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筆墨到代碼:文藝創作與信息科技的交融探析

2023-03-22 17:14張少鵬
長江文藝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藝作品人性人類

◆張少鵬

一、引言

在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文藝與科技始終是相輔相成的兩大力量,共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文藝,作為人類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表達方式,通過科技的力量不斷擴展著表達的邊界,豐富著表達的手法。從攝影技術的誕生為藝術家們帶來的全新視覺表達方式,到數字技術的發展所開拓的音樂和影視創作的無限可能,科技與文藝的交融一直在推動著文化的創新與變革。

隨著21 世紀的到來,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創新的技術如生成對抗網絡(GANs)和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如GPT- 4,正不斷地為文藝創作開辟新的領域。這些技術的運用,使我們能夠創造出令人驚嘆,甚至是動人心弦的藝術作品。然而,在這股創新浪潮中,我們面臨著一個深刻的問題:在科技輔助下創作的文藝作品,能否保留其文藝的真正精髓?在這個高度數字化的創作過程中,人的創造力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二、文藝創作的信息論起源

本章旨在探討在高科技時代,文藝創作的本質規律是否發生了變化,以及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如何影響文藝創作的過程和結果。我們通過分析文藝作為知識創作的信息論本質,以及比較人類和人工智能在文藝創作中的異同,期望為文藝創作在數字時代的新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見解。

文藝是人類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表達的一種特殊方式。通過文藝創作,人們能夠以獨特的方式理解和解釋世界。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文藝創作的過程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

(一)文藝作為知識創作的信息論基礎

文藝作品是創作者對現實世界的感知、理解和表達。每個文藝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信息實體,通過特定的語言和符號系統編碼。信息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文藝作品結構和意義的新視角。通過分析文藝作品中的信息編碼、傳輸和解碼過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藝創作的本質。這一過程中,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是作品在創作完成后,似乎脫離了作者,成為一種獨立的存在,它的意義和價值不再完全由創作者所控制。如法國文藝批評家羅蘭·巴特所言:“作者已死”。這種現象在文藝作品的接受和解讀中尤為明顯。

在文藝創作中,作者的編碼過程涉及將個人的感知、思想和情感轉化為具體的文藝形式,如文字、圖像或音樂。這個過程是高度個性化的,充滿創作者的主觀色彩。而在作品被公眾接受和解讀的階段,每個讀者、觀眾或聽眾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解碼”這些信息。這就是為什么存在著“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以及“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編碼者和讀者思維中的解碼器不一樣,因此作品一旦脫離作者,其意義和解讀就會隨著接收者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信息論在這里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同一文藝作品會在不同人眼中呈現出如此多樣化的解讀。每位讀者、觀眾或聽眾在接觸作品時,都帶著自己的背景、經驗和情感,這些因素影響著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價。因此,文藝作品的意義在不斷地演變和重構,其真正的價值可能并不僅僅在于創作者原初的意圖,而是在于作品與每個人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豐富多樣的解讀。

(二)文藝創作的語言組織

語言在文藝創作中扮演著基礎而關鍵的角色。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結構和規則,為文藝創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維特根斯坦的話“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深刻地揭示了語言在構建復雜虛擬世界和表達豐富多彩思想情感中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文藝創作基本上可以視為源自于對語言的深入組織和運用。

在這個過程中,文學作品經常被看作是其他形式文藝作品的“基稿”或起點,它們提供了原始的概念框架和劇本。這些文本基礎隨后被擴展和轉化為視覺藝術(如圖像)或聽覺藝術(如影片)的形式,每一種轉化都是對原始文本的重新解讀和創新表達。

在探索語言與文藝創作的深刻聯系時,不可忽視的是GPT- 4 模型在這一領域的顯著貢獻。這一模型在理解和生成基于自然語言的文本方面展現了非凡能力,從而呈現了與人類文藝創作緊密相連的可能對應關系。GPT- 4 不僅模擬了人類對語言的創造性運用,還在某種程度上擴展了文藝創作的范疇。它的存在讓我們重新思考文藝創作中語言的重要性,以及機器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文藝創作與信息傳播

在文藝創作的歷史長河中,作品的形式和風格常常受到當時主流信息傳播技術的顯著影響。例如,唐代詩歌的簡練和押韻結構,適應了口頭傳播的需要,使得詩歌易于記憶和傳唱。而隨著紙張的普及,長篇小說得以誕生,為文藝創作打開了全新的篇章。進入數字時代,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的興起則為短篇小說和微型故事提供了廣泛的傳播途徑,使得這些文藝形式能夠迅速觸及廣大讀者。

通過對比不同時期文藝作品與信息傳播技術的關系,我們可以觀察到文藝創作是如何適應并利用技術的發展來拓寬其表達和傳播的邊界。從口頭敘述到印刷出版,再到數字化傳播,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在推動著文藝形式的演進和多樣化。

此外,文藝作品與傳播媒介之間的互動關系一直是文藝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論的奠基人克勞德·香農提出的重要觀點,即提高信息傳輸效率需要增強信噪比,減少傳播中的干擾,為我們理解信息在不同媒介中的傳遞提供了科學基礎。而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念,更是強調了媒介本身在塑造信息內容和解讀方式上的根本作用。這些理論不僅為我們深入理解文藝作品與傳播手段之間的密切聯系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為本章的探討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古代文藝與口頭傳播

在紙張發明之前,文字記錄和學習的成本非常高,這使得口頭傳播成為主要的信息傳遞方式。在這個背景下,詩歌的創作和表達形式受到了深刻影響。為了實現從人腦到人腦的內容復制,詩歌經常采用押韻和節奏,有時甚至輔以配樂,以便于記憶和傳播。這種傳統在《詩經》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其中的許多詩篇都具有重復的韻律和簡練的結構,易于口頭誦讀和傳唱。

此外,詩歌中的重復和冗余元素在口頭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它們不僅增強了詩歌的藝術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重復和冗余,有效地消除了在口頭傳遞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失真和噪聲。例如,唐詩中的許多作品,如李白的《將進酒》和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通過其明快的節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確保了信息在口頭傳播中的準確性和連貫性。

通過這些方法,古代的詩人和吟游詩人能夠確保他們的作品在經過長時間的口頭傳承后,仍能保持原有的意義和形式。這種通過詩歌實現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僅展現了古代文藝創作的智慧和工藝,也是對信息論原則的一種直觀應用,展示了早期人類如何巧妙地應對信息傳遞中的挑戰。

2.書寫技術的發明與文藝的發展

隨著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文藝作品的保存和傳播經歷了革命性的轉變。在中國,特別是在宋朝時期,福建建陽的商業印刷業興起,促進了“建本”的大量制作和流通。這一時期,福建的印刷業發展迅速,使得該地區成為了中國印刷文化的重要中心,如同“龍門一半在閩川”的說法所描繪的那樣。建本的廣泛傳播極大地推動了本地科舉文化和文學的繁榮,書籍成為了知識和文藝傳播的重要載體,降低了信息傳播的噪音,提高了傳播的準確性和效率。

而在歐洲,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標志著從羊皮卷代表的中世紀走向現代的重要轉折點。這項技術的發明不僅推動了報紙的誕生,還極大地促進了文藝復興期間各種思想和藝術作品的傳播?;钭钟∷⑿g為啟蒙運動的蔓延提供了技術基礎,促進了科學、文化和哲學等領域的全面復興。這種印刷技術的普及,使得知識和文藝作品能夠更加迅速地傳播,極大地影響了歐洲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結構。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書寫和印刷技術的發展都標志著文藝、社會和科技交互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些技術的出現不僅提高了文藝作品的傳播效率,也開啟了文藝形式創新和多樣化的新紀元。

3.電影與廣播的興起

20 世紀初,電影與廣播的興起為文藝創作開辟了新的傳播渠道,極大地拓展了傳統歌劇、舞劇等表演藝術的觀眾群體。電影,通過其獨特的視聽結合方式,不僅以影像的形式呈現了舞臺藝術,還通過剪輯、特效等技術手段,為藝術表達增添了新的維度。電影的視覺奇觀,如《流浪地球》和《封神》,通過細致的劇情展現和令人沉浸的音效與視效,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

與此同時,廣播通過空中波段迅速傳播音樂和戲劇,具有強烈的時效性。它使得現場表演和音樂會得以跨越地理限制,實現實時傳播,讓更多人能夠在不同地點實時享受高質量的文藝表演。廣播的普及,不僅加強了文藝作品的即時性和可達性,也為它們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電影和廣播的出現不僅拓寬了文藝作品的傳播范圍,還為文藝創作和傳播帶來了新的靈感和機遇,推動了文藝與傳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通過這些新媒介,傳統的歌劇、舞劇及其他表演藝術不僅保留了其原有的藝術價值,而且通過新的傳播方式獲得了更廣泛的認可。電影和廣播實現了文藝作品傳播模式的重大轉變,從一對一到一對多,乃至多對多,極大地豐富了文藝作品的傳播手段和觀眾的藝術體驗。

4.數字時代的文藝傳播

隨著21 世紀的到來,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加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徹底改變了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方式。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傳播形式雖保持了一對多的特征,但個性化和定制化的內容推送成為趨勢,實現了“千人千面”的信息傳遞。在內容推薦方面,例如,用戶在同一閱讀平臺上根據個人喜好和行為歷史接收到不同的內容。

尤其在短視頻領域,這種媒介變革尤為顯著。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現代人碎片化的觀看習慣,短視頻從最初適應電視機的橫屏格式,轉變為更適合手機操作的豎屏視頻。與此同時,內容時長也從電視劇的幾十分鐘大幅縮短到適合現代快節奏生活的幾十秒至一分鐘。這種格式和時長的改變,不僅反映了媒介對訊息形式的決定性影響,也展現了數字時代文藝傳播的適應性和創新性。

從古代口頭傳播到現代數字傳播的演變,揭示了傳播手段對文藝創作和傳播方式的深遠影響。香農的信息論和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為我們理解文藝作品與傳播手段之間的互動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

高科技時代,盡管文藝創作的形式和表達手段在不斷演變,但其本質規律和核心價值依然穩固。數字技術為文藝創作帶來了新的工具和平臺,拓寬了創作的邊界,也對創作過程和結果產生了深刻影響。未來,人工智能和人類創作者的深度合作將推動文藝創作的創新和多元化。然而,文藝作品的核心——人類對現實世界的獨特感知和表達——始終是其不變的魂。

三、人工智能與人類創作的交匯和異同

在探討了文藝創作的信息論起源及其在不同時代傳播方式的演變之后,我們轉向當前時代,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與傳統的人類文藝創作相交融的主題。在這個由信息論原理到高科技應用的自然過渡中,我們將著重探索生成式神經網絡等先進技術在文藝創作中的應用,以及它們為藝術創作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

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文學、美術和影視創作中的運用,旨在揭示這些技術在文藝領域的作用和局限。在信息論的基礎上,我們看到了數據和算法如何變革傳統的創作方法,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

通過比較神經網絡和人類在創作過程中的異同,我們力圖為讀者展現在高科技時代,人工智能是如何影響和推動文藝創作的。我們將探討人類創作者如何利用AI 技術拓展自身的創作邊界,探索新的表達方式和創作理念,從而在繼承和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將探討人類與AI 在創作過程中的合作潛力,以及這種合作如何塑造未來的文藝創作和傳播。我們將探索如何將AI 技術作為人類創造力的延伸,同時確保人類藝術家在創作中保持情感深度和文化內涵的傳遞。

總的來說,我們力圖在描繪人工智能技術在當代文藝創作中的角色,并展望它如何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藝術創作時代,這個時代中技術與人類智慧的融合將不斷拓展我們對美學和創造力的理解。

(一)生成式神經網絡與文學創作

在當代文學創作領域,生成式神經網絡,尤其是OpenAI 的GPT- 4,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GPT- 4 在詩歌創作中表現出色,其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傳統詩歌創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韻律規則,這些技術層面的要求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幾乎毫無難度。因此,GPT- 4 能夠輕松地生成遵循特定結構和韻律的詩歌。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于詩人對意境的表達。人類詩人在創作時,不僅通過文字來構建韻律和節奏,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詩歌傳達深刻的情感和獨特的世界觀。這種對意境的深層次表達,是GPT- 4 等AI 技術當前難以企及的。盡管AI可以生成形式上完整的詩歌,但在傳達詩歌背后的深層情感和文化意義方面,它仍有所欠缺。

對比人類文學創作的基本過程,包括靈感的產生、思想的構思和文本的生成,人類創作者的個人經驗、情感和對世界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人類創作者在創作時,不僅有既定的觀念在主動牽引,而且還會基于自己對文字表達后預期讀者反應的理解和體驗,有目的地進行創作。這種對文學作品深層次影響的理解和體驗,是AI 目前無法模擬的。

例如,盡管AI 可以生成特定風格和文筆的文學作品,但在小說的類型創造上,它無法理解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如何觸動讀者的心靈。人類作家在創作小說時,考慮的不僅是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而且還包括如何通過文字影響讀者的情感和思想。

總體而言,生成式神經網絡在文學創作中展現了其技術能力和藝術潛力,但在表達深層次情感和文化意義方面,人類創作者的作用仍然至關重要。未來,AI 與人類在文學創作中的合作或將開辟新的藝術形式,但人類的創意和情感深度將繼續是文學作品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二)生成式神經網絡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

在當代美術領域,神經網絡模型,如DALLE、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已經在圖像生成和風格遷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些技術能夠生成新穎的藝術作品,甚至在視覺創作上超越了傳統畫家。尤其是在創造新的視覺語言和表達形式方面,這些模型展現出了顯著的潛力。

然而,盡管AI 在創造視覺效果方面表現出色,人類美術創作的價值卻在于其深層的藝術內核和文化表達。從史前山洞畫中對野牛的符號化表現,到文藝復興寫實主義的興起,再到相機的發明后藝術家們轉向印象派和抽象主義,人類美術的發展歷程表明,藝術家們不斷追求的是對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達。例如,印象派和抽象主義的出現反映了藝術家們從單純的繪畫技巧轉向對感知、情感和主觀體驗的探索。這種轉變強調了人類在美術創作中的真正價值———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再現,而是對內心世界和情感的深入挖掘。相比之下,雖然AI 可以模仿或創造獨特的視覺形式,但它缺乏對藝術背后深層文化意義和情感體驗的理解。

然而,AI 技術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首先,它極大提升了藝術創作的效率,使得藝術家能夠快速實現復雜的視覺效果和風格探索。其次,AI 為跨領域的藝術家提供了參與視覺表達的新途徑,使得那些非傳統美術背景的創作者也能夠參與并貢獻自己的創意。通過這些創新的工具和方法,藝術家們可以探索新的創作路徑,將技術和人類創意的結合推向新的高度。

總體而言,AI 技術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既展現了其在技術和視覺創新方面的能力,也為藝術界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創作靈感。未來,AI和人類在美術創作中的合作將可能開啟藝術創新的新篇章,但人類藝術家的情感深度和文化理解仍將是藝術作品的核心。

(三)生成式神經網絡在影視創作中的應用

在當代影視產業中,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內容創作的景觀。一個突出的例子是2016 年拍攝的短片“Sunspring”,這是一部完全由AI 編寫劇本的作品。通過高級的自然語言處理算法,AI 不僅生成了整個劇本,還為演員提供了臺詞,從而在影視創作中展示了其獨特的應用。這部短片的創作過程展現了AI 在構建故事線和生成內容方面的潛力,同時也指向了AI 技術在影視制作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這種技術的應用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劇本寫作和影像編輯,涉及到更為復雜的領域,如元宇宙的建模和角色的數字化替換。AI 在降低影視制作成本和增加視覺效果方面的應用,為個人創作者提供了制作傳統意義上視覺大作的機會,同時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使得快速生成傳統上昂貴的人工3D 建模成為可能。

然而,盡管AI 的這些應用在技術層面頗為先進,人類演員在影視作品中的核心角色和價值依然不可動搖。演員們的生活經歷、獨特性格和精湛的演技為影視作品注入了生命力。他們的表演不僅是對角色的詮釋,更是對人性的深度探索和情感的真實傳達。這種情感的深度和人性的探索,是目前AI 技術所無法企及的。

AI 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工具和視角,使得個人創作者能夠更容易地實現他們的創意。同時,它也揭示了人類在藝術創作中的獨特價值和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別是在情感深度和文化理解方面。未來,AI 與人類在藝術創作中的合作將開啟新的藝術形式,但保持人類在故事講述和情感傳達中的核心作用仍是至關重要的,這將確保藝術作品的真實性和深度。

并且通過這種合作,我們可能會看到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誕生,它既有人類的溫度,又有AI的高效和創新。同時,這種新的合作模式也可能會推動文藝創作和傳播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文藝不僅僅是人類情感和思想的表達,也成為人類與智能技術交流和合作的新領域。

四、人工智能是否在文藝創作中產生人工“人性”

在深入探討了文藝創作的信息論起源和人工智能與人類創作的交匯之后,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思考一個關鍵問題:在人工智能全面到來的時代,我們傳統文藝理論中所宣稱的“文學即人學”,究竟是更加聚焦于人的本質,還是被愈來愈逼真的神經網絡模擬出來的“人性”所取代?

人工智能技術如OpenAI 的GPT- 4 和DAL L- E,這些先進技術在模仿人類語言和藝術風格方面已展現顯著成就,但它們是否能在作品中捕捉和表達真正的“人性”,仍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被挑戰著重新審視和定義“人性”的概念,探索在AI 時代,人類情感和創造力的新角色和可能性。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文藝創作這一領域中,人類創作者擁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這種優勢源自于我們豐富的生命體驗、社會互動和文化積累,這些都賦予了人類作品以深刻的情感和獨特的見解。這些復雜且微妙的人類特質是任何算法或數據集都無法完全復制或取代的。從歷史上人類與國際象棋大師的對戰,到AI 在圍棋——一種曾被認為是人類智慧領域的游戲——中戰勝世界冠軍,我們見證了人類智慧的邊界如何被AI 挑戰。這些突破性的事件不僅展現了AI 的發展,也激發了我們對“人性”本質的深刻反思:在AI 逐漸掌握并超越人類在邏輯、策略和決策方面的能力時,究竟還有多少“人性”的領域是機器無法模仿甚至勝過的?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定義“人性”的真諦和深刻含義,特別是在藝術和創造性思維的領域。

首先,盡管AI 可以被視為“全知全能”的知識合集,某種意義上“自性具足”,但它在創作文藝作品時仍面臨著人性理解的限制。真正的人性精彩不僅僅源于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更在于它是根據個體在特定國家、社會、社區、家庭以及個人經歷中形成的獨特“共業”與“各業”的結果。這種獨特性是每個人與時代和環境交互的產物,它在文藝作品中激發了讀者對人物的深刻共鳴和對自身的反思。

AI 雖然能夠模擬和重現復雜的人類語言和藝術形式,但它缺乏對這種獨特個體經驗的真正理解。人類作者在創作時不僅運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更將個人的情感、生活體驗和文化背景融入作品之中。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文藝作品的核心,使之成為表達人類復雜情感和深刻思想的媒介。相比之下,AI 在處理相似主題時,可能只能依賴于預設規則和被訓練的數據,難以觸及這種個體與環境交互所產生的情感深度和文化豐富性。

因此,盡管AI 在技術層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在捕捉和表達那種源于個體獨特經歷和情感深度的“人性”方面,它仍然有著本質的局限。文藝作品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夠反映和表達人類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是任何基于算法和數據的AI 系統目前無法完全復制的。

其次,情感和生理性的差異構成了人類與AI之間的根本區別。人類的情感深植于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影響我們的每一次感知和反應,主要作用于我們的爬行腦和情緒腦。這些情感不僅塑造了我們的個性,也在藝術創作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當我們欣賞一幅美麗的畫作或聽到一段動人的音樂時,不僅是我們的心靈被觸動,我們的身體也會有直接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眼中淚光閃爍,甚至是皮膚的雞皮疙瘩。這些生理和情感的反應共同構成了人類對藝術的深刻體驗。

與此相對照的是,AI 的運作更多依賴于邏輯和算法。盡管AI 能夠“理解”語言的結構、分析圖像的組成或者識別音樂的節奏,但它們缺乏真實的情感體驗和生理反應。AI 處理藝術作品時,其“理解”更多是基于數據和算法的解讀,而非真實的情感體驗。它們無法體驗人類的情感波動,也無法感受那種由藝術作品引發的內心深處的共鳴和生理反應。因此,AI 在創作或評價藝術作品時,雖能模擬某些外在特征,卻難以復制那種源自真實情感和生理體驗的深度。

這種情感和生理上的差異不僅揭示了AI 在藝術創作中的局限性,也強調了人類在藝術領域中的獨特價值。正是這些生動的情感和生理體驗,使人類藝術作品能夠觸動人心,引起共鳴,傳遞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在AI 時代,這種人類獨有的藝術體驗和創造力更顯珍貴。

再者,人類的社會性和文化傳統在我們的藝術創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的價值觀、歷史背景、生活經驗,以及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共同塑造了我們的創作傾向和風格。這種深植于文化和社會的根基為人類藝術作品提供了無盡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例如,在寫作一篇關于愛情的文章時,人類作家的創作不僅受到個人經歷的影響,還深受其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觀的啟發。這樣的文章往往充滿了豐富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人類對復雜情感和關系的獨到理解。

與此相比,AI 在處理類似主題時的局限性就顯得尤為明顯。AI 的創作過程大多依賴于預設的參數和大量的訓練數據。雖然AI 可以生成語法正確、邏輯清晰的文本,但通常缺乏對人類情感的深層次理解和表達。當AI 嘗試創作關于愛情的文章時,它所缺失的不僅是個人經驗的豐富性,更是那種源自真實人類情感體驗的細膩和深度。AI 所生成的內容,盡管可能在形式上符合主題,卻往往無法真正觸及人類情感的核心,無法像人類作品那樣引起深刻的共鳴和情感共感。

此外,人類在創作過程中所展現的直覺、隱喻的使用以及對復雜社會和文化現象的深刻洞察,是AI 在目前技術水平下難以企及的。這種深刻的社會和文化理解,使得人類藝術作品不僅是技術上的展示,更是情感和思想的深層探索。因此,盡管AI 在藝術創作中顯示出潛力,但它在理解和表達人類獨特的社會性和文化傳統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

對于“人性”主題的凸顯,它一直是文藝創作的核心議題。在文學、藝術和電影等領域,人類不斷地探尋自我、理解他人,努力揭示生命的真諦。然而,AI 在表達“人性”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它缺乏對人性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真正理解。AI 雖能模擬人類的創作形式,但在深刻揭示人性時往往顯得過于機械和表面。例如,考慮到如斷臂維納斯雕像的不完美和《紅樓夢》未完結的結局,這些作品之所以引人入勝,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們的不完美和殘缺。這些作品通過不完整性和復雜性,展現了深刻的人性和豐富的情感。

相反,AI 在創作過程中往往過于追求完美和規則性,這反而削弱了作品的審美趣味和真實人性的表達。在處理描繪人物內心矛盾和成長的文學作品時,人類作者能夠憑借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深刻的人性理解,創作出引人入勝的故事和鮮活的角色。而AI 在處理相同的主題時,往往只能依賴大量的文本數據和固定模式,缺乏創造真正引起共鳴和情感共感的能力。它們在生成內容時可能過于規整和完整,從而缺少那種能觸動人心的不完美和真實性。

因此,盡管AI 在技術層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它在捕捉和表達人性深度和情感復雜性方面仍然存在局限。然而,重要的是認識到,人性與技術從來不是互相隔絕和矛盾的。新的技術總是給人性增加新的培養基質,為人性表達提供新的舞臺。無論是歷史上的金戈鐵馬,還是現代的賽博朋克,技術的變革都不斷為人類情感和故事的表達開辟著新的領域。正如“王子復仇記”的主題能在《動物總動員》《沙丘》等不同文化產品中不斷演繹,技術的進步僅僅是為人性的表達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可能性。

在這個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時代,人工智能技術不僅為文藝創作開啟了新的維度,也預示著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激發出對人類本質和創造力的新探索,為我們進入一個充滿創新和無限可能性的新藝術時代鋪墊了道路。

五、結語

在這個信息科學日益發展的時代,文藝創作與信息科學在底層原理上展現出驚人的相通之處,共同迎來了AI 時代的新發展契機。文藝,通過其對信息的生成、傳遞和解碼的探索,不斷展現出與信息科學的緊密聯系。在AI 技術的推動下,文學、美術、影視等藝術形式正在經歷一場創新的變革。

人工智能,作為這場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雖然在技術層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其在真正理解和表達人性深度和情感復雜性方面仍面臨挑戰。人類藝術創作者的獨特優勢,在于他們對生命體驗、社會互動和文化積累的深刻理解,這是AI 目前難以企及的領域。然而,正是在探索和嘗試創造人工“人性”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認識和延展自我,開拓了更寬廣和深刻的人性維度。

因此,我們期待AI 技術能夠為文藝創作開辟更廣闊的天地,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藝術領域。在這個多元化、智能化的時代,文藝與科技的交融不僅預示著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的誕生,更為我們探索“人”與“世界”關系的新視角提供了寶貴機會。通過人工智能與文藝的緊密結合,我們將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社會和自然,揭示人類文明的新層次和新視角,推動文藝創作與技術創新的共同進步,引領我們走向一個充滿無限可能和探索空間的新時代。

猜你喜歡
文藝作品人性人類
大地情深
——河北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活動
文藝作品
麗江市弘揚張桂梅精神文藝作品評論會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人類第一殺手
人性的偏見地圖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論近代中西方文藝作品互譯發展現狀及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