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新時代的生態道德教育

2023-03-12 22:30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道德教育文明道德

劉 霞

(南京曉莊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71)

生態道德是處理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道德新形態,強調發揮人作為道德主體的作用,把善惡、公正、良心、義務等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從人類社會擴展到自然生態,主動承擔對自然生態的道德責任,履行對自然生態的道德義務。生態道德的提出旨在通過人類特有的道德自覺,調節和約束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從而緩和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關系,解決當下面臨的生態問題和生態危機。生態道德在公民道德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都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地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薄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這就更需要以道德的方式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生態道德作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性、持久性力量。

一、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與新時代轉向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開展全民綠色行動?!盵1]這不僅指出了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的階段,也明確了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終追求。生態文明教育包括資源節約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與生態意識教育,這些都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同階段的具體要求。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從管理、技術的角度走向深層的道德治理,從自上而下的行政推進轉向關注個體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生態文明教育隨之走向基于每個人道德自覺的生態道德培育的新階段。

1. 資源節約教育與環境保護教育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我國首次派出代表團參加,會上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1973年,我國召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會議提出“大力開展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由此開啟了我國的環境教育事業。1978年,中共中央印發的《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指出,“普通中學和小學也要增加環境保護的教學內容”,這一要求將環境保護從宣傳層面擴大到學校教育的內容層面。1980年,教育部在修訂的《中小學教育計劃和教學大綱》中正式將環境教育列入其中,并將環境教育知識滲透到基礎教育各學科教學內容中。從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重視環保事業,也非常關注中小學環保教育。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工業化剛剛起步,我國雖然認識到能源資源的有限性,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但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嚴重后果并未有明確清晰的真實感知。因而,此階段的環境教育主要強調資源節約教育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當然資源節約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也是高度關聯的,因為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高度相關的資源是有限的,保護環境當然要節約資源。此階段環境教育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實施時間較短,局限性很大。主要表現在:第一,發起方基本上是環境部門,教育部門只是被動接受,主動參與、深度研究比較少;第二,以管理的思維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指導環境教育,強調規章制度教育,硬性手段強于軟性治理,自上而下的命令多于自下而上的自覺;第三,在教育實踐落實上,主要還是關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傳授??梢哉f,此階段的資源節約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教育,并不是情感和精神層面的價值觀教育。當下,資源節約教育、環保教育依然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內容,但面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個體主義的新挑戰,必須從道德和價值觀層面引領公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使外在的制度要求轉變為內在的道德自覺。

2. 環境意識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能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氣候變化加速等問題逐漸嚴峻,這對環境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1988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中,強調能源、環保、生態等教育要滲透在相關學科教學和課外活動中進行[2]??梢钥闯?此時的環境教育不再局限于資源節約和環保教育,開始出現“生態”字樣,并向環境意識教育過渡。1992年,時任環??偩志珠L的曲格平在首次全國環境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加強環境意識培育,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正確認識環境及環境問題,使人的行為與環境相和諧,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一條根本途徑?!盵3]這一講話從國家層面提出了要培養人與環境和諧的環境意識教育。從資源節約教育、環境保護教育擴展到環境意識教育,意味著我國的生態環境教育從只關注人的生存發展的封閉系統,走向關注人與周圍存在關系的開放系統。生態環境治理也只有在開放的系統意識下,才能關注人與自然的關聯,處理好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的環境教育開始關注可持續發展理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會議通過了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中國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紀議程》等文件的莊嚴承諾,并于1994年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吨袊?1世紀議程》強調指出,“教育是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維的灌輸”[4]。2003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第一次把“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5]。這意味著我國不僅重視自然保護與環境保護教育,還重視培養關注環境和可持續未來的負責任的公民。

從這些發展進程可以看出,我國的環境教育已經從自然資源保護層面,擴展到社會、經濟、文化、價值觀和道德層面。資源保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環境意識教育、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齊頭并進,它們既有獨特的使命,又共同指向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還是以人類的發展為中心,強調的是不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解決發展與環境的問題。新時代,我們提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為此,環境意識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需要進一步升級為生態文明教育,樹立生態文明的新理念。

3. 生態道德教育:新時代生態文明的新要求

30多年的環境建設和宣傳教育頗有成效,但由于我國人口多且增長迅速、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類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避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國強調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由此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盵6]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最重要的創新”[7]。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整體布局。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正式提出“生態文明教育”的概念。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了“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過程”。

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教育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增強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形成生態文明行為方式。生態文明是將“生態”與“文明”結合的新詞,是在生態理念引導下的文明,因而生態文明教育首先是生態意識教育。生態意識教育超越了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將人與更大的生態聯系起來,旨在改變人類的認知方式、心靈情感、精神和行為方式。

生態問題的復雜性,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和綜合性,使生態意識教育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包含的內容也特別豐富。道德是人獨特的權利,也是彰顯人的獨特性和優越性的存在,生態道德素養理應是生態公民的重要核心素養。有學者認為,“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道德是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是較高層次生態公民的必備素養”[8]。因而,生態道德應作為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道德意識是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內容,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共存共榮,提倡人類培養尊重自然、愛護生命、保護自然環境的道德情操”[9]。培育生態道德更是基于現實的需要。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充分認識到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德要求。二是與國際生態環境教育同步的需要。目前,全球都在強調環境危機解決的價值觀轉向和道德境界提升。湯因比在與池田大作的對話中指出,要對付人類邪惡引發的生態問題,“需要的不是智力行為,而是倫理行為”[10]。有學者研究了全球環境教育實踐的發展歷程,提出“從全球環境教育的實踐來看,環境教育實際上是在追尋人與自然、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和諧”[11]。這種和諧不能僅靠科學技術來達成,而應該需要人類自身倫理道德的主動作為,即進入生態公民提出的“更深刻的公共道德共同體”[12]。三是回應生態文明新時代道德教育的要求。隨著我國生態治理從依賴政府轉為公民主體,從末端治理走向最為深層的生態道德治理,公民內在道德自覺在生態文明時代將發揮重要作用。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處理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生態道德教育是養成這種內生動力的根本途徑。

二、新時代生態道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目前圍繞生態道德進行生態倫理學、環境倫理學等的理論研究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對生態道德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形態,強調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的生態道德內涵也達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然而,生態道德在教育學研究和教育實踐層面相對滯后。亟待通過生態道德教育培育公民的生態道德品格,提升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

1. 培養尊重自然規律的生態認知教育

生態道德教育是生態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產物,除了遵循生態倫理和道德教育的規律,也必須接受生態學的指導。只有在生態學的科學指導下,人才能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生態規律;也只有遵循生態規律,人類才能超越工業社會的理性人和經濟人,真正成為生態人。生態人“是指具有充分的生態倫理素養和生態環境意識,掌握較高水平的科學技術,順應生態發展規律,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和諧共存并協同進化的人”[13]。生態道德教育的“生態”,應該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明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從而采取負責任的行動。

生態學(ecology)最早于1866年由德國科學家??藸?Ernst Haeckel)提出,是關于生物同外部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該定義明確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既不是環境,也不是生物,而是它們之間的“關系”。生態哲學家漢斯·薩克塞(Hans Sachsse)認為:“我們要盡可能廣泛地理解生態學這個概念,要把它理解為研究關聯的學說?!盵14]他從哲學的角度將生態學的研究確定為對關系的研究??得⑺沟纳鷳B學四條法則,被認為是最簡潔、最具概括力的,其中,“每一種事物都與別的事情相關”是生態規律之首[1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主辦的環境教育的國際期刊就叫《連結》(Connect),表明生態環境教育必須依托生態學,以生態學的思維告訴我們“在自然中永遠都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情,即你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必然會引起其他事情的改變”[6]?;诖?與生態道德教育相關的生態認知教育,并非要學習系統、完整的生態學知識,但一定要對生態學的核心“關聯性”有正確的認知,并以這樣的關聯思維規范我們的行為。過去我們對生態環境的很多行為,來自孤立地看待行為所產生的影響,沒有從關聯和系統的角度對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進行正確的預判,故沒有對自身的行為進行道德約束。生態認知教育就是要做到“以互惠和關懷的道德為基礎,承認個人、群體和物種之間的相互依賴”[16],從而尊重自然規律,考慮到行為的后果,自覺主動地從道德良知層面讓自己的行為變得綠色低碳、符合生態要求。

2. 培養熱愛自然的生態情感教育

情感和道德都屬于人的精神領域,彼此相互關聯、高度一致。席勒把人的發展分為自然人、審美人和道德人,并且強調“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出來,不能由物質狀態中產生”[17]。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教育與道德教育是統一的,情感上的無知與道德上的無知是一致的,“沒有情感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18]。諾丁斯從關懷倫理的角度出發,強調道德情感教育,向以科爾伯格為代表的強調道德推理的權威地位發出挑戰[19]。同理,生態道德教育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尊重自然的道德情感?!盁釔郗h境才會保護環境”,沒有對自然扎實的情感基礎,學習的關于自然生態的知識只能是事不關己的客觀知識,也就只會產生對自然漠不關心的態度。承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形成對自然的道德意識,必須使其認識到自然與自身不僅在物理空間上相關,而且在情感上也是高度相關的。

培養學生的生態情感,主要包括:第一,對自然的審美情感。自然生態不僅是一個物質世界,也是一個審美世界和價值世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詹姆斯·奧康納(James O’Connor)用“水龍頭”和“污水池”的隱喻來批評人類僅將自然看作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工具[20]。生態危機是人類向自然過度索取、肆意排放造成的。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不僅是因為自然提供物質資源,還因為人作為生態共同體的一部分,必須從美麗的自然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審美上的愉悅感。因而,從物質視角轉為審美視角,培養對自然的審美情感,為形成尊重自然、呵護自然的生態道德打下情感基礎。第二,對自然的感恩情感?,F代化、工業化使得我們與提供資源的自然生態產生了很大的隔離?!澳切┥钤诨炷?、塑料和計算機中的人很容易忘記我們的健全生活是如何與土地密切相連的?!盵21]空間分割造成了人與大自然的情感疏遠,甚至很多中小學生以為衣食住行來自工廠與超市。不知道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和滋養,沒有對自然生態的感恩之心,難以形成呵護自然的生態意識。培養對自然生態的感恩之情,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能真正尊重自然、呵護自然,也有助于形成生命共同體理念。第三,對自然的同情心。人類的行為造成了自然生態的污染、生物多樣性的減退和全球氣候變暖,人應該對自身的行為自責,對被過度開發和破壞的自然產生同情,并且發出強烈的道德譴責,激發對自然生態的道德責任。只有這種同情心才能驅動人讓渡當下的舒適和利益,改變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直面生態文明建設中富于挑戰性的道德困境。

3. 培養尊重未來人環境權利的生態正義教育

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指出:“如果不改變路線,到2050年,我們將以4倍于資源再生的速度消耗地球資源,給子孫后代留下一顆資源嚴重枯竭的星球?!盵16]“我們如何面對子孫后代?”是生態議題上的尖銳之問,是生態治理不可逾越的本體論挑戰,也是生態道德實踐面臨的真實困境。如何讓子孫后代也能看見青山、聞到花香,這需要當下的人在發展中考慮子孫后代的生態利益,因為在場的人與人之間有生態聯系,每個當下的人與不在場的子孫后代也同樣有生態聯系。雖然未來人的生態權利被當代人侵犯并被當代人置于生態危險中,是一種道德上的不公正,但要治理這種道德不公正卻非常困難。因為,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上,未來人對當代人來說都是非常遙遠的陌生人。不僅如此,當代人的行為是能影響未來人卻不被影響的“先行行為”,這種先行性造成了道德上的不對等性。

要履行對未來人的道德責任,對遙遠的陌生人采取一種毫不利己、毫無回報的行為,只能靠道德自覺,而且需要一種非對稱性道德自覺。要使這種非對稱性道德得以建立,生態正義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是由正義在道德觀念上的獨特性決定的。亨利·柏格森認為:“所有道德觀念都相互滲透,但沒有一個比正義觀念更具指導意義了,這首先是因為它包含了大多數其他觀念,其次是因為它雖然含義特別豐富,但又可以用比較簡單的公式加以表達;最后更重要的是因為‘強制’的兩種形式,在這一概念中都相互融合在一起了。正義總要引出平等、均衡、補償等觀念?!盵22]在對待未來人的生態權利上,生態正義是更為持久、更加穩定的道德品格,也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皬纳鷳B道德的層面分析,正義是最核心的道德支撐和首要價值。正義既是合乎自然價值觀念的理念,又是順應環境道德的行為,它規定了生態倫理的準則,指導人們根據自然的道德標準做應當做的事,是衡量生態社會共同體以及公民道德狀況的主要尺度,規范和調節著公民與其他自然界成員的關系?!盵8]當下的每個人要對子孫后代負責,把生態公正納入社會公正,不僅要以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將滿足當代人同后代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還要在生態資源分配和生態權利上強調補償正義,實現道德上對當代人的約束。

4. 培養關懷自然的生態責任教育

不少學者認識到傳統人際道德在對待生態問題上的不完整、不適用,并由此提出生態道德不應該是一種對傳統道德的修補,而應該是一種全新的道德形態。生態倫理學家施韋澤認為,只涉及人對人行為的倫理學是不完整的,因而他提出“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23]。還有學者認為,傳統工業文明不僅沒有在人與自然之間設立道德邊界,甚至為人類侵占自然提供道德理由,“工業文明的道德倫理框架和發展方式是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24]。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道德是人類必須進行的一場道德革命,由此提升人類的道德境界。

生態道德要求打破道德關懷僅限于人類社會的藩籬,將其擴展到非人類生命的全部物種,以至擴展到整個自然生態。狹義的生態道德被定義為對自然生態進行道德關懷的道德形態,“生態道德將人與自然界作為統一的有機整體來思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其他動物和生命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是人類基于所面臨的各種生態危機所進行的重新審視”[25]。對自然生態的道德關懷,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道德情感,一方面必須進行生態價值觀教育,使人類從價值觀上擺正在自然生態中的位置?!叭绻姓J生態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秩序,那么人類就必須對傳統的生態觀進行認真反思和清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自覺順應自然界的發生、發展規律,重新把人定位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而不是可以主宰世間萬物的‘超人’?!盵26]要對自然生態產生道德關懷,人類必須從倫理等級的最高位下來,將非人類生命、整體自然生態作為生命共同體,尊重自然界所有生命形態,糾正自然只有工具價值,沒有內在價值的錯誤認識,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另一方面,人類要借助生態道德教育,真正完成道德境界的提升。人類作為高級動物,要有與自然一榮俱榮的共榮目標,也要有與自然一損俱損的憂患意識,這是人類的理性思維能達成的認知。人作為道德主體,還要以平等、敬畏的態度尊重地球生物圈內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在道德上關心其他物種,將其作為人類應有的道德義務,這是人類道德思維才能達成的目標。人類以此為目標,不僅是為了緩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以解決生態危機,也是人類道德境界提升的途徑,因為“人類道德進步的歷史就是道德關懷的范圍不斷擴展的歷史”[27]。當下,需要通過生態道德教育擴大人類的道德關懷范圍,改變傳統道德共同體的性質,提升人類的道德境界。

當然,生態道德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整個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因為“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決定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又決定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這正是因為自然界幾乎還沒有被歷史的基礎所改變”[28]。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道德教育會實現整個道德教育的轉型和提升。

三、生態道德教育的實施途徑和方式

當下,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公民的生態素養,尤其是轉變道德觀念,通過培育生態道德,增強公民的生態道德自覺。青少年是關涉當下、指向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學校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場域,必須成為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以此體現出學校教育的獨特性和公共屬性。生態文明教育以生態道德教育為核心引領,促進學校道德教育的生態化轉型,培養出具有生態道德素養的生態公民。學校教育要深刻認識到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結合具體實踐,將生態道德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并創新生態道德教育的方法,聯合家庭、社會共同為學生的生態道德實踐提供機會。

1. 以課程教材為載體,培育生態價值觀和道德感

課程是達成教育目標的載體,是學校教育的內核。197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學院召開了“學校課程中的環境教育國際會議”,研究各級學校如何用好課程進行環境教育。會議對管理型、技術化的環境教育進行了糾偏,給出了“經典”的環境教育定義:“環境教育是一個認識價值和澄清觀念的過程,這些價值和觀念是為了培養、認識和評價人與其文化環境、生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盵11]通過課程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是學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抓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中指出,“課程內容必須包含從生態學角度去理解人類,重新平衡我們與地球這顆生命星球兼人類唯一家園之間的關系”[16],明確了課程內容在處理生態危機中的重要作用。

2022年,我國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頒布。此次課程標準修訂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要求,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加以落實?!疤歼_峰”“碳中和”的“雙碳”承諾、節能減排與綠色發展、垃圾分類與新能源革命、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分布在各學科課程內容中。這些內容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基本理念進行統籌規劃、精選精編,強調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是最基本的道德態度,也是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芭c人們更為熟悉的說法‘征服自然’一樣,‘尊重自然’也是一種比喻的表達方式”,“以比喻的方式加以解釋,它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用的圖景,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為我們的行動和態度重新制定方向”[29]。各科課程標準通過內容選擇和編排設計,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觀、人對自然負責的生態道德觀等滲透在課程的方方面面。如《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保護環境作為社會公德,強調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建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人地協調觀;《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具有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能明確科技活動中應遵循的價值觀念、道德責任和行為準則。

依托課程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一是圍繞“有什么”,認真學習梳理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對培養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要求,講清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以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要求和具體做法。二是圍繞“怎么呈現的”,著眼于各學科教材,認真梳理生態道德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語文》《科學》等人文學科和《地理》《信息技術》《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學科中的呈現方式,明確學科特點,充分彰顯學科育人的價值。從培養學生道德認知的角度,加強整體設計,確定各有側重的學習內容,尋找生態道德教育在教材中呈現的特點。三是圍繞“怎么教”進行教學研討。學科組、年級組加強集體研備,深度解讀教材,做到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橫向關聯、學科相互配合,結合已有的道德教育經驗,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教學研究課的開設,并通過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的生態道德素養。

2. 在真實的環境和情境中學習,培養生態道德實踐能力

《貝爾格萊德憲章--環境教育的全球框架》(以下簡稱《憲章》)在環境教育領域非常獨特且經典,因為這是全部由教育家參與制定的環境教育方案?!稇椪隆分匾暛h境教育的具體實踐,強調提高環境道德的重要性,指出環境教育的根本在于保護和改善環境,教育只是為此提供機會,以獲得、提升這些能力[30]。培育生態道德,一是要以道德品格的形成為統領,通過真實的情境和項目,培養能改善和保護環境的行為能力和行為品質,并最終發展成為每個人的道德自覺。原來的節水節電等資源節約行為,不亂丟垃圾、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等環境保護行為,植樹造林、綠色出行等低碳行為,愛護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關愛行為,都要繼續實施,但僅于此是不夠的,還要在此基礎上加強道德規范和道德自覺,形成一種不去踐行就會受到道德譴責的內生性行為。

二是要以生態道德教育統領跨學科主題學習。生態環境問題涉及多個學科知識,要求多方面的能力,必須以跨學科教育的方式進行。生態道德觀既要作為跨學科教育的引領主題,也要在跨學科學習中得到發展和提升。當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跨學科主題學習,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以學習任務群組織和呈現,其中“拓展型任務群”就包括跨學科學習,要求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尤其強調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提供了諸如養護綠植和小動物,關注環境、資源、人口與公共衛生等方面的社會熱點問題。要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結合戶外的真實環境進行教育,即“在環境中教育”,這是盧卡斯環境教育模式強調的有效的環境教育方法。發揮整體育人優勢,強調觀察記錄、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等實踐方式。

三是要以生態道德教育促進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道德觀分布在《語文》《道德與法治》《科學》《勞動》《信息技術》等多學科教材中。如統編《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人與自然”單元,要求“感受自然之美”;精讀課文、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園地都圍繞著保護生態環境進行大單元組合。同樣,統編《道德與法治》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也是關于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資源節約與循環使用、低碳生活的教育。要以形成生態道德思想、履行對自然的道德責任為目標,將生態道德教育作為方法論和助推器,將同一學段的學科教材進行對接和融合,集體策劃,統一規劃,設計學習方案和活動方案,促進學科深度融合。尤其要圍繞學生的生活環境、校園環境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讓學習者和環境之間發生聯系,可以通過“教室在窗外”第二課堂學習、鄉村自然學習、野外研究、自然考察等,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關注自然生態,在真實環境中學習,獲得保護自然生態的能力和本領。

3. 提供真實的生態道德實踐機會,增加學生的生態道德體驗

“道德是以‘實踐精神’來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盵31]道德品格的養成,決不能只是學習關于道德的知識,知曉道德原則和要求,還要通過實踐,去體驗、行動。只有將道德理念和道德原則通過自身的實踐呈現出來,才是一個具備道德品格的人。生態道德強調人對自然生態的道德關懷,承擔對自然生態的道德責任,根本目標是規范和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模式,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和治理中。學校生態道德教育要為青少年學生終身參與自然生態保護、時刻規范自身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供寶貴的道德經驗。一旦有破壞自然生態的不友好行為,就應該“啟動”道德良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道德譴責,這是學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因而,學校要聯合家庭、社會為青少年學生提供真正參與生態道德實踐的機會,身體力行地參與生態治理,真正解決力所能及的生態問題,習得道德經驗。

第一,學校要主動參與綠色創建,學生應成為學校綠色創建的主體。學校不僅要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建設主體,自身也應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要圍繞“綠色學?!薄盁o垃圾校園”“雙碳示范學?!薄吧鷳B海綿學?!钡染G色創建工作,將學生置于真實的生態道德實踐中,形成生態價值觀,規范生態道德行為。學生只有在真正參與學校綠色創建中才能形成對自然生態的正確價值觀?!笆箤W生懂得他們的行動對事物可能造成各種不同的結果,最好的辦法,就是由學?;蛏鐓^組織讓學生參與工作的項目。一旦人們確信自己可以發揮作用,他們往往就會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盵32]在道德信念下,這些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必然會在今后生活中的多個場合中得到反映,從而形成穩定的生態行為方式。

第二,學校要與當地相關部門聯系,實施“在地化教育”。自然資源短缺、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污染嚴重、城市垃圾泛濫等生態問題,不同程度地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地區呈現。環保主義教育家鮑爾斯提出“在地化教育”主張,就是要求學校教育走出校門,真正去關注當地的生態狀況。隨著在地化教育的實踐,西方社會將在地教學法作為教育生態化轉型的強有力的基點[33]。在地化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了解真實的生態問題,真正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研究和行動中。英國關于環境教育的課程指南(《國家課程指南7:環境教育》)指出:“環境教育的重心應放在學生自己的調查上,包括直接體驗、實地學習在中小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提供機會,使環境成為學習的刺激因素,同時發展有關環境的意識與好奇心?!盵34]如對當地的飲用水資源、垃圾分類情況、綠色出行等進行調查,發現存在的問題,提交優化方案等。青少年學生把他們形成的對自然的道德關懷,真正具體化到每個看得見的行為中,讓學生真正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形成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德記憶,習得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生態的道德經驗。

第三,全社會要為學生創設能使生態美德付諸實踐的環境、條件和平臺。社區、家庭和學校引導學生形成生態道德實踐的“充分參與共同體”。當下不少城市建有生態超市、生態圖書館、生態博物館;不少民間組織有專業性很強的生態實踐活動,包括生態網站、生態宣傳和生態保護項目。這些生態資源、平臺和項目,要主動向學生開放,設計出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的可行性方案和項目。如參與生態環境的宣傳,參與環境監測和生態修復,與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斗爭。圍繞綠色中國、美麗中國、“雙碳目標”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建立完善的制度,讓學生擔任“環保小衛士”“社區小河長”“環保小志愿者”,真正做中學,踐行知行合一,達到生態道德教育的目的,形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品格。只有真正參與,學生的生態道德認知與生態道德實踐才能尋找到結合點,也只有結合點的形成,才是生態道德品格的真正形成。

猜你喜歡
道德教育文明道德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如何對幼兒開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