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進步對文藝發展的內在驅動和現實影響

2023-03-22 17:14袁正領
長江文藝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藝藝術

◆袁正領

近年來,科技的迭代創新讓人應接不暇,在催生文藝新形式、文化新業態的同時,也給不少人帶來困惑和忙亂。如何認識新技術引發的新文藝現象,如何把握文藝創作和評論的導向?這正是文藝理論評論工作應當研究解答的重要現實問題。馬克思說,理論要能說服人,就必須“徹底”。想要做到“徹底”,就應著眼問題的本源,從事物的基本特點和規律入手進行研究。循著這一思路,本文從文藝的固有屬性出發研究科技與文藝的關系,思考科技對文藝的影響和局限,力求從宏觀上對相關問題做些探析,為從事相關文藝理論和實踐的人們提供些許參考。

一、從文藝的傳播屬性,看科技對文藝發展的內在驅動

屬性指事物內在的、固有的性質,而不僅僅是外在的表現。對文藝來說,它有審美屬性,“藝術的本體是審美意象”[1],沒有審美,文藝的發展和創新就缺乏推動力;它有意識形態屬性,依賴于社會存在,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反映人們的思想觀念。這兩個屬性都是文藝固有的,但與科技還只是間接關系,即科技進步促進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從而推動上層建筑的變革,并進而影響到包括文藝在內的意識形態的變革。還有一種屬性與科技有直接關系,那就是傳播屬性。

為什么說文藝有傳播屬性?或者說為什么要上升到“屬性”的層面來認識文藝的傳播特性?其一,文藝創作的動機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傳播。匈牙利文藝理論家阿諾德·豪澤爾曾說:“藝術家在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是在進行傳播……每一次對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發,都是針對著真實或假想的接受者?!盵2]原始藝術(一說“巫術”)在誕生之初就是一種交流、傳播行為,成為個體之間連接的紐帶,以建立共同生存所需要的秩序。其二,文藝的呈現依賴傳播介質和載體。只有審美意象還只是鄭板橋所說的“胸中之竹”[3],只有借助媒介將其變成“手中之竹”,藝術作品才得以呈現。比如繪畫的筆墨、顏料,音樂的樂器、聲音,影視的聲、光、電等。沒有這些介質和載體,就沒有文藝作品的產生。其三,文藝得到欣賞者“身份認證”需要傳播?!昂沃^藝術品?只有當某種人工制作的物質對象以其形體存在訴諸人的此種情感本體(即心理—情感本體,本文作者注)時,亦即此物質形體成為審美對象時,藝術品才現實地出現和存在?!盵4]傳播載體和平臺是聯結創作者與欣賞者的橋梁和紐帶,沒有它就等于沒有碰上能夠欣賞的人或沒有人欣賞,文藝作品就只是一個物件,沒法確證是文藝作品。綜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藝術不僅通過傳播而存在,而且簡直可以說,藝術就存在于傳播之中”[5]。

文藝的傳播屬性,決定科技進步是文藝創新的內在動因,具有必然性。因為無論是藝術呈現的介質還是作品傳播的載體,都與科技進步密切相關,并隨科技進步而改變,從而對文藝產生深刻影響。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小說到明清才開始繁盛,并不是說唐宋時期人們沒有這方面的藝術追求,而是造紙、印刷術的進步尚難以支撐這種文學表現形式,若追溯到先秦,文字寫在竹簡上,就更不可能了,相反卻造就了諸子散文言簡意賅的表達風格。電影、電視等現代藝術形式的出現,則是電氣革命的產物,并與電器、電子、攝影等技術的進步相伴而行。到了信息時代,隨著微電子、互聯網、人工智能(AI)等技術的應用,3D、VR、全息影像、智能摳像等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段不斷涌現,網絡小說、網絡劇、短視頻等新文藝類型日益成熟??梢?,科技進步是文藝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而不是外在的、偶然的的因素,應以積極的姿態研究它、迎接它,而不是憑著僥幸心理漠視它、排斥它。

二、著眼科技進步推動藝術創新的整體性,全面認識掌握文藝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世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一個整體,一個方面發生變化,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萍紝ξ乃嚨挠绊懸膊焕?。由于文藝的傳播屬性和與科技的內在關聯,這種影響是全面的、深刻的。

一是促進藝術形象乃至表現形式的創新。藝術的感興與表達、“尋思”和“尋言”是相互影響的統一體[6],任何一種新的媒介都會影響到審美意象的形成和呈現方式的創新,并進而創造出新的藝術門類。如蘇珊·朗格所說:“當它成為激發細膩描繪的誘因、成為抽象幻覺的第一個形式性的表達者時,技藝實際上已在培育著情感?!盵7]比如,十九世紀印象派油畫風靡歐洲,這得益于化學的進步,合成顏料的增多。據統計,從印象派畫作中確認的二十余種主要顏料中,有12 種是新的合成顏料。當時法國印象派畫家皮埃爾·雷諾阿就曾說:“沒有裝在錫管中的顏料,就沒有塞尚,沒有莫奈……”[8]也就是說,科技進步帶來的顏料色彩的增多,是印象派塑造藝術形象、形成新的畫派、造就大批新型畫家的有力推手和必要條件。同樣,如沒有現代電子技術,美猴王、豬八戒的形象恐怕還只能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一系列新興技術的應用,必將極大地增強了文藝的藝術表現力和體驗感。

二是推動創作方式的變革。在很多時候,文藝創作方式會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而演進。比如,電影以工業化的方式進行創作生產,起源于20 世紀初,這與工業時代攝影機、制片技術等的改進密切相關;當下,隨著信息化帶來的電影新技術應用,后期制作的比重顯著增加。小說的傳統寫作方式是寫好了再發表,網絡小說可以邊寫邊發,根據反饋調整思路。音視頻制作軟件的普及,智能手機的應用等,使短視頻等藝術形式應運而生,參與度空前提高,人人可以成為“藝術家”。

三是帶來文藝傳播和接受方式的改進。新的技術催生新的傳播方式和媒體形態,從而極大地影響文藝的傳播力、影響力。比如,一場舞臺劇在劇場演出,觀眾一般也就成百上千;如果被電視臺錄制播出,觀眾就可能達到千萬上億,接受面不可同日而語。網絡媒體、智能手機普及后,“線性傳播”被“點播+ 互動+ 伴隨”取代,節目“貨郎”變成了節目“超市”,個性化需求得到更多滿足,受眾由被動變為主動,文藝評論也走向大眾。

四是引起欣賞口味和生存“土壤”的變化。這是包括上述影響在內的多種因素的綜合效應??萍紝ι鐣挠绊懯嵌喾矫娴?,會帶來生產方式、生活節奏、人際交往、思想觀念、審美期待等方方面面的變化。就拿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來說,社會形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過程高度緊湊、“濃縮”,人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加上新藝術形式的出現,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趣味和藝術欣賞口味。比如電影《百鳥朝鳳》,很好地表現了主人公嗩吶老藝人焦三爺面臨技藝失傳的痛楚,起因則是需求見少、看好的傳承人寧愿進城務工。這正是社會轉型期傳統文藝所受沖擊的縮影。慢節奏的傳統戲曲等很多藝術形式都因此由大眾變小眾,甚至逐步消亡。

當然,科技進步對文藝的影響還不只是上述幾點,還包括文藝觀念、人才素養、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變革。這里不再一一展開。也就是說,這個影響是深刻的、全面的、系統的。它會帶來新舊藝術形式的此消彼長甚至更替,從而造成文藝發展格局的重塑。主動適應者可能獲得新生,被動適應者可能遭受淘汰。為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有的會通過融合創新,融入新的藝術形式。比如戲劇電影,即將戲劇搬上銀幕,但又不是原有舞臺劇的照搬,而是融入新的電影元素。有的通過調整功能定位,改變側重點以獲得新生。比如面對攝影的沖擊,西方繪畫不得不重新評估“畫得像不像”這一重要評價標準,重新調整定位,從而誕生了現代繪畫藝術。有的則是通過融入新的技藝元素,進一步做精做優,面向特定群體。從文藝發展的歷史看,新的藝術形式產生后,一般不會很快將原有形式完全取代,而是通過上述調整實現某種程度的共存,從而帶來藝術種類數量的增多,形成以一種或幾種為主導、多種藝術種類并存的局面。如宋詞沒有完全否定詩歌,元曲也沒完全否定詩詞,明清小說也沒否定前面幾種文學類型;近現代以來,影視沒有完全替代舞臺劇,網絡小說也沒有完全替代傳統小說,短視頻也不可能取代傳統視聽藝術等等。但這會帶來受眾注意力的進一步稀釋,從而使那些自我更新能力過于孱弱的藝術形式被擠進博物館。這里的關鍵,是認清在科技的影響下各個藝術門類在整個文藝生態中的位置和發展前景,找準自己的方位,定好自己的策略。

總之,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無論是從事藝術創作、藝術品經營,還是藝術管理和服務,都應秉持整體思維和系統思維,從全局上洞察文藝生態,更好地針對問題、把好方向,提高行動的針對性、精準性。對文藝理論評論來說更是如此。只有站在高新技術對文藝影響的大勢全局上把握其特點和規律,才能看得全面、看得通透,把準前進的方向,提升引導的層次,增強話語的說服力。

三、著眼文藝多重屬性的內在關聯,準確判斷和把握高科技對藝術影響的“邊界”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在整體協調、動態平衡中推進的。上面講到文藝的三重屬性——審美屬性、意識形態屬性和傳播屬性,也是一個代表不同維度、彼此關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疾炜萍歼M步的影響,也應把它放到統一體中總體把握,以洞察其影響的“邊界”,把握方向性,增進規范性,減少盲目性。

一是不能脫離藝術的審美屬性。前面講到,藝術的本體是審美意象,因而具有審美屬性。審美意象是情景交融的產物,是文藝創作者獨特的創造,不可模仿,不可復制。其中的“情”即情感心理,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下,由人的知識、觀念、欲望、理解、想象、經驗等多種因素相互交織而形成,其中各個要素的配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技術如何進步,它可以改變藝術呈現形式,也可以影響審美意象的形成,但不能取代審美意象,不能脫離人的情感心理,不能脫離“人”這一藝術創作的主體。比如,當下的電影、動畫制作等領域,高科技都發揮著很強的輔助功能,特別是AI 的應用,其輔助創作的作用可能會超出人們的想象,但它無法甩開藝術的本體自成一家,其作品可能會超越一些平庸之作,但卻很難超越有感而發的卓越、傾心之作,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人的情感心理的復雜微妙都是技術難以完全掌控和取代的。所以,不宜將科技的作用過分夸大,更不能用技術帶來的視聽沖擊取代真正的審美內涵,取代思想性、藝術性。這都是當下文藝創作和評論應當思考和把握的。

二是不能脫離時代氛圍和現實實踐。筆墨當隨時代。藝術家、美學家們都特別強調文藝創作和評論要心系時代,特別要觀照時代的社會氛圍,通常也稱為“時代氛圍”?!耙驗檫@種‘社會氛圍’能集中表現社會的潮流、時代的氣息、生活的本質,它和人們的命運、需要、期待交織在一起……從而具有深刻的人生意味?!盵9]也可以說,這是引起廣泛共鳴、能夠既叫好又叫座的關鍵。觀照時代氛圍,就要深入體驗社會生活、全面觀照現實實踐。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話說,“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是創作優秀作品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也是文藝的意識形態屬性決定的。意識形態屬性在文藝作品中主要表現為所承載的思想觀念,它來源于社會生活,并受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等的制約,是文藝創作源泉和制約因素的反映。就當下來說,主要是應觀照全國各族人民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反映新時代新征程的精神氣象。如電影《流浪地球》系列,高科技應用不可謂不多,但真正打動人心的仍是飽含中國風格、充滿時代氣息的奮斗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家國情懷、仁愛之心。脫離現實、缺少思想性的作品,科技含量再高,也只是一個炫技的軀殼,不會引起人們的精神共鳴。比如,2019 年有部奇幻電視劇《封神演義》,用了很多特技,演員陣容也不弱,但內容既不尊重原著,也不聯系現實,最離奇的情節是讓楊戩和妲己談戀愛,豆瓣評分只有3.3 分。所以,要想充分發揮高科技的優勢,必須觀照現實實踐,深入人民生活,并從整體體察感悟社會精神氣象,才能創作出思想和技藝高度統一、相得益彰的優秀作品。這也是文藝評論應把握的一項基本標準,唯此也才能真正發揮文藝批評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作用。

三是不能脫離“人格”塑造應掌握綜合平衡的客觀要求。文藝是塑造靈魂的工程,也可以說是塑造“人格”的工程,意義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格”的形成和提升?!叭耸巧鐣P系的總和”,是具體的,不能脫離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和所處的生活環境,也不能超越自身所處的成長階段。這就需要一種整體的相對平衡,包括個人追求與社會發展、角色定位與生活環境、行為動機與成長階段等,個人意志和行為難免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文藝對“人”的塑造,也應體現這種平衡,防止畸形發展。塞萬提斯筆下唐吉訶德的乖張荒唐,就是看騎士小說看多了造成的。高科技在文藝領域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藝術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的多元多樣,表現能力大為增強,關注這種平衡也顯得更為重要。比如,當下一些網絡游戲已做得頗具藝術色彩,并且與買賣道具、打賞等相結合,可以多個玩家聯機進行,形成一個妙趣橫生的虛擬世界。但這如果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再攜帶一些觀念上的偏頗,造成“人格”還沒健全就“畸形”了,事業還沒開端就“躺平”了,這就走向了反面,塑造靈魂的工程反倒使人丟了靈魂。這需要平臺運營方對社會效益的切實看重,也需要行業監管的適度介入,更需要創作者通過相應思想觀念的融入和強化予以正確引導,來對沖新的藝術形式和傳播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無疑也應是文藝評論的著力點。

綜上所述,文藝具有傳播屬性,這是研究文藝與科技關系的基本著眼點,把握它才能更好地理解科技對文藝發展的內在驅動??萍紝ξ乃嚨挠绊懯巧羁痰?、全面的、系統的,需要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機遇、應對挑戰,以全局的視角把握各藝術門類、各組成部分在發展格局中的處境和方位,打好主動仗。應立足文藝多重屬性的內在關聯,把握藝術創新的“邊界”,掌握發展中的綜合平衡,避免進入高科技帶來的認識誤區,并通過評論的力量有效引導創作和鑒賞。

猜你喜歡
文藝藝術
1942,文藝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紙的藝術
信封上的小文藝
□文藝范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浪漫雅痞文藝
爆笑街頭藝術
節日暢想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