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創首都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2023-02-25 05:11胡雪峰
學習與研究 2023年12期
關鍵詞:城市更新機制改革

胡雪峰

今年是改革開放45 周年,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 周年。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北京市委深改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做好首都工作的重要抓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認真履行全面深化改革主體責任,不斷完善改革領導體制,將做好規定動作、做實自選動作、鼓勵基層創新結合起來,推動全市各領域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取得明顯成效。

加強全面領導 統籌推進蹄疾步穩

北京市委深改委不斷完善統籌謀劃、推進改革工作機制,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部署的改革任務,確保黨中央各項改革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實處。

健全領導體制。2014 年1 月10 日,北京市成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2018 年調整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議大事、定大事、抓大事的機制不斷完善。截至2023 年8 月,市委深改委共召開58 次會議,審議447 項重要改革議題,重點領域改革任務不斷取得新突破。組建各領域改革專項小組,并緊密結合實際適時調整小組設置,2021 年增設接訴即辦改革專項小組,研究推動各領域重要改革任務。健全專項小組由市委常委親自掛帥的工作機制,完善議事規則、運行程序和工作制度,加強小組辦公室建設,提高議事協調能力。全市各區、各部門均建立了推進改革的領導體制,確保各項改革一體部署、統籌推進、高效落實。

加強總體謀劃。按照黨中央相關工作部署,在積極推進落實《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 年)》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制定了《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將首都改革推向深入的實施意見》《北京市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重要舉措的行動計劃》《關于貫徹落實市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實施意見〉重要舉措分工方案》和《“十四五”時期北京市重要改革舉措清單》等重要改革文件,不斷完善全市深化改革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同時,每年制定市委深改委工作要點,明確階段性工作重點,細化改革“施工圖”,推動各項改革部署梯次接續、前后銜接、縱深發展。

注重抓好落實。加強改革督辦調度,著力完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臺賬制度,年初建賬、年中對賬、年底收賬。持續完善全市改革進展月報制度、專項小組集中走訪對接制度、專項小組聯絡員會議制度等,按季度召開專項小組辦公室主任暨區委改革辦主任會議。建立分級分類督察制度,成立市委深改督察組,分別由市委書記、市長、市委副書記、市委改革辦主任擔任組長開展督察,壓實市委深改督察組、專項小組、市委改革辦、牽頭部門和區委深改委的督察主體責任。健全督察工作體系,著力改進督察方法,把督察發現的問題更多轉化為深化改革的意見建議,切實以督促改、以督促進。

強化宣傳推廣。協調推進改革實施與改革宣傳,準確解讀重大改革舉措及相關配套政策,全媒體宣傳改革創新典型、亮點做法和經驗成效,努力營造改革良好氛圍。積極向中央有關部門報送北京市改革情況,特別是加強向中央改革辦信息報送工作,進一步增強“北京改革”品牌影響力。定期編發改革情況交流、調研報告、督察情況,加強各領域、各區改革經驗交流,充分發揮信息交流和輔助決策作用。加強“微改革、微創新”經驗總結推廣,完善常態化長效機制,建立各區互學互鑒機制,推動“盆景”變“風景”。

聚焦重點領域 破題解難力求實效

聚焦制約首都超大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完善市領導掛帥、專項小組統籌、主責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和區配合的聯合攻堅機制,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合作,著力推出一批切實管用的硬招、實招、真招,以重點突破引領改革縱深推進。

深化“吹哨報到”和接訴即辦改革,以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變革。2018 年,將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作為全市“一號改革課題”,完善基層治理的應急機制、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和打通抓落實“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機制,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2019 年起,將接訴即辦作為深化“吹哨報到”改革的抓手,以群眾訴求為“哨”,推動“街鄉吹哨”向“群眾吹哨”延伸。把12345 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的訴求作為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整合各類政府服務熱線,實現一條熱線聽訴求,建立起對群眾訴求快速響應、高效辦理、及時反饋的為民服務新機制。2021 年起,建立“每月一題”工作機制,聚焦市民訴求量大、涉及面廣的領域,實行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全過程督辦。截至2022 年底,12345 平臺累計受理群眾訴求1 億余件,響應率基本保持在100%,訴求解決率從53%提升到94%,滿意率從65%提升到95%。通過改革,黨的政治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政府服務管理更加精準高效,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率先構建推動減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2017 年新版總規實施以來,圍繞緩解“大城市病”、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將減量發展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實施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雙控,建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大力推動集中建設區外的低效集體產業用地減量。截至2022 年底,累計拆除違法建設超2億平方米,騰退土地約202平方公里,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凈減量約120 平方公里。深入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和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行動計劃,積極推動騰籠換鳥,實現從集聚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印發戰略留白用地管理辦法,為城市發展預留戰略空間,劃定約132 平方公里戰略留白用地,原則上2035年前不予啟用。

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成為全國第一個率先行動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地區。2017年9月出臺改革方案,著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堅持以增加企業和群眾獲得感為目標,聚焦辦理施工許可、開辦企業、納稅、獲得電力等重點環節,滾動推出營商環境1.0 版—6.0 版系列政策,共1271項改革措施。其中,電力服務方面,在全國率先推出小微企業低壓接電“零上門、零審批、零投資”的“三零”服務,接電時間大幅壓縮,接入成本直接降為零。加強市場主體服務方面,圍繞企業設立、融資信貸、人才服務、市場退出等全生命周期,建立健全“服務包”“服務管家”制度,每位市領導都有聯系服務的重點企業,企業獲得感明顯增強。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大力做好減事項、減證明、減中介、減材料、減時限、減跑動,降低企業和群眾辦事制度性成本。通過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北京市作為樣本城市之一,助力我國營商環境從2017年的第78位升至最新的第31位。

精準發力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創新大氣污染防控機制,建立健全河(湖)長制,完善黑臭水體和小微水體整治機制,實施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清單和分類管控機制,PM2.5年均濃度從2013 年的89.5 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 年的30 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劣五類水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3%。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百萬畝平原造林”等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擴大和優化國土生態空間。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強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完善環保督察制度,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開展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基礎。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推動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圍繞深化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不斷創新政策機制,科技成果轉化人員股權激勵、外籍高層次人才出入境便利化等30 余項政策向全國復制推廣。特別是支持中關村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的24 條改革措施,由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并由中辦、國辦印發,開啟了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出臺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等配套政策50 余項。強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首個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覆蓋科研人員約2.5 萬人。大力推行“揭榜掛帥”,累計發布150 余項榜單,共140 余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參與揭榜。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和打通高校院所、醫療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堵點等若干措施,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科技賦能產業,全市培育和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集成電路等若干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持續深化市屬媒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市屬黨報黨刊、廣播電視臺、都市類媒體和重點新聞網站改革,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形成“1+4+17+N”新媒體格局。深化市屬文藝院團改革,以“大戲看北京”為抓手全面建設“演藝之都”。出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完善非遺保護機制,統籌推進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個文化帶建設和中軸線申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更加完善。編制博物館之城建設規劃,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備案博物館已達218 家。持續優化實體書店扶持政策,構建十五分鐘現代公共閱讀服務體系,“書香京城”建設成效明顯。出臺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1+3”政策文件,建成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印發深化市屬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健全監管體制,提升監管水平,促進國有文化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園區運營管理逐步規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保持在11%左右。

持續推動制度創新,高標準推進“兩區”建設。建立精簡高效的推進機制,成立由書記、市長掛帥的“兩區”領導小組,下設9 位市領導牽頭的12 個協調工作組,堅持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以“政策+項目+機制”為抓手,推動“兩區”建設走深走實。緊扣制度創新這一核心任務,“兩區”251項任務已基本完成,累計向自貿試驗區下放213項市級行政事項,包括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在內的40 多項全國首創性、首批性政策落地,涌現出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全國首家外商獨資貨幣經紀公司等近60 個標志性項目,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模式創新等34 個案例和經驗在全國推廣。2022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74.1 億美元,同比增長12.7%,高于全國4.7個百分點。

建立健全城市更新政策體系,積極探索城市更新的北京路徑。圍繞城市更新市級綜合性政策、專項規劃缺位,技術標準、規范流程缺失,項目實施路徑不明晰等問題,加強政策制度設計,先后出臺城市更新指導意見以及老舊小區、老舊廠房、老舊樓宇、核心區平房(院落)更新意見等40余項配套措施,涵蓋規劃、土地、資金等多個領域。綜合性政策方面,出臺城市更新條例、城市更新五年行動計劃、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等,指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大力推動核心區平房(院落)、老舊小區、危舊樓房和簡易樓、老舊樓宇與傳統商圈、低效產業園區和老舊廠房、城鎮棚戶區六類改造對象更新。圍繞破解城市更新的難點堵點,推出了既有建筑消防設計審驗改革、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存量國有建設用地盤活利用等一批小切口的微改革,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在項目實施上,聚焦更新重點區域,加強項目謀劃,集中實施一批特色鮮明、惠及面廣、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城市更新項目。2017 年至今,全市已累計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737 個、5920 萬平方米,惠及居民78.4萬戶,切實改善了人居環境和安全條件。

完善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體系,多舉措推進住有所居。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深化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運行。鼓勵集體土地、產業園區新建和利用閑置房屋按要求改建為集體宿舍,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取得積極進展。擴大公租房保障范圍,將部分非京籍家庭納入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優化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構建起完整的共有產權住房規劃設計、品質保障、審核分配和使用管理體系。印發加快發展和規范管理北京市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住房租賃監管平臺和服務平臺同步上線運行,住房租賃市場得到進一步規范。

持續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力應對多輪疫情沖擊。在梳理總結疫情防控經驗的基礎上,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制定《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健全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系統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建設。持續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完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全市急救呼叫滿足率穩定在98%以上,完成465 處院前急救設施建設,配置院前救護車1046 輛,全市重點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近3500臺。

全面深化改革 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

展望首都改革前行的路,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根本動力。圍繞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做好政治中心服務保障,穩步推進核心區功能重組、降低“四個密度”等工作。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把握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個著力點,充分激發文化企事業單位活力。加強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加大以改革促開放工作力度,吸引國際組織集聚,打造精品國際會議展覽品牌。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繼續深化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構建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政策體系。

堅持以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補齊制度短板,推動首都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發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更好結合,完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政策體系。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著力完善“兩區”制度體系,創建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構建更加完備的城市更新政策制度體系,完善韌性城市規劃標準和政策體系,健全智慧城市管理體系,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多渠道促進農民和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制度。持續深化接訴即辦改革,完善接訴、派單、辦理、督辦、反饋的閉環式運行機制,優化“每月一題”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形成以接訴即辦為牽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樣板”。深化首都教育綜合改革,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深化民主法治建設領域改革,保障人民當家做主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健全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協商民主體系。以改革賦能法治政府建設,深化事業單位和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強化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和能力建設。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健全執法司法制約監督體系和責任體系。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美麗中國首善之區。完善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機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重點領域、重點行業低碳轉型,深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政策體系,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開展新污染物治理。

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帶頭落實好新時代黨的建設各項要求。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各項制度,健全黨中央和市委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強化市委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健全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貫通協調。

猜你喜歡
城市更新機制改革
防止大拆大建!廣州正式發布城市更新5個指引
定調!廣州城市更新由國企主導!
城市更新,讓生活更美好
改革之路
TOD/城市更新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