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視頻應用中的公民名譽權保護研究

2023-02-23 19:53劉鳳芹趙鳳君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丑化名譽權人格權

劉鳳芹 趙鳳君

(菏澤學院 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菏澤 274015)

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突破十億,占網民整體的94.8%,顯而易見短視頻已然成為網民日益依賴的社交和娛樂方式[1]。短視頻用戶的激增使短視頻內容制作者蜂擁而至,爆發式增長的短視頻泥沙俱下,侵犯公民名譽權現象也頻頻出現,甚至形成網絡暴力,導致自殺悲劇,尤其是那些曝光負面信息或者存在爭議內容的短視頻,侵權現象更為突出。短視頻平臺不是法外之地,不應成為“潘多拉魔盒”,因此短視頻應用中的公民名譽權保護問題就成為民法典實施和中國法治建設中亟須解決的重要命題。

一、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的表現

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的類型主要有兩種,一是短視頻內容本身侵犯公民名譽權,二是短視頻評論侵犯公民名譽權,主要表現是誹謗、辱罵和丑化。

(一)誹謗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和習慣上,誹謗往往特指故意捏造和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2],因此誹謗即造謠、傳謠。誹謗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有向他人故意傳播的行為;二是傳播的內容屬于虛假;三是使他人的名譽受到不公正毀損”[3]。誹謗可導致公民的社會評價降低或貶損,是侵犯公民名譽權的重要方式。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誹謗是短視頻應用中常見的侵犯公民名譽權現象。

1.短視頻誹謗構成要件。短視頻應用中的誹謗現象是指所發布的短視頻或短視頻評論內容嚴重失實或基本內容失實以至于損害他人名譽。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短視頻內容或短視頻評論中公開發表了文字、圖畫、音頻和視頻;二是發表的內容嚴重失實或基本內容失實;三是對他人的名譽造成損害,導致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或貶損。例如2017年杭州保姆縱火案引發全國關注,受害者家屬林某斌因老婆以及三個孩子在火災中身亡而備受關注和同情。2021年林某斌發文宣布自己誕下一女,引發輿論反轉,抖音和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不斷出現和傳播質疑林某斌的聲音。山東網民黃某某制造了“林某斌和縱火的保姆莫某某有曖昧關系”“保姆和林某斌的現任妻子是親戚”“林某斌曾為老婆孩子購買受益人為本人的大額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謠言,這些謠言在短視頻平臺被廣泛傳播,林某斌及其家人被罵上了熱搜,導致他們的社會評價被貶損,生活和工作受到極大影響,網民黃某某的行為就屬于典型的誹謗行為,涉嫌侵犯林某斌及其現任妻子的名譽權。

2.短視頻誹謗發生原因。虛擬性的網絡交往方式為誹謗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網民的匿名性更加劇了誹謗的泛濫,尤其是作為網民主要社交和娛樂方式的短視頻,誹謗現象更是層出不窮。短視頻誹謗發生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網民因為現實中的個人恩怨而對特定人進行造謠誹謗;二是網民為了吸引流量或有償引流、控評而制造和傳播謠言。上述杭州保姆縱火案后續謠言事件中,網民黃某某和林某斌及其家人并無過節,之所以造謠誹謗,僅僅是因為流量,而且在杭州保姆縱火案杭州聯合調查組聲明黃某某發布內容均為謠言的前提下,仍有很多短視頻用戶為了吸引流量不斷散播這些謠言,明知是謠言依舊傳播謠言,同樣涉嫌侵犯他人名譽權。

3.短視頻誹謗產生的后果?;ヂ摼W法治過程中,打擊網絡誹謗之所以成為重要一環,是因為短視頻的普及和使用范圍之廣會使短視頻誹謗比普通網絡誹謗造成的后果更為惡劣,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出現網絡暴力現象,因此短視頻誹謗者不僅會違反民法典、侵犯公民的名譽權,受到行政處罰,如果情節特別嚴重,還會構成誹謗罪,受到刑事處罰。

(二)辱罵

辱罵就是公開用污穢、粗鄙、下流的言辭罵人,這種貶損他人人格、尊嚴的行為也是短視頻中常見的侵犯公民名譽權方式。既有網民在視頻內容中直接辱罵特定對象,也有網民在短視頻評論中辱罵視頻內容中的相關人。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頻發,網絡暴力中常見的攻擊方法就是辱罵,江歌案可謂是典型案例,由于劉某曦在江歌的被殺害事件中“具有明顯過錯”,而且在事后又“發表刺激性言論,進一步傷害了江秋蓮(江歌母親)的情感”[4],導致眾多網民產生不滿和憤怒情緒,因此不論是案件審理之中還是案件判決之后,網友們對劉某曦的辱罵一直延綿不絕,甚至專門組成罵戰小組在評論區辱罵劉某曦。因為江秋蓮有抖音賬號,因此這種攻擊、辱罵也在抖音里上演。此外由于觀點和立場不同,抖音作品和評論里辱罵江秋蓮的也大有人在,而參與評價此事的公眾人物李玫瑾教授、作家陳嵐等也不斷被辱罵、攻擊。國家網信辦“清朗”專項行動啟動以后,短視頻平臺加大了對短視頻內容的審核,故大部分存在明顯辱罵內容的短視頻或直播會被攔截或舉報,而短視頻評論因其內容的隱匿性、數量的海量性和更新的快速性不容易被監管和攔截,因此短視頻辱罵現象主要存在于短視頻評論中。

(三)丑化

丑化是故意將人弄成丑的或說成丑的使他人的形象變得可憎、可惡、可恨,以抹黑他人形象,一定程度上也會降低他人關于自身品德、聲望、才能等方面的社會評價。短視頻常見的丑化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文字描述丑化方式。這種丑化方式主要存在于短視頻評論當中,對有關當事人進行諸如“就他這智商,長這么大太不容易了”“太會裝了”“長成這樣,她老公不得天天做噩夢!”等的負面評價。例如知名主持人涂磊最近被污蔑強奸某女子,其發視頻否認,并第一時間去派出所報案,強調會一查到底,這種正常處理方式卻被評論區的網友質疑為“炒作”,“炒作”一詞在這種語境下就具有丑化涂磊形象的效果,因為是在對網民公開的評論區發表的,一定程度上會誤導公眾對涂磊的社會評價。

2.圖畫丑化的方式。這種丑化方式一般是通過PS和截圖他人形象惡劣的瞬間來丑化人。例如有的網民把自己討厭的某個人的臉PS在狗頭上以發泄內心的憤恨,具有明顯的侮辱性質,是典型的圖畫丑化。有的網民截圖他人在憤怒、情緒崩潰等猙獰面目時的瞬間或者截圖他人摳鼻孔、摳腳丫、翻白眼等形象不佳的瞬間并在短視頻平臺公開發表,一定程度上也會降低圖片中人的社會評價,侵犯其名譽權。

3.視頻丑化的方式。視頻丑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一是抓拍特定情形下某人形象糟糕的時刻,例如某人因被人欺辱或激怒而面目猙獰爆粗口的失態時刻,使不了解真相的人誤解他,從而導致他的社會評價降低;二是通過特效來丑化人,例如抖音里面比較火的母雞下蛋、雞蛋瞬間變成人臉的特效也是典型的視頻丑化方式;三是抖音和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中最近經常出現的一類視頻:拍客故意找一些路邊賣菜的老人借錢,有些老人會不耐煩拒絕,有的老人則大方借錢給拍客,對于借錢的老人,拍客會在鏡頭前表示感謝,不僅買下老人全部的菜,還會買衣物、買肉送給老人,網民們看完以后會感嘆老人好人有好報,殊不知那些沒有借錢的老人已經被網民們打上“不善良”的標簽,使老人們的社會評價在對比當中被降低和貶損,這類視頻如果沒有給老人打馬賽克,不僅涉嫌侵犯老人的名譽權,也涉嫌侵犯老人的肖像權。

二、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造成的負面影響

短視頻應用之廣決定了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傳播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廣、造成的后果更嚴重,嚴重阻礙中國法治化進程。

(一)造成網絡環境的無序,影響中國法治建設進程

1982年美國社會科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及犯罪學家喬治·凱林提出的破窗理論(brokenwindowstheory)[5]表明,如果某一個失范行為得不到及時懲戒會引發更多的社會失范行為,從而造成失范現象的蔓延和加劇,最終導致社會環境的無序。在短視頻平臺制造、傳播謠言或者侮辱他人都是違法行為,這些違法行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和懲治,不僅會影響網民形成正確的法治觀,也會加劇網民對侵權現象的麻木感、寬容度與放縱行為,從而滋生更多的侵權行為,致使短視頻空間戾氣橫行,導致網絡環境的惡劣化和網絡文明的退化,嚴重影響中國網絡法治建設,阻礙中國法治建設進程。

(二)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影響民法典順利實施

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認為“對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尊嚴”。公民的名譽權是公民重要的人格權,關乎人的尊嚴,名譽權受到侵犯,不僅導致受害人精神痛苦,嚴重的還會導致受害人抑郁甚至自殺,有的還會造成受害人“社會性死亡”,嚴重影響社會公眾的安全感。當下短視頻中侵犯公民名譽權現象泛濫,這種現象往往伴隨著網絡暴力,而網絡暴力事件的參與者通常會形成一個群組,他們持有一致的觀點,并肆意地對事件當事人展開群體性攻擊,給當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響[6],因為短視頻的誹謗、侮辱案件聚量性、持續化所產生的聚眾效應、溢出效應和網暴效應,使得誹謗、侮辱的傳播范圍、參與范圍幾何式倍增,導致短視頻誹謗、侮辱行為較之傳統誹謗、侮辱行為危害性更大[7],會嚴重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例如劉學州被網曝致死案件,15歲的劉學州經歷了被父母拋棄、養父母身亡、寄人籬下、在學校被欺負、第二次被父母拋棄時他都能勇敢面對生活,但面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謠言、辱罵和攻擊時他情緒崩潰,最終不堪網絡暴力選擇了自殺。此外上海女子求助外賣小哥為聽障父親送菜遭網曝案也是典型案例,原本生活平靜的上海女子僅僅因為感謝外賣小哥騎行27公里為聽障父親送菜而打賞200元話費被網暴,最終無法忍受網民們的辱罵和“虛偽”“摳門”“精明”“欺負老實人”的指責和丑化,也選擇了自殺,本是彰顯人與人之間溫情的正能量事件因網絡暴力最終演變為悲劇,一個家庭因此陷入痛苦的深淵。

2021年我國迎來了民法典時代,民法典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全黨要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以更好保障人民權益[8]。人格權是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人格權的重視,凸顯了民法典對人格權以及人格尊嚴的保護屬性,因此對公民的人格權保護問題成為民法典順利實施的關鍵問題,作為人格權重要組成部分的名譽權保護問題自然也成為民法典順利實施的重要問題。數字時代,如何有效治理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亂象是切實推動民法典順利實施的重要一步。

三、短視頻的公民名譽權保護實踐路徑的創新

民法典正式實施已有兩年多,但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的現象仍屢禁不止,暴露出民法典實施在具體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要使公民名譽權在短視頻領域得到更周密更全面的保護,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短視頻的公民名譽權保護路徑,重點強化“1墻4力”。

(一)建好制度“防火墻”,填補法律空白

盡管我國在數字領域和人格權相關領域的立法數量較多,但就數字人格權尤其是短視頻領域名譽權的法律規定還極其有限且存在適用的模糊點,已有的法律文件對于規制數字侵犯人格權行為的可操作性較差,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違法行為的發生。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現象要想得到有效遏制,必須讓規矩立起來,讓法律硬起來。首先應該出臺專門的數字人格權法律制度(或者在民法典人格權編增加對應的數字人格權內容),明確數字侵犯公民人格權的概念、性質、行為特征,并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進行細致、明確規定以增加在現實操作中的可行性;其次在刑法現有規定的基礎上,對誹謗罪、侮辱罪等具體罪名的構成要件予以適當調整,將數字誹謗、數字侮辱行為凸顯出來,并盡可能準確制定數字誹謗、侮辱行為與危害后果嚴重程度相匹配的法定刑,增加行為人實施數字誹謗、侮辱行為的犯罪成本?;蛘咴谛谭ㄖ性鲈O包含數字誹謗、數字侮辱行為在內的網絡暴力專項罪名,以此引起公眾對網絡暴力的格外重視;再次加大數字誹謗和數字侮辱行為的懲罰力度。和傳統的誹謗、侮辱相比,數字誹謗和數字侮辱危害性更大,造成的后果更嚴重,因此不論采取上述哪種方式完善相關法律,都應加大數字誹謗和數字侮辱等網絡暴力行為的懲罰力度,否則難以震懾違法者。民法典對侵犯公民名譽權行為制裁力度較小,且救濟成本大,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中的“侮辱罪”“誹謗罪”則規定行為人不僅要實施侵權行為,還必須“情節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無疑會限制法律對個人名譽權的有效保護。只有加大懲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才能使公民真正對法律產生敬畏,深刻意識到短視頻平臺并非法外空間,從而不敢誹謗和侮辱他人。正如劉學州外婆起訴網暴者案的代理律師所倡議的:“打擊網絡暴力,就需要法律長牙,對網暴者重拳出擊,零容忍!”[9],因此在堅持“包容審慎”的前提下,及時建章立制,完善數字法治體系,加大懲罰力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違法現象。

(二)強化管理“倒逼力”,營造清朗環境

有法可依是前提,執法必嚴是保障,只有相關管理部門和短視頻平臺保持高壓態勢,對所有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才能形成倒逼壓力,真正維護網絡良好生態。首先網信辦、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要重視和加強網絡生態綜合治理,嚴格落實《中國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等文件要求,對短視頻平臺存在的侵犯公民名譽權現象進行嚴格管控和嚴厲打擊,并堅持管控和打擊常態化,同時給予短視頻平臺更多懲罰權力,并設立短視頻平臺違規黑名單信息共享、共罰機制,對于因引流尤其有償引流、控評等目的多次侵犯他人名譽權的行為主體進行一定期限的全平臺禁言或直接注銷賬號并禁止再次注冊,以此加強平臺規范的威懾力;其次短視頻平臺履職盡責,嚴格履行好“把關人”職責。一是短視頻平臺采用“前臺匿名、后臺實名”的間接性實名方式嚴格落實網絡實名認證制度[10],同時完善網民行為規范及懲罰機制,健全合理的投訴機制;二是短視頻平臺加強對短視頻內容和評論信息的監管,創新網絡技術手段對辱罵、丑化類詞匯設定屏蔽模式;三是短視頻平臺對散播謠言的賬號要及時予以封號、凍結等處理;四是短視頻平臺定期選擇侵犯公民名譽權的典型案例與處罰結果在平臺廣為宣傳,對網民起到法治教育和警示效果??傊?只有以短視頻平臺為總抓手,政府與短視頻平臺攜手同抓共管,才能嚴厲打擊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的違法行為。

(三)創新技術“驅動力”,助力網絡治理

短視頻用戶的匿名性和短視頻的數量之多、更新速度之快使得短視頻違法現象的治理異常艱難,不但網信部門和短視頻平臺全面檢查、審核難以實現,而且公安部門取證也相當困難。技術帶來的問題還需要創新技術來解決:一是國家網信辦和短視頻平臺要嚴格落實《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并不斷創新技術,利用數據、算法、技術手段等方式限制涉嫌侮辱和謠言信息的發布,并為曾經有過違法行為的網民不斷推送法治教育信息、為對謠言感興趣的網民推送辟謠信息;二是國家網信辦和公安部門聯合創新網絡技術,使公安部門和短視頻平臺能精準定位侵權人,方便短視頻平臺進行警告和立案后公安機關進行調查取證,一定程度上能震懾有僥幸心理的網民,從根源上消除一些人利用制造或傳播謠言等不法手段吸引流量的想法;三是網信部門和短視頻平臺應聯合研發智能識別、過濾和屏蔽技術,使短視頻平臺自動識別、過濾和屏蔽侮辱言論、虛假信息,將侵權行為扼殺在搖籃里;四是短視頻平臺應設置彈窗提示功能,一旦網絡用戶輸入相關的謠言關鍵詞或侮辱類詞匯,短視頻主頁立即彈出“已經證實,此為謠言”的提醒彈窗或“請文明用語”的警告彈窗,提前阻止侵權行為的產生;五是使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短視頻內容高效審核、電子證據存證,為司法裁判提供準確且高效的依據,解決短視頻平臺侵犯公民名譽權案件中取證難的問題。

(四)增強正向“輻射力”,賦能網絡秩序

國家網信辦、中央宣傳部與短視頻平臺合作,重視發揮主流媒體、網紅、公眾人物、專家學者等在短視頻平臺法治建設中的正面引導作用,在侵犯公民名譽權行為發生的第一時間,向網民發布辟謠消息或者提供權威的司法解釋和文明發聲的倡議,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引導網民自覺約束網上言論,加大對主流文化的宣傳,推動短視頻平臺積極生產、呈現正能量內容,維持短視頻平臺良性發展,以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五)筑牢網民“免疫力”,做到依法上網

2023年3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明確指出應將“提升全社會網絡法治意識和素養”作為法治建設工作的中心任務,共同推進網絡公民素養的整體提升[11]。網民是短視頻的參與主體,因此是依法治理短視頻的關鍵力量,要有效治理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亂象,必須提升網民的法治意識和媒介素養,增強他們的免疫力。首先要重視培養網民的法治意識。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認為:“人具有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在實施犯罪以追求犯罪所得的快樂之前,人會權衡犯罪所獲得的快樂與可能受到的刑罰處罰帶來的痛苦,通過比較會發現刑罰痛苦甚于犯罪所得之快樂,便會放棄犯罪”[12]。因此要從根源上杜絕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現象,必須讓網民樹立法治觀念,對法律產生敬畏之心,因此務必切實把民法典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教育形式進行普法,把民法典教育融入公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不但使公民認識到誹謗和侮辱他人應承擔的嚴重法律后果,也養成他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習慣;其次要培養網民的媒介素養,提升他們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面對網絡謠言、熱點問題和輿情風暴能夠理性思考、辨別是非,敢于堅持真理和打破“沉默的螺旋”,能夠克制過激的情緒反應,善于換位思考,增強網絡自律意識,樹牢網絡安全底線思維,樹立規則和秩序意識,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共同維護網絡空間秩序。短視頻平臺應充分利用熱點聚焦功能常態化發布提升網民法治素養和媒介素養的短視頻,并通過增加流量的方式鼓勵網紅、律師、專家學者發布法治宣傳和倡導文明上網的短視頻,以此引導網民養成依法發布短視頻和進行評論的規范意識。

法治時代,必須依法治理短視頻平臺。民法典頒布實施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解決了民事法治建設的所有問題,要想有效遏制短視頻侵犯公民名譽權現象,政府、短視頻平臺、公眾必須形成合力,多措并舉、重拳治理,才能避免短視頻平臺治理中的“破窗效應”。近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侵權信息舉報工作的指導意見》,對網絡侵權信息舉報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整體安排。相信通過完善制度規范,強化技術支撐,健全處置機制,必定能有力保障廣大網民的網絡合法權益,營造健康的網絡生態,推動短視頻平臺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丑化名譽權人格權
用法律維護人格權
網絡名譽權的法律保護
化解言論自由與名譽權沖突的法律方法
近代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變遷
辜鴻銘:被小丑化的國學大師
從高考模擬命題看兩種“虛無”現象——“丑化中國”說與“西學中源”說之比較
論被遺忘權的法律保護——兼談被遺忘權在人格權譜系中的地位
新聞自由與人格權的沖突解讀
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若干問題分析
淺析未成年人的人格權保護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