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教師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困境及路徑選擇

2023-03-07 13:29趙麗曼喬江艷
關東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高校教師工匠精神

趙麗曼 喬江艷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了關于工匠精神的論述,提出要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多個場合對工匠精神作出過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我國面臨著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生產方式的變革需要的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技術的專家,更需要數以萬計的能工巧匠。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現代工業文明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將被賦予全新的意義和內涵,而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傳承,則依賴于高等教育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教師節前夕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師,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緊迫任務?!?1)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0/content_2747765.htm。只有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才能引領和帶動工匠精神的傳播和發展;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行為世范”,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意蘊嬗變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積淀、傳承、發展,“工匠精神”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工匠”一詞就已經用來代指從事木匠的群體,并在東漢時期逐步延伸為社會上的全體手工業者。工匠群體在我國歷史上的社會地位并不高,但這并不能抹殺這一群體對我國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的貢獻。正是工匠人在專業技術上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在職業素養上腳踏實地、一絲不茍,在職業精神上“德藝兼修”“尚巧達善”,才創造了我國不計其數的璀璨的文化成果,同時,也在技藝傳承、精神流轉中凝練出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核。

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這種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傳統生產方式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工匠”似乎遭到了時代的拋棄,而“工匠精神”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后工業時代的到來,讓具有個性、特色的手工業制品成為時尚的新寵,也不禁讓人們重新思考,如何讓這種在歷史長河中經受洗禮并被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光輝。不可否認的是,雖然我國是制造大國,但卻不是制造強國,我們生產的產品無論在產品質量、制作工藝、技術含量、品牌價值方面,均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新時代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和實踐難題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提供了理論遵循。工匠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及內涵,這一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工匠精神對于高校教師的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涵養高校教師職業精神的重要途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擴大,其職業主體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手工業者,而是逐漸演變為每個從事技術性、專業性的職業主體都應具備的一種精神理念和工作倫理品質,高校教師也不例外。教育部公布的《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中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心教書育人”,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模范性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敬業、樂業、愛業作為崇高的職業追求。高校教師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中堅力量,擔負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及文化傳承與創造的時代重任,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能力、豐富的知識儲備、堅定的職業信念、優良的職業品格,更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而工匠精神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職業追求恰恰與高校教師執著專一地潛心育人的職業精神一脈相通。通過充分挖掘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汲取工匠精神的文化精髓,培養高校教師的工匠精神,是提升高校教師職業精神的重要路徑。

(二)工匠精神是高校教師發展的積極動力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教師的職能也由單一的教育者身份向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等多重職能轉變。這就要求教師職業不僅要滿足自身的全面發展,更要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高校教師作為先進知識、文化的轉播者,本身具有較高的精神追求,希望通過教書育人、潛心問道、豐富學識達到精神世界的滿足。但教師作為社會人的存在,又不可避免地追求物質的滿足,一旦兩種價值目標無法平衡,勢必會造成高校教師內在價值感的沖突。這就需要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精神幫助高校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職業道德。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恰好符合高校教師精神發展的內在需求。通過培養高校教師的工匠精神,用正向引導及文化滲透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正向的內生動力,幫助教師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堅守內心的教育信仰,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潛心教書育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培養的中流砥柱。

(三)工匠精神對教師人才培養的價值指引

高校教師的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不僅追求個人價值及社會價值的實現,更重要的是追求其最高價值——“勞動對象”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近些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入,培養具有新時代工匠精神的人才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題中應有之義。工匠精神的傳承依賴于教師的引導,教師只有順應時代發展,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將工匠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在言傳身教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及文化底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在學習、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

三、高校教師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分析

(一)現實需要與精神追求的相互抵牾

高校教師是典型的社會型職業,這一職業特質要求教師的職業價值不應僅僅拘囿于追求現實的經濟利益,更應重視超現實的精神追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中西方價值觀念激蕩碰撞,個人主義、物欲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大行其道,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物質的極端追求。高校教師作為高知群體,對福利水平及勞動待遇的期許值相對更高,當現實情況與內心期許差距較大時,將進一步加大高校教師的現實需求,并最終呈現現實需要與精神追求的相互背離。

(二)教書育人與科學研究的兩難困境

對于高校教師而言,教書育人與科學研究是其工作的主要內容,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托。但在高校的教師評價體系中,卻更多地傾向以科研成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標準。同時,學科排名、綜合排名等評價方式中對科研指標的過度傾斜進一步加劇了高校對科研成果的盲目追求??闪炕目蒲性u價標準的優勢在于標準化、客觀化,但缺點卻在于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結果片面,容易消解高校教師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多元價值。評價指標的異化導致的最直接后果即高校教師逐漸喪失了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將精力過多地投入到追求科研成果上。同時,在“科研至上”的錯誤觀念的驅使下,部分高校教師放棄了耗時更長的研究項目,轉而追求“短平快”項目,甚至不惜學術造假,嚴重破壞了知識生產的內在規律,同時,也對人才培養造成極大的影響。

(三)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權力失衡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為了盡快恢復被戰爭破壞的教育體系,我國直接引入了蘇聯的教育管理模式,將教師納入到行政體系進行管理,教師成為了拿著鐵飯碗的公職人員,這也就決定了我國的教育管理體系缺乏本土生成的管理邏輯,完全按照行政機關的管理方式進行。隨著行政權力的日益龐大,學術權力逐漸依附于行政權力,教師逐漸淪為了政策的執行者和條例的規約者,教師的主體性在權力的讓渡中逐漸喪失?!敖處熥鳛榻虒W行為實施的主體,本身是具有發展意愿、發展需求的能動個體,這是教學行為得以有效實施的保證,教師應是目的和歸宿,而不應被當做工具和手段?;诳茖庸芾淼慕處煿芾砟J?突出強調制度和紀律的重要作用,將教師作為管理和規約的對象,教師的主體意識逐漸喪失,專業自主性和創造性被扼殺,逐漸淪為了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和‘熟練技術工人’?!?2)趙麗曼:《“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教師發展過程中的阻滯與突破》,《關東學刊》2020年第2期。

(四)知識結構與教育實踐的不相適應

1999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首次提出優化教育結構,鼓勵綜合性院校和非師范院校共同參與教師培養工作,全面推進師范教育改革。這一文件的出臺,極大地刺激了教師教育培養體系的變革,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及非師范院校參與到教師人才培養的隊伍當中,同時,也加快了師范院校轉型升級為綜合性大學的步伐。這一舉措的實施為高等教育系統輸送了大量新鮮血液,極大地緩解了師資隊伍匱乏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師范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未經系統師范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在成為高校教師后,由于缺乏教育教學經驗、教師教育理念、教育實踐經驗、教育心理經驗等,導致其走上工作崗位后,由于教學經驗及能力的欠缺,缺乏對教學過程、教學氛圍、學生心理的把控能力,因而只能使用單向輸出式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種缺乏反饋、互動的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使教師逐漸喪失了教學熱情。加之高校教師的教學科研任務繁重,沒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升教育教學方法上,最終在疲于應付中喪失了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成為了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的“教書匠”。

四、培育高校教師工匠精神的路徑

高校教師隊伍肩負著培養國家后繼人才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高校應以工匠精神為指引,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共筑教育夢、助力中國夢。

(一)在“師徒結對”中傳承工匠精神

我國古代工匠在技藝傳承的過程中,逐漸演化出“師徒相授”“子承父業”等傳承方式,因此,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也成為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師徒制”仍然是一種極具意義、價值的技藝傳承方式。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工業社會的到來,技術理性主義甚囂塵上,反映到教師教育領域,即在教師職前培養階段過分關注知識的積累及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對教育經驗的積累,最終成為了杜威所說的“理論教學的工具”。教育經驗的積累不僅需要教師在職前培養階段通過教育實習達到教育經驗的總結和積累,進入教職崗位后,為了更快度過職業適應期,可以吸取“師徒制”的寶貴經驗,通過選擇經驗豐富、師德高尚、業務精深、有責任心的教師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幫助年輕教師及早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在師徒相授的過程中,年輕教師不僅學習到教學方法、教學技能等“技藝”,更重要的是學習到先進的教育經驗及教育理念,并在老教師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等職業精神及職業倫理的影響下,最終達到技進乎道的境界,這也是工匠精神的最高追求。

當然,“師徒制”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與盲從,新手教師應該在不斷的觀摩、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體悟隱性的教育經驗和緘默知識,并結合自身獨特的個性、理解以及教學實踐進行創新,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及教學風格。

(二)在師德師風建設中融入工匠精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校是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建設人才的主陣地,而高校教師是人才培養的排頭兵,因此,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直接關系到了人才培養質量以及教育強國目標的達成。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經歷百年傳承的優秀職業精神,其精神內核與師德師風建設的價值目標無論在內涵還是外延上均具有高度契合性,工匠精神是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督處熃逃衽d行動計劃(2018-2022)》中提出:“在師范生和在職教師中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注重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3)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將工匠精神中愛崗敬業、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團結協作、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等職業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當中,對于培養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術嫻熟的新時代優秀教師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充分發揮“工匠精神”文化育人作用,潛移默化中培養師德。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應該貫穿高校教師培養、培訓的整個過程,通過正面的教育引導及側面的文化滲透的方式,在“潤物無聲”中完成價值培養及精神型塑。其次,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工匠精神”宣傳活動,耳濡目染中增進師德。通過組織“師德標兵”、“教學名師”、“身邊楷?!痹u選、“大國工匠進校園”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優秀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使高校教師充分領會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內涵,不斷提升職業精神及職業素養,更好地擔負起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和使命。最后,充分挖掘“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及文化內涵,在理論研究中深化師德。在國家大力倡導“工匠精神”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應充分發揮智力優勢及文化優勢,深入整理、闡釋、挖掘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理論研究,激活“工匠精神”延續千年的強大生命力,促進“工匠精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和內涵。

(三)在教師評價體系建設中注入工匠精神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4)中共中央 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到,改革高校教師評價要重視師德評價,突出教學評價,優化科研評價。重點評價教育工作中的實際貢獻,不得將科研量化指標與薪酬績效掛鉤;堅持分類型、分學科評價,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精簡人才“帽子”,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本意;改進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淡化數量指標。方案的出臺,對于破除當下高校教師評價中的“五唯”痼疾,扭轉重形式評價、輕內涵評價的不良傾向具有重要意義。但并不是說要全面否定以預設目標為基準的結果評價,以結果作為評價的基本導向在教育評價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是,在評價過程中要突出質量導向。要將教學和育人成果放在首位,充分考慮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逐漸淡化論文數量、科研成果數量、獲獎數量等量化指標,鼓勵教師站穩三尺講臺,潛心教書育人,激發創新潛能,產出更多具有創造性及核心競爭力的教育業績。同時,強化過程評價,通過動態視角,全方位、多角度、全周期地對評價對象的教育能力、教育方法、教育過程、教育結果進行客觀評價,充分考慮教師職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周期性特點,尤其是對于投入周期長、精力多、成效無法量化的教育實踐及基礎科研工作,要更加側重教師的時間精力付出及工作努力程度等,通過改進性評價而非鑒定性評價,鼓勵教師堅守教育事業的初心和使命,為教育事業默默付出,而不是刻意追求功利性的教育成果。

猜你喜歡
高校教師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工匠風采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贊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