨文化交流的挑戰,掌握充足的跨文化交際技能,立足于全球文化交流的視角,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有效應對全球化挑戰。

猜你喜歡
外語跨文化交際
情景交際
交際羊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大山教你學外語
大山教你學外語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交際中,踢好“臨門一腳”
交際失敗的認知語用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