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物欲追求到理性發展
——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文明選擇

2023-03-16 01:48
關鍵詞:中心主義資本主義文明

李 慶

(中國社會科學院 生態文明研究所, 北京 100028)

一、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進程

人類是大自然的造物,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演進,早期人類依附自然謀求生存繁衍,農業文明時代人類順應自然謀求生存發展,工業文明時代人類進入征服自然追求自由發展的階段。在工業文明階段自然仍然是人類生存的根基,但是在科學技術進步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共同作用下,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極大加強,實現了物質產品大爆發和社會財富大積累,與此同時,人類在征服、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伴生了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危機,隨著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攀升,更高的欲望不斷涌現,生態危機越來越難以遏制,生態極限日益接近,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新的生存發展理念關照人類文明的未來。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是生態危機積累的過程,也是孕育生態文明思想萌芽的過程,隨著工業文明發展范式下生態危機風險日益加劇,人類不得不重新檢視人與自然關系,審視科學技術對人類發展的意義,進一步認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態危機的必然聯系,逐步確立生態文明思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

(一) 人類文明的人與自然關系演進

自然崇拜是人類早期的精神支撐,在這個階段,人類依靠自然生存,相信萬物有靈,對自然充滿敬畏,人們認為自然不僅是人類的勞動對象,而且具有自己的“精神”和“存在”。在西方宗教信仰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恩典,人是地球的主人,從自然中分離出來立于自然之上。哥白尼的日心說和牛頓的經典力學開辟了科學認識世界的思想先河,使人類的自然觀走向廣闊的科學世界,自然科學開始逐漸主導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社會大革命以后,科學實踐的成就不斷展現,人類征服自然的科學信念成為一種重要的思想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隨著蒸汽機、織布機以及電力的發明和應用,科學技術進步開始撬動工業文明的車輪。19世紀是科學爆發的時代,科學的各個門類相繼成熟,形成系統嚴謹的自然科學體系,達爾文進化論的創立,實驗生理學的進步,細胞學說的確立,遺傳學以及微生物學的發展都使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理解進入了嶄新的視界,進而對人的自然屬性有了基于科學的認知,奠定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生命觀??茖W技術的進步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使人類社會在19世紀爆發出征服自然的空前能力和熱情,工業化持續發力,冶金技術、化學工業、電力工業以及運輸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刷新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格局,也正是在這個階段生態危機的陰影悄然出現。20世紀是人類工業文明取得輝煌成就的世紀,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生產力空前提高,財富快速增加,生活極大豐富,社會制度、社會組織日益完善,人類前所未有的改變著自然和人本身。工業文明征服自然的輝煌成就進一步增強了人類面對自然的自信,人類相信掌握著科學的人類是自然的主宰,自然已經臣服在人類腳下。與此同時,生態危機伴隨著工業文明的腳步開始對人類的發展投下陰影,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物種多樣性顯著降低,極端氣候災害頻發,大規模疫情多次出現,人類生存發展的生態極限逐漸顯露出來,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和難以逾越的發展極限,人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工業文明時代,資本、技術和市場最大限度的向自然索取,把自然資源變成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于人類的需求,滿足人類的欲望,這種索取迫使自然本身的內在限度在工業文明的滾滾洪流中凸顯出來,與此同時,在生產能力巨大發展之后,人的欲望隨之膨脹,需求目標水漲船高,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甚至拉大了人類能力與需求目標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需要更多的自然資源來填補,然而新的欲望得到滿足,更新的欲望接踵而來,循環加速向自然資源的極限沖擊,欲望驅動發展引發的生態危機最終必將導致人類的生存危機。工業文明下的生態危機說明人類的發展目標出現的偏誤,文明進程所尋覓的自我完善變成了自我異化,工業文明進程成為人類走向自我毀滅的過程,這是當代工業文明人與自然關系格局下難以消除的必然,也就是說,征服自然觀念的世俗化、功利化是工業文明進程難以克制的偏執,工業文明下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蘊含著人類走向末路的必然。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視野看,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生產和消費方式與地球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產物,是工業文明主導人類生存方式的必然結果,生態危機標志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已機經觸碰到它的自然限度,對工業文明來說這個自然限度是不可逾越的,因此,生態危機是工業化發展絕對意義上的危機,這一危機對工業文明來講是致命和無奈的,生態問題具有強烈的工業文明屬性,也使得文明進步最重大的意義在于克服工業文明發展方式無法解決的生態危機。

(二) 科學技術改變人類的能力

科學技術進步是工業文明的基石,工業文明征服自然的強大能力是通過科學技術進步實現的。17世紀開始,人類開始追求利用科學精確反映自然的普遍結構和規律,對自然事物的認識逐漸從自然經驗中抽象出來,自然作為人的對象化領域不斷被強化,自然逐漸被貶低為僅對人類具有實用性的利用對象,這為工業文明奠定了工具論和價值論基礎。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強化了人類利用科學知識駕馭自然的觀念,認為科學知識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人類支配自然是人類自身能力的釋放,笛卡爾認為科學的目標是“盡最大努力去實現全人類一般利益的規律”,“獲得對生活十分有用的知識”,“從而使我們成為自然的所有者和主人”。他們對科學的闡述把人類的知識觀從自然哲學中離析出來,把對自然“本質”與“形式”的抽象思辨轉引向實證主義和現代科學的殿堂,推波助瀾激發近現代工業革命。人類通過科學技術征服自然來滿足自己需求的思想一經確立,人類依靠科學技術征服自然謀求幸福生活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信念,人類社會的基本目標和意識形態都圍繞征服自然創造美好生活展開,向自然攫取成為人類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求的主要源泉。隨著蒸汽機、織布機以及電力的發明發現,在科學技術發展推動下,工業文明逐步演繹為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壯舉。

現代科學哲學將精神要素和倫理要素與科學剝離,簡化了古代自然哲學,簡化了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人類體驗,使人類能夠更深刻的認識自然過程,更清晰地識別人與自然關系,但是,這種簡化把科學單純理解為征服自然的工具,使得人對于自然的關系變成了片面的控制和功利關系,于是科學技術的狂熱運用開始挑戰自然限度,使得生態災難頻發,生態危機已現端倪,生態危機迫使人類站在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對科學技術的貢獻重新進行反思。當今社會的科學技術前沿已經在觸碰著人類生存和毀滅的邊界,核技術、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外層空間技術頻繁引發存在論和倫理學的大討論,即由于自在世界的無窮復雜性不可能被知識完全窮盡,科學探索的風險已經超越人類的補救能力,人類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自然哲學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古老覺悟,重新開啟對莫測自然的敬畏之心。文明進步的途徑在于理性駕馭科學技術,不再把自然當作科學技術的跑馬場,科學不是用來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理解人與自然關系、解放自然從而解放人本身的手段,在新的文明形態中科學技術用來提高人的合乎人性的生活水平,用來創造和提高保護人和自然的能力。

(三) 資本主義改造人類的需求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看,生態危機是人類需求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是工業化生產沖擊自然資源限度的產物。從人類社會的視角看,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方式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矛盾,是資本主義體制主導人類生存方式的必然產物,因此生態危機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馬克思指出:“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盵1]

20世紀30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對新古典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凱恩斯主義取代了新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統治地位。凱恩斯理論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其后不管是新古典綜合派、新劍橋學派和新凱恩斯主義都繼承了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進行干預的調控思路,形成了一整套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和分配政策調節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干預措施。政府部門普遍采取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以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社會消費,減免稅收刺激商業消費,增加公共部門采購擴大公共部門消費,建立社會保險制度鼓勵個人消費,發展消費信貸鼓勵透支消費,培育大眾消費熱點刺激民間消費,這些刺激政策都是以保持和推動經濟增長為目的的,帶動的消費需求并非源于人的自然需求,產生的過度消費不僅對自然資源造成了巨大浪費,也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

刺激人們進行更多的消費活動是維系當代資本主義繁榮的要訣,在以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為目標的市場經濟中,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形成以廣告促銷和信貸透支為手段,以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社會模式,需求本身變成了資本積累的最大動力,維系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在以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為目標的市場經濟中,為了增加消費,企業不斷進行產品細節更新,以微小改進促使產品消費頻繁升級換代,不僅依靠功能創新刺激產品消費,而且挖掘和挑動人們的消費心理,通過廣告和名人效應暗示過度消費的幸福感,操縱人們的消費意愿,擴大人們的消費尺度,例如宣揚豪宅、豪車、名牌等奢侈品消費夸張自我身份,體現成功者身份認同。在以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為目標的市場經濟中,人類生存需求轉變為被市場引導的消費需求,消費作為控制人的手段被重新界定,消費者面對海量豐富的商品,難以識別自身的切實需求,迷失在自己的需求選擇當中,消費質量極大地降低,這無疑是一種更內在的控制,使人的需求和消費都發生了異化,把商品消費變成人的本質追求,人變成自己欲望的奴隸,是真正意義上“自我施加的異化”。在以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為目標的市場經濟中,人們的消費行為被扭曲,需求與滿足之間的聯系變得高度復雜和不確定,現代社會學發現人類在滿足既有欲望的同時不斷創造新的欲望,人類提升欲望的速度和幅度遠遠超過他們獲得滿足的速度和幸福感,人類的需求和欲望無止境,資本主義通過不斷創新產品來迎合人類對商品和服務的無止境需求,于是資本主義不僅將勞動者束縛在雇傭勞動關系上,而且將勞動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束縛在對商品消費的無止境追求上。

通過引導過度消費刺激需求保持經濟繁榮產生的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損害,以過度消費為手段維持經濟繁榮必然導致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重局面,不僅是釀成生態危機的重要來源,而且是人與自然文明關系的倒退。在以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維持經濟繁榮的發展方式下,地球的空氣、土地、淡水和海洋受到污染,森林、冰山和臭氧層減少,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全球氣候變暖且災難性天氣頻發,大規模瘟疫侵襲全球等危機頻繁發生,這些危害的積累必將導致生態危機危及人類生存,生態危機說明強求經濟增長推進人類發展是建立在損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基礎上的發展方式,是受制于生態極限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生態危機是對資本主義發展方式最有力的否定。

二、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演進

(一) 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整體主義

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經歷工業文明進程的淬煉后,主要凝結為兩種理論觀點,第一類把自然看作人類生存發展的工具,另一類認為自然具有獨立于人類的內在價值。工具主義理論又包括兩種態度,以形而上學、宗教神學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然哲學態度和以自然科學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哲學態度。前者認為人是高于自然界其他物種的存在,具有“靈魂”且位于其他物種乃至自然之上,后者則認為人類雖然具有特殊性,但只是自然界所有物種中的一個種類。工具主義迎合人類社會發展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 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的幸福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甚至唯一價值,因此雖然工具論并非當代西方生態哲學的主流,但在西方社會主流意識中占據主導地位。當代西方生態哲學的主流觀點是自然內在價值論,內在價值論分為兩種思路,一種是承認物種個體內在價值的個體主義思路,另一種是把自然作為統一對象的整體主義思路。個體主義內在價值思路基于非人個體的內在價值,把西方經典哲學中人類擁有的主體權利移植到非人個體,把人人平等的理念推廣到所有動物的平等,彼得辛格和古德帕斯特把個體主義的道德關懷擴展到所有生物,稱為“生物中心主義”[2,3],泰勒提出的“生命中心主義理論”[4]主張整體上尊重生態系統和生命共同體的同時更應尊重所有的個體生命。與生物中心主義和生命中心主義的權利關照泛濫不同,整體主義內在價值論認為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主張把局限于個體的倫理關懷推向生態系統整體,認為所有物種乃至非生命的大氣、土壤、水等生態物品都對維持生命共同體的整體性、穩定性和審美性具有貢獻,應該對生命共同體中所有存在給予道德關懷。生態整體主義學者羅爾斯頓[5]認為自然既具有工具價值又具有內在價值,而相對于自然的工具價值來說,自然自身的內在價值更為根本、更為基礎,整體主義內在價值論極大地拓展了人類道德關懷和權利范疇的理論視野。

以馬克斯·舍勒為代表的西方傳統哲學的主流觀點普遍認同為了謀求人類利益攫取自然的工具理性主義的觀點[6]131,認為向自然索取是現代科學技術內在的價值傾向。在急于應對生態危機的壓力下,人們設立生態產品概念,試圖通過量化自然內在價值把生態權利納入人類社會的價值體系,從而把西方經濟理論中成本效用分析方法引入對自然生態資源的量化分析。但是,諾頓等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提出對非人類個體權利的價值量化需求建立能夠聯通人與自然的普遍性價值理論支撐,打通生產資料與生態產品之間的價值關聯才能實現自然生態產品與人類社會的價值連通,這種思路已經脫離了非人個體內在價值初衷,回歸到經典哲學的人類中心主義。事實也證明,生態產品價值量評估難以準確的與社會商品價值量對接是生態價值評估和生態資產核算難以實現的主要障礙。當今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正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一種憑借對科學進步能力的自信,強調在自然之上對自然進行工具主義操作,以發展帶動生態危機的解決,這是一種使人類越來越遠離自然,越來越與自然對立的發展道路。另一種基于對生態危機的恐懼,強調人類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性,人類最好的選擇是自廢武功,全面回歸順從自然的個體主義內在價值論,這種選擇背離了人類發展的方向,走向了科學進步的反面。

以人為中心是最樸素的人與自然關系主張,當代的人類中心主義是科學工具論的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保持以人為尺度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與自然關系,人類中心主義被認為是生態危機越演越烈的思想根源。生態整體主義則承認生物和自然界的權利,把生態系統的整體權利作為衡量事物的根本尺度和評判人類行為準則,生態整體主義蘊含著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思想內涵。

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把人類放在世界主體的位置上,否認自然與人類的交互主體性和互為目的性。認為人類擁有不竭的生產力和克服任何困難的科學技術進步能力,自然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人化自然”,人類中心主義使得工業文明最終呈現為不加節制的資源利用、揮霍無度的生活消費、科學技術萬能論和唯經濟增長的發展局面,生態危機因此產生并越演越烈。1987年美國哲學家胡克發表《進化的自然主義實在論》明確反對以人的尺度的人與自然關系,他指出:“按照我們目前對世界的認識,人不是萬物的尺度。人類的感知認識是有限制的,易錯的,人類的想象也是有限的并經常是狹隘的”,他認為科學的最大成就就在于突破了人類無意識的人類中心主義,揭示出人類不過是許多生物種類中的一種,而我們的社會也不過是許多系統中比較復雜的一個[7]。生態整體主義要求人們不再僅僅從人的角度認識世界,不再僅僅關注和謀求人類自身的利益,人們要為了生態的整體利益自覺主動地限制超越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物質欲求。生態整體主義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挑戰激起了人類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大爭論,普遍認為生態整體主義超越了以人類利益為根本尺度的人類中心主義,超越了以人類個體的尊嚴、權利、自由和發展為核心的人本主義和自由主義,顛覆了長期以來被人類普遍認同的一些基本的價值觀。人類現代文明化的進程首先是人與自然關系文明化進程,盡管這個進程也是自然進程的產物,但是文明化起源的目的、動力和進步的標準都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在人類中心主義的框架下逐漸豐富出工業文明的人與自然關系。工業文明的發展成果極大的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危機也極大的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工業文明的成就和危機都給人類中心主義注入了新內涵,使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發生著深刻的改變。生態整體主義認為生態系統的權利與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主張在不逾越生態承受能力,不危及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狀態下進行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把人類因為生存和發展需求對自然的干擾限制在生態系統所能吸收、降解和恢復的承受范圍內。人類如果不能超越自身利益而以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為終極尺度,人類就不會真正有效地保護生態并重建生態平衡,不可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整體主義是人與自然關系兩種自然觀的對壘,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與生態整體主義自然觀還會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長期爭論下去,生態文明思想將在這種爭論中成熟起來。

(二) 對資本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批判

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人與自然的征服關系,馬克思認為征服自然是資本的一種內在屬性:“生產過程從簡單的勞動過程向科學過程的轉化,也就是向驅使自然力為自己服務并使它為人類的需求服務的過程的轉化,表現為同活勞動相對立的固定資本的屬性”[8]。馬克思同時認為“征服自然”是資本主義的歷史宿命,“資產階級把舊大陸的生產力和新大陸的巨大的自然疆域結合起來,以空前的規模和空前的活動自由發展著,在征服自然力方面遠遠超過了以往的一切成就”[9]4,“由此導致對自然進行愈加有效統治的科學方法,通過對自然的統治而逐步為愈加有效的人對人的統治提供純概念和工具”[6]142,資本主義正是憑借強大的征服自然能力刺激經濟持續發展,維持經濟繁榮,彌合階級矛盾,掩蓋資本對人的統治,從而階段性的緩解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延緩資本主義崩潰。馬克思還指出“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對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而對自然界的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9]390。在更深刻的意義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自身”[10],正是因為資本主義對資本增值的渴望,使得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消費方式與地球生態系統之間存在絕對意義上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必須保持生產和消費的無限擴張,這種擴張對自然的破壞必將損害人類生存環境,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自我否定,因此奧康納說:資本主義“要么進行積累,要么就死亡”[11]。

威廉·萊斯被譽為當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他把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引申為人類之外的自然有它自己的意志[12]47-48,認為人類應該承認“人類以外的自然的需要”,并據此調整人類的活動,“放棄大規模操縱環境”,回歸人類對自然體驗中的美感和神圣感[12]130、134-135、153。威廉·萊斯還認為人類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與自然相分離的獨立存在,人類的自然觀在面對生態極限時需要回歸古代自然生態觀,上述觀點顯然誤解了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人在改變自然界的過程中使自然界成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人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實現人與自然界本質上的統一,自然界成為“人化的自然界”。馬克思的這些論述明確指出“人化的自然界”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求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13]在馬克思認為的被人重新復活了的自然界中,“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純粹的有用性”[12]130??梢?,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整體,人類來源于自然,可以驅動自然改造自然,自然也制約著人類,決定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限度。馬克思說:“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脑慈盵14]357。恩格斯也說過,人“通過他所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14]997-998。馬克思的觀點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回歸或倒退到拜物教、泛靈論等自然崇拜的蒙昧自然觀時代,而是要汲取人類原初對于自然的尊重和美好情感,重塑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人類有能力攫取自然,破壞自然,最終毀滅人類自身,人類也有能力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使自然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人類人與自然觀念的變化牽引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只有以馬克思主義思想重新梳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才能抓住生態危機的根本,找到人類文明發展的出路。

三、生態文明重塑人與自然關系

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沒有限度的,于是人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也沒有盡頭,直至人的行動觸及生態邊界,引發生態危機,人類才會迫切意識到滿足人類需求的生態資源環境是有限度的,忽視這個限度人類就會給自身帶來災難。生態危機導致人們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思近代科學的哲學基礎,需要在重新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重新選擇人類的生存方式和對待自然的方式,開啟新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思想。

(一) 科學和發展的生態文明視野

在工業文明的意識形態中,人類把科學自然當作各種現象背后的絕對真實,將科學自然奉為自然的唯一本質,事實上,人類對自然真實而完整的經驗中包含著豐富的理性和感性內容,絕非自然科學實證能夠簡單窮盡和盡解的,更不是自然資源的實用性所能完全概括的??茖W是人類最高級的勞動形式和最寶貴的精神財產,只有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科學的真正貢獻。正如馬克思所說科學應該向它的本質全面復歸,成為“關于人的科學”,只有按照這個方向才能得到對科學的正確駕馭。在生態文明思想下,科學技術進步的貢獻要遵從生態正義價值標準,科學進步的倫理目標要在生態倫理目標下實現,使科學進步的成就成為保護自然的力量??茖W技術進步可以使人類對自然系統的巨大復雜性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認識到放任攫取生態環境滿足短期欲望,自然就會回敬給人類生態危機??茖W技術也可以成為人類限制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保護自然的有效工具,以科學技術保護自然,自然就會回饋給人類美好的家園??茖W技術從征服自然工具到保護自然工具的轉變是科學作用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重大改變。

人的幸福是靠需求及其滿足實現的,作為攫取自然的實質性過程,生產最終指向滿足人的需求,并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定義著現代人的發展。自然作為攫取對象,科學技術作為攫取工具,其意義和價值全都被“人的需求”這一主題所規定,工業文明的主題就是通過科學技術征服自然,最大化滿足人類的需求。在對待自然問題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盵15]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中揭示資本主義把人的需求完全導向以商品為對象的物質性,這一觀察被資本主義刺激需求的極端消費方式有力的證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就是把“奢侈的需求”變成“必要的需求”,于是,“以前表現為奢侈的東西,現在成為必要的了”。資本主義這種對人類正常需求進行改造的結果是“把過去多余的東西便轉化為必要的東西,轉化為歷史地產生的必要性,這就是資本的趨勢?!辟Y本主義市場經濟因此不斷創造出新的需求、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不斷培養出具有新的需求的消費者。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多的在人類社會關系范圍內探討人的需求,生態危機為馬克思主義擴展出人與自然共同需求的討論空間。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必須超越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主張“聯系生物圈內其他生物體的需求來實際理解人類的需求,其實這也就是作為整體來考慮人類以外的自然”[9]388-389,525,兼顧自然的需求來考慮人類的需求。這些觀點確立了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的生態整體主義立場,他們提出停止以刺激經濟增長為目的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建立不激進的“中性社會”。萊斯提出,人類的需求是一個物質性與象征性關聯的統一體,人們根據真實的物質狀況和更高的精神追求來安排自己的“需求表達”。整體主義生態觀視野下,善待自然,理性地理解自然并管理人的需求,是對人類作為理性存在者的文明要求。

生態危機推動人類的需求及其滿足方式發生了實質性的變革,這一變革的動機既來自于對生態災難的恐懼,也源于人的原初本質,按照馬克思給出的原初概念,真正人的需求是全面的自我實現,即通過勞動創造對象化世界,以此證明自己是“需求有總體的人的生命表現的人”,在這樣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實現作為內在的必然性、作為需求而存在?!蔽鞣缴鷳B學馬克思主義者強調人的需求在于創造生活的勞動而不僅是商品消費:“需求理論將闡明人們在生態危機情況下從事自我解放行動的能力。他們的基本設想是,人們的需求將從創造性的、非異化的勞動而不是從廣告媒體宣傳的無止境的消費中得到滿足”[16]488。約翰·穆勒提出,停止過度生產、放棄過度消費,實行慢增長甚至零增長的“穩態經濟”,工業和財富的增長應該進入一種“平靜狀態”,這種平靜狀態并非衰落,而是人類文明的穩態發展,即把社會進步的標準從數量的增長轉變為質量的提高[17]。如阿格爾所說:“人類也許最終不是根據量的消費(多少商品)而是依據質的消費(更好的文化、藝術、精神的享受和實現)來確立幸?!盵12]129。片面導向商品消費的需求模式被改變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認知和預期都會發生改變,“平靜狀態”下的“新的簡樸生活”[16]491并非退回短缺時代的艱苦生活,而是減少消費主義人類需求,改變人們對美好生活標準的內涵,“其結果將是嘗試以能源和資源消耗大為減少的方式滿足我們的需求”,并且“讓滿足需求的問題不再被完全視為消費活動”[12]129-130,這種新的需求將為生態文明進程提供經濟生活的現實支撐和動力。

(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資本主義以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為根基,崇尚個人利益和自由,人與人之間是冷酷的競爭關系,階級之間是剝削和反抗關系,人與自然之間是工具主義掠奪關系,無論是民生還是自然資源都要服從于資本對增值的渴望,使得生態危機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業文明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產物,盡管在生態危機面前資本主義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和努力,但是資本主義制度從本質上不可能真正保護生態環境,只會把自然界當作獲取資源的“水龍頭”和排放廢物的“污水池”,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態危機難以避免,將給人類帶來最終的災難,人類文明必須構建新的人與自然關系才能避免生態危機,獲得可持續發展機會。相對于資本收益至上的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美好生活需求包括良好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社會主義不會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和資本的增值。習近平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把人類自然觀和自我意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基礎。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文明正在經歷生態危機的沖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塑造的人與自然關系具備真正解決生態危機的思想高度和制度優勢,不僅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而且是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新高度。

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避免生態危機的制度優勢,首先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基礎有條件從大多數公民的整體利益出發共享自然資源福祉,保護自然,統籌人與自然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混合經濟體制有助于抑制利潤和效用沖動產生的自然損害,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機制能夠避免追求最大化對生態邊界的挑戰。著眼于自然生態的系統性和全局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舉國體制才有可能采取全面系統的應對措施避免生態危機的發生??傊袊厣鐣髁x具有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克服生態危機的制度優勢,是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人與自然關系演進的必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控制有效供給和需求,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設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合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發展,消除單純以刺激經濟增長為目的無效供給和過度消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辯證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既把科學技術作為改善人與自然關系的強大力量,也把科學技術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和寶貴財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科學技術不僅是改造自然的武器,而且是保護自然的工具,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使我們更好的了解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同樣辯證看待工業文明的成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言,貧窮落后不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同樣致力于發展生產力,改善民生,同樣積極利用偉大的科技成果推動生產力發展,同樣汲取工業文明的力量增加社會財富,也就同樣面臨著資源環境問題的挑戰,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既要充分繼承工業文明造就的社會財富、科技成就、先進思想和文化成果,加以提升和發揚,又要堅決防止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造成的資源環境損害,把經濟發展領入綠色發展的理性道路,把人民生活引入“有效消費”理性范圍。對個人來說,生態文明意味著人的自主性不被消費活動桎梏,而是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自主交流。對社會來說,生態文明意味著重新為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劃定方向,減少經濟發展對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的依賴,以“綠色發展”方式來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求?!拔覀円ㄔO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8]人類有能力攫取自然,破壞自然,最終毀滅人類自身,人類也有能力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使自然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是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以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途徑,追求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榮的發展局面。

生態文明的人與自然關系既不是人類高于自然的工具主義關系,也不是人與自然相互獨立的內在價值關系,而是秉承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在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中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習近平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18]這段論述代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總看法,是生態文明思想的精神內核,在這樣的精神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人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互為支撐和利用,人類的興旺是自然內在價值的發展,生態的興衰同樣是衡量人類發展質量的尺度,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榮,才能在保持美好自然情境下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對生態危機規律的全面把握上,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和反思上,建立在對人類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成就的繼承和發展上。生態文明思想引發人類自然觀念和自我意識的一次新啟蒙、新革命,它的最終目標是建構合乎公平正義原則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新形態。

猜你喜歡
中心主義資本主義文明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請文明演繹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論我國實體中心主義的非法證據排除模式
漫說文明
習近平外交思想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回應與超越探析
法益中心主義的目的解釋觀之省思
對不文明說“不”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