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路徑研究

2023-03-11 13:20劉濤張金華
長江技術經濟 2023年6期
關鍵詞:融合創新

劉濤 張金華

摘 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穩定經濟運行、轉變發展動能的重大舉措?;趯π滦突A設施建設提出歷程的梳理和不同層面新型基礎設施內涵的分析,認為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主要體現在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圍繞推動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提出了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的聚焦領域和發展方向;并從強化頂層設計、加強政策引導、構建發展生態、強化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新型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長江航運

中圖分類號:F55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數字經濟建設的深入推進,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成為穩定經濟增長動力、增強市場要素活力的重要手段。加快發展新型基礎設施符合“穩增長、擴投資”部署,適度超前部署前瞻性設施,發揮其對消費和投資帶動強、乘數效應大的作用,將有利于穩固經濟基礎,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增強發展新動能。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本明確了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的定位。此后,黨中央、國務院密集部署新基建,中央政治局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等多次以新基建為主題,新基建連續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中。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要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新基建的內涵不斷豐富,領域不斷拓展。交通運輸是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的重要領域。2020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對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作出部署。2021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組織推動一批交通新基建重點工程,依托長江干線等開展智慧航道建設,推動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應用。此外,《水運“十四五”發展規劃》《長航系統“十四五”發展規劃》等均對數字航道應用、智能航運發展等提出了明確任務。在新的發展形勢背景下,數字化、智能化成為長江航運發展的大趨勢。長江是世界上運輸最繁忙、運量最大的通航河流,是我國內河航運發展的龍頭。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長江航運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也要成為全國發展的龍頭,引領內河航道數字化發展。在此背景下,針對長江航運發展新的形勢變化,分析了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發展形勢和重點領域,探討了初步思路,期望能為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 新型基礎設施的發展形勢

1.1 內涵特征

相關研究表明,針對水利[1]、交通[2-4]等領域的新基建發展,主要是通過融合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基礎設施運行效率,促進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和公共服務智慧化。長期以來,我國基建投資主要集中在鐵路、公路、機場等傳統領域。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引領作用日益顯著,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基建快速發展。綜合公開報道信息[5-8],新基建涉及通信、電力、交通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是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9]。

新型基礎設施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信息基礎設施是依托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是傳統設施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實現產業智能化發展。創新基礎設施則是開展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產品研制的平臺載體。與傳統設施相比,新型基礎設施更強調信息技術融合應用,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實現不同要素的全面連接,實現“一點接入、全網服務”。整體而言,新型基礎設施順應了高質量發展要求和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趨勢,將推動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10]。

1.2 發展形勢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推動數字經濟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新技術廣泛應用,元宇宙等科技熱點快速發展,技術迭代升級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加速布局、融合完善。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加快構建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引領支撐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更大力度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高效配置,提高社會生產、供需匹配、技術創新效率,加快構建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未來長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開辟新空間。

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縱深推進,特別是長江經濟帶和交通強國建設的新使命,為長江航運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長江航運領域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具有基礎條件和比較優勢,通過系統布局推動新技術與航運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具有行業特色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以長江航運智慧化發展助力交通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1.3 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

長江黃金水道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依托和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蛾P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提出了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樞紐等方面的重點任務,明確了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方向。

長江航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航道、港口、船舶及支持保障系統等要素。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是通過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傳統設施改造升級,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是其內涵體現。數字轉型突出基礎設施、業務流程的數字化,實現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的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和行業管理智慧化。智能升級以全方位的感知傳輸網絡,推動傳統設施迭代升級,實現航運要素整體協同和管理服務效能提升。融合創新是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銜接多種運輸方式、集成航運物流要素、協同行業創新資源,提升公眾出行品質和物流服務效能。

2 長江航運新基建發展現狀

2.1 發展現狀

長江航運是長江流域綜合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沿江地區發展所需80%以上的鐵礦石和電煤運輸、90%的外貿集裝箱運輸,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運輸服務保障。經過多年建設,長江航運基礎設施能力明顯提升,干線航道實現50 000 噸級海輪直達南京,10 000噸級船舶直達武漢,3 000 噸級船舶直達重慶,2 000噸級船舶直達宜賓。港口專業化、規?;?、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形成了以主要港口為骨干、地區重要港口為基礎、輻射全水系的總體格局。貨運船舶日趨標準化、專業化,客船日趨旅游化、舒適化。長江自2005年起已連續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運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近年來,堅持數字賦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交通強國試點在智慧航道、智能通航、北斗終端、全要素安全監管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應用成果,長江航運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取得積極成效。一是智慧航道發展。長江干線數字航道全線貫通,電子航道圖實現長江干線全覆蓋,并在漢江、贛江、信江、金沙江、京杭運河濟寧段和蘇北段等支流航道應用,智能航運先導示范應用系統見圖1。二是智慧港口發展。智慧港口試點示范有序推進,太倉港、蕪湖港等試點港區實現集裝箱碼頭堆場自動化,陽邏港實現智能理貨系統全覆蓋,宜賓港智慧港口試運行。三是智慧監管設施。長江干線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實現全覆蓋,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視頻監控系統(CCTV)基本覆蓋港區、橋區等重點水域,長江干線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投入運行并對外服務,率先實現航標、公務船、客船客渡船北斗應用全覆蓋。四是智慧物流服務。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監管系統、物流服務、公共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跨行業、跨區域的信息資源共享合作不斷加強,政務服務信息化系統實現初步集成和整合,信息服務應用平臺不斷拓展。

2.2 存在的問題

(1)數據基礎依然薄弱。長江航運基礎設施、客貨運輸服務等方面數據采集、動態感知等能力難以滿足發展需要,數字航道還未實現長江干線全覆蓋,航運與相關領域數據集成應用不足,監測感知的精準性、及時性仍需進一步提高。

(2)應用協同性不強。船舶、港口、航道等傳統航運要素之間數字化發展不平衡,電子航道圖的服務方式、功能有待優化完善,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不足,“一站式”智能服務體系尚未形成。

(3)新技術融合應用不深。先進信息技術與長江航運的融合深度、廣度仍顯不足,智能航運、自動駕駛、無人工地等前沿技術融合應用研究不夠,“互聯網+”等航運新業態發展不充分,智能化應用場景有待豐富。

(4)創新發展環境有待優化。長江航運相對傳統、創新不足,行業科研資源較為分散,科技創新體系仍待完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和高層次領軍人才缺乏,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保護能力不足。

3 推動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3.1 強化先進技術引領,加快建設信息基礎設施

順應新技術發展趨勢和航運設施功能演化需求,注重新型基礎設施的技術研發、形態培育、推廣應用,加強數據資源的整合共享、綜合開發、智能應用,打造長江航運“數據大腦”。

(1)完善通信設施網絡。推進長江干線航道重點區段、港口樞紐范圍內5G等新一代通信技術應用,逐步實現連續覆蓋。改造擴容長江干線光纖傳輸網,實現高帶寬、高可靠、靈活接入,提高業務承載能力。建設長江干線無線寬帶網,構建船岸通信網,建立融合VSAT、北斗、海事衛星、移動通信等多方式的應急通信系統。

(2)建設動態感知網絡。加快布局運輸動態感知網絡,在重要航段、橋梁等關鍵部位部署主動預警設施,實現長江干線重點港區、主要航段全面感知。建設完善海事監管基礎信息感知網絡,加快VTS、CCTV、AIS等系統智能化升級改造,滿足不同水域和管理模式的需要。推廣無人機、無人船、水下機器人等先進裝備,打造“水陸空天”一體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體系。

(3)推動北斗行業應用。長江航運是北斗應用的先行領域,已在公務船艇、航標遙測遙控、航道測量、樞紐通航、船舶防污、安全監管等業務領域推廣。加快北斗在長江航運領域融合應用,建設通導一體化北斗地基增強基準站,在航道沿線、港口樞紐等加密布點,使長江航運率先實現北斗信號全覆蓋。深化北斗系統高精度導航與位置服務應用,推進北斗時空信息服務網絡全覆蓋。建設長江航運北斗應用推廣中心和數據基地,支持船載智能終端、電子航道圖等導航服務。

(4)推進產業互聯網融合。產業互聯網是新基建的重要領域,有利于提升精細管理能力和協同生產效率。以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將為長江航運產業“大連接”掃清障礙,推動實現萬物互聯,搭建長江航運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數據”的生產要素作用,釋放長江航運數字效能。

3.2 聚焦航運全面轉型,有序發展融合基礎設施

充分利用新技術推動傳統設施升級,積極完善智慧航運、智慧物流等基礎設施,推動傳統設施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提升長江航運基礎設施供給水平、保障能力和運行效率,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平化。

(1)智慧航道建設。建設長江航道多維數據動態信息采集和決策支持系統,完善航道測量設施和監測感知網絡,加快構建智慧長江數字航道體系。推動長江電子航道圖應用拓展和干支聯動,開展傳統導航設施數字化改造,建立長江航運基礎設施數字孿生模型。加快航道建設、管理、養護全過程的信息化,推進BIM技術、數字長江三維可視技術向管理、養護領域延伸,提升航道條件研判、預測預報和綜合信息服務能力。

(2)智慧港口建設。加快北斗導航、5G等技術應用,建設碼頭垂直運輸裝備智能控制、水平運輸設施無人駕駛、運輸船舶智能進出港等集成系統設施,推進碼頭作業裝備自動化,提升裝卸設備自動化運營、堆場自動化作業、集疏運車輛自動駕駛、船舶自動靠離泊能力。加快新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堆場建設改造,推進大宗干散貨碼頭設施無人化系統建設。推進港站智能調度、設備遠程操控等綜合應用,推進全程物流業務在線辦理,推動臨港物流園區應用物聯網、自動駕駛等技術。

(3)智能船舶建設。推動船舶裝備智能化改造升級,加強新型數字化智能船用設備研發應用,推進無人船舶研發。建設適應智能船舶的岸基設施,推進航道設施與智能船舶自主航行的配套銜接,增強船岸協同能力,支撐船舶智能輔助航行。

3.3 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前瞻部署創新基礎設施

創新基礎設施是實現技術突破、成果轉化的重要基礎。聚焦從初始研發到產業化的創新長鏈條布局,構建特色鮮明、水平先進、開放合作的研究平臺體系,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轉化應用水平。

(1)科技創新設施。推動長江航運研發機構優化整合、科學布局,促進行業有關科研設施、儀器設備、數據信息等資源開放共享。推動港航運行監測預警、風險研判、指揮調度等平臺系統建設,為長江航運新基建提供基礎性科技支撐。加強專業配置,培育研發團隊,提升行業智庫咨詢服務能力。

(2)運維監測設施。積極探索航道整治、通航等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健康狀況在線監測、性能評估、風險預警,提升基礎設施自身安全和運行狀況監測能力。推動三峽—葛洲壩船閘三維運行管理和監測保障能力建設。部署應用水下地形、洲灘、岸線快速測繪裝備設施,推行航道設施智能監測養護。加大港口設施有關數據信息自動采集、實時儲存和動態監測分析力度,優化港口運營管理流程。

3.4 著力提升服務效能,豐富智能航運應用場景

聚焦高品質出行和高效率物流服務,以支撐應用端的場景服務為導向,持續深化建用結合,強化場景牽引,更好匯集、對接供需信息,完善智能應用生態,加快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1)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地方政府、行業管理部門電子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全面融合海事、運政、航道等政務信息數據資源,聯通地方省市水運主管部門和港航物流企業業務系統,實現數據流量、視頻流量“一網雙平面”承載的新型政務服務網,支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網絡互通、數據共享、應用協同。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實體政務大廳向網上辦事大廳延伸,實現政務受理線上線下聯動。建設“AI+一網通辦”基礎平臺,逐步實現審批、服務、監管等應用場景的智能化。

(2)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長江航運信息平臺架構,推進長江航運大數據中心建設,打造智慧航運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平臺。整合完善長江航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高度融合的航運物流服務系統,優化安全、出行和物流服務功能,做到全程電子化、可視化、可追溯。打造以長江電子航道圖系統為基礎的航道全要素信息服務平臺,提升信息服務智能化水平。推動建立港航物流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打造不同運輸方式一體銜接的全程電子化服務體系,提供高品質多式聯運服務。支持航運企業建設電子商務平臺、第三方交易平臺。

(3)智能應用體系建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航道、港口、船舶和決策支持、運行服務、監管執法、安全應急等領域創新應用,構建智能航運技術體系。加快自主航行試點示范,推進船舶智能航行岸基協同系統、安全保障系統和遠程操控系統建設,促進港口、航道、船閘與智能船舶自主航行、靠離泊、自動化裝卸的配套銜接,培育以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為特征的航運新業態。

(4)以新基建推動航運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以新型基礎設施綠色低碳發展引領長江航運綠色轉型。強化技術創新,加強環境友好型材料、技術、工藝、結構等研發應用,以數字化手段推動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船舶發展,推動布局建設低碳/零碳港口設施,積極培育低碳/零碳船舶。強化以綠色轉型為代表的減碳技術應用,降低裝備設備能耗,促進航運領域用能結構優化,推動長江航運數字化升級的同時實現綠色化轉型。加快充電樁、儲能設施等清潔能源設施建設步伐,推動船樁協同發展,開展儲、充、換相結合的新型充換電場站試點示范,不斷完善航運領域清潔能源用能體系。

4 典型領域建設要點——以航道為例

統籌高質量發展需求與新技術融合應用,全面推進長江航道要素數字化,提升航道數據感知與分析應用能力,大力推動智慧長江數字航道發展。

(1)加快推進長江干線智慧航道建設及應用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構建全天候、全覆蓋、可視化的長江干線航道動態監測體系,構建航道大數據系統,打造長江干線智慧航道一站式綜合服務體系。推進長江干線典型航段智能航運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構建智能航運科技示范區,實現數字化場景、智能化模擬、精準化決策,為智慧長江提供航運示范(見圖2)。

(2)建設數字化采集體系,將數字航道監測要素從水下地形、水位、航標等擴展到水文、氣象、整治建筑物、跨臨河建筑物等,加強傳統助航設施數字化改造,推動重點航段及橋梁、船閘等重要節點云端互聯感知網絡布局,加強航道與港口、氣象、水利等相關行業數據共享,鼓勵船舶應用智能終端設備,實現對船舶數據自動化采集。

(3)打造航運智慧大腦,依托地理空間數據資源構建長江數字孿生底座,建設長江航道條件分析預測平臺,加強長江航道數據資源分析,構建長江航道數據治理體系,提升航道運行監測能力,支撐航道養護管理決策和智能航運服務。

(4)推動電子航道圖干支聯動,完善長江電子航道圖系統功能,加快推進長江電子航道圖與長江口電子海圖的銜接,以及向主要支流高等級航道、長三角高等級航道網延伸,加強支流航道、船舶、船閘等信息的采集分析,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方式和渠道。

5 發展建議

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尚需全面統籌,信息基礎設施供需匹配程度有待提高,融合基礎設施應用廣度深度有待拓展,創新基礎設施引領支撐作用有待增強。加快長江航運新型基礎設施發展,要強化頂層設計,深化政策創新,注重場景牽引,強化人才保障,形成統籌協調、支持創新、合力推進的良好局面。

(1)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系統觀念,注重整體布局,加快制定長江航運新基建發展的短期行動計劃、中期規劃方案、遠景戰略目標,明確發展路線圖和各類建設標準規范。統籌傳統與新型、存量與增量、供給與需求,把新基建作為長江航運規劃體系的重要內容。合理確定建設時序與資源配置,適時啟動重大工程建設,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規模過度超前。

(2)加強政策引導。推動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在政策、資金、稅收等方面對長江航運新基建發展予以支持。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調動社會資本積極性,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更好發揮市場對長江航運新基建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研究制訂促進涉及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樞紐、自主航行等長江航運新基建發展的政策體系、實施辦法等。加快推動交通強國試點有關長江航運新基建項目的實施,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案例。

(3)構建發展生態。推動長江航運物流企業與信息通信制造企業強化合作,促進新基建全領域生態鏈良性循環,保障航運物流供應鏈的完整性、可靠性。鼓勵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融通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推進打造行業聯盟,全面提升行業科技創新能力。探索新型基礎設施可持續運營模式,支持構建多元化示范應用場景。

(4)強化人才保障。堅持需求導向、應用導向,注重發揮人才對新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機制,強化產學研協作,加快培育新基建所需的復合型、高素質產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建云,劉九夫,金君良.關于智慧水利的認識與思考[J].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19(6):1-7.

[2] 陽建云,黃純.長江口智慧航道的初步構想[J].水運工程,2017(11):7-11.

[3] 李紅,王大成,劉婷.我國智慧港口建設中的問題及發展建議[J].水運管理,2020,42(1):23-25.

[4] 郭勝童,徐凱,彭宜薔.全球智能船舶及規范發展動向[J].中國船檢,2019(4):29-34.

[5] 曹方,王凡,姬少宇.科技創新賦能“新基建”的潛力、實踐與思考[N].中國計算機報,2020-06-01(13).

[6] 王興釗.新基建應該怎么建[J].項目管理評論,2020(3):50-51,9.

[7] 溫曉君.“新基建”發展白皮書[N].中國計算機報,2020-05-25(8).

[8] 潘高遠,李超.新基建的實質與影響[J].中國金融,2020(7):74-76.

[9] 韓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N].人民日報,2020-06-07(2).

[10] 楊梽永,袁鈺.新基建背景下的大數據中心行業洞察[J].軟件和集成電路,2020(4):32-36.

Strategic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Infrastructure for Yangtze River Shipping

LIU Tao1,ZHANG Jinhua2

(1.Yangtze River Navigational Development & Research Center,Wuhan 430014,China;2.Changjiang Chongqing Navigation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Designing Institute,Chongqing 401147,China)

Abstract: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is a major measure to stabilize economic operation and switch development momentum.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d the proposed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frastructure and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at different levels. We believe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infrastructure of Yangtze River shipp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intelligent upgrading,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shipping,we propose the focus area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new infrastructure of Yangtze River shipping. Subsequently,we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enhancing policy guidance,fostering a favorable development ecology,and protecting talents.

Key words:new-type infrastructure;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fusion innovation;Yangtze River Shipping

收稿日期:2023-03-04

作者簡介:劉 濤,男,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航運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E-mail:lt14@cjhy.com.cn

猜你喜歡
融合創新
淺析新趨勢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創新
校企協同的物聯網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探索
淺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
試論融合創新思想對新時期圖書策劃和營銷的指導作用
小學“優課”教學模式的多元分析
東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較
企業文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促進
新趨勢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創新
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新形勢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創新策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