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特征、使用情況與主要訴求*

2023-03-11 01:56徐擁軍盧思佳
圖書與情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印本社科管理學

徐擁軍 盧思佳 傅 予 石 晶

(1.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北京 100872)

(2.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北京 100872)

近年來,國內外各種預印本平臺快速發展,獲得學術界和出版界高度關注。學者們對之展開積極探討,形成諸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其一,代表性預印本平臺的發展歷程、運行模式及影響力研究;其二,預印本平臺相關政策研究;其三,預印本平臺與期刊融合體系建設研究;其四,預印本平臺對學術交流體系的影響研究。此外,多個研究團隊圍繞科研人員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與使用展開調查研究[1-3]。然而,當下預印本相關研究主要關注生物學、物理學、醫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即便是面對全學科領域的調查研究,如“我國科研人員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與使用研究”,其受訪者所在領域仍以自然科學為主[2]。但人文社會科學(以下簡稱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存在顯著差異。后者研究對象以物為主,傾向于客觀主義;前者更關注人類活動,及人與人、人與物關系[4]。這導致現有研究結論更適用于自然科學領域。

在實踐層面,主流預印本平臺中除SSRN 之外,也多以自然科學學者為主要用戶。即使是綜合性預印本平臺,如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其學科專題門類和用戶群體仍集中于自然科學領域。而建設人文社科預印本平臺,有助于促進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快速發表和廣泛傳播,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鑒于此,基于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雙重需求,本研究依托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面向我國人文社科各領域學者展開問卷調查,了解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特征、使用情況與主要訴求,探索適用于我國人文社科領域預印本平臺建設的策略。

1 研究設計與數據來源

1.1 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遵循“文獻閱讀-問題梳理-團隊研討-預調研-調整與修訂”的步驟。首先廣泛閱讀相關文獻,系統梳理學界相關研究,形成第一版問卷。隨后進行多輪團隊討論,并邀請多位學者進行預調研,獲取有效反饋。根據討論和反饋進一步完善之后,最終呈現的調查問卷共21 個問題,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涵蓋受訪對象基本信息,涉及身份、年齡、性別、最高學歷、職稱及學科背景;第二部分聚焦于認知維度,旨在了解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了解程度、使用顧慮及綜合評價;第三部分側重于使用維度,探究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使用經歷、平臺選擇、使用目的及使用意愿;第四部分則圍繞訴求維度,探討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本身建設(功能/規則層面)與對預印本平臺外部環境(認可/保障層面)的訴求。

1.2 問卷回收與篩選

自2023 年7 月1 日起,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面向人文社科不同領域高校、黨校(行政學院)、社科院的教師、研究人員、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等發放問卷,并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補充收集問卷。截至7 月20 日,共回收572 份答卷,剔除答卷時間小于最短答題時間(50 秒)、選項雷同超過4 題的無效答卷后,獲得來自31 個省級行政區的有效答卷共569 份,符合研究方法所需的大樣本要求。

1.3 受訪學者基本情況

受訪學者來源廣泛、類型多元,呈現出多層次的特征(見表1),從而使本次調研結果更具參考價值。身份構成上,以高校教師、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為主。年齡分布上,以26 歲-45 歲為主要區間,其中26 歲-35 歲學者人數最多;性別分布上,男性稍多于女性。學歷分布上,博士研究生學歷人數最多;職稱分布上,正高級和副高級占較大比例;學科分布上,覆蓋人文社科領域眾多學科門類,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政治學、教育學、信息資源管理、哲學等學科占比相對較高(見圖1)。答卷人數少于10 人的學科門類未顯示于圖中。

圖1 受訪學者所在學科領域

表1 受訪學者基本情況

2 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特征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量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特征:對預印本平臺的了解程度;使用預印本平臺的顧慮因素;對預印本平臺作用的綜合評價。

2.1.1 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存在結構性差異

問卷共設置“完全不了解”“不太了解”“一般了解”“比較了解”“非常了解”5 個選項,并依次賦分-2、-1、0、1、2,以計算平均了解程度。超過60%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了解程度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26.19%的學者表示一般了解,表示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學者占比不足10%。整體平均了解程度僅有-0.8 分。這表明在我國人文社科學者中,預印本平臺的概念尚未得到充分傳播。

不同身份、年齡與學科背景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了解程度存在結構性差異。身份分布上,高校教師、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群體了解程度稍高;年齡分布上,青年學者了解程度稍高,且了解程度隨年齡段增長而呈現出下降趨勢。這或由于具有一定聲譽、更為資深的學者在職業生涯早期很少接觸預印本,同時現有期刊、會議也已滿足其學術交流需求。學科分布上(見圖2),不同領域學者了解程度不同。答卷人數少于20 人的學科門類未顯示于圖中??砂l現在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如信息資源管理、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等,對預印本平臺了解程度相對更高。在哲學和法學領域如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學、政治學等,了解程度相對較低。這種分布趨勢也與國內外主流預印本平臺中,管理學、經濟學領域預印本相較于人文社科其他領域更為豐富的數量現狀相吻合。根據愛思唯爾數據顯示,經濟學為SSRN 平臺近年增長最快的學科領域之一[5]。

圖2 不同學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了解程度

2.1.2 使用顧慮:存在多重顧慮,認識較一致

僅少數學者對于使用預印本平臺沒有明確擔憂,絕大部分存在多重顧慮(見表2)。受身份、年齡、學科背景影響,學者使用預印本平臺的顧慮因素存在些許差異(見表3、表4、表5)??梢钥闯?,在現行學術評價體系認可度的問題上,身份為黨校(行政學院)教師,年齡為26 歲-45 周歲的學者,背景為教育學、法學、信息資源管理等領域的學者表現出更多擔憂。但整體而言,認識相對一致:顧慮因素主要涉及剽竊抄襲問題、期刊不接受、學術評價體系暫不認可、同行評審機制缺位等方面。這反映出:(1)學者對研究成果原創性保護的重視,這可能與競爭激烈的學術環境有關;(2)學者將期刊作為學術交流首選渠道的考慮、對學術期刊拒絕接受預印本的疑慮,這體現出預印本在當前以期刊為主的學術交流模式、簡單化“以刊評文”學術評價環境中的不適應;(3)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研究質量審核機制存在質疑,這或源于學術界對于質量控制、學術誠信的重視。

表2 人文社科學者對使用預印本平臺的顧慮

表3 不同身份人文社科學者對使用預印本平臺的顧慮

表4 不同年齡人文社科學者對使用預印本平臺的顧慮

表5 部分學科領域學者對使用預印本平臺的顧慮

2.1.3 綜合評價:辯證思考,較為認可其價值

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用于學術研究的正面作用和負面影響均有一定認識,體現出辯證思維。對正面作用的認識主要集中于加速學術傳播、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知識共享等方面(見圖3);對負面影響的認識則主要體現出學者們對預印本質量控制弱化、可能助長功利化學術風氣、不便于快速分辨研究價值等方面的擔憂(見圖4)。 此外,正面作用各選項總選擇人次為2007 人次,負面影響各選項總選擇人次為1596 人次。整體而言,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綜合評價偏向正面,比較認可預印本平臺的價值。

圖3 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正面作用的認識

圖4 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負面影響的認識

2.2 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使用情況

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考量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使用情況:預印本平臺使用經歷;具體所選擇的平臺;使用預印本平臺的目的;未來使用意愿。

2.2.1 使用經歷:使用率低,呈現結構性差異

預印本平臺在我國人文社科學者中使用率不高,但隨著了解程度增加,其使用率明顯提升。具體而言,受訪者中僅有13.88%的學者曾使用過預印本平臺。在使用過的學者中,72%的學者主要以瀏覽、下載和閱讀為主,僅28%通過預印本平臺發布研究成果。但值得關注的是,預印本平臺了解程度與使用率之間呈現正向關系,有一定了解的學者的使用率顯著提升至38.73%,這也與最主要使用障礙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調研結果相符(見圖5)??梢?,通過加強宣傳和推廣,提高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能夠逐步提高使用率。

圖5 人文社科學者不使用預印本平臺的原因

預印本平臺使用率同樣受到身份、年齡和學科背景的影響(見表6 和圖6)。身份和年齡分布上,碩士或博士研究生、25 周歲及以下學者對預印本平臺使用率相對較高,與前文“青年學者對預印本平臺了解程度稍高”的結論相印證。這可能是由于青年學者對新興學術交流方式接受度更高。此外,相對于具有一定聲譽、更為資深的學者,青年學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更難,這也可能使其更愿意通過預印本平臺發布早期研究成果;學科分布上,信息資源管理、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公共管理等經濟學與管理學領域學者使用率較高,藝術學、中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等領域學者使用率則相對較低。這可能是由于經濟學、管理學領域研究與公共政策制定直接相關,對時效性要求更高。而如果研究成果發布時滯過長,可能會錯失影響重要決策的機會[6]。特定學科領域學者的積極參與,將為預印本學術交流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圖6 不同學科學者使用過預印本平臺的比例

表6 不同身份和年齡人文社科學者使用預印本平臺的情況

2.2.2 使用平臺:相對集中,表現出特定偏向

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對國內外代表性預印本平臺均表現出一定關注,但相對集中,偏向于使用知名度更高、學科覆蓋更廣或專門面向人文社科相關學科的平臺。主要使用的預印本平臺包括ChinaXiv(39.24%)、中國科技論文在線(37.97%)、arXiv(36.97%)、SSRN(35.44%),還有少數學者使用過Preprints.org、medRxiv、bioRxiv、F1000 等平臺。而對于已發布過預印本的學者,同樣也是主要選擇ChinaXiv、中國科技論文在線、arXiv、SSRN 這4 個平臺(見圖7)。這表明學者們傾向于在可見度和認可度更高,且與其研究領域相關性較強的平臺上發布預印本,以確保其研究成果得到廣泛傳播和公正評價。

圖7 人文社科學者發布預印本的情況

2.2.3 使用目的:知識獲取、學術傳播和交流

人文社科學者在使用預印本平臺時,主要出于知識獲取、學術傳播和交流的目的,包括獲取最新成果(93.67%)、免費獲取文獻(59.49%)、快速發布成果(21.52%)、開展學術交流(16.46%)等方面。與自然科學領域明顯不同的是,僅有16.46%使用者是為“確認成果首發權”,這可能是由于人文社科研究首發權難以確定,同時也不那么受時間敏感性制約。這一方面揭示學者對于開放學術交流的多重需求,另一方面也說明預印本平臺未來應在促進知識獲取、學術傳播和交流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務。

2.2.4 使用意愿:以樂觀積極與保留觀望為主

對預印本平臺的未來使用意愿存在一定分歧,總體以樂觀積極與保留觀望的態度為主。46%的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應用持樂觀積極態度,愿意(繼續)使用預印本平臺;46%尚存疑慮,表示不確定;僅有8%表示不愿意使用預印本平臺。保留觀望或明確拒絕的態度可能與其對新興學術交流方式的接受度、對預印本平臺的顧慮有關。 受身份、年齡和學科背景影響,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使用也呈現出結構性差異(見表7、表8、圖8)。身份和年齡分布上,碩士或博士研究生、25 周歲及以下學者的預印本平臺使用意愿相對較強;學科分布上,信息資源管理、中共黨史黨建學、工商管理、理論經濟學等領域學者的使用意愿相對較強??梢园l現,除中共黨史黨建學外,該結構性差異與使用經歷高度相似,總體仍是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學者使用意愿較強。

圖8 不同學科人文社科學者使用預印本平臺的意愿

表7 不同身份人文社科學者使用預印本平臺的意愿

表8 不同年齡人文社科學者使用預印本平臺的意愿

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了解程度增加,使用意愿的不確定性減少,愿意(繼續)使用的比例逐漸增大(見表9)。其中,對預印本平臺比較/非常了解的學者的使用意愿最明確,持不確定態度的比例最低,但這部分學者表示愿意使用和不愿意使用的比例均為最高。這反映其對于預印本平臺的益處和風險均有較清晰認知,從而使其使用意愿更明確。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風險,解決其顧慮,增強其信心。

表9 人文社科學者使用預印本平臺的意愿

2.3 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主要訴求

主要從兩個方面考量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主要訴求:對預印本平臺本身建設(功能/規則層面)的訴求,對預印本平臺外部環境(認可/保障層面)的訴求。

2.3.1 功能/ 規則:對預印本平臺本身建設的訴求

對預印本平臺本身建設的訴求中,以功能性訴求為主,規則性訴求為輔,且尤其強調向期刊推薦發表(63.44%)、快速發布研究成果(63.09%)、允許提供多種類型研究成果(59.05%)等功能。同時,超過半數學者較重視身份審查和學術倫理審查功能,體現出學者對預印本內容質量審查的關注。在規則性訴求方面,學者相對關注預印本平臺是否設有明確的版權聲明(59.05%)、預印本引用規則(50.26%)、許可協議(43.23%)、數據引用規則(40.77%)。對于點擊量/下載量指標提供,及點贊/評論互動功能等方面需求相對較弱,不足30%,反映出用戶交互和反饋機制等功能并非首要關切。

2.3.2 認可/保障:對預印本平臺外部環境的訴求

對預印本平臺外部環境的訴求中,認可性訴求和保障性訴求均具有相當權重,且尤其強調期刊接收(71.53%)、版權與首發權保護(58.52%)、主流數據庫中可檢索(56.59%),以及將預印本納入人才招聘、職稱評定、績效考核、成果評獎(47.28%)。這表明預印本平臺在學者中的接受程度與期刊接受度、版權保障、成果可見性、學術評價體系認同緊密相關。 此外,建立問題預印本撤稿機制和非誠信作者名單(36.03%)也是受關注的保障性措施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將同行評審引入預印本發布流程的選擇比例較低,不足30%,這或許反映部分學者對同行評審應用于預印本平臺的必要性持一定懷疑態度。

3 研究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本研究團隊通過問卷調研,深入調查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特征、使用情況與主要訴求。在問卷分析階段,將受訪者的身份、年齡、學科背景等多個因素納入考量,進行交叉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3.1.1 認知特征方面

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了解程度偏低,平均了解程度未能達到“一般了解”程度;了解程度存在結構性差異,其中身份為高校教師、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群體,年齡為25 歲及以下,從事經濟學、管理學領域研究的學者了解程度稍高;對使用預印本平臺存在多重顧慮,主要是擔心觀點被抄襲并搶先發表、期刊不接受預印本再發表、不受學術評價體系認可;在對預印本平臺作用的綜合評價上體現出辯證思考,但整體上人文社科學者較認可預印本平臺加速學術傳播、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等價值。

3.1.2 使用情況方面

我國人文社科學者預印本平臺使用率較低,僅13.88%的學者曾使用過預印本平臺,但隨著了解程度增加,其使用率明顯提升;使用率呈現結構性差異,其中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年齡為25 歲及以下學者,從事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的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使用率相對較高;平臺選擇相對集中,使用者更偏向于使用知名度更高、學科覆蓋更廣或專門面向人文社科相關學科的平臺;使用目的上,主要出于知識獲取、學術傳播和交流等目的;使用意愿上,以樂觀積極和保留觀望為主,且隨著了解程度增加,愿意(繼續)使用的比例逐漸增大。

3.1.3 主要訴求方面

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在對預印本平臺本身建設的訴求方面,以功能性訴求為主,規則性訴求為輔,且尤其強調期刊推薦、快速發布研究成果、多元成果提交等功能;在對預印本平臺外部環境的訴求方面,認可性訴求和保障性訴求均具有相當權重,且學者對期刊接收、版權與首發權保護、成果可見性、學術評價體系認同等方面表現出較為突出的關注。

3.2 研究建議

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盡管存在一些顧慮,但總體上持積極態度。為此,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快推進我國人文社科預印本平臺建設。

3.2.1 綜合運用雙向策略推進預印本認可政策體系構建

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外部環境的訴求中,認可性訴求如版權與首發權保護、學術評價體系認同是學者對人文社科預印本平臺建設的首要訴求。因此,有必要首先推進預印本認可政策體系構建??紤]到涉及多主體利益和多方面因素,建議綜合運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向策略[7],充分動員相關利益主體,形成政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共同推進認可政策體系構建。

第一,運用“自上而下”層級擴散策略,從國家層面給予明確支持。主要包括:明確預印本可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學術評價、職稱評定、人才選拔、人事晉升、項目資助等方面的考量范圍[8];建立預印本發布、評價、使用等標準規范,為預印本平臺發展提供權威指導;鼓勵引入社會力量,為人文社科預印本平臺建設注入資源;設立預印本創新基金,用于支持在預印本平臺上發表前沿研究成果的學者,從而減輕學者們對預印本和預印本平臺的顧慮,鼓勵其將研究成果優先發布于預印本平臺。由于國內預印本學術交流生態尚未完全建立,人文社科預印本學術交流體系建設經驗欠缺,宜采用“局部試點-全面推行”[9]的路徑實施“自上而下”策略。而院校、學科或地區的局部試點,既能夠為其全面推廣提供經驗和樣本,也有助于減少政策執行阻力。

第二,運用“自下而上”吸納輻射策略,從科研機構層面注入動力。采用“自下而上”策略的優勢主要在于,可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區、學科、機構的需求進行調整,精準捕捉學者的關切;同時通過部分單位的積極實踐,可以形成一些成功案例,為國家層面決策者提供可信依據,推動頂層預印本認可政策的出臺。目前國際上部分科研機構已將預印本認可為博士畢業、教職錄用、職稱晉升的成果,如法國有18 所大學表示在博士學位申請上,經第三方開放同行評議平臺PCI 評議過的預印本與期刊上發表的高質量文章具有同等價值;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在教職錄用上均認可預印本的價值[10]。但我國科研院所、學會/協會目前很少出臺相關政策,仍有待積極探索。

3.2.2 提高人文社科領域資深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

我國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程度普遍較低,這也直接導致使用率不高,因此提高認知尤為重要。相對于青年學者,年齡較大、在領域內擁有更大影響力的資深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程度更低。但資深學者在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等方面均對青年學者具有引領、示范作用,且資深學者通常也是高產作者,能夠為預印本平臺提供更豐富稿源。因此,在推動人文社科預印本平臺建設與應用時,應重點考慮提高資深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

第一,定向邀請部分資深學者使用預印本平臺,并分享其使用經驗??刹捎眉s稿等策略定向邀請各學科領域學術領袖和著名學者率先在預印本平臺上分享研究成果,從而吸引更多資深學者了解和使用。同時,還可邀請其中對預印本平臺認可程度較高的學者分享使用經驗,介紹預印本平臺的優勢以及如何在學術研究中應用,以“先用”帶“后用”。分享的形式可包括:舉辦專門針對人文社科領域的預印本研討會,在相關學術會議中設置預印本相關議程,在學術刊物、學術博客或專欄中發表關于如何在預印本平臺上成功傳播研究成果的案例等,以便更多資深學者了解預印本平臺在學術交流中的價值。

第二,青年學者助力資深學者適應預印本學術交流新形式。 可考慮由有經驗的青年學者作為人文社科預印本平臺推廣的主力群體,為領域內資深學者提供使用培訓、分享使用經驗,或是通過學術合作的形式,使其可以更深入了解預印本學術交流的價值,推動其對預印本學術交流新形式的積極融入。這種跨代合作不僅可以加深資深學者對于預印本平臺的認知,還能促進學術交流的跨代融合,推動整個人文社科領域向開放學術交流的新時代邁進。

第三,面向資深學者較為集中的單位重點推廣預印本??芍攸c面向具有較大學術聲譽和影響力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分批推廣預印本平臺。特別是可優先考慮面向管理學、經濟學等領域的高?;驅W院進行定制化宣傳和培訓,強調使用預印本平臺對于加速學術傳播、擴大學術影響、推動知識共享、促進知識創新等方面的益處。同時,應為目標單位學者使用預印本平臺提供針對性指導和支持,如設立專門支持團隊,協助其熟悉平臺操作流程,幫助其正確理解預印本的作用和價值。

3.2.3 以經濟學、管理學為先導推廣預印本平臺的使用

人文社科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使用率普遍較低,但相對而言,經濟學、管理學領域學者的使用率、使用意愿強度較高,具有較好的推廣基礎。 其中,信息資源管理學科學者更是預印本相關研究主力軍。在各領域使用率普遍偏低的情況下,先從基礎較好的經濟學、管理學著手,以其為先導推廣預印本平臺的使用,具有諸多好處:一者,經濟學、管理學研究隊伍龐大且發文量較高,可為預印本平臺提供豐富稿源,使平臺內容更具多樣性,吸引更多學者瀏覽、下載、交流和投稿;二者,先于經濟學、管理學領域積累預印本平臺使用的成功案例和寶貴經驗,從而進一步提高預印本平臺影響力和知名度;三者,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擁有多元學科交叉研究方向,能夠帶動其他領域學者共同使用。 可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積極借鑒自然科學預印本平臺建設與推廣經驗。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較重視演繹邏輯和計量方法的應用[11],其研究范式介于自然科學與純人文社科之間。由于其研究通常依賴于數據和模型,觀點抄襲難度相對更大。 這與自然科學研究存在諸多相似,為預印本平臺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 因此,充分吸收自然科學預印本平臺建設與推廣經驗,對于推動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應用預印本平臺具有重要意義??裳埾嚓P學科背景學者組成科學委員會,吸納不同類型科研機構、基金會參與平臺運營管理,為平臺提供指導和資金支持[12]。還應借鑒國際上提高預印本可見性的做法,推動經濟學、管理學領域預印本在主流數據庫中可檢索。如科瑞唯安于2023 年推出Web of Science 平臺新子庫Preprint Citation IndexTM(預印本引文索引),多個平臺預印本可通過Web of Science 實現一站式檢索[13]。

第二,為經濟學、管理學領域學者使用預印本提供專門支持??赏ㄟ^面向經濟學、管理學設立專欄或開設子平臺等方式,為相關領域學者閱讀、瀏覽和發布預印本提供充分支持。目前,ChinaXiv 在學科分類界面中提供有管理學(共137 篇)、圖書館學/情報學(共1402 篇)、數字出版(共142 篇)等學科專欄,并開設有中國信息資源管理預印本平臺、中國數字出版預印本平臺等子平臺[14]。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則設有“經濟管理領域論文”專欄(共11733 篇)[15]??梢?,我國現有預印本平臺已提供一定支持,但推廣力度仍有待提升。

第三,重點爭取經濟學、管理學領域知名期刊的合作。應推動預印本平臺與經濟學、管理學領域知名期刊緊密合作,融合預印本發布流程和期刊論文發表流程。目前經濟學、管理學領域僅少數期刊發布與預印本平臺的合作聲明。如《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現代情報》等已在官網出版政策一欄明確列出本刊預印本政策聲明[16-17];《圖書情報工作》等在收稿通知、錄用通知中加入預印本政策文字,鼓勵并支持作者將所投稿文章優先發布于“中國信息資源管理預印本平臺”。

第四,與經濟學、管理學領域權威學術機構合作。權威學術機構的支持有助于加強預印本平臺在期刊、文摘、學術會議和政策文件等多渠道的宣傳[2],為人文社科預印本平臺帶來更多資源和支持。如《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四大文摘”,其轉載量(率)被視為人文社科領域客觀公正、影響廣泛的學術評價標準之一。如能爭取到“四大文摘”的支持,將預印本納入其評價范圍,以轉載形式認可預印本的學術價值,將會有助于提高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可。

3.2.4 強化預印本平臺與期刊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的協同

期刊推薦/期刊接收、快速發布研究成果是學者們對預印本平臺最為突出的訴求,但同時許多學者對預印本的質量和可信度存在質疑,也擔心發布預印本可能會影響后續期刊發表。為此,應進一步強化預印本平臺與期刊的協同,提高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水平和使用意愿,促進學術交流體系的健康發展。

第一,明確預印本平臺和期刊各自的功能定位。其中預印本平臺應定位為快速發布、開放共享[18]、追蹤前沿、獲得早期反饋[19]、為首發權提供最早時間認證的平臺;期刊則主要扮演深入評審、分類分級、追蹤權威研究、為同行認可提供證明的角色[20]。 這其實是將期刊原有“公開發布”功能剝離劃至預印本平臺,強化期刊“同行認可”功能。同時這也與學者們使用預印本平臺的“知識獲取、學術傳播和交流”目的相符。在此基礎上,還應制定版權政策以充分保障預印本首發權和版權,引導期刊認可預印本平臺首發論文的原創性與首發權[21]。

第二,在預印本平臺和期刊之間建立起多元合作模式。期刊的積極態度對提高學者對預印本平臺的接受程度非常重要,爭取期刊對預印本平臺的支持是關鍵?;趥鬏敺较?,預印本平臺和期刊的合作模式可分為三種,即從預印本平臺到期刊、從期刊到預印本平臺及預印本平臺與期刊的雙向合作[22-23]。無論何種合作模式,都應充分共享資源,如同行評審專家庫、學術影響力指標(如引用/下載量)等。從而建立從預印本平臺推薦論文至期刊發表、從期刊上傳論文到預印本平臺的雙向暢通渠道,實現學者、期刊、預印本平臺“三贏”。

第三,在預印本平臺這一端把好基本倫理審核和學術誠信審查關。為回應學者對預印本內容質量審查、版權保護問題的關注,應建立起公正、透明的學術倫理和學術誠信審核流程和標準。 如將期刊論文查重與預印本論文進行關聯[24],從而將預印本納入查重檢測范圍,減輕學者對剽竊的擔憂;對于出現嚴重違背學術規范和倫理問題的作者,應列入預印本平臺黑名單,限制其使用;對于所涉預印本,則應采取撤稿措施,并可考慮建立撤稿數據庫,推進撤稿信息的規范和公開,以示警示教育[25]。 在預印本平臺這一端把好基本倫理審核和學術誠信審查關,也有助于簡化期刊審稿程序,減輕其審稿壓力。

4 結語

受學術評價體系不兼容、預印本平臺與期刊協同機制不成熟,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人文社科預印本平臺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綜觀而言,我國人文社科學者普遍肯定預印本的價值,使用意愿也以樂觀積極與保留觀望為主。在日益開放的學術環境中,預印本平臺有望為人文社科學術研究與交流帶來新的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應從推動預印本認可政策體系構建、提高重點領域與群體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和使用、強化預印本平臺與期刊的協同等方面,推進我國人文社科預印本平臺建設,助力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猜你喜歡
印本社科管理學
2022年國際預印本學術及社會影響力研究
社科成果展示
“天人合一”的管理學啟示
《六十種曲》初印本考述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張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學知識
淺談管理學
國際學術出版機構預印本政策分析*
人文社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