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三個維度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

2023-03-05 08:53
學苑教育 2023年2期
關鍵詞:育人學科核心

張 全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云南 曲靖 65500)

2016 年 9 月 13 日,教育部正式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提出了學生發展所應具備的六大素養,將我國教育育人目標的價值取向系統化、明確化、具體化。核心素養育人目標的實現,要求結合學科特點,將核心素養轉化為學科育人目標,也就是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課程,從核心價值觀看,它是一門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的課程;從基本功能看,它是一門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能力的課程;從培養目標看,它是一門培養公民思想政治素養的課程?;谶@門學科的課程屬性,新一輪課程標準修訂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被凝練為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素養。四大素養涵蓋了高中思想政治課所涉及的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法學、哲學、邏輯學等學科的學科素養,且在內涵上是相互交融的、在邏輯上是相互依存的,從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整體性、系統性的素養養成教育,思想政治學科致力于把學生培養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政治認同、明辨的理性思維、較高的法治意識、強烈的參與熱情、較高的參與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然而,在以考定學的現實教學中,思想政治學科的育人導向往往被矮化為簡單的知識傳授與應考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素養的養成教育,使學科知識與學科素養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突破現有教學觀念,既需要國家加強頂層設計,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綱”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方能達到綱舉目張、執本末從的效果;也需要學校和教師在基層教學實踐中從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出發,為確立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學科教學確立新觀念,探尋新路徑,尋找新方法。筆者將試從教師主導、教學引領、學校統領三個維度結合一線教學的實踐經驗就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訓路徑進行分析。

一、發揮教師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的主導作用

學科素養“是經歷了‘特定學習方式’后形成的‘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它的形成過程是一個與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密切相關的教育教學問題,是國家意志、教師主導和學生體驗相結合的產物,其中,教師主導是學科素養形成中具有中介和紐帶作用的能動性環節,因此,要凸顯和發揮好思想政治教師在學科素養培養中的主導作用,具體說來需要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正確認識變化,積極轉變觀念

核心素養培育打破了以往基于課程的思維方式,著眼于學生完整生命個體的基本屬性,從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育入手實現對學生的培養。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就是要通過對學生進行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素養的培育,使學生成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新時代中國青年。面對育人目標的變化,作為教師不僅僅要落實正在變化著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以課程內容為載體的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學科能力的提升,從知識能力提升維度走向學科素養生成維度,從單一的知識傳授、應試型教學者走向價值引領、知識傳授、情感培育的教育者,從“只唯分數”的施教者走向更加關注學生的整體性、綜合性、全面性發展的育人者,讓思想政治課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二)提升學科素養,增強育人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學科素養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素養的高低,正如于永正老師說的,“我是在用自己的素養教學生”,只有具備過硬的學科素養,教師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才能能動地促成學生學科素養的生成。而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師的學科素養主要體現在:堅定的政治認同、忠貞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國情懷、明辨的理性精神、廣博的認知視野、強烈的公民意識、堂堂正正的人格、精湛的教育藝術等方面,為此作為思想政治教師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六點要求”,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加強政治學習,堅定理想信仰,強化政治認同;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提升學識修養,涵養人格魅力,增進育人能力。

(三)探索教法創新,改進育人方法

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育人目標要培養“能判斷會選擇,能理解會反思,能包容會合作,能自律會自主”的面向國家需求、面向未來發展的新時代青年。這一育人目標的實現,是一個積極能動的具有生長性的過程,要求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指向學生的各種可能性,真正從學生視角去審視教學,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譬如情景設置法、案例分析法、實地調研法、討論法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觀點碰撞中升華認識,在活動中增進認知,從而產生政治認同,升華理性精神,增強法治意識,培養公共參與的意識與素養。

二、發揮教學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的引領作用

思想政治課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載體,它既是面向高中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引領學生走近社會生活,初探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領域的重要視窗;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他人、自我,學會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的重要渠道。學科課程所承載的功能與肩負的使命,要求我們必須發揮好思想政治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的引領作用。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突出強調實踐環節,重在“引導學生在體驗社會生活及自身的思維活動中理解理論的真諦,在踐行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行動自覺”,從而實現“核心素養內化于學生之心,外化于學生之行”的目標,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需要,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學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起打通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聯系的活動型課程。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想政治課的活動型課程要通過活動把內容目標與教學提示有機整合起來,圍繞課內議題通過案例分析、議題研討、實地調研、撰寫小論文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使學科知識在活動中呈現,學科教學在活動中完成,學科素養在活動中提升。

活動型課程與一般活動課不同之處便在于它要求圍繞課內議題而不是泛式的生活議題,開展學科內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但學科內的學習又不僅僅在課內完成,而是要圍繞課內議題進行課內外一體化的設計,把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理論認知、實踐感悟和素養生成的有機結合。例如,圍繞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與法治》內容標準 2.3:闡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可以以“不同民族的中國人怎樣和睦相處”為議題,在課內通過觀看微視頻,身邊的少數民族同學案例分享,創設情境,現場調研,觀點展示與開展討論等形式探究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在課外通過觀看民族區域自治地區的建設成就展覽,或收集當地素材和相關資料,自辦反映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展覽;或組織觀看少數民族歌舞,民族地區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特色民族村寨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深切感知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重要性,爭做鞏固與發展中國特色新型民族關系的好公民。

三、發揮學校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的統領作用

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課程(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它具有特殊性(單科性),也有一般性(綜合性或跨學科性),它的培養既要立足于學科教學本身,又要兼顧學校教育各環節、各學科的協同性。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同一學段的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與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也是相互配合的,它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統領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這種統領作用,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調整課程結構,注重學科融合發展

學校在課程安排與實施中應從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出發,認真研究各學科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所承載的核心素養之間的關聯性,打破學科界限,融通學科知識,促進學科素養與綜合素養協同發展。如筆者所在學校開展的高中數學與其他學科整合教學的研究,作為研究的子課題我們提出促進數學與思想政治整合教學的方案,引入數學的數形思維、邏輯思維,巧妙運用數學的函數知識探究經濟學中供給與需求曲線的變化問題,利用數學的集合知識厘清相關概念的異同,借助數學的坐標思維從橫縱兩維整合文化生活意義分析類知識點……這些數學思維與知識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既巧妙地破解了部分學科教學的重難點,也借助數學的思維促進了學生理性精神的培養。

促進學科融合發展,需要學?;趯W科之間的關聯性,綜合考慮和統籌安排相關學科的教學進度;也需要打破傳統學科教學的界限,開展跨學科教研活動,倡導跨學科整合性研究。

(二)豐富活動課程,涵養學生核心素養

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活動型課程,學科課程的屬性要求圍繞學科議題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涵養學科素養,這不僅僅要求學科教師要設計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也要求學校要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豐富活動課程,全面開發各領域具有系統性、協同性、延伸型、發展型、研究型、創新型等的活動課程,如圍繞法治意識培養,開展演講、知識競賽、專題講座、板報評比、模擬法庭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圍繞學生理性精神的培養開展辯論賽;圍繞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開展走入基層社區、志愿者服務等體驗活動。

活動型課程的設置,一方面,要從活動的屬性與功能出發對課程進行分類,例如可以分為學科類、綜合類、研究型、體驗型,在分類的基礎上整合校內資源,立體式開發課程。開發中既要注重教師主導型活動課程的建設,也要注重學生自主型課程(如,各類社團活動課程)的建設。另一方面,活動型課程的開發要注重課內課外、校內校外一體化設計。

(三)組織社會實踐,引導學生知行合一

新課程方案采用內容與活動相互嵌入的組合方式,首次把“社會活動”列入思想政治課程必修內容,并占三分之一學時,意在引導學生圍繞課內議題走進社會,貼近生活,開展社會調查、體驗活動、訪談活動等,培養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科素養。這些社會活動的開展,需要學校的系統規劃,科學安排,有效組織,協同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共同完成。如筆者所在學校為增進學生的法治意識對接法院,引導學生親臨法庭現場開展了模擬法庭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升法治意識,踐行法制觀念。

(四)完善評價方案,引導學科素養培養

課程與教學評價是學校推動課程與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杠桿,也是學校促進學生素養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提高、課程實施方案不斷完善的重要手段。學科核心素養育人目標的實現,需要學校組織學科教研活動對課程標準和課程實施方案進行分類、分層解讀,并結合學生的發展實際,建立完善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課程教學評價具體方案。

從對學生的評價方案看,既要認清考試評價的功能,又不能片面圍繞升學率用分數來衡量一切?;诤诵乃仞B的學習評價,一方面,應構建注重學習過程的學業評價體系,從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自主學習、階段性學習檢測、研究性學習等方面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要結合新高考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要求,結合學校及當地實際建立完善校本化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特別是要完善過程性檔案記錄,凸顯對學生成長的差異化評價。

從對教師的評價方案看,既要注重全校性的評價機制的建立,也應立足于學科特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及其實施路徑,多主體、多方式有差異化地對教師進行評價,比如對思想政治學科的活動課程的實施學校應該有細化的評價方案。

四、結語

總之,培育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師是主導、課程與課堂是載體、學校氛圍和社會環境是場域。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程教學的引領作用、學校的統領作用,才能使思想政治課的核心素養培育真正落地。

猜你喜歡
育人學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學科新書導覽】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