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量資本與數字勞動:“飯圈”現象的理論解讀及治理策略

2023-03-07 13:29張恩榮
關東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飯圈社群偶像

高 旸 張恩榮

2021年7月21日,中央網信辦宣布啟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指出“一段時間以來,‘飯圈’粉絲群體在網上互撕謾罵、應援打榜、造謠攻擊等問題屢見不鮮,破壞清朗網絡生態,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人民群眾反映強烈?!?1)《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中國網信網,2021年6月15日。在此之后,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等媒體紛紛發表社評文章,直指“飯圈”現象中存在的資本炒作、網絡暴力、拜金主義等社會問題?;仡櫋帮埲Α毖葑冞^程,其脫胎于我國文化市場發展初期的粉絲文化,在近十年來我國文化經濟快速發展中逐步成型,并在數字媒介技術推動下迅速壯大。當前,國內學界對“飯圈”的研究多從文化經濟學和傳播學視角進入,將之視作一類文化經濟產物或一種社交傳播模式予以觀察和討論,尚缺少從社會結構層面展開的相關研究。然而,當追星行為發展成為“飯圈”現象后,為什么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亟需做出學理性的思考和解答?;诖?本文嘗試對“飯圈”現象進行理論解讀,思考由其引發的各類社會現實問題,并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建議。

一、“飯圈”生成的社會圖景

“飯圈”現象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經濟產物或是社群傳播模式。當下,“飯圈”作為我國民眾日常生活中一類規模較大的社會群體,吸納了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多年齡層段社會成員,并在群體運作中關聯著資本、文化和技術等多種社會生產生活要素,形成一套頗具系統性和組織性的群體運轉模式。從社會研究的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來看,任何社會群體的形成都與其所處社會環境緊密相關,每一個社會群體內部都存在著自身的組織結構樣態。因此,本文主要從社會環境和結構樣態兩個層面對“飯圈”現象進行理論解讀。

(一)從媒介社會到流量社會:“飯圈”的社會環境演變

事實上,“飯圈”的出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所處社會環境變化中逐漸建構形成?!帮埲Α钡脑缙谛问綖榉劢z文化,表現為大眾作為“粉絲”對偶像明星的熱愛和追捧。二十世紀以來先后出現的光電技術和網絡技術,以及由此產生的視覺經濟,為其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外部環境。上述媒介技術降低了人類社會文化傳播門檻,并為視覺傳播提供了技術可能,使明星以一種符號形象融入大眾文化之中。作為社會娛樂文化產物,偶像的誕生向來與媒介發展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粉絲往往是所有新媒介技術的最早使用者和推廣者之一。(2)閆方潔:《“養成系”偶像及其“粉絲”文化的生成機制與內在邏輯——基于技術、文化與心理的多重視角》,《思想理論教育》2021年第8期。彼時,粉絲與偶像的互動多存在于文化層面,其所產生的資本價值相對有限。在媒介社會中,偶像尚不具備成為生產資料的技術條件,偶像與粉絲互動間產生的資本效益還需在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環節得以實現。

進入流量社會后,人類社會的生產資料、勞動過程和資本運作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革。在流量社會中,作為生產資料的“元數碼”始終處于開放獲取狀態,并沒有明確的所有權歸屬。因此,對“元數碼”進行勞動加工和資本轉化的關鍵,便在于占有“元數碼”儲存空間即數字媒介平臺的使用權?!傲髁可鐣钡馁Y本家最為主要的獲利方式不是通過占有進而出售作為生產結果的“數據商品”,而是通過對“數據商品”建構的“商品空間”的占有。(3)余偉如:《“流量社會”的崛起及其政治經濟學探析》,《理論與改革》2020年第5期。偶像所具有的符號形象經數字技術空間生產轉化為平臺存儲的“元數碼”資料,在此粉絲與偶像互動間產生的資本價值不再依賴于社會的物質性生產。只要粉絲借助數字媒介進入偶像所處的“商品空間”便可完成相應資本轉化,即粉絲的參與過程便是勞動生產過程。這要求在流量社會中,尋找一種新的粉絲與偶像互動模式,圍繞數字媒介技術建構形成二者間高效互動的平臺空間?!帮埲Α弊鳛檫@一空間的具體表現形式,在資本、技術和文化等社會要素推動下得以顯現。

在此,數字空間的“私有性”掩蓋于元數碼的開放性之下,這一看似開放的生產資料獲取空間,顯著激發了社會資本的參與愿望。在流量社會中,粉絲文化的平民屬性使其成為投資者眼中的優質資源,這使粉絲文化的資本吸附能力被顯著放大,各類資本爭相進入拓展了偶像與粉絲互動的“商品空間”。資本刺激進一步催生了對技術的需求,并為技術孵化提供了資本溫床,各類新型媒介技術為粉絲與偶像互動提供了更多機會,從而使“飯圈”的參與群體逐漸擴大。在資本和技術的雙重推動下,偶像明星在大眾文化生活中的符號形象顯著發散。從早期的視覺文化擴展到大眾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對于一些粉絲而言,偶像甚至已成為全部社會生活的“代言”,以偶像為核心組成生活社群便顯得十分必要。流量社會獨特的生產方式和資本邏輯,為粉絲和偶像成為生產資料提供了可能,使“飯圈”得以在吸納更多社會資源后最終發展成型。

(二)由粉絲群體到粉絲社群:“飯圈”的結構樣態轉換

如前文所述,“飯圈”在資本等相關社會要素推動下逐漸形成,并經歷了由媒介社會到流量社會的外部環境變化。在“飯圈”建構形成過程中,其內部也發生著由粉絲群體到粉絲社群的結構樣態轉換。追星現象初期所形成的粉絲群體,是個體出于與偶像及共同偶像愛好者日?;有枰M成的興趣群體。其群體形成基礎在于對共同偶像明星的個人喜好,群體成員追星行為多表現為一種日常文化娛樂行為。粉絲群體的內部結構較為松散且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喜好同一偶像的不同個體成員之間雖有所交集,但多停留于對共同追星生活的話題討論,缺少在追星生活以外的互動聯系。當群體內某一成員的生活環境、個人偏好發生變化,便容易出現脫離所屬粉絲群體的“退群”行為。例如,當一個粉絲成年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后,可用于日常追星的個人精力減少,其對所屬粉絲群體活動的參與頻次也會相對降低,最終將以往追星經歷內化于個人的生活記憶之中。

而“飯圈”現象所依托的粉絲社群,在群體結構上則具有更強的組織性、規則性和穩定性。從粉絲行為上看,追星族的活動往往比較個人化,而“飯圈”時期則形成了層級分明、分工明確的粉絲社群組織。(4)胡岑岑:《從“追星族”到“飯圈”——我國粉絲組織的“變”與“不變”》,《中國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粉絲社群的形成基礎不再局限于個體對偶像的共同愛好,其群體活動也超越了文化生活范疇?!帮埲Α钡姆劢z社群內部具有更為明確的群體層級劃分,如按照與偶像的關系親密度、入圈年限等形成多個不同的成員等級。層級越高的群體成員,在群體內部所占有的權力和資源越大。此外,“飯圈”社群成員在多個社會生活層面展開互動,形成對內凝聚性和對外區隔性,這也就不難解釋網絡平臺常常會出現不同粉絲社群之間的“罵戰”現象,亦或是在某些社會事件判斷時一些“飯圈”社群罔顧事實真相做出群體盲從選擇。

與早期的粉絲群體不同,粉絲社群具有著更強的社會性。粉絲社群屬于一種社會分化現象,加入社群不僅意味著個體成為同一偶像愛好群體中的一員,同時也被賦予了相應的社會身份形象。這種社會身份形象不僅存在于虛擬網絡空間的群體劃分中,對個體現實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也有所影響。同一粉絲社群成員在線上線下進行頻繁互動,在不同社會生活情境下彼此聯系,這使個體對所屬社群的群體歸屬感遠高于以往。除此之外,“飯圈”粉絲社群的形成要素也不再局限于共同文化愛好。在流量社會新的資本轉化模式下,粉絲社群也成為可以進入市場加工的生產資料。外部資本進入為粉絲社群的組織化運轉奠定基礎,職業粉絲的出現預示著個體追星行為已由文化愛好發展為一類社會職業。在此,粉絲社群不僅形成了穩定的組織運轉模式,同時也接受著來自市場資本的規則引導。

二、“飯圈”運轉的數字勞動邏輯

當下,“飯圈”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文化現象,而是涉及社會運轉的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一段時間以來,由于缺少有效的外部監管引導,“飯圈”長期處于無序發展狀態,在大眾社會生活中引發了一些追星亂象。

(一)資本與流量共推下的過度造星

依循流量社會獨特的數字資本邏輯,粉絲與偶像間的互動行為被納入社會勞動生產范疇。偶像明星作為互動焦點成為平臺上的“元數碼”,一眾粉絲則同時扮演著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雙重角色,“飯圈”因而成為這一數字勞動過程的發生空間。在流量等于資本的市場邏輯下,流量熱度成為衡量一個明星資本價值的直接標準,并決定著其是否值得獲得更多市場投資。毋庸置疑的是,得不到市場投資的明星,最終會因為失去資本價值被平臺拋棄。因此,為了讓自己喜愛的偶像盡可能延長職業生涯,幫助偶像獲得更多流量熱度便成為粉絲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于是,粉絲逐漸深入參與偶像的形象塑造、宣傳推廣、輿論引導等數據生產實踐。在這一奇特的資本邏輯支配下,明星與粉絲分別被轉變為流量明星和數據粉(data fans),粉絲與偶像的互動過程則變成了資本生產過程。為了獲得更多市場收益,資本與流量共同推動著“飯圈”的過度造星現象。

一方面,資本不斷推動粉絲應援模式更新,并控制著平臺的流量生產規則。從最初的歌友會、見面會等線下活動,到如今諸如打榜、控評之類的在線應援。市場為了給予粉絲更多的流量生產機會,不斷更新技術媒介以便于粉絲與偶像間產生高頻互動。技術平臺不僅為粉絲與偶像提供了直接交流互動的機會,也為這些互動過程劃定了技術框架。為了適應平臺設立的技術規則,“飯圈”發展為高度組織化的粉絲社群,成為設有打投組、輪博組和控評組等職能架構的專業群體。粉絲只要遵守相關技術規則,便能為偶像形象注入更多的流量數據。因此,一些粉絲社群開始尋找平臺的技術規則漏洞,產生偏激甚至是錯誤應援行為,例如“倒奶打榜事件”“偶像流量數據造假”“制造夸張虛假偶像新聞”等。

另一方面,資本借助技術研發無限延展粉絲與偶像互動空間,進而侵蝕、壓縮粉絲的其他日常生活內容。流量社會特有的生產邏輯意味著,只要粉絲參與偶像的流量制造,平臺便可完成相應資本轉化。因此,平臺為了獲得更多資本收入,便需要在時空上不斷延展粉絲與偶像的互動空間,盡可能多的為粉絲提供偶像流量制造機會。為此,一些新的“造星”模式逐漸出現,如近年來日漸火熱的偶像養成類節目。此類節目一改已往“隱秘訓練,破空出世”的偶像培養模式,將潛在偶像的“素人”一面展現在大眾面前,粉絲得以參與偶像從入行到出道的全過程,在參與中獲得從未有過的話語主動權。這種養成類節目顯著延展了粉絲與偶像的互動空間,為了享受這難得的與偶像互動機會,粉絲開始將更多個人精力投入打榜應援之中,無暇顧及其他日常生活內容。在此,粉絲生成流量,流量轉化資本,資本鑄造偶像,當粉絲數量近乎等同于資本變現能力時,粉絲話語權力必然迎來空前膨脹。(5)王敏芝、李珍:《媒介文化視域中的粉絲話語權增強機制及文化反思》,《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當偶像從素人變為明星后,粉絲、偶像與資本看似實現了共贏,然而到底哪一方取得了真正勝利,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二)偶像經濟繁榮背后的文化虛無

不斷擴大的“飯圈”規模為流量制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偶像經濟由此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微博等互聯網平臺上,與明星相關的信息討論始終占據著大量版面。在此,平臺為粉絲制造流量數據提供支持,大眾則在被信息裹挾中參與流量生產,平臺、粉絲與大眾共同制造并消費著明星形象。然而在偶像經濟走向繁榮背后,隱藏的則是不容忽視的文化虛無問題。雖然,勞動過程虛擬化是流量社會生產方式轉變的突出特征,然而過程虛擬并不等同于生產虛無。當下,偶像經濟在生產的內容和結果層面都存在著文化虛無問題。偶像經濟發展并未給社會生產帶來實質性收益,僅僅是在編織一個虛假繁榮的假象。

偶像經濟的內容虛無,表現為真實文化體驗的長期缺失。在粉絲與平臺圍繞偶像進行流量生產過程中,明星形象是唯一的生產資料并具有不可替代性,平臺若想最大限度獲取資本收益,便需要不斷對明星進行數據挖掘。就平臺而言,明星的作品產出需要相應周期且要求粉絲具備一定藝術審美能力,這無異于延長了資本轉化時長且增加了其中的不確定性。而明星的外表形象和日常生活則可進行實時數據制造,于是明星的外表、言行乃至私生活都成為主要數據來源。平臺盡可能多的為粉絲提供參與明星生活的機會,關注和討論明星生活成為“飯圈”主要活動內容,粉絲只要參與話題討論便可產生流量數據,即使是不同粉絲社群之間的“罵戰”也可為平臺帶來資本收益。這就導致大眾看似參加了一場狂熱的造星盛宴,所得到僅僅是碎片化信息和短暫的感觀刺激,其日常文化生活內容并未因此發生絲毫實質性改變。

偶像經濟的結果虛無,則體現在難以做出實質性經濟貢獻。偶像經濟在整個生產過程占用了大量社會資源,但所產出的除了明星形象外別無他物。偶像經濟本質屬于典型的符號經濟,其生產對象和產品均是虛擬的符號形象。它遵循流量社會的資本轉化邏輯,適應了虛擬的勞動生產方式,接受著來自數據平臺的技術支配。然而,這個看似復雜的數字勞動與資本轉化體系,卻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產出虛無。偶像經濟與其他行業經濟的關聯微乎其微,一些明星參與實體經濟活動也只是為了增加個人收入和數據“佐料”。偶像經濟只需服從于其賴以生存的平臺技術,便可在技術規則支配下完成整個數據生產和資本轉化過程。如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所描述的,“在靠近技術壟斷論的核心地帶有一個龐大的產業,它有權力用一切可用的符號來吞噬消費者的心靈,以助長商業利益?!?6)[美]尼爾·波茲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何道寬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189頁。偶像經濟就是這樣的一種產業體系,它吸引了大量民眾參與消費,卻難以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實質性貢獻,反而引發了天價片酬、盲目消費等社會亂象。

(三)隱藏于明星效應中的價值扭曲

除過度造星和文化之外,“飯圈”現象引發的最危險社會問題,是隱藏于明星效應中的價值扭曲亂象。任何一種社會文化樣態都關聯著相應的社會意識形態,即使是服務于大眾娛樂生活的“飯圈”文化也存在著深層的價值判斷問題。事實證明,過度的“娛樂”將會通過滲透新聞、教育、宗教等一切領域,不斷傳播扭曲錯位的社會價值理念,嚴重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文化健康發展的積極引領。(7)韓升、畢騰亞:《大眾文化發展的“泛娛樂化”傾向及其批判》,《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僅就“飯圈”而言,在流量等于資本的市場邏輯下,“飯圈”所承載的娛樂文化正逐漸走向扭曲,平臺、明星和粉絲都遵循著流量至上的錯誤理念。在這一極端的價值判斷影響下,明星的個人德行、作品好壞已不重要,是否具備信息噱頭、能否制造流量“爆點”,才是決定一位明星走紅的關鍵。這就導致一些無才藝人、失德藝人在流量和資本推動下,依然能夠活躍在大眾面前。

一些明星開始營造虛假偶像人設,以便于博取社會關注獲得更多平臺流量。為了滿足平臺和粉絲的娛樂偏好,他們為虛假披上娛樂的外衣,成為一個個展示在受眾面前的“精品”。流量社會為這些明星打造虛假人設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包裝方式,然而層層包裹的謊言卻也顯得十分脆弱。令人驚奇的是,當虛假人設崩塌后,偶像往往只需幾句道歉便可得到部分粉絲原諒,甚至有粉絲罔顧是非的為偶像辯解,例如近年來常出現的明星虛假學霸人設,由于對多數粉絲生活無關痛癢便輕易獲得了粉絲的原諒。流量平臺和偶像經濟對造假的寬容,本身便在向“飯圈”的粉絲社群傳輸著錯誤價值觀。

更有一些明星為了制造平臺輿論沸點,不惜從事違法行為或將自己的違法經歷公之于眾。這種違背正常生活邏輯行為出現的根本原因,或許只能用流量就是資本的市場邏輯來進行解釋,但真實的社會生活并不是虛擬的資本市場。偶像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其個人行為往往會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所造成的負面社會影響難以估量。對于無法明辨是非尤其是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的未成年人,明星的錯誤示范無疑在扭曲著他們的價值判斷,然而青少年群體恰恰是構成“飯圈”的主要年齡人群。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念和違法行為,隱藏于明星的“耀眼”光環下,在粉絲社群中廣泛傳播毒害著每一位群體成員的思想世界。

三、“飯圈”現象的治理策略

“飯圈”現象的治理難點在于,其關聯著大眾社會生活諸多方面,與流量、資本、技術等不同社會要素交織一體。事實上,追星行為最初只是大眾文化生活的一個面向,“飯圈”在出現之時也尚未演化出諸多社會問題。諸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資本滲透引發的“飯圈”社群價值觀念扭曲和技術推動形成的“飯圈”運轉模式異化。因此,“飯圈”治理應警惕資本對大眾文化的過度滲透,以優秀文化充實“飯圈”的內容生產,加強對“飯圈”社群行為的價值觀念引導。

(一)以行業經濟政策規制“飯圈”運轉

“飯圈”作為一種社群組織,存在著自身特有的運轉模式,關聯著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在以往針對“飯圈”的治理實踐中,多將之理解為對民眾追星行為的治理,然而文化行為治理與社會現象治理存在著明顯差異。早期的治理策略在執行落實過程中,面對“飯圈”嚴密的組織結構常常難以達成預期目標。因此,從經濟和技術兩個層面看待“飯圈”現象,針對相關問題提出治理策略便顯得尤為重要。

從市場經濟治理層面考量,當前資本效益已取代文化興趣成為維系“飯圈”社群的關鍵要素,潛在的資本規則滲透于“飯圈”的每一個角落?!帮埲Α敝凶顬槌R姷拇蛲痘顒?便是粉絲在資本驅動下為自家偶像爭取流量,并與同類明星相競爭的市場行為。娛樂公司和“粉頭”為從中獲利,不斷強化粉絲保護偶像的“使命感”,誘導粉絲增加消費。(8)季為民:《警惕“飯圈”亂象侵蝕青年一代價值觀》,《人民論壇》2021年第10期。無論是平臺公司、經紀團隊、偶像明星還是職業粉絲,其圍繞“飯圈”展開的參與行為,均指涉著相關商業利益?!帮埲Α爆F象治理需要采取必要的市場規制措施,劃定“飯圈”的經濟運轉框架。通過制定完善的監管措施,堵住各類公司、團隊利用“灰色地帶”制造流量的規則缺口。正如新華網網評所述,“該為‘飯圈’劃好‘圈’”。任何一種經濟現象若任其自由發展,源自資本的逐利性都會造成發展的盲目性,“飯圈”既然存在經濟行為自然也無法例外。因此,需要正視“飯圈”的經濟屬性,從行業經濟規制角度進行干預式治理。

在以行業經濟政策對“飯圈”運轉進行規制時,必要的技術治理體系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雖然,當下“飯圈”已完全被資本邏輯所滲透,但其本質仍是一種大眾文化娛樂現象。與早期的粉絲文化相比,二者區別在于“飯圈”所熱衷的文化樣態更偏向于流量文化(或可稱為數據文化)。依托數據平臺產生的流量文化,拉近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距離,滿足了粉絲“深度參與”偶像生活的熱切期望。在此,粉絲對偶像的情感支持被數據所量化,能夠為鐘愛的偶像貢獻多少流量數據,成為衡量一個粉絲忠誠度的關鍵指標,這正是造成“飯圈”追星行為走向異化的根源。因此,治理資本投機、過度“打投”、網絡罵戰等與“飯圈”相關的社會問題,還需回到流量文化賴以存在的平臺技術之上,優化平臺相關技術規則,加強對“飯圈”社群活動數據的技術監管。

(二)以優秀文化內容充實“飯圈”生產

“飯圈”社群所追捧的流量文化,是一種缺乏文化深度的形式文化,粉絲所參與的社群活動,也多不具備實質性文化內容。在偶像經濟所標榜的流量至上理念影響下,粉絲參與行為多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偶像的熱愛而不是為了欣賞或體驗優秀藝術文化作品。在參與社群活動時,個體多處于一種形式滿足而精神虛無的狀態,即本人雖在參與中體驗著狂歡卻難以得到精神滿足。在為偶像制造流量的數據狂歡中,粉絲似乎參與了整個偶像文化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并獲得了顯著的滿足感和充實感,然而實質卻是成為資本統治下的數據勞工,機械的執行著數據生產任務。因此,需要更正“飯圈”文化生產中奉行流量至上的錯誤傾向,引導粉絲參與行為重新回歸內容審美和精神消費。這就需要以優秀文化充實“飯圈”內容生產,也只有這樣才能為粉絲提供具有豐富精神文化內涵的產品服務。

一方面,文化娛樂產品在創作時應注重內容設計,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給養。當前眾多文化娛樂產品過于重視形式設計而忽視內容提煉。以“選秀養成類”節目為例,這類節目通過設置層級賽制,盡可能多的為粉絲提供參與機會,以制造更多的數據流量換取相應資本收益。然而,粉絲的積極參與只是為了幫助偶像以更靠前的名次出道,無益于個人的精神文化滿足。因此,需要立足于“飯圈”現有的偶像文化基礎,推出更多符合先進文化發展要求的優質產品,提升大眾文化藝術審美水平。在警惕以藝術和娛樂為名義進行歷史虛無創作前提下,鼓勵市場在文化產品生產時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加以運用。當前文化娛樂市場的內容形式單一問題,已引起了大眾文化審美疲勞,而以歷史和生活為素材的作品創作則可讓受眾耳目一新。在作品創作過程中,支持偶像明星與優秀文化相融合,既可以豐富“飯圈”文化內涵,也可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推廣帶來流量。

另一方面,文藝行業在發展時更需凸顯優秀藝術工作者的引領作用。一部好的作品,既需要優質內容也需要優秀表演者。德才兼備的藝術工作者不僅能夠滿足大眾日常文化娛樂需求,更可以通過自身的實際言行在社會文化生活中形成典型示范效應??v觀我國文藝行業發展歷程,“飯圈”和流量明星并不能代表文藝行業的全部內容,只是因為他們的行動邏輯迎合了當下市場喜好,流量明星的形象才在資本推動下無限放大。一直以來,我國文藝行業都存在著一批優秀藝術工作者,他們的明星形象來自于被大眾廣泛認可的優秀作品,并非是由平臺流量數據堆砌而成。在“飯圈”偶像選擇日趨表淺化的當下,支持優秀藝術工作者走到臺前修正粉絲的偶像評判標準是十分必要的。為“飯圈”提供更多由優秀藝術工作者創作的作品,有助于重塑粉絲的偶像認知,引導正確文化審美偏好。

(三)以正確價值觀念引導“飯圈”行為

針對“飯圈”的治理不能只停留在行業經濟和內容生產層面,還需關注隱藏于諸多問題表象下的價值觀念扭曲問題。偶像是被個體(或群體)所認同,并受到極度尊敬、欽佩或者極其欣賞、喜愛和向往的形象化的象征性人格符號。(9)王賢卿、吳倩倩:《虛擬偶像景觀中的青年文化心態及其培育策略》,《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一些粉絲在追星過程難以有效把控自身情感,常常會陷入對偶像的狂熱追捧狀態,迷失于偶像的“光輝”形象進而難辨對錯。長此以往,一些明星的錯誤言行一直對“飯圈”中的粉絲成員尤其是青少年個體進行著思想毒害,使其在成長生活中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背離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糾正、制止偶像明星的錯誤行為,以正確價值觀念引導“飯圈”群體行為,是“飯圈”問題治理的關鍵環節。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寄語廣大青年,“要錘煉品德,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加強道德修養,明辨是非曲直,增強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10)《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 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人民日報》2021年4月20日,第1版?!帮埲Α弊鳛橐郧嗌倌耆后w為主要成員的社群組織,理應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引,積極發展成為青少年樹立健康文化觀、培育積極人生觀的社會生活空間。這需要引導個體成員在“飯圈”社群活動參與實踐中形成主體意識,理性看待偶像的個人觀念行為,對于錯誤的思想價值觀念保持足夠警惕,不盲從于其他群體成員,不被平臺流量所裹挾,從明星的“數據粉”回歸到“真愛粉”。

在引導個體形成追星行為的主體責任意識基礎上,還需加強對“飯圈”文化的外部監管。人類社會的任何一種文化樣式,都關聯著相應的價值觀念。因此,需要將“飯圈”治理納入社會意識形態治理范疇,以法律為保障、以道德為約束,肅清“飯圈”中長期存在的錯誤思想,營造“風朗氣清”的追星環境。在此過程中,明星作為深受粉絲喜愛的偶像符號,理應認真履行自身的價值觀引導職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向粉絲群體傳遞正向的社會信息,不做流量資本控制下空有皮囊卻無靈魂的符號傀儡。以培育粉絲的個體理性認知為核心,以凈化“飯圈”文化環境為基礎,以發揮偶像明星正向引導作用為輔助,逐漸糾正“飯圈”中扭曲的價值觀念和偏激的追星行為,為青少年群體營造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氛圍。

猜你喜歡
飯圈社群偶像
古代也有“飯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飯圈”到底是個什么圈
整治“飯圈”亂象
偶像報
在“飯圈”一路“打怪升級”
社群短命七宗罪
我的偶像
出賣偶像
母嬰電商的社群玩法
VC靠邊!社群股權眾籌來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