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診斷學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

2023-02-21 02:21盧舜飛胡曉霞藍雪芬
中國醫藥科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醫風診斷學以學生為中心

盧舜飛 胡曉霞 藍雪芬

麗水學院醫學院診斷學教研室,浙江麗水 323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高等教育的高效融合,全國各高校廣泛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1-5]。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強調了“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性[7]。麗水學院醫學院(我院)從2008年開始,在診斷學教學中實行混合式教學法,2020年探索線上翻轉課堂教學及課程思政實踐,經過十多年教學改革探索實踐與創新發展,本課程開展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診斷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較傳統教學方法有其獨特的優勢。

1 混合式模式教學下診斷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目前,國內大多數醫學院校診斷學課程本科教學以傳統理論大班授課結合小班實驗實習為主的教學方式[8-11]。隨著醫學生的擴招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加上受新冠疫情影響,后疫情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得到飛速發展,成為目前醫學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12-15]。立德樹人、持續創新提高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是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關鍵,是加快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石[16-17]。長久以來,醫學院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思政課程作為主要渠道,忽視了專業課程對醫學生思想教育與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引領作用[18-21]。因此,迫切需要在醫學課程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診斷學是從基礎醫學過渡到臨床醫學各學科的重要橋梁課程[22-23]。是醫學生首次邁進臨床并直接面對患者的第一步,正是開展課程思政、培養良好醫德醫風的關鍵時機。因此,我們在混合式教學改革基礎上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提高醫患溝通和人文關懷能力等,致力培養愛黨愛國、醫術精湛、品德高尚的醫學人才[24]。

2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教學過程設計

深度挖掘診斷學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充分利用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結合釘釘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下面以診斷學為例,簡述教學過程設計及內容。

2.1 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理念與思路

課程設計以知識探究、能力建設、情感培養“三位一體”的教書育人理念為指導。培養學生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成為具有良好的醫學職業道德、愛崗敬業、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卓越好醫生[25]。在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將醫德醫風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線上開設思政專題微視頻、教學案例、話題討論等,線下采用小組匯報、情景模擬、病例討論等課堂翻轉學習。通過實踐訓練、臨床見習、課外實踐等多途徑滲透思政元素,讓學生在虛擬及現實的臨床情境中體驗醫患關系。教學設計線路見圖1。

圖1 《診斷學》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線路圖

2.2 混合式課程思政育人元素設計

結合混合式教學模式和課程思政教育特點,制作思政微視頻,以學生為中心重新設計課程標準、教案、教學內容、教學案例、教學方式及評價方法等,在教學各環節潤物無聲地將思政元素滲透進去。例如,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優秀醫生前輩及身邊醫生事跡,增強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培養醫者仁心的高尚品質。在緒論部分,通過與附屬醫院抗疫一線醫生和援疆優秀醫生視頻面對面交流方式,由醫生親口敘述先進事跡和平凡而偉大的工作。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精神。在問診模塊,設計由醫生、患者及家屬組成的思政案例,通過情景模擬問診讓學生沉浸體會醫德醫風。其次,通過觀看正反醫患溝通案例的問診情景劇微視頻,比較醫生在對待患者的態度、溝通語言等不同點,引導學生討論改善醫患關系的方法。在體格檢查模塊,當醫生遇到需要檢查患者隱私部位時,通過思政微視頻導入體檢注意事項、保護患者隱私等人文關懷討論。在實驗室及輔助檢查模塊,通過臨床案例引導討論醫學職業道德教育。例如當遇到患者家庭貧困與昂貴的醫療費用矛盾時,要根據循證醫學結果綜合考慮患者經濟狀況,選擇最適合、最經濟的檢查項目,避免開“大處方”。

2.3 混合式課程思政課前學習教學設計

課前設計融入思政元素的學習任務清單,提前一周在平臺及小組釘釘群發布任務。每個學生課前觀看線上微視頻等任務點后闖關完成單元作業,以小組團隊方式完成病例討論、小組匯報等任務,參加論壇區關于醫德醫風相關話題的討論。如觀看《中國好醫生》系列紀錄片,開展“如何成為一名品德高尚的好醫生”討論。學生可在論壇表達觀點,也可在課堂中進行分組匯報。教師通過分析線上學習數據并及時回復論壇討論,可以較好地掌握學生預習情況及對醫德醫風理解程度等。

2.4 混合式課程思政課中學習教學設計

課中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小組學習匯報、臨床情景模擬、案例教學法等方式組織教學。教師課中引導學生參與病例分析、醫患溝通和人文關懷等討論,最后再答疑、總結知識點及凝練升華思政元素。此外,學生通過參加臨床實踐、社會實踐等學習場景,進一步沉浸和體驗醫患關系及強化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中采用即時線上答題、測試等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通過各項激勵措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互動,將課堂參與積分情況作為過程化考核的評分依據。

小組匯報可采取單人或多人匯報模式。例如肺部體格檢查,由小組一位成員PPT解說,另外兩位成員同步模擬體格檢查;在臨床案例情景模擬中,小組三位成員分別模擬醫生、患者及家屬,第四位成員匯報病情。在問診情景模擬中,由兩組學生分別模擬良好的及不良的醫患溝通情景,其他組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后討論問診中的醫德問題。

2.5 混合式課程思政課后學習教學設計

課后學生做好學習總結,各小組共享學習成果及經驗,在線上平臺繼續延伸專業知識及思政內容討論。完成線上課后章節作業、線下實踐訓練、拓展學習等。學生可以及時查看作業的正誤情況并查看難點問題的作業解析。教師及時查看線上作業統計分析,對部分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開展集體答疑,改善以往傳統授課教學中課程作業的批改及答疑延后的現象。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同步做好教學反思及學情分析,并定時導出線上成績向學生公布,采用適當的鼓勵及激勵措施,督促全體學生跟上學習進度,針對部分特殊學生開展個性化輔導。

3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評價貫穿于課程教學全程,教師通過對學生言行舉止的觀察、課程結束時的問卷調查和學習的心得體會,以及醫德醫風考核評價得分情況等,綜合評價混合式思政教育教學效果。

3.1 考核評價方式

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評價方式,注重評價反饋的及時性,強調線上線下各環節的評價,并通過組間互評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課程首次制訂問診及體格檢查的醫德醫風評價標準,把思政元素評價納入問診及體格檢查考核評價體系中。該模式較以往更加關注學生醫德醫風的培養,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同時,全程滲透課程思政考核評價要點。具體的課程考核方式見表1。

表1 《診斷學》課程過程性評價構成

3.2 教學效果評估

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心得體會、督導評價等來評估課程教學滿意度及效果。課程結束時利用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問卷工具對我校臨床醫學本科專業19級學生開展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4份,回收124份(有效回收率100%),問卷總體信度檢驗Cronbach’s α系數為0.881。結果顯示,全體學生對診斷學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方式表示滿意,認為在教學中需融入醫德醫風教育。大部分學生在課程中感悟到醫學職業道德、醫者仁心精神及醫患溝通等思政教育內容,價值觀受到積極的引導。認為混合式教學方式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團隊合作學習能力等。見表2、圖2~3。

表2 《診斷學》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問卷(n=124)

圖2 學生在《診斷學》課程中感悟到的思政內容(n=124)

圖3 《診斷學》混合式教學對學生能力影響(n=124)

4 結語

實施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醫學教學的大膽創新嘗試,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式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以能力培養結合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為主。教學全程滲透“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26],多場景、多途徑強化學生醫患溝通、人文關懷等醫德醫風培養,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學習及批判性思維等醫生的核心能力,真正實現了知識、能力、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書育人理念。

猜你喜歡
醫風診斷學以學生為中心
通過醫德醫風智慧考評體系建設正向激勵醫務人員行為導向
縣級醫院醫德醫風檔案管理工作研究
“以學生為中心”食品衛生與安全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辨析判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標準應是教學質量
“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下的大學圖書館建設
淺談促進現代藏醫藥發展的醫德醫風問題
加強護理人員醫德醫風建設的途徑與策略
記憶法在診斷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現代網絡通訊工具的中醫診斷學教學實踐與探索
診斷學教學中融入醫患溝通技能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