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主義心態與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海外形象建構

2023-03-20 06:01楊向博神君儀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23年10期
關鍵詞:形象塑造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

楊向博 神君儀

[摘要]全民族抗戰期間,美國駐華外交官較為看重實際利益。懷著這種現實主義心態,他們訪問了延安。在延安,他們看到了種種帶有民主改良色彩的新鮮事物,聽到了中共領導人有關堅持抗戰、和平民主、與美合作的種種保證。在現實主義心態影響下,這些美國駐華外交官把他們在延安的所見所聞與美國的實際利益聯系了起來,寫成報告提交給了美國政府。在這些報告中,他們將中國共產黨塑造成了一個“民主”“和平”“強大”的政治勢力。

[關鍵詞]現實主義心態;形象塑造;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美國駐華外交官

[作者簡介]楊向博,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廣東廣州 510631;神君儀,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廣東廣州 510631。

[中圖分類號] D26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10-0038-07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塑造問題,學界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多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主體,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探析中共塑造海外形象的內容、途徑、意義等。①一些研究借助媒介與文本展現中共形象,對形象的成因并未過多論述。②本文擬在搜集史料的基礎上,從美國駐華外交官的心態入手,分析中共海外形象的成因,借此展現中共海外形象塑造的有效方法,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海外形象塑造工作提供借鑒??谷諔馉帟r期,美國駐華外交官就中國的國內局勢提交了大量報告,這種用于展示目的的報告,反映了一種集體意識,即美國駐華外交官的群體心態。③美國駐華外交官在撰寫報告時受到這種心態的影響,因此報告中的中共形象其實是這種心態的產物。詳細了解美國駐華外交官的心態,將會有助于我們探討中國共產黨海外形象塑造取得成效的原因。

一、美國駐華外交官的現實主義心態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開始逐步卷入到中國內部政治事務之中。出于對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考慮,美國采取了一種完全支持蔣介石政府的政策。它希望通過這種政策,將中國扶植成一個能在戰后遠東發揮積極作用的西方化大國。但美國駐華外交官認為,美國目前的政策,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他們向美國國內發去了若干揭露國民黨弊癥的報告。報告指出,蔣介石政府正面臨著各種嚴峻的危機。這包括:政府內部貪污腐敗嚴重,經濟衰退,地方政治集團勢力擴張,“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態度逐漸增長”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進行民主改革。但蔣介石只關心保持自己的權力,不愿意進行民主改革。即使蔣介石愿意進行民主改革,他也沒有能力這么做,因為他不了解民主的真諦,他的權威也不穩固,他只是依靠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平衡來統治國民黨乃至整個中國。很明顯,蔣介石政府已經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蔣介石政府領導的中國對美國來說“可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財產,但將來會變成一個沉重的包袱”④。

除蔣介石政府本身令人失望外,蔣介石政府對中共所采取的政策,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戴維斯在1943年6月24日的備忘錄中指出,國民黨和蔣介石認識到,“共產黨因其所受到的群眾支持和他們在行政改革和為政清廉方面的聲譽而形成對中央政府及其腐敗制度的挑戰”。蔣介石不能接受共產黨的要求:使中共政黨合法化,將民主的進程付諸實踐。這樣做就意味著“國民黨和地方首領的被廢黜”。從中共方面來看,“共產黨人也不敢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請,解散自己的軍隊,被吸納入國家的政治實體。這樣做意味著自我滅亡”。為了打破這種僵局,蔣介石極有可能借助美國的援助取締中共。⑤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蔣介石對中共采取的這種政策,已經影響到了對日作戰的結果。謝偉思在1944年1月23日的報告中指出,目前,蔣介石將比較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用于封鎖共產黨。共產黨軍隊也被迫使用大部力量去防御來自國民黨的威脅,從而使其對日作戰的軍事潛力不能有效發揮?!皬能娛律险f,當前的局勢,對中國進行任何有效的作戰努力都是巨大的障礙。局勢惡化到打內戰會引起災難。所以,形勢對我們擊敗日本的努力有著直接的聯系?!雹?/p>

長遠來看,蔣介石的這種政策還會影響美蘇關系。戴維斯指出,一旦日本戰敗,俄國東部邊界不再受到威脅,斯大林就有可能放棄與蔣介石的合作,轉而利用中國共產黨。那么當蔣介石進攻中國共產黨時,中共就會“投入俄國人正好張開的懷抱”,從蘇聯那里得到他們想要的援助。在蘇聯的支持下,中共將擊敗蔣介石政府,進而產生一個“以中國作為從屬伙伴的蘇—中集團”,這是美國極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為了避免這種局面出現,美國必須向蔣介石政府提供援助。但即使提供了援助,美國還是會面臨危險。謝偉思注意到,蔣介石政府有著強烈的反俄態度,它現在正在采用一種“積極的反蘇政策”⑦。美國如果仍然不顧一切給予蔣介石政府支持,那么,美國就會被卷入與蘇聯的沖突之中。⑧

針對目前的局勢,美國駐華外交官認為,美國需要采取“一種在更大程度上掌握我們在亞洲的命運的政策”⑨。在這個政策制定出來之前,美國必須在中共掌控的地區有官方情報來源。因此,戴維斯建議美國向延安派遣政治觀察員或設總領事館。但由于蔣介石的阻撓,美國并未在延安設立相關機構。

1944年1月15日,戴維斯又向美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他略去了關于設立領事館的要求,主要強調了美國在戰時和戰后對日本、中共和蘇聯的情報要求,這包括“獲取共產黨軍隊實力的精準估計”,“俄國在華北與滿洲的行動”,“華北和滿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甚至蘇聯衛星國的可能”⑩。除獲取必要的情報外,戴維斯還強調了派遣觀察團對消弭中國內戰的作用。畢竟,中國共產黨“只有在國內外壓力之下才會擁有革命的熱忱”?。是蔣介石對中共的孤立和封鎖才導致了中共依賴蘇聯,“美軍觀察團可能可以打破這種孤立,減少中共對蘇聯的依賴傾向,同時也可以制止蔣介石對于嘗試內戰清除中共的渴望”?。

謝偉思從與中共合作抗日的角度出發,也認為應當向延安派遣軍事觀察員。謝偉思認為:“對日本的積極戰斗,最后必將推進到華北。因此,有一個援助共產黨和游擊隊,或者是與他們合作的問題。如果我們以緊急軍事需要為理由的合理要求得不到贊同的反應,我們就應當不惜一切派遣我們的軍事觀察員?!?

從這些報告中可以看出,美國駐華外交官有著一種現實主義心態。即:在國際交往中,不主要依據某種道德觀念或意識形態原則,而依據受權益支配的政治現實主義法則。他們認為,中共的革命熱忱并不可靠,可以通過解除中共的封鎖與孤立來減少中共對蘇聯的依賴。鄒讜指出:“美國的價值觀念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自動得到解釋:這種解釋是我們特有的某些地理和歷史事實所賜予我們的?!?

這些美國駐華外交官更看重的是美國的實際利益。美國所希望的,是“以和平方式建立團結和民主的中國”,也只有一個獨立、強大、民主的中國,才能為美國提供支持。因此,當蔣介石政府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時,這些美國駐華外交官就要考慮對蔣介石采取更現實的政策,向蔣介石施壓,逼他合作,“如果他不這么做,就支持那些在中國可以保證這種發展的因素”?。

二、中共的無意識塑造

1944年7月22日,謝偉思和美軍觀察組第一批人員飛抵延安。他們一到延安,馬上就感覺到自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我們全組的成員都有相同的感覺:我們來到了一個不同的國家,正在遇見不同的人。不容否認,精神氣質和氣氛都有變化”?。戴維斯在10月22日到達延安后,也認為這里充滿活力,“沿途老百姓都很健壯,馬也肥碩,騾也膘壯,狗也歡跳。我們的軍官都大聲驚嘆這里與重慶完全不一樣”?。

其實,他們這種感覺與中共的根據地建設工作密切相關。由于日軍的“掃蕩”和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封鎖,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局面。為了克服嚴重困難,中共在進行抗戰的同時,針對根據地的建設,進行了大量細致的工作。這些措施的初衷并不是塑造形象,但在無意間卻使美軍觀察組對中共產生了良好的印象。

首先,為了克服根據地的經濟困難,中共號召推行精兵簡政,大生產運動等。以陜甘寧邊區為例,從1940年到1942年,中共領導群眾開墾大量土地,實現了糧食增產。為了節約開支,1941年12月,中共還規定,各根據地脫產人員不得超過人口總數的3%,在精兵方面,規定主力軍與地方軍的比例,在極端困難地區,甚至要求主力軍全部地方化。在簡政方面,要求裁并重疊機構,裁減冗員,實行合署辦公。因此,美軍觀察組發現,根據地“軍隊給養有了改善;黨政工作人員伙食和服裝比以前好了;當地醫院里營養不良病例幾乎絕跡了”???傮w上來看,這里商業繁榮,市場興旺。這種經濟形勢的改善對根據地的士氣民心和普遍安定具有重大影響,會使共產黨人的實際和潛在力量增加。

其次,中共還進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動員群眾在根據地進行了廣泛的民主選舉,進行民主政治建設。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提出政權人員構成上實行“三三制”,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在選舉委員會與群眾團體的組織下,根據地選舉全面展開,中共通過各種方式以確保80%以上的選民參加選舉。通過這種選舉運動,中共對根據地民眾進行了有效的民主動員。美軍觀察組進入根據地后,感到“官員和人民與我們的關系,以及中國人相互之間的關系,都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

中共還進行了社會教育與風俗改革。陜甘寧邊區原本是一個極端落后的地區,民眾識字率極低。中共到這里,進行了掃盲工作,首次將一些政治概念告訴民眾,使底層民眾能夠理解一些政治道理。因此,美軍觀察組發現“那里有驚人的政治覺悟。無論人們向誰——理發員、或是農民、或是管理房間的服務員——提出問題,他都能很好地說明共產黨堅持抗戰的綱領”?。

除根據地的建設措施外,黨的建設工作也對美軍觀察組的看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加強共產黨的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共產黨于1942年開始進行整風運動,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謝偉思以這場運動為根據,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正在遠離教條主義。

美軍觀察組通過對延安的實地考察,看到了中共進行的種種帶有民主改良色彩的新鮮事物,受現實主義心態影響,以尋找民主、強大的政治勢力為目的的美國駐華外交官不可避免地將中共與自己的目的聯系了起來。因此,他們對中共獲得了一個整體的印象,即“共產黨保持了其革命性,而且漸漸壯大和比較成熟了”,他們和人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

三、中共的有意識塑造

除無意識的形象塑造外,中共還有意識地采取了各種措施來塑造進步形象。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與英美等國建立國際統一戰線的方針。所以,中共對美軍觀察組等具有官方政治身份的人員給予了充分重視。

1944年6月23日,林伯渠獲悉了美國將要派遣軍事觀察組訪問延安的消息,6月24日即復函表示歡迎,并保證美軍觀察組“將會得到十八集團軍的合作,并會給予行動工作及用無線電臺直接聯絡的自由”。6月26日,林伯渠將菲利克斯的電報以及自己的復函轉致毛澤東。

美軍觀察組的到來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6月28日,毛澤東致電林伯渠、董必武,希望他們能代表自己與周恩來表示歡迎??紤]到美軍觀察組的安全問題,毛澤東還就延安機場的情況親自草擬了一份電報,在電報中毛澤東對機場的情況,包括規模、走向及標記等進行了詳細的說明。6月29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召開主席團會議,對美軍觀察組來延安問題進行了討論,決定“使團到后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林彪、葉劍英出面接待和談判”。為了迎接美軍觀察組到來,《解放日報》特意發表了題為《慶祝美國國慶日——自由民主的偉大斗爭節日》的社論。毛澤東還親自為這篇社論提出了修改意見。為了使對外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周恩來于8月18日專門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外交工作的指示》,這份指示“是中共歷史上第一次以外交工作為題目和內容發布的黨內指示”。

中共中央歡迎美軍觀察組來延安,歸根到底是想要“通過這種最初形式的軍事合作來爭取達到使美國政府承認自己和援助自己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中共必須在美軍觀察組面前塑造出一個良好的形象。因此,6月29日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的決定,以及周恩來8月18日的外交工作指示都涉及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塑造。在六屆七中全會的主席團會議中,中共強調要著重向美軍展示中共實事求是、堅持抗戰、追求和平民主的進步形象,“對美軍事使團表明我們現在需要合作抗戰,抗戰勝利后需要和平建國,民主統一;在交涉中以老實為原則,我們能辦到的就說辦到,辦不到的就說辦不到”。8月18日外交工作指示強調,要把擴大中共影響,爭取國際合作作為外交工作重心,即使是對“頑固分子”也要“誠懇說服給以好的影響”。在具體的工作中還要注意表現與國民黨的區別,爭取塑造良好形象,以便贏得尊重,比如在通訊的電信方面,雖要進行檢查,但“凡非泄露軍機、造謠生事破壞政府者,我們概予放行”,在提出己方要求時要注意“不可一見面就問他要東西”,應當“使其自動地先向我們提出”。

8月6日-10日,中共分別派遣彭德懷和陳毅,向美軍觀察組簡要介紹了八路軍和新四軍七年來的對日作戰情況。在談話中,他們介紹共產黨軍隊接受國民政府改編的經過,突出共產黨軍隊“顧全大局、相忍為國的革命精神”。介紹共產黨軍隊的斗爭過程,說明共產黨軍隊是“在敵偽區與敵偽戰斗中和反復‘掃蕩中發展起來的”,共產黨軍隊具有與人民相結合的優勢。介紹共產黨軍隊的斗爭方略與斗爭方式,表明中共的方針及其目的是實現民主和平自由,中共與國民黨的爭執是“如何堅持抗戰,以實現民主自由和平的新中國的爭執”,不是共產主義性質的爭執。介紹根據地的各種情況,包括編制和現有力量、作戰傷亡情況、敵情、敵人掃蕩次數、敵方的評價等,反駁關于共產黨軍隊“不游不擊”“破壞抗戰不打敵偽”等謠言。

緊接著,中共又與美軍觀察組圍繞國共談判,進行了交談。在談話中,中共主要是表達了自身對民主團結的渴望,同時也對國民黨的頑固與毫不妥協進行了批評。周恩來向謝偉思表示,中共“唯一的目標是迅速擊敗日本。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實現國家民主化和全國動員”。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尋求在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合作,深信這是勝利進行抗戰和解決中國內政問題的關鍵?!币虼?,中共與國民黨合作,“政府必須全面改組,新政府必須享有改組并控制高級軍事指揮部的權威”。但是,國民黨沒有作出實質性讓步,它只是希望大大裁減共產黨軍隊。因此,達成妥協已經不可能,國民黨現在進行談判,主要是用來得到宣傳上的好處,“是做給外國輿論,特別是美國輿論看的”。

在這個問題上,中共還表達了對美國影響的期望。毛澤東向謝偉思表示,美國的政策能決定中國的戰爭與政治形勢,只要美國愿意就“能夠制止內戰并迫使國民黨朝民主政體前進”。共產黨需要美國的了解和支持,美國的政策對共產黨來說是最重要的問題。

在對日作戰以及戰后建設方面,中共也表達了與美合作的期望。中共認為,“美國必須在中國登陸”,“假設美軍不在中國登陸,對中國說那將是最不幸的事”。在與美軍觀察組成員謝偉思交談時,中共明白表示:“中國和美國的利益是互相關聯和相似的。它們在經濟和政治上交織在一起。我們能夠而且必須一起解決問題?!敝泄残枰c美國合作,也需要得到美國援助。中國需要實現工業化,在實現工業化方面,美國是唯一能幫助中國的國家。因此,中共不僅不反對美國在華利益,而且還歡迎美國來華投資,幫助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最終通過一種漸進的形式向社會主義過渡。

如果說,中共與謝偉思的交談,只是表達了一種與美國合作的期望,那么與戴維斯的交談便涉及了具體的合作辦法。戴維斯詢問毛澤東:“如果美國在共產黨控制的海岸地區登陸,共產黨的組織、軍隊和人民又會提供什么樣的合作?”毛澤東回答說,如果美國的行動規模大并向中共提供援助,中共會盡全力協作。關于這一問題的具體事項,其后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與戴維斯進行了交談。葉劍英提出,“共產黨人愿意投入50000名正規軍”支援美軍在連云港附近登陸,而且還可以利用正規軍和游擊隊向日軍發動進攻,破壞交通線,鉗制敵人。周恩來繼續說:“假如美國當局寧愿選擇共區另外的港口登陸,同樣會得到全面合作?!惫伯a黨可以動員“登陸港口200英里為半徑范圍之內的老百姓,為美軍部隊提供勞動力和食品”??傊?,共產黨將會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合作。

隨后,戴維斯又就戰后重建問題與周恩來進行了交談。戴維斯告訴周恩來,他們想知道中共對中國戰后建設有什么計劃。周恩來對戴維斯說:“中國共產黨進入城市后將派一些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去美國學習技術,還將招聘一些外國專家和顧問;貿易方面,中國需要大量的在沿海航行的船只?!?/p>

中共還向這些駐華外交官表示,在這些問題上,俄國人的參與比起美國來應是第二位的。中共早就注意到,“中共與蘇聯的關系仍舊是美國人的一塊心病??梢钥隙?,要切實爭取美國政府的承認與援助,必須根本打消美國人的這種顧慮才有可能”。林伯渠與董必武認為,美國向延安派遣美軍觀察組,除為飛機轟炸日本外,還另有目的,“(甲)詳細了解我與蘇聯的關系,現在是否受蘇聯的支持,(乙)詳細了解我們的建設方向,戰后是否與美國合作,這是很多美國人存在心里的問題”。據此,林、董提出,應當讓“美國完全認識我七年來自力更生地認真實行新民主主義的實況”,這必然有利于現在中蘇美的合作。

除進行談話外,中共還盡力配合美軍觀察組在抗日根據地的工作。1944年8月20日,毛澤東給山東軍區和新四軍軍部發報,要求他們盡可能快速地收集有關海軍的情報,因為美軍對沿海方面的情況特別重視。8月21日包瑞德向葉劍英提出了所需情報項目,葉劍英于8月30日向各兵團參謀長轉發了這一情報綱要,希望他們指定專人,負責搜集研究。9月6日,葉劍英又給張云逸發報,要求他們偵察滬杭一帶的敵情,并表示“望即辦,如不能各項全查明,查明一部分亦好”。

對于拯救美方空軍失事人員,中共也盡力克服困難,配合美軍觀察組工作。9月8日,華中地區,張云逸向中央發報,認為護送美方空軍人員存在困難,希望將他們留下工作。9月10日,中央回電:“美方對失事降落人員、一律須回后方,你處五人不能例外?!痹诠伯a黨軍隊的努力下,10月14日,美空軍薩伏伊等五人安全獲救。

為了滿足美軍觀察組到各敵后根據地考察的需求,中共盡力提供便利,并保障其安全。毛澤東于8月20日向鄧小平發電報,“望在太行、山東、華中三地區,選擇適當(上空開闊,地面堅實)地點,各開辟一個飛機著陸場”,同時指出“這一工程,必須有首長負責,專門指導”。10月8日,為了保障赴晉察冀考察的美軍觀察組人員安全,中共中央給程子華發報,要及時迎接,嚴守秘密,不要對外宣傳,在不暴露的情況下還要“盡量利用機會參觀我軍勝利的戰斗”。中共中央地方分局也對招待美軍觀察組的工作特別重視,10月23日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向中共中央匯報了招待美軍觀察組的準備工作,表示會給他們提供各種情報以及可以公開的材料,在招待問題上,“原則是一切用本地土產,力求豐富,但不過于鋪張”。

這些駐華外交官詳細分析了他們與中共領導人的談話以及他們在延安的見聞,向美國政府提交了相關報告。

四、現實主義心態影響下呈現的中共形象

美國駐華外交官在提交給美國政府的報告中,對中共進行了高度贊揚。他們認為,中共是一個受到民眾擁護的,民主進步的政治勢力。這種形象的產生與他們固有的現實主義心態密不可分。

在現實主義心態的影響下,這些美國駐華外交官“對教義單純的信仰很容易枯萎、衰減和誤用”。所以當他們看到中國共產黨所采取的政策與蘇聯存在明顯差異后,便本能地對中國共產黨“紅的程度”出現了嚴重的低估,忽視了中國共產黨形象中的“共產”特征。

這是美國駐華外交官塑造中共形象的一個基礎。因為,美國對蘇聯有著一種敵視的態度,其根本理由就在于俄國的無產階級或者說產業工人成為了一種顛覆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所以,如果沒有消除“紅”這一特征,其他一切形象塑造都是徒勞的。

另一方面,在現實主義心態影響下,這些美國駐華外交官看重實際的政治利益,這使得他們在觀察中國共產黨時,時刻注意與自己的實際利益相聯系,在向美國政府提交報告時也多著眼于美國實際利益相關的方面。

他們認為,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追求民主和平的政治勢力。謝偉思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從理論轉向到實際,它只是要求實行民主”。即使從中共現行的對國民黨的政策來看,也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相信民主體制,主張多黨參與政治。中國共產黨“已經成了一個追求有秩序地民主成長的,走向社會主義的政黨”。

在他們看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得到人民支持的強大政治勢力。戴維斯指出:“共產黨政府和軍隊是現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受到人民積極廣泛支持的政府和軍隊。他們得到這樣的支持是因為他們是真正的人民政府和人民軍隊?!币虼?,中共就具有了一種非凡的“活力和力量”。如果沒有大規模外國干預,蔣介石無法打敗中共,而如果中共獲得外國援助,他們將迅速取得勝利,控制全中國,“共產黨會在中國存在下去。中國的前途不屬于蔣,而屬于他們”。謝偉思也認為,即使中共沒有上升到統治地位,由于人民的支持和活力,它也將是中國有影響的黨。

中國共產黨是愿意與美國作朋友的。在他們看來,中共恐懼美國的原因在于,美國可能會給蔣介石援助,而美國給蔣介石的援助越多,“他發動內戰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如果美國能夠在與蔣平等的基礎上給中共援助,那么中共“也許會不經過內戰就很快地控制整個中國或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除了美國可以給中共援助外,共同的目標也是使中共愿意與美國聯合的重要因素,中共認為“美國建立強大、獨立和民主的中國的戰略目標與他們的民族主義目標一致”。

這些美國駐華外交官以及其他美軍觀察組成員的報告對中共具有重要意義。它打破了國民黨多年來對中國共產黨的丑化宣傳。原本美國政府對中共的信息并不了解,大多數有關中共的信息都是從一些二手的自相矛盾的報道中得來的,這包括國民黨的報道,以及外國記者的報道等,極少有美國官方直接獲取的。美軍觀察組作為具有官方背景的政治團體,它實地考察得來的報告使這種情況有所改變,這些報告使美國政府切實地了解到了中共及其領導的根據地的真實面貌。

這些報告在美國政府和美國輿論中產生了影響。這些報告被送到國務院、陸軍部、財政部等機構,美國政府官員爭相閱讀這些報告,其中就包括財政部的摩根索、羅斯福的親密助手霍普金斯、國務院中國科科長范宣德等,他們對中共的各項政策基本持肯定態度。同時,觀察組的部分報告還在《美亞》雜志上發表,影響了戰后初期公眾對于美國對華政策的看法,他們抗議美國政府用軍事手段干涉中國事務,要求美國政府運用其影響去取得中國在民主聯合政府基礎上的聯合。正如包瑞德所說:“雖然使團總體上對戰爭沒有發揮重大作用,但是以它所花的費用來說,它做的工作是值得的?!?/p>

結語

美國駐華外交官的現實主義心態與中共的努力共同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海外形象建構。中國共產黨在與美國駐華外交官交談時,著重表達了自己對民主與和平的渴望,以及與美國合作的意向。美國駐華外交官認為,一個和平民主強大的中國才符合他們的實際利益。在現實主義心態影響下,他們將在敵后根據地的見聞與他們的實際利益相結合,最終在提交給美國政府的報告中,呈現出了中共和平民主強大的進步形象。

中國共產黨通過戴維斯等駐華外交官成功塑造海外形象,這對新時代黨的海外形象建構工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注釋]

①類似的研究有劉克利、馮譽萱:《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塑造的歷史考察》,《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02期.代紅凱:《抗戰時期毛澤東面向國外媒體宣傳中共形象的策略——以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訪問延安為中心的考察》,《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洪富忠:《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形象塑造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以大后方為中心的考察》,《黨的文獻》2021年06期等.

②類似的研究有李金錚:《知行合一:外國記者的革命敘事與中共形象》,《河北學刊》2016年02期.李金錚:《以民為本:外國記者的革命敘事與中共形象》,《河北學刊》2015年03期.周瑞瑞、楊宏雨:《英文北華捷報呈現的中共早期領導人形象》,《歷史教學問題》,2016年04期.劉興旺、凌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媒體形象的塑造與認同——以<新華日報>為考察對象》,《廣西社會科學》2013年10期.簡婷:《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以<隨軍西行見聞錄>為例》,《長沙大學學報》2020年03期等.

③本文采用(法)馬克·布洛赫《國王神跡》中的心態定義,即一種集體意識、精神狀態,見(法)馬克布洛赫著,張緒山譯:《國王神跡:英法王權所謂超自然性研究(上冊)》,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第73頁.

④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M].羅清,趙仲強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147.

⑤戴維斯備忘錄[M]//王建朗主編.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8卷).中華書局,2015:1058.

⑥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羅清,趙仲強譯.第172頁.

⑦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羅清,趙仲強.第126頁.

⑧Policy Conflicts among the United Nation,unclassified order sec army by tag per 721144.呂彤鄰主編.戴維斯、謝偉思與實用外交.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94-102.

⑨戴維斯備忘錄[M]//王建朗主編.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第8卷),第1060頁.

⑩Observers Mission to North China,January15,1944.呂彤鄰主編.戴維斯、謝偉思與實用外交.第124頁.

?約翰·帕頓·戴維斯著.未了中國緣:一部自傳.張翔,陳楓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274.

? Observers Mission to North China,January15,1944.呂彤鄰主編.戴維斯、謝偉思與實用外交,第124頁.

?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羅清,趙仲強譯.第157頁.

?鄒讜著.美國在中國的失敗.王寧,周先進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77.

?American Policy in Asia,February19,1944.呂彤鄰主編.戴維斯、謝偉思與實用外交.第136頁.

? First Informal Impression of the North Shensi Communist Base,July28,1944.呂彤鄰,楊冬權主編.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成員文件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19:73.

?約翰·佩頓·戴維斯著.抓住龍尾——戴維斯在華回憶錄.羅清,趙仲強譯.商務印書館,1996:332.

?Brief Notes on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North Shensi Communist Base,August3,1944.呂彤鄰主編.戴維斯、謝偉思與實用外交.第242頁.

?First Informal Impression of the North Shensi Communist Base,July28,1944.呂彤鄰,楊冬權主編.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成員文件集.第74頁.

?First Informal Impression of the North Shensi Communist Base,July28,1944.呂彤鄰,楊冬權主編.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成員文件集.第75頁.

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羅清,趙仲強譯.第184頁.

林伯渠關于歡迎美軍事人員赴延至中央電[M]//楊冬權.中央檔案館藏美軍觀察組檔案匯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8:3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逄先知主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523.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M].人民出版社,2003:335.

牛軍.從延安走向世界[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164.

陶文釗,楊奎松,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7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十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73-477.

陳毅與美軍觀察組的談話提綱(1944年8月)[M]//楊冬權.中央檔案館藏美軍觀察組檔案匯編:166-177.

Conversation with General CHOU En-lai,July28,1944.呂彤鄰,楊冬權主編.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成員文件集.第125頁.

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羅清,趙仲強譯.第238頁.

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羅清,趙仲強譯.第240頁.

Conversation with General CHOU En-lai,July28,1944.呂彤鄰,楊冬權主編.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成員文件集.第125頁.

Interview with MAO Tae-tung,August27,1944.呂彤鄰,楊冬權主編.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成員文件集.第217頁.

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羅清,趙仲強譯.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第260頁.

約翰·帕頓·戴維斯著.未了中國緣:一部自傳.張翔,陳楓譯.第268頁.

約翰·佩頓·戴維斯著.羅清,趙仲強譯.抓住龍尾——戴維斯在華回憶錄.第345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599.

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447.

林伯渠、董必武關于美軍事人員準備十日后赴延給毛澤東的電報(1944年6月)[M]//楊冬權.中央檔案館藏美軍觀察組檔案匯編.第39頁.

葉劍英關于美軍觀察組要滬杭一帶敵情資料給張云逸等的電報(1944年9月6日)[M]//楊冬權.中央檔案館藏美軍觀察組檔案匯編.第186頁.

毛澤東、劉少奇對張云逸等9月8日電報的復電(1944年9月10日)[M]//楊冬權.中央檔案館藏美軍觀察組檔案匯編.第188頁.

毛澤東關于在太行、山東、華中建飛機場給鄧小平等的電報(1944年8月20日)[M]//楊冬權.中央檔案館藏美軍觀察組檔案匯編.第143頁.

中共中央軍委關于保障美軍觀察組人員安全給程子華等的電報(1944年10月8日)[M]//楊冬權.中央檔案館藏美軍觀察組檔案匯編.第191頁.

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區關于招待美軍觀察組之準備工作致中共中央的電報(1944年10月23日)[M]//楊冬權.中央檔案館藏美軍觀察組檔案匯編.第196頁.

約翰·帕頓·戴維斯著.未了中國緣:一部自傳.張翔,陳楓譯.第274頁.

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羅清,趙仲強譯.第265頁.

約瑟夫·W·埃謝里克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告.羅清,趙仲強譯.第223頁.

Will the Communists Takes over China?November7,1944.呂彤鄰主編.戴維斯、謝偉思與實用外交.第156頁.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e Great Powers,November7,1944.呂彤鄰主編.戴維斯、謝偉思與實用外交.第153-154頁.

馮嘉琳.“美軍觀察組”在延安的活動及影響[J].歷史教學,2005(01):71-72.

[美]卡蘿爾·卡特.延安使命:1944—1947美軍觀察組延安936天[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302.

猜你喜歡
形象塑造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抗戰時期的“跑警報”
抗戰時期的周恩來與統一戰線工作
論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員的形象塑造
歌劇《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從劇作角度分析《阿伽門農》中對克呂泰莫斯泰拉形象的塑造
賈樟柯電影中的底層人物形象塑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