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知識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析

2023-02-24 02:47賈婀娜
關鍵詞:法治思政法律

沈 玉,賈婀娜,康 悅

(遵義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珠海 51904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法律是治理國家、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國新時代重要的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民守法是法治社會的基礎工程。普法工作要緊跟時代,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特別是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2]。高校承擔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對青少年法制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應該深刻領悟和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深入思考和探索法律知識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現實需要

(一)培養大學生法制觀念的現實需要

良好社會生活秩序的維護,離不開法律保障體系?,F代社會,法律對人的制約與導引無處不在。即便生活在大學校園里的大學生,也無時無刻需要法律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許多大學生很可能意識不到,一個人即便深居校園之中也受著法律的保護,一旦法律觀念單薄、法律知識貧乏,很有可能受到違法侵害而不自知。大學校園中的霸凌現象、暴力事件、“校園貸”現象、電信欺詐現象之所以屢治不絕,與大學生缺乏學習法律知識的自覺意識而導致法制觀念弱化有一定的關系。大學生應該認識到,法律知識學習不只是權利受到侵害時人們維護自身權益的需要,更應成為每個人社會生活的必需。只有知法方能守法,只有守法才能更好地維持社會秩序,才能切實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利益。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增強法制觀念,自覺以法律為準則規范自己的言行,自覺以法律為武器維護自身的權利和保護他人的權利。從大學生實際情況看,法律問題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比如,極少數大學生禁不住誘惑,未經允許拿走他人物品如耳機、首飾、手機等,或者在網絡上傳播道聽途說的消息,甚至制造謠言。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細微小事,無傷大雅,殊不知其行為已經侵害他人權利,觸犯了法律。如果大學生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有關條款,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就會主動反思自身言行,從根源上遏制違法犯罪的念頭。再如,大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后,都會面臨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或用工協議等問題。簽訂勞動合同或用工協議應該注意哪些法律問題,權益受到侵害后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權益,都需要大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尤其要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知識。因此,無論從為在校學習保駕護航的角度看,還是從未來就業和社會生活的需要看,大學生都應該學習法律知識,不斷提高法制素養、強化法制意識和養成守法習慣。

(二)加強思政課程建設的實際需要

當前,除了法學專業或法律專業的大學生經常接觸法律知識和經受法律實務訓練,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很少專門學習法律知識,也鮮有機會接觸法律領域的事務。然而,普法教育或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教思政〔2020〕1 號)要求,“筑牢校園安全防線。切實保護學生生命安全、財產安全、身體健康,嚴格落實安全防范工作規范要求,強化安全基礎建設,完善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機制”[3]。要想落實這一要求,真正建設平安校園、和諧校園和文明校園,必須重視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和法律知識的學習。從高校法制教育的實際情況看,將法律知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對大學生開展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徑。思政課作為專門幫助大學生增強政治信念、轉變思想觀念和完善道德品質的系列課程,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具有引領價值。法律知識融入其中,不僅能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課程教學的說服力與權威性,而且能使法制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使學生從政治與法律兩個維度思考問題、認識自己和規劃人生。

現有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有一門公共必修課,那就是“思想道德與法治”,其重要任務是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制觀念。這門課程對深化大學生對法律知識及其價值的認識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也會援引一些法律案例,將法律理論學習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但是,現行《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大多從一般法的層面介紹有關法律知識,很少涉及部門法的具體知識。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發展改革不斷深化,法律條文漸次修訂,單憑“思想道德與法治”一門課程及其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需求。因此,為了有效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高校必須通盤考慮法律知識與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和全程融入問題,根據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規劃法制教育,實現法律知識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應用價值。

二、法律知識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存問題

(一)學校層面:頂層設計不夠完善

法律知識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這意味著高校思政工作體系是載體,法律知識是內容,法制教育是目的。這需要學校從全局角度做好系統規劃,并借助行政力量予以強力推進。然而,由于法律知識教育在學校思政教育中所占分量有限,一般高校重視程度不夠,很少圍繞這一教育主題制定較為全面具體的實施方案,更談不上舉辦與法律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至于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法律知識傳播問題,高校教學部門或教學質量監督部門也很少予以關注。應該說,高校頂層設計缺乏或規劃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法律知識難以融入思政教育的關鍵因素,因為離開了學校層面的推動力量,僅憑校內各學院、各部門的單兵作戰或松散型合作,根本無法解決將法律知識滲透到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的高校偶爾圍繞法制教育主題舉辦一兩次校園文化活動,希望能引起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關注;有的單純依靠思政課向大學生宣講法律知識,忽視在思政課堂之外的廣闊空間里對大學生開展普法教育;有的高校雖然制定了常態化法律知識普及方案,但是方案缺乏可操作性或缺乏保障體系;有的高校雖然提倡在思政課和其他課程中融入法律知識,但相關內容往往脫離社會生活和當前法律實際。這一切說明,沒有統攝全局、富有遠見的頂層設計,無法使法制教育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無法保證大學生法律知識學習的實效。

(二)內部層面:院(系)、部門合作不夠緊密

高校一般采用兩級管理體制,其內部二級機構為部門或學院(系)。當接收到學校下達的與學生思政教育相關的任務時,部門往往把任務分解給相關學院相應的負責人或具體承辦單位,院系則會把任務安排到所屬團組織、學生自治組織或具體班級。這種運作機制使得高校里各學院(系)、各部門之間很少就某一項專題工作展開溝通與交流,存在各自部署、各自行事的傾向。有些學院(系)舉辦的文化活動或教育活動主題相同、內容相似,導致重復操作、反復投入,未能做到物盡其用,嚴重浪費活動資源;有的教育任務需要相關部門相互配合,但往往只有承擔部門在忙碌,輔助部門缺乏主動配合的意識:此類問題的存在,削弱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時效與成效。

(三)媒介層面:傳播載體不夠豐富

當今社會,各種媒體發達,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法律知識教育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應該說,借助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傳播優勢,高校法律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渠道是多樣的、空間是寬廣的。然而,許多高校為了省心省事省時,只考慮投入成本,忽視教育實效,滿足于單一的媒體形式和傳統的傳播方式,不重視法治教育的實質效果。比如:有的高校在課堂教學中間或介紹一些法律知識,或者發放法律宣傳小冊子對學生開展法律知識教育,難以收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有的高校單純利用黑板報、校報刊登法律知識或普法故事,但隨著宣傳主題的更迭,這些法律知識很快就會被新的內容所替代;有的學校利用法制宣傳日舉辦主題活動或法律知識競賽,但只有部分學生有機會參與相關活動,難以達到普及教育的效果。傳播媒體單一化和傳播形式簡單化的做法,不僅與現代社會媒體發達的狀況不相稱,也與我國法律體系日益健全、法律知識種類繁多的現狀不相稱,阻礙了法律知識傳播的效率,弱化了法律知識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法律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一)學校加強頂層設計

全面規劃工作方案和實施細則,是法律知識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首選路徑。要想讓大學生牢固掌握法律知識,高校就要加強有關研究,將法律知識教學與法制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建立健全法制教育機制,長期有序地組織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律思維。學??梢葬槍μ幱诓煌瑢W習階段的大學生的思想發展實際,通盤規劃法律知識教育與思政課程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的方案,循序漸進地幫助大學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比如:學??梢匀桃巹澐ㄖ朴^念培養與思政課教學的融合時機和融合方式,提倡教師適當結合教學內容宣傳法律知識、法律理論,營造法律知識學習的良好氛圍;可以定期組織大學生到當地法制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接受法律文化的熏陶感染;可以建立相關機制,確保實施科學、完善、規范的法制教育,創設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法制文化氛圍[4]。

(二)院(系)、部門之間加強聯系與合作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學校各部門、院(系)加強聯系與溝通,在法律知識教育方面聯合行動,將會有效促進大學生法律知識學習效果。從實際工作來看,高校各院(系)、部門開展的思政教育活動,其具體目標雖然有較大差異,但是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為了促進大學生思想進步、學業成長和身心發展。因此,在法律知識教育方面,各部門、院系完全可以加強合作,將相關知識融入不同的思政教育活動。高校各院(系)、部門可以根據各自承擔的思政教育職責,探討法律知識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和路徑。比如:學生工作部門可以與保衛部門一道,研究如何在專題教育活動、日常管理活動中開展法律知識教育;宣傳部門可以與后勤基建部門加強合作,設法將法律知識與校園環境建設融合起來,建設法制教育長廊、法律知識園地等;共青團組織可以與院(系)協同,定期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文藝演出等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部門、院(系)之間還可以開展合作,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參觀當地司法場所,開展有關法律知識學習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5],潛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

(三)創新法律知識傳播媒體

如果把加強法律知識教育比喻為“過河”,那么傳播法律知識媒體就可以比喻為“橋”或“船”。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要想使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斷接受法律知識教育,學校需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法律知識傳播力度,不斷提醒大學生增強法律觀念和法治意識。學??梢岳脗鹘y媒體如黑板報、校報、宣傳小冊子、文化櫥窗等向大學生普及法律知識;可以發揮現代媒體如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的功能優勢,開設專題學習板塊,推送法律知識,或舉行線上法律知識競賽,為大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法律知識提供便利;還可以創新載體形式,拓展法律知識展示空間,比如建設法律知識文化墻等。應該說,多種媒體形式的綜合運用,可以使法律知識傳播形成立體化、全域化的綜合網絡,有利于拓寬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平臺,突破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的時空、地域限制[6],強化大學生法律知識學習成效。

猜你喜歡
法治思政法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讓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