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023-03-14 14:59鄒曼娜陳靜茹鐘曼菁
南方職業教育學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院校高職專業

鄒曼娜 ,陳靜茹 ,鐘曼菁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a.科研管理處;b.教務處,江西 南昌 330013)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本質上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涉及到區域環境、社會服務觀念、體制機制和資源配置等多個維度。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由于自身辦學理念、學校發展定位、專業性質等各方面的差異,在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方面雖有共性,但也存在差異。如何讓高職院校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區域經濟的需要,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發動機”和“服務站”,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與重視。

一、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內涵

一般而言,學界將高職院校是否直接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作為其社會職能定義的分界線,以此劃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界定概念。廣義的社會服務職能是指高職院校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機構以自身所具有的人才供給、科學研究以及其他直接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功能;狹義的社會服務職能是指高職院校在完成規定的教學、科研業務之余,利用資源優勢在教育過程中為社會建設所做的有效的、穩定的、服務性質的活動,包括向地方和行業提供技術技能型的人才培訓與培養,提供技術支持、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傳承和輻射[1]。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構成,社會服務是其基本職能之一。主動適應地區產業生產需要,通過開展成人教育、技能人才培訓、提供產品開發與咨詢服務等方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資源,是高職院校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高職院校彰顯價值和地位的重要抓手。結合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和自身優勢,本文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內涵定義為學校為了直接滿足社會的現實需求,以教學和科研為依托,充分發揮其人才集中、知識密集的優勢,利用其教育教學資源等良好條件,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為社會發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動。

二、影響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礙

(一)地方政府方面

高職院校屬于區域性大學,有些學校建在中小型城市,地方城市經濟不發達,能夠獲得的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對高職院校的資金和設施設備的捐贈支持較少。而地方政府也將較多的精力聚焦在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宏觀調控的力度不大,對于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指導性、方向性文件不完備;對于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過程中相應的社會服務主體權利與義務劃分不清晰,在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上有缺失。另外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引導和協調校企間的合作,無法形成“政校企”之間的三級聯合,使校企合作呈現層次淺、范圍窄、周期短的缺點。而且高職院校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或者教育主管部門進行聯合管理,兩方在對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的管理過程中就難免會出現職責邊界模糊的情況。

(二)地方企業方面

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機構,追求更多的是經濟利益,而高職院校進行社會服務更多考慮的是社會效益,兩者在合作觀念上存在偏差。從表1可以看出,部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方式較為單一,即使是能夠直接服務于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攻關等項目,也局限在本校的強勢專業中,全方位、多層次的校企合作格局尚未形成。所以在社會服務職能方面,地方高職院校雖然存在一定的優勢,但地方企業對其還是持有懷疑態度,對高職院校提供服務的能力信任度不夠[2]。

(三)高職院校方面

當前,由于缺乏行業、企業的指導,加之歷史與傳統的遺留問題,很多高職院校在教學課程、專業設置和學科布局等方面并未圍繞區域經濟的需要,導致學科專業設置重復、教學科目結構單一,某些專業的畢業生無法順利就業。另外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構成中,博士、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以及科研能力強的教授等高學歷高技能型人才占比較低?!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激勵政策、評價體系的缺失,導致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數量短缺,有相當比例的教師未取得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也未到企業生產一線進行專業實踐,出現理論素質高與實踐能力低的現象。正因如此,高職教師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會更偏向于基礎、理論方面的課題研究,對于應用型的調查研究一般會因先天條件不足而放棄,這也直接導致高職院??蒲谐晒D化率普遍偏低。

表1 2021年度江西省高職院??蒲猩鐣盏娇羁傤~排行(前7名)單位:萬元

(四)學校教師方面

高職院校新入職的教師大多源自高校畢業生,有企業經歷的應聘人員較少,對行業企業職務要求不夠了解,缺少專業實操技能和實踐經歷。還有部分教師較多地專注于自身所處行業領域的發展趨勢研究,對自己專業之外的知識較少涉獵。從表2各項科研數據的統計來看,江西省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與社會服務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高層次的科研成果產出困難。加上部分高職院校教師缺乏基本的社會服務意識,認為教師的職責主要在教學,作為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完成教學任務”和“如何把教學辦好”,習慣于較為封閉的教學和科研模式,對于開展社會服務活動、進行公益性培訓有些不適應甚至排斥,認為“沒必要”或者推辭“沒時間”參加社會服務活動,從主觀上也阻礙了其服務社會能力和技能的提升[3]。

表2 2021-2023年度江西省“雙高計劃”院校各項社會服務指標數

三、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對策

(一)實現地方政府與高職院校的良性互動

地方政府作為高職院校落實社會活動的有效保證,首先要從法律條文、相關規定上給予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基本的政策依托。要加大對高職院校的資金支持,積極引導社會、企業以財政撥款的形式對高職院校進行經濟資助,拓寬高職院校的資金來源渠道,并采取適當的經濟手段加強高職院校自身建設,使高職院校能夠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4]。2022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就提到要打造“技能江西”職業教育高地,制定差異化的職業學校學費標準和生均撥款制度,建立職業院校學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職業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新增財政性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5]。

高職院校也要依照因地制宜的準則,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設定科學研究課題,提升科研成果質量,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直接生產力。例如: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就緊跟行業新形勢,以落實江西省省委省政府對03專項試點示范工作要求,圍繞“物聯江西”的總體目標,推進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在交通運輸領域試點示范,整合道路橋梁等方面人才資源聚集優勢和科技創新優勢,成功獲批2020年江西省03專項及5G定向擇優項目立項,成為江西省唯一獲得省03專項立項的高職院校。

因此,地方政府只有合理的從政策導向和服務措施上促進高職院校創新發展,轉變自身角色“以督代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對高職院校的監控力度,把握好“控”與“放”的邊界,通過設置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科學分配監管職權。尊重高職院校的獨立性,賦予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方面更多的自主權,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本身的主觀能動性。完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政策支持體系,探索實施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監管機制,建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過程中容錯糾錯制度,充分釋放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活力,形成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憑借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地方經濟社會品牌,拓寬地方經濟服務社會的深度和廣度。

(二)加強地方企業與高職院校的產學研聯合

地方企業的優勢在于擁有先進的生產設施、市場營銷平臺等資源,而高職院校則具備為社會發展提供所需人才、為地方信息技術提供保障等能力。鑒于此,地方企業與高職院校應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雙方產學研合作的縱深發展。首先,區域企業應加強與高職院校的聯系,打通校企合作壁壘,推動校企共建特色產業學院,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區域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例如:2021年,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就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建華為ICT學院。按照華為ICT學院的總體建設規劃,校企共同制定建設方案,分二期實施,建設集1+X證書、華為認證和教學實踐為一體的綜合實訓基地。該院校以華為ICT學院為合作平臺,以國家“雙高”建設為契機,在人才培養、課程嵌入、師資培訓、實訓室建設、認證培訓、就業服務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探索信息類專業共建共管的新模式。下一步,將通過與企業共同建立聯合培養體系,共享教育教學資源,共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引領華為ICT生態圈建設,將華為ICT學院品牌做大、做強、做精,努力打造國內領先、省內一流的華為ICT樣板學院。

其次,校企雙方可以通過合作辦學,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長期的人才合作培養,選派企業工作人員加入到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中,共同實施教育教學。例如:九江職業技術學院財金學院就與用友旗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新道·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訂單班”,共同探索校企雙元育人機制。新道公司共派出2名管理骨干、3名技術骨干與專業教師組建混編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深度參與專業建設與“三教”改革,聯合制定專業群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

地方企業與高職院校應該把產學研充分結合,進行科技研究、產品設計、高新技術人才培養的合作,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加大合作力度,拓寬合作渠道,把高職院校的科研技術優勢變為企業的市場優勢,為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鋪墊基石,使企業受利于創新帶來的機遇和發展,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從而間接促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與優化。

(三)完善高職院校自身的內部建設

首先,高職院校進行社會服務活動,必須建立健全配套的社會服務管理辦法、制度條例以及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的愿景目標,并把這些配套的規范制度作為高職院校參與社會服務的相關人員所必須遵循的統一綱要,為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就通過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的制度文件,健全了科技創新長效激勵機制,采用將科技創新工作量折合成教學課時和作為雙師素質教師評定依據等措施,從源頭上解決了教師參與科技創新的原動力問題,并在職稱評審條件中,加大加重教師科技創新工作所占的比例,將應用技術服務企業生產項目等納入職稱評審的業績條件,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唯論文、論著、課題、專利與獲獎”的問題。

其次,高職院校在開設新專業時應該緊密圍繞國家現有的環境政策,依據地方經濟社會現實情況,以高職院校發展的需求為基礎,緊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計劃,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持續不斷地為地方經濟社會提供人才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科研資源,使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能夠發揮的效用達到最大化,使高職院校能夠擁有“本土化”的專業。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響應交通強省和江西省“2+6+N”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計劃,不斷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圍繞產業設置專業,專業對接產業,持續推進傳統優勢專業內涵建設,建立面向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汽車、建筑、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新能源、虛擬現實(VR)、移動物聯網等區域重點產業的專業體系,形成體系相對完善、專業協調發展、交通特色鮮明的專業發展新格局。

再次,高職院校應組建一支專業技術強、服務意識高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專職隊伍。要能通過對地方經濟社會的實地考察調研,收集歸納整理出能夠指導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的參照,進而提高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效率和程度[6]。例如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通過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企業鍛煉制、教學業務能力競賽制、專業實踐能力達標制、教改科研課題立項制和教師培訓交流(進修)制等六項制度,全面提升教師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打造了一支“雙師雙能雙創”師資隊伍。

(四)打破高職院校教師的傳統觀念束縛

高職院校教師要實現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必須打破關門抓教學、閉門搞科研、把開展社會服務作為“副業”的傳統觀念束縛。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服務觀,具備積極的社會服務意識。要深刻認識到教育的發展會因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化而變動,進行社會服務活動是高職院校發展的迫切需要。作為高職院校教師要主動關注到“雙高計劃”中對于自身的素質要求,明確社會服務的信念。特別是中青年教師,要將社會服務與個人成長相結合,增強職業發展理念,加強自主發展內生力。

其次,要更多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到企業中實踐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教師的社會實踐經驗對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可或缺。高職院校想要立足地方穩步發展,在面臨轉型的形勢下,必須抓住為社會服務的機會,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應用型人才,提供智力服務,不斷地加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這是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例如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專業群建設對師資的要求,與濂溪區生態工業園開展合作,結合園區產業布局,本著“校企互融、資源共享、互惠共贏”合作原則,與園內具有較大規模、良好經濟效益、較強社會責任感、較高美譽度與知名度的企業合作,設立“教師企業工作站”,建成穩定的教師職業能力培訓基地;安排專業教師輪流進入企業工作站學習和工作,深入企業參與生產實踐、科技研發、生產技術改造、工藝流程革新以及經營管理等工作,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培訓;打造優勢互補、協作配合、綜合集成的科技服務團隊,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再次,要提高直接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為此,高校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避免學用脫節,主動關注、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7]。不同專業、不同能力的高職院校教師所開展的社會服務內容、方向和層次也會有所差異,所以要不斷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追求跨專業、跨行業成立科研創新團隊,堅定科學研究的信心,發揚務實的科研作風,以橫向項目為突破點,積極尋求與當前市場、與學校發展的良好契合點,選準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項目和對象,將社會服務走深走實,才能真正有效提升社會服務的本領和水平。

四、結論

高職院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主要搖籃,因此在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過程中,需要與地方經濟發展互相融合,緊密結合“雙高計劃”的相關要求。通過分析影響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礙,得出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通過探索實施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監管機制,充分調動政府與學校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學院共建、人才共育、項目共研”,為企業與學校搭建產學研平臺;通過建立健全配套的社會服務管理辦法、制度條例,完善高職院校自身的內部建設;通過將企業實踐、社會服務與日常教學結合,打造兼具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的師資隊伍,以期助力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提升,強化高職院校自身發展,推進地方區域社會經濟建設。

猜你喜歡
院校高職專業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