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元素養目標的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研究*

2023-03-11 01:56宋筱璇吳耀宇
圖書與情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元認知編碼圖書館

宋筱璇 劉 暢 吳耀宇

(1.南京農業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5)

(2.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圖書館即教育”的理念使得圖書館社會教育的職能走入人們的視野[1]。 2016 年國家“十三五”規劃曾指出:“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構建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的核心,其教育工作的開展對全民終身教育愿景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素養因其對人的信息意識和能力的培育已逐漸成為圖書館開展大眾教育的核心。更有研究者指出,終身學習的本質即為學習者信息素養的培育[2]。近年來,在社會需求與行業發展的推動下,圖書館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開始朝著多元素養教育的方向拓展,圍繞科學素養、數字素養、數據素養、算法素養、AI 素養、健康素養、媒體素養等開展的教育活動層出不窮,不勝枚舉[3-4]。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顯然難以涵蓋諸如此類的多情境、動態化、特征鮮明的多元素養能力培育需求。 由此,研究者提出了元素養這一理念,去情境化、綜合地、從根本上開展素養能力的教育培訓工作,以服務于持續動態發展的社會環境中人的終身學習。

元素養通常被定義為“催生其他素養的素養”[5],是提高一切素養的基礎能力[6]。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元素養能力的培養,又可具體分解為行為、認知、情感和元認知4 個目標維度[7]。 其中,行為目標強調教育活動對受教育者技能方面的培育,解決“能做什么”的問題;認知目標指教育活動對受教育者知識方面的培育,解決“知道什么”的問題;情感目標關注教育活動對受教育者情緒或態度方面的培育;元認知目標則是培育受教育者對自身思維的思考能力,如對自己如何學習、為什么學習、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等的反思性理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行為、認知、情感、元認知4 個目標為導向開展元素養教育,為多元、動態情境中的各類素養能力的培育創建了基礎性、通用性、可擴展的框架。 公共圖書館承擔著支持公眾終身學習的教育職能,因此,在其設計與開展的相關教育活動中強化對公眾元素養能力的培育至關重要。

已有研究指出,自元素養理念提出以來,國內多數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鮮少報告其具體實踐[8],這并非意味著元素養教育的相關實踐缺乏,恰恰相反,元素養作為一切素養的基礎能力,當前公共圖書館開展的形式豐富、類型多樣的教育活動本質上都是一個或多個元素養目標作用于多元化的實踐對象、內容、形式等方面的體現。然而,尚未有研究通過實證數據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中公眾元素養能力的培育現狀開展剖析和梳理。本研究重點關注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中對公眾元素養能力的培育與支持現狀,以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當前公共圖書館的多元化教育活動中體現著怎樣的元素養目標?二是現有的元素養目標與教育活動要素(活動對象、活動主題、活動類型)間是如何相互交融的?為解決以上問題,本研究收集江蘇省十三市公共圖書館近5年開展的教育活動數據,采用內容分析與扎根理論對數據開展編碼,從更加細粒度的角度揭示了當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背后蘊含的元素養目標及其子目標;并進一步分析了元素養目標與教育活動要素間的共現關系,識別出公共圖書館已開展的教育活動中的典型活動模式。研究的發現刻畫了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中體現的元素養能力培育現狀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為未來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的設計、實施、評價、推廣提供基礎性、通用性的思路,支持公共圖書館對公眾元素養能力的教育培訓,助力于全民終身學習。

1 相關研究

1.1 公共圖書館的教育活動

社會教育一直都被視為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職能之一。1985 年吳慰慈與邵巍編著的《圖書館學概論》一書中總結圖書館主要有四大職能:社會文獻流整序、傳遞文獻信息、開發智力資源與進行社會教育、搜集和保存文化遺產[9]。于良芝認為公共圖書館的教育使命一方面體現在對從事正規教育的所有年齡段的學生提供學習支持,輔助他們完成正規教育計劃;另一方面鼓勵自主學習,培養公眾的終身學習習慣,幫助他們實現個人發展[10]。社會的飛速發展要求在更大的范圍內普及科學文化教育,倡導人們終身學習,這往往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所觸及不到的,承擔社會教育已經成為公共圖書館的重要精神內涵[11]。2022 年《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支持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及終身學習,使處于人生各個階段的人都能夠持續、自愿和自主地追求知識。 ”是當前公共圖書館的首要任務[12]。

周文杰指出,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由此可見,公共圖書館當前開展的服務活動皆是對教育本質的順應,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視為教育活動[13]。 長久以來,公共圖書館開展了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包括閱讀推廣類[14-15]、文化傳播類[16]、科普教育類[17]、健康教育類[18]等。一些公共圖書館更建立了多元化的教育學習空間,設計了體系化的教育課程,為教育活動的開展創設了場景與資源方面的基礎。如深圳圖書館打造了經典閱讀空間、藝術教育空間、地方及傳統文化學習空間、未成年人教育空間等14 個多功能社會學習場域,并在此基礎上打造社會教育品牌,圍繞深圖講座、深圖展覽、深圖藝苑、深圖活動四大類別,開展了學術文化、經典閱讀、創意思維、藝術閱讀、傳統文化、公益培訓、公益法律、未成年人閱讀、銀發閱讀、閱讀關愛、現代生活、數字閱讀12 個系列主題活動[19];湖南圖書館設計了線上線下結合的“百姓課堂”系列課程,共開設國畫牡丹、硬筆行書、人文茶道、健康環保新生活、吉他、朗誦、民法典等43門課程,涵蓋書法、繪畫、樂器、手工藝、語言、法律、生活美學7 個類別[20]。

盡管公共圖書館在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方面已經積累了相對豐富的案例,但目前卻鮮少有研究剖析這些教育實踐內在的特征與規律。這使得圖書館開展的教育活動仍存在教育內容空泛化、教育對象參與不足、教育形式欠缺創新、活動推廣傳播受限等問題[20]。教育目標作為教育活動開展的底層驅動,指導著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要素與模式的設計實施,影響著活動最終的效果評估,在教育活動生態的構建與優化中占據核心地位。因此,很有必要對公共圖書館當前開展的各類教育活動的教育目標展開剖析,并結合教育活動要素(對象、主題、類型等)綜合刻畫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實踐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為未來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的設計、實施、評價、推廣提供數據保障和理論支撐。

1.2 教育目標與元素養

現代圖書館的教育目標與信息素養培育息息相關。 如楊曉光和陳文勇分析了終身學習的內涵與信息素養之間的關系發現,終身學習的本質核心即為學習者信息素養的培育[2];朱寧也指出信息時代圖書館的教育目標應更側重于培養人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以及創新能力[21];江海潮從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四個指標維度對廣州市區兩級12 個公共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狀況開展了調研,其中在信息素養教育內容方面,圍繞數字素養、計算機素養、網絡素養、圖書館素養和其他素養5 種主要類型展開[22]。調研發現當前公共圖書館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活動整體不足,且教育內容以計算機素養與圖書館素養為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諸如數據素養、算法素養、AI 素養、健康素養、媒體素養、環保素養、金融素養等各類情境中的素養需求近年來層出不窮[3-4],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似乎不足以涵蓋多元情境中對人的素養能力的要求。信息素養相關的研究與從業人員迫切需要一個通用的、可擴展的底層框架來指導多元情境中素養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元素養的理念由此提出。

元素養是Jacobson 和Mackey 于2011 年在《將信息素養重構為一種元素養》一文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催生其他素養的素養”[5],被視為是提高一切素養的基礎能力[8]。元素養提供了一個超越各類情境的基礎性、通用性的素養能力教育理念,包括行為、認知、情感、元認知4 個維度的教育目標。已有少量研究關注到元素養目標對于多元素養能力提升的基礎性指導作用,將該目標融入多元化的教育情境中,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設計。如張莉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元素養的行為、認知、情感、元認知4 個維度設計了一套多元化的元素養教學目標,并結合教學對象與教學層次進行目標分解與細化,從而開展教學設計[23];陳曉紅等圍繞元素養目標設計培育內容,并結合培育階段、方法、資源等構建了元素養培養體系模型,即一貫式、目標化、協同式、多元化的教育體系模型,服務于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實踐的開展[24]。 這些框架或模型基于元素養目標從理論上為教育活動的設計提供了一些思路,但由于尚缺乏數據的支撐與案例的實踐,對于教育活動中行為、認知、情感、元認知等各類元素養目標表現如何,多目標間的作用關系與效果如何等問題還尚待解決。 基于此,本研究以公共圖書館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作為分析對象,對活動中反映出的元素養目標展開剖析,以窺當前公共圖書館開展的各類教育活動對于大眾素養培育的作用與現狀。

2 研究設計

2.1 數據收集

為分析公共圖書館當前開展的教育活動現狀,本研究對江蘇省十三市公共圖書館2017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期間開展的教育活動數據展開收集。通過十三所市級公共圖書館的官方網站中講座預告、消息通知、網站展廳、計劃年報等板塊消息,輔以微信、微博等平臺活動消息的宣傳轉發等多渠道收集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相關信息內容共計1214 條。數據的具體分布為:南京圖書館131 條,鹽城圖書館121 條,淮安圖書館110 條,南通圖書館107 條,揚州圖書館106 條,常州圖書館105 條,徐州圖書館102 條,連云港圖書館97 條,無錫圖書館93 條,泰州圖書館86 條,蘇州圖書館86 條,鎮江圖書館53 條,宿遷圖書館34 條。 單條數據內的基本信息包括活動主辦方、活動開展時間、活動名稱、活動內容描述四部分(見表1)。

表1 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實例

2.2 數據分析

本研究從兩個層面上開展數據分析工作。 一方面對公共圖書館開展的多元化教育活動的活動要素進行內容分析,具體包括該教育活動的活動主題、活動類型、活動面向對象。由于活動要素較為直觀,通常能從活動內容描述中直接獲取。從1214 條數據中隨機抽取10%,分組獨立圍繞活動要素展開編碼,經討論歸納后,形成一致穩定的編碼方案(見表2)。以此編碼表為基礎,對其余90%的活動數據開展內容分析,所有編碼完成后,檢驗Kappa 值為0.91,通過編碼一致性檢驗。需要說明的是,在活動主題、面向對象要素上的編碼存在單一活動屬于多主題、涉及多活動對象的可能。

表2 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要素編碼表

另一方面,重點關注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中對公眾元素養能力的培育與支持現狀。采用扎根理論的數據分析方法,剖析當前教育活動中聚焦的元素養目標及其子目標的特征,為公共圖書館設計與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支持公眾元素養能力提升提供可行的思路與方案。編碼操作以活動初始描述為基礎,利用扎根理論的三級編碼對活動內容描述文本進行分析、提煉、歸納,具體分析過程在本文的第三節中報告。

3 教育活動的元素養目標分析

本研究以江蘇省十三市公共圖書館的教育活動數據為基礎,通過扎根理論的開放式編碼、軸心式編碼、選擇式編碼識別了活動聚焦的行為、認知、情感、元認知四個方面的元素養目標及子目標,并基于此,分析了當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的元素養目標分布現狀。

3.1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一個概念發現的過程。該過程將收集的資料打散,利用原始資料進行編碼,在對編碼不斷提取、對比、修改、總結的基礎上形成范疇。本研究中在開放式編碼階段從原始活動內容描述文本中抽取、精煉形成了42 個初始概念,通過比較概念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合并得到家庭教育、技能培養、文學閱讀等17 個范疇(開放式編碼形成的部分初始概念和范疇見表3)。

表3 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元素養目標的開放式編碼結果(行為維度節選)

3.2 軸心式編碼

軸心式編碼是對開放式編碼范疇化的結果進行高一層次聚類的過程。在軸心式編碼過程中,每次只圍繞一個概念,即“軸心”進行深度分析,不斷尋找其相關關系,最終相關的若干概念,聚合成為新的主范疇(元素養目標的軸心式編碼及范疇內涵見表4)。開放式編碼中形成的17 個范疇被進一步整合到行為、認知、情感、元認知4 個主范疇中。行為主范疇強調的是對活動受眾技能和能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技能技術、閱讀素養、學業輔助、健康養生、禮儀社交等范疇;認知主范疇則聚焦于對活動受眾認識世界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評估能力的培養;情感主范疇指的是通過教育活動的開展,活動受眾所獲得的情感體驗和態度變化,包括文化傳承、社會責任、藝術素養、情感抒發、興趣培養等范疇;元認知則強調活動受眾對自身思路的意識和反思,在本研究的活動編碼過程中主要識別了批判性思維、創新創造兩個范疇。

表4 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元素養目標的軸心式編碼結果

3.3 選擇式編碼

基于當前公共圖書館開展的1214 條教育實踐活動案例,通過開放式編碼及軸心式編碼識別了教育活動中蘊含的行為、認知、情感、元認知4 個元素養目標與其中若干子目標(見表4)。 進一步統計發現,活動中關注認知與情感的比例最高。收集的活動案例中,絕大多數的活動都涉及了認知層面(1141/1214),占94%。有接近一半的活動關注到情感層面的目標(595/1214)。涉及行為層面,以培養技術技能為目標的活動較少,占總活動數量的18%。在所有案例中,僅發現了17 個活動案例支持受教育者元認知能力的培育。

在選擇式編碼階段,研究進一步分析了4 個元素養目標在教育活動中共同作用的關系,結果發現在相當大的比例上,活動的元素養目標不是單一局限于情感(A)、行為(B)、認知(C)、元認知(M)中的某一方面,而是多目標并行教育(見圖1)。 其中,活動案例中C(認知)、AC(情感+認知)所占的比重最高,近40%。其次是BC(行為+認知)的占比超過了10%。也有一些活動聚焦的元素養目標更加豐富,有67 個案例涉及到ABC維度(情感+行為+認知)。然而,目前沒有發現覆蓋元素養目標全部4 個維度,即ABCM的活動案例,這也反映出了當前公共圖書館開展的教育活動中對公眾元認知能力培育的力度不足。

圖1 活動聚焦的元素養目標分布

4 基于元素養目標的教育活動要素分析與典型模式識別

4.1 活動要素分析

為進一步明晰元素養目標在當前公共圖書館多元化的教育情境中的作用情況,本研究對元素養目標與編碼收集的教育活動要素:活動主題、活動類型、面向對象開展了共現分析。

在活動主題方面,整體上,歷史、文學、文化是公共圖書館開展教育活動的三大主題,均占到總活動數量的20%左右。 這也與公共圖書館的歷史文化宣傳與保護職能相吻合。此外,藝術、教育、科學也是頻繁開展的活動主題,約占總活動數量的15%。政治、社會、法律、哲學、工業技術相關的活動主題較少被關注(具體分析各類元素養目標下的活動主題分布見圖2)。在行為目標實踐中,教育和科學主題的數量尤為突出,特別是教育主題的活動在所有行為目標活動中占比超過了50%,這類活動大多涉及對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學習技巧、策略的指導與培訓。認知維度上整體開展的活動體量較大,歷史、文學、文化、藝術、教育、科學等主題在認知目標導向的活動中占比較高,都超過了14%,其中歷史類的主題活動開展比例約為30%,最為活躍。情感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歷史、文學、文化、藝術等活動主題占據了主要地位。而元認知目標整體實踐案例過少,當前多現于教育類主題下。

圖2 各類元素養目標下的活動主題分布

在活動類型方面,當前公共圖書館開展的教育活動主要有五種類型,分別是:講座、展覽、薦讀伴讀、動手實踐、參觀探訪。其中最頻繁的類型是講座(838/1214),約占所有活動案例的70%;其次是展覽,占比約15%(190/1214)。薦讀伴讀、動手實踐、參觀探訪等特色活動的開展相對更少,都在5%左右(各類元素養目標下的活動類型分布見圖3)。在元素養的行為目標中,目前仍主要借助于講座的形式開展教育,占比約為90%,其他活動類型鮮少出現。對于元素養的行為目標培育,受教育者的身體力行很有可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未來教育活動的設計應考慮拓展目前較為單一的講座形式,如開展更加豐富的動手實踐或實地調研。 元認知目標中的活動類型分布也同樣局限在講座形式中。而在認知與情感目標層面,開展的活動類型則更為豐富,除了講座,展覽也作為知識和情感傳遞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他如薦讀伴讀、動手實踐、參觀探訪也略有涉及。

圖3 各類元素養目標下的活動類型分布

在面向對象方面,公眾占據了絕對的教育主體地位(1008/1214),對于各類元素養目標而言,均沒有例外,不再贅述。也有一些活動為特定群體服務,如一些教育主題活動,活動對象主要為青少年、家長、學生等。此外,還有極少量活動對象為女性(4/1214)、圖書館員(3/1214)、老年人(2/1214)等,然而數量相當有限,在面向個性化的特色教育活動開展方面,公共圖書館仍有很大的空間。

4.2 活動典型模式識別

基于當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中的元素養目標、活動主題、活動類型、面向對象要素組配共現的頻次統計,發現認知導向的人文藝術活動、情感導向的人文藝術活動、行為導向的技術技能活動為當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的三類典型模式。

認知導向的人文藝術活動是公共圖書館開展的頻率最高的教育活動,在本研究收集的1214 項活動案例中,超過70%(890/1214)的教育活動都具備該特征,其中554 例以講座的形式開展,199 例以展覽的形式開展。該類教育活動著重培養受教育者對歷史、文學、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相關知識的理解、應用、分析與評估的能力。然而,受限于活動類型均以單向知識傳遞的講座與展覽為主,知識的交流與交互尚顯不足,因而對于元素養認知目標的實現還大都局限在對于知識的理解層面。亦有少數活動案例展現出對認知目標中分析與評估能力的關注,如“孫教授圍繞王朝興衰和歷史人物展開,講述了中國歷史上三個代表性人物范蠡、李斯、呂不韋等人的傳奇人生,剖析他們命運際遇背后的政治風云,評述他們的成敗得失,為后人帶來的啟迪和教訓,幫助同學們提高歷史思辨能力,增加歷史智慧和人生智慧。 ”但因缺乏相應的反饋與評估,效果不得而知。

情感導向的人文藝術活動重點在于強化公眾對人文藝術的記憶點,優化對人文藝術的體驗,實現對優秀文化的傳承。約40%(480/1214)的教育活動具備該特征,其中252 例以講座的形式開展,147 例以展覽的形式開展。如“歷代文人墨客描寫端午節的詩詞頗多,其中不僅有端午節俗,也有端陽的風物,所謂‘四時佳興與人同’。 時令風物如榴花、蜀葵、菖蒲、枇杷等成為文人們在詩詞中爭相吟詠的意象。同時,詩人們也將感恩圣意、吊唁屈原、懷才不遇等感慨借由節日的氛圍抒發出來,成為詩人一時心境的寫照,充實了端午節的文化、歷史內涵。本展覽選取有代表性的端午詩詞,通過對詩詞的解讀,詳細介紹端午節的文化和習俗,以便讀者更多地了解我國的文化傳統,弘揚端午節文化精髓?!边@類教育活動情境繁多,也體現著公共圖書館的歷史文化宣傳與保護職能。

行為導向的技術技能活動強調對公眾技術能力的培養,占總案例的14%(170/1214)。該類活動通常的主題為教育、科學、工業技術等。然而,在活動類型方面,158 例的活動形式仍停留在講座上,對于公眾真正動手實踐還關注不足。如“介紹‘中國天眼’FAST,講解各種類型望遠鏡的知識,以及‘中國天眼’建造的原因、時間、難點、意義等,帶領小讀者們深入了解‘中國天眼’。講解‘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教授‘22年只做一件事’的事跡,讓小朋友們感受科研的不易,鼓勵小朋友們熱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學習和發揚南仁東教授堅持不懈的精神。利用活動材料,動手制作望遠鏡模型,讓小讀者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動手動腦?!痹擁棸咐秃芮擅畹貙⒅v座與動手實踐相結合,提升了教育對象的認知能力與技術技能水平。

5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以公共圖書館設計并實施的教育活動為研究對象,收集了江蘇省十三市公共圖書館近5 年的教育活動案例1214 項,對教育活動傳遞的元素養目標及當下活動的典型模式展開現狀分析與問題發現。 通過對活動描述文本的內容分析與扎根理論編碼,識別了當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的行為、認知、情感、元認知4 方面元素養目標及其內涵,并分析了各類元素養目標作用于多元情境要素(活動主題、活動類型、面向對象)的現狀。分析發現公共圖書館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主題上較為集中,超過半數的活動聚焦于歷史、文學、文化主題中,這可能與當前公共圖書館將自身的定位和使命重心放在文化的宣傳、普及與交流方面有一定的關系[25]。在活動類型上與面向對象上較為單一,活動類型主要局限于講座與展覽的開展,對于其他實踐類活動,如動手實踐、參觀探訪的關注度不夠;面向對象則以社會大眾為主,對其他具有個性化需求特征的相對小群體,如老年群體、病人群體的教育尚待加強[26-27]。同時,各類教育活動在元素養目標方面不成體系且分布失衡。近一半的教育活動僅表現出對公眾認知層面的教育支持,且大都局限在知識的認識與了解層面;對公眾技術技能與動手實踐的行為指導只有不足五分之一,而服務于公眾的批判性思維、創新創造這類元認知相關的高階思維養成的活動僅占1%,這一結果是有悖于當前多元素養環境下,通過高階元素養的培育,提升公眾的學習與創造能力,促進各項素養能力綜合提升的目標的[28]。

根據元素養目標與活動要素間的作用關系,研究發現了當前公共圖書館開展的教育活動主要表現為認知導向的人文藝術活動、情感導向的人文藝術活動、行為導向的技術技能活動3 類典型模式。該典型模式的發現較簡單地根據各要素共現的頻繁程度計算而得,雖有所不足,但也折射出當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中對高階認知能力與行為能力著力不夠,對元認知培育較為空白的現狀。未來公共圖書館在設計教育活動時,可結合更加豐富多元的教育情境,設計系列化、模塊化的元素養目標教育體系,全面提升教育對象的元素養能力。此外,對于元素養目標的實現應設計切實有效的評價與反饋機制,以便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優化??傮w上,本研究的發現一方面從一個新的元素養目標的視角揭示了圖書館教育活動中培育元素養能力的現狀,發現當前活動中的問題與不足;另一方面,也可為未來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的設計、實施、評價、推廣提供統一規范的底層框架,支持公共圖書館以提升公眾元素養為目標,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教育,助力于全民終身學習。

猜你喜歡
元認知編碼圖書館
基于元認知的數學焦慮研究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編碼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配準
《全元詩》未編碼疑難字考辨十五則
子帶編碼在圖像壓縮編碼中的應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圖書館
元認知策略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元認知在大學英語教改中的應用
去圖書館
元認知策略對閱讀詞匯量的補償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