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三維審視

2023-03-12 01:55賈珍珍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高質量林業文明

賈珍珍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合肥 230601)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盵1]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美麗中國的基礎支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的偉大事業,既是為了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本保障?!叭嗣裰辽稀焙汀吧辽稀睔v來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準則,我們黨領導人民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生態文明體系日臻完善,營造了宜居宜業和美的生活環境。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力軍,林業生態文明豐富與深化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森林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綠色資源財產,在林業生態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通觀黨的百年奮斗史,堅持植樹造林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深刻把握與理解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價值意蘊,總結凝練中國共產黨發揮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作用的成功經驗,進而歸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林業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耦合路徑,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為在新的征程上更好地激發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中的內生動力提供科學指引。另一方面,形成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耦合路徑,為推動林業現代化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的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價值意蘊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新時代新征程,應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指導思想,深刻把握與理解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價值意蘊。在此基礎上,將林業轉化為形式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不竭動力、推動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珍貴遺產以及建構新型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石,從而充分發揮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滋養效益,更好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貢獻強大動力。

(一)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中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的不竭動力

轉變生產與生活方式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工作內容。林業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橋梁,必將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必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紐帶作用[2]。首先,轉變人的思想方式。傳統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反自然”的屬性,由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相處方式認識不足,沒有自覺地形成保護自然的體制機制。當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人與自然的關系就達到了緊張狀態,必然會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人類的生存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林業發展摒棄以往的“反自然”“反生態”觀點,倡導人類保護自然、珍惜森林資源的綠色發展理念,遵循以生態效益為原則,堅持經濟與生態同重并舉,并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終極關懷”,這就是一種生態思維方式的綠色革新。其次,轉變人的生產方式。自然界的物質生產是無廢料生產,人類生存的物質資料均需從大自然獲取。整個物質生產過程中,不論是廢物還原還是循環利用,都支持著人類生命的無限延續發展。以發展林業生態為主基調的生態工藝、生態技術成為了無廢物生產的新工藝、新技術,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既獲得了經濟效益又保留了生態效益,是集中彰顯綠色發展的生產方式。最后,消費行為逐漸生態化。發揮社會意識引領作用,弘揚林業綠色發展理念,可以引導綠色消費行為轉變?;诖司秤?人們在購買商品時就會優先考慮綠色、環保等因素,更對購買那些對身體無害、符合環境保護的綠色產品表現出強烈需求。這種消費倡導趨勢有效促進了綠色市場的發展,社會上綠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逐漸升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綠色消費意識也變得更加自覺。

(二)林業是推動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珍貴遺產

推動林業發展是人與自然、森林和諧相處的大勢所趨,林業堅持以生態效益為主的發展理念,提倡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正義關系,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珍貴資源。首先,資源利用層面。遵循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客觀準則,在不違背自然規律條件下的合理改造是對大自然資源有效利用的科學生產方式,對進一步深化環境保護及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潛移默化之效。其次,消費方式層面。人民群眾憧憬的是“綠水青山”式美好生活,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理念倡導下,會更傾向選擇有利于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產消費方式。再次,社會發展理念層面。林業發展以“和”為本質要求,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發展經濟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強調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損傷環境,兼顧全人類和自然界的生存利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進而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最后,制度建設層面。構建林業生態機制體系,將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貫徹落實到林業政策、制度、法制中,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行為準則、法規及道德規范,以確??沙掷m發展理念真正應用于實踐。

(三)林業是建構新型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石

馬克思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盵3]而人與自然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類通過勞動實踐創造了文明。通過勞動,人類與自然才得以交互,逐漸加深對自然界的認識,從而掌握自然規律使其更好服務于人類社會實踐,這個過程是人與自然有機統一的本質表現[6]。沒有林業的文明就沒有生態的文明。林業在建構新型生態文明社會中具有不可比擬的基石作用,林業提倡的綠色發展觀點與生態文明建設所要求的道德倫理規范基本一致,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林業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需要扭轉西方傳統哲學的“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的倫理價值觀念,超越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實現人性與生態性辯證統一的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生態文明社會是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的美好社會,其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基礎和前提,而林業發展彰顯的生態效益原則就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質言之,林業的經營管理主體應牢記“生態效益優先”的林業價值理念,林業發展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統籌建設林業與生態文明,充分發揮林業在建構新型生態文明社會中的引領作用。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林業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對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圖1所示)。新發展階段,林業建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汲取我們黨推進林業生態治理成功實踐的經驗,鞏固中國共產黨在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政治勢能”,更好激發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力量,實現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軌并進”。

(一)基礎:林業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

習近平強調,要“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4]。通觀歷史,百年來我國歷屆領導人始終高度重視國土綠化工作,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首先,以林業建設推動生態修復取得新進展。在黨和政府的強有力領導以及全國人民的積極參與下,我國國土綠化行動取得顯著成效,開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大規模綠化工程,最大限度地保護天然林,不斷增加森林資源。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減少的大背景下,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和植被恢復,我國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7%已經提高到目前的23.04%[5],森林蓄積量175.6億立方米[6],分別增長一倍左右。其次,以林業建設推動生態保護邁出新步伐。加強林業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這是保護好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截止到2022年,我國國際重要濕地達82處,總面積764.7萬公頃,居世界第四位[7];大熊貓、藏羚羊、蘇鐵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8],充分發揮國家公園保護自然生態、維護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功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林業生態產品。最后,發揮林業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作用,重點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北方防沙帶、南方山地丘陵帶等生態格局的各個方位布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工程,保護林地、沙地、濕地的森林植被,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二)帶動:林業促進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習近平先后在福建、浙江作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后又提出“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體現出林業對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帶動作用。實現“綠色財富”和“經濟財富”的有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首先,以林業建設帶動可持續發展內在能力的提升。一是發揮林業增加森林碳匯的支撐功能,緩解氣候變化影響。2022年,中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2億噸[9],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大大提升。二是發揮林業建設在保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占陸地生態系統生物量的90%以上[10],發展林業就是促進物種多樣性的延續。三是發揮林業對可再生能源與資源的供給作用,為經濟發展提供必需的生態承載能力,成為可持續獲取潔凈能源的重要保障。其次,以林業建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森林資源的可再生性決定了我國林業建設在推動綠色發展中具有很大發展潛力與空間,依托林業發展綠色產業,不斷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國著力推動林業產業鏈向下游涉林加工業和涉林服務業延伸,特別是發展以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為代表的新興綠色產業,拓寬農民就業道路,改善農民就業結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獲得巨大經濟效益,生動詮釋“兩山論”的理念。最后,林業建設為人民群眾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的生態化轉變提供重要保障。當前社會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市場對綠色林產品質量的追求不斷提升,這與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治理密切相關,有效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交互。

(三)保障:林業制度與體制機制綠色改革

習近平強調:“要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治理體系?!盵11]中國共產黨領導林業建設的百年歷程中,我國林業制度改革是一個探索與創新的過程,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實與制度調整,推動林業制度不斷完善。新時代林業建設應堅持改革創新,增強林業內生發展動力,更好發揮林業相關制度與體制機制改革的保障作用。首先,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習近平親手主導武平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健全集體林業發展體制機制指明了方向。林改實施以來,武平縣累計造林81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9.7%[12]。新發展階段應緊密結合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深化林業產業融合、林業碳匯等重點改革,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努力打造新時代“武平經驗”升級版。其次,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與用途管制制度,促進林業資源的集約開發利用,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林業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促進地區間林業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最后,強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社會監督作用,完善生態損害賠償與責任追究制度,層層壓實林業環境保護責任,嚴肅追究相關責任者對林地、濕地、沙區植被等資源的破壞行為,甚至終身追責,牢固樹立制度的剛性。

(四)支撐:林業科學技術高質量有效供給

習近平提出:“要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盵13]從毛澤東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科技發展路線,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江澤民時期重視將科技介入西部大開發、推動西部地區山川秀美,到胡錦濤時期強調以科技創新提升森林資源數量與質量,再到習近平新時期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充分體現了歷任領導人對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林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技術持續供給,突破林業發展瓶頸,推動生態林業的資源可持續發展。首先,圍繞林業建設重大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瓶頸,重點開展優良樹種育苗、栽培、管護等基礎研究,著力提升林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質量與創新水平。搭建森林工程科技支撐平臺,因地制宜發展不同類型和模式的林下產業,通過科技進步示范工程與基地,對科技成果進行組裝配套和集成創新,凸顯新技術應用成效,調動各類經營主體應用林業技術的積極性,發揮科技成果的示范引導作用。其次,開展全球氣候變化對策研究,加強能源科技創新,提升林業能源與資源的利用率,推動林業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減少生物質自然降解的甲烷排放,最大化增加森林碳匯能力。我國2021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約50.8%[14],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提供了重要支撐。最后,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積極利用對林業建設發展頗有成效的科學技術,幫助提升相關科技成果的轉化成效,保證其順利地廣泛應用于市場。同時加大創新資金投入,實施林業財政扶持,完善獎懲機制,充分調動林業技術研發隊伍的積極性與創造力。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林業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耦合路徑

林業作為國家經濟社會體系中的基礎性產業,對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也已經成為林業、生態、經濟等建設領域的主基調,社會所需要的發展是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而從“量”到“質”轉變的關鍵條件之一,便是經濟建設中要特別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摒棄資本主義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取經濟高速增長的生產方式。為此,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耦合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實現林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既合理化了林業資源配置,創造了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還推動了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更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1.擴大林業市場需求,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首先,林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雄厚的經濟基礎。拓展林業市場范圍,增大交易對象對林業的市場需求,是有效加速林業資本流動、促進林業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其次,對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采取“加減法”改革,二者并舉,實現林業和生態的雙促進效益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加”:彌補林業建設中的生態短板、增加木材供給數量、擴展新業態新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減”:實施林業工作注意去庫存去產能、減少林業資源浪費、降低林業生產成本。最后,綜合施策,改善生態狀況。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擴展生態空間,提升城鄉生態能級;優化林業產業,保障生態產品高質量供應;降低森林、濕地、森林公園等生態租用成本,推動生態補償、生態資產贖買、林業綠色信貸等市場生態產品交易開展。

2.著重技術引進和增強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整體提高林業生產效率??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林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提高勞動效率,釋放生產力,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科學技術。當前,中國林業企業在綠色生產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實然,先進技術與林業發展有機結合成為林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林業各部門和企業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引進的綠色先進技術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進,并與相關企業或科研教育機構合作,組建綠色生產技術的隊伍,縮短創新研發的周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激發綠色生產力的釋放。如此一來,森林固碳抵消碳排放貢獻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功能增效,“綠水青山”成為常態,加快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大范圍普及,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提供了可能,著力提高了林業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3.科學合理配置林草資源,提高綠色優質林產品的供給能力,促進林業產業結構升級。林業作為三大產業之首,對人類生存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多產業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林業經濟實力,實現林業發展由“量”到“質”的飛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步入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林業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行列,中國林業產業總產值在1978-2018年間增加了7120.4億元,林業經濟增長迅速,并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林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以森林康養、森林文化旅游、森林生活體驗等為典型的新興業態和休閑服務業快速發展[15]。新時期下,2022年中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8.04萬億元[16],林業順應歷史潮流,打造多元化林業發展模式。例如,林業+批發零售業+旅游業、林業+批發零售業+信息技術服務業、林業+批發零售業+出口[17]、“互聯網+”現代化林業等創新產業融合模式的發展,均在不同領域內推動了林業的高質量發展,也不同程度地為中國鄉村振興、農民脫貧致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態脫貧等做出了重要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兩山論”理念。

4.完善林業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經濟效益并非衡量林業發展好壞的唯一因素,生態效益和其林草資源價值也是重要評價指標。新發展階段,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林業發展增質增效,以林業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注重完善林業高質量發展機制,保障林業相關部門信息反饋與交流渠道通暢,重視林業高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及學術研究。因此,黨和國家應認真做好關于林業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工作,健全林業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強化生態林業資源保護意識,使愛林護林理念深入人心,積極鼓勵林業實施人才引進戰略,持續為林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生態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四、結論

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林業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奮進新征程,在邁向生態文明新發展階段的新趕考路上,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指導思想,必須深刻認識到發展林業對維系人類生存與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積極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更好地發揮林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引領效應,堅定不移走好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每一步,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實踐偉力,為實現民族復興建構綠色屏障,更為全球林業與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猜你喜歡
高質量林業文明
歡迎訂閱《林業科學研究》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請文明演繹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漫說文明
land produces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