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之間的“中亞”:全媒體視域下中華文化中亞傳播力提升路徑

2023-03-12 01:55仲建琴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中亞中華文化

吳 鋒,仲建琴

(西安交通大學 新聞與新媒體學院, 西安 710049)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并將其作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部署,要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1]。國際傳播能力決定國際影響力,二十大的這一部署體現了基于文明視角解讀中國道路的重要性,凸顯了文化傳播在今后國際傳播中的關鍵性,為堅定中華文化立場、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提供了新遵循和新指引。中亞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區”,中國與中亞五國文明交往歷史悠久,古絲綢之路鐫刻著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中國-中亞交流融合的共同記憶。2023年5月18日至19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西安召開,續寫了中國-中亞千年友誼,擘畫了中國-中亞關系新藍圖,正式開啟了中國-中亞合作新時代。增強面向中亞的中華文化傳播力,推動建設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當前迫在眉睫的重要議題。破解這一時代議題,需跳脫出戰術、策略的細部探討,從戰略傳播出發開啟升維思考,從文明交往互鑒的深層邏輯切入,深刻了解這一議題的時代意義和戰略價值;從內宣外宣一體發展的整體布局切入,準確把握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與國際傳播能力提升之間的嵌合關系,以及因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以此指導實踐,開拓中華文化中亞傳播力提升的現實路徑。

一、中西之間的“中亞”:中華文化中亞傳播力提升的戰略價值

中亞地區是我國實施“一帶一路”的重要通道和關口大門,2023年5月召開的中國-中亞峰會上,習近平發表主旨講話《攜手建設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將中國-中亞關系帶入到新時代、新征程。無論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現時的“一帶一路”,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文明交往維度看,中國-中亞的文化傳播都不止于區域和周邊傳播范疇,亟待從戰略傳播思維出發,理解“中亞”之于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增強中華文化在中亞大陸傳播力,不僅是溝通古今、復興絲路文明的核心地帶,更是聯通中西、促進文明交往互鑒的關鍵抓手。

(一)作為中間地帶的中亞:中華文化傳播力提升攸關大國博弈和世界發展

中亞地區位于歐亞大陸的中心位置,是古代“絲綢之路”貿易和交流的重要周轉地帶,也是聯通歐亞大陸東段(中國)和西段(歐洲)的重要中介,同時又居于東亞、俄羅斯、西亞、南亞之間,因此中亞本身又成為聯結歐洲、俄國、伊朗、印度和中國文明的樞紐。也正因此,中亞歷來是大國博弈焦點,是新時代美、俄等國實施戰略傳播的前沿陣地。

地緣角度看,中亞五國是當代世界版圖中頗為關鍵的一個板塊,又是中國的西部近鄰,其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直接與中國接壤,因此其穩定與和諧攸關整個歐亞大陸的局勢,更直接影響中國邊疆安全和國家治理。作為“一帶一路”的首倡之地,2013年習近平訪問中亞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2023中國-中亞峰會成功召開,中亞五國輿論一致認為,此次峰會標志著中亞國家與中國關系開啟了新紀元。雖然中國與中亞五國有著友好交往的美好歷史記憶,也因為“一帶一路”逐漸成為命運共濟的共同體,但由于自然地理制約、共同語種缺失、文化背景差異、戰略地緣挑戰等多重因素[2],中國-中亞互通互聯仍存在諸多挑戰。中華文化面向中亞地區的傳播力提升議題,不僅成為關乎區域發展,更涉及東西方多元文明交往的深處。

文明進程看,中亞文明聯系性與封閉性共存,有著流動與動蕩的顯著特質[3]。一方面,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導致其本身成為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的“隔斷”;另一方面,中亞的古代商路又為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歐洲文明等“提供了一條細弱的,但又綿綿不絕的聯系渠道”[4]。作為伊斯蘭國家,中亞五國內部民族宗教問題錯綜復雜,始終無法形成所謂的“中亞認同”或“中亞精神”,長期以來都是作為周邊文明歷史的附屬區域而存在[2]。19世紀中葉俄國擴張、蘇聯實施的制度變革及蘇聯解體,對這一地區的文明進程影響深遠,中亞五國及各國內部不同的抉擇都影響著其在世界格局之中的定位。在此背景下,“絲綢之路”不僅承載著古代中國與中亞地區友好交往的歷史記憶,而且蘊含著中國與中亞五國對于未來走上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美好憧憬。攜手推動“絲綢之路”全面復興,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也符合中亞各國人民對于建設一個穩定、繁榮、和諧、聯通之中亞的現實需求。就此而言,提升中華文化在中亞五國的傳播力影響力,既有深化的歷史基礎,也有廣泛的民意支撐,是融通中外、聯通民心的多贏之舉。

(二)作為文明中介的中亞:中華文化傳播力提升攸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如果說中國是絲綢之路文明傳播的主動力、主要推手,中亞則以傳播者、闡釋者、擴散者的角色定位,發揮著重要的文明中介作用。由是,新時代中華文化面向中亞五國傳播的核心目標就不僅僅限于通過真實、立體、全面展現中國形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中亞接受中國,讓各國民眾理解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日常生活方式,更要以“中亞”為文明交往之中介,讓世界理解中國、接受中國。

中華文化在中亞地區的傳播力影響力既關乎文化強國建設,也關乎中國道路的堅持,既體現了文化自信,也體現了道路自信。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1]。中國道路基于中華文明的發展土壤,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是增強文化自信、堅定道路自信的思想資源、精神動力和重要依托。

增強中華文化在中亞地區的傳播力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平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實踐支撐。從文明發展脈絡看,作為東西方文明交往互鑒的中介和橋梁,古代絲綢之路發軔于中國境內,古代中國絢爛文明經由中亞傳入歐洲并產生世界影響。伴隨近代以來中國衰落導致絲綢之路湮沒不彰,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降低,對世界文明貢獻趨少。在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程中,中國日益實現獨立富強目標,亟待從自身邏輯出發重構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理路,深挖文化精髓、提煉精神標識,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通過中華文化在歐亞大陸的傳播促進世界多維文明交融相生,以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為世界文明進程做出新貢獻。這不僅是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關鍵路徑,也是為世界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的應有之義,亟待得到重視與解答。

二、內宣外宣的嵌合:全媒體時代中華文化中亞傳播力提升的機遇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實施媒介融合,并以此為抓手推動做大做強主流媒體、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優化國際傳播結構、提升主流媒體國際競爭力,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取得了顯著增強?!伴L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在中國-中亞關系開啟新征程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內宣與外宣一體發展格局,將中國的全媒體發展優勢轉化為中華文化傳播力的顯著提升,成為當前推動中國中亞國際傳播邁上新臺階的最鮮明議題。這不僅是搶抓機遇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國際傳播效能的必然戰略選擇,更是應對智能媒體挑戰的應然之需。

(一)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夯實中華文化中亞傳播的基礎

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為中華文化在中亞地區的傳播提供了堅實基礎。具體可從傳播格局、傳播體系、傳播效能三個層面把握。

隨著全媒體格局加速發展,我國以大傳播觀、大媒介觀規劃國際傳播[5],形成全方位、立體式傳播格局,打破了“西強東弱”的總體格局和歐美壟斷的世界信息傳播秩序,更利于在國際傳播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形成以CGTN、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等為代表的國際傳播基建航母,通過入駐Facebook、Twitter等實現借船出海,通過“一帶一路”實施“高鐵”走出去,推動華為、中興等電訊硬件在中亞各國落地,以騰訊、TikTok為代表的平臺基建被廣泛運用,阿里巴巴等商貿企業走進中亞為貿易往來提供了商務基建,以中國品牌和中國技術為內核的媒介基礎設施正深度嵌入到中亞經濟、社會生活的日常場景之中,發揮著基礎性、支撐性作用。

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動形成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匯聚起中華文化傳播的強大合力。一方面,最大程度凝聚起各類傳播主體,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文化企業、專家學者及不同社會力量在文化傳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深入發掘網絡原住民、Z世代、老年人群體、在華外國人為主體的“他者”群體的文化傳播能量[6];另一方面,有效組織協同各類傳播平臺,推動主流媒體與商業平臺、中央-省-市-縣四級媒體等有序協作,逐步打造主流媒體、政務新媒體、行業新媒體、自媒體與民眾個體等協同聯動的全方位傳播體系,營造更有序的傳播秩序和生態。

整合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全媒體傳播生態,使中華文化傳播呈現出很多新特征、新趨勢、新場景,有效提升了中華文明跨文化傳播效能。全媒體傳播的顯著特征就是精準化、分眾化,這有利于破除跨文化交流隔閡,通過數據和算法實現“按需供給”,以AI等技術手段輔助跨域語言障礙、認知障礙,使中華文明更貼合當地文化場景、文化消費習慣,提升文化的可溝通性;元宇宙等新趨勢促動中華文化的數字化、場景化,讓傳統中國的文化形象更生動,視頻、直播等新形態文化產品消弭了語言文化障礙,有力提升了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力及跨文化傳播力。中國-中亞峰會召開期間,彭麗媛邀請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夫人扎帕羅娃及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夫人米爾濟約耶娃共同參觀西安易俗社,體驗皮影手工制作、欣賞秦腔經典折子戲選段、觀摩《樂舞圖》壁畫,多重媒介技術交融破除了語言及文化溝通障礙,讓身處現場及網絡空間的各國民眾共同感受了絲綢之路促進中亞與中國文化相連相通的美好歷史,有效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感染力。

(二)全媒體時代中華文化中亞傳播面臨多重現實挑戰

全媒體時代,中華文化深入中亞地區,需要有效應對基建薄弱、主體多元、輿論博弈融合、算法治理等新傳播格局下的新挑戰,化危為機,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一帶一路” 倡議實施10年來,我國初步建成以新疆為基點輻射中亞五國的對外傳播新格局,形成了面向中亞傳播的重要基礎和全媒體基礎架構。在報紙、電視、廣播、網站融合發展基礎上,持續推動建設“天山網”“絲綢之路”“中亞新聞”等融媒平臺,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絲路新觀察》融媒項目以中、俄、吉三種語言對外傳播,建成“三微一臉書”新媒體矩陣,新疆電視臺全資建立文化傳媒公司進軍中亞電視市場,外宣媒體《友鄰》《大陸橋》等在中亞實施本土化運營。這些媒體因地緣接近性、文化親近性等優勢已成為溝通中亞、連接海外新疆籍華人華僑的橋梁和平臺,在國內外輿論復雜演變、中國-中亞合作進入新時代背景下,需在此基礎上進行架構升級和戰略升維,以滿足新時期輿論引導和文化傳播的重大使命。

中亞各國深受美、俄等大國勢力關注,信息通訊、文化發展等關鍵領域長期受制于西方主導的信息傳播秩序,本國媒介基礎設施薄弱且信息化網絡化水平參差不齊。中亞是“9·11”事件之后的國際反恐前沿陣地、美俄激烈交鋒的“顏色革命”戰場,是當前國際信息傳播權競奪的關鍵地帶,中國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在中亞地區的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中亞五國媒介信息領域的影響力及掌控力。在美、俄具有先發優勢前提下,中國突破這一局面實現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提升,是一場長期攻堅戰。

傳播主體日趨多元且輿論場博弈融合交雜耦合。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多重變革疊加背景下,歐美精英、中亞本國精英、中亞國家普通民眾、中國民眾等多主體競奪中亞地區輿論中心,凝聚區域共識面臨更大挑戰,“一帶一路”倡議在該地區的深入發展仍存在多重障礙和挑戰;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越來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中國-中亞共同體”的行動受到世界矚目,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導致國內外輿論交融博弈,直接影響中國國內的穩定與發展。

人工智能算法等在促進文化傳播的同時實質上暗含一系列不確定性風險。如算法模式固化,導致文化產品喪失共情力,削弱中華文明的藝術審美價值,加大傳播阻力;算法黑箱、虛假信息等頑疾,加大當地民眾對于異國文化的意識形態偏見等;計算傳播、計算輿論等手段加持,則使得文化傳播極易被境外分裂勢力、資本主義平臺等利用,歪曲價值立場、惡搞中國文化、曲解“一帶一路”、添加有害成分等,不僅無法形成傳播力影響力,反而形成反效果,對中亞各國民眾的中華文明認知造成錯誤引導。加之“中國威脅論”等西方話語霸權引發的負面影響使得中亞五國對中國普遍存在“既需要又戒備”的心態,更加大了中華文化在中亞地區的傳播阻力。

三、從戰略傳播出發:全媒體時代中華文化中亞傳播力提升的現實路徑

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盵7]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發展目標,并就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頂層戰略的完善,為中華文化中亞傳播提供了基礎支撐、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一)戰略引領: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全媒體時代增強中華文化面向中亞地區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不能囿于戰術、策略的碎片化思維,而需回歸戰略性、根本性的維度,理解國家戰略要義,從國家戰略層面開展頂層設計和資源布局,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要在文化價值指向的元問題上破題,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發展道路及其承載的人類共通價值。

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明確中華文化的根本立足點。扎根中國,延續文脈,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一方面要超越時空、地域、民族等閾限,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來看待中華文明的生成及發展,找尋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8]等人類共通價值基礎;一方面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即要適應于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供根本的價值遵循和目標引領。如習近平作為國家主席邀請中亞五國元首夫婦共聚西安,以大國盛禮恭迎賓朋,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大唐盛禮”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仁義禮智信”的精神特質,佾舞、服飾等中國元素與大唐芙蓉園舞臺場景虛實交融,借助全媒體方式再次聚集世界目光,讓中華禮儀文明活躍于全球社交網絡,積攢了一波中華文化流量,也通過禮儀之道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共同體”。

要打造系統協同的中華文化中亞傳播戰略體系。未來中華文化對中亞傳播,須從中央層面統一規劃、加強部署,針對話語資源、渠道資源、主體資源等進行系統統籌,提升傳播實踐的系統性、協調性,改變當前碎片化、靜態化、模式化傳播現狀,向中亞“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對戰略與戰術、內部與外部、硬件與軟件、規律與規矩、理論與實踐等一系列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元問題、元概念進行重新界定,打破思維定勢、行動壁壘推動實踐范式創新;從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多層面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及文化精髓,借助全媒體通道推動中華文明在中亞各國生活場景中落地生根;基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圍繞“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探索融通中外的話語內容及敘事資源;從整體戰略系統、關鍵要素協同、傳播效能整合提升等方面深化,運用系統科學理論、方法增強中華文明在中亞傳播力影響力。

(二)基建為先:夯實中華文化中亞傳播戰略資源

中華文化傳播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中國特色器物文明發展基礎之上,離不開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強力支撐。當前,交通、通訊、信息傳播等中國基建工程正在改變中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命運并持續發揮重要影響力,未來,以全媒體融合夯實中華文化傳播的數字基建和戰略資源,占領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高地,則成為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

當前,媒介化、數字化變革深刻影響文明對話和交往。中國網民規模已達10.51億,居全球第一,活躍于Facebook、Twitter、TikTok等全球化傳播平臺;中國擁有世界范圍最大規模、最為先進的5G網絡及寬帶,老少邊窮地區同步接入網絡社會;華為、小米、OPPO等是世界頂級的移動終端制造商;騰訊、百度、京東、阿里巴巴等平臺通過投資、并購等多種資本方式占據全球數字經濟市場的部分關鍵領域;國家電網、西電等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強勁力量。中國高鐵、人工智能、通信、電子商務、語音識別等技術在國際范圍內具有領先性、示范性,中國日益成為國際通信和數字經濟的核心市場之一。

中國-中亞峰會就“加快數字和綠色基礎設施聯通”“推動中國-中亞交通走廊建設”“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包括新建和升級改造現有的中國至中亞鐵路和公路”等達成多項共識,中國“新基建”技術將推動中亞國家基礎設施發生全面改觀,深度服務于治理轉型進程中的中亞國家,此舉不啻于古代四大發明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亞走向西方世界的文明貢獻[9]。高鐵、通訊、人工智能等技術作為新時代中國的器物文明的代表,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平臺“走出去”,一方面以物質文明、技術文明傳播推動世界文明進程,做出文明貢獻;一方面則將成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堅實戰略資源,為中華文化傳播提供基礎支撐。

更為重要的意義則在于,發展中國家攜手打破西方主導的技術標準體系、信息傳播秩序,使先進技術真正服務于中亞各國的普通民眾,滿足他們對于數字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時代需求。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視域,關注全球傳播格局和國際傳播秩序的新變化、新問題,認識到發展中國家在新傳播格局中的弱勢與機遇,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5G背景下傳播規律的變遷和數字文化等新的文化樣態,為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交往提供方法工具和渠道平臺[10]。

(三)內容為本:構建融通中國-中亞的話語和敘事體系

中華文化面向中亞的全媒體傳播,需著力圍繞“中國-中亞共同體”促進共識、共通、共建、共享。聚焦于共同利益、共通價值的挖掘,構建融通中國-中亞的的話語和敘事體系。

以中國-中亞峰會達成的共識為基礎藍本,圍繞中國-中亞國家共同關切的核心利益,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推進中國與中亞國家共通話語的闡釋與發展,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話語資源。此次峰會的主旨講話,是新時代以來我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完整、集中、系統向國際社會闡述對中亞外交政策,在中國中亞關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講話本身內蘊和合相生、美美與共的中華文化核心理念,向世界重申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習近平更以“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重啟了中國與中亞友好交往的共同記憶,通過對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的生日祝福彰顯了中國文化“暖實力”。作為一場成功的主場外交活動,峰會形成的一系列共識、機制、協議等為后續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需要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話語闡釋,借助融通中外特色的話語資源,向中國民眾、中亞各國民眾、國際范圍關注中國-中亞發展的群體做好說明,講好中國-中亞合作故事,并以此“中國-中亞共同體”為依托和平臺,促進中華文明真正走進中亞、影響中亞并產生新的世界文明話語。

深挖“絲綢之路”歷史記憶及“一帶一路”共建共享歷程,協同多元主體營造并拓展中國-中亞的共通意義空間,創造新的話語資源。深入開展中國-中亞文明交往史、思想史研究,挖掘歷史話語資源,“絲綢之路”鐫刻著中華文明與中亞游牧文明、綠洲文明的交融交往痕跡,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穿梭于絲綢之路的駝隊、僧侶、胡騎、漢人及流動在其間的絲綢、香料、印刷術、造紙術等,共同譜寫了文明對話的絢爛篇章,彰顯了中華文明追求和平和諧、反對侵略擴張的核心特質,更與西方文明的掠奪性、擴展性形成鮮明對比。這不僅為增強現世中國-中亞合作提供了合法的敘事資源,也推動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但這些話語資源、敘事資源亟待實現與時俱進,并有機嵌入到中國-中亞各國的“一帶一路”共建共享歷程之中,與政治領袖、文化精英、在華中亞留學生、中亞華人華僑、青年群體、中國工匠、中國設計師、工程師等多元主體的“一帶一路”故事交融相生,以新理念、新話語和多媒介路徑協同續寫絲綢之路文明交往史,生成新的話語資源和媒介敘事。

(四)體系協同:基于全媒體傳播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

中華文化面向中亞的傳播,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提供實踐機會,應緊密圍繞“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中亞機制”等中心任務和重大主題,以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完善傳媒業態布局、拓展新功能維度。

以全方位協同、全要素融合、多主體參與的全媒體新格局和新機制,服務于中國-中亞共同體建設??v向層面以中央、省、市、縣四級融媒體平臺、政務新媒體、行業新媒體、網絡自媒體、個體網民等協同聯通,將多主體傳播效能組織起來,形成面向中亞傳播的新型架構。中國-中亞峰會的全媒體傳播首開先河,形成了中央旗艦媒體、陜西省及西安市融媒體中心、涉疆各區縣融媒體為主,“新絲路觀察”“烏茲別克斯坦新觀察”“哈薩克斯坦新觀察”等為輔,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等協同并進的傳播格局,面向國際社會全方位傳遞了峰會盛況和新時代西安城市形象,推動中國-中亞傳播進入新時代。橫向維度促進主流媒體、商業平臺、政府部門、大型企業、相關城市、相關行業、社會組織、智庫資源、網絡社群的廣泛鏈接,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數字絲綢之路”“文化絲路”“健康絲綢之路”等主題,聚焦中歐班列、中國-中亞鐵路、中國-中亞交通走廊等大型工程,借助互設文化中心、青年藝術節、“魯班工坊”等平臺開展深度對話,推動中華文化傳播有序化、持續化、自組織化。

以話語創新、業態創新、渠道創新的全媒體內容生產和文化交流平臺,促進多元文明多維交融。借助視頻化、直播化、圈層化的全媒體傳播方式,增強中華文明話語的可溝通性,如陜西日報融媒產品“你愛吃的biangbiang面,面、油也許是哈薩克斯坦的”以短視頻方式呈現中歐班列聯通中國-中亞的宏大主題,凸顯陜西本土企業愛菊糧油創新“‘一帶一路’農產品供應鏈服務模式”的企業故事,不僅實現了大小敘事的融合,更拉近了中哈關系,引起哈國媒體的廣泛關注;通過直接投資、共享平臺、交流互訪、技能培訓等多元方式促進全媒體業態創新,形成共建智庫、共創影視作品、共同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共建媒體合作機制、共同開發傳播平臺、共同辦學等多維多元業態,促使媒介融合在深耕國內下沉市場的同時著力開拓中亞市場;基于中亞五國傳媒發展基礎及差異化現狀,實施一國一策、精準傳播、分眾傳播,如面向哈薩克斯坦講述“冼星海大道”的故事,面向土庫曼斯坦講好“國禮汗血馬”故事,通過《瑪納斯》續寫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友誼。

以推動治理轉型為指向,促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實現新功能布局,成為聯通中亞、穩定邊疆的重要治理主體和推動全球治理轉型的重要抓手。當前伴隨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深入,融媒平臺已在鄉村振興、突發風險治理、基層文化建設等多方面顯示出治理潛能,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媒介化治理范式,尤其是中國各級各類媒體參與脫貧攻堅戰就是中國制度優勢的生動案例,如何將這一制度文明成果傳遞給中亞國家,幫助中亞各國政府科學認知媒介發展規律、發揮媒介治理潛能,是未來面向中亞傳播應該著力拓展的新領域、新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1]需借助全媒體實現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的新時代文化傳播重任,向中亞各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向世界闡明、分享和推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

四、結語

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文明交往維度看,中亞地區都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的核心地帶,是聯通古今中西、促進文明交往互鑒的關鍵樞紐。全媒體時代面向中亞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其核心目標是通過真實、立體、全面展現中國形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中亞接受中國、讓世界接受中國,讓各國民眾理解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日常生活方式。作為一場“?!薄皺C”并存的全媒體攻堅戰役,其核心要求是要將全媒體傳播體系發展優勢轉化為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實際效能。以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戰略引領,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發展道路及其承載的人類共通價值,打造系統協同的中華文化中亞傳播戰略。以新時代中國特色器物文明和先進技術為支撐,從交通、通訊、信息傳播等關鍵領域切入,夯實中華文化中亞傳播的基礎設施和戰略資源。以內容為本,深挖“中國-中亞共同體”的共同利益、共通價值,構建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以體系協同為要,基于全媒體傳播體系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服務國家戰略、完善傳媒業態布局、拓展新功能維度。最終通過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多維文明的對外傳播展現中華文明的精神IP與文化精髓,將文明交往、媒介傳播提升到推動世界文明進程、做出中國貢獻的高度,突破時空、地域、民族、國家等邊界,聚合話語、渠道、主體等資源,合力推動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以美美與共推動“絲綢之路”文明復興,攜手促進中華文明與中亞文明與時俱進實現創新發展。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中亞中華文化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習近平主席在中亞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中亞速覽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民營油企的中亞并購潮
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路徑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