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真”與“務實”
——保羅·克羅爾《孟浩然詩歌》意象英譯管窺

2023-02-20 18:36王玥穎
關鍵詞:克羅孟浩然求真

王玥穎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引言

在唐詩璀璨發展的時期,孟浩然的詩歌與李白、杜甫、王維等人的詩作一樣,備受推崇。因與同時期的李白、王維都是好友,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給予他“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極高評價。王維也于“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一詩中抒發了對好友已故的慨嘆。杜甫則在《解悶十二首》中稱其詩為“清詩句句盡堪傳”。作為開元時期的杰出詩人,“孟浩然的詩歌大致可分為山水田園詩、交往贈答詩和懷思興嘆詩三大類”[1]。

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杰出代表,孟浩然的詩歌自然也吸引了一些海外漢學家的關注和譯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保羅·克羅爾(Paul W.Kroll)(以下簡稱克羅爾)是當今海內外學界對孟浩然詩歌系統性移譯次數最多的譯者。然而,國內關于孟浩然詩歌的海外譯介研究并不普遍,也未對孟詩中的意象進行劃分。且國內尚未有學者從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切入孟浩然詩歌的翻譯研究。鑒于此,本文擬將孟浩然詩歌中的意象劃分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并從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模式中的“求真-務實”連續統評價系統,對克羅爾兩種意象所采取的翻譯策略進行案例分析,以期豐富海外譯者對孟浩然詩歌譯介的學術探討。

一 孟浩然詩歌中的意象劃分

“意象屬于中國古代美學范疇,是中國古典詩詞和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要素之一?!保?]意象是中國詩詞的基石,也是中國詩詞的精髓,意象對中國古詩詞的主題表現及意境營造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3]相較中國學者所理解的“意象”,西方一些學者則認為“意象”是指基于心理學基礎的表象、心象、映象或是基于語言學基礎的喻象、物象、想象及其產物。它是人類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的意識和結果。[4]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精髓,意象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傳達詩人的思想情感,也時常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意象可以簡單劃分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在袁行霈看來,所謂的自然意象,應包含天文意象(如日月、風雪云雨、季節氣候)、地理意象(如山水)、動物意象(如蟲魚鳥獸)以及植物意象(如花草樹木)。[5]學者劉晟認為,歷史、風俗、倫理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性格等由人類活動而構成的人文因素皆可被視作人文意象。[6]在葉維廉看來,“中國詩的原創性貢獻在于殊異的發生生態導致的與自然生命、山水草木、日月星辰和融通的物我天人之間的互陶境界。中國詩的發生生態包括自然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7]。因此,論及中國詩歌的譯介就必須注重研討譯文中詩歌意象的再現程度。孟浩然詩歌中蘊含了極其豐富的自然意象與人文意象,它們互相交織、共同塑造出孟詩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孟詩中的自然意象

朱光潛曾說:“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保?]宗白華認為“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9]。自然意象在孟浩然的詩歌中隨處可見,尤其是在山水詩歌中。這些意象雖自然樸實,卻頗有味道,往往給人一種獨具匠心的意境之美。孟浩然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那清逸淡雅、如山水畫般的自然意象也使其詩文具有有別于其他山水田園詩人的藝術風格。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翠微終南里,雨后宜返照。(《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西山多奇狀,秀出倚前楹。(《游明禪師西山蘭若》)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送杜十四之江南》)

沖天羨鴻鵠,爭食羞雞鶩。(《田園作》)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大堤行寄萬七》)

曲島尋花藥,回潭折芰荷。(《同張明府碧溪贈答》)

“夕陽”“雨”為天文意象,“西山”“水”“春江”則為地理山水意象,“鴻鵠”“雞鶩”為動物意象,而“春草”“花藥”“芰荷”乃為植物意象。從上述例文可以看出,他筆下的自然意象往往能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園畫卷,極具中國古典審美韻味。

(二)孟詩中的人文意象

“詩詞文化意象根植于特定的生活形式之中,承載著特殊的文化經驗和文化信息?!保?0]除自然意象外,人物、典故、玄學義理等構成了孟浩然詩歌中豐富的人文意象。值得一提的是,孟浩然筆下的人物意象,不僅包含神話傳說人物(如鮫人、潁水),還有修行避世之人(如隱士、僧侶、儒士);不僅有文人圣賢(如王羲之、孔子),還有王公貴族(如唐玄宗、晉安王);不僅有達官顯宦(如張九齡、王昌齡),還有親朋好友(如王維、孟浩然父母)??傊?,無論是歷史人物,抑或同代之人,這些人物意象的背后無不映射出孟浩然所身處的廣泛社交圈層,也體現出他對詩中人物引經據典的熟稔程度。

阮籍推名飲,清風滿竹林。(《聽鄭五愔彈琴》)

謝公積憤懣,莊舄空謠吟。(《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

淚沾明月峽,心斷鹡鸰原。(《入峽寄弟》)

慈親向羸老,喜懼在深衷。(《抒懷貽京邑故人》)

法侶欣相逢,清談曉不寐。(《尋香山湛上人》)

仲尼既云歿,余亦浮于海。(《歲暮海上作》)

在上述例文中,“阮籍”“鄭五愔”“謝公”“莊舄”“袁左丞”“賀侍郎”“寄弟”“慈親”“法侶”“湛上人”“仲尼”皆為人物意象;“鹡鸰”“喜懼”則引用典故;“清談”“浮于?!敝傅氖切粤x理??偠灾?,孟浩然詩歌中的人文意象涵蓋了對身世浮沉的慨嘆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獨特的中國古典式人文精神。

二 克羅爾的孟浩然詩歌翻譯與譯者行為批評理論

克羅爾是目前海外譯介孟浩然詩歌次數最多的譯者,他的譯本對孟浩然詩歌翻譯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意義。譯者行為批評“既是譯者研究,也是譯文研究;既是翻譯內研究,也是翻譯外研究;既是過程研究,也是結果研究;既是譯作研究,也是譯作效果研究”[11]63。然而,作為一位多次譯介孟浩然詩歌的海外譯者,他的譯者行為與他在孟詩譯著領域取得的成果一樣,都未受到重視。因此,有必要將克羅爾對孟詩翻譯的成果進行概述,同時,為填補國內關于孟浩然詩歌英譯本中譯者行為研究視角的闕如,也有必要闡述譯者行為視域下“求真-務實”連續統體系與克羅爾譯本之間的關系。

(一)克羅爾與孟浩然詩歌的翻譯

克羅爾,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中文教授,《美國東方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和《唐學報》(T’ang Studies)的主編,是當今北美中古文學研究的三大家之一。多年來,克羅爾一直致力中國中古時期的文學、文化史、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他的期刊論文發表數量多,且譯著宏富,現共計發表80 余篇(部),如2014 年出版的《閱讀中古詩詞:文本,語境與文化》(Reading MedievalChinesePoetry:Text,Context,and Culture)、2018 年出版的《中國唐代批判性解讀》(Critical Readings on Tang China)等。

出于對孟浩然詩歌的熱愛,克羅爾曾多次譯介并出版孟浩然詩歌專著。1974 年出版的《孟浩然絕句》(The Quatrains of Meng Hao-Jan),可謂是他對孟浩然詩歌翻譯的首次嘗試。作為八世紀前半葉最重要的詩人之一,孟浩然雖享有盛名,但在克羅爾看來,他的詩作沒有受到重視,也未在國外得到廣泛傳播。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廣并譯介孟浩然詩歌,讓海外讀者了解并欣賞到他的偉大詩作。鑒于此,1981年由美國傳文出版社(Twayne Publishers)出版的《孟浩然》(Meng Hao-Jan) 是他對孟浩然詩歌進行的第二次系統性翻譯。2021 年,當克羅爾第3 次譯介《孟浩然詩歌》(The Poetry of Meng Haoran)一書時,他提到“多年后,當我再次審校我之前翻譯過的這些詩作時,我發現有必要再度將其全部重新翻譯成書”[12]??肆_爾教授認為,相較于孟浩然的詩人形象而言,他的詩歌作品不僅令人印象深刻,也最令人動容。此外,克羅爾按照詩體格律將孟浩然的詩歌劃分為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來進行翻譯。全書共英譯孟浩然詩歌270 首,是國內外目前英譯孟浩然詩歌數量最多的一部系統性譯著。由此可見,他為孟浩然詩歌的海外譯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求真-務實”連續統評價模式

“求真-務實”連續統評價模式是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當中的核心內容?!啊笳妗侵缸g者為實現務實目標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語言所負載意義真相的行為;‘務實’是指譯者在對原文語言所負載的意義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礎上為滿足務實性需要所采取的態度和方法?!保?1]76-77“鑒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存在,什么樣的‘求真’都難以實現原文和作者意義的全部,甚至因為主觀目標和客觀環境的限制,也并非都希望或都能拿來原文和作者意義的全部,因此就可以設問‘求’了什么‘真’、‘務’了什么‘實’這樣的問題,所以最終決定‘求真’和‘務實’是選擇性的?!保?3]在“求真-務實”譯者行為連續統評價模式內,譯者的身份是譯者,“求真”表現其語言性,指向原文的意義;“務實”表現其社會性,指向讀者和社會的需求,總體是微觀層面的問題?!扒笳妗焙汀皠諏崱?、“語言性”和“社會性”互為關系。[14]然而,無論是在翻譯內,還是在翻譯外,譯者行為會隨著“連續統”的漸變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譯者行為批評視域內,內部研究指的是對文本求真度的研究,應對的是譯文與原文之間的關系,主要關注從文本到文本之間的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外部研究指的是文本之外的務實度的研究,即譯文服務社會的程度,應對的是譯文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關注的是制約譯者行為的政治、歷史、文化、審美、時代、性別、市場、意識形態、讀者群等客觀性因素和目的、意志、心理活動、情緒等主觀性因素。[15]在克羅爾譯著的《孟浩然詩歌》中,他盡力把握自然意象與人文意象在“忠實”與“務實”間的合理度,為兩種不同意象尋求恰當的翻譯策略。下文將基于譯者行為批評理論中的“求真-務實”連續統評價系統,探討克羅爾如何游離于“求真”與“務實”之間,對兩種意象傾向何種翻譯策略。

三 克羅爾譯本中自然意象:“求真”為主,“務實”為輔

克羅爾在孟浩然詩歌翻譯中提到了對意象翻譯的看法。他認為:“如果不是盡可能地保留詩人創作的原有意象,而是翻譯所謂的意象背后的意義,那么這就不是在翻譯詩歌,而是翻譯詩歌的釋義?!保?6]值得一提的是,克羅爾在這里所說的意象,主要是指詩人所創造的自然意象,而非人文意象。意象主義運動創始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nd)認為處理意象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處理、語言精練、韻律自然。因此,在處理自然意象時,克羅爾多青睞平鋪直敘式的直譯。換言之,克羅爾的自然意象翻譯十分忠實于原詩,也力求美學層面上的“求真”,但在面對某些承載人文意義的自然意象時,他也會考慮讀者對原詩的理解程度,在翻譯時適當添加腳注,采取輔之以“務實”的翻譯策略。簡言之,克羅爾對孟詩中自然意象的翻譯主張為“求真”為主、“務實”為輔。

(一)山水田園意象的翻譯:準確傳達意境之美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歌離不開對地理、天文等意象的描寫。這些意象往往讓他的詩歌頗具清靜、韻高的特色。這種清靜、韻高的風格源于他對這兩種意象色彩的選用、明暗遠近的把握以及動靜結合的處理。因此,克羅爾在翻譯山水意象時,也十分忠實于原詩清靜、韻高的特點,通過直譯,把握原詩意象中的神韻,以達到“求真”的目的,力求讓這兩種意象能夠再現原詩的意境之美。

例1: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嶼出。(《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

譯文:Running on and on,the clear river’s water;

When the water ebbs,a sandy isle emerges.

例1 中,原詩“清”“綠”兩個色彩詞,給全詩奠定了清淡的色彩基調。該詩中,“落”“出”兩個詞則讓本詩中的意象形成一種動態的畫面,宛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在克羅爾的譯文中,他將江水直譯為“river’s water”,還運用形容詞“clear”這個色彩形容詞描繪出了江水的清澈。同時,他還運用了動詞,描繪出這些景象的動態美。而“ebbs”和“emerges”兩個動詞則把江水退潮和沙嶼出現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癛unning on and on”則是動詞ing 形式作狀語,用來修飾江水悠悠流動的狀態,使得譯文再現了原詩的風貌和藝術魅力。

例2:朝游訪名山,山遠在空翠。(《尋香山湛上人》)

譯文:At morning out I rambled in search of a mountain of renown,

A mountain distant,resting in the halcyon-blue of the void.

例2 中,此處的山為香山,位于湖北省的京山北??肆_爾在譯文中用“distant”這一距離詞和“halcyon-blue ”這一色彩詞將香山的天際高遠、空蒙翠色直譯出來,準確地把握了原詩中對該山遠近明暗的描寫。而“resting”一詞生動而又傳神地譯出了香山的靜態美,展現出香山那種獨立于山谷的靜謐感。

孟浩然詩歌中有大量的天文意象,如“夕陽”“夏日”“秋月”“風雨”“秋風”“日落”等季節和時節意象。這些意象在渲染意境、塑造詩人內心情感方面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對山水意象的補充。因此,克羅爾在翻譯這些意象時也遵循原詩意象塑造所表達的感情基調,意在準確再現原詩的畫面感。在“窈窕夕陽佳,豐茸春色好(《襄陽公宅飲》)”一詩中,克羅爾將其譯為“Calm and charming,the evening sunlight lovely;Prodigal and replete,spring time’s guise pleasing”這首詩中,他準確直譯出“夕陽”和“春色”這兩個意象詞,還運用形容詞作狀語的用法,即“calm and charming/prodigal and replete”,使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該用法不僅將夕陽的“窈窕”與春色的“豐茸”生動而又形象地表現出來,勾勒出夕陽無限好和春光無限美的畫面,還略帶原詩的幾分韻高之感。所謂韻高,指的是韻律高雅,脫俗無欲。而克羅爾正是抓住了孟浩然詩歌意象中的神韻,從而使譯文達到一種神似原詩的“求真”之趣。

(二)動物植物意象的翻譯:增加留白空間,體悟詩人內心情感

植物、動物意象也是孟浩然詩歌中的兩大自然意象。孟浩然對這兩類自然意象的描寫,或是借物抒情,或是借物喻人,抑或是借物喻理。然而,孟詩中少數這類意象背后還隱含一定的人文意義??肆_爾在翻譯這兩類意象時,遵循的是兩種翻譯方法,即直譯和直譯加注,其目的是增加譯文的留白空間,讓目標語讀者去體悟詩人內心的情感。這兩種翻譯方法不僅實現了對原文動植物意象的“求真”,也考慮到譯目標語讀者的理解能力,對部分意象進行了適當的釋義,從而在意象的求真性與務實性之間實現了較高程度的統一。然而,這種“留白”式的翻譯表達效果并非在任何時候都能讓目標語讀者揣測出詩人的內心情感,而是需要根據具體的詩文進行具體的譯文分析。

例3:孤煙村際起,歸雁天邊去。積雪覆平皋,饑鷹捉寒兔。(《南歸阻雪》)

譯文:A lone puff of cook-smoke rises at the edge of a village,

As homebound wildgeese move on at the brink of the sky.

Gifts of snow cover the level embankment,

Where hungering goshawks snatch up wintry hares.

例3 中的兩句詩是詩人在黃昏時茫茫雪原所見之景?!皻w雁”“饑鷹”“寒兔”這些動物意象展示出一片荒涼之景,也預示出詩人此時懷才不遇的處境。譯者在處理這些動物意象時,采用形容詞加名詞的方式將其直譯,保證了意象的“求真”,即“ home

bound wildgeese”“hungering goshawks”“wintry hares”。而譯者也將“孤煙”中的“孤”字譯為“lone”,不僅烘托出原詩荒涼的氛圍感,這也讓目標語讀者透過“lone”揣測到詩人看到這些意象時所產生的孤獨之感。這種將動物意象直譯的“留白式”翻譯方法給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例4: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留別王維》)

譯文:On the verge of leaving to search out fragrant grasses,I’m loath to turn away from a dear friend.

在《留別王維》一詩中,“芳草”一詞,源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肆_爾將“芳草”這一植物意象直譯為“fragrant grasses”,同時又給出了釋義“Fragrant grasses(or plants)stand for the pure virtue one would like for oneslef”。如此一來,他雖將“芳草”所隱喻的美德和節操體現出來,保留了“芳草”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義,但并未從跨文化交際角度表達出孟浩然的歸隱之思。換句話說,該意象的翻譯既有“求真”的一面,也具有一定的“務實”性。因此,這種“半留白”式的翻譯對欠缺中國文化背景的西方讀者來說,很難尋覓出譯文背后所隱喻的詩人心境。

綜上,克羅爾在翻譯山水田園意象時,盡可能使這些意象準確傳達意境之美,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詩意象所展現的清靜、韻高之特色。同時,也展現出他力求語言上的“求真”,即忠實于原詩中的意象,其目的是盡量給目標語讀者增加意象的留白空間,讓讀者主動感悟詩人內心的情感境界。然而,對于不得已要對一些自然意象做出釋義時,他也會適當地添加腳注進行意義的補償,尤見他對動植物意象的翻譯,如“桃花源”“鴻鵠”等。這樣的翻譯處理,是為了便于讀者了解其背后的隱喻。

四 克羅爾譯本中人文意象:“務實”為主,“求真”為輔

克羅爾在翻譯孟詩中的人文意象時,除少數意象進行直譯外,絕大多數人文意象都添加了腳注?!胺g活動產生于社會和文化的背景之下,翻譯行為和翻譯主題也因此有了語言和社會的雙重特性?!保?7]為實現歷史文化信息的完整傳達,克羅爾在譯稿中也采用多種形式的副文本對原文內容進行了深度翻譯,如添加序言、腳注、參考文獻、縮略語表以及附加說明。在其所著《孟浩然詩歌》的序言部分,克羅爾提出他在這一版本上所遵循的翻譯慣例:(1)對每首詩歌的譯作添加了腳注,以便讀者能夠了解原詩中所包含的歷史與文學典故;(2)在譯文和原文本中,個別詩歌的韻律變化總是通過詩節的斷句來表示;(3)在漢語音譯中,孟浩然使用的梵語詞,并非翻譯成與漢語語義相近的對等詞,在這里被保留為梵語轉錄;(4)本書后面有一部分附加說明以及參考書目。而他所提出的翻譯標準也符合他在翻譯人文意象時所追求的“務實”為主的翻譯原則,尤其是他對人物意象、玄學義理意象和典故意象的翻譯,都離不開副文本信息的補充。簡言之,克羅爾譯本中對人文意象的處理原則是“務實”為主、“求真”為輔。

(一)人物意象的翻譯:揭示詩人社交圈層,展現人物歷史背景

“據不完全統計,存在于孟浩然詩集中的各類人物,共250 人左右。這些人按其身份大體上可分為官員(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知識分子文人)、隱逸、僧道、農夫等?!保?8]而這些人物意象也常出現在孟浩然送別詩歌中的標題上,如《白云先生王迥見訪》《高陽池送朱二》《西山尋辛諤》等??梢?,孟浩然詩歌中的人物意象之豐富,人物身份之繁雜,即使精通雙語的譯者,在翻譯文化意象時也感到困難重重,在很多情況下只能選擇不譯。因此,克羅爾在翻譯一些沒有姓名的人物意象時,有時為了語言性的“求真”,將這些人物進行直譯或音譯,如“故人”譯為“old friends”,“流人”譯為“Someone in Penal Exile”,“山僧”譯為“The mountain monks”,等。有些時候,又因考慮到不同人物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便根據人物的姓名、身份、職業等,對這些人物意象加以腳注方便讀者理解,這體現出了譯者社會性的“務實”。

在翻譯官員、知識分子文人時,克羅爾通常運用“音譯加腳注”的方式,以便西方讀者了解孟浩然所接觸的社交圈層。如“王維”譯為Wang Wei(701—761,already a famous poet when Meng Haoran knew him,although a dozen yeras Meng’s junior.),“王昌齡”譯為Wang Changling(690—756,jinshi 727,whom Meng Haoran had met at the capital and who visited Meng in Xiangyang at least twice.)。當然,有些人物因體現出官職,需要將姓氏英譯,再將官職直譯出來,并輔以腳注,如“張丞相”譯為Chief Minister Zhang(Written while in service under Zhang Jiuling,then governor general of Jingzhou,on his tour of the region in winter 737/spring 738.),“張明府”譯為Magistrate Zhang(Meng’s old friend Zhang Zirong)等,“蕭少府”譯為District Constable Xiao(Xiao’s title as given is literally“Junior Administrator,”an alternative designation for a district constable.)。

在翻譯修行避世之人時,克羅爾常將這類人物的身份直譯出來,有些還輔以腳注,以便目標語讀者更好地區分此類人物的宗教信仰。如“辨玉法師”譯為the Dharma Master,“道士云公”譯為the Daoist Adept,Lordship Yun,“惠上人”譯為Eminence Hui(The monk Hui is a disciple of the Buddha,literally a“neophyte”.),“遠公”譯為Lord Yuan(the monk Huiyuan 惠遠,334—416,who founded the Donglin 東林monastery on Mount Lu,which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ites of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在翻譯歷史與傳說人物時,則按照“音譯加腳注”或是“意譯加腳注”的方式,以便西方讀者對此類人物的歷史傳說背景有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如將“阮籍”音譯為Ruanji(Ruanji,210—263,was one of the“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famous for his heavy drinking and unconventional behavior,his poetry,and his zither-playing.),“王宣”音譯為Wang Can(The poet Wang Can 王粲,177—217,here called Wang Xuan,an abbreviated form of his byname Zixuan子宣,once lived briefly in Xiangyang and shared a well with his neighbor.),“ 鮫人”意譯為Shark People(“Shark people”were said to live undersea,in coastal waters;their tears were pearls and they wove a special pongee.)。

(二)玄學義理意象的翻譯:不同教義及其哲學觀的體現

在《論儒、釋、道三教在孟浩然詩歌思想中的圓融統一》一文中,學者時花蘭認為孟浩然隱逸心態的形成離不開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熏陶、盛唐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以及魏晉玄學風尚的推崇。[19]王輝斌則認為“若僅從對佛教詩的大力創作而言,孟浩然是可稱上盛唐詩人中涉足這一‘文學領域’的第一人”[20]。由此可見,孟浩然詩歌中融入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這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玄學義理??肆_爾因譯者身份的緣故,其囿于西方教義的理念,難免對中國宗教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恰是這種理解偏差,促使其翻譯出來的玄學意象更加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理解與審美。

在處理這些玄學意象時,時而音譯,時而意譯,都少不了腳注的添加。

例5:儒道雖異門,云林頗同調?!额}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譯文:Although Ru and Dao are disparate gateways,Clouds and grove are rather a shared mode.

例5 中,“儒道雖異門,云林頗同調”指的是儒家與佛家,在人生態度上雖有入世、出世之分,但在喜愛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充分領略云林之趣方面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該詩中的“儒”代表儒家,而“道”代表佛教,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道教??肆_爾將二者音譯為“Ru”和“Dao”,其目的是“求真”,即保持譯文閱讀的通體流暢。接著,他又給出釋義“That is,Confucianism and the Buddhist‘way’”。然而,在該詩中,如果他不表明此處的“Dao”為佛教,那么對于很多西方讀者來說,都會誤將其視作道教,這樣就容易產生歧義。因此,此處的腳注十分必要,體現出了譯者的“務實”。

例6:幼聞無生理,常欲觀此身。(《還山貽湛禪師》)

譯文:From youth I have heard of the doctrine of nonproducation,

And always have wished for direct insight of this very body.

克羅爾將例6 中的“無生理”意譯為“the doctrine of nonproducation”,并給出解釋“The concept of birthlessness or nonproduction (anutpada) defines all phenomena ultimately. Direct insight or intuition(vipasyana)into the true condition of phenomena is a feature of the highest mental contemplation;contemplation of the physical body reveals its basic uncleanness”。在牛津字典中,“doctrine”一詞的解釋為“a belief or set of beliefs held and taught by a Church,a political party,etc”,而該詞有幾分西方宗教的意味。然而,該詞的選擇并不影響西方讀者對“無生理”一詞的理解。此外,通過腳注,可以看出克羅爾對佛教中的梵語詞有一定的理解,并有較強的多語轉換能力。這讓西方讀者對“無生理”一詞背后所蘊含的佛教哲學觀有了一層更為深刻的理解。

(三)典故意象的翻譯:借古喻今

還用譯詩詞語的轉換策略翻譯詩歌中古舊的名物,也可以用于翻譯古詩中的文化意象和典故等。由于社會和自然原因,文學的翻譯難點就在于文化差異和歷史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由于詞匯層面語義的易變性和不同語言之間語言系統和社會文化的差異,在源語和目的語之間進行轉換時源語目的語語義不對等發生的概率自然會很高。[21]孟浩然詩歌中的典故意象包含神話傳說、文學歷史等典故。因此,這些典故意象的翻譯離不開譯詩詞語的轉換策略,故在翻譯漢語古詩時,需要將這些具有文化負載詞性質的典故翻譯得更為簡潔流暢、通俗易懂,這樣才能使目標語讀者更容易理解。

例7: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譯文:Unexpectedly I was met with a blue bird messenger,

Inviting me to the dwelling of Master Red Pine.

提譯法是指用具體詞翻譯概括詞,即用下位詞翻譯上位詞。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名?!读邢蓚鳌分^:“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保?2]《漢書·張良傳》:“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游耳?!保?3]克羅爾在此運用“提譯+釋義”的翻譯方法,將赤松譯為“Master Red Pine”,把赤松具體化為一個修行者——如今的梅道士,并給出解釋“Master Red Pine was a transcendent known from early times,here symbolizing the adept Mei”。

例8: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臨洞庭》)

譯文:Vainly I observe those who are dangling their lines,

To no purpose have feelings of envying the catch.

“羨魚情”化用《淮南子·說林訓》中“臨河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傲w魚情”喻從政的愿望,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使詩人的愿望得以實現,活靈活現地表達了詩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難以啟齒的復雜心理??傊?,詩人那種有志難酬、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言之情溢于言表??肆_爾對此運用了“替換法+釋義”的方法。替換法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使用其他詞匯替換原文中目的語讀者不易理解的古舊詞語或典故,以最大限度地還原原文的表達效果,縮小翻譯中的文化差異,使目的語讀者更能體會其中的含義。[21]75這里的“魚情”暗指被捕獲的魚象征官職。他將“魚情”替譯為“catch”,并給出釋義“An old saying had it that to watch a fisherman and envy his catch was not as good as going home and braiding a net with which to catch them yourself. The fish to be caught are a metaphor for official position”。目的是讓目標語讀者能夠對原詩中的典故能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由此可見,孟浩然詩歌中的人文意象,更多的則是展現出本國獨有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因此,大多數人文意象需要在直譯、意譯、音譯、提譯等基礎之上增加腳注,以便目標語讀者能夠理解兩種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從而加深對原詩中人文意象的理解??梢哉f,克羅爾既考慮到了譯者自身因素,即譯者行為受到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制約,又兼顧到了目標語讀者因素,即讀者對譯本的接受度情況。這使得他在翻譯人文意象時更加注重譯文的“務實”性。

結語

在譯者行為批評理論中,出于譯者內和譯者外的因素,克羅爾在翻譯《孟浩然詩歌》時,不僅遵循了以語言性“求真”為主導的自然意象翻譯,也兼顧以社會性“務實”為主導的人文意象翻譯;不僅關注到正文本翻譯中語言性的“求真”,還考慮到副文本翻譯中社會性的“務實”。然而,從譯本的整體性而言,克羅爾的《孟浩然詩歌》中的“求真”與“務實”尚存在一些可商榷之處。因此,“求真-務實”連續統體系與孟詩譯本的研究范圍有待進一步研究。不過,將該理論運用到孟詩意象翻譯的研究,有助于豐富孟詩中人文意象與自然意象的研究視野,以期為今后中國詩歌意象翻譯的劃分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猜你喜歡
克羅孟浩然求真
春曉
舟中曉望
遲到大王
張錦繡
梧桐樹的回憶
春曉
克羅歷險記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內容分析及其對老年合唱教學的啟示
大醫求真 惠民求實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