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河山”到“家山”
——董繼寧山水的根性、存在與時間

2023-03-22 17:14吳端濤
長江文藝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根性河山萬里行

◆吳端濤

董繼寧于2015 年10 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江山萬里行——董繼寧山水畫展”。此次展覽中,他秉承李可染“為祖國山河立傳”之志,作品整體上把握住了民族的力量、時代的脈搏,給時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繪畫界產生廣泛影響。時隔八年之后,2023 年11 月,他在湖北大學美術館舉行了“家山無恙,風雨同行——董繼寧山水畫展”。展覽所展出的作品,大部分為其2020 年之后的創作。兩者相比,創作面貌發生了較大的轉向。

在題材上,董繼寧的山水畫創作經歷了從“河山”到“家山”的轉變?!昂由健?,是用腳步丈量世界,以筆墨為山河立傳。從西北昆侖山到臺灣阿里山,從甘南到陜北,從閃耀革命精神的巍巍太行到佛光照耀下的五臺山,他于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大江大河,都留下了行走的足跡,并創作出如《甘南朝云》(1996 年)、《鄱陽晨風》(2001年)、《五臺山下樹聽禪》(2002 年)、《鐵骨錚錚太行山》(2011 年)、《陜北好江南》(2014 年)、《長白天池》(2014 年)、《三江源》(2015 年)、《日月潭之戀》(2015 年)等,表現各地風土人情的力作,呈現出祖國各地的大山水、大氣象。

而在此次展覽中,董繼寧表現的更多則是“家山”,是家鄉之山,山河盡處是故鄉。曾經的“江山萬里行”,變成了“千峰同色”“異域同天”(《關山無限,異域同天》,2022 年)。近三年的創作,較之以往,少了諸多可清楚辨別地域差異的視覺表達,不見“江山萬里行”時的山河處處皆景語,不見華夏大地的不同風土,不見大量的地名、山名、水名,而歸于剎那間的時空唯一,是在相對單一的地域表達中注重山水的精神性。多的是“群山靜穆”“溪水長流”(《群山靜穆》,2020 年);多的是家鄉的河(《家山的河》,2020 年),家鄉的云(《云上家山》,2022 年),家鄉的小路(《家山的小路》,2020年);多的是家鄉雨后的山野(《雨后的山野》,2020年)、家鄉靜悄悄的黎明(《黎明靜悄悄》,2020年);多的是對家鄉母親河的眷戀(《陸水情長》,2021年),對白衣天使拯救生命的視覺隱喻(《大地之花綠染天下》,2020 年)。

“家山”不僅是父母之邦、生養之地,更是精神家園。通過繪畫,他發出了對生命本源的追問,對人生在世的終極追問:魂歸何處?佛家認為,氣力之本曰根,善惡之習曰性。根為能生之義,人性有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故稱“根性”。2020 年以來,董繼寧多次回到咸寧老家。他對家山的頻頻回望,與當年在老家“記山大屋”中的創作感懷產生了共振。[1]他近三年的作品,仿佛拉回到了他創作早期——20 世紀80 年代所創作的諸如《童年的記憶》《家鄉的小河》《童年的老樹》《古老的村落》等系列作品,并與之產生了遙遠的時間回響。但兩相對比,雖同是對家鄉山水的深情表達,但當時體現的是濃濃的鄉愁,是將要出發時的躊躇滿志;而當下的表達,卻是出走半生后,唯有回到家鄉方找到人生根基時的一種深深的眷戀。也正是在此三年間,他持續對“家山”的回望,通過繪畫實踐所釋放出的強大精神能量,視覺化呈現了“根性”之力。

近三年來,隨著董繼寧從之前的“搜盡奇峰”,到“心中山河”的視覺顯化,畫面意境也發生了由“壯美”到“秀美”的轉變,作品整體體現出的是一種清麗樸茂的氣息。此意境是絢爛至極后的歸于平淡,體現出藝者董繼寧心境的升華,是其人生境界的遞進。俗語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其中“古稀”之“稀”說的雖是“稀少”之意,但之于此時的董繼寧來說,特別是經歷了疫情期間疫病對社會群體生命的無差別威脅之后,他通過繪畫發出的這人生感懷,所體現的卻不是恐懼,不是對生命長短的憂慮,而更多的則是一種灑脫、通透和澄明,是懷揣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的一種豁達。因此,在他的筆下,既可見《大山之戀》(2020 年)中敬仰山川、恩澤萬物的感懷,更有對《大地之花,綠染天下》(2020)中拯救黎民生命的白衣天使們的朗然高歌,“只有將自己的生命根植于自然之中,你才有可能去深入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有可能去認識生命,表現生命”[2]。如其所說,唯有真正做到了對生命的敬畏,“致敬生命”才不僅僅只是一個口號,而具有了行動的意義。

海德格爾認為,人的“生命”在于存在,而人存在的意義在于“時間”長河中的存在,甚至是“向死存在”。在董繼寧近三年的作品中,缺少了對具體的空間、具體的時間的表達,而直面山、直面水,直面時間與空間,是對山本身、對河本身的追問,是對個體存在真實與否的追問,是對存在的時間尺度的追問。中國山水畫既修身,更養性。董繼寧的繪畫實踐,若之前是“風雨人生路,江山萬里行”,那么近三年的創作,他在家山高臥中則呈現出的是一種澡雪精神的過程。這其中,他既有對《綠染群山》(2020 年)和《空山新雨后》(2020年)中綠葉、新雨煥發出大地磅礴之力的贊美,更有對《生命熾熱》(2020 年)中群山無言、根深而葉茂、《老樹繁花》(2022 年)雖生命流逝仍倔強怒放的喟嘆,體現出董繼寧對自身生命的存在及其尺度長短的省思,是從自身出發反觀人在時間中存在的追問,并追問這種存在所持續的意義?!懊魈旄谩钡那疤崾沁^好當下的每一天?!按嗽凇辈辉?,何談明天?因此,“明天更好”不僅僅是一種祝愿用詞,更是在立足當下“此在”的同時,對生命存在的真實性及其深度和寬度的求索。

如此看來,董繼寧山水藝術展覽的三個主題:回望家山、致敬生命、明天更好,就可分別對應于根性、存在與時間,是他對根性如何、何以存在與時間存在真實性的根本關切。

董繼寧通過持續不間斷的繪畫實踐,彰顯著作為個體,于變動不居的時間長河中的真實存在狀態。但能保持一種真實的存在又何其不易!《易經·泰卦》有言,“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堅貞無咎,毋恤其孚,于食有福?!倍^寧于縱浪大化中,始終秉持一顆思危守正的堅貞之心,正是其可在變動不居的時間長河中保持存在真實的重要依憑。而其思危守正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始終立足時代。生生不息的時代生活賦予了藝術得以拓展的無窮活力,若藝術家始終駐足于一方畫室,關閉通向自然與時代的大門,則創作力必然枯竭。董繼寧的山水實踐始終立足時代生活,腳步不曾停止,因此他的創作應時代生活而新變,是深刻把握了時代精神的藝術拓進。盡管隨著年齡改變,創作心境發生變化,他在作品中對各地山水的表現少了,但他始終不曾遠離山水,始終保持了心靈與山水的恰當距離。因此,他對自然山水的感情不變,并堅守了李可染所言“深刻認識客觀對象的精神實質;對時代生活的強烈真誠的感情”的要求。

講求審美格調。繪畫千面,但格調高低可決定作品之高下。董繼寧在長期的繪畫創作中,秉持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并不斷提煉可資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形態,是其山水畫創作始終能保持高格調、大氣度的重要前提。他在走南闖北中,曾將南方的溫潤與北方的剛硬圓融為一,但源自荊楚文化的浪漫與奔放的情感基因注入,是其藝術格調的恒久底色。

堅守文化自信。無論是之前的山河萬里行,還是近期的家山回望,董繼寧一直堅持自信自立,從對傳統文化的切身認同出發,在對祖國山河、家鄉山河的敬畏與心靈對話中,持續以美術方式傾心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革故鼎新,方可生機盎然。董繼寧不斷探索國畫的創作面貌和創作技法,包括絢麗的色彩,飽滿的構圖,視角的多樣,大塊面結構的運用等,并將它們融為一體,形成了具有現代性面貌的新水墨形態。也正是在這不斷吸收和轉化的過程中,其山水畫實踐始終保持了一種開放和探索的姿態。

一個民族要想發展,就要有主體性和方向感。而董繼寧始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在中華文化主體性上不斷探索出新,其創作精神正是今天從事繪畫的年輕一輩值得學習的典范。

猜你喜歡
根性河山萬里行
河山
情系河山
著眼“根性”,指導學生品評時事
中國夢·法治情
——普法萬里行走進紅旗渠(一)
前鋸肌與頸椎旁肌在C5~7臂叢神經根性損傷電生理診斷中的價值
筆寫千重嶺 揮毫繪河山
中國好人網:第四屆“幫好人萬里行”
品牌之窗——“五老”送法萬里行
壯麗河山
“藍絲帶”空氣凈化產品質量萬里行在京啟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