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溯源、當代診斷與復歸路徑
——《資本論》視域下科技的當代困境與治理

2023-03-16 01:48宋田光
關鍵詞:資本論科技生產

宋田光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省行政學院) 學術交流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改造社會,使人們在持續的天工開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讓科技為人類造福?!盵1]從工具理性的角度來看,科技是主體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把握與利用,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在祛魅、認識和變革現實世界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價值理性的角度來看,科技促成了生產工具革命,延長了人的自然肢體,提高了人的自然智力,使用價值的增加與價值財富的積累推動生存世界豐富性的展開,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借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革命,科技才從生產過程的附屬中獨立出來,獲得自身發展的可能性空間。工具的使用、勞動資料的變革與機器體系的應用既推動了科技創新,也為當代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歷史溯源:勞動資料革命賦能社會生產力

探討現實問題,必須從“現實的個人”出發,離開具體的現實個人去談論抽象的科技問題,便無法在唯物史觀的論域中探討其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艾F實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盵2]151“現實的個人”在既定的物質生產條件下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外在世界進而獲得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物質資料。物質生產方式不是既定不變的,而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變革的,并且某一階段的變革在歷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萍急旧淼陌l展、革新對生產方式甚至發揮決定性作用??萍荚诮镔|資料生產過程中造就了龐大生產力,因而證偽了英國學者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原理”。從對自身力量的依賴與對自然神秘力量的“懾服”到對科技力量的膜拜與對自然對象的“征服”,這體現出人類勞動過程的階段性與進步性。

(一) 生產勞動與工具中介

“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盵3]207-208通過勞動,人能夠借助“物或物的綜合體”[3]209作用于人的“無機身體”進而創造出豐富的有用物來滿足自身的現實需要。如果不進行勞動,任何民族、國家和個人都沒有展現和發展自身的可能性空間。勞動過程是“每一種特定的社會的形式”都具有的共性,“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3]215。正是借助人類的生產勞動,對人類歷史的理論和現實探討才具有科學性。

單獨的勞動者無法完成勞動過程,因為勞動過程既需要“主觀因素”也需要“客觀因素”。勞動過程的基本結構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3]208。勞動本身是人的自然力的發揮過程,即勞動能力的使用與耗費。勞動對象是人類勞動所指的對象,既包括“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不經人類加工的天然存在物)又包括以前勞動“濾過的勞動對象”(人類的勞動產品)。在人類社會初期,“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成為人類直接使用的原料,勞動對象幾乎不需要深度加工便可以直接被人類消費。隨著人類活動范圍擴大、食物種類增加和勞動技能提升,作為附加了人類勞動的“半成品”成為主體生產與生活的主要原料。勞動資料是“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3]209。借助物本身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勞動者能夠將其作為自身肢體器官的延伸來實現自身的目的與意圖。單純的自然物只能作為人的簡單工具,適用于人類社會早期和人口較少的階段。隨著人口和生產經驗增加,人們開始對自然物的初始形態進行改變,使之順應人體的自然構造,進而把勞動工具轉化為人的“生產器官”。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勞動工具的改進和新發明的出現,勞動工具日益成為溝通“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橋梁并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人類勞動區別于動物本能活動之處在于人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志,在行動之前便擁有“有目的的意識”,并為這一目的的實現而借助特定中介。因此,無論是勞動能力的使用還是勞動資料的創造,都是從人出發、以獲得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對象為結果??傊?,勞動工具的出現,使人開始擺脫動物式的生活習慣,以中介性活動取代本能反應,進而使勞動過程在更高階段展開。

(二) 工具機與科技協同

對生產勞動與工具中介的分析是“撇開每一種特定的社會的形式來加以考察”[3]207。但是,“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盵3]210單純從勞動資料作為勞動構成要素的角度來進行考察,是抽象的,必須要對勞動資料的具體形式進行把握,才能明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科技在勞動資料變革過程中發揮的具體作用。

當工具機取代“過去工人用類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3]430時,工具機便可以直接作用于勞動對象,無需主體特殊生產技能的加入。機器生產擺脫了對勞動者特殊勞動技能和經驗的依賴,進而把勞動經驗吸收進自身機構之中,逐漸將勞動者排除出生產過程,擺脫了人的自然屬性對生產過程的限制。大工業把特殊的“作為真正操作工人的人”統一為“用眼看管機器”“用手糾正機器”和“發揮純機械的動力”的人。工具機的大規模應用對傳統的動力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馬力、水力和風力受各種限制,無法滿足“傳動機構規模的擴大”的需要,于是動力機的“革命時代”就到來了。同種機器的協作仍帶有工場手工業的痕跡,勞動生產率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只有勞動對象經過一系列相互聯結的工具機,并且這些工具機互不相同且相互補充時,“真正的機器體系才代替了各個獨立的機器”[3]436,“自動的機器體系”才是機器大工業發展的頂峰。

“勞動資料取得機器這種物質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來代替人力,以自覺應用自然科學來代替從經驗中得出的成規?!盵3]443當科技促進工具機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時,動力機和傳動機構的革命就出現了,機器取代人的勞動工具從而將人從機械操作中解放出來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毫無疑問,科學技術對推動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資料革命,確立機器在生產的統治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萍嫉纳a促動效應在資本的作用下日益明顯,這便造就了機器大工業時代。

(三) 機器體系與社會生產

“一個工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會引起其他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盵3]440一個生產部門的革命必然要求另一個部門的同步化,以至于整個社會生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巴ㄟ^傳動機由一個中央自動機推動的工作機的有組織的體系,是機器生產的最發達的形態?!盵3]438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成為了自動化生產,建立了嚴密的生產協同體系。從棉紡織業開始,無論是羊毛加工業、麻紡織工業、蠶絲加工業,還是開采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都被深刻影響而加速發展,“一切都被卷入了運動的這個大旋渦”[2]99。

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享受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這為先進政治制度的確立和鞏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萍嫉陌l明與運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擴大和財富積累。伴隨社會交往的擴大,區域市場開始成為世界市場,區域歷史開始成為世界歷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排擠了封建行會和工場手工業。資本的跨區域流動促使先進科技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勞動資料的變革速度得以不斷加快?!白匀涣Φ恼鞣?,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2]405都源源不斷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科技對工具機、動力機和傳動機構的正向作用使得世界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生產領域的革命進一步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先進的交通工具縮短了區域間的距離,整個世界成為了“一個整體”?!百Y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2]405“資本生產力”之所以能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不得不歸功于科技對生產方式變革的促動效應??萍疾粌H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給人類生存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面貌。

在資本增殖欲望的驅使下,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擁有強大的資金保障,進而促進研究成果的現實轉化。在技術創新成果生產轉化的過程中,資本攫取剩余價值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最新技術成果的地位能夠得到鞏固并且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新的研究??萍歼\用與生產發展之間是雙向促進的關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大工業則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并迫使科學為資本服務”[3]418,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導地位為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保障,現代科技得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是啊,那時候多快活啊……”弟弟也說,說著,他也抬頭出神地望著天。那時候,他是全家的大少爺,甚至是全村的大少爺——因為那時候全村差不多所有人都要到爸爸那兒打工。但他沒說,反而說,“還提那些個干嘛,現在……現在也挺好嘛?!?/p>

科技之所以能夠擺脫附屬于勞動過程的身份,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和研究空間,不得不歸因于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蘊含著現代科技的“基因”,因此對當代科技困境的分析不得不回到其快速發展的“原點”?,F代科技在促進生產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困擾其正向功能的最大化發揮。

二、當代解構:現代科技催生社會性難題

科技浪潮的席卷而來將整個社會帶入加速進程之中,現實表象作為片段一閃而過并在大腦中成為模糊的歷史記憶??萍及l展造就的“運動學”成為了整個世界的統治術,“一種舒舒服服、平平穩穩、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發達的工業文明中流行”[4]。整個社會處于同步化的進程中,完整的“意向性”發生斷裂,人們雖然享受發達工業社會提供的豐富資料,但是卻以“單向度”為代價而使主體喪失了批判意識??萍己侠硇栽诔蔀檎麄€社會合理性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現代問題??萍籍惢?、生態危機與倫理難題伴隨現代科技的應用而逐漸凸顯,因而人們對科技的質疑也越來越多。

(一) 生產難題:科技異化

科技作為生產加速的決定因素在現代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構建意義和發揮效應的過程中,科技似乎背離了其初衷?!暗诙卫顺蔽拿鳌痹谡麄€世界蔓延,尤其是科技驅動的工業現實將眾多地區和國家的生產都逐漸卷入到“機器工廠”之中。一個令人“無可奈何”的現實附著在令人“滿懷希望”的價值圖景中,“當一種技術死亡時,這是它被另一種被認為性能更佳的科技所取代”[5]?!靶阅芨拥目萍肌蓖苿由鐣a不斷加速,人成為了機器的附庸,科技異化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萍籍惢恰叭藗兝每茖W技術創造出來的對象物,不但不是對實踐主體和科技主體的本質力量及其過程的積極肯定,而是反過來成了壓抑、束縛、報復和否定主體的本質力量”[6]182-183。

隨著機器生產方式的變革,機器體系逐漸確立起統治地位,不需要人類精巧的勞動,工具機、動力機和傳動機構就能完成由原料到成品轉變的整個過程。人只需要“從旁照料”就可以順利實現機器與人的配合,人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始終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在生產過程中,機器不是作為人的“助手”出現,而是作為控制和支配人的“主人”而存在,勞動者必須根據機器的運轉節奏來調整自身的工作速度,根據機器的不足來發揮自身的長處,這是科技異化的顯著特征??萍籍惢菍χ黧w的否定,但勞動者卻無法從科技異化的過程中抽離出來,只能向科技成果臣服。因為人一旦脫離生產過程,便喪失了生存資料的來源。為了生存,人必須要出賣自身,在人與機器相互否定的漩渦中維系“主人”的統治。

科技異化問題本身是人為性的科技負面效應,并非科技本身之性質所致。在市場之中,人是作為要素存在而非主體存在,生產者購買的勞動者只是被看作生產要素。同時,流通領域看似自愿平等交換,背后卻隱藏著生產領域的痛苦與無奈?!百Y本與勞動的對立”造成科技的“物性”而非“人性”,勞動者的勞動過程并非自身自由本性的發揮,而是聽從資本家的指導、控制和管理,在異化的時間和空間中消耗自身的生命力,“生活在工業制度之下的人們在外人眼中都是時間的奴隸,永遠在緊張地看表”[7]??萍际侵黧w創造的對象物,卻轉化為統治和控制人的工具,造成了非人產物的主體化,而作為主體的人則喪失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在加速社會,科技更迭速度加快,主體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市場充斥的大量商品讓人們從中獲得“快感”,進而彌補了生產過程給人造成的痛苦和煎熬。然而,這只是科技異化的隱藏形式,因為科技產物要通過消費過程才能實現對預付資本的補償。人被科技異化得越嚴重,就越希望在閑暇時間獲得強烈的“快感”以沖洗和磨滅勞動的“壓抑”。因此,現代人越來越不滿足于平淡的生活方式轉而追求強烈、刺激的感官體驗,這又造成科技以扭曲的方式向前發展,這就是在科技異化基礎上導致的整個社會的生產難題。

(二) 生活難題:生態危機

生產難題聚焦于人與科技(機器)的關系,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直接面對的對象是“自在自然”。通過實踐,人與自然的統一狀態被分裂,人擁有了“屬人世界”并不斷人化“自在自然”?,F代科技推動“自在自然”不斷向“屬人世界”轉變,人擁有越來越大的屬地范圍和活動自由同自然進行“物質交換”。人與自然的交往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表現樣態:古代社會,人懾服自然、膜拜自然、臣服自然,把自然作為超于人的“神秘力量”而被動適應自然,在既定的空間開展生活;在近代社會,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凌駕自然,把自然作為低于主體的“奴隸”而使自然被人類控制和征服。

近代工業的同步化旋渦將社會所有領域都卷入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以增殖價值為目的的“資本生產力”造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為了消除勞動者因科技異化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否定,資本主義社會采取各種措施鞏固自身的統治。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通過技術將勞動者束縛在生產鏈條之中,以嚴格的時間標準規范生產行為;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通過各種新興消費品占據勞動者的閑暇時間,讓勞動者喪失對當下的深度思考。同時,資本主義消費社會通過科技升級創造琳瑯滿目的商品滿足消費者的“虛假需要”,“虛假需要”的滿足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循環不斷造成大量浪費。資本對價值增殖的渴求造成資本家對科技創新的無限渴求,似乎擁有了前沿生產科技便擁有了“主導權”。先進科技向商品的加速轉化不僅控制了勞動者的生產過程,也占據了勞動者的閑暇時間。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大規模生產意味著大量的消費和剩余,這必然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人們的現實生活被豐富的商品充斥,但與之匹配的垃圾處理系統以及回收系統卻“去同步化”,這不可避免地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和自然環境的破壞。因此,主體的生活面臨嚴峻的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并非某一區域或國家的“私事”,而是世界性難題,任由生態問題泛濫必然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只能通過外部的各種措施進行緩和而無法得到最終解決,經濟危機又進一步加深了生態危機。因此,主體的生活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滿足人的“虛假需要”的商品充斥,用表面的豐富掩蓋資本的真實目的,造成大量商品的堆積和浪費,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二是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的爆發,生產過剩與自然資源不足交織。與此同時,人類面臨的主要生活難題伴隨全球化進程而不斷擴散,造成其影響范圍和危害領域越來越大。

自然和生態對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叭艘蜃匀欢?,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盵8]科技越發展,人類應該越有能力與自然和諧共生,而非越有能力控制和征服自然、給自然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割裂當代人與子孫后代的關系。伴隨工業化進程加快,科學進步與技術創新不斷得以實現,自然被祛魅的同時,也成為了資本改造和征服的對象。一方面,資本所有者利用科技成果對自然資源進行無限度開采和無節制浪費;另一方面,資本所有者又利用科技成果對生態環境進行無限度破壞和污染。因此,在時間序列中集聚的生態問題,在空間內集中爆發;同時,因生態危機本身具有突發性、危害性和不可逆性,這便給人們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嚴重的生態問題并非在短期內便可以得到恢復和解決,因而不能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而放任破壞自然的行為,否則人類不僅無法生存和發展得更好,甚至連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會成為問題。

(三) 生命難題:倫理兩難

生命問題是人生在世不可回避的終極問題,是對自身存在終極性問題的追問與反思。人與機器、人與自然的關系歸根到底就是對人與人關系的反映,科技的消極作用其實是人與人關系異化的結果,即以科技為中介推動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快速建立來實現人對人的統治。因此,對人的生命問題的追問和解決必然要通過對科技的分析,進而回歸到人的生命本身,如此才能對科技導致的生命難題作出正確的解答。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耍║lrich Beck)在《風險社會:新的現代性之路》中指出:“生產力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指數式增長,使風險和潛在自我威脅的釋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盵9]3我們今天已經進入了“風險社會”,這是現代性最為突出的特點。在工業化社會前期,科技最主要的作用是促進物質資料的豐富并把人從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主體擺脫繁重的生存壓力并擁有部分閑暇。然而,在當代社會,科技的消極作用卻井噴式呈現,“安全承諾隨風險一同增長”[9]4??萍紕撔滤俣炔粩嗉涌?,通訊技術、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豐富主體閑暇生活的同時,也造就了“風險社會”。在階級社會,財富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資產階級不僅擁有財富還占有剩余價值并通過再生產不斷積累財富。無產階級通過勞動創造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卻只能分配到工資。在“風險社會”中,風險的分配是公平的,任何人都面臨著生態風險、科技風險和生命風險。生命倫理問題探討的前提是生命本身的存在,但是“風險社會”直接威脅這一前提。

生命倫理難題是生命現實鋪展所遇到的矛盾。數字通訊和電傳技術的發展,把人在時間和空間的同時在場轉化為聲音和圖像的在場,用時間在場取代空間在場?!靶畔⒑驮~語被縮減成若干基本的符號,它們也混合到光線的速度中”[10],以符號或者圖像的形式表現的人究竟是在場還是缺席?數字經濟的發展將人作為符號和數據存儲于電腦的終端,把人的生命本身轉化為符號形式,通過定量分析對人的行為作出統計、判斷和預測,進而對人的行為和經濟的走向作出預測,人似乎沒有任何秘密可言,這種科技行為究竟是合法還是侵權?人工智能的發展使主體通過自身創造的“機器人”扮演人的角色。因為“機器人”的存在,人本身的智力不需要運用就可以完成高難度工作,這究竟是進化還是退化?生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可以通過外部器械完成生命的初始孕育,這究竟是對人的肯定還是否定?這些伴隨著現代科技發展隨之而來的社會倫理問題引發了人對自身生命的思考。

科技引發的生產難題、生活難題和生命難題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進而引發人對自身生命的思考。對科技樂觀主義者而言,科學技術的發展引發生產、生活和生命難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還不夠高,隨著科技本身的躍遷,科技引發的問題都會消除。對科技悲觀主義者而言,科學技術的發展并非好事,因為現代科技造成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問題,這些社會問題無法依靠科技得到根本解決。無論是科技樂觀主義者還是科技悲觀主義者,他們均放大了科技社會功效的某一方面,而未從歷史的角度全面把握科技的社會功效。從《資本論》視域來看,科技發展對人類物質財富的創造、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勞動解放理想的實現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因而不能因為科技引發的社會問題便完全否認其價值;同時,也要消除資本對科技的控制,充分發揮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如此才能使科技更好為人類主體服務。

三、復歸進路:制度、法律和道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主體交往程度的加深,科技日益滲透進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導致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變化,進而引發主體對科技社會效用的深刻反思。如何破解科技引發的社會問題,促成科技向自身“始源性使用價值”的復歸,是當前人類思考的重大現實問題。立足當前科技的發展現狀、社會制度的影響機制、法治和道德對科技的實際作用,要想破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困境,必須消除資本對科技的統治、發揮法律的規制作用和道德對科技的引導功能,如此才能實現當代科技的良性運用。

(一) 破解:資本對科技的統治

資本主義啟蒙的最大功能是使人們的思想不再束縛于神話和幻想,“知識就是力量,它在認識的道路上暢通無阻”[11]2。與此同時,“知識并不滿足于向人們展示真理,只有‘操作’,‘去行之有效地解決問題’,才是它的‘真正目標’”[11]3。探索自然客觀規律的結果必然要通過“操作”的方式才能展現其現實力量并檢驗其科學性。因此,科學與技術就組成了共同體,共同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發展。

科技的躍遷并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從工場手工業時代到機器大工業時代,資本依靠勞動資料變革實現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在機器大工業時代,勞動資料以機器形式確立起對生產過程的統治?!皩Y本來說,只有價值才作為目的本身而存在”[12]771,因此,在資本邏輯下,使用價值的生產附屬于價值的生產??萍荚谫Y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是以價值增殖為根本目的的,這就造成了勞動過程對價值增殖過程的附屬?!疤岣邉趧由a力和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勞動,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是資本的必然趨勢?!盵12]775“直接從科學中得出的對力學規律和化學規律的分解和應用”[12]782轉化為資本主義勞動生產率提升的重要推動力,科技在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加速“催化劑”的同時,也提供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剝削勞動的強有力手段。因此,必須要破除資本對科技的支配。

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我們無法否認資本的文明作用,“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盵13]但是,科技帶來的“時間的節制”卻成為了資本增殖價值的工具。資本主義私有制對生產力的“關照”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社會分配正義,因而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此種生產關系才能擺脫資本對生產的束縛。

防止資本的全球擴張。在當下,解決科技問題的重要一點就是防止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無限擴張。不可否認,經濟全球化使每個成員都能共享“相對優勢”帶來的成果,但全球化風險也同時并存,這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黑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資本與科技優勢結合起來,在世界范圍內剝削勞動者進而占有剩余價值。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再現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時代工廠工人的悲慘狀況。發展中國家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無償流入了資本主義國家。因此,發展中國家要在保證自身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利用資本,而不是被資本邏輯控制,進而喪失獨立發展的權利和機會。

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防止資本邏輯在全球范圍內的支配并不等同于否定“經濟全球化”,現實證明,“世界歷史”已經生成并且正在持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逃脫生產力發展所造就的普遍交往。但是,實現國家間的平等交往,就需要改變以往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中心—邊緣國際格局,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14],在平等的基礎之上進行科技的交流、合作,實現國際社會的發展正義與和諧。

(二) 外治:法律對科技的規制

單純從生產力(人與自然)的角度考慮科技,那么科技就只是勞動過程的要素和工具,不需要法律對其進行規制。但是,從生產關系(人與人)的角度來看科技,科技則處于特定生產關系的“關照”之下并以個人利益需求為中介進而成為影響社會的重要力量。出于何種目的利用科技并造成何種社會影響取決于科技所有者。因此,“科技立法是科技發展過程中必須狠抓的根本大事,而且必須真抓、實抓”[6]126,要通過外部法律調整人與人的關系,進而最小化科技運用引發的消極社會影響。

加強和改進科技立法工作。這必然要求法律要具有同步性、前瞻性和完整性。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必須要隨著科技現實狀況的變化而隨時更新以保證法律體系與社會發展同步。法律規范體系必須要隨著社會存在的改變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而不斷完善,這才能保證科技法治體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法律的前瞻性是指法律要對社會發展走勢進行科學預測。只有建立在社會發展和司法實踐基礎上,法律的前瞻性才能增強科技法治的主動性;法律的完整性是指國內法與國際法體系的完整性。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科技犯罪已經超越一國范圍,這就要求國際法也必須要完善和豐富,如此才能有效應對新問題和新挑戰。加強和改進科技立法工作既是科技發展提出的新問題,也是化解現實矛盾的重要途徑。

加強和改進科技法治實施工作。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必須要在現實的執行中才能體現自身的科學性和生命力。針對現實中的科技犯罪事件,相關部門要采用相應的法律適用條款,合理解決案件中的問題并及時發現科技法律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同時,要增強科技法律實施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各級法律部門要在遵守既有法理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法律,使之能夠及時應對突發和怪異的法律案件。社會要重視法律和科技交叉領域人才的培養,如此才能更好應對科學技術領域的法律案件和司法糾紛。

加強和改進科技法治監督工作。一般而言,科技法律執行工作是由相關人員來完成的。因此,法律實施主體必須要保證自身執法合法性才能促進整個法治過程的合理性。一方面,要不斷增強科技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和權力意識,在法律授權范圍內合理行使權力。通過事前教育、事中規范、事后追責的方式,提升科技法治工作的整體規范性;另一方面,要提高科技法律執行人員的法律素質和道德水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法律工作者的法治能力,“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15]。

(三) 內化:道德對科技的引導

如果說法律是以外部強力規制個體的科技行為,那么道德則對個體科技行為進行“軟約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與生活的融合度越來越高,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萍际紫仁强茖W家研究的產物,其次才進入社會使用階段。因此,科技的社會功效既與科學家本身的學術道德有關,也與科技成果使用者的道德有關。加強道德對科技發明者和使用者的引導對科技的合理運用至關重要。

隨著社會職業分工細化,對自然、社會以及意識規律的研究便成為了一部分人的固定職業??萍甲畛醪⑽醋鳛橐豁椔殬I出現,而只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附屬,后來在服務于生產的過程中才逐漸分離出去,進而開辟出屬于自己的相對獨立的空間。在科學家整體中,因范式不同又分化為不同的“科學家共同體”?!胺妒降牟豢赏s性”造成每個“共同體”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氣派,范式是“一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16]??萍嫉赖聜惱肀旧碜鳛榭茖W研究的“先天感性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甚至決定科技活動的社會效用。

對科技的創造者(科研工作人員)而言,他們肩負著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廣度延伸”和“深度拓展”的歷史責任。通過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科技成果能夠提高人類對整個世界的認識水平,進而提升社會主體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如果科學家不能從正確的道德倫理出發從事相應的科學研究,就很容易造成科學技術的消極影響??茖W家本身異化成為工具,或是同資本結成聯盟,不顧社會利益而無限攫取社會財富,抑或是把確證自身職業的科學研究作為自身榮譽、地位和聲望的工具,過度追求結果,造成學術不端等違反科學道德倫理的后果。因此,加強對科學家的科學道德和倫理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對科技成果的使用者而言,每個人都是科技成果的受惠者;同時,個人的道德會影響科技作用的發揮。對科技本身的認識水平、以何種目的使用科學技術、將科學技術用于什么范圍都會影響科學技術社會價值的發揮。因此,必須要在道德上引導科技成果的使用者,進而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贏?!胺ㄊ撬?,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進行道德約束,違法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遵守法律也就會有更深厚的基礎?!盵17]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盵18]但是,法律并不是萬能的,它只能作為外部強制力量發揮作用,伴隨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新的科技違法事件總是會反反復復出現。因此,只有充分發揮道德的引導功能,才能使個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合理利用科技成果,消滅科技困境。

結語

從《資本論》的視角來看,資本作為生產關系,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便成為了制約生產力的力量。資本無法有效利用科技發展帶來的龐大生產力,同時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當代科技發展的困境。因此,必須要破除資本對科技的“籠罩”,發揮其正向效能,這是解決當代科技困境的核心之所在;同時,對科技的發明者和使用者而言,法律和道德是解決科技發展困境的有效手段。通過法律的約束和道德的引導,社會主體能夠在行動中有效規避科學技術的風險,進而最大限度發揮其正向功能??傊?,科技的社會效應呈現出“雙面性”,不能因為其消極影響便全盤否定現代科技的本真作用,而是要合理利用現代科技,同時對當代科技進行有效治理,如此才能實現科技人化,使之服務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資本論科技生產
我與《資本論》的故事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資本論的雙重誤讀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科技助我來看云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