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院校思政課的路徑探析①

2023-03-22 15:30南京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210013
關鍵詞:藝術院校思政課美育

陳 穎 (南京藝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凝聚了最深層的精神共識,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課的實踐和教學過程,發揮高校思政課的育人功能,開辟多元化的有效傳承路徑,讓學生在課堂中汲取傳統文化素養,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自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要的當代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院校思政育人的邏輯遵循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藝術院校思政育人建設和發展的必然邏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與浸潤,使藝術院校能夠進一步挖掘文化中的藝術元素和價值,為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藝術價值追求、專業的藝術技藝能力以及扎實的藝術綜合素養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支持[1]。此外,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形式與思政課有機融合,能夠進一步提升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內容、豐富思政形式,從而多維度、多角度、多方面的推動藝術院校思政的創新發展。

(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是創新藝術院校思政課的實踐表達

藝術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多維美育,是幫助學生樹立藝術審美、藝術情操與藝術理想的教育手段。因此,藝術院校必須要將“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作為思政課的著眼點,積極探索美育工作與藝術美學的發展路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充分的德育思想與審美導向,有助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深厚的愛國情感,提倡求真、尚美、向善的藝術意識。新時代背景下,藝術院校思政課需要充分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路徑,促進“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在藝術院校中的多渠道實現[2]。思政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文藝理論與技法實踐的融入,能夠為藝術院校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不僅深度契合現代藝術人才培養理念要求,也為藝術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政素材,體現了高質量、高水平的理念與實踐相融合的思政教育。

(三)提升文化藝術素養是培養藝術院校高素質人才的時代要求

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主要以“藝術知識”與“藝術素養”為主要內容,將上述兩方面落實在課程內容中,也是提高學生藝術綜合素質與藝術技能的必然要求。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藝術院校文化藝術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藝術文化修養,并在多種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整合藝術思政元素、藝術專業水元素等多種元素內容,才能發揮出思政課程的育人作用。

藝術院校作為培育藝術人才的主陣地,除了需要提高學生的藝術技能與藝術知識底蘊外,更需要提高學生的藝術綜合素質,力求培養出德藝雙修的高素質藝術人才[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創之美、藝理之真融入思政教育,優化思政定位,實現思政教育方式改革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藝術院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機理

(一)在形象認知中培育美好心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功能中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鑄魂功能,并且文藝因其形象性、情感性、審美性、多樣性的內在特點,在承擔思政教育功能時具備獨特的優勢。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認知是開端,它“是情感產生的基礎,是意志得以發揮的前提,為行為提供指導”[4]。認知得以形成的前提是個體能夠注意到感官能及范圍內的信息與事物,因為“在個體的智力因素中,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動的起點”[5]。要想使教育對象獲取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傳遞的信息、觀點與思想,首先是要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迅速地吸引教育對象的注意力,喚起他們的審美需求,調動他們的感官關注,并在感官震撼與審美愉悅的基礎上,進一步細致感受與解讀優秀傳統文化所傳遞的豐富信息和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審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需充分利用。美好而豐富的審美形象是提升教育對象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其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用感性的形式來增進人們的理性認知,使人們在感官的審美享受中獲取精神價值,初步認識與捕捉到文藝作品或文藝活動的思想閃光點,從而在形象認知中培育美好心靈。

(二)在價值認同中錘煉堅定意志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認為,文藝是一種意識形態,總是包含著一定的思想政治傾向,反映著特定階級的價值觀念。因此,文藝除了凝聚著創作者的豐富情感外,實際上也表達了創作者試圖傳遞的價值觀念。也就是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般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目的性,旨在傳達與滲透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

在教育對象經過形象認知和情感觸動兩個環節之后,教育者如果能夠準確深入地探討與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與主流意識形態相一致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令教育對象在情感觸動的基礎上調動審美評判,發自真心地認同與信服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就能在更深層次實現美好的情感向堅定的意志品質進行轉化。而一旦形成意志品質,教育對象就能較為自覺地進行心理調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

(三)在雙措并舉中提升外化行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實現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受眾在閱讀或欣賞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通過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汲取思想養分;另一種則是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用和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環節中。前者有賴于教育對象的自覺能動性,并對受眾的文藝基礎與鑒賞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后者則是對教育者的文藝載體運用水平與靈活度有較高的要求。

比起綜合性高校的學生,藝術院校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對偏弱,在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方式方面不具備優勢,文藝的形象思維方式更加適合他們。

思想政治教育是個內化的過程,也是個外化的過程。甚至可以說,如果教育對象內化的思想品德觀念無法外化為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并進一步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那么其中所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不能說是成功的。思想觀念只有外化為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才算完整。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院校思政課的有效路徑

(一)統籌利用藝術專業資源,推動藝術院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協同發展

藝術院校首先應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在思政授課中的全過程滲透。一是不僅要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元素,還要豐富思政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更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課程及藝術專業設置上的應用??茖W選擇藝術教育素材,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緊密對接藝術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與思政課程教育的實際需求,從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與人格教育幾方面,實現思政教育的有力滲透[6]。讓傳統藝術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們在做中學、在學中想、在想中悟、在悟中做,形成教育閉環。如通過對書法、繪畫、戲曲等傳統藝術文化的講解,使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弘揚優秀文化藝術精神并接受思政教育。二是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種類型與多種展現與傳播方式,拓寬思政教育平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文學、手工、設計等。在現代社會,承載這些藝術文化的載體平臺包括美術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教師可組織學生們實地參觀中華優秀傳統藝術作品,體會到中華藝術家們精益求精、甘于奉獻的勞動精神與藝術情操,加強思政教育的滲透力度。三是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創新教育方法、豐富教育內容。教師應充分掌握大學生們喜愛的教育方式,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加強正確觀念指引,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構建美育體系,增強藝術院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滲透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首先要實現美育教育與思政課程的結合,完善美育課程體系建設。通過系統的、完善的體系支撐,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課程中的滲透力[8]。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將美學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納入公共課范圍,實現美育教育的課程專業設計;在教學資源方面,整合現有專業課程資源,深入挖掘藝術院校的美育價值,推動思政課程的美育教育轉變,全面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的教化作用。二是實現思政教育與藝術專業教學的美育融合,拓寬美育教育方式。藝術院校應鼓勵思政教師進行專業課程實踐,推動美育思政課程改革,支持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合作共同開設美育實踐課程。以跨學科教學為指引,展開教育教學研究,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融入提高學生的思政課參與度,并提高美育教育的實效。三是實現藝術院校文化文藝活動與美育教育的互融,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增強藝術院校思政課程的影響力。利用學生藝術展演展示、“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凸顯學校美育特色,從而實現美育帶思政、思政促影響的輻射帶動模式,在校園文化指引下,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與審美觀。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繪畫、篆刻、雕塑等多種專業技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載體,讓學生們能夠在實踐活動中求知、求真、務實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

(三)設立信息技術保障機制,確保藝術院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真實效果

一是利用信息技術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課中的植入渠道,在互動反饋中增強育人實效。首先,思政教師應緊握信息時代多媒體教學方式要求,充分發揮線上媒體的功能與優勢,實現網絡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融入,在立體化、直觀化的傳播平臺中實現思政教育的多元表達提高學生興趣。其次,結合學生基礎學情以及藝術院校自身特點,融合網絡思維與新媒體優勢,打造出“網絡思政”模式,提升網絡文化育人的感染力[6]。最后,應注重思政課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方式,注重質量的動態管理與實施反饋,在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方評價下推動思政課不斷創新。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課中的融入狀態進行數據評測與分析,利用動態智能監管方式提升思政鑄魂,以美育人的實效。一方面,在數據評測分析對接思政課全過程狀態中,結合藝術院校專業課程設置以及課程教育實際,充分發揮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在思政課程質量管理的數據分析能力。利用先進技術手段,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實現協同育人,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院校思政課的融合效果。另一方面,通過結合藝術院校專業表現形式,使相關技術手段充分融入思政課藝術傳播效果、表達途徑以及展現形式等多方面,開展數據調查與數據分析,從而向學生們更好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感[9]。美育測評與思政課的融合在技術測評下能夠第一時間明確狀態,從而動態評估思政課質量與效果,及時改善、修正藝術院校思政課開展方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課中的融合提供基礎。

結 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院校思政課中的融合應用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培養學生藝術綜合素質、加強學生價值觀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多種教育手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入心入腦,加強思政課實效性的同時,促使學生守正創新,以藝術人凝結心靈,以藝術心溝通世界。新時代藝術院校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課教育下,能夠自覺發展時代擔當意識與歷史責任意識,凝心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猜你喜歡
藝術院校思政課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資產管理工作在藝術院校的應用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等級考試為導向的藝術院校計算機教學研究
青少年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