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年五味

2023-03-20 20:24郭華悅
延河·綠色文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糖稀柴火爐子

每次回去過年,回來時,行李里總會多出一包沉甸甸的美食。

這包美食,就是餌塊。兒時過年的記憶中,年與舂是分不開的。一進入臘月,鄉村里閑置多時的踩碓就派上了用場,家家戶戶都得開始舂餌塊。

大人們舂餌塊,用的是力氣;小孩們踩碓,湊的是熱鬧。

把泡過的米磨成粉狀,這是第一道程序。這道程序,一般由村里的壯勞力承擔。但喜歡湊熱鬧的孩子們,總得聚在一旁,任由大人們呵斥,也不肯散去。趁著踩碓的主力休息的空檔,孩子們搶著上前,踩幾下石碓,雖覺吃力,但亦是有趣。

當然,孩子們對踩碓的興趣,也僅限于看。若是真有機會上陣,也不過三五下,就覺得難以為繼。踩碓是力氣活兒,還得和一旁負責翻動的人配合,腳踩著,眼睛也不能歇著。別說孩子,就是一般的鄉間婦女,也踩不來的。

第二道程序,便是搓揉。

猶記得多年前,因為想念餌塊,但又不是過年的時候,便在網上買了一包??墒盏胶?,心急火燎地炒了吃,卻味同嚼蠟。全程機器生產的餌塊,少了搓揉這道程序,便沒有了韌性和嚼勁。吃起來,餌塊也就僅存形似,口感全無。

男人們負責踩碓,女人們則負責揉。和踩碓不同,揉不需要太大的力氣,但卻得夠耐力。搓揉的時長,對餌塊的口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手工做的餌塊,和機器生產的,相差頗大。

如今的老家,早已非昔日的偏僻小村莊。很多過年的年貨,也不再是手工制作。唯有餌塊,卻是個例外。踩碓的程序,可以由機器代替,磨出來的粉,清香細膩,不比踩碓的差;但搓揉,卻只能手工。也正因此,正宗的餌塊,更是可口。

每年的春節,舌尖上總彌漫著濃濃的紅薯味。

早在回去前,母親就問我,想吃什么?我脫口而出,紅薯!電話那頭的母親,聽了,笑得話都說不出來。最后,母親撂下了一句話,你這窮骨頭!

可不是,在母親那個年代,紅薯是窮人用來填飽肚子的。

可話雖如此,回到了家里,最顯眼的變化是發現家里頭添了一個爐子。這爐子,像極了以前住老房子里的人,用來燒飯的那種。母親說,為了這爐子,可沒少費工夫。畢竟,如今沒人用了,還是跑了好幾個地方,才在一個小店的倉庫里找到的。

與爐子一起蒞臨的,還有一大堆柴火。

紅薯最令人迷戀的,是懷舊味。既然是懷舊,當然得全套。從老式的爐子,再到柴火,一應俱全。之前,也試過用烤肉的電爐,來烤紅薯。但新式的工具中,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懷舊的味道。于是,一頓紅薯吃下來,味同嚼蠟。

因為母親的費心,這年也過得特別美妙。

好幾個夜晚,在別的人家里,正吃著大魚大肉;而在我家,幾個人圍著爐子,一邊燒柴火,一邊不時用柴火將里頭烤熟的紅薯撥出來。就那么滾燙滾燙的,剝開了吃,被燙得齜牙咧嘴時,心里頭卻泛著甜香。

這樣的時刻,又熟悉,又溫馨。

平心而論,如今這年頭,吃不起的紅薯,大概沒幾個??扇兆記]那么窮了,人心卻越來越挑剔。再高等的美味,似乎也難以滿足味蕾。而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是懷念,那些一個紅薯就仍令人心生美好的歲月。

而這,也是我如今,越來越癡迷于烤紅薯的原因。很多人,其實也和我一樣,物質上已徹底擺脫了窮困潦倒的處境,可精神上卻日益貧窮。而如果你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便會發覺,這冬夜里的烤紅薯,滿足的不僅是味蕾,更是心靈的一筆饋贈。

如今過年,已很少見到手工麻糖了。

小時候,一到臘月,離年就近了。冬天又是農閑,所以農人們可以盡情地“忙年”了。那時,一到快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飄出甜甜的香味,那是打麻糖的味道。一聞到這味道,再調皮的小孩,都會停下跳躍的腳步,閉上眼睛,深深吸一口氣,讓這甜香從鼻尖一直升騰到腦中,回味久久。

對于孩子們來說,過年的快樂,除了壓歲錢,還有就是能吃到甜脆的麻糖。做麻糖,在農村叫“打麻糖”,因為這過程中,“打”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將豆腐夾放平后,倒入米花、芝麻、花生米等,攪拌均勻,再將準備好的麥芽糖燒熱融化,將糖汁淋在米花上。糖汁順著空隙,慢慢填滿了豆腐夾。這時,趕緊包好,壓上大石頭。

用大石頭壓緊后,接下來就是小孩們的活兒了。大人們忙,沒空敲打麻糖,所以家家戶戶都把這任務交給了孩子。那時,多數人家的孩子都比較多,大家輪流拿著棍子,敲打石頭,讓糖均勻緊實。這個過程,往往要持續大半天的時間。等到糖不再粘著布后,就可以將其切成小塊,放在干燥的地方。這么一來,麻糖就“打”成了。

而年的甜,除了麻糖,還有灶糖。

過小年,得做灶糖,祭灶王爺。把紅皮山芋切片,上鍋燜爛后,再倒進沙缸里,用木棍搗成爛糊糊。最后,經過兌水后,把擠出來的山芋汁倒進大鐵鍋里,熬成糖稀。這糖稀,最能看出做灶糖手藝的高低。糖稀熬得好,雖稀薄卻又黏性十足,此時用餅干或馃子,蘸點糖稀,味道可是一絕。最好了糖稀,灶糖就完成了一大半。接著,把爆米花和花生、芝麻等倒進糖稀里,攪勻后,倒進桌上的木模中,壓實冷卻后,就成了灶糖。

也正因如此,年間的鄉村,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飄出濃濃的糖香。歲月荏苒,但真正的美食,如麻糖,如灶糖,卻能經受住時光的考驗,如一壇老酒,越發醇香。因為,在這糖味里,令人心里發甜的,不僅是美味,更是濃濃的人情味兒。

過年前后,走在老家的鄉間小路上,處處都能聞到沁人心脾的香味。

那香氣,絲絲縷縷,鉆入鼻尖,撩人心弦。細細一聞,有八角等調料的香氣,有肉糜的香味,還有一股淡淡的草香,那是蒲草的香氣。種種香味,混合在一起,讓人欲罷不能,這無異于在向人宣告,哪家又在做蒲包肉了。

蒲包肉,那是老家人的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老家,蒲草再常見不過了。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蒲草的蹤跡。孩子們回家,常常會順手采點,編成蒲包。大的蒲包,有籮筐那么大,用來裝蝦蟹;小的蒲包,只有巴掌大小,則用來做蒲包肉。

蒲包肉,那是每個老家人的美好記憶。蒲包肉的原料,用的是豬肉,講究肥瘦相間。都是精瘦肉,味道單一,層次單調,做出來的蒲包肉味道好不了;太肥了,則過于油膩,同樣不佳。以瘦肉為主,適當雜以肥肉,肥瘦相間,方是首選。

將肉剁成肉泥后,與調料一起塞入蒲包中。調料的選擇和分量,因人而異。有的喜歡咸一點,有的喜歡咸中帶甜,不一而足,可根據個人喜好而定。蒲包肉要做的好吃,關鍵在于調料。一些專門出售蒲包肉的老店里,靠的就是祖祖代代研究出來的秘方,常常令人贊嘆叫絕。包好后,把口子扎緊,再用細繩攔腰扎緊,煮熟后就成了葫蘆狀。

對于每個食客來說,蒲包肉就像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懸念故事,不到最后,絕不會知道答案。很多賣蒲包肉的店鋪,主打的口味不同,有的主打咸味,有的是甜味。如今,蒲包肉更是推陳出新,各種調料和餡料,早已遠遠超出了咸和甜兩種口味。只有打開蒲包后,咬上一口,濃濃的香氣涌入口中,才知道那究竟是何等吸引人的美味!

也正因如此,每年從過年前,到正月里,蒲包肉都是必備的美食。自家品嘗,其樂融融;送送親友,也大受歡迎。有蒲香相伴,這年也過得格外有滋味了。

一進入臘月,年也就近在咫尺了。

每年這個時候,就得開始準備臘肉。這臘肉,聞著香,做若要做得好,洗得干凈,卻夠折騰人的。

臘肉,有兩種。

一種,是比較普遍的,也是超市里常見的那種。把豬肉切成不到一寸厚、一尺多長的長條,放入適量的細鹽、酒、醬油和五香粉揉搓勻,放置一夜。然后用細繩穿過肉的一頭拴好,在開水鍋中燙至外表不紅為止,掛在屋外曬。以后還要每天或數天晾曬一次,便成了可口的臘肉。

相對而言,另一種臘肉的做法,就麻煩多了。

這種臘肉,叫灶上臘肉。這些年來,老宅子的灶房,一直留著,且隔三岔五就去燒一頓。說起來,也是為了這灶上臘肉。

臘肉其實有好幾種,有掛在房梁上的、窗臺上的,也有掛在柴火灶上的。掛外頭的,顏色淡一些,好看點,但味道比不上掛土灶上的臘肉。掛灶上的臘肉,黑不溜秋,色相差,但吃起來,味道可是一絕。

每次燒灶,煙熏火燎,上頭的臘肉也籠罩在裊裊煙火中??梢苍S是吸收了各種食材的味道,灶上的臘肉在味道上,顯得豐富而更有層次感。掛得越久,就更是香。每次一燒柴火,臘肉的香氣就四溢,讓人直咽口水。

掛外頭的臘肉,色相好,適合走家串戶時,用來送人??蓵雠D肉的人家都知道,最好吃的還得是掛灶上的。多數人家里,不管往外送了多少臘肉,但留給自家人的,永遠是掛灶上那些色相差卻美味的臘肉。

除了臘肉,還有兩樣臘味,就是臘八豆和臘八蒜。

先說臘八豆,把黃豆泡開后,蒸熟晾干,倒入墊好紗布的抽屜里。一個星期后,拉開抽屜,把黃豆取出,用調料拌勻,再封入壇子里。過了一段時間,打開壇子,豆香四溢,就是令人垂涎的臘八豆了。

要想在春節前后,吃上臘八豆,其實得提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一進入臘月,就得開始做臘八豆。等到兒女們都回來過年,這臘八豆也就能吃了。別小看這臘八豆,那可是飯桌上的一絕,單吃挺香,用來蒸魚炒肉,也能增加香味,要不就用拌飯,或者配稀粥,味道都令人叫絕。少了臘八豆,吃起飯來,都覺得淡然無味了。

臘八豆是一絕,臘八蒜也不遑多讓。

把蒜瓣剝干洗凈后,倒入壇子里,撒鹽倒醋,封口。過了幾天,蒜瓣開始發綠。等到打開壇口的那天,已經綠得剔透,如翠玉一般。臘八豆可多吃,越吃越香;但臘八蒜卻恰好相反,酸辣中帶著微甜,淺嘗輒止,可以開胃,但一次吃多了,難免有些敗興。

這三樣臘味,是游子們每次返鄉,必帶的家鄉美食。這臘味,代表的不僅是美食,更是對家和故鄉的思念。

郭華悅,1981年,福建人。作品散見于《北京日報》《廣州日報》等。

猜你喜歡
糖稀柴火爐子
娘家銅爐子
和糖稀
父親的柴火 母親的年
弄柴火
弄柴火
味道
媽媽菜的柴米油鹽——兼品二毛《媽媽的柴火灶》
賣花米團
晶瑩糖稀憶童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