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記憶

2023-03-22 21:51連宏彬
教學考試(高考語文) 2023年6期
關鍵詞:徽墨文化

連宏彬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漳州校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無比璀璨。繼倉頡造字之后,左思創作《三都賦》,一時洛陽紙貴;江淹七彩筆得而復失,從此“江郎才盡”;李商隱筆下“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的薛濤箋……各種以筆墨紙硯為載體的傳說數不勝數。千百年來,臨川筆、徽州墨、宣城紙、端州硯、四堡雕版、八寶印泥更是名聲大噪,堪稱神品。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時光的流逝,那些曾經燦若星河的文化記憶已然黯淡,逐漸式微。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專題選取黃征輝《雕版故里》和石紅許《虹關何處落徽墨》兩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幫助我們找尋那些失落的文化記憶,了解曾經輝煌的文化瑰寶。

本期欄目負責教師

連宏彬: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漳州校區高級教師,漳州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市高中語文“十佳教師”,市教科院兼職教研員。

雕版故里

【閱讀提示】

漫溯于浩瀚而悠遠的中華文化長河,我們采擷那些歷久彌新的文化瑰寶,追尋那些曾經熠熠生輝的文化印記,品讀五千多年來厚重的中華文明。

細讀文本,反復咂摸。作者雖寫雕版,卻在文中以不少篇幅描寫四堡女子服飾、廊橋和刺繡等,用意何在?在作者看來,雕版興衰的原因是什么?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遠地的人們,譬如省外、國外的人們,他們知道四堡,是因為雕版。自明至清,雕版印刷在這個僻遠的閩西北山鄉,盛極一時。

而與之毗鄰的鄉村,早年間許多人則視四堡為少數民族區域。一則因為他們方言特別,較難辨聽;二則這里的女裝格外招惹眼球。四堡女子的服飾相似于清宮里的女裝,相傳是當地書商從京城歸來后仿制而代代流傳。其最顯眼之處是“大邊小捆”,每處衣邊均綴有三兩圈色澤各異的花邊。上身的衣與袖分開,便于下地和做家務活。尤其是明清時期,這里的婦女主要的勞作便是參與雕版印刷,她們的裝束不至于使袖口沾上油墨。四堡女裝紅、黃、綠、黑,相間縫制,諸色皆備。若一行村姑迎面款款走來,但見裙旋袖舞,亮麗繽紛。只是時序更迭,世風大變,現今四堡的年輕女子都不穿這種服裝了。唯有外地來這里參觀考察的女性,在鄉里的雕版印刷陳列館看到這種衣飾,總想試一試裝。

這些年,我多次到四堡,都是為了見識雕版。鄉文化站的老包,從村民的家里收集了一摞墨入三分的雕版和木構裁書機以及由雕版印成的古書舊籍,挑動起我們對于四堡過往歲月的種種猜想。老包說,雕版所剩不多,大部分已被老百姓當柴火燒了。收藏家們現在都懊悔自己缺少氣魄和眼光,沒有在幾元錢一片雕版時狠心下手,如今奇貨可居,一小片的雕版價格已是三四百元了!

今秋我終于又去了四堡。在微微的暮色里,我走近一座廊橋。它立于馬屋村村口已三百余年。佇立橋頭,我無來由地想:四堡的先民里,是否有一雙或幾雙甚至更多的有情人,在此廊橋的詩畫境界里發生過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要知道,他們曾經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雕版摩印中,一頁頁讀熟了《西廂記》 《紅樓夢》。

沿著小河邊粗圓石塊砌成的小路,緩緩地走進了馬屋村。一座又一座的祠堂,都是當年的書坊,都有堂號。在這些祠堂的橫屋天井中,往往能見到當時盛放油墨的石質墨缸,如今斑駁灰褐,寂寞地承接雨水。大門前的一溜平房,是那時候印書的作坊或是存紙儲書的倉廩。其時的四堡,農耕之余,幾乎家家印墨飄香,擁有數量可觀的雕版便是擁有了殷實的財富。我們可以盡最大的想象力去想象當時此地的熱鬧繁華。經史子集、農醫實用、啟蒙讀物、小說戲劇等在各家書坊里大批量涌出,成幫結伙的外地書商絡繹前來。車馬喧騰,旅店客滿;批發零售,開價還價。肩挑、車拉、船運,四堡的書籍撒向四面八方的都市鄉村,聲稱“壟斷江南,行銷海外”。其間,許多四堡人不僅自己印書,也自己賣書,行蹤北至京都,南到???。

四堡雕版在清末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無可挽救,無須哀嘆。就如隨后崛起的“鉛與火”的印刷技術,終于又被今天的電腦輸入、排版的智能化打印取而代之。作為一種技術的實用,它是消亡了,但是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段過程以及它的載體——雕版印刷的工具、產品、部分場所等,包括其時的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無疑是一筆珍貴的歷史遺存,當珍惜之,當保藏之,或繼承之,為后人昭示著一條清晰的文化古道。

在馬屋村各個安靜的院落里,我見著了同樣的一幅景象:一個或兩個或年老或年輕的婦女,都在端坐著刺繡。面前木框子上繃得緊緊的是一塊亮閃閃的絲布,她們將一個個顏色各異的小晶片或小珠子,按照已定的圖案,細心地銹綴在絲簾上。交談之后,知道了她們手中的物品是出口的。不過幾年光陰,這種刺繡業如同先前的雕版,進入了四堡的家家戶戶。

翌日,我在鄉政府邊上的霧閣村散漫地走動著。霧閣村幾乎清一色姓鄒。當地志載,此處鄒氏為泰寧的南宋狀元鄒應龍的后裔。鄒應龍生性耿直,治政清明,不畏強權,晚年遭奸黨彈劾,回泰寧賦閑,后又到四堡避難。若干年后,鄒應龍奉詔回京,留下三個兒子在此開基立業?!队讓W瓊林》的增補作者鄒圣脈即為霧閣人氏。據考,此村還是現代民主革命家鄒韜奮的祖籍地。

村子里一片安寧,孩子們上學去了,隱隱地傳來齊聲的朗讀。各家的院子里,幾乎也都坐著埋頭刺繡的女子。

路邊有一間小店,賣著糖果啤酒、油鹽味精。店主鄒大爺見來了人,連忙招呼,讓我進屋,并遞過熱茶。墻上貼著好幾首毛筆抄成的詩歌,詩的作者便是大爺。問大爺高壽,嗬,八十八矣!

又隨意行去。忽然,一衣著凈潔、腿腳利索的老婦從院門走出,截住了同行的鄉雕版印刷陳列館的小吳,咕嚕咕嚕地說了一通。

我聽不懂他們的方言,待老婦轉身回屋,我問小吳:她說什么?

小吳道,她說他們家祖上也是印書的,也是有堂號的,為什么我們館里的堂名錄中漏了他們家的。

我說,為什么呢?

小吳道,遺漏的不止這一家。

我問,她怎么就計較這個?

小吳笑一笑,你說呢?

這是一個細節,一個名副其實的細節,卻使我心中一陣怦然。

(摘編自《紅土地記者叢書·第二輯(1-7)》,中國文聯出版社,作者:黃征輝)

【問題探究】

1.文中描寫四堡女子服飾、廊橋和刺繡等,看似與雕版關聯不大,作者意圖何在?

2.結合全文,請簡要概括四堡雕版興衰給我們的啟示。

參考答案:見P17

虹關何處落徽墨

【閱讀提示】

“中國民間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馮驥才語)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也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底色。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理解、傳承這些文化瑰寶。

閱讀本文,用心體會作者對虹關徽墨的特殊情感,理解作者為什么說“徽墨無聲,虹關有幸”?試著抓住文章里“文化傳承”相關內容進行點評,寫一篇文學微評論。

在冬天,在春天……為了尋找一截久違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關墨染了一樣的舊弄堂里,闖進一棟又一棟裝滿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見寸許徽墨,也心滿意足。行走在虹關,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處挺進,去追尋墨的風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關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難找了,你這樣沒有目的地尋找,不啻白費心神徒勞無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關的后人中一定還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藝,他們會告訴我很多關于徽墨的記憶。

欣慰的是,季節扯起的丹青屏風里,總有一棵需十余個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華蓋如傘,人累了,就在樹下坐一坐,仰望綿延浙嶺,聆聽“吳楚分源”的回聲。穿村而過的浙源水、徽饒古道在炊煙裊裊里把日?,嵥榈纳畲梢环裰k幽靜的水墨畫,人在畫中,畫在人中,昔日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漸行漸遠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間,一絲淡淡的憂傷悄然在心里泛浮,隨著雨滴從瓦片上、樹葉間滾落下來,把人帶進夢里故園。

一堵堵布滿青苔的墻壁上還隱約留存著經年的墨跡,那是徽墨的遺韻嗎?石板路上,不時與村人擦肩而過;老宅門內,不時與老人目光相撞。在虹關,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詞語:質樸、慈祥、安然、小橋、流水、人家……虹關,允許我拾取半截殘墨,記下一串與徽墨有關聯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關佇立,徽墨式微。近百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五花八門的書寫工具,使得人們迅速地移情別戀。墨與硯臺的耳鬢廝磨,也早已被墨汁橫插一杠,固態墨便黯然失色,近年來漸漸被人遺忘。到后來,實現了從紙張到數字化的華麗轉身,書寫也已成為少數人的事情了,墨塊更是被束之高閣,制墨傳習幾乎無人問津。

墨,松煙的精靈,千百年來忠實地在紙上履行職責,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氳香氣里承載著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漳?制作濫觴于南唐,興盛于明清,享有“落紙如漆,萬古存真”之美譽。有權威人士言之鑿鑿指陳,北京故宮博物院還保存著數十塊虹關徽墨?;漳珶o聲,虹關有幸,虹關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顯然還有徽墨等,不負眾望,終于為虹關換來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關徽墨,不小心遺失在古村落、古驛道邊,等待人們去擦亮這張泛著黑色光澤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棟民居內,我興奮地發現,有人在挖掘、研發傳統徽墨工藝,遺憾不見墨工,不知那一雙手是怎樣搗鼓著黑色的詩篇。不大的臺面上擺放了刀、小錘、木槽、墨模等工具,還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與徽墨有關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掛有制墨工序圖《一塊墨的前世今生》:點煙、和料、烘蒸、杵搗、揉搓、入模、晾墨、描金。從采取數種原料到試磨鑒定墨質,一錠墨才得以面世,具體制作起來,其工序之繁復豈是圖解所能說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錠墨,千杵萬揉,濃縮的是精華,濃縮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不經意間,我瞥見閣樓上站著一個白髯飄飄、仙風道骨的先生,便主動打招呼。他問詢了我的來意,邀請上樓喝茶座談。我,一個尋找徽墨的陌生人,沿著屋內與廂房連成一體的木質樓梯,漫步走上閣樓,輕輕地踏在樓板上,咿呀作響,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間經營徽墨的原始賬本,生怕踩碎了歲月的痕跡,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遺落的留著明代指紋的徽墨。

先生姓葉,一個隱者、居士、制筆者,放棄大城市的舒適,只身走進虹關,設立工作室,執刀執筆,刻刻寫寫畫畫。興致來了,葉老師揮毫潑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漿液、芳香、光澤,正是新的徽墨傳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時,細潤無聲,我卻聽到了墨與硯臺的喁喁細語。觸摸著徽墨的韻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著紙的紋理在翩翩起舞,“入紙不暈,書寫流利,濃黑光潔”。真想只做一個書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輕柔磨墨,從容鋪紙,蘸墨揮灑,過上一段墨落紙上蕩云煙的幽靜生活。

家里書桌內一角散落著幾塊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厘米長,其側分別有描金楷書“金不換” “凝香”字樣,背面還有蓮荷、白鶴等圖紋,雖談不上金貴,但仍散發著幽幽暗香,還有兒時習書的悠悠往事?;叵胄r候上學時,練毛筆字要買描紅本、硯臺,還有長條形的墨塊。磨墨時總是弄得滿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邊去洗干凈,再繼續練字。與墨的親密接觸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那幾年,以后偶爾再接觸毛筆,已經是蘸著液態的墨汁了。我想,那時研磨的墨一定是虹關的徽墨吧。這樣一想便感到一絲慰藉,回頭再看黃燦燦油菜花簇擁的虹關,一身原生態的粉墻黛瓦著裝,仿佛特別的親切,煙雨蒙蒙中彌漫著老家的氣息,一股鄉愁莫名襲來。

在虹關尋墨,我不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時刻保持一顆對文化敬畏的心。在尋找徽墨中,我領略到徽墨走過的千年歷程,也感受到濃淡相宜的虹關凸顯出的古村文化。這是墨潤心靈的過程,這是沉醉馨香的過程,這也是國學照耀的過程。虹關,坐落在和風細雨敲開的綠茵茵的帷幔里,是徽墨潤開的一首唐詩,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闋宋詞里,時光鋪陳,歲月靜好。

驀然間,發現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腳步走去,帶一截虹關徽墨,去描繪心中的故鄉。

(摘編自《歲月》2016年第6期,作者:石紅許)

【問題探究】

3.通讀全文,結合你的理解,說說你是否贊同“徽墨無聲,虹關有幸”?為什么?

4.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時代、式微、傳承;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文化傳承。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

參考答案:見P17

【知識窗】

四堡雕版

雕版印刷術是一種在版料上雕刻圖文進行印刷的技術,發明于唐朝,普遍流行于唐朝中后期。雖然在北宋后已發明活字印刷術,但民間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四堡雕版,是指位于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鄉的雕版,被譽為隱藏在深山中的文化瑰寶,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代雕版。

徽 墨

徽墨,系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原產于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及江西婺源等古代徽州地區?;漳新浼埲缙?、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豐肌膩理等特點,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虹關古村隸屬江西,毗鄰安徽,有“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之稱,在明清時代是享譽全國的徽墨產地,至今完好地保留著許多墨師的宅第。

《雕版故里》問題探究

1.【參考答案】①四堡女子服飾的興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四堡雕版的興衰;②作者描寫廊橋,點明雕版印刷的內容,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③四堡鄉村刺繡的描寫,從側面反映雕版的衰落;④這些文字看似閑筆,卻從不同側面突出文章的主題,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解析指導】本題考查對文本的分析綜合能力。散文最主要的特點是“形散神聚”,大部分文字都是圍繞主題展開,或鋪墊,或對比,或烘托,無論是正反對比還是側面烘托,結合文本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文中對四堡女子服飾、廊橋和刺繡的描寫,作用各有側重??梢灾鹨环治龊?再整體綜合概括。

2.【參考答案】①四堡雕版之所以流失嚴重,在于當地人普遍缺乏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②四堡雕版作為一種實用技術在清末衰落,是歷史的必然,無可挽救也不必哀嘆;③四堡雕版雖然已經消亡,但是其作為一種文明見證以及它興盛時的經營理念和方式應該珍惜和繼承;④無論時間如何流逝,人們都將用他們的方式記住這些文化遺產。

【解析指導】本題考查對文本信息篩選和歸納整合的能力。作者對四堡雕版的興衰態度及看法,散見于文本第三、六、十、十一段,作答時只需將相關文字進行篩選,并根據答題要求概括整理即可。

《虹關何處落徽墨》問題探究

3.【參考答案】示例一:我贊同這樣的說法。正是有了徽墨這個百年來的文化傳承,才成就了虹關“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美譽,人們因為徽墨才認識虹關,讓虹關有幸進入大眾的視野。

示例二:我不贊同此說法。雖然說徽墨是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但虹關正是徽墨的產地之一,是虹關成就了徽墨,讓徽墨得以名揚天下。

示例三:我不贊同此說法。虹關與徽墨是相互成就的。虹關因徽墨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漳蚝珀P享譽中外,成為中華文化一張亮麗的名片。

【解析指導】本題是探究題,側重考查對文本中作者觀點態度的探究能力。虹關與徽墨的關系水乳交融,誰成就了誰更是見仁見智。只有立足文本,辯證思考,才能言之成理而富有創見。

4.【參考答案】甲組示例:①本文通過虹關尋墨,進行了一場圍繞時代變遷與中華傳統文化競逐的苦旅;②科技發展促使各種各樣的書寫工具產生,令徽墨等文化瑰寶逐漸走向式微;③然而終有人在默默地傳承著這些文化瑰寶。中華不滅,文脈不斷。

乙組示例:①文章以虹關徽墨為載體,講述的正是中華文化瑰寶傳承的故事;②無論是作者尋墨,山村守墨,小店賣墨,文章字里行間留下了許多為中華文化默默守護的人;③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文化。虹關有了徽墨才為人熟知,徽墨也因有了虹關得以傳承。

【解析指導】本題是開放題,考查對文本的鑒賞評價及文學表達能力。文章中徽墨是一個文化符號,也是一種文化記憶。我們只需細讀文本,用心體會作者對此特殊的情感,把握作者討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扣緊關鍵詞,條理清晰地品評即可。

猜你喜歡
徽墨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虹關何處落徽墨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風騷千年 匠心徽墨
虹關何處落徽墨
誰遠誰近?
潘悅藝術作品
《徽墨作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