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人工智能視角下的理想信念教育創新

2023-02-28 05:56孫菲徐青
中國新通信 2023年20期
關鍵詞:理想信念教育人工智能創新

孫菲 徐青

摘要:人工智能不但使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對教育領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工智能技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融合和創新,既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又是提高教學智能化、實現人文素養滲透和立德育人的重要途徑。在大學生的理想信仰培養中要找到重點,并從“精準滴灌”入手,使其在思政教學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關鍵詞:人工智能;理想信念教育;創新

一、引言

智能理想信念教育實質上是一種智能化教學模型,它是人工智能、信息技術與意識形態的深度嵌合和互相賦能的教學方式。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手段,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持續推進思政課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同時推進大學思政課的教學機制、教學載體和教學模式的信息化變革。智慧思政不僅是教育方法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它對思政教學機制、體系乃至思政教育生態環境的整體革新和變革。

二、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意義

在民族振興的過程中,思想具有引導和鼓舞的功能。只有傳承黨的理想信念,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忘初心,學習和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每位公民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職責,教育工作者更要牢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仰,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特別是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是一個國家的后備力量,但也是容易受到各種影響的群體[1]。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它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堅守自己的思想立場。歷史上一些事件如和平演變、顏色革命等,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改變了許多人的思想。隨著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的轉變,思想交流越來越方便,思想斗爭也越來越劇烈。

三、發展智能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一)順應信息時代發展要求,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經濟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意識形態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信息技術也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這不僅是信息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更是立德樹人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的思政課程逐漸發展成為嚴謹、富有親和力、求實而又富有創意和針對性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地。

(二)激發教育資源適用性,夯實思政專業建設

在人工智能時代,科技手段與教育的融合不僅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教學的單一手段。思想屬于“意識”的范疇,很難將其具體化和形象化,這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課堂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就能夠將教育流程進行智能化和視覺化,可以實時地記錄教務信息在系統中的輸入和轉換情況,從而精確地制定和分析教育策略,提高對教學資源的適應性。此外,利用實時的數據傳輸與反饋,可以密切追蹤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思想動態和意識行為,并修正和優化思政教育的目標和施教策略,從而保證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而,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思政教學已經突破了以往依賴于口頭溝通的傳統思維方法,使思政教學脫離了重復、單向的溝通模式。通過數據的收集、匯總、分析和應用程序處理,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

(三)全面滲透人文素養,實現學生個性發展

思維與人的成長環境、內在需求等因素有著緊密聯系,但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方式是通過輸入整體的知識系統來進行教學,沒有將不同的學習對象納入其中,很難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智能思政”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分析海量數據,教師可以準確地了解被教育者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模式,并對具有同樣屬性的群體進行分類歸納,為制定個性化教學策略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基礎。與此同時,通過AI的思考方式,還可以繪制學生的“心理畫像”,以精確掌握學生的需求和性格特點,并對其進行合理地歸類,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精確定位的目的[2]。在人工智能思政教學中,可以實現教學資源、媒介載體、手段方式等方面的多樣化轉化,以全方位和立體式的方式,抓住學生的特點,提供針對性的人文關懷,夯實學生的思想政治基礎和人文素質。此外,這種方式可以確保思政教育更加有效,同時也促進了主流意識的傳播。

四、高校智能思政教育發展困境

(一)教學理念創新不足,教學對象模糊

智能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學科”教育觀念的支持和引導。思政課應當是一種浸入性教育,只有通過不斷的教育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認知和概念體系。然而,目前我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開設相對較少。在此背景下,與高速發展、覆蓋廣泛的信息化流量相比,思政教育信息的推出與產出存在延遲。由于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學生的參與和交流機會較少,學生在思政教學中獲得的經驗有限,思想的內在影響也很難得到保障。因此,教師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將青年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根基。在了解青年學生整體特點的基礎上,高校應準確定位進行教育教學,并以個體差異為核心進行教育。然而,傳統的思政教學方式比較僵化且單調,忽視了人的思維空間的多樣性,缺少對人的精準認知和量化描述,因此難以深入理解學生思想和情感的波動。如今,大學生的思想活躍程度越來越高,受到各種思想影響也越來越多。如果在學科知識缺乏的情況下進行思政教育,其效果將大大降低,思政教育也就成為一種以教為先的工作。

(二)資源整合程度不高,教學反饋延遲

從實質上來說,智慧思政課是以數據為基礎的信息資源,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學工作中是一種高效率的流通方式。要實現教育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就需要對高校甚至校際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的融合。目前,在我國高校的思政工作中,各個行政部門或院系以不同形式和渠道進行思政工作,但所涉及的資源、渠道、數據信息等缺乏共享與統籌,存在內容重復和資源浪費的問題。另外,受高校自身的經營方式和運作效能等因素的制約,高校之間的信息資源流量與其所需信息量存在較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高校的大數據資源平臺建設速度較慢,即使已啟動數據處理平臺建設的高校,也可能出現學院之間相互獨立、重復建設等問題。因此,需要高效整合高校智慧思政所需的數據信息和渠道資源支持。

思政教育具有較高的實時性,其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把握時代的變化與需求;另一方面,要把握年輕學子的思維活動,才能將他們不健康的想法遏制在萌發狀態。在信息時代,新的技術與創意層出不窮,需要教師與時俱進,應用好各類信息技術及新媒體資源來優化思政教育課程。此外,大學沒有對年輕人的思考和判斷進行科學地預判,存在“經驗主義”,導致在問題的求解中出現較大的滯后性,部分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答[3]。在傳統的思政課模式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學生對思政的主動參與程度很低,以考試和測試為主,很難保證其反饋的頻度和有效性,也很難對思政進行深入評價和反思。

(三)教師智能素養不強,推廣融合阻滯

目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學科為主,雖然教師們有著深厚的理論知識修養,但是大部分教師對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新技術手段、新媒體工具的運用還不太熟悉。許多高校缺少對教師的職業培養,尤其是具備專業知識和思政知識的“雙料”教師更是鳳毛麟角。缺少高質量、復合型、專業性強的師資,不僅造成了智慧思政的需求和現實保證條件之間的矛盾,還大大減少了人工智能方法與高校思政教學的適配性。

五、人工智能視角下思政教育路徑探索

(一)加強理論教育,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

近幾年,我國高校形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全校堅持共下“一盤棋”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對思想道德建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立德樹人是高校的基本準則,而“四史”的學習對于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強化責任、履行初心、實現理想和目標任務具有重大意義。將“四史”和其結合起來,能夠讓理想和信念更加具體。高??刹扇柧碚{查、座談會等方式,了解大學生喜愛的教育方式,探討“網文網語”,緊跟新時代的發展趨勢,以“精準滴灌”的方式,將理想信念教育等“浸潤”學生的心靈。

(二)優化教學管理理念,協同一體推進統籌共建

教學管理的學科化是保證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證智慧思政建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當前時代,隨著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大學思政教育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方法。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思政教育不再是獨立的系統,而是不斷與外部信息交換和數據流通,并保持著動態發展狀態。因此,高校在實施數字化思維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進行教育管理的改革,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思維模式。一方面,應從流程與微觀層面進行管理,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深入挖掘和整理過去的數字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教學。另一方面,要建立與外界的信息交換機制,尤其是重要的教育方法更新等信息要素,促進信息的流動和整合,逐步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的結構和功能。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一個系統、長期、復雜的工作過程,這一過程的完成需要各級政府和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各高校要盡其主責,大膽運用智能思維和智能技術,積極與科技企業合作,推廣智能教育的產物和服務。

(三)深挖思政元素,充分運用智慧技術手段

智慧思維的發展是對智慧科技的革新,其目標是讓服務更貼近需求[4]。在人工智能視角下,對大數據、云計算、模型編程等新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以智能分析為代表的新科技技術極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通過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進行仿真和分析,能夠制定科學的教學政策。同時,通過應用虛擬技術,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優質資源的有效集成。通過虛擬模擬技術,能夠實現圖像、圖像、文字等各種信息的有效結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提高了思政的感染性和師生的感知能力。

在智慧思政教育中,高校要從“培養怎樣的青年”“為誰培養青年”“怎樣培養青年”等根本問題出發,切實解決培養大學生的問題。同時,應當深入發掘相關學科和專業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國內外的思政資源和題材,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道德修養為手段,以法治意識和文化素養為核心,引導高校學生立德成才,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信念和信仰。同時,要不斷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加強對學生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服從黨的領導,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和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將思政要素和思想資源進行智能化融合。使思政元素真正活躍起來[5]。

六、結束語

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是必然趨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改革,不僅是增強資源適用性、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順應信息時代發展需求,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高校應當抓住這次機會,緊跟時代潮流,深入地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政教學工作中的運用與創新,不斷提高思政學科的生命力和實效,進一步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網絡思政教學中,以“精準滴灌”為載體,更好地開展大學生的理想信仰教育,從而找到正確的立足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和適用性。

作者單位:孫菲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

徐青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安少波,董龍云.智能思政:人工智能視域下思政教育的創新探索[J].教育評論,2022(03):101-105.

[2]李瑞欣.新媒體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探析[J].公關世界,2022(18):130-131.

[3]祁靖一.教育專業媒體與創新教育實踐——責任與使命:面向未來 重構教育生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9(01):1.

[4]遲亮.課程思政背景下的人工智能發展與創新創業教育[J].時代人物,2022(3):0158-0160.

[5]黃同愿,陳江霞.“人工智能概論”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2(24):74-76.

猜你喜歡
理想信念教育人工智能創新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對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與改進
高職輔導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實施途徑
做好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宗教工作的幾點思考
做好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宗教工作的幾點思考
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觀點
下一幕,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