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背景下蘇州古城 “活態” 保護路徑探索

2023-03-12 07:38馮宇松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活態古城文旅

馮宇松

(蘇州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古城承載著一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同時兼具生產、生活等城市功能。在延續古城歷史文脈的同時激發古城的當代價值與活力是當前古城發展的重要內容?!盎顟B”保護古城即在尊重古城歷史價值與建筑成就的基礎上,通過保護修繕、功能植入、業態創新等多樣化的開發利用手段深入挖掘并激活古城中的文化遺產資源,將其轉化為具有較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1-2]蘇州古城是江南地區的文化中心,有著2500 多年的悠久歷史,擁有各級文保單位184 處、“中華老字號”17 家、非遺代表性項目100 項[3],眾多古跡遺存是寶貴的旅游資源。近年來,蘇州聚力古城保護與利用工作,連續出臺、發布《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①《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MmM5MGU1Yjk2MTdhM2U0OTAxNjE4Y2Q4ZjQ0Nz AzMTI。、《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書》②參見:《白皮書讓古建老宅“活起來”》,https://www.gusu.gov.cn/gsq/zwyw/202102/1012aacee8e54ae5a9d3bc4f9299f09a.shtml。等,保護發掘古城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走文旅融合、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創新道路;[4]又在《蘇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中提出加強古城文物和遺產資源活化利用,推動古城產業升級,助力城市文化旅游建設[5]。強化古城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古城活化利用的發展方向。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發展背景,結合古城保護的現狀與現實問題,探索古城資源的活態開發路徑,推動古城空間的活化利用與內生文化的傳承發展,提升古城文化旅游產品的競爭力與知名度,激活古城文化的消費活力。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蘇州古城保護現狀

蘇州古城位于姑蘇區,由閶門、山塘、平江等歷史文化街區,觀前街、十全街等歷史風貌區以及三十余條舊街巷和眾多古橋、古井等歷史遺址遺跡組成,集園林文化、水鄉文化、非遺文化等于一體。近年來,蘇州古城保護工作正在向產業轉型、活態保護、功能提升、文旅融合等新范疇和更高層次延伸。

(一)完善制度規劃,系統推進古城文旅項目實施

為持續推動古城資源保護利用,古城區設立姑蘇古城保護與發展基金,推動《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2035)》編制、古城54 個街坊的控規修編與城市設計編制,參與制訂《蘇州市古城墻保護條例》,開展《姑蘇區分區規劃暨城市更新規劃(2020—2035)》《蘇州古城歷史地段保護與發展規劃》《古城保護示范工程(平江片區)整體規劃》《觀前商圈改造提升總體方案》等重要規劃編制,正式發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書》,為古城保護與更新提供制度保障。[6]姑蘇區已系統推進非遺文化傳承載體打造項目、歷史名人記憶延續工程、蘇式文化精品酒店項目旅游產品和配套服務提檔升級項目等10 類重點文化項目[7],創新古城活化利用方式、優化古城環境品質,以激發古城文化與旅游價值,增強古城文化旅游吸引力。

(二)植入文旅業態,推動古建老宅“活態化”開發

蘇州堅持歷史建筑科學保護與利用的指導思想,通過發展文化旅游推動古城空間活化利用,探索古建老宅“活態化”保護利用的新模式,形成新型文旅產品。通過挖掘古城歷史建筑的文化內涵,對名人故居進行主題定位與新興業態植入,開展主題文化展示項目,如對潘世恩故居、潘祖蔭故居、博習醫院舊址、宣州會館、過云樓等一批老宅進行保護修繕與開發利用,打造了蘇州狀元博物館、文旅探花府·花間堂酒店、博習醫院創客空間、過云樓陳列館等一批文旅產品,使古建老宅煥發新的生機活力[2],促進了古城歷史文脈的傳承與發展,展示了蘇州古城的文化魅力。[8]

(三)聯動古城資源,打造文化旅游創意產品

蘇州圍繞“水韻江南,風雅姑蘇”主題品牌,融合風景園林、文創產品、網紅打卡點等古城文化旅游資源,推出系列文旅項目與特色文創產品,實現傳統與現代點的融合,提升古城旅游的品牌影響力。通過空間改造、文化體驗、文旅合作、創意推廣等方式,深入挖掘古城街區文旅資源,融合多樣化的創意及多元的新興業態,將古城文化空間打造為受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點,包括江南小劇場、網紅咖啡店、網紅酒店、文化藝術長廊等,并面向大眾發布“寶藏姑蘇”網紅打卡地圖,提供了主要景點、軌道交通等旅游服務信息,[9]吸引游客游玩體驗,激發文化消費活力。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蘇州古城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在堅持“活態”保護與發展蘇州古城,探索多樣化的古城文化旅游項目,培育新型文化消費業態,激發古城文化活力與旅游內生動力的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古城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

雖然蘇州古街巷中有較多宣傳欄、街巷指示牌、信息牌等,但缺少代表街巷的獨特文化元素與符號,此外,街巷內的一些現代藝術裝置設計簡單,缺少新意,難以令人駐足觀賞。平江歷史街區、拙政園、32 號街坊等歷史文化街區、景區在旅游旺季時停車供需矛盾突出、交通疏解能力差。古城商業區存在交通管制,車輛停放困難,往往導致交通擁堵。一些古城街坊、社區等則存在人車混行、路邊停車問題,既影響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又破壞了文化街區、景區風貌。此外,受公共交通、游覽大巴運營時間的限制,游客夜間出行不夠便捷通暢,影響游客的出行意愿。

(二)古城文化旅游業態待升級

蘇州古城區內仍以園林游、名人故居游、歷史街區游等傳統旅游產品為主,而文藝演出、民俗活動等沉浸式體驗文化活動規模較小,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如在觀前街推出的全國首家沉浸式江南市集—觀前游園會,是依托名人文化、運河文化、非遺文化等,融合故事劇情與真人NPC 互動打造的沉浸式市集文化體驗場景,由于為臨時搭建,空間窄小,內部裝置與布景十分簡單,體驗活動與消費業態也較為單一,無法吸引游客長時間駐足并產生附加消費行為。以蘇繡、評彈、茶文化等傳統文化為標志的體驗項目與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如姑蘇區“安和錦·美地PARK”產業園的茶人街,街巷內茶葉零售店鋪眾多,但沒有吸引游客廣泛參與的茶藝體驗項目與文化消費產品,相比位于同一園區的DIY 手工坊、貓咖等娛樂體驗型店鋪吸引力不足。此外,古城夜間文旅活動主要為酒吧、集市等,同質化嚴重,缺少與本地民俗、歷史文化相結合的夜間演出與文化體驗活動,夜間人流量遠不及白天,古城夜游體驗感一般。

(三)宣傳營銷方式需創新

蘇州推出的中醫主題文化園、中張家巷29 號蘇式生活展示館、陶氏宅院的沉浸式蘇式生活體驗、“藍·SPORT 文化創意產業園”、“東升里”等一批舊城空間活化更新項目與文化創意成果的宣傳、營銷方式較為傳統,主要是通過當地電視臺、報刊的新聞發布以及微信公眾號推文等傳統方式進行傳播推廣,在蘇州市內有一定傳播效果,但未能有效吸引外地游客,受眾范圍小。尤其在微博、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熱門網絡平臺進行相關內容搜索時,只能得到一些非官方發布的碎片式信息,且在宣傳內容上以古城保護成果為主,較少有對活動體驗、娛樂設施、旅游服務的宣傳,宣傳內容不成系統,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低,文化消費的動能不足。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蘇州古城“活態”保護的路徑

古城活態保護目標下的文旅產業發展要充分發揮古城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從基礎設施、創意體驗、智慧服務、宣傳營銷等方面探索問題解決的路徑。

(一)基礎設施“微改造”,實現古城空間活化與優化,打造古城旅游新亮點

以“微改造”“微更新”理念,在保持古城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小范圍、小規模的增建與改造升級,實現空間活化、環境優化與功能提升。

首先,增設古城景區標識牌與休憩場所。為老舊建筑、歷史街區、古街巷中的旅游景區設置融合黑瓦白墻、水波紋、園林等文化元素,風格統一并帶有二維碼的標識牌、指路牌等,游客通過掃碼即可獲得該景點的語音或視頻講解。還可以結合古城空間形態布局,在各商業街道、古街巷內閑置的公共空間、小微綠地、街巷拐角處,設計打造供游客進行文化交流與休息的服務場所,滿足游客休憩需求,延長游客在古城內的停留時間,使游客享受古城“慢生活”的文化氛圍。

其次,優化升級古城停車服務。在保護古城風貌的基礎上,在歷史文化街區、古街巷弄入口處、周邊建筑地下空間、古城周邊空閑地區新建智慧停車場,適量增加古城區停車泊位,同時鼓勵周邊企事業單位、商業設施、居住社區等停車空間實行錯時開放共享,滿足本地市民與外來游客的停車需求。充分運用物聯網、互聯網技術改造古城區內現有停車空間,加快對“無感支付”、ETC 智慧停車服務等新技術的投入應用;現有古城區停車設施數據及時上傳蘇州市智慧停車綜合管理平臺及“蘇周到”“君到蘇州”等城市級云服務平臺,使游客與市民通過手機即可獲取停車信息,盤活閑置車位,減少占道停車現象。

最后,優化古城“夜經濟”交通配套服務。結合古城夜間文旅、消費活動開設“夜間游”古城觀光巴士,以古城區中的特色景點為站點,明確觀光線路與到站時間,游客可自由選擇上下站點,既便利游客觀賞古城夜景,也滿足游客夜間乘車需求,緩解交通壓力。

(二)融合新興業態,活化古城文化遺產,形成新型文旅體驗

發展古城文化旅游,要始終以江南特色文化為核心亮點,圍繞游客“食、住、游、購、娛”等需求,活化古城文化遺產,打造古城特色文化體驗活動。

首先,打造蘇式美食沉浸式體驗活動。蘇州有織造官府菜制作技藝及蘇式綠豆湯、蘇式月餅、梅花糕等傳統小吃,飲食文化獨具魅力,可利用古城區廢棄廠房、工業遺址、老字號等空間建立“蘇州傳統美食技藝創意產業園”“蘇幫菜美食博物館”等,打造集傳統文化、美食體驗、科普展示、旅游打卡等為一體的古城特色美食文化名片?;谔K州傳統老字號美食、傳統小吃、創意菜式舉辦以“舌尖上的姑蘇”“迎四方來客品蘇式美食”為主題的美食文化節、烹飪大賽、文化論壇等特色活動,以美食制作與體驗為核心,弘揚蘇幫菜文化。

其次,開發多樣化的文化創意體驗活動。開展蘇繡、昆曲、玉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活動,如由傳承人現場教學刺繡針法,讓游客親自完成屬于自己的繡品;讓游客換裝體驗演繹昆曲、穿漢服拍照打卡傳統文化場所等。以名人故居、古建老宅等作為新興業態的融入場景,打造供市民、游客參與的“人與城”互動式體驗項目,如名人故居聚集的32 號街坊,可挖掘其中名人故居的文化內涵,創作紅色類、民國類、名人類劇本游戲,引進劇場演藝、角色扮演、密室逃脫等年輕化的體驗活動,吸引市民、游客參與體驗。

最后,多元業態賦能古城夜經濟發展。加強古城夜間場所的設計感、空間感,氛圍感,激活游客對蘇州古城的文化認同與集體記憶,形成獨一無二的夜間游覽體驗。[9]以古街文化、運河文化、古城墻文化等傳統元素為主題融合現代藝術風格,設計文化藝術彩繪墻,配合夜間燈光效果,強化游客的空間感知與記憶。在古街巷、古城墻、園林等處植入樂隊表演、花車巡游、后備箱集市、音樂酒吧、網紅美食等新興業態,舉辦“蘇州古城記憶”“建城名臣伍子胥”“園林夜游”等大型夜游、夜演活動,為游客與市民帶來獨具魅力的古城夜間文化體驗。

(三)科技賦能,實現古城旅游智慧升級

智慧旅游包含智慧整合、智慧管理、智慧游覽、智慧營銷等方面[10],為古城文旅產業提供新的發展方向?!爸腔郏穆谩蹦J侥軐崿F對古城文旅資源的高度整合,提供高效、智能、舒適的游覽體驗,提升游客滿意度。

首先,以智慧旅游服務促進景區管理與服務升級。在蘇州文旅云平臺中搭建古城數字文旅服務板塊,集成古城景觀建筑、景區地圖、交通情況、基礎設施等信息,并通過監測游客數據及時反映各景區客流量、游客分布等情況;更新、優化古城區內的餐飲娛樂、民宿酒店、文化場館、智慧停車場、智慧廁所等信息服務功能;增設無人售貨商店、智能急救站、智慧廁所、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并引進5G 無人駕駛觀光車、5G 無人巡邏車,5G 無人掃地車等智慧設施,為景區投訴咨詢、尋物尋人、應急管理提供支持,完善升級古城景區智慧化服務。

其次,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服務。通過智慧旅游監管平臺對游客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有針對性地為用戶推薦精選古城旅游景點、旅游路線、文旅消費產品等旅游信息內容,推出個性化旅游方案定制服務。鼓勵游客在古城景點拍照打卡、集卡片或印章等,在游客成功打卡由文旅云平臺推薦的旅游景點后,便可獲得文創產品、紀念品、代金券等禮物。此外,智慧旅游平臺可對用戶的評論、需求等進行匯總分析,為景區的智慧服務升級提供參考依據。

最后,打造古城沉浸式文化場景與體驗?;诼暪怆娂夹g、幻影成像、多媒體、VR/AR技術推動博物館、園林景點、古街巷等文化場所的改造升級,動態演繹蘇州名人文化、園林文化、狀元文化等,可在潘世恩、洪鈞等狀元名人故居中打造科舉考試現場,游客通過電子設備答題互動,體驗古代科舉考試的內容與流程,增進游客對“狀元文化”的理解與認識。鼓勵古城區內文旅企業積極探索數字創意、數字演藝、網絡視聽、線上演播、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及應用場景,豐富古城文化的當代表達形式。

(四)拓寬宣傳渠道,增強古城旅游吸引力

文化旅游場所與活動需要依托現代媒體平臺的傳播推廣,要順應時代發展創新旅游內容傳播方式,加深游客對蘇州古城旅游的認識與了解,提升出游意愿。

首先,要建立健全古城旅游的互聯網營銷機制。旅游相關企業可加強與新華網、央視網等大型新聞網站,騰訊、網易等門戶網站,百度、360 搜索等搜索引擎,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淘寶、拼多多等購物網站的合作交流,開展古城文化宣傳與旅游產品推廣。利用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小紅書、豆瓣、知乎、抖音等網絡平臺,根據旅游熱點開展網絡營銷宣傳活動,如定期舉辦線上蘇州古城文創展覽,直播講解古城非遺文化知識與技藝等。[8]

其次,以古城數字創意內容吸引年輕游客。在蘇州文旅云平臺中設置“古城旅游”板塊或上線“蘇州古城旅游”微信小程序,一站式集成古城旅游資訊、古城文化科普及新文創體驗等信息,將年輕群體喜愛的直播互動、聲音影像、表情包、小游戲、測試等網絡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趣味化、年輕化的古城數字創意內容,為游客提供新鮮的古城數字文化體驗,如在應用中設置“測一測你是蘇州的哪位歷史人物”“姑蘇古城尋寶圖”“蘇州非遺文化知識問答”等互動游戲,用戶通過參與體驗、獲得積分的形式換取古城景點門票、紀念品等。

最后,豐富古城文化資源宣傳形式?;诠懦墙ㄖ坝^、特色文化、人文故事等拍攝《蘇州古城》紀錄片,舉辦古城音樂節、古城攝影展、古城非遺文化節、古城文創大賽等活動,并利用各方宣傳營銷力量,加大對蘇州非遺文化、名人文化、古街文化、運河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提升蘇州古城旅游在全國乃至國際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四、結語

推動古城與文化旅游融合為歷史建筑遺產的活化利用與文化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與方向。立足古城旅游這一核心內容,通過完善古城基礎設施、升級古城智慧服務、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推動多樣化特色宣傳等措施,加強對古城區文化空間、旅游服務、活動、產品的綜合改造與提檔升級,以文化旅游助推古城“活態”保護,使古城文化旅游資源轉變為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給古城帶來煥發生機的活力。面對文旅融合趨勢為古城資源保護帶來的新變化與新機遇,蘇州以及全國范圍內的歷史文化名城都應深入挖掘古城歷史文化資源,重視古城文化旅游的創新發展,建構彰顯文化特色且符合本地發展的古城活態化保護模式,走出一條文旅高度融合、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古城保護之路。

猜你喜歡
活態古城文旅
活態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庫的構建與應用意義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在“活態傳承”中延續歷史文脈
我有兩個童年,一個古城一個江邊
翹街古城
文旅照明的興起
安居古城
活態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