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構文化記憶:梅山儺戲保護與傳承

2023-03-23 09:22余坤秀黃星妍
藝苑 2023年6期
關鍵詞:儺戲梅山記憶

余坤秀 黃星妍

“文化記憶”(Kulturelles Ged?chtnis)理論[1]46-51是社會學家揚·阿斯曼(Jan Assmann)基于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斯(Maurice Halbwachs)的“集體記憶”(Mémoire Collective)理論[2]40上提出的。該理論認為記憶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概念,而且廣泛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因為文化記憶的傳承和傳播能夠強化集體的主體同一性,這對文化治理者來說意義非凡。文化記憶理論從記憶現象的角度來重新解讀文化傳承和發展,這為研究民俗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范式。

中華文化是由眾多各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通過地域性的文化實踐所建構成的。作為湘中地區代表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山儺戲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與文化傳承價值。而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梅山儺戲的傳播場域受到了沖擊,儺戲表演者和觀看者的人數逐漸減少。事實上,非遺文化的生存、保護和傳承困境,不僅僅是作為梅山儺戲的“個案”存在,也是其他正在面臨以及即將面臨類似問題的非遺保護工作需要關注的。眾多學者分別從人類學、傳播學、藝術學等角度研究了梅山儺戲。如孫文輝從人類學視角出發,分析梅山儺戲中的“梅山神”在不同儺壇中的演變,進而探究神明形象和儺祭儀式背后的深層歷史文化背景[3]15-20;申彥舒、翟婧媛將梅山儺戲置于新媒體視域下,對梅山儺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傳播主體媒介素養、打造文化產業鏈、打造新的傳播生態鏈、優化傳播環境等建議[4]98-102;楊欣彤從“樂態”的維度入手,分析了梅山儺戲的起源與發展現狀,認為應在保留梅山儺戲“樂態”特色的基礎上,借助新媒體力量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5]77-79;彭子義、賀景衛著眼于梅山儺戲的法衣形制,介紹了包括形制、色彩在內的法衣基本結構規則,從而探究梅山儺戲法衣的獨特意蘊,最后從研究工作、新媒體技術、活態傳承等三個方面為法衣傳承提出可行性建議[6]150-156。但較少學者從文化記憶的視角來分析梅山儺戲的傳承困境,關注梅山儺戲在傳播過程所面臨的多元挑戰。本文即基于此展開研究,并提出推動梅山儺戲保護和傳承的建議。

一、群體認同與記憶:作為非遺的梅山儺戲

阿斯曼將身份認同的概念主要解釋為個體和集體在世界上地位的表征。這種自我意識(包含個人和集體的機制)是文化認同的基礎。不同地區的地理位置、經濟形式、民族成分等各不相同,因而造就了不同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會影響該文化圈中人的價值觀,使群體形成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記憶。梅山儺戲傳承千年而未曾消亡,并成為湘中地區重要的非遺文化代表,其文化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一)梅山儺戲的群體認同

文化記憶存在于活生生的個人記憶中,并被嵌入了社會框架和外部文化符號,只要它們與部落、民族和宗教群體的自我形象或“身份”相關,就可以被視為擁有記憶功能。[7]361群體認同是由“集體記憶”通過積累傳統儀式來形成的。梅山儺戲是湘中地區重要的民俗儀式,其作為梅山文化的代表,凝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著生活在該區域人民的“集體記憶”?!懊飞健边@一地理概念,出自《新唐書·鄧處訥傳》中的“召梅山十洞獠”[8]5421?!端问贰っ飞结夹U傳》也有記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醴,而梅山居其中?!盵9]14196古梅山的地域范圍很廣,“大致在今寧鄉、邵陽、益陽和湘鄉之間,中心在今安化、新化一帶。新化為上梅山,安化為下梅山”[10]394?!皟畱颉痹谠缙跒樵姌肺韬弦坏募漓牖顒?,而后逐漸發展為帶有宗教祭祀色彩的民俗儀式,它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梅山儺戲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其與“信鬼而好祠”“巫風甚烈”的楚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且梅山地處湘中,多山地,交通閉塞,環境的相對封閉為梅山儺戲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使其在免受外來文化干擾的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的穩定性與獨特性。

社會是建立在人們“創造記憶”的基礎上的,它也需要“過去”來進行自我定義。一方面,文化記憶能夠塑造群體認同,這種身份認知包含積極的(“那是我們”)和消極的(“那不是我們”);另一方面,當找到對自我的解釋和意識時,集體的概念也會更加深入人心。梅山儺戲體現的是一種關聯性和價值性的文化記憶,能夠喚醒地域認同感,并推動“橫向與縱向的團結”。作為湘中梅山地區民俗文化的象征,梅山儺戲凝結著該地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了共同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梅山儺戲將“儺”作為本體,“‘祭儺’就是祭祖,即‘祖先、儺神、師公’三位一體”[11]1-2。如《和梅山》就有通過“聚合神靈”的表演手段來達到生產豐收、敬神祈財、解厄消災等目的,表演的內容多為先祖農耕漁獵的勞作和慶祝豐收的場景。在此過程中,師公充當人和神之間的“和事佬”, 進行神人對話、神人共舞,既娛神又娛人。某種程度上來說,梅山儺戲的“崇拜”包含著一定的原始崇拜和祖先崇拜。梅山儺戲以上古九黎氏族首領蚩尤作為先祖,并同時擁有男性儺神系統(俗稱“家先”)和女性儺神系統(俗稱“桃源洞娘娘姊妹”)。梅山儺戲的劇目都是提煉于先祖生產生活場景中,有著主目和亞目之分。主目為各地各儺壇共有的劇目,亞目則是主目在各地各儺壇根據不同需求衍生出來的不同版本。如《和尚》這一主目就衍生出了《叫夜和尚》《明州和尚》《笑和尚》《和尚大將》等多個亞目。古老的梅山儺祭儀式不僅起著驅鬼逐疫的社會功用,更是人們希望借助非自然力量達到消災免難目的的體現。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梅山儺祭的儀式中慢慢加入了表演的成分,逐漸發展成為帶有宗教意義的表演藝術——儺戲,其社會功用也由娛神慢慢轉變為既娛神又娛人。

(二)梅山儺戲的“交往記憶”

“交往記憶”(das Kommunikatiive Ged?chtnis)通常存在于人腦回憶或是他人口述的內容中,需要通過具體的交往體驗達成,即通過非正式、自然的日常交往來建構。這種記憶主要通過人與他人的交往經驗來建構回憶空間,并受到日常交往交流的限制。交往記憶是同時代人共享的、從集體中產生的記憶。梅山儺戲雖是以“逐疫”為目的的表演藝術,但其代際記憶卻與古梅山地區普通民眾的生產與生活息息相關。梅山儺戲的表演地點多為家族的祠堂、民眾的堂屋、打谷場和鄉間道路。梅山儺戲表演者的身份大多為基層的民眾,他們所生活的空間多為廣大農村地區,因而他們所演的內容多從民間而來。他們所使用的服化道,大都是就地取材。他們演繹了古梅山地區人們上山狩獵、耕田種地、談情求愛等勞作或生活場景,并使用了極具地方特色的俗語、歇后語、謎語、民歌等。如《搬鋸匠》主要敘述架橋郎君上山尋訪好木、砍伐、鋸木,最后架好仙橋的過程。劇中就使用了不少如“骯倉”“蔑幾”“搞伙計茍路子”之類的方言俗語。此外,《耕田種地》《和梅山》《賣貨》等劇目的表演內容也極具親和性和自然性,富有地方民俗氣息。

(三)梅山儺戲的“文化記憶”

相較于交往記憶偏重于語言和交流,“文化記憶”(das Kulturelle Ged?chtnis)更多的是對意義的傳承。事實上,人并不能完全保留過去,而僅能夠將基于事實的歷史轉化為有意義的歷史,這樣才能使得歷史有規范性和可持續性的力量。梅山儺戲承載著湘中梅山地區所居住民族的文化記憶,這是民族多樣性的文化象征。梅山儺戲能從簡單的儺祭儀式發展為內容豐富的儺戲,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夠將人民從日常生活和義務中抽離,幫助人們尋求一種心靈的“平衡”,因此彰顯了一種“超越生活之大”的文化記憶特征。

慶典和儀式作為文化記憶的媒介,能夠推動文化內涵擴張的制度化。梅山儺戲的文化記憶通過慶典、儀式的形式來展示對文化意義的傳承和現實化。梅山儺戲文化可追溯到蚩尤文化,即當地民眾向以蚩尤為代表的祖先訴說自己的愿望。民眾為了祛災辟邪、祭拜祖先、祈福祭神,他們希望通過儺戲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演繹祖先生產、生活場景的梅山儺戲,將戲與儀互為補充,渲染了努力生存的意識和奮發昂揚的氣概,蘊含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底色。這種文化精神能夠進一步促進人們在生產生活方面的合作,激發民眾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并推動剛毅、自強的集體精神的形成。

梅山儺戲的文化記憶的生產和再生產需要依托客觀外化物。梅山儺戲也是古梅山地區(上梅和下梅)的民眾對“梅山儺”文化的接納、吸收和認同。這種文化記憶的生產和再生產需要借助一些客觀外化物,顯性載體如科儀本經、儺面、儺儀等,隱性載體如儺面雕塑與繪制、相衣裁剪、儺技與儺舞展演等。這些傳播載體的應用為梅山儺戲建構了一種互動框架,即在觀念空間中將記憶和經驗聯系起來,并催生了(特定的)集體認同感。

與交往記憶不同,文化記憶并非能夠直接不言自明,需要被解讀和被引導。這種傳播和解讀文化記憶的義務,其實并非一種人人能夠享用的權利。梅山儺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也需要有專職承載者(Tr?ger)的介入。梅山儺戲的傳承者通過各種儀式和表演活動,來展示民俗文化和進行價值表達。梅山儺戲的傳承方式主要為家傳,傳授方式為口傳心授,可參考的書面資料較少。梅山儺戲在實際表演過程中注重現場的即興科諢互動,力圖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如“抓起香主的手”“灌香主酒”“任指一人”互動等。這些“鬧子”在梅山儺戲的科儀文本里一般都沒有抄錄,而是傳承人在表演時即興發揮的。

二、文化記憶的解構:梅山儺戲的發展困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作用是傳播民俗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憶斷裂不僅會使得個體陷入“文化脫嵌”的困境,也會帶來群體性文化的認同危機。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梅山儺戲的保護與傳承也面臨一些困境,需要社會進一步關注。

(一)儺戲保護不當

城鎮化和信息化進程使得古梅山地區的傳統封閉狀態被打破。在近30年中,“梅山蠻”文化的變化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在過去 2000 余年中所變化的總和。[12]122-130因為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已經向機械化的生產方式轉變,傳統梅山儺戲原生性的狀況已經發生了不可逆的改變。目前,對梅山儺戲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傳統梅山儺戲采用的是家傳為主的傳承方式、口傳心授的傳授方式,有些內容還需依靠儺戲藝人臨場發揮,因而梅山儺戲資料的保存較少采用文本記錄。這樣的保存方式易導致資料的丟失,難以完整保留梅山儺戲的資料,這也使得整理梅山儺戲資料的工作不易。梅山儺戲藝人較少地會保留劇本,一方面因為他們的文化水平有限,大多數儺戲藝人識字不多,難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將梅山儺戲劇目整理成系統的資料。另一方面,也是儺戲巫師保持神秘感的需要。不同的儺壇有著各自擅長的技藝,儺戲藝人不會輕易對外傳授技藝。

(二)傳承后繼乏人

目前,傳承人才的缺乏使梅山儺戲的傳承面臨著斷代的問題。因為梅山儺戲傳統的傳承方式是家族傳承,一般由家族成員世代相傳,沿用“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承模式。事實上,這種代際傳承保護的形式基于日常生活的“交往記憶”,能夠維持的時間較短。目前,梅山儺戲坐壇師公的年齡一般偏大,比較年輕的師公也多在 50 歲以上。當傳承者不斷老去,繼承者后繼乏人時,梅山儺戲的傳承和發展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在社會的巨大變革中,傳承者的心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他們也會思考:在現代化語境中,這個古老的儺戲戲種是否還能滿足他們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訴求。如冷水江市巖口鄉的梅山儺戲非遺傳承人蘇立文老先生的兩個兒子雖然繼承了父親的儺戲表演技藝,但他們也未將儺戲表演作為主業來傳承發展,蘇立文的孫輩更是無一人學習儺戲表演。梅山儺戲傳承人才缺乏,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儺戲表演收入難以滿足生存需求。邀請儺戲法師進行表演的多為農村或周圍地區有祭祀祈福需求的一些個人或者單位。當儺戲法師表演完后,這些邀請者會給儺戲法師們一些演出酬金。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漸提高后,做專職儺戲藝師的收入并不能滿足當代養家糊口的需求。二是梅山儺戲學習難度大,非一時一載就可出師。梅山儺戲注重現場發揮,需要傳承人有著強大的現場編創能力。高難度的梅山儺戲表演動作也常常使想要學習儺戲的人望而卻步,如“下火?!薄斑^鐵犁”“口含紅鐵”等技藝。

(三)傳播方式單一

梅山儺戲主要記錄的是湘中梅山地區的傳統生產生活形式。由于方言、地域等因素,梅山儺戲從產生之初起,主要面向的是當地的民眾,傳播范圍有待進一步拓寬。傳統的梅山儺戲通常是傳承人的親身傳播。傳統媒介如電視播放、書籍、報紙等已難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也難滿足人們當下的欣賞要求,應謀求全方位、多渠道的傳播方式。隨著現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許多地方非遺文化都打破了地域壁壘,開始利用新媒體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傳播。而從總體上來說,目前梅山儺戲的傳播方式單一,傳播形式缺乏時代性和創新性。雖然在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有些儺戲藝師為了跟上時代發展變化做了一些嘗試,他們開設新媒體賬號來對梅山儺戲進行科普和宣傳,但目前網絡上關于梅山儺戲的視頻多為隨手錄制且未加字幕,沒有當地方言基礎的外地人幾乎很難深入了解梅山儺戲。

三、文化空間的重構:梅山儺戲的保護傳承

在連貫的歷史傳遞中,文化記憶被激活和回憶的過程也是被重構的過程。[13]80-86文化記憶不應是“固定的紀念品清單”,而需要不斷地“被重寫和補充”。當代文化語境下梅山儺戲的傳承,除了需要與人們的生活重新連接、對其進行功能重構、培養文化自豪感外,還需要采取措施提高與現代文明進行對話的能力,幫助受眾更自然地進入梅山儺戲的文化空間。

(一)重構價值,強化儺戲保護工作

作為無形資產的文化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強大而獨特的動力。文化記憶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架起了橋梁。文化記憶的再生產應努力打造符合時代特色、飽含人民情懷的“在場”文化記憶精品。[14]48-57在文化記憶的“維護”中,群體的自我形象和認同能夠穩定并傳達,并能夠重塑傳統和當代身份。文化記憶具有多元化、生活化的特點,在現代文明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功能,對于加強民族團結、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文化記憶能夠賦予人們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知識共享并增加文化資本,推動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不僅凝聚了人類的集體記憶和祖先的表達形式,同時也代表了當今生活的部分群體的尊嚴、獨特性和身份認同。應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從而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勺⒅卣故久飞絻畱蜃鳛榉沁z文化的精髓,通過地方文化符號的傳承與共享,推動梅山儺戲的表達更具鄉土性和民族性,不斷讓梅山儺戲的傳播具有實用價值。應認真研究梅山儺戲所蘊含的生態結構、歷史文化、人生哲學,弘揚梅山儺戲所相傳的自強不息的傳統文化精神內涵,激活年輕一代的民族熱情和文化熱情,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如從祖先崇拜、生命愿景、圖騰信仰的象征意義延伸到尊老愛幼、積極向上、關愛自然的價值。

文化記憶的再生產可以成為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杠桿。應強化梅山儺戲與其他經濟產業之間的聯系,帶動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新發展和綜合商業模式的建構,如打造“非遺+文創”“非遺+直播”“非遺+鄉村振興”等新業態,可發揮梅山儺戲對地方文旅產業的“超鏈接”作用,吸引游客并帶動當地商業發展,以文旅融合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可打造梅山儺戲的IP 生態樹,借助IP 來進行跨界品牌合作,推出一系列聯名產品,提取并濃縮梅山儺戲文化的核心文化表征意義,并圍繞核心IP 進行故事挖掘和文旅產品設計,讓梅山儺戲文化走進消費者的生活空間和文化空間,進而建構新的記憶之場。梅山儺戲是地區獨特的民俗和文化活性載體,它具有豐富的人物、故事資源,可以為市場文化產品的生產提供大量素材。對傳統梅山儺戲的藝術元素進行再創作,以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品質,打造獨特的梅山儺戲文化品牌,推動梅山儺戲的敘事創新,可以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進而促推地方經濟發展。

還可推動建立梅山儺戲數字資料庫,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完備的梅山儺戲文本、圖像與影像、口述資料庫。與傳統的保護與傳承方式相比,數字化技術可以使非遺文化的呈現形式變得立體化、直觀化、多元化?;ヂ摼W時代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路徑,如利用VR、3D 掃描等數字化技術來識別、采集文稿、錄音與圖像化等,這些可以成為記錄和保存非遺資料的有益補充;也可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梅山儺戲的錄音、圖片、手稿、道具等進行搜集與整理,建立數字資料庫,這樣便于梅山儺戲的保護、傳承與研究。

(二)提升素質,壯大儺戲人才隊伍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這種傳承方式對傳承者依賴性很強,極易在傳播過程中造成文化內涵的衰敗或流失。對于梅山儺戲的保護與傳承,應以活態傳承為核心,注重對梅山儺戲傳承人的培養。受生存壓力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許多年輕的儺戲表演者紛紛選擇轉行從事其他工作。而梅山儺戲老藝人年齡又普遍較大,多方面因素致使梅山儺戲的傳承人“青黃不接”。針對這種現狀,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制度,給予非遺傳承人一定的經濟補貼。

一種文化想要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傳播者的身份認同非常重要。也應讓傳承人認識到自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使他們自發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也應積極開展相關活動,促使更多人了解、學習梅山儺戲,由此壯大梅山儺戲人才隊伍。政府可鼓勵讓梅山儺戲非遺傳承人走出梅山,讓他們走入各類文化活動中,讓更多人領略到非遺的魅力,能夠使得更多的人更愿意主動去接受和學習非遺文化,助力非遺人才隊伍的壯大。如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將古老的梅山儺戲帶入學生的課堂之中,讓梅山儺戲藝人與學生互動,為學生們提供感受這一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機會,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此外,梅山地區的學生有著地方文化與方言基礎,他們在學習梅山儺戲的方面有著較大優勢。因此,可在當地組建梅山儺戲人才培養團隊,定期邀請梅山儺戲傳承人進行授課。而梅山儺戲傳承人除了加強表演技藝上的訓練外,也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與文化修養,加強對梅山儺戲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相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對梅山儺戲傳承的責任感與認同感。

(三)轉變理念,拓寬新媒體傳播渠道

新媒體時代為梅山儺戲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新媒體是能夠增強用戶之間以及用戶與內容之間交互的通信技術,具有沉浸體驗、開放共享、互聯互通等媒介優勢。隨著全球化和數字化的不斷推進,新媒體形式的出現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帶來了一定影響。各類行業網站、平臺、APP 層出不窮,在線用戶數量呈線性上升趨勢。如果延續舊有的傳播方式而不進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會面臨被冷落的尷尬境地。傳播主體不能只停留于周邊傳播,應該與時俱進,貼近觀眾,了解并學習新媒體技術,并利用其來宣傳文化記憶。因此,梅山儺戲傳承人應緊跟時代發展,提升新媒體思維,靈活選擇新媒體傳播方式,讓梅山儺戲的文化記憶在網絡空間也“會說話”。目前,梅山儺戲的新媒體傳播進步空間較大,可利用多種新媒體平臺傳播梅山儺戲,拓寬其傳播范圍,如可以采用網絡直播的方式推廣梅山儺戲。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直播逐漸成為年輕一代了解非遺文化的重要途徑。這種傳播方式可超越空間的限制,觀眾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在不同場景下觀看梅山儺戲表演。網絡虛擬劇場的“高上座率”還能激發儺戲表演者傳承與傳播儺戲的動力。推動梅山儺戲的跨媒體敘事轉型,還可以從不同媒體的敘事方式、用戶接受度和用戶體驗等方面入手,多維度激活梅山儺戲所承載的“價值隱喻”功能。通過技術創新將文字、聲音等信息轉化為受眾更容易理解的場景信息,立足現代化環境來為受眾提供進行虛擬現實、交互集成、沉浸式等故事場景體驗的機會,從而提高受眾對梅山儺戲作品的接受度。

四、結語

文化記憶理論下,每個文化體系都有屬于自己的“凝聚性結構”,它將過去與現在進行連接。作為文化記憶的梅山儺戲,具有文化的傳承作用,并體現了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其核心也是民俗文化。梅山儺戲生動地展現了湘中梅山地區的文化體系,承載著梅山人民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而且其包羅萬象的內容,生動的神話、語言和形象,是當今文化創作活動的重要資源和文化原型。梅山儺戲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其傳承和發展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梅山儺戲可能會因為外部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梅山儺戲的保護與傳承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保護不當、傳承“斷代”問題、傳播方式單一等。梅山儺戲的保護傳承,可通過建立數字資料庫的形式來對其文本資料與影像資料進行系統性整理;其次應以活態傳承為核心,以培養新一代接班人為主要任務;最后應利用好新媒體渠道傳播梅山儺戲,加大宣傳與推廣力度,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梅山儺戲。應當在開放包容的現代化思維理念下努力推動梅山儺戲融入現代文化流通體系,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拓寬梅山儺戲在當代文化傳播和發展中的方向,由此實現梅山儺戲作為文化記憶的再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儺戲梅山記憶
非遺瑰寶·儺戲 王雪寧 絕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軟陶儺戲面具
梅山
游梅山龍宮
梅山情
記憶中的他們
池州儺戲面具在動漫角色創意中的應用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