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光”與“色”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表現

2023-03-11 09:49毋必越中原科技學院
流行色 2023年12期
關鍵詞:工筆光影素描

毋必越/中原科技學院

0 引言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畫原有的傳統審美觀念和創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的交流使中西方繪畫相互影響和借鑒,西方繪畫中追求真實性的光與色彩的冷暖變化,不同于傳統中國畫光與色的意境表達,當代工筆人物畫家中西融合,將光與色廣泛運用,在創作中既對西方繪畫理念進行了汲取,又使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精神氣質繼續保留,通過不同方式表現光影,營造不同的意境,帶來多樣的視覺美感和情感狀態,在傳承與創新中賦予光影更多精神內涵。

1 “光”與“色”運用于當代工筆人物畫的背景

中西繪畫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在西方繪畫中光用來塑造真實,使物體和空間細膩地再現,而中國傳統繪畫則是利用筆墨來追求畫意的表達,從未主動實現西方的寫實光的關系,也沒有色彩的冷暖表達,在畫面中看到的光的表現也是為了營造意境,表達詩意內心的“意象光”。如今相互融合,“光”與“色”廣泛運用于當代工筆人物畫中,保留了中國畫審美意境,形成新的面貌離不開以下背景的影響。

1.1 西方理念的影響

明清時期,傳教士將西方的繪畫及繪畫理論帶到了中國,當時,西方繪畫在經歷文藝復興后,注重科學,探究解剖學、透視學,畫面真實立體。中國畫家由此開始吸收學習,其中也包括西方光影的理念及表達手法,推動了明清時期中國畫的發展變革。明代畫家曾鯨既吸收西洋畫法又融合傳統渲染技法,對描繪對象精準把握,形成了明暗渲染法。清代,來自意大利的宮廷畫家郎世寧將中西繪畫進行結合,利用光影元素的運用增強畫中人物的體積感,受他影響,很多中國畫家也逐漸嘗試光影語言的運用。到20 世紀初,畫壇涌現出一批積極探索革新的畫家,光影語言的一步步融合開辟了中國畫的新風格。

1.2 社會思潮的影響

20 世紀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中國畫的革新運動也一次次興起,出現了康有為、徐悲鴻、陳獨秀等提倡中國畫美術革命的先行者,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畫家加入中國畫改良之路,突破傳統的繪畫思想,越來越多的人留學海外,學習西方繪畫,對中西藝術融合進行探索,促進了中國畫的改革創新。

在革新思想的影響下,藝術家們開拓創新,如李可染借筆墨、色彩表達光影,蔣兆和將明暗關系融入寫意人物,田黎明糅合光影做彩墨人物等。對西方繪畫的借鑒,也決定了光影語言在中國畫中的不斷滲透,影響至今。

1.3 學院派繪畫教學

在20 世紀的美術變革中,美術家除了融合西畫創新變革技法外,也新辦美術學校,以興美育。其中徐悲鴻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鴻堅持主張寫實主義,將西畫技法融入中國畫,主要思索和解決造型、光影、解剖關系,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重視素描造型的訓練,將素描作為美院教學的重要部分,建立了學院派繪畫教學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畫家一開始接觸的便是西方繪畫技法基礎,這也使得當代工筆人物畫家注重造型、明暗等,中西繪畫語言融合作用下的光影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廣泛運用也成為必然。

1.4 攝影圖像的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社會文化環境逐漸改變,進入圖像時代,圖像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獲取更為便捷。攝影圖像藝術高速發展影響著當代藝術的創作面貌,新媒介的簇擁促使畫家看到更廣闊的借鑒空間,促使了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寫實性趨向,攝影帶來的觀察方式上的新視覺體驗和便利為光與色的表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當代工筆人物畫通過光與色營造空間,塑造細節,同時保留中國畫筆墨線條,豐富了視覺美感和情感狀態,在傳承與創新中光影語言被賦予更多精神內涵。

2 當代工筆人物畫中“光”與“色”的表現

2.1 素描黑白灰的表現

西洋繪畫著力用素描表現物象,在素描關系下體積、光線、質感等要素真實再現。文藝復興時期思想解放,審美意識提升,科學領域中透視學、解剖學的發展為繪畫提供了空間真實性。線條是光影素描的基礎,將光影的明暗變化代入其中,使畫面模仿出現實光影效果。中國傳統繪畫也離不開線條,但其對線條的追求并不受光影的影響,當代工筆人物畫家在此背景下汲取了光影素描塑造表現形體的優勢,運用黑白灰關系表現光影,從而達到對人物形體的塑造,追求人物的寫實性與準確性。

越來越多的工筆畫創作也以人物的精準再現作為重要標準,如何既汲取西法,又合乎傳統審美韻味則是重點。畫家何家英的作品既立根于中國畫傳統技法又運用素描寫實造型要素,以扎實的寫實基礎對人物造型結構精準把握,以作品《山地》(圖1)為例,可以看到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的成熟,即“衡中西以相融”。畫面描繪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地里勞作的場景,運用傳統工筆的“三礬九染”施加光影素描關系的塑造,增強了人物的體積感和真實感。將農民置身于西方古典油畫的色調當中,并采用了高光的表現,人物結構突出的地方賦色較淡,背光的臉部、胳膊及手部都罩以墨色,立面與平面也采用不同明暗進行空間塑造,人物的腳下用墨色暈染表現投影。這些明暗對比、色調的漸變都增強畫面的光線效果,背景在晦暝中漸漸隱沒,畫面整體籠罩在暖調的光影下,引人入勝,真實反映了農民勞動者的艱辛和對勞動者的敬意。西方寫實性的光影素描表現方式,讓畫家們看到了中國畫表現的新可能,繼承和創新中促進了中國工筆畫傳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人物形象細膩生動切合現代審美,光影語言也營造出更符合畫面主題的氛圍,素描黑白灰對人物光影的表現成為一種重要的繪畫表達方式。

圖1 何家英《山地》

素描黑白灰對形象的塑造,使得當代工筆人物畫具有寫實性特點,也促使攝影圖像與工筆畫產生聯系,它為素材的收集提供了便利,同時完全還原自然的照片及圖像,多樣的處理方式也刺激了工筆畫對光影新的視覺效果的追求。光影素描效果及新媒體的介入對畫面中光影表現的影響也體現在對線條的處理與理解上。藝術家們對光影、色調的豐富追求,使得工筆畫趨于接近攝影圖像中的調性處理,促使線功能性的轉變,弱化了線勾勒用筆的多樣性,使線條變得更加純粹,輔助光影的表達。[1]在徐華翎的作品《香》(圖2)中可以看到她在傳統工筆技法的基礎上,運用黑白灰將光感強化同時弱化線條表現,畫面融會貫通,在若隱若現之中體現寧靜虛朦的意境。人體局部形象為畫面主體,以西方造型美學渲染結構,留出亮面與暗面,為了表現人物和光影豐富微妙的感覺,邊緣線基本消失,在畫面中以另一種獨特的形式出現,比如衣物蕾絲的質感,人物邊緣與背景在光影虛實之間渾然一體,近似沒骨的染法在加入光影表現后,不再是平面的而變得更有厚度,含蓄的外輪廓的表現更加凸顯了畫面光感氛圍。也可以看出攝影圖像帶來的視覺經驗逐漸轉化為帶有個人情緒化色彩的繪畫上的朦朧視覺感,在新媒介的輔助下進一步拓展了光影素描關系對于工筆畫光影的表現。

圖2 徐華翎《香》

2.2 色彩冷暖的表現

光與色是視覺體系中活躍的因素,光與色相互依存,成為畫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當代畫家學習西方科學的色彩原理,在畫面中強調光影的視覺經驗性,依據現實色彩關系的呈現使中國畫的用色得到豐富。畫面中環境色大量應用,在色彩的冷暖對比下,人物光影的表現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如韓振剛的作品《夢》用色大膽艷麗,采用了紅藍綠的冷暖對比色塊,在人體的刻畫上受光面偏冷黃色,背光面則是暖黃色襯托,同時還在暗部增加了大量的綠色環境色的點染,增加了人物立體感,同時使畫面色彩更具層次性,加強畫面光感。

色彩創新性的多樣嘗試,也將作品中的情緒強化,如果光影的變化可以隱晦地顯現心理情感的話,那色彩帶來的心理效應則更加直接快捷。孫志鈞在作品中取法自然,靈活運用西方色調原理,將現實光影藝術再現,色彩的朦朧效果將人 物與景色融合統一,改變了傳統工筆畫均勻平涂的底色。他善于表現清晨與傍晚形成的逆光光效,熟練把握畫面中色調的冷暖,呈現出寧靜含蓄的美感,使觀者如身臨其境,形成情感的共鳴?!堵猛尽肥桥{下的冷暖變化渲染傍晚夕陽西下的逆光效果,朦朧的光影將普通的生活場景升華,達到詩意化的境界。其作品《朝露》(圖3)采用藍色與橘色的對比色調將畫面籠罩于早晨的柔光之下,色彩由上至下逐漸變重變冷,人物和馬融合在柔光之中,受光亮且暖,背光重且冷的方式,加強了光感又使畫面和諧統一,帶來朝霞朝氣蓬勃之感。

圖3 孫志鈞《朝露》

2.3 意境的營造及情感表達

中國傳統超脫物外的精神追求顯現在繪畫中則是對意境的偏愛,構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審美內核。當代工筆人物畫家對光影的呈現,使其對于意境的營造及情感的表達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看到畫家對畫面情感的考量和深層意境的追求,畫家個人化的心靈感受在畫面中滿溢,產生獨特的動人的氣質。不同的光影帶給人們不同的心境感受,夏天的陽光熱烈躁動,冬天的陽光含蓄安靜,在當代繪畫對主觀情感表達的欲望愈加強烈的背景下,畫家開始將光影作為營造意境的語言工具,這種光影可能并不符合光學原理和統一的光源,是主觀意識的產物。在主觀光影的渲染下,將畫面中的形、色、光、影、情融合為和諧統一的整體,構成理想意境,表達詩意浪漫,令人耳目一新。

在杭春暉的作品中大量地引用光影,畫中人物都籠罩在神秘的光影當中,難掩其畫面獨特的意境。他的作品不同于上述多樣的色彩,在狹窄的色域中制造出更細膩豐富的細節,物象自身散發的光源促使其輪廓線條消失在暈染中,放大光感帶來的視覺感受,在虛實相生間給予人置于東方神秘虛靜之感。[2]在《王的陰謀》中可以看到其對人物和光影空間關系的思考,將視覺對象虛化處理,積極尋找西方造型與東方意境的結合點。他的觀念中意境代表“象外之象”,前者“象”為表現的客觀對象,后者則代表除實象外的虛處,他作品的視覺結構體現出傳統特有的“實中務虛”,并將個體化的情緒表達融入,營造出“中國式意境”。

繪畫作品作為個體化的產物,其精神面貌、審美觀都依從于畫家本身,體現出畫家不同的個性、氣質,光影同樣負擔著傳遞創作者思想情感的功能,在鄭慶余的作品《逝去的青春》中對光影的運用非常地明顯,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完整地表露了畫家情感。陰影在畫面中占據很大的空間,利用光感的人物渲染使畫面帶給觀者冷靜又憂郁的感受,表現對象來源于生活,在藝術化處理下保留沉淀出畫家內心深處的深刻情感。他迷戀于以圖像語言去捕捉、呈現自我體驗,他的光影物象都帶有很強的表意指向性,通過情感的注入與觀者產生共鳴與對話。[3]

3 當代工筆人物畫中“光”與“色”的意義

3.1 豐富以線造型

中國畫是以線造型,線條作為主要的造型手段,注重粗細、緩急、筆墨、運筆變化,針對不同物象有不同的表達形式,總結出骨法用筆的美學原則,彰顯出中國畫的氣韻生動,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樣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各方文化思潮的影響,中國畫走向創新發展的道路,當代工筆人物畫將西方的光影語言與中國畫的以線造型結合起來,豐富了線描的內容,通過渲染加入線面結合的虛實關系,或者主觀創造一些明暗關系,使人物造型結構豐富,增強畫面真實感和層次感,使以線造型在新時代下呈現更多可能。

3.2 拓寬色彩表達

中國傳統繪畫注重隨類賦彩,指賦以物體固有的色彩,畫家憑借自然的色彩來進行自我情感的抒發,注重畫家主觀因素的綜合和概括,具有寫意性質。與西方繪畫表現光影、冷暖、環境色、光源色,追求寫實性的色彩觀不同,隨著對西方藝術的借鑒,畫家融合西方的色彩表達,進行色彩創新,對畫面冷暖的表現,環境色與光源色的運用,豐富了中國畫的視覺效果。

3.3 提升審美價值

光影語言廣泛運用于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畫家借用光影來塑造起豐富的空間環境,在色墨間渲染意境,抒發情感,讓畫面充滿感染力,也使觀者感受光色變化,豐富視覺體驗。光影語言在西方繪畫里對明暗、體積、真實再現的塑造作用被取舍,與中國傳統繪畫中光影詩意的表達相融合,創作出了具有傳統氣質內涵的新的表現語言。主觀情感的光影表達反映中國畫的審美意韻,傳遞中國畫視覺美感,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

4 結語

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藝術風格多樣,百花齊放。當代工筆人物畫家對“光”與“色”的借鑒融入,帶來了藝術形式的豐富,創作觀念的創新,既保留了筆墨,又呈現了中國畫氣韻,物象更加真實,色彩更加絢麗,情感更加充盈,形成繪畫風格的差異化?!肮狻迸c“色”已然成為表現畫面內容與情感的必不可少的語言,在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創作中發揮更大的價值,對中國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工筆光影素描
初夏素描
光影
光影
武漢素描
素描
羅登祥的工筆繪畫
花開的聲音
光影之下
趙炳宇工筆人物畫工筆
《夏日》國畫工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