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法學》 與清華學術期刊中的憲法學傳統

2023-03-09 21:15韓大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清華法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憲法學政治學清華

韓大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清華法學》 雖創辦于2007 年,但繼承了清華學術期刊百年的學術脈絡,形成了獨具清華特色的辦刊理念與風格。它對于引領中國憲法學思潮,推動憲法學繁榮所發揮的作用有目共睹,已成為憲法學共同體集體記憶與信賴的學術家園。如今,《清華法學》 迎來辦刊第100 期,值得我們共同慶賀。作為忠實的讀者和作者,筆者在這篇小文中以民國時期清華學術刊物中的憲法學論文為例,擬探析《清華法學》 的學術源流,并表達對未來發展的期希。

我們知道,早在民國時期,清華大學就已形成了良好的憲法學研究傳統。這些傳統不僅體現在錢端升、樓邦彥、程樹德等一大批由清華培養的著名憲法學者及其所取得的學術成就之上,同時也反映在清華創辦的各類學術期刊所發表的具有學術價值的憲法學論文之中。盡管受到法律學系遲遲未能成立的影響,〔1〕1928 年國立清華大學成立,并于1929 年設立法學院。根據當時的《大學規程》,法學院下應設法律、政治和經濟三學系,但受到學校經費不充裕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清華大學法學院建院伊始便申請暫緩設立法律學系。后又因為國家教育政策、抗日戰爭等原因,法律學系始終難以設立。詳細經過參見陳新宇:《事不過三——清華法律學系的三次籌建始末》,載《清華法學》 2021 年第2 期,第190-208 頁。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并未像同時期東吳大學法學院的《法學季刊》、中央大學法學院的《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季刊》 那樣創辦專門的法學期刊,但依托于《清華學報》〔2〕《清華學報》 創刊于1915 年,是中國最早、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高校學報之一,具有極高的學術地位與學術聲譽?!墩螌W報》〔3〕《政治學報》 創刊于1931 年,由清華大學政治學會出版發行,是清華大學法學院政治學系的重要刊物。與《社會科學》〔4〕《社會科學》 創刊于1935 年,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編輯部出版發行。該刊堅持學術為本、問題導向,發表了眾多高水平的學術成果。等清華創辦的其他綜合性、關聯性學術刊物,學界同仁們在清華的法學論文發表并未受到太大影響。這些刊物雖不是專門的法學期刊,但都有著較高的學術品質與影響力。它們所刊發的法學論文共同塑造了清華學術期刊的學術傳統。本文將其提煉為:“培植本土意識、鼓勵原創研究”“立足基本原理、強調歷史方法”以及“引介前沿成果、推動國際交流”。

一、培植本土意識、鼓勵原創研究

憲法學本質上是一種“地方性的知識”,只有依托本國的憲法文本,確立憲法的本土文化自覺,才能真正發揮其規范功能。若缺乏學術的自我意識與自我立場,單純依靠移植西方的學說、理論、制度,則憲法學研究只能是一幅“次殖民地的風景圖”,難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形成中國憲法學自主的學科體系。民國時期,清華的學術期刊的編輯們已經認識到當時學術研究過分依賴西方而產生的一些弊端,并力圖改變這一現狀,鼓勵學者圍繞中國問題展開原創性研究。在《政治學報》 1932 年第2 期的卷首語中,胡愚一就已指出,“本刊的重要使命,是以努力創作的精神打破今日國內學術界的沉寂”,進而扭轉學界“一意依賴外人的惡習”?!?〕胡愚一:《卷首語》,載《政治學報》 1932 年第2 期,第3 頁。為此,本土的問題意識成為當時清華學術期刊選稿的重要原則之一,并相繼刊出一系列緊密結合中國文化傳統與憲法實踐的憲法學研究成果。例如,嵇文甫所撰寫的《吊民伐罪與民權思想》 一文。該文比較了中國傳統的吊民伐罪思想與現代的民權思想,并指出兩者并非一物。在作者看來,吊民伐罪思想源自孟子,建立在“君子”與“野人”、“勞心者”與“勞力者”界限森嚴的等級制之上。雖然,孟子要求保障勞力者的利益,但從不相信作為勞力者的民眾具有參與政權的能力。為此,作者強調,孟子學說里并無現代意義上的民權、民主思想,不宜強作比附?!?〕參見嵇文甫:《吊民伐罪與民權思想》,載《政治學報》 1931 年第1 期,第62-67 頁。再如,陳之邁的《監察院與監察權》 基于孫中山五權憲法的理論,從監察院的成立經過、規范依據、憲法地位,監察權的適用范圍,彈劾案的實證運作等方面展開學術分析,從而對五權體制下的監察制度進行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建構?!?〕參見陳之邁:《監察院與監察權》,載《社會科學》 1935 年第1 期,第99-149 頁。此外,沈乃正在《中國地方政府之特質與中央政府之控制權》 一文中探討了在當時的憲法體制下中國的央地關系,并從法人資格、自治權等角度闡明中國為單一制國家,地方并無自治權,中央得通過立法、司法、行政、監察與考銓等五權的行使,落實對地方的控制權?!?〕參見沈乃正:《中國地方政府之特質與中央政府之控制權》,載《社會科學》 1936 年第2 期,第303-352 頁。這類作品集中體現了民國學者的中國問題意識與本土意識,為構建符合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與基本國情的憲法學說與憲法體系作出了貢獻。

二、立足基本原理、強調歷史方法

憲法學研究的核心任務在于厘清本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疇、基本原理,以建構中國憲法學的自主學術體系。清華的學術期刊普遍以學術性作為選載作品的根本標準,并不看重作者身份,亦不追求熱點,十分注重基礎性、原理性研究?!肚迦A學報》 即以“誠實”的求學態度作為刊物宗旨,要求發表的文章符合實事求是與科學精神?!?〕參見《清華學報》 編輯部:《引言》,載《清華學報》 1924 年第1 期,第1 頁?!墩螌W報》 更是站在學術立場,自陳本刊“不具有某種想象的目標,更不敢預計負有何等時代的使命”?!?0〕徐雄飛:《創刊詞》,載《政治學報》 1931 年第1 期,第1 頁。正因如此,不少探究憲法慣例、國民主權、共和原理、國家機構等關涉憲法學重大基礎理論命題的作品紛紛被刊載于清華的學術期刊。例如,樓邦彥的《憲法及憲法慣例》、〔11〕參見樓邦彥:《憲法及憲法慣例》,載《社會科學》 1947 年第1 期,第23-44 頁。趙奉生的《狄驥反對國家底理論》、〔12〕參見趙奉生:《狄驥反對國家底理論》,載《政治學報》 1932 年第2 期,第149-167 頁。李榦的《共和廣論》〔13〕參見李榦:《共和廣論》,載《清華學報》 1919 年第2 期,第1-5 頁;李榦:《共和廣論》,載《清華學報》 1919 年第4 期,第21-23 頁。以及錢端升的《英國之員吏制度》〔14〕參見錢端升講授:《英國之員吏制度》,潘如澍記錄,載《政治學報》 1931 年第1 期,第17-24 頁?!兜乱庵镜膰鴷皣鴷h員》,〔15〕參見錢端升:《德意志的國會及國會議員》,載《清華學報》 1933 年第2 期,第1-35 頁。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論作莫過于樓邦彥的《憲法及憲法慣例》。在該文中,樓氏旗幟鮮明地強調了正確使用概念語詞對于憲法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對于名詞的正確用法,以及概念的透徹了解,恐為剖析和解答問題時的必不可少的條件”?!?6〕同前注〔11〕,樓邦彥文,第23 頁。在此基礎上,作者以憲法慣例為研究對象,從發生學的角度探究它的形成與變更,進而探討其拘束力與效用,以期證立憲法慣例作為憲法淵源的重要地位。在作者看來,憲法是一個國家所有關于國家基本組織的法則,而憲法慣例乃憲法的多種淵源中的一種。它為本國政治制度運行中缺乏成文法則根據的情形提供了憲法基礎,具有重要的憲法價值。如果憲法學者不論及憲法慣例與歷史,則探究憲法學的任務永遠無法完成?!?7〕參見同上注,第23-44 頁。

在研究方法上,民國時期的清華學術期刊所選擇的憲法學作品,不僅重視規范的研究方法,同時也強調了歷史主義的重要性,青睞從歷史變遷的視角審視具體憲法制度的憲法學論文。例如,《清華學報》 早在1918 年就刊載了麥克羅(Robert M.McElroy) 講授、孟憲承譯述的《代議主義發達史》。該文以美國制憲史為線索,詳細分析了代議主義在英國、美國革命時期與美國制憲時期的歷史變遷,提示中國學者“美國憲法并非構造之一物,乃因其民族政治之遺傳,使適合于國家之政象,以極明了簡短之文辭包舉代議主義之實質而已”,進而指出“中國所需者非美國之憲法,亦非英法德之憲法,但當以現世法律之文辭表示人民政治之能力,完成其歷史上最粹美之精神,而適用其友邦最良之思想,造成強大之政府而不犧牲個人之自由,如是而已”?!?8〕[美] 麥克羅講授:《代議主義發達史》,孟憲承譯述,載《清華學報》 1918 年第2 期,第40 頁。再如,沈乃正在其《清末之督撫集權,中央集權,與“同署辦公”》 一文中詳細梳理了清末地方督撫權力集中的基本情形,并基于單一制的立場,闡明清末民初中國國家結構體制所存在的弊病及其產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9〕參見沈乃正:《清末之督撫集權,中央集權,與“同署辦公”》,載《社會科學》 1937 年第2 期,第311-342 頁。

綜上,基礎原理與歷史主義奠定了民國時期清華學術期刊的基本風格,并為清華后續的辦刊思路產生了深遠影響。時至今日,包括《清華法學》 在內的諸多清華學術期刊仍然將其視為選文的學術標準,保持了濃郁的歷史主義的憲法學傳統。

三、引介前沿成果、推動國際交流

基于學術的使命與功能,憲法學研究還具有開放性,應當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持續推動中外憲法學的國際交流,以提升中國憲法學的國際對話能力,形成中國憲法學的自主話語體系。圍繞這一方面的學術使命,民國時期的清華學術期刊常通過書評的方式向國內學界引介國內外憲法學研究的前沿成果,以期傳播學術、促進交流。在清華,書評欄目普遍出現在各類學術期刊中,構成了清華學術期刊的重要傳統與特色。如《清華學報》 《政治學報》 及《社會科學》等刊物,通常設專題性欄目,由清華的權威學者主筆,擇取學界最新的專著進行介紹或批評,以期幫助讀者找到閱讀的切入口,更好地理解艱澀難懂的學術作品。書評所介紹的著作,既有國內學者的最新成果,如錢端升的《德國的政府》 與《法國的政府》、邱昌渭的《議會制度》、楊幼炯的《近代中國立法史》 等;〔20〕參見孫國華:《德國的政府》,載《清華學報》 1934 年第4 期,第1014-1024 頁;陳之邁:《法國的政府〈議會制度〉》,載《社會科學》 1936 年第4 期,第1145-1151 頁;陳之邁:《近代中國立法史》,載《社會科學》 1937 年第3 期,第595-598 頁。也有國外學者的前沿佳作,如拉斯基(H.J.Laski) 的《近代國家內的自由》 (Liberty in the Modern State)、特納(Edward Raymond Turner) 的《十七和十八世紀的英格蘭內閣會議:1622-1784》 (The Cabinet Council of England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1622-1784)、明蒂(Leonard Le Marchant Minty) 的《不列顛帝國的憲法》(Constitutional Laws of the British Empire)、基思 (Edward Wavell Ridges) 的 《英格蘭憲法》(Constitutional Law of England) 等,〔21〕參見吳之椿:《近代國家內的自由》,載《政治學報》 1931 年第1 期,第142-143 頁;錢端升:《The Cabinet Council of England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1622-1784》,載《政治學報》 1931 年第1期,149-150 頁;錢端升:《Constitutional Laws of the British Empire》,載《政治學報》 1931 年第1 期,第151-152 頁;《Constitutional Law of England》,載《清華學報》 1935 年第4 期,第972-980 頁。為推動中外憲法學交流創造了積極良好的學術氛圍。

除此之外,在當時,還有一類著作的學術書評值得特別關注,即中國學者以外文在國外出版,并產生較高國際影響力的作品。彼時,受到語言與書籍不易獲得等方面的限制,此類代表中國最高學術水準的作品雖在國際上深受好評,卻始終未能在國內得到良好傳播,亟待國內學界積極引介。其中,尤以徐道鄰的《憲法變遷》 (Die Verfassungswandlung) 為典型?!?2〕Vgl.HsüDau-Lin,Die Verfassurgswandlung,1932.徐道鄰系我國著名法學家,1928 至1932 年間留學柏林大學,師從魏瑪時期德國著名憲法學家斯門德,并曾在《政治雜志》 《公法檔案》 等德國著名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他的博士論文《憲法變遷》在德國著名的德古意特(De Gruyter) 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德語學界的廣泛關注,但在國內聲名不顯。為此,時任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的錢端升專門在《清華學報》 撰文予以推介?!?3〕參見錢端升:《Die Verfassungswandlung》,載《清華學報》 1937 年第3 期,第649-651 頁。在《憲法變遷》 的書評中,錢端升指出,該書是十余年來為數不多的國人以外文所作公法博士論文之佳作。徐氏并未按照慣例選擇中國題材作為博士論文選題,而是選擇了一個純理論命題——“憲法變遷”展開研究,足以顯示他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宏大的理論雄心。根據作者的觀點,憲法變遷是指憲法修改以外的一切變動。它系規范與事實不一致的結果,并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①有事實而無規范,即憲法所未禁止的實施;②有規范而無事實,即條文法不能實行;③事實與規范相抵觸,即違憲的實施;④事實給規范以新的解釋,即因解釋而生的變動。在此,作者發展了斯門德關于憲法變遷的三分法,創造性地將憲法變遷定位為“表現國家實在生命的權利規則”,從而進一步推進了憲法變遷概念的研究。不過,錢端升也從學術批評的角度提出了該書的缺陷。一方面,“著者所引之例,多半限于德意志(及其各邦) 各時的憲法,未能盡量運用其他各國更為明顯的變動事例”;另一方面,本書關于憲法變遷所指涉的“憲法”究竟為狹義的成文憲法抑或是廣義的憲法,存在前后矛盾之處?!?4〕參見同上注。通過對全書寫作思路、基本內容與存在問題的介紹,國內學界得以較為清晰、全面地了解徐道鄰的德語力作,并推動了憲法變遷概念的引入與發展。殊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徐道鄰的《憲法變遷》 仍未被譯成中文并引進國內。

一份學術刊物的價值主要在于學術共同體的信賴,并體現在它所秉持的學術理想、學術自由與學術使命。在百年清華學術期刊傳統與學術脈絡的影響下,《清華法學》 展現了其對于學術使命的堅守以及獨特的學術追求。作為清華法學院百年歷史上創辦的第一份法學學術期刊,《清華法學》 受到了學術共同體的尊重和認可。鑒古知今、繼往開來,希望《清華法學》 在百期之際,能繼續堅守清華學術的良好傳統,勇于承擔法學學術期刊的時代使命,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為推動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樹立憲法權威,建構中國憲法學自主知識體系作出更大貢獻。祝?!肚迦A法學》 越辦越好!!

猜你喜歡
憲法學政治學清華
清華十《四時》中一種特殊寫法的“中”字
清華簡第八冊《心是謂中》補說
騎行上清華
70年中國政治學議題變遷與轉向
居住的政治學
憲法學學術活動
微信中的政治學資源及其利用
民法典編纂的憲法學透析
清華,北大,我來啦
政治學與和諧社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